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北土楼群(最新20篇)

浏览

7435

文章

22

篇1:七星土楼群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故乡平和县坂仔镇,老人们时常说起“北斗镇铜壶”、“七星伴月”等口口相传的俗语。当地在做土楼保护与开发规划时惊奇发现,镇区附近排列着的七座土楼:环溪楼、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黄墘楼、后厝楼和五美楼,呈北斗七星之状排列,点缀在万亩柚林蕉海之中。坂仔的北斗七星土楼群是因其位置所定的,七座土楼分建在铜溪两岸,从五美楼到环溪楼的建设,时间跨度80年,到兴建最后一座环溪楼时,其楼联即包含“北斗祥光”、“南山佳气”等字眼,道出了北斗七星土楼群的形成。

有心人近日发现,林语堂故居与七星土楼群在方向、位置上的联系同北极星与北斗七星在方向、位置上的联系都吻合。这七座土楼和林语堂故居串点成线,形成“七星拱北极”的景象,蔚为奇观。

信息来源:平和县人民政府

坂仔镇:坂仔镇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素有“中国香蕉之乡”美称,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故里,是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乡镇。全镇4.3万人,15个行政村(居),土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634亩,山地136439亩,河流水域20130亩。这里距县城12公里,距漳州59公里,距厦门112公里。坂仔人杰地灵,不仅出有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芙蓉楼群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芙蓉楼群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学楼组成,除博学楼建于1923年外,其余建于1951年至1954年。博学楼初建时为教职工宿舍,1953年在此建成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芙蓉一、二、三、-楼为学生宿舍。

芙蓉楼群基本呈半环状布局。芙蓉一、二、三、-楼平面呈双角楼前廊式布局,一、-楼3层建筑,二、三号楼主体3层、局部4层。砖石木结构,楼面均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芙蓉一、二、三号楼墙体以红色清水砖砌筑、花岗岩作装饰镶砌。芙蓉一层顶主体为硬山顶,角楼为歇山顶。芙蓉二、芙蓉三门楼及角楼屋顶为歇山顶,两翼为硬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三座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6045平方米、4820平方米和4120平方米。芙蓉四楼高3层,建筑面积4254平方米。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博学楼高3层,建筑面积2496平方米。平面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屋面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地土楼群华安土楼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大地楼群位于华安县东部的仙都镇大地村,距华安县城26千米。2005年住有“户,306人,均为蒋氏族人,以农耕和种茶为主业。

大地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农田。两条小溪涧在村中穿流,于二宜楼前汇合注入河中。大地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的土楼及其他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列入申报的土楼有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均保存完好。

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体现。土楼群背倚杯石山、娱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峰峦叠嶂,四季滴翠;左有狮仔山逶逸跳跃,以达摩岩作为山名;右边金面山、虎行山相携叩伏,玄天阁金碧辉煌。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形如玉带。其地理形势正如二宜楼祖堂柱联所云:“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崎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祥钟大地且继琼林开六秀,庆溢二宜还向龟山对九龙”。

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3月,东阳楼被公布为华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南阳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信息:

成人票:90元。免费:儿童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优惠:儿童1.2米-1.4米购买儿童票,70周岁以上老人持本人身份证半价优惠。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永定)旅游景区高北土楼群(土楼王景区)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南阳楼漳州二宜楼东阳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薰楼群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南薰楼群坐落于集美鳌园路19号和27号,包括延平楼、南薰楼、黎明楼和道南楼,主体建筑为南董楼和道南楼。

延平楼:建于1922年9月,时为集美小学教学楼。抗战期间,被日军飞机轰炸倒塌,1953年按原样修复,现为集美中学教学楼。

该楼坐北朝南,中部4层,两翼3层,建筑面积2976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局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双角楼、前廊式布局,建筑外墙以条石为基础,红色清水砖墙承重,花岗岩块石作装饰镶砌。楼面除2、3层中部外廊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外,其余均为木板楼面。屋顶中部为单檐歇山顶,翼楼和角楼均为双翘脊硬山顶。屋面铺绿色硫璃瓦。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拱券、栏杆及窗套作西式装饰。2003年维修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仍保持原有的红色清水砖及花岗岩石砌作。

南薰楼:建于1956年,时为集美财经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中学教学楼。

该楼坐北朝南,主楼16层,翼楼5层(局部6层),花岗岩与混凝土结构,总体造型为西洋塔楼式建筑,类似西欧19世纪的巴洛克式建筑。平面呈“个”状,两翼设前廊。主楼面宽19.24米,高54米,总建筑面积8105平方米,是集美学村最高的建筑。该楼为花岗岩条石基础,承重墙为花岗岩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主楼设穹隆顶钟亭,东、西角楼设重檐攒尖亭,翼楼为歇山顶。屋面铺绿色硫璃瓦有少量红色机平瓦。柱头、屋檐装饰细腻。2003年至2004年进行加固维修。

