0

浏览

4757

文章

12

篇1:为了功名走后门 没想到刚上任刺史 就驾鹤西归了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兴元年间,一名叫李俊的考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失利。李俊曾尝试通过旧交、国子监祭酒的帮助来谋取功名。但他的命运最终走向了不可预料的方向。

1.机缘巧合与后门机会

在一次科举发榜前夕,李俊前往国子监等待祭酒。然而,这一天的意外相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个投递文书的小吏与李俊闲谈,表露出对路边小摊上糕点的渴望,却没有携带足够的钱财。李俊慷慨相助,为小吏买了糕点,展现了善意。小吏感激不已,与李俊交谈后,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机密。

2.不寻常的机密交流

小吏透露他是“冥府送进士榜单”的一员,他掌握了进士榜单的名单。李俊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但小吏提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建议。他告诉李俊,如果愿意支付一定的贿赂,他可以帮助李俊删去另一进士的名字,以便加入榜单。虽然李俊犹豫不决,但最终接受了这一提议。

3.改变命运的决定

李俊在小吏的指导下,修改了进士榜单,将一名叫李温的进士名字擦去,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改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也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4.意外揭示和逃避负责

第二天,祭酒向李俊展示了进士榜单上的变化,李俊欣喜若狂。然而,祭酒在送交榜单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挠。一个礼部官员因受到权贵的威胁而无法按照原计划将榜单修改,让李俊感到失望。李俊的前途似乎再次陷入困境。

5.小吏的陷阱

李俊遇到了昨天帮助他的小吏,后者抱怨因为未能按时送阴钱而受到毒打。他告诉李俊,文书官吏准备举报,要求送五万缗钱以避免麻烦。李俊同意了,但小吏却消失了。这个决定将导致李俊日后的命运发生不可预料的改变。

6.官位的起伏与突然离世

李俊最终晋升为岳州刺史,但不久后意外离世。李俊的一生充满了机遇、欺骗和挫折,他为了追求功名而寻求后门机会,却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李俊的故事反映出尝试走后门和违法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他的命运充满了波折,终因一系列意外事件而失去了生命。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追求成功应该建立在正当合法的基础上,不要走捷径或违法行事,以免付出沉重的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冯村刺史第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冯村刺史第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冯村刺史第

坐落在长安镇冯村,距村口25米。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大门两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带板上镌刻如意花卉;大门外框用水磨青砖砌筑成二柱单间三楼式门楼,匾额上 书-有“恩荣”、“刺史第”字样,四边盘以龙凤纹;门楼的梁枋间有砖雕装饰,极为精美,抬梁式的木构架,豪华气派,拱轩、人字轩相互增辉;撑拱、驮峰、雀替、平盘斗等构件均有雕刻,技艺精湛。此种宅第在绩溪极为少见,有很高研究价值。

长安镇:长安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西北部,东邻板桥头乡、华阳镇,南连歙县、临溪镇,西、北与上庄镇、旌德县接壤,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1992年3月由原镇头乡、原尚田乡部分村合并建立长安镇;2001年10月原浩寨乡和大源乡部分村并入长安镇;2005年辖镇头、大源、庄团、马道、大谷、高杨、坦头、梧川、浩寨、下五都10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组,总人口23118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龙图学士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乐安县罗陂乡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邻并排而立,中间隔一小巷。龙图学士牌楼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彦昭而建的;刺史传芳牌楼门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玕封为安定王而建。

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斗栱。中门之上阳刻“龙图学士”4字匾额。

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四柱三间单檐三楼式砖石结构,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砖砌翼墙呈八字形,由四柱构成中门和两侧墙体,牌楼门宽11.41米、高8.05米。牌楼门为单檐庑殿式屋面,明间平板枋上有风格典型的五层砖雕仿木如意斗栱支撑起檐,次楼为四层仿木如意砖斗栱。牌楼门下枋上有“刺史传芳”4字。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两坊并排屹立,表现不同材料、不同年代的历史气息,龙图学士牌楼门是我国南方明代木结构和木雕刻建筑重要的实例,刺史传芳牌楼门则突显了清代成熟的砖雕技艺。

