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茶陵岳麓书院(20篇)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陵岳麓书院,供大家参考!

浏览

3682

文章

293

篇1:云头书院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云头书院为汝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头书院位于汝城县城郊乡东正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云头书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书院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延伸至30米

建筑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向各外延伸40米处

城郊乡:汝城县辖乡。1949年属一区,1956年属城关镇,1958年属附城公社,1961年属城关公社,1981年设城郊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政府驻县城劳动路。106国道和汝宜公路经此。辖云善、锦堂、津江、益道、横巷、东正、予乐、甲享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砖、硅铁、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加工等厂。有厚坊岩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严复书院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严复书院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福州的书院当中,严复书院是比较特别的一家。由于和严复翰墨馆、生平馆融为一体,这间书院也因此带有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

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说的是严复书院的身世与现在——书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时闽王妃子的寝宫;如今它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的载体,集中展示严复译著的原印版本、严复的书法真迹、后世出版的严复相关著述,成为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一处公共文化平台。

严复书院的“年轻”属性一是因为它创立开放于2014年,二是在这里诞生了“严校长的故事”等多个文创品牌,以明信片等时尚方式推广传统文化。

严复书院还是一间积极“走出去”的书院,他们的文化输出指向社区和学校。去年12月,书院的团队走进台湾10所高校,演讲严复生平。他们开发的许多课程,让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了解严复。

书院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乡土文化的保存与修复。在严复书院,几乎每周都有各类的文化讲座、论坛,以及艺文雅集,间或还有热情洋溢的诗歌朗诵会。

书院还为一些近乎绝迹的传统艺术提供传习场所。在福建留存下来的唐宋宫廷乐“南音”,在公共舞台上已难觅踪影,但南音社成员每周二晚上都聚拢在严复书院内进行传习,这株千年“老树”,或会在这里萌发出新芽。

南街街道:南街街道 位于鼓楼区中西部。东以八一七北路为界,与东街街道接壤,南临乌石山麓,与安泰街道相邻,西至小柳、河南新村,与洪山镇相接,北以虎节路、贤南路、杨桥路为界与华大街道、鼓西街道毗邻,面积1.56平方公里,居民1.60万户,人口约5万。街道办事处设在黄巷28号。2000年,辖内有集体企业338家,个体工商户1147家;设文儒、南街、塔巷、南后、安民、闽山、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雷阳书院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雷阳书院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雷阳书院坐落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

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讲堂左右为长形廊庑,后进为一座两层楼房,楼后有一高墩,名曰“凤凰墩”。

地址:安庆市望江县书院路28号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公交信息:望江2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杭州万松书院旅游攻略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杭州万松书院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杭州万松书院旅游介绍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上 ,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地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即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增建部分已于2004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万松书院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 。

杭州万松书院旅游攻略:

开放时间:7:30-17:30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上北万松岭

电话:0571-86079490

附近景观:岳庙、黄龙洞、宋城、印象西湖、雷峰塔、虎跑泉、三潭印月

景区交通:38路区间车或4 路公交车,在万松岭站下,再走几步即达。还可乘808路或Y6线到长桥站下车、乘102路万松岭站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公冶长书院遗址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公冶长书院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冶长书院遗址位于安丘市石埠子镇。年代为明、清。2013年,公冶长书院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埠子镇:石埠子镇地处安丘、诸城、沂水三地交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人口6.7万,耕地面积9.2万亩。2011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28.5%;镇级财政收入1050万元,增长20%以上;储蓄余额5.3亿元,增长21.2%。 农业特点突出。种植草莓3万亩、大樱桃2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四大书院位于湖南的是哪一个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书院位于湖南的是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区麓山下,四周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为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 亲书“岳麓书院”四字,赐作匾额。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曾扩建书院规模,并亲自到此讲学,使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中最有名的一所。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承的书院建筑至今被保存完整,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丰禾,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

四大书院: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郑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林书院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南雄市油山镇平林村有一所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创办的书院,叫孔林书院(废于宋末,历时300年)。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书院,也是岭南第一所书院,其创办之早在全国亦名列前茅。孔林书院的创办者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闰。他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也是浈昌县(今南雄市)举进士的第一人。

