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灭绝生态学汇集20篇

恐龙,是距今一两亿年的地球生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却在约6500万年前灭绝。为什么一个在生物链顶端的族群会突然灭绝呢?

浏览

4010

文章

247

篇1:为什么和恐龙同时代的一些其他生物没有灭绝?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不过,科学家还是给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白垩纪末的集群灭绝事件对于陆地生物的影响要大于水生生物,对个体大的生物的影响要大于对个体小的生物。

中生代的霸主——庞大的恐龙家族,在白垩纪的集群灭绝事件中退出了地球舞台,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样一个集群灭绝事件中,为什么许多其他生物却躲过了这一劫难,生存下来了?

如果回顾地球的演化历史,会发现类似的集群灭绝事件发生过多次,甚至有规模更大的集群灭绝事件。但不管多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管发生过多大的灾难,总有生物会生存下来,否则就不会有人类,不会有今天的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和恐龙同时代的一些生物没有灭绝是非常正常的。另一方面,从恐龙的灭绝中能否找到许多其他生物类群在这次集群灭绝事件中能幸存下来的原因呢?

坦率地说,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科学家还是给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一个现象:幸存下来的动物似乎有两个特点,或者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或者是个头小的生物。这说明,白垩纪末的集群灭绝事件对于陆地生物的影响要大于水生生物,对个体大的生物的影响要大于对个体小的生物。这似乎可以从生物演化的一些规律来解释:在环境巨变的时候,水体环境要相对稳定一些;个体小的生物繁殖速度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不管怎么解释,归根结底,一些生物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一定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要强于另外一些生物,恐龙显然不能适应白垩纪最末期的环境巨变,最终灭绝。但恐龙的一支——鸟类,却进入了天空,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演化成一个新的庞大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二叠纪生物灭绝原因有多种假设:

1、陨石撞击: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

2、海洋缺氧:有证据显示,在二叠纪末期的海洋发生了缺氧的大事件。在格陵兰东部的一个二叠纪末期海相沉积层,指出当时有较为明显,且快速的海洋缺氧现象,从而使较多海洋生物死亡;

3、硫化氢:二叠纪末期所发生的缺氧事件,可能会使硫酸盐还原菌成为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这些物种会制造出较多的硫化氢,会对陆地、海洋中的动植物造成毒害,并且破坏臭氧层,从而导致生物大灭绝;

4、火山爆发:在二叠纪的最后一起,发生了两个大规模火山爆炸:峨眉山暗色岩以及西伯利亚暗色岩,两个大规模火山爆炸可能会造成出较多的大量的灰尘和酸性微粒,遮蔽照射到地表的阳光,妨碍陆地和海洋透光带的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造成食物链的崩溃;

5、甲烷水合物的气化:科学家在全球很多地点的二叠纪末碳酸盐矿层中,发现了当时的碳13/碳12比例有快速减少的现象,减少了10‰左右,可能是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6、海平面改变:当海平面的下降会让浅海的生存区域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浅海的可栖息地,富含食物炼下层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减少,会使赖以维生的生物竞争食物更加地激烈;

7、盘古大陆的形成:盘古大陆的形成,使浅水区消失,而浅水区是海洋中最多生物栖息的部分。在盘古大陆形成后,海洋生物数量减少,死亡比例接近于其他大型灭绝事件;

8、多重原因:可能上述事件连锁,交错形成,并且日益家中,西伯利亚暗色岩的火山爆发,除了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破坏了邻近地区的煤层和大陆架;在接下来就是全球暖化,从而间接导致地质历史中较为严重的海洋缺氧事件。

扩展资料

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期,也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历经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活动较为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地遭封闭并陆续地形成了褶皱山系,古板块间慢慢地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

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200万年前灭绝怪兽比《指环王》中的“座狼”更可怕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作者托尔金发明了一种可怕的怪物“沃格”,它是一种长着锋利牙齿的狼一样的怪物,生活在迷雾山脉中。有趣的是,托尔金可能不知道2200万年前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类似狼的动物。它们甚至比狼更坏更凶猛。

目前,科学家新发现的这种古代生物已经灭绝,现在生活在肯尼亚。它的体型比北极熊大,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大陆食肉动物。它的重量达到1500公斤,从鼻尖到臀部,体长2.4米,肩高1.2米。