黎明楼:建于1958年,时为集美财经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中学教学楼。

该楼坐北朝南,依地形而建,中部6层,其余4至5层,砖石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平面呈双角楼、前廊式布局,第3层为拱券廊。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筑,主楼承重墙为红色清水砖砌筑,花岗岩石作装饰镶砌。角楼承重墙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楼面视承重分别采用竹筋混凝土板和钢筋混凝土板。屋顶中部为单檐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屋檐下有大斗拱装饰。两翼及角楼为双坡顶,上铺红色机平瓦。2003年进行加固维修,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道南楼:系陈嘉庚生前亲自规划和设计的代表性建筑,1964年建成,时为集美财经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中学教学楼。

该楼坐北朝南,由9座连体建筑一字排列,总面宽176米,进深18米,总建筑面积15566平方米,砖石木混合结构。中部主楼高7层,两翼分别为5层和6层共4组建筑相间排列,其中4座5层建筑设前外廊。9座建筑均以花岗岩条石为基础,承重墙为块石和红砖混合砌筑。楼面视承重分别采用竹筋混凝土板和钢筋现浇混凝土板。屋架为木屋架,中部主楼为燕尾脊重檐歇山顶,两翼为燕尾脊单檐歇山顶。9个中式大屋顶采用红、绿瓦相间铺设,其中5个以绿色琉璃瓦铺设,屋檐下置大斗拱,其余4个屋面铺红色机平瓦。由于白蚁蚀食,1991年屋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3年进行了加固性维修。该楼是嘉庚建筑中的精品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土楼群的杰作 田螺坑土楼群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在感叹国外建筑的神奇时更应该对国内的传统建筑艺术多去了解,土楼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那么,本期土楼文化看看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艺术瑰宝。

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住户均为黄氏族人。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颂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庄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点之一。

在数以千计的漳州土楼中,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建筑群是最美丽的,它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如山野中盛开的花儿,有人戏称之“四菜一汤”,令人不能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建筑巧合造就神奇,田螺坑地名的来历颇为蹊跷。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黄家祖宗,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建南楼群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建南楼群由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礼堂、南光楼、成智楼5幢建筑组成,建于1951年至1954年。时成义楼为生物馆,南安楼为化学馆,建南楼为学校大礼堂,南光楼为物理馆,成智楼为图书馆。2000年至2003年维修。

陈嘉庚创办学校从不为自己留名,但对他人的支持和赞助,却铭记于心。李光前先生长期竭力资助厦门大学,故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的命名多与李光前有关。李光前祖籍为福建南安芙蓉乡,故有芙蓉楼群及南安楼之名。“成义”、“成智”则以李光前的亲属名来命名。而“建南”大礼堂则是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礼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即是“福建南部”,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建南楼群建于一山冈上,沿山势呈半月形围合排列,南临上弦体育场,故又称上弦楼群。外轮驶入厦门海域,即可看到这组巍峨壮观的楼群。中式风格建筑建南大礼堂位居中央,其余4座西式风格建筑分列两侧。成义楼、南安楼、南光楼、成智楼4幢楼的结构和形制基本相同,均为3层建筑,平面呈内廊式布局,石木结构,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屋顶为双坡顶,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开拱形窗,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4幢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5710平方米、4614平方米、4518平方米和3848平方米。建南大礼堂前部为门楼,后部为礼堂主体,石木结构。门楼共4层,建筑面积5578平方米。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绿色琉璃瓦。山墙及屋檐下作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一层入口门厅矗立着4根西式廊柱,廊后为花岗岩砌筑的三开间厅堂,立面套嵌精雕细凿的辉绿岩“门贴脸”,厅堂设三道紫红色对开大门。礼堂为单层,屋顶为西式双坡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该建筑群系嘉庚建筑的精品和代表作,也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马降龙碉楼群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天禄楼

昌庐

昌庐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昌庐

骏庐

骏庐

骏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了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63年、1965年、1968年开平连续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保障楼

保障楼

保障楼

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林庐

林庐

林庐

地址: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

林庐

古杨桃林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历史建筑

敏庐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南门楼

电话:0750-2511688

北门楼

开放时间:8:30-17:30

楚庐

交通:义祠客运站乘坐班车至百合镇下车可到,或包车前往

门票:包含在马降龙村门票60元内

马降龙村:马降龙村委会辖下8条自然村,人口957人,现有党员36人,耕地面积857亩,山地面积2200亩,村内的马降龙碉楼群景色优美,是我市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申报点之一。2008年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12.979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黄伟良办公电话:2510724。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自力村碉楼群

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公里,是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犁头咀首先立村。该村民居格局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村落布局为零星状。