据南雄孔氏族谱和南雄州志记载:孔闰,字怀清,生于唐禧宗甲午元年(874年)五月初日。孔闰幼聪嗜学,涉猎经史,为景福元年壬子科举人,癸丑连捷进士及第。后值五代乱离,历登显宦,官至朝散大夫,迁袁州刺史。后以海内-,不屑就职,因寓居吉州泰和县石禾场十年。宋太祖建隆庚申元年(960年)挚家归隐南雄府平林村祖居,壬戌三年创建孔林书院,装塑圣祖遗像,买田五十五亩,地名陇头,收租为春秋设奠之需。孔闰年九十一卒于宋太祖干德甲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964年)。孔闰墓今存,在双坑大兰羊角岭冲天凤形山半山腰,墓为半圆拱形,用红砂质岩条石砌叠而成,高1.7米,宽1.6米。墓碑为后人重立,碑高80厘米,宽40厘米,刻有“孔闰墓”三字。

据史料介绍,孔林书院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书院的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据说,古时书院有夫子厅,内供孔子像。每年州县-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甚为庄重。明建文元年(1399年)南雄城创建大成殿后,孔子像迁至南雄城大成殿安放。此后,州县-不再到平林祭孔了。村中存一石匾长1.8米,宽0.5米,厚0.2米,一面刻“务本敦伦”、一面刻“高山仰止”。村口有惜字塔,平面六角形,高9米,三层,塔底直径1.25米。村民说惜字塔是过去读书人为了敬惜字纸,于初一、十五烧字纸的地方。从此匾此塔可见平林古代儒风。

孔闰创办孔林书院,对南雄乃至岭南文化教育发展影响很大。孔林书院于建隆三年创办后,成了中原文化南播的一个亮点,在岭南树起了一面办学育才的旗帜。接着,南雄州府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创办州学。相继有珠玑巷徐信,皇佑四年(1052年)进士,历官中书台谏,致仕后隐居珠玑巷,设坛讲学。故宋代南雄耕读之风甚盛。《直隶南雄州志·学校》称: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至咸淳辛未(1271年),保昌(南雄)县人口约5万,举进士39名(另有特科64名。宋制,乡试中式三十年不与进士者,推恩授官,谓之特科),其中宝庆丙戌一科举进士3名,端平乙未一科举进士3名。可见宋代南雄文化教育在粤北独领-。孔林书院周边的古城、上朔、延村等村,宋代耕读之风尤炽,负笈求学者众,人才辈出。古城一村在宋代就举5名进士,平林村举进士的有孔绍旦、孔绍祖(闰之后),延村举进士的有冯应之、冯迁,上朔村举进士的有彭自明、彭演。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郑公书院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郑公书院位于淄川城区东北5公里处的黉山山腰,在郑康成书院旧址上重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王琮修缮郑康成庙碑文载:“县治之东距十余里有山曰黉山,汉儒郑康成关陕业经之后,避地于斯,以经学教

士,因卜筑于山之麓。故今有晒书台,有鞭书草,炳炳在人传说,铭碣不及也。”为邑八景之一。史载:

“郑公讲学于是山之巅,生徒远迩从之者千有余人。”郑康成书院金末曾毁于兵燹,元延

二年、至正六年、明嘉靖五年、二十四年均曾修葺。新建的郑公书院为两进院落,大门面南,四周有围墙。建筑形式为硬山坡屋顶,覆黄色琉璃瓦。书院四周绿树环绕。由书院东行不远,有一片色彩斑驳的岩石,外高内低,呈撬起状。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沟壑。这里三面向阳,无遮无碍,光线充足,想必即是郑公当年的晒书台。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东过境路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霞美庙胡公书院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霞美胡公书院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霞美庙胡公书院年代为清,位于四都镇田美村霞美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

2015年2月6日,霞美庙胡公书院被公布诏安县第十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外延南37米,东10米、西4米、北3米。

四都镇:四都镇地处诏安县东北部,是全国重点乡镇、全国生态乡镇、福建省重点工业卫星城镇、省商贸重镇、省级文明乡镇、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省级园林式乡镇、漳州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工作试点乡镇和市重点(卫星)城镇。镇辖区面积75.79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万亩,耕地面积2.8万亩,浅海滩涂面积2.5万亩,海岸线15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湘乡东山书院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湘乡东山书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湘乡东山书院是毛泽东走出韶山,求学励志、成长报国的第一站。