除了看起来像狼之外,按照现代生物的标准,它们的外表也很奇怪。博斯说:“与现代食肉哺乳动物相比,它的头身比似乎更大,就像一只长着牙齿的‘大头怪兽’。”

颚骨太大了,不能和它的近亲放在同一个柜子里。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布斯联系了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功能形态学和古脊椎动物学教授南希·史蒂文斯,她也是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灭绝的动物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灭绝动物有云南闭壳龟、新疆虎、中国犀牛、中国豚鹿、镰翅鸡。

1、云南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学名:Cuora yunnanensis),属龟鳖目、龟科爬行动物。壳长140 毫米左右。头中等,头背皮肤光滑。上颚不钩曲。背甲较低,具三棱,脊棱强。腹甲大,前缘圆,后缘凹入。

2、新疆虎

新疆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lecoqui,亚种名亦有lecoqi的拼写)也叫罗布泊虎,是一个已经在新疆绝迹的老虎种群。尽管里海虎与新疆虎长相差距很大里海虎在1989年就已被宣布灭绝,但在1940年代,新疆塔城军分区还有军人声称曾看过牧民捕杀了一只老虎。

3、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

4、中国豚鹿

豚鹿(学名:Axis porcinus)也叫芦蒿鹿,体形中等,但较为粗壮,四肢较短,显得矮胖,臀部钝圆且较低,姿态象猪,因而得名。雄性豚鹿长着细长的三叉角,全身淡褐色,生活在沿河两岸的湿地。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

5、镰翅鸡

镰翅鸡(学名:Falcipennis falcipennis):体长32-41厘米,体重600-700克。因其翅膀上的初级飞羽呈镰刀状而得名,镰翅鸡的上体橄榄褐色而带黑斑;腹白而具黑斑。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黑色带较宽的白色羽尖。红色的眉瘤凸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非洲鸟类灭绝物种有哪些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动物王国充斥着发现与变化。从2001年到2010年,有新物种被发现,也有被从灭绝边缘拯救回来的动物物种。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动物物种走向了灭绝,那么非洲鸟类灭绝物种有哪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

生态破坏小知识:

•ElephantBird大象鸟1700年

•CommonDodo普通愚鸠1680年

•RodriguerSolitaire毛里求斯愚鸠1780年

•ReunionSolitaire罗岛地愚鸠1700年

•WhiteDodo白愚鸠1770年

•MadagascarSerpentEagle马达加斯加蛇雕1950年

•Commerson’sScopsOwl毛里求斯角鹗1850年

•RodrigaerLittleOwl毛里求斯小鹗1850年

•MauritianRedTail毛里求斯红秧鸡1680年

•Leguat’sRail毛里求斯田鸡1700年

•Broad-BilledParrot阔嘴鹦鹉1650年

•RodriguerParrot罗岛鹦鹉1800年

•RodriguerRigh-NedredParakeet环颈鹦鹉1880年

•MascareneParrot马岛鹦鹉1840年

•SeychellesParakeet塞舌尔绿鹦鹉1881年

•SaoThomeGrosbeak圣多美腊嘴雀1900年

•PaintedVulture佛罗里达彩鹫1800年

•ReunionCrestedStarling留尼汪椋鸟1868年

•WhiteltascarcenStarling马斯卡林掠鸟1840年

•Delalande’SMadagascarConcal德拉氏岛鹃1930年

提醒您:以上就是非洲鸟类灭绝的物种,然而为了防止更多的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恐龙灭绝原因:1、物种斗争导致的;2、酸雨导致恐龙灭绝;3、大陆漂移;4、地磁变化;5、性别失调。

恐龙是我国古代一种生物,目前已经灭绝了,不过考古发现了很多恐龙的化石,为科学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依据。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物种斗争导致恐龙灭绝: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导致恐龙灭绝。

2

酸雨导致恐龙灭绝: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3

大陆漂移: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4

地磁变化: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科学家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5

性别失调: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恐龙化石都有哪些种类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大家应该都了解过,在之前上学期间,多多少少都学到过相关的知识,恐龙距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只有一些恐龙化石存在,那么这些恐龙化石的种类怎么分呢?