立村之初,该村只有两间民居,周围均是农田,后购田者渐多,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民居。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邑地区很多人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自力村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20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和居庐。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因水枪里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喷射匪徒的眼睛,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楼的基础惯用三星锤打入松桩。打好桩后,为不受天气的影响,方便施工,一般都搭一个又高又大的葵篷,将整个工地盖着。建楼“泥水工”二三十人,以当地人居多。“泥水”师傅一天的工钱约六毫子(三个双毫),杂工为四毫子(两个双毫)。

湛庐(1948年)

演示厅

该村现存15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1917年)、养闲别墅(1919年)、球安居庐(1920年)、云幻楼(1921年)、居安楼(1922年)、耀光别墅(1923年)、竹林楼(1924年)、振安楼(1924年)、铭石楼(1925年)、安庐(1926年)、逸农楼(1929年)、叶生居庐(1930年)、官生居庐(1934年)、澜生居庐(1935年)、湛庐(1948年)。

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6层,首层为厅房,2~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振安楼(1924年)

自力村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竹林楼(1924年)

竹林楼(1924年)

振安楼(1924年)

地址:江门市开平市塘口立园旅游区

振安楼(1924年)

叶生居庐(1930年)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叶生居庐(1930年)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铭石楼(1925年)

电话:0750-2679788

叶生居庐(1930年)

开放时间:

铭石楼(1925年)

8:30-17:30

铭石楼(1925年)

铭石楼(1925年)

交通

叶生居庐(1930年)

在开平市长途汽车站乘坐途径自立村的小客车

云幻楼(1921年)

铭石楼(1925年)

门票

云幻楼(1921年)

包含在自力村景区80元门票内

云幻楼(1921年)

云幻楼(1921年)

龙胜楼(1917年)

居安楼(1922年)、安庐(1926年)

居安楼(1922年)、安庐(1926年)

居安楼(1922年)

龙胜楼(1917年)

养闲别墅(1919年)

养闲别墅(1919年)

养闲别墅(1919年)

耀光别墅(1923年)、球安居庐(1920年)

永庆楼

永庆楼

自力村:自力村位于广东省开平塘口镇,俗称黄泥岭,本有9条方姓的自然村,建国土改后期,三村合称自力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自力村内现有63户人家,175人,但华侨、港澳问胞却有248人,其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侨汇是这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允恭楼群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允恭楼群坐落于集美嘉庚路1号,该楼群包括即温楼、允恭楼、崇俭楼和克让楼。该楼群建于一山冈上,沿山势基本呈“一”字形排列,山冈下为学校体育场。

即温楼:建成于1921年4月,时为集美中学教学楼。抗战胜利后改为高级水产学校教学楼,1949年集美解放前夕及解放初两次被国民党炮击损坏,1951年修复,现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学楼。

允恭楼:建成于1923年8月,时为集美水产科教学楼。抗战期间,被日军飞机轰炸受损,1945年底修复,现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办公楼。

该楼坐西朝东,砖石结构,共4层,建筑面积373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至三楼中部为外突半圆形敞廊,由6根罗马柱承托。一、二楼为拱券廊,三、四楼为方形廊。屋顶为平顶,红砖铺面。外墙以粉白色为主色调,柱头、窗楣及栏杆作巴洛克式装饰。

崇俭楼:建成于1926年2月,时为集美商科学校教学楼。抗战期间,被日军飞机轰炸受损,1946年修复后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学生宿舍。

该楼坐西朝东,系双角楼式砖木结构楼房,共3层,建筑面积1364平方米。现面呈前廊式布局,门楼、角楼及三层长廊为拱券廊。屋顶为三翘脊硬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绿色玻璃瓦,角楼屋顶为平顶,红砖铺面。主体以红色清水砖墙承重,花岗岩作装饰镶砌。角楼以粉白色为主色调。角楼、门楼、柱式和栏杆等均作西式装饰。

克让楼:建于1950年,时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学生宿舍。

该楼坐西朝东,共3层,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东面设六角形过廊。外墙为砖石砌筑,内部为砖木结构。双坡西式屋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栏杆作西式装饰,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南溪土楼群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南溪楼群是永定土楼的代表之一。而最为游客津津乐道的,当属振福楼,振福楼——秀丽端庄,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她与振成楼一样,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建筑,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楼,按八卦布局设计建造。风景十分秀丽。

南溪,是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境内的一条小溪。从湖坑镇逆流而上,穿过下南溪、新南、南中、南江和实佳等村落,登上蛟塘自然村的一座山包,放眼眺望,只见悠悠南溪穿过狭长山谷,溪流潺潺,青山如黛,梯田层叠。南溪河两岸,100多座圆的、方的、八角的、六角的、三角的、D形的、椭圆的、前圆后方的等等形态各异的土楼,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镶嵌于梯田山谷间、弯曲溪岸上,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龙,蜿蜒十几公里,蔚为壮观。

