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贽出生地(精彩11篇)

浏览

3610

文章

11

篇1:刘邦的出生地沛县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一国?他与项羽竟算是老乡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身、地位、成长经历,而结局也出乎人的意料。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却发现,虽然项羽和刘邦的出生地不同,但是如果放在他们出生的战国时期来看,两个人还能算是老乡。项羽是楚国人,大家都知道,那么,刘邦的沛县在当时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刘邦,开创了汉朝,也是汉民族与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刘邦建立的汉朝,便没有后来的汉族,也很有可能会被叫做其他名字。《史记》中记载,刘邦出生在沛县邑中阳里,在今天的江苏徐州的丰县,秦朝时期属于四川郡的沛县。他出生的年份是公元前256年,那个时候秦国尚未统一,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尚且属于战国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沛县开始时尚属于宋国,后来齐国、楚国、魏国灭了宋国,沛县被纳入楚国版图,并在此设县统治,时间是公元前286年,也就是说,刘邦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沛县已经属于楚国范围了。

而项羽,则是人们都熟悉的人物,他的家乡不用介绍很多人也知道,正是楚国,那么,如果要再具体一些呢?

项羽的出生地在下相,属于今天的江苏宿迁。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项羽和刘邦就是一个省的人,出门在外地,两个人也称得上是老乡。他出生于公元前232年,也是在秦统一之前,当时的下相自然归于楚国,项羽也号称西楚霸王,他推翻秦国也是想要复辟楚国,他代表的正是楚国的反秦势力。

从地图上看,两个地方现今都属于江苏,而他们出生时也都属于楚国,因此从大的地区划分来说,他们的确算是老乡。

同为楚国人,结局如此不同,不禁让人唏嘘。不过,所谓争霸,最终也就只能有一个人获得天下,所以从他们开始对抗时起,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乾隆出生地是怎么造成三朝乌龙的?乾隆出生地是什么地方?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纵看乾隆一生,他应该是整个清朝最顺风顺水的皇帝了,没得过什么大病,活的时间也长。还是整个清朝执政最久的皇帝,康熙是在位最久的皇帝,但是乾隆还当过几年的太上皇,实际权利还是在他手上。不过在乾隆出身的地方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还造成了“三朝乌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事和乾隆就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嘉庆帝这次闹了一个大乌龙,一起来看看吧。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十一岁的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猝然去世。跟随嘉庆出行的旻宁在众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护送灵柩回京后即皇帝位,史称道光皇帝。

虽然登基在平稳中过度,但是道光帝还是在心中存有一丝不快,原来在嘉庆遗留下来的军机大臣以66岁的托津、和75岁的戴均元为代表的老臣,在确认他继位之时,二人表现的相当缺乏热情,甚至非要走完一切确认程序才承认他的地位,惹得道光非常生气。

除此之外,从年龄和风格上已经难以配合年富力强的道光(38岁)节奏,为此道光决定将庸碌无为的军机大臣淘汰出列。然而如此重要任免需要一个理由,恰巧,他祖父乾隆的出身地成了道光打入问题的楔子,为此道光在祖父乾隆出生地到底是哪,大作文章,矛头直指富有责任的两位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

他们在起草嘉庆遗诏中,以嘉庆帝临终遗言口吻说:“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结尾很关键,意思就是说,我父亲乾隆在避暑山庄这里出生,我又在这里去世,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道光在臣下曹振镛和刘凤诰联合助攻下,发现了这是处理军机大臣最好的理由。当时嘉庆“遗诏”颁布后,新即位的道光下令对“遗诏”进行全面收缴,并命令以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

在关于收缴嘉庆“遗诏”的谕旨中说:“昨内阁缮呈遗诏副本,以备宫中时阅,朕恭读之下,有皇祖(即乾隆)‘降生避暑山庄’之语,因请出皇祖《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

同时道光解释说由于父皇突然驾崩,“彼时军机大臣敬拟遗诏,朕在居丧之中,哀恸迫切,未经看出错误之处,朕亦不能辞咎。”道光无意间透漏了当时自己与当时的“学术界”一个看法,一直以为自己的祖父乾隆是诞生在避暑山庄的,这次专门“跪读”《实录》,才“始知”是诞生在雍和宫。