恐龙化石不难理解,就是恐龙在死亡之后,一些软组织消失了,大多都是因为腐烂的原因。其中各种骨类以及硬体组织,就会沉积在这些泥沙中,由于隔绝氧气的原因,经过几千年或者上万年的时间推移,这种骨化石就可以完全的保存。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大多数的化石都可以保留下来。除了骨化石之外,还有各种脚印,时间长了也可以变成化石。

恐龙化石的种类分为很多种,包括各种古老化石,还有牙齿化石,这些被称为躯体化石,另外还有恐龙遗址化石,这种被称为生痕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看出来恐龙的大小,数量或者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发现改写地球生命进化史:恐龙没灭绝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的后代依然和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蓝天下。”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一位科学家印在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话。

乍听起来,好像是一部新出版的科幻小说广告语,但这却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我国辽宁西部连续发现了不少带绒毛的恐龙化石,经过研究,我国的古生物学家们发现这种毛状皮肤衍生物与鸟类的羽毛有着同源构造,因而这种古生物化石被命名为“中国龙鸟”。

自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赫胥黎首次提出恐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以来,科学家们围绕着鸟类的祖先是不是恐龙的问题分裂成两派,一直激辩不休。

新发现的“中国龙鸟”化石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解决了鸟类羽毛的起源问题,从而为鸟类起源于地面小型食肉恐龙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证据。

在我国认祖归宗的不仅是鸟类。1999 年我国科学家陈均远等人在昆明郊区发现的“海口鱼”化石,距今5.3亿年,它不但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鱼,而且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地球脊椎动物的最早祖先。比起原先被认为是脊椎动物鼻祖的文昌鱼,中国“海口鱼”把脊椎动物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整整5000 万年。

“据我所知,近年来又有很多完美的化石标本在研究之中,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出现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马福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球历史上著名的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一: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2.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4.四、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五、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推荐大家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知识,并且也可以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不会因蓄水而灭绝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负责三峡库区植物保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专家日前表示,由于采取了特殊的植物“移民”保护方式,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后,库区的珍稀植物不会因为蓄水而灭绝,当地一些珍稀植物也不会因为水位上涨而受到影响。

风光秀美的三峡地区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植物“宝库”,是我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目前,对于生长在三峡水库最高蓄水175米水位线以上的珍稀植物,一般实行就地保护;生长在175米水位线以下的,则实行抢救性迁地保护。

专家介绍说,在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中,受三峡工程影响最大的是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为保护好这3种珍稀植物,有关方面早在1995年就开始对它们实施了“移民”,目前这批特殊的“移民”在三峡的新住址长势良好。

今年6月三峡工程第一次成功蓄水前,处于135米水位线下的很多珍稀保护植物,已就近从“原产地”上移至三峡库区的大老岭保护区。截至目前,大老岭从三峡库区和邻近高海拔地区引种栽植了珙桐、蓖子三尖杉等16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移植了光叶珙桐、连香树等25种珍稀树种和延龄草、马蹄香等11种矮小草本珍稀植物。现在,大老岭保护区内的国家级珍稀植物已从22种增加到52种。这是在三峡库区组建的第一个珍稀植物人工模拟群落。

除大老岭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工程外,我国还启动了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小三峡景观多样性保护工程,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这将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的众多珍稀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类文明灭绝三种方式,你选哪种?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推断,地球上的文明可能会被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摧毁:逐渐死亡、软着陆或完全崩溃。

这个推论当然不是没有根据的。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一个团队使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计算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将会发生什么。这导致了三种灭绝形式的发现。

第一种方式是可以预测的,因为目前我们已经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它。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和资源的短缺,一旦地球的承载能力被超过,人类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最终会达到新的平衡。

第二种“软着陆”方法相对来说是积极的,人类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不会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所以它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所以在地球耗尽之前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人类灭绝。

最后的结果是最令人担忧的。地球状况的迅速恶化导致了人口的大幅减少,就像世界末日一样。即使人类没有完全灭绝,就地球的状况而言,人类文明也很难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一颗与众不同的行星,它与周围行星的不同之处就是诞生了生命。生命使得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地球又反过来承载着众生,然而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4.4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大型鹦鹉螺、大部分三叶虫