当地人推荐从山顶的观景台看南溪全景。观景台周围是菜地和稻田,放眼望去,正是南溪漂亮的山谷。数座大小不一的土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群落。望向更远处,仍是三两一组的土楼,在山水树木间躲躲闪闪,忽隐忽现。不过这里没有班车,不熟悉的游客自行前往会比较困难。

南溪土楼群中名楼荟萃,有“三巨头”振福楼,衍香楼和环极楼,还有形状奇异的八角楼——东城楼,尖峰向外的庆扬楼。各具特色的土楼非常值得一赏。

振福楼位于湖坑镇下南溪,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幅门联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振福楼和周围环境和谐构成的一幅山乡风景图。振福楼的大门面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面宽阔平缓,河里大石横卧。两岸河堤高筑,厚实坚固。桥下不远处,深潭碧水,古榕葱茏,如伞如盖。如果站在大门对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楼,可见振福楼的屋面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正好起到两山之间"过渡"的作用。可以说,以振福楼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是天地人溶成一体的杰作。

环极楼坐落于南中村。创建人是苏卜臣,于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这座土木结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大圆寨。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作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作贮仓),第三、四层各34间。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作待客之用)与男女浴室各二间。楼内走廊宽1.56,楼外檐廊宽1.82米。楼门高2.96米,宽3.4米,加钉了铁皮。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楼外附属建筑还有卧室16间、马房8间、碓磨房6间。环极楼现住有21户,116人。苏卜臣裔孙在本乡有400余人,不少在南洋,其中侨居缅甸较多。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交通

乘永定开往实佳的公车前往;

从湖坑包车前往,约60元

门票

门票50元/人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南溪土楼群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湖坑镇:湖坑镇位于永定东南部、金丰溪上游。东与古竹乡、高头乡、南靖县书洋乡相连,东南与平和县芦溪乡接壤,西邻大溪乡,北与陈东乡隔界,面积96.1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土楼旅游区、侨台区、边区、老区。1993年撤乡建镇,镇政府设于湖坑村,距县城38公里。2000年,有16个村委会,166个村民小组,5057户22908人。在“百村千楼新风竞赛”活动中,全镇25座楼受表彰。…… 湖坑镇详细信息++振福楼衍香楼环极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兴路商业街骑楼群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兴商业街楼群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中兴路。为民国时期的骑楼群,始建于1931年,1934年完成。商业街两旁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整条骑楼商业街东西走向,长约400米,街道宽约10米。每栋骑楼宽5至10米不等,进深均约为34米。

莞城街道:莞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人,从唐朝至德二年至今已有近1250多年历史。莞城作为东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二百多年来旗峰莞水积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莞城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铸造了莞城独有的精神和灵魂。在莞城有宋代资福寺舍利子塔、明代西城楼、有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什么是光纤到楼群/光纤到家庭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光纤楼群/光纤到家庭

FTTH(Fiber To The Home)即光纤到家庭,是接入网发展的一种最终形式。光纤接入网以光网络单元的位置所在,分为FTTH、FTTB(光纤到大楼)、FTTP(光纤到驻地)和FTTC(光纤到路边)等几种情况,统称FTTx。FTTx以光网络单元(ONU)的位置所在,分为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和光纤到路边(FTTC)等几种情况。对于住宅或者建筑物来讲,用光纤连接用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光纤直接连接每个家庭或大楼;另一种是采用无源光网络(PON)技术,用分光器把光信号进行分支,一根光纤为多个用户提供光纤到家庭服务。

PON是一种树状结构的全光网,可以采用稀疏波分复用(CWDM)技术来解决双向传输问题。该系统由局端设备OLT(光线路终端)、用户端设备ONU/ONT(光网络单元/光网络终端)和ODN(光分配网)组成,所谓“无源”,是指ODN全部由无源光分路器和光纤等无源光器件组成,不包括任何有源器件。PON技术采用了点到多点拓扑结构,下行和上行分别通过TDM和TDMA方式传输数据。

PON技术可细分为几种,不同的数据链路层技术和物理层PON技术结合形成了不同的PON技术,例如ATM+PON形成了APON,Ethernet+PON形成了EPON,ATM/GEM+PON则形成了GPON,这是各种PON技术之间的最大区别。PON技术的优势包括无源光器件不易受雷电损坏和辐射干扰、网络结构灵活易于扩展、共享馈线段光纤可节约铺设成本、业务透明性好、具有多业务支持能力以及易于管理维护等。目前,在多种基于PON的技术中,EPON由于其产品成熟度和价格方面的优势已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FTTH技术,特别是基于千兆端口的GEPON由于在原有EPON基础上将单根光纤的接入速率从100Mbps提高到1000Mbps,已成为目前阶段最适合市场需求的光纤接入技术。