前文说过这是因为曹振镛和刘凤诰的“揭发”下,道光才知道内情。原来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刘凤诰参加编撰过《乾隆实录》,由于心思缜密,工作细致,在当时多数人认为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时,刘凤诰整理历史档案才发现,乾隆皇帝自己说过出生在雍和宫,而且在自己的诗集中就强调过三次。于是刘凤诰就向嘉庆帝报告了这一发现,嘉庆未过度认真,仅就此问题要求将《乾隆实录》中关于乾隆出生地问题重新修正一下,由于只抄写五部,且包括军机大臣也无权参阅分放各地的《乾隆实录》,于是对于乾隆出生在哪里,多数人依旧停留在避暑山庄。刘凤诰由于过去与托津有矛盾,由于自己人单力薄,职位低下于是联合翰林院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向道光联合举报,就发生了前文的一幕。

道光在谕旨中除了收缴招回“嘉庆遗诏”外,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进行申饬,要他们对此事“明白回奏”。二人在回复中辩解说:“嘉庆皇帝的《诗集》第六卷、第十四卷两次提到乾隆皇帝生于避暑山庄。至于《乾隆实录》藏于内庭,我们看不到,所以并不了解具体情况。”

此时执意要换掉军机大臣的道光不停解释,最后定调军机大臣“误会诗意”、“实属巧辩”,决定将托津、戴均元两名领班军机大臣予以降四级处分,撤出军机处。

至此道光终于达到了重组军机处的目的,这件事情能够顺利圆满解决,可以说道光要感谢他的祖父乾隆了。

三个月后,曹振镛升任军机处领班、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从那时起,他位极人臣,此后曹振镛执掌军机处达十五年之久,其做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虽然换了老臣,道光的臣下风格却未能根本转变,反而又进一步把清朝官员带向了僵化麻木。

有意思的是,道光把发往全国各地和藩属国的嘉庆“遗诏”追回后,重新进行改写。改写后的遗诏,把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山庄,这里,就变成了“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画像)在焉,予复何憾?”就是我嘉庆能死在祖父、父亲画像的地方,还有什么遗憾?这种改法实在过于搞笑,却又无可奈何。就这样,对于乾隆的出生地、不仅野史传说,就是档案官书也留下诸多破绽和笑柄,让自视甚高的乾隆自己生在哪都改来改去,如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籍贯与出生地究竟有何区别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籍贯出生地的区别如下:

1、两者的定义不同

籍贯: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出生地:即是出生的地方。

2、填写籍贯地址时会随着祖父的居住地有不确定性,而出生地是唯一的。

3、籍贯是一个人出生,上户口的时候就要填写,且终身不再更改的。所以先有籍贯再有出生地,上了户口,才能表明你的出生地。基于出生地原则,在当地出生的孩子,就拥有该国的国籍,而不管其父母是不是该国公民。

以上就是籍贯籍贯与出生地的区别,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户籍与籍贯不同的地方。籍贯一般从父系,个别从母系的;从祖籍,祖籍是指祖辈的长久居住地,按地域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张学良于1901年6月4日出生在今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少帅在此渡过童年。现存旧居草房4间,并尚有当年的水井和大枣树等。1990年6月4日,台安县人民0将旧居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起了张学良将军出生地纪念馆。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占地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四间青砖瓦房,共设三个展室:第一展室是张学良亲属、旧部及县内外各界人士的题词;第二、三展室介绍张学良生平,有实物、照片。生平包括四个部分:少帅童年、艰辛业绩、幽禁生活、桑梓深情。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鞍山市人民0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中日甲午战后,清军溃散,张作霖脱离清军,啸聚山林,战乱中张作霖逃往八角台(今辽宁省台安县城)。为行动方便,张作霖将妻子赵氏和女儿首芳转送到八角台西北的赵明德(赵氏夫人的叔伯侄)家里。1901年6月3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张学良便诞生在赵明德家5间草房的东屋里。1989年将此辟成“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纪念馆正中门楣上,悬挂着“张学良出生地”金字黑匾,六个大字,气度不凡,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沈毅老先生的手笔。两边挂的是辽宁楹联巨擘尚文化先生的嵌字联:“良汉高怀同齐月,学卿雅量浴春风”,四字镶嵌自然,意境高雅,不愧为名家所制。