东山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成,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60余间。书院门额“东山书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璜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书院建筑同时融入了地方祠庙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如围以围墙,环以便河,饰以照壁,架以石桥,配以过亭,设以天井,无不体现出传统建筑的作法。出入书院的两座大门,亦依文王八卦卦位建在“乾、坤”二卦的位置上,喻意从东山书院走出的学生,都将大有作为、响震乾坤。而边廊式的两层楼房、高大的横格玻璃窗、大教室设计则显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

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救亡图存的产物,它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秉持“公诚勤俭”的校训和“唯才是教”理念,“废科举,兴新学”,打破传统书院的读经模式,脱离科举仕进的轨道,设立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开湖南新式教育先河。民国期间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曾盛赞东山书院,认为它为湖南全省维新局面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办学方向,也为现代教育树立了楷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书院创建至今,产生和培养了共和国开国领袖、将军、学者等数以万计的英才俊杰。杰出校友有国家主席毛泽东、国际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萧三、全国政协常委易礼容、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萧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陈赓和谭政、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杨幼麟、福建省委书记、闽粤赣军区司令毛泽覃、股东区特委书记柳宗陶等。在东山学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教委曾发来贺电,称赞“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

书院曾历经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省立东山小学、东山学校等名称更迭。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母校题写了“东山学校”校名。-也于2003年为东山学校重题了“公诚勤俭”的校训。

书院现仍为全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所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址:湘潭市湘乡市书院路1号

类型: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731-56781988

开放时间:

8:00-17: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免费

信息来源:中国湘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岳麓书院是几本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岳麓书院属于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属于一本。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是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鉴湖书院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鉴湖书院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鉴湖书院位于湖南桂阳县城西余田舂陵江畔上冲村南。清咸丰十年(1860),乡人倡建于鸬鹚塘(今余田),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当时学田948.5亩,年收租谷1741.97石。书院乃西河三镇(即今余田、浩塘、飞仙、十字、古楼、樟木、六合七乡)之文化摇篮。书院前有几百亩青草坪,过草坪为一面阔50余亩的水塘,常有鸬鹚群栖,因此民称“鸬鹚塘”,因湖水常年不竭,清澈可鉴,故名“鉴湖”。

光绪九年(1884),钦命山东巡部院俊臣陈士杰到此视察,览其境,游其胜,昭其宗,曾为之撰文作序,曰:“鉴湖在州治四周遭石皱中拓一区,宽若千亩,池水如镜,莹莹可以照人。遥对古塔,卓荦如笔。每逢清霁,塔影倒映,清光荡漾,金碧交辉,真天然图画出。多士讲学其中,蚤暮讽育经史,暇则凭临湖上思,所以涤虑洗心,而完其本然之性。上可浠淙濂洛,次亦不失为有道之儒。其所以副耆宿之望者,岂仅博取区区科第云耳哉!”

鉴湖书院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计大小房60余间,书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四合院,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40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为一高厚垣墙围着,形似孔庙。整个书院依山势构筑,“殿庑堂皇,规划如制”,三阶四层井然有序。有大门、讲堂、大成殿、校正厅、山长居室、鉴湖局、八角亭及天、地、玄、黄四谷仓等,共四进。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大门、文昌阁、大成殿、崇圣殿。

大门前设有照壁,照壁与砖砌围墙相连形成院落。院门设于南北两端:南门额书“净域”2字;北门额书“贤关”2字,二门有石道连通。自北门进,是一空坪,为一条贯通东西门的石板路切分为2大块,路左设花池,路右为书院门前的石级分为2小块,东西各有古柏1株。此为第一层。登数石级便是书院大门,大门两柱有木质阴刻对联一副:“何处溯渊源,地转鉴湖成泗水;于斯堪景仰,天迥塔邮作东山。”门顶匾额镶嵌着清光绪九年(1884)山东巡抚、户部侍郎陈士杰书写的“鉴湖书院”4个大字,笔力遒劲,玲珑隽逸,金光四溢,至今完好无缺。大门前两旁的一对“石狮戏石鼓”,颇有气势。