FTTH是20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和探索的技术方向,但由于成本、技术、需求等方面的障碍,至今还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然而,这种局面最近有了很大的改观,由于政策上的扶持和技术本身的发展,在沉寂多年后,FTTH网再次成为热点,步入快速发展期。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网络建设计划不断推出,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预计今后几年,FTTH网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常州戏楼群

全文共 1768 字

+ 加入清单

常州楼群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台古戏楼,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常州现存7座古戏楼,分别是万绥东岳庙戏楼、礼嘉戏楼、横林顺庄戏楼、西夏墅梅村戏楼、阳湖县城隍庙戏楼、杨氏家庭戏楼和横山桥白龙庙戏楼。

万绥东岳庙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戏楼座东朝西为砖木殿宇式结构,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后台三间通阔14.5米,进深五檩4.6米,高7米,两侧是化妆间,后台柱础为明代石础。前台面阔6米,进深五檩5.6米,顶高7.2米,台高2.3米,台前檐柱高达5.5米,左侧另架子台,供乐队演奏,舞台和乐池都面对观众,在古戏楼中是独一无二的。

礼嘉戏楼

礼嘉戏楼位于常州武进礼嘉中学西南角。又名“五云楼”,原为烈帝庙(已于1957年拆毁)附属建筑,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又修复。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上下两层,台面高2.3米,平面呈凸字形。前台三窄间,通阔5.7米,进深五檩4.5米,脊高7.3米;后台三间面阔10米,进深六檩5.7米,台顶画梁斗拱,中绘藻井,建筑面积占地83平方米。

礼嘉戏楼的板壁上发现了大量清代、民国年间戏班在演出时留下的剧目和幕表。1953年,礼嘉烈帝庙戏楼上发现了昆剧“瀛凤班”保存在墙上的昆曲剧目《绣襦记》,推翻了“昆曲不上庙台”的旧观点,礼嘉戏楼也因此载入《中国戏曲志》。

顺庄戏楼

顺庄戏楼位于横林顺庄东岳庙,系清代建筑,1993年重修。戏楼坐南朝北,面对东岳庙大殿。戏楼平面呈凸字形,系砖木结构。凸出部分为前台,歇山顶,飞檐翘角,前檐及左右两檐的木枋上用斗拱部件支撑屋面梁架,屋顶双龙吻春。前台面宽6米、进深五檩4.4米、脊高9.3米、台面高2.3米;后台三间,硬山结构,通面宽9.2米、进深六檩6.4米、顶高8.5米。戏楼台口正上方原有横匾两块,是“为我苍生”、“凤凰来仪”。台上两侧石柱上挂有对联一副:上联为“为善不倡,祖有余殃,殃尽必倡”;下联为“为恶不灭,祖有积德,德尽必灭”。

西夏墅梅村戏楼

西夏墅梅村戏楼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同治二年重修。2004年12月按原貌修复。戏楼系真武庙(东林寺的前身)附属建筑,楼坐南朝北,上下各三间,砖木结构。立柱下为明代石墩。戏楼呈凸字形,风格古朴。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位于市区青果巷东首原新坊桥小学,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光绪二十二年(1896)对戏楼进行修缮。2013年重修。戏楼坐南朝北直对阳湖县城隍庙大殿(1998年被拆除)。戏楼为歇山顶二层木结构,下层由麻石方柱四根支撑,内外三面皆有木雕。台口呈“凸”字形,柱头梁架有斗拱承托,布置华丽。上屋后台为子楼三间,下层作出入口,有砖雕门框“歌舞”、“升平”题额各一方。古戏楼屋脊一对鱼龙和一对青龙,栩栩如生。刻于光绪二十二年的《阳湖县增修城隍庙记》石碑,嵌于戏台楼下东墙,上载“戏楼特高,春秋致祭,作乐以娱神。复取古今忠孝节义故事俾梨园子弟演之”。

杨氏家庭戏楼

杨氏家庭戏楼位于东下塘75号,晚清杨永盛始建,古典庭院建筑。杨是江苏现存唯一的一个家庭戏楼。戏楼为亭阁式木结构,楼分上下二层,通高4.9米,宽4.2米,进深3.2米。三面临空,平面呈正方形,为四坡顶清式建筑,坐东朝西,挂落等木制附件上均有雕花。楼的东面砌有封火山墙。楼上另三面均有窗。楼下西面开有小门,南、北均有长窗、小天井。是江苏现存唯一的一个家庭戏楼。2013年进行了戏楼的防漏加固。

横山桥白龙庙戏楼

横山桥白龙庙戏楼是白龙庙的一部分,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楼分上下二层,台面高3.5米,前台面宽8.2米,进深6米,台口上方悬挂匾曰:“大地阳春”。