张学良字汉卿,别号毅庵,在张家窝堡度过了自己的美好童年。纪念馆完全依照当年模式仿建,占地600平方米,古朴典雅。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西展厅内陈列着少帅童年用过的生活器具,诸如煤油灯、烛台等,以及400余幅反映少帅叱咤一生的照片,像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幽禁台湾等重大事件均历历在目,睹物思人,令人顿生景仰之情;中间展厅摆放着少帅童年时用过的家具;东展厅挂满了少帅亲友和部下及社会各界名流参观观念馆所题写的墨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少帅递媳谢雪萍题写的“振兴故里,待大哥来”。

还有一物值得一看,为屋后老枣树,此树阅尽沧桑,据有关部门测定,已是300岁高龄,但见枝桠虬曲,枝繁叶茂。1991年,乡亲们精心挑选了十几枚大红枣,捎给远在台湾的张将军,张将军收到后,心情极为愉快,并致信中间人,表示谢意。到目前为止,纪念馆已接待海内外游客4万人次。如今,纪念馆已被鞍山市委、市0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台安县委、县0定为“全县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轼生于眉州什么地方?苏轼出生地为何争议不断?

全文共 3949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朋友去四川眉山,应该都会到苏轼的故居三苏祠去看看。三苏祠目前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距离成都大概有80公里。三苏祠不仅是苏轼的故居,也是苏洵、苏澈的故居,明朝时期这个地方就被改为一个祠堂,用来祭祀三苏。后来明朝末年毁于兵燹,直到康熙年间才恢复重建。不少朋友对于苏轼具体出生地感到好奇,在网上流传的说法也是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苏轼家乡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初冬时节,笔者有幸前往四川省眉山市,拜谒了向往已久的“三苏祠”。庭院深深,幽雅宁静,草木依然郁郁葱葱。瑟瑟寒风下,高大的银杏树,黄叶纷纷凋零飘落,给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伫立半亩池塘边,绿竹掩映,荷叶枯黄,斑驳光影中,只有靠想象去感受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兴了。

听导游讲解,说三苏祠外就是古纱縠行街,这里是苏母程夫人开店做生意的地方,也是苏东坡、苏辙兄弟从小生长的地方。身处眉山城区,我突然间对苏东坡的出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苏东坡究竟出生在眉山的什么地方?三苏的籍贯到底应该在何处?

苏东坡是眉山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苏东坡是眉山人的骄傲,“三苏文化”是眉山市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但是关于苏东坡在眉山具体的出生地点,现在还流传着多种说法。

首先,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城的纱縠行,即从元朝起就已经开始建立,历代都在修缮的三苏祠;

第二种说法是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城内的纱线街;

第三种说法是“三苏”出生在距眉山城西七十里的拨股祠,那里地势“形如飞凤,秀气独钟”,民国年间的《眉山县志》也认为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后迁移到眉山城纱縠行。一、“三苏”对眉山出生地的自我陈述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三苏”在各自的文章署名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籍贯毋须争辩,就在眉山。

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东坡先生年谱》就明确记载:“景祐三年(1036)丙子,先生以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眉山县纱縠行私第。”

然而“三苏”对自己出生于眉山的具体地址却并没有交代,并且布下了“烟雾弹”。例如,苏东坡在《跋李伯时卜居图》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缙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苏辙在其晚年所写的《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

而且“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苏辙在《自写真赞》诗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种种记叙都在强调他们的农民身份,这似乎在表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农村,并非是生长在城市的“街娃”。

“三苏”长期在外游宦,他们在诗文中称眉山为“乡里”、“乡闾”、“乡间”,是很自然的事。苏东坡在题跋中说自己出生田家,重点却在表明自己的“缙绅”身份,说白了“缙绅”就是地主阶层。苏辙说自己弱冠住茅屋,古人男子20岁称弱冠,而他19岁就中了进士,哪里还住在什么茅草房里啊?可见这些都不过是他们自谦的说法。苏辙倒是在《堂成》诗中说得直白:“三世读书,粗免躬耕。”

“三苏”是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他们住在眉山城里,在乡下有土地、房产,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例子,贾府广占良田,靠收地租过着奢华的日子。大观园处于繁华都市,却建有稻香村,那公子哥儿贾宝玉偶尔故意打扮成农民,以示清高,可见“渔樵耕读”的形象在古代文人看来是非常骄傲、时髦的事情,与现代轻视农村人的理解截然不同。

熙宁二年(1069)苏轼、苏辙离开四川,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在很多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展现了他们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诗书传家,其乐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游玩,一起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他们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不灭的青春记忆。二、毋庸置疑,苏轼、苏辙就生长在眉山城区