从大门进去二重木门。大门左耳环是书院主持人办公、住宿之所,右耳环是“鉴湖局”所在地。自木板门进,中有条石大道贯穿,文昌阁则建在十字交叉处,为亭式建筑,下部四方,上部为八角亭,三层重檐,飞檐翘角,攒尖顶,亭高四层,约10米;楼阁正右悬挂着“高山仰止”匾额。亭前左右设有花池,环境清幽,四时繁花似锦;亭后左右花池各栽桂树一株,绿茵如盖,芬香溢鼻。层左之厨房宿舍与层右之仓库、宿舍遥相对望,此为第二层。沿条石大道,再登数石级,往里进为第三层,即大成殿。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地方。正殿上端置“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大殿两柱悬一副对联:

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亦为明鉴;

澄云不清,浠云不浊,有如此湖。

殿前殿后,均为花池。殿左右是自修室,每室有2张大方桌,可供8人自修。

沿左右两走廊登数石级进入第四层,即院正厅。正厅左右有房4间,为教务人员办公、住宿之处。厅两侧为讲学堂。

如果登上 书-院背后的青云山,书院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大成殿、八角亭、大门顶上的葫芦口与古塔顶尖恰成一条直线,可见设计者与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鉴湖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作为治学修身处事之序。书院改为学校后,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有校歌曰:

佳哉鉴湖,源澈洙泗,学派实有宗。

宝塔凌云,钟水环校,圣地灵有钟。

亲爱精诚,互相砥砺,切磋琢磨功。

矢诚矢勇,必信必终,砥柱中国中。

其弟子来源,除西河三镇外,还有嘉禾、临武、蓝山、常宁等地的有志青年。莘莘学子,孜孜不息,读经颂传,人才辈出。光绪九年(1883),邑人山东巡抚陈士杰至院并作序,教诸生“浠踪濂洛”,“讽诵经史”,“涤虑洗心”,以成“有道之儒”。宣统元年(1909)改为高等小学堂,旋改为县立小学。1945年改设私立鉴湖中学。1951年改为桂阳三中。今为余田鉴湖初级中学,书院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至1976年停办。至今书院周边几里无民居喧扰,唯古柏苍松荫覆,丹桂馥郁。夏无炎署,冬避寒流,实为幽寂清静之所。

余田乡:余田乡位于桂阳县西北部,乡治余田圩距桂阳县城37公里。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乡境内交通发达,有余田河坝1处,小水库6座。烤烟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生产优质烤烟3万担以上,又是桂阳县玉米、黄豆主产区,年产量均达1000吨,有马尾松基地4500亩,有珍稀名贵的柔毛油杉,该树为湖南省内外罕见。余田乡境内基础设施完善,文教卫事业发达,2002年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坐落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6号楼的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创办于2012年9月,展品3000余件。该馆分为古代科举考试文化、书院文化两大展览主题,建立了管理队伍,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建立了学生义务解说团,为参观者提供免费解说服务,先后接待了十几万观众,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藏品和展品以纸质资料为主,目前存有各种纸质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物资料数万件、革命战争年代的纸质文物资料上万张,先后举办了“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等展览,开展了聚协昌“誉久杯”国学之门经典背诵活动等,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箴言书院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箴言书院位于湖南益阳瑶华山麓。清咸丰三年(1853),由邑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创建。胡林翼是当时的湘军领袖、湖北巡抚、清代中兴名臣。他为官清廉,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将欲弥天下之乱,终必自正学术培人才始”,故有心办学校。

为选校址,据史料记载,胡林翼除了亲自前往益阳名山碧云峰(时称“小庐山)、桃江等地考察外,还派精通巫术的夏先范到各地勘察,夏复命曰:“十五里有石笋山,结阴穴富贵悠久,结阳穴可出词林。”林翼于是决定:“阴穴葬吾父,阳穴可为书院。”这样箴言书院就定址于石笋瑶华山之南麓。