除东下塘杨氏戏楼尚未修复外,其余6座戏楼均已修复完成。据专家介绍,常州古戏楼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为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2006年6月5日万绥东岳庙戏楼、礼嘉戏楼、横林顺庄戏楼、西夏墅梅村戏楼、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和杨氏家庭戏楼以“常州戏楼群”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曲西碉楼群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曲西碉楼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措美进入洛扎,在沿途的村庄、河谷两岸、山头,均可间或地看到一座座耸立的碉楼,特别是边巴乡麦秀和色乡曲许保留的碉楼数量众多且密集,游人称之为“千碉之乡”。洛扎县的各乡镇均有各种碉楼,这些碉楼建筑结构独特、雄壮。古雕楼比较有名的有门当罗觉温波、仲温波、岭温波和边巴的杰顿珠宗古雕楼群及色乡曲西的雕楼和县城的朵宗遗址。

2019年10月7日,曲西碉楼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住宅楼群的布置方式不同 优缺点竟大不一样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住宅建筑布局方式是指小区内楼栋的排列形式,它有围合式、行列式、混合式、点群式等。建筑布局不仅影响到居住者的生活、居住环境,还对建筑物的使用与安全都有很大影响。那么这几种建筑布局方式都有哪些优缺点呢?

一、围合式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围合式住宅是在住宅群中部形成一个围合空间,其中布置充足的绿地和必要的休息设施。

优点:这种布局形式小区内部环境相对比较安静,不受街道车水马龙的干扰,沿街一面建筑物排列较整齐,形成完整统一的街景立面。

缺点:围合式布局常常只能保证一部分建筑具有良好的朝向。另外,由于建筑物相互遮挡不仅会造成一些地方没有阳光,而且不利于自然通风。

二、行列式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行列式布局建筑物平行排列,公共设施、绿地、景观等穿插地安排在住宅建筑之间。在基本形式之外,还可变化出交错排列、扇型排列、曲线型排列等几种衍生排列方式。在行列式楼群中,自然通风条件与楼间距和风向的入射角有很大关系。

优点:建筑物之间能保持必要的间距,使住宅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同时,行列式也容易产生过堂风,从而保证了住宅的良好通风。

缺点:行列式布局不利于形成完整、安静的空间,建筑组合也较为单调。

三、混合式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混合式建筑即将行列式与围合式结合起来,并在街坊的周边配置公共建筑物。点群式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住宅、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景观、公建或有规律布局,也有的呈自由布置。

优点:一部分建筑物面向街道,可美化市容,多数建筑物能获得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在卫生和建筑上能让人满意,因而目前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缺点:混合式布局的小区往往是大型住宅小区,居住人口多,环境较为嘈杂。

四、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点群式布局为自由布局,是由独立式住宅或多层、高层塔式住宅成组成行的布局形式。有独栋别墅、联排别墅以及低层洋房等住宅类型。

优点:这种建筑布局楼间距大,绿地面积大,每栋楼都能充分享受阳光,通风良好,居住环境舒适。

缺点:点群式布局多存在于别墅区,价格较高。而且点群式占用面积大,位置多在郊区,交通大多不便利。

几种建筑布局方式比较起来,一般而言是点群式布局居住起来最为舒适,不过,因为用地面积等因素的限制,现在主要采用的是行列式、围合式,或是混合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黄田土楼群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黄田楼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田土楼群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咏春楼、联辉楼、聚顺堂、龙见楼、衍庆楼等5座土楼组成。建造年代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延续到清后期,为黄田曾氏族人合力兴建,占地面积约1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36平方米。其中,咏春楼为单元式圆角方楼,联辉楼、聚顺堂为单元式直角方楼,龙见楼、衍庆楼为单元式圆楼。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黄田土楼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田村:黄田村地处九峰镇区西南部边缘,距镇区1公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占地10.3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1753亩、山地3415亩,全村19个村民小组,2个农场小组,870户3568人,全村种植蜜柚2310亩,种植白芽奇兰茶320亩,村财收入为山租、田租收入29000元,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85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南侨楼群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南侨楼群坐落于集美嘉庚路8号,该楼群包括南侨十三、南侨十四、南侨十五及南侨十六,于1954年至1959年间相继落成。

解放初,陈嘉庚先生为解决大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的困难,创办了集美华侨初习学校。1999年该校改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现为国内专门培养海外华人华侨学习汉语的学校。

南侨楼群:共4幢建筑,均坐北朝南,依地形而建,基本呈“一”字形排列。大部分为4层,局部5层,砖石木混合结构。外墙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红砖作镶砌装饰。平面呈拱券前廊及双角楼式布局,屋顶为西式双坡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山花采用建国后常用的齿轮、麦穗、五角星等图案,窗套装饰细腻,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南侨十三至十六的建筑面积分别为3980、2760、2125和6093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群贤楼群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群贤楼群包括映雪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囊萤楼5幢建筑。

