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弩末的成语【热门20篇】

一个人的穿着如何是对这个的素养表现,穿着的华丽高雅的人素养不一定好,但是一定不差,弩末的成语有哪些?下面是问学吧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6474

文章

528

最快的速度打一成语是什么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1

一日千里

最快的速度表示的成语是一日千里,因为一天能走一千里,可见速度之快。一日千里原本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来比喻进展极快。出自《庄子·秋水》。

2

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出自《庄子·秋水》。成语出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3

其他的脑筋急转弯:

1、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2、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3、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4、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5、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6、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斤

7、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有分量的话-一毛不拔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4

一日千里造句:

1、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2、在有效的管理下,公司业务的发展一日千里。

3、妈妈和爸爸希望我在学习上能一日千里。

4、自从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后,小明的进步一日千里。

5、因应时代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颇有一日千里之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一成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一成语是什么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谁知中餐,粒粒皆辛苦”打一成语的谜底是:食不甘味。解谜思路:根据谜面,“盘中餐”指的是“食”,“辛苦”指的是“不甘”,由此可以得出谜底为“食不甘味”。在这个谜语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谜面,“打一成语”是谜目,谜底是食不甘味。

食不甘味的意思

食不甘味指吃东西不辨美味,常以形容心中忧虑或身体不好。食不甘味出自《战国策·齐策五》,原文为: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食不甘味的用例

1.这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搞得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2.周总理生前为了国家大事,经常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这个矛盾怎么也解决不了,搞得我真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4.丈夫去世后,她昼思夜想,食不甘味,卧不安席,竟至一病不起。

5.这些天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使得他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里非常着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一个天字下面是水是什么成语?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成语玩命猜这个游戏中,很多谜题大家都不知道,比如“一个天字下面是水”这个谜题,很多人都是一脸懵逼。

2

其实这个谜题的谜底很简单,那就是“水天一色”了,知道谜底后的你是不是瞬间恍然大悟的感觉。

3

当然,对于一个成语的读音我们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水天一色读音是shuǐtiānyīsè,不要因为读错了而发生误会哦。

4

水天一色是什么意思呢?从官方的解释来说,就是水光和天色相互融合了,看起来就是一幅水天相互连接之后的景象,十分美丽。

5

水天一色这个成语的出处又是哪里呢?唐代诗人王勃有一首《滕王阁诗序》,其中写道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水天一色是一个主谓式的成语,能够用来当做定语,形容那些很辽阔的美景。

7

例如比如:洞庭湖看起来真的很美丽,简直就是水天一色一样。

8

中华文化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很多成语如果作为中国人都不知道的话,就说不过去了吧!平时多看看类似的信息,提升下个人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国庆的成语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国庆节是在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也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你知道有关国庆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有关国庆的成语,欢迎阅读。

国庆节确立依据

《独立宣言》

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

1、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

2、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

3、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

4、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

5、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一般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庆日,但是,尼泊尔、瑞典、乌干达、几内亚共和国和丹麦却有两个国庆节。在尼泊尔,一个是国家民主日,一个是国王的生日;在瑞典,一个是国旗日,一个是国王的生日;在丹麦,一个是宪法日,一个是女王生日;

而韩国有4个国庆日:3月1日纪念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而掀起的“三一运动”诞生的“三一节”、7月17日纪念1948年大韩民国宪法颁布的“制宪节”、8月15日为了纪念1945年韩国从日本压制下解脱找回了国权、纪念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建立的“光复节”和10月3日纪念公元前2333年,国祖檀君创建最初的民族国家“檀君朝鲜”的“开天节”。

有关国庆的成语

国泰民安 繁荣富强

欢欣鼓舞 火树银花

欢聚一堂 喜气洋洋

普天同庆 举国欢庆

歌舞升平 翻欣鼓舞

太平盛世 举国同庆

国庆节的别称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

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微风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131 字

+ 加入清单

1、微风习习

2、微风乍起

3、微风瑟瑟

4、微风徐徐

5、微风细雨

6、微风阵阵

7、微风拂面

8、微风和畅

9、微风荡漾

10、微风和煦

11、微风熏熏

12、微风轻轻

13、微风细柳

14、微风凄凄

15、微风渺渺

16、微风飘来

17、微风轻拂

18、微风缕缕

19、微风绵绵

20、微风潺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什么奇什么有的成语有哪些?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有很多的字词也是很难理解的,成语也是有很多,有些人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有时有的人问什么奇什么有的成语到底有什么呢,那么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奇什么有的成语:无奇不有。

无奇不有的近义词:千姿百态、稀奇古怪,其中千姿百态指的是形容事物多种多样化,非常丰富;稀奇古怪指的是某些东西或者事物很少见,很稀奇。

无奇不有的反义词:平淡无奇,一般指的是某些事物平平常常,也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无奇不有成语的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上海地方,无奇不有,倘能在那里多盘桓些日子,新闻还多着呢。”

什么奇什么有的成语:一般指的是无奇不有,它的意思是世界上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有,形容奇怪的景象多种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是一个成语,出自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由此可看出,“入木三分”最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的。而后人将入木三分用作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如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用“入木三分”来表达其书法艺术是很形象的。他还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什么天什么地的成语有