到了奥陶纪末期,一场巨变正在悄然到来,位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渐渐向南进入南极,陆地改变了海洋和大气环流,这导致地球的温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来了。降低的气温冻结了海水,海平面开始下降,这使得原来生机勃勃的浅海成为不毛的陆地,生物纷纷死亡。

第二次大灭绝事件:泥盆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3.65万至3.5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2%的海洋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盾皮鱼类、无颌鱼类

泥盆纪是古生物的第四个纪,开始于距今4.16亿年前。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因为此时鱼类出现并且进化出不同的门类,此外陆地上出现了植物、最早的两栖类也已经爬上了陆地。

第三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9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动物:三叶虫、板足鲎、许多鱼类、许多两栖动物、许多爬行动物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距今2.95亿年前。二叠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此时的陆地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超级大的联合古陆,海洋的面积已经被压缩到最小。

提醒您:物种灭绝后会导致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另外也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提高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持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枯萎病真能灭绝农作物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情况下重茬次数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湿、根部积水、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酸性、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那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41%聚砹·嘧霉胺按8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将41%聚砹·嘧霉胺按600~800倍液稀释,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早十点前或下午五点后苗床浇灌;对病株稀释600~800倍进行灌根,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7天左右用药1次,大家知道枯萎病真能灭绝农作物吗?

答案是肯定的,幼株感病后生长不良,病苗叶子变浅,并无明显症状,严重后叶柄在靠近叶鞘处下折,垂死干枯,随后茎部枯萎致死。最后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成株老叶黄化,并伴随外部叶鞘维管束失绿。黄化从叶缘开始,然后逐渐向中脉方向扩展,有的叶片整张黄化。病部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进行传播,以堆肥、沤肥传播为主要途径。此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35℃,土温24~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适宜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快到了,要靠人造生物拯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下降。我们已经过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时期,科学家们集中精力创造新的合成生物来拯救地球。例如,生物修复蛞蝓将能够监测土壤状况。像豪猪这样的动物可以传播种子;被生物膜覆盖的叶子可以捕获污染物和病毒。这些将是政策咨询、专利申请和企业决策的结果。

在未来,人类将人工合成生物以拯救自然。从表面上看,这个想法很诱人,甚至很有希望。但是这个计划可能比预期的更加不利。认为这些技术可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乌托邦式的。

艺术家和设计师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伯格发起了上述想象。这是她正在进行的设计项目“为第六次灭绝而设计”的初步计划,该项目由皇家艺术学院授予她的博士学位。大约一年前,她在都柏林科学画廊举办的一个名为“成长你自己”的艺术展上首次展示了这个想法。金斯伯格试图通过提出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设计,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引发道德和伦理讨论。通过这个项目,她想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用合成生物学来寻找解决人为问题的方法吗?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环保主义者和合成生物学家面临的两难境地。金斯伯格本人没有预期的答案,但她已经参与一些合成生物学项目好几年了。一些最常用的设计(例如汽车)开始讨论这个话题,然后扩展到批评整个领域。

“为第六次物种灭绝而设计”是金斯伯格出席一个会议后形成的计划。这是第一次将它的位置放在自然保护和合成生物学两个领域之间的会议。中心议题是未来的合成生物学和自然环境保护将为我们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金斯伯格说:“这就像是双方的人第一次聚在一起讨论他们的共同点。”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领域,那就是拯救我们的星球。但这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出现了比合成生物学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如何引入工程菌,这种工程菌可以使植物根系茂盛,并防止土壤表面侵蚀和荒漠化的蔓延。

环保主义者因其固执和短视而受到批评,合成生物学家也无法避免争议。合成生物学家被指责对生态问题的解决过于乐观。过于简单地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侏罗纪公园》)。金斯伯格的项目试图缓和盲目相信技术的乌托邦人的激进想法,并指出合成生物学前景中被夸大的部分。

老实说,金斯伯格的目的在她的项目中并不突出,很容易被忽视。她提出的四种生物设计很容易被误解为合成生物学家绘制的美丽蓝图中的代表性作品。金斯伯格对人造合成有机体的描述就像写在塑料盒背面的“技术规范”,提醒我们科学进步经常面临政治、社会和商业障碍。例如,如果要制造这样的生物,谁来资助它们?谁拥有利润?如果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