罗陂乡:罗陂乡是乐安县西南边陲乡镇,是乐安县的生态农业示范乡 名称来历罗陂又名罗溪、罗阳,似风吹罗带形,旁有小溪流经,故名。唐宏道癸末(公元683)年陈孟璋由崇仁槿坑(今乐安南村井坑)迁居,为罗陂村陈氏肇基始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5°39′24,北纬27°6′26,地处乐安县西南部,东临湖坪乡,南、西与吉安市永丰县藤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州刺史和州牧谁更大 揭秘州刺史和州牧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州刺史和州牧这两个官职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在一些电视剧和小说中也经常性的听到了,那么有的网友也说了,这两个官职州刺史和州牧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个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就着州刺史和州牧谁更大?揭秘州刺史和州牧有什么区别等等话题一起来分析揭秘!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复罢置,这两个官职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国时期。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那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和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郡下有县,县的长官叫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刺史是汉朝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政府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使得军阀割据的形成。在汉朝,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太守是一个郡的长官,就是市长,比州刺史和州牧(省长)小一级。郡下有县,10000户以上的县的长官叫令,10000户以下称长。县级以下是乡,乡以下是亭。

州刺史和州牧的区别:

1,先是官秩,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2,州中有刺史就没有州牧,反之亦然,州刺史在本州岛晋升为州牧是很常见的;

3,刺史是州的常设官,但州牧不是,所以不一定每个州刺史都能晋升为州牧;

4,通常在用兵频繁的地区设置州牧,这样来看,州牧是握有比州刺史更强的军事权。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州牧的职权比州刺史强化了,但太守的职权并没有弱化,太守的地位仍然和州牧差不多——和州刺史比几乎完全相同,和州牧比大致相同,因此太守应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州牧和刺史的区别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州牧和刺史的区别: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刺史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

3、中央控制力度不同

汉朝时州牧不仅实现了对行政事务的统管,还掌握了地方军队权力,实际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央对地方维持微弱的控制;刺史度则加强了地方控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是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表刘备为荆州刺史作为交换,刘备表孙权为徐州刺史。再比如刘璋,东汉末年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对于大家熟悉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几乎很多都担任过刺史、州牧等职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刺史和太守和州牧的区别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刺史太守和州牧的区别

“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太守”则是一郡之最高长官,东汉末年开始,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州郡县三级,所以作为州一级长官,州牧和刺史的官职当然比太守更大。

太守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刺史和太守和州牧的区别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刺史太守和州牧的区别就是,刺史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州牧就是朝代给与的称呼也是类似于省长。太守的话就是市长。

州牧: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东汉末全国分13州,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

刺史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立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但是可以直接上达天听,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但是后来渐渐做大,现在就相当于省长。刺史制度在西汉的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澄清吏治,维护皇权,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太守:

是郡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某市市长,俸禄二千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的刺史是一个怎样的职业?刺史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乱世时期,英雄起四方,有枪的便是草头王。汉朝末年一直到三国时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年代,谁的能力强,谁能打仗,谁就能当官。而皇帝的命令分文不值,仅仅只是一张纸,地方上的州牧与刺史才是真正的王道。因为他们手里有兵,个个都是实实在在的土皇帝。

但事实上,刺史虽然地位很高,工资却很一般:只有六百石!只比大县的县令多一点点。一、刺史的由来

历史上,刺史的一职从汉武帝开始设立,主要的目的是替代中央监督、考核地方官员,相当于制衡太守的权力。

由于刺史最初设立时,只是文职监察类型的性质,所以并没有统管地方的太守、县令实权大。汉武帝时,刺史的俸禄是六百石,而县令是一千石。

但后来,刺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全国都设立刺史治,在一地固定办公,监督一地的数个郡太守,但太守并不归属刺史治下。