群贤楼群兴建于1921年5月,1922年底竣工,这是厦门大学的首批校舍。群贤楼群动工兴建时,为了表达陈嘉庚自己教育兴国的决心,特地选择5月9日(即国耻纪念日)作为校舍奠基日。校舍落成后陈嘉庚将1号及5号楼分别命名为“映雪楼”和“囊萤楼”。“映雪”、“囊萤”二语,出自古人孙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典故。2号及4号楼,陈嘉庚则以“同安”和“集美”两地名命名,表达了嘉庚先生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中间主楼落成时,有人建议取名为“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否定。又有人建议以“敬贤”(嘉庚之弟名)命名,陈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改“敬贤”为“群贤”,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时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为教学楼,映雪楼和囊萤楼为学生宿舍楼。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厦门沦陷期间,厦门大学成为日寇军营,校舍受到极大破坏。1946年厦大复校后,对群贤楼群等进行了修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维修。

该楼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映雪楼和囊萤楼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均为2316平方米,平面均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双坡西式屋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开尖拱形窗,三楼设前廊,8根西式圆柱承托屋檐。两楼3楼中亭亭楣上分别镌有陈嘉庚和陈敬贤手题的“映雪”、“囊萤”两字。集美楼和同安楼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分别为1062平方米和1096平方米。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楼为拱形廊,二楼为方形廊,廊中间装饰西式顶檐柱。屋顶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同安楼和集美楼的楼名分别为时任厦门道道尹的陈培锟和原思明县县长来玉林手书。群贤楼平面呈“T”字形,建筑面积2593平方米。前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中部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两翼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及屋檐下有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群贤”楼名为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手书。各楼之间以双坡顶木廊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全文共 4629 字

+ 加入清单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坑溪自北而南贯穿全村,两面群山耸立,树木葱茏,溪流两岸地势狭长。123座土楼沿溪而建,其中明清时期的土楼有58座。该土楼群的类型和精品较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土楼布局合理,与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组成风景秀丽、色调和谐的画面。

洪坑土楼群是永定"三群两楼"中的“一群”,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振成楼

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三门和八个单元。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底层每单元各自与内环天井围合成一个院落。

每个单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门,使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底层的内通廊以三合土铺面,二层以上每层楼以较薄的青砖铺地板,有隔音、防火功能。三、四层内通廊的屋檐下设精美的园林风格的木质靠背栏杆。外环共有4道楼梯,东、西两侧分别开一双扇边门出入,两门对称,可直通楼外东、西两边的耳房。

边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楼大门、门厅位于中轴线上,楼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门楣镌刻楼名,两边镌刻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内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2厅8间,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与全楼的主厅—祖堂围合,中间为花岗石板铺面的天井。底层不开窗,除了后向(北面)的祖堂和东、西、南面的厅堂及梯间之外,其余房间面积较大,用作客厅、宴会厅;间面为活页式木质门扇,上半部为木条,供通风采光,门扇全部打开后可使之变封闭式为敞开式。

外环后向为阔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厅内供奉观音神阁。厅后壁两边悬挂木刻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内环南面的厅堂约占2个房间位置,又称中堂或中厅,位于中轴线上。其后向与内环的通廊之间,以8块镂雕木质活页门扇相隔,既是中门,又是壁照。旧时中门一般关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打开。它还是外环进入内环的直接通道。

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镌刻当年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匾额,两边镌刻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门槛前设石质台阶,前向天井两侧为通往外环的回廊。内环东西两侧对称的厅堂俗称庐厅,也兼作连接内外环东、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刻柱联分别是:“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前者为民国初期(20世纪初)中国五大书法家之一李派代表人物、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

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厅围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了园林风格布局。

内环二层的内通廊,装饰图案精美的西式铸铁栏杆。二层的房间旧时用于接待客人。前向南面为阔口厅,面积与其楼下的中厅相等,但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层楼通廊两边段高0.2米,作为楼内演戏时楼主长辈席和贵宾席。

祖堂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内环后侧(北面)。其中心大厅有2层楼高,屋面则高于内环屋面;前向立有4根西方风格、高至中心大厅屋檐的圆形花岗石柱;大厅前面两边为花岗石栏杆,中间开口与石台阶楼中心以三合土铺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前向敞开式,后向两边各设一个砖砌拱门与外环廊道连接;后向和左右两面墙上有多幅名人题词、书法。

与其他土楼的祖堂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突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接待宾客亲友、设宴请客的公共场所,还是演戏的舞台。祖堂前4根石柱,中间两边镌刻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两字得来。”两侧镌刻柱联:“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该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此后在永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该楼模型作为中国建筑模型之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