金斯伯格的项目可能会偏离她的预期,受到比她希望的更多的质疑。然而,这不是一件坏事。如果科学家真的沉迷于未来新世界中生物设计师的角色,他们可能更多地从设计师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从实用的科学角度。通过提出正确的问题,设计师不仅可以引导技术创新向前发展,还可以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金斯伯格说:“在科技论坛上,我经常因为问了太多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它们而受到谴责。”我想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了越来越多更好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并非所有事情都有解决方案。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找到解决这些影响全人类的大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征兆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次物种灭绝由人类活动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然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征兆你了解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生态破坏小知识:

马达加斯加一种名为德氏小鸊鷉(Alaotragrebe)的湿地鸟类如今已灭绝,不少科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推断出地球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据悉,此前地球已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距今最近的第五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时共导致20%的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不过,前五次生物灭绝事件都是因环境因素所致,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则是因人为因素。

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此外,在过去的1600年里,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生物学家表示,造成德氏小鸊鷉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当地居民将肉食性鱼类引入德氏小鸊鷉的栖息地,从而导致这种水鸟的数量大幅降低;第二则是人为捕捉进一步压缩了德氏小鸊鷉的种群数量,进而加速了该鸟类的灭亡。此外,科学家发现马达加斯加地区其他鸟类物种也在不断消失。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生物种类正不断减少,地球或将引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提醒您: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作为物种灭绝知识排行榜的热门,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预防,并且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可以多学习一些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知识可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鳍豚有没有灭绝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白鳍豚还没有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更新发布,暂时未确认白暨豚已经灭绝,并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白鳍豚指的是白暨豚科,是哺乳纲、鲸目下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这一个物种,也就是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为1.5-2.5米,体重可达到230千克,吻部像鸟喙般向前伸出,窄且长,吻尖有点向上翘,大约30厘米。

白鳍豚主要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以及其连通鄱阳湖、钱塘江、洞庭湖等水域中,一般都是成对或者是十多头在一起,喜欢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于潜水。该动物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是以淡水鱼为主,经常在晨昏的时候游向岸边潜水的地方进行捕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物种灭绝的后果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吗,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然而物种灭绝的后果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1.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资源。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之后,这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土壤肥力以及水质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锐减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保护环境,另外也可以看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相关的问题来做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在本网站直接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防止物种灭绝具体措施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们不仅提供了维持人类生存的支持体系,还是许多工业和新医药产业的基础,也是世界自然资本的构成部分,那么防止物种灭绝具体措施你知道吗?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

生态破坏小知识:

1.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保护濒危动物首先是保护它们的野外种群和个体,使它们能够在各自的分布区内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隐蔽物、栖息环境、繁殖条件等).不得惊忧和捕杀野生濒危动物,未经许可不能私自动物种群是保护濒危动物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濒危动物能否生存和延续它们的种群.

2.栖息地的保护

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是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100多处.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濒危动物种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

对很难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繁衍或是种类数量已经达不到自然扩大种群的濒危动物.应特别批准救护繁殖单位采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饲养的自然繁殖,为濒危动物扩大种群创造条件.对增殖后的濒危动物种群,应采取两种方法扩大种群;一是选择繁殖基群(亲本群)继续在当地繁殖后代,增加濒危动物的数量基数.二是将新繁殖群(子代群)释放回原分布共栖息地,或适合它们栖息的其它地区,以恢复和扩大该濒危动物的野外数量.

提醒您:当发生物种灭绝后,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上的防范措施,然后多学习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互惠生态学:请像对待你二大爷一样对待土壤河流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从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细菌群落到照顾新生婴儿的雄鹿,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熟悉而神奇的生活:遮蔽房屋的橡树、孩子们玩耍的大块平坦花岗岩、膨胀面包的酵母、水杯中的矿泉水,甚至天空中的月亮,所有这些都是生命。除了生活在一起,人类还必须与其他生命建立关系,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与他们建立了互惠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经历?一只鸟、一条河或一块普通的石头如何与它们建立联系?