因以其父达源曾著有《弟子箴言》,故以“箴言”名院。书院正式奠基于咸丰三年(1853),主室中梁上 书有“咸丰三年修建”字样。书院最初筹建之时,胡林翼正在贵州贵东道任道员,修建过程中,正在巡抚任上,故书院大小事务均由其夫人陶静娟和陈翰园主持(翰园是胡林翼的直系亲属,静娟不在益阳时,书院由翰园主持),直接负责营建的是蔡用锡和周开锡等人。

书院粗具规模后,胡林翼清曾国藩、左宗棠分别撰写了《箴言书院记》,又亲自撰写了《箴言书院后记》,胡、曾、左之文皆刻石成碑立于书院。创办箴言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胡林翼的大部分薪俸;二是胡家的田租收入;三是箴言书院的学田收入;四是胡在生前死后友人的捐赠(胡死时书院尚未全部完工)。先后为书院捐资的友人有曾国藩、官文、李续宜、左宗棠、彭玉麟、杨载福、多隆阿、鲍超、金国琛、余际昌、严树森、汪士铎、阎敬铭、文希范、蒋文若、李鸿章等人。

惜其工未成而卒(1861),而至同治二年(1863)始成。有大门、先圣祠(祀孔子)、宫詹公祠(祀达源)、大堂、书搂、半学、志道、据德、依仁诸斋等,共4进96间,另辟射圃、化字塔,可居生徒120人。藏书1355部(31738余卷),存谷2225石。

书院规章为胡氏生前所定,设山长、监院、首事、掌管、司书等管理教学、行政事务。山长“不由当道荐致”,而“由监院、掌管人等公同酌定”,聘请“品行端正,经学淹通,有名于时,无玷于躬行”担任,一年一任,“允惬众论者”可连任;监院“必择素有品望,能调和舆情而不偏党,识时宜而不执拗者任之,无定期日,以功过而久暂之”;掌管、首事、司书等皆“视勤惰、公私而久暂之”。

书院于1864年前后正式开办招生,距胡死后已有3年。书院和学田照胡林翼遗嘱此时已全部捐献给益阳县府,由县府管理,书院每年主要招收本邑子弟约两百人就读,当时亦有秀才身份附读的。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儒家经籍。胡林翼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反对学习读死书啃八股,他主张读“有用之学”。胡氏子弟亦须考试合格方准入院,其中贯通一经、精熟三史,或算法、舆地、水利、小学、典制、掌故各擅专门者,可免试列入正课;月课3次,2次时文,1次经史诗赋;学分汉、宋、经济、词章“四端”,诸生可择其所好而习,但“必归实践躬行”,以期“考证不涉繁芜,义理不嫌空腐,经世皆为有用,立言弗至无根”;为学秩序,汉、宋、经济、词章各异,可先分别读《说文》、《三礼》、《近思录》、《大学》、《通鉴》、《三通》、《乐府》、《史记》、《汉书》、《文选》,“既熟再及其余”;“读书之法,先教以墨守,次教以融会贯通”。同治四年(1855)始聘王龙文主讲,订《箴言书院学程》,分经史、立身、治事、为文4门课程,继任者有最名翰林湖北布政使庄受祺、榜眼出身的书法家黄自元等。

1911年改为咸言学校,1924年3月因雪峰山土匪袭击,学校停办,藏书由胡氏后裔运于多贤祠保存。抗战时,长沙私立育才中学迁入。1954年益阳县一中迁此至今。现存书院原建筑6栋50间,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走进古老的箴言书院,即现在的县一中校门,《箴言书院全景图》中那完整严密的屋宇院落的格局是看不到了。由于学校扩建,古老的斋房大部分已拆除,书院原来的大门也荡然无存,仅存几栋斋房和部分翘檐的风火墙。看看那咸丰年做的砖墙,摸摸同治时代的木窗,估计那天井中的绿苔也许是140多年前延留下来的旧物。想想当年的士子正襟危坐于这木格窗下,读史论经,攻经世致用之学,也做功名与济世的梦。而胡林翼却在遗嘱中说:“子孙不必学八股文,不要想作官,求作官者必有济于民,与其以官害民,不如为士为农,尚不失祖宗元气。”胡林翼还在与诸从弟书中说:“官是苦海,不努力不能保全地方,过努力则一身一心之苦累,不可言状。”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们始终寻找一种完美归宿,学成文武艺到底是货与帝王家,还是完成自我-而得道顿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胡林翼不在了,属于他的那些风云也成了转头空。但箴言书院依旧屹立在瑶华山下,志溪河静静流淌,默默守望着未来的千秋万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田鳌峰书院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高田鳌峰书院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石城县高田镇田心村(现高田中心小学院内)