奎聚楼

奎聚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楼方形,土木结构,面阔33米,进深31米,底层墙厚1.5米,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前半部分高3层,后半部分高4层,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该楼前楼与后楼的屋顶都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两侧的横楼屋顶则作悬山迭落。主楼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两侧横楼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从底层至三层均以青砖砌筑的防火墙隔开,内通廊以砖砌拱门贯通,两面砖墙两边对称。实际上这两面砖墙同时也是前楼后楼的分界线。底层内通廊以鹅卵石铺面,二层以上均以较薄的青砖铺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祖堂位于后楼中轴线上,它在全楼中所占的位置超过其他土楼。内院套一个由祖堂的前厅与中堂两边的回廊围合成的小合院,回廊均向中心的天井开敞,外侧环绕披屋。

祖堂及披屋的地板均以三合土铺面。左、右两边的披屋除了作为浴室、卫生间之外,还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分别在其中一间开敞的披屋内,瓦面各开一个与井口大小相近的缺口,既使井口露天,又便于楼主在雨天时抽水。祖堂雕梁画栋,其前厅砖木结构,高2层,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接。二层棚厅为“敦礼堂”,装饰华丽,其飞檐下悬挂楼主林奎飏入痒、出贡后荣获的“选魁”匾额。后楼第四层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顶,使祖堂前向形成4层重叠的屋檐,层次分明,雄伟壮观,许多人因此而把该楼称为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式的建筑。

福裕楼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代表,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奎聚楼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中厅高,两厢低。

福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东临洪川溪。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中厅(祖堂)、后天井、后厅。面阔45米,进深37米,后向宽41.4米,后墙两个角分别收进1.8米,收进部分深9米。楼内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主体建筑即前、后楼和两侧横楼,均比普通的五凤楼高一层,更具防卫功能。后楼比中堂高一个台阶,中楼比前楼高2个台阶,前后楼为土木结构,外表以石灰抹墙,与两侧横楼连接。前楼高2层,后楼高5层半,两侧高5层。内通廊式,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后楼底层为厨房、餐厅、客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前楼底层为门厅、厢房,二层为卧室;中楼底层为祖堂、厢房、过道等,二、三层为观音厅、卧室等。

主体建筑纵向自西向东分为中间和南、北3个部分,各部分的前楼分别设一门,中间的为大门,两边的为仪门,比大门稍小。前楼大门为花岗石门框,刻楹联。

楼门厅两侧为厢房,厅后向立一堵与一层楼等高的双合三开隔扇,既作为中门,又作为照壁,6块活页门扇上半部分镂刻馏金图案。隔扇后向是三合土铺面的长方形天井,隔扇两侧各设一个小门,与中厅(祖堂)前面天井两边的过廊连接,过廊比其他过廊宽敞,可以摆设宴席,加宽部分的前向各开一小门通往横楼。登上过廊后向的2级台阶,便是中厅走廊,其两边各开一个门通往横楼。作为祖堂的中厅,砖木结构,高大宽敞,厅口向着前面的天井开敞,比同一座楼的其他房间高一米多,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该楼前堂(楼)、中堂(楼)为断檐悬山顶,后堂(楼)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前、中、后堂(楼)屋顶作3段迭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种类的土楼的屋顶坡度要大得多,更显得气宇轩昂。

如升楼

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庆成楼

庆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东南部,振成楼的东南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正方形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高3层,面阔7间,进深6间,中为天井,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后厅为祖堂。

地址: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交通:在永定汽车站可买到去湖坑土楼文化村的车票

门票90元;会员价85元

开放时间:7:00-19:00

洪坑村:洪坑村位于湖坑镇东北部,距湖坑集镇5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是著名土楼民俗文化村、省级园林式村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先后获得市第九届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文明风景区、省第十届文明村、市新农村“427”建设重点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荣誉。全村土地总面积7117亩,人口2910人。 洪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霞贯石楼群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霞贯石楼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霞贯石楼群位于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霞贯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组成。曜星楼,清乾隆丙辰年(1736)建,由红砖埕地、山门、围墙、天院、曜星楼及左侧、后侧护厝组成;曜星楼为方形二层楼,石构门框,门楣嵌石匾一方,楷书阳刻“曜星楼”,落款“乾隆丙辰春仲阳宣”。阅汪楼,清康熙庚辰年(1700)建,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方形二层楼,一层前厅设木梯通往二层。石构门框,门楣上嵌“阅汪楼”,落款“告康熙庚辰年”。承泽楼,清乾隆八年(1743)建。主体建筑为两层楼,中为天井,四面厢房,计24间房。

2013年,霞贯石楼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四周各外延20米。

郭坑镇:龙海市辖镇。1958年置卫星公社,1959年属步文公社,1962年析置郭坑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境西北部,九龙江北溪下游北岸。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2万。鹰厦铁路、漳(州)长(泰)公路过境。辖新街、水上、铁路3个居委会和洛滨、扶摇、篁卿、院后、郭坑、汐浦、口社7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运输、建筑、建材、化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甘蔗、香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