互惠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科。花时间学习这门学科,你就能学会如何建立这种关系。从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互惠生态学为不同层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研究和实践与其他生命形式的生态交流的框架。

互惠生态的关键是让人们反思、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互助的社会关系。

互惠生态学将自然界分成七个界限。王国这个词只差一个字母。不使用后者的原因是为了强调所有生命之间的关系。王国这个词反映了等级和统治的含义。其中,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真菌王国和单细胞生物王国我们都很熟悉。至于矿物、元素和天体的三种生物分类,它们确实让人失去了下巴。这些东西也算生命吗?事实上,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都相信这些是活生生的。

土壤为例。土壤由数十亿生物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土壤是生物吗?任何河流都有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流水、岩石、淤泥、动物和植物。河流是生物吗?只要我们能以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这些人,这种改变会给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带来什么变化?

互惠生态是盖亚理论的延伸,也是道教的当代体现。

互惠生态是鼓励人们反思和讨论生命的先前定义,扩大我们可以拥有的关系的存在,并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更多的生命等待我们去关注、尊重、爱和保护它们。

当然,互惠生态并不仅仅承认“好吧,石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兄弟”。互惠生态学主张人们将这些生物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拥有自身权利的文化存在。

如何实践互惠生态?

我们不仅要加深与他们的关系,还要实现互利互助。互惠生态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鼓励人们认识到与其他生命形式的联系,并探索如何促进与自然界中这些生命形式的联系,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互利关系。

通过观察、研究、实践和分享我们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我们自己。新的视角可以改变人类文化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互惠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世界上角最大的鹿,竟因自己的大角而灭绝?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的世界鹿展厅,一个威武的爱尔兰大角鹿模型映入眼帘。它最显眼的地方是它头上的一对夸张的鹿角。

爱尔兰大角鹿,也被称为巨型大角鹿或爱尔兰麋鹿,是鹿科大角鹿中唯一的物种。在100万到4500年前,它们曾广泛生活在欧洲和北亚。其中,爱尔兰是最繁荣和最早发现化石的地方。

像大多数现存的鹿一样,爱尔兰角鹿的角是雄性专利。成年雄性爱尔兰角鹿长2.5米,高2米,平均体重550-600公斤。它是仅次于驼鹿的第二大鹿。前腿长,后腿短,这使得它们的身体从前向后倾斜。一对重45公斤的大角撑在头上,从角座的顶部分叉,其中两个后枝从头部向外侧逐渐变厚成掌状,多个不规则的枝从上端再次分开,两个后枝的最外侧相距4米;巨大的角度由坚硬的头和颈部骨骼支撑,而背部顶部突出的骨骼突起可以支撑连接头和颈部的肌腱,允许它们灵活地旋转头部。

爱尔兰大角鹿复原图(来自维基百科)

电影剧照中的大角鹿(豆瓣电影)

在电影《霍比特人》中,鬼王骑的有角鹿用它巨大的角杀死了无数的兽人。可以说,这是在打破常规。然而,在现实中,爱尔兰大角鹿不会轻易用这对角来战斗。在交配季节或争夺领地时,雄鹿会先吼叫,比较犄角的大小。只有当示威没有用时,他们才会使用武力。有了巨大的角,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角的后分支,它们会互相碰撞,而两个前分支将被用来保护它们的眼睛不被刺穿。

大约一万年前更新世末期,世界其他地方的温度开始上升。极地冰川大量融化,冰水进入大西洋,阻挡了从墨西哥湾向北流动的暖流。结果,爱尔兰的气温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原本无边无际的草原变成了白色的冻土,爱尔兰角鹿失去了它们的口粮,数量急剧下降。此外,融化的冰水也导致海平面上升。许多地方被洪水淹没了。最初连接在一起的爱尔兰大角鹿的栖息地被大海分割了。这个家庭的幸存者被迫住在几个孤岛上,比如马恩岛。此时,冰雪已经消退,地球恢复了活力。然而,茂密的森林对爱尔兰角鹿来说是灾难性的,它们高度适应开阔的草原,只以草为食。食物的缺乏和鹿角的阻碍使它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近亲繁殖使它们的体质严重衰退,最终它们离开了生命进化历史的舞台。

骨骼化石(来自维基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