全文共 180 字

+ 加入清单

详细内容

1

首先就是表现情绪的成语:惊天动地,感天动地,欢天喜地,哭天喊地。

2

其实带有天和地的成语非常多,例如翻天作地,乌天黑地花天酒地,昏天黑地,穷天极地,漫天掩地,冰天雪地,翻天覆地等等这些都属于成语。

3

改天换地,战天斗地,呼天号地,云天雾地,规天矩地,瞒天瞒地,极天际地。

4

掀天揭地,掀天动地,将天就地,一天一地,震天动地。

5

天入地,轰天裂地,胡天胡地,昏天暗地,拖天扫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最短的季节一字开头的成语 最短的季节一字开头的成语是什么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最短的季节”这个谜语打一字开头的成语,谜底就是“一日三秋”。一日三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一日之内度过了三个秋天”,符合谜面的语意,由此可知“一日三秋”就是这个谜语的答案。一日三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分别时间虽短,主观上却觉得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热切思念。

一日三秋的出处

一日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原文如下:“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日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类似的谜语有哪些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贵的话——一语千金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雷声刺耳是成语吗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雷声刺耳”不是成语,含“雷声”的成语只有一个——雷声大,雨点小。

雷声大,雨点小:léi shēng dà,yǔ diǎn xiǎo

【解释】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出处】宋朝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近义词】雷大雨小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此地无银三百两是成语吗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比喻想要把事情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虚张声势中的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解释?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虚张声势形容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成语中虚的意思是:虚假。不真实。

虚,读音xū ,是会意字。造字本义: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虚,本义为大山丘,虚是“墟”的古字,会意。

说文解字:大丘也。崐崘丘谓之崐崘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从丘虍声。丘如切。又,朽居切〖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墟,非是。

虚的基本解释

1、古同“墟”,大丘。

2、空:虚无。虚实。虚度。虚名。虚左。空虚。乘虚而入。

3、不真实的:虚伪。虚假。虚妄。虚惊。虚夸。虚构。虚传。虚张声势。

4、内心怯懦:做贼心虚。

5、不自满:虚心。谦虚。虚怀若谷。

6、抽象的:虚词。

7、衰弱:虚弱。虚胖。虚汗。虚脱。气虚。血虚。

8、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9、古文中同“圩”,集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故事的成语 有哪些历史故事的成语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请君入瓮、洛阳纸贵、望梅止渴、高山流水、鸡鸣狗盗、草木皆兵、胸有成竹、势如破竹、毛遂自荐、指鹿为马、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入木三分、闻鸡起舞、纸上谈兵、刮目相看等。

1、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该成语出自《国语·吴语》。

2、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该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3、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该成语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4、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该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5、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该成语出自《列子·汤问》。

6、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比喻音乐优美。该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7、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该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8、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该成语出自《庄子列御寇》。

9、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己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该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

10、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该成语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一个字是杯的成语有哪些?常见成语都包含什么?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大特色,也是语言的精华,在生活或写作中使用简短的成语往往能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接龙是人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而“杯”字出现的频率也相当之高。那么,第一个字是杯的成语有哪些呢?

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饮酒饮水的工具,它的含义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第一个字是杯的成语在今天看来也是不难理解,比如杯弓蛇影、杯水车薪、杯盘狼藉、杯酒言欢、杯残炙冷、杯酒戈矛、杯酒释兵权、杯水粒粟等等都是以“杯”字开头的成语,其中,杯水车薪和杯弓蛇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成语,前者形容力量太小,无法解决问题后者则指因为疑神疑鬼而内心产生恐惧。而杯酒释兵权这个五字成语则是出自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十分著名。

综上,第一个字是杯的成语还是很多的,只不过经常用到的只有三四个而已。喜欢成语的不妨掌握这些,在合适的时机用上能让表达或语言变得非常简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指鹿为马等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指鹿为马发音zhǐlùwéimǎ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高山流水发音gāoshānliúshuǐ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层什么叠什么成语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层峦叠嶂。层出叠见。层见叠出。层楼叠榭。层山叠嶂

详细内容

1

层见叠出。拼音:céng jiàn dié chū。含义:层:重复;叠:一次又一次。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造句:来到海边的时候,那些小海鲜都层见叠出的纷纷出来。

2

层出叠见。拼音:céng chū dié jiàn。释义: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叠:一次又一次。接连不断出现。比喻事物很多。造句:每当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超市屯年货,这种现象呈出叠现 。

3

层峦叠嶂。拼音:céng luán dié zhàng。释义:层峦:山连着山;叠嶂: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造句:这里的山峰不仅郁郁葱葱,而且成峦叠嶂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打破沙锅问到底是成语还是歇后语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不是成语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近义词:打破沙锅璺到底

反义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举例造句:

1、 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2、小明在老师讲课中遇到了一道难题,当场打破沙锅问到底,终于明白了。

3、我希望同学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精神,不要侷限于一知半解。

4、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喝酒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喝酒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喝酒成语有杯酒解怨、杯酒言欢、觥帱交错、酒酣耳热、酒浇块垒、借酒浇愁、愁长殢酒、金貂换酒、闭门酣歌、低唱浅酌、传杯递盏、吞花卧酒等。

酒浇块垒:用喝酒的方式来消去心中的愁闷。

觥帱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吞花卧酒:指赏花饮酒,游春行乐。

浅斟低酌:慢慢地饮着茶酒欣赏,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

开怀畅饮: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闭门酣歌: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

樽酒论文: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酒酣耳热: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歌吟笑呼:高歌低吟,狂笑欢呼,用来形容饮酒之后豪情流露。

杯酒言欢:相聚在一起喝酒,欢快地交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常用四字成语解释良莠不齐等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理屈词穷: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临渊羡鱼: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一龙一猪用来比喻两个人什么?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相差悬殊高下立判

一龙一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lóng yī zhū,意思是: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出自《符读书城南》。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一龙一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lóng yī zhū,意思是: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