年代:清同治十年(1871)

鳌峰书院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由乡绅温和羹等人捐资建造。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阔27.8米,进深23.6米,占地1500余平方米。书院门楣题额“鳌峰书院”四个大字,院内建有魁星阁、讲堂、书舍等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鳌峰高等小学,1935年设第五区中心小学。

中央苏区时,红军后方医院设于此,1934年赤水县(1933年8月设,辖原石城县驿前、木兰、高田等9个区,1934年6月,赤水、广昌两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广赤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迁此办公。现为高田镇中心小学,仍发挥着教书育人之功效。

它的保存对于研究我县教育发展及苏区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田心村:田心村村情简介田心位于高田街之北面,东邻上坪,湖坑两个村,北靠新坪,西毗琴生,南连高田,村部驻高田村边界油寮上,高田河直流其中。田心村山少田多,总面积约1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51亩,山地面积6700亩。地势北高南低,北面多山,东西丘陵起伏,中部平坦,是高田小平原部分。农业以种植烟叶,水稻,白莲为主。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中国四大书院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中国有四大书院,那么是哪四大书院呢?请看下文。

操作方法

1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睢阳书院的前身,由后晋商丘人杨悫创办,北宋时宋真宗改为应天书院,这是北宋时期的最高学府。

2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北宋时期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宋真宗亲自题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在古代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在现代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4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有海内第一书院之称,南唐时期创办,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汨罗书院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汨罗书院位于湖南湘阴(今属汨罗。书院地处玉笥山麓,前临汨水屈潭。以屈原曾柄而名,汉代有祠祀之。宋大中祥符间,乡人又建为书院。元延祐五年(1318),追封屈原为忠洁清烈公,祠称“忠洁清烈”,院亦更名“清烈”。后至元间,茶陵人张希辙曾任山长。明嘉靖间,知县戴嘉猷“叹正学之不明,而异端之足以惑世”,乃重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汨罗庙“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桶将圯”(《重修汨罗三间大夫祠记》),湘阴知县陈钟理大兴土木,历时一年,将汨罗庙迁建于玉笥山巅,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屈子祠。70年以前,虽然祠两侧有校舍庭厨,但找不到有关书院的记载,可见乾隆以后,这里再没有作书院用。到了清未民初,这里一度又用来设立“公学”、“私立中学”等教育机构,虽可算是书院的余脉,但已是后话了。

从此看出,书院自诞生起与庙合而为一,废兴同运,而实质上 书院与祠庙都具有教育功能,其共同点都是榜样教育,强调人格力量的作用,因此,书院建设与祠庙建设常常出现并行合一的倾向。一些卓越的文化大师的祠堂在书院出现之后,增加了教育功能,以所祭祀的人师的德行操守和学术著作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相反,一些著名的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增设了祭祀的功能,并逐渐演变成专门的祭祀书院,由此而形成了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交错发展格局。这种交错发展的状态,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汨罗书院的出现与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山书院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朗山书院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朗山书院位于吉水县。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是栋砖木结构的建筑,青砖磨缝,硬山顶,朝天式防火墙,一门两进,三开间,穿斗式木构架。进深34.5米,面宽15米,面积517.5平方米。正面为庑廊式结构,门楣正上横墨楷书“朗山书院”四字。前厅顶上方有一彩绘覆斗式藻井,饰花鸟虫草,人物山水等图案,绘画工艺精湛,人物栩栩如生。两侧有骑楼,上下两层,且用木板隔成若干间书房。中间设天井,将头进与二进用隔扇隔开;后进厅堂正上方也有一覆斗式藻井,饰描金凤穿牡丹、蝙蝠、竹梅图案,四角镶刻花饰,工艺精湛;宝壁后为阶梯式神龛,为栗头村曾氏家族存放祖宗牌位所用。整座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个兼书院、祠堂两用的典型古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丹洲书院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丹洲书院——书院开始于明万历年间任怀远(三江古称怀远)知县的苏朝阳时期,苏朝阳在完成县衙及城墙工程后,又盖了文庙,当时官办教育就在文庙中进行。由县衙从外地请来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多为传统的四书五经。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秋,在时任知县的主持下,组织全县的文人义士商讨办书院并发出募捐倡议,得到全县各界人士的响应。在筹得资金后,经过建设,书院终于落成。书院位于丹洲东侧,坐西朝东,占地1340多平方米,院内建有教室6间,以及办公室、宿舍、礼堂、存书室、运动场、桃园等设施。