汉末黄巾大乱以后,为了平定地方起义,加强地方的管理,国家开始在地方上设立州一级的行政机构,统管好几个郡,于是出现了刺史统管一州的现象。

与此同时,一部分刺史也改名为州牧,于是有了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等等一系列官员。这些人掌握大权以后,拥有了脱离中央的实力。

但此时,实权的变化,却没有带来俸禄的变化。事实上,这些土皇帝也根本不重视俸禄了。

事实上,当省部级靠工资活,是一种耻辱!二、汉末刺史都有谁

汉末时期,《三国志》中,各地刺史种比较有名的有如下几位:

1)冀州刺史王芬,参与谋划废汉灵帝;

2)豫州刺史孔伷,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

3)兖州刺史刘岱,参与讨伐董卓;

4)荆州刺史刘表,后来成为荆州牧,多年的荆州土皇帝;

5)并州刺史丁原,被吕布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文言文翻译元和十年,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原文节选,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传主要记述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现有《旧唐书·柳宗元传》和《新唐书·柳宗元传》两个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又称刺使,其中的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这个官职随着朝代不同,含义不同,在宋朝就被废除。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管辖范围,比如,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县两级,州的长官为刺史。

刺史制度的意义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并且是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省长;市长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亦称“监公”,或称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载:张苍“秦时为御史,立柱下方书。”《索隐》注曰:“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集解》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据此可知秦代御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央,另一部分到地方担任监察职务。监御史一般不对县一级的行政事务进行监察。“秦代对县一级的行政监察作为郡守的职责而成为郡守行政权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守刺史和州牧有什么区别 哪个官职更大

全文共 126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三国时期的一些官职,或者说是称呼,都是听的比较多,但是实际官职的大小,还有其中的区别都是不清楚的,比如说这个太守刺史和州牧,这三个官职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官职更大一些呢?对此很多小伙伴肯定都非常好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太守刺史和州牧什么意思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复罢置,这两个官职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国时期。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

那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和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郡下有县,县的长官叫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刺史是汉朝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政府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使得军阀割据的形成。在汉朝,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太守是一个郡的长官,就是市长,比州刺史和州牧(省长)小一级。郡下有县,10000户以上的县的长官叫令,10000户以下称长。县级以下是乡,乡以下是亭。

2、州刺史和州牧的区别

1,先是官秩,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2,州中有刺史就没有州牧,反之亦然,州刺史在本州岛晋升为州牧是很常见的;

3,刺史是州的常设官,但州牧不是,所以不一定每个州刺史都能晋升为州牧;

4,通常在用兵频繁的地区设置州牧,这样来看,州牧是握有比州刺史更强的军事权。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州牧的职权比州刺史强化了,但太守的职权并没有弱化,太守的地位仍然和州牧差不多——和州刺史比几乎完全相同,和州牧比大致相同,因此太守应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职。

3、哪个官职更大

先来说说刺史,大家都知道,汉当时设立了十三个州。刺史,就是中央派人过来监察地方的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当时的刺史和州牧其实区别并不大,两个是共称的!

如果说刺史相当于省长,那么太守就等于是市长!一个市的军政大权全部在手,这个权力是非常大的!由于当时汉末的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太守根本就不听上级州牧的安排,你比如说公孙瓒,就经常和刘虞对着干!再说袁绍,渤海太守,和自己的上司韩馥打起来,并且占了韩馥的冀州。

再来说说州牧,是一州的军政长官,马上管军,马下管民,与刺史比较呢,简单的说刺史威轻,州牧权重。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刘焉,是个汉室宗亲,建议汉天子以重臣或宗室分别出任各州州牧,当时他自己可能预感到时局将乱,于是选了个天府之国,益州,幸福的当他的州牧去了。东汉到三国时期,州牧已经是一方诸侯的代名词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