书院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方圆百里内的少数民族子弟都到此求学。民国初期,在学生最多时有800余人。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惜在日寇侵到丹洲时,将书院纵火焚烧,烧去前院左右楼房两座,经抢救部分楼房才得以保存。解放后改为丹洲中心小学。2007年因生源不够被撤,结束了它180多年的教学历史。

现存中庭天井的厢房,曾是费孝通先生于五十年代来三江开展社会调查时的临时住所。

信息来源: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局丹洲景区闽粤会馆欢雷门治定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平江天岳书院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天岳书院位于湖南平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杨世芳倡建于今三阳乡天岳村小天岳山,故有其名。乾隆十一年(1746)起,先后迁建于县城东、西。嘉庆九年(1804),知县徐以垣再迁至城西五龙山,改名“昌江”。同治六年(1867),平江士绅张岳龄与李元度慨然捐助,再次在今址新修天岳书院。张、李两人都是湘军将领、湖湘学人。张岳龄幼承家学,为长沙城南书院的肄业生,官至布政使衔福建按察使。李元度为岳麓书院肄业生,癸卯科举人,官至布政使衔云南按察使。新修的天岳书院完全承袭岳麓书院的规制,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有大门、讲堂、藏书楼、东西斋等,并建屈子祠、九君子祠、罗孝子祠等,“尊崇忠孝理学,以为后进楷模”。

天岳书院坐东南朝西北,扼汨罗江盆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当时耗银万余缗,建有楼宇4栋,斋舍50余间,藏书与生员均属从前未有之盛。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兼学史书、子书、诗词集,课程日记为句读、抄录、质疑、博览。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变仅课八股时文作法,“兴实学而起真才”,订有课程表、章程,定经史、舆地、译学、算学等为诸生应习之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其后相继改为中学堂、师范学校、县立中学、县中等。1928年,彭德怀率部在此誓师起义,今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

书院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清人李元度所书“天岳书院”石额及石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仍嵌前门。门枕石上一左一右坐有抱鼓圆石,默然无语伴读百余年。大门内设门厅,木屏风隔开。进得门厅,花园里桂花飘香,冬青凝翠。拐角走廊操过两厢斋房,东西各14间。沿花园正上方石阶踏上大厅,便是书院讲堂,分为前、中、后厅。前厅8根青砖四方立柱,排成四横排,横柱之间饰有木质隔扇。在第三排隔扇之上,横悬有“整齐严肃”黑底正楷匾额,当为岳麓书院清代石碑之拓版。中厅两边各有耳房1间,原为山长住室,当年彭德怀便住在这里谋划起义。后厅正面曾有供奉的孔子牌位,书院东边曾建有屈子祠和宋九君子祠,朔望行香,春秋奉祀。李元度曾专门撰写有《天岳书院新建屈子祠记》和《天岳书院新建君子祠记》,以教育后人,尊崇忠孝理学。他说:“学者幸生先贤过化地,读其书,想见其人,又以入庙思敬,钦挹其流风遗韵,益当奋兴百世之下。夫道德、文章、节义,无古今,一也。有能志古人之志,是即古人之徒也。”惜乎,不过百年,这一切都早已荡然无存。

1970年初,在“文革”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书院大门的楹联匾额被石灰粉刷遮蔽得严严实实,上面张贴着红色标语。20世纪80年代初期,彭德怀冤案平反,恢复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才重为人所关注,一直用作校舍的斋舍、耳房都被腾空,布置成平江起义史料陈列室。天岳书院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