苏轼、苏辙兄弟都在诗文中记叙了自己在眉山城里的读书生活,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的记述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为纱縠行。”。“僦居”是租房的意思。于是有人就此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州城纱縠行“三苏祠”肯定不是苏家故居。其实,东坡先生这句话是在表述母亲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门面,做纱縠买卖这门生意。这又怎么能证明苏家在眉州城内没有住房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程夫人不贪不义之财,结局是“夫人之侄之问(即程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可见,苏东坡一家做生意发达之后,又迁居了。程之问继续租借这座纱縠行房子,做生意,还有意去发掘夫人不肯占为己有的宝藏,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苏洵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旦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靠做生意,发家致富。苏洵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程夫人自力更生,帮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动。但司马光说“苏氏极贫”就未免有点夸张了。苏家如果没有财力,苏洵凭啥整日游手好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公子哥?少年时代,苏洵无所事事,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如果没有家庭资助,他又怎么能够去实现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呢?

“三苏”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出生在眉山城,本来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苏东坡请求文学家曾巩为自己的爷爷苏序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苏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全力抵抗起义军进攻、守卫眉山城的事迹。这期间,苏序还从容不迫地在城中为自己的父亲举办了葬礼。

苏辙在《龙川略志·卷一》中说:“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天庆观是北宋著名道士张易简所驻道观,具体在眉山何处,已无记载。有人考证说天庆观亦名天庆宫,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此地离眉山城八十余里,苏轼、苏辙小小年纪,就奔波到那么远去读书,似无可能。对此,《东坡志林》也有记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很显然,天庆观就位于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学陈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里的孩子。陈太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晚年苏东坡相信自己的这位同学已经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后悔自己没有象同学陈太初那样坚持修道,以至于到老还在饱受尘世的煎熬。三、拨股祠留给眉山“三苏祠”的困惑

“三苏祠”作为三苏故居,是代表苏东坡出生地的标志性建筑。但眉山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三苏”出生在一个叫“拨股祠”的地方,后来才迁居到眉山纱縠行。探究其根源,这个说法不过是清代时期少数文人的发明,之前无人认可,更没有文献记载。

拨股祠,亦称拨股庙,位于今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二亦名为“东坡场”),距眉山县城七十多里,距丹棱县城仅有十来里。传说,这里是苏家的乡间私第。对此,《眉山县志》记载云:“三苏乡的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名三苏场。”据说,苏家最初定居于眉山之修文,后由于家族繁衍生息,其中一支便从家族田地中划拨一股地方,迁徙定居到了三苏场,这一支族人为纪念这一重大事故,故立祠名“拨股”以志纪念。元明以来,此地即建有“三苏祠”。

清代《眉州州志》记载:“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后迁于纱縠行”。清代文人刘鸿典记云:“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旧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见民国十二年的《眉山县志》卷五)”由此可见,清代眉山州志和清人笔记关于拨股祠的记载都来自于民间传说,都只是在推测,不足为凭。四、有关引述苏东坡诗文的地名考证

拨股祠的传说毕竟来自民间,多少有点草率。于是有人就到苏东坡、苏辙兄弟的诗文以及宋人的笔记中去求证。他们在苏东坡的诗作《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五首中发现了石佛山,而且考证出这石佛山就在拨股祠附近。据《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据此他们更加坚定了“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的观念。实际上,这是张冠李戴,此石佛山非彼石佛山也!苏东坡诗作里的石佛山指的是徐州云龙山,“三苏”根本就没有在石佛山下居住过。这是错误理解这首东坡寄子由诗,引发的一场误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清代以来主张“三苏”出生于拨股祠的人们,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实: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从隋开皇十二年(592)丹棱建县起,经唐、宋、元、明,到清代止,一千多年来,这三苏乡都属于丹棱县管辖。直到清康熙6年(1667),眉州知府赵蕙芽以“眉州地狭事繁难任徭役为词”,才将丹棱原东馆、蟠鳌二镇(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在内)所辖地域划归眉州(今东坡区)管辖。如此,考证来考证去,反而把“三苏”考证成了眉山丹棱人!

况且,如果“三苏”真的诞生在这个叫拨股祠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刻意去隐瞒这个事实。有人辩解说古人称籍贯大都有举州(郡)不举县的习惯。而事实上,在三苏大量的诗文中所写并非如此。苏辙在《亡兄子瞻短明墓志铭》中说苏东坡“世家眉山”,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王弗为“眉之青神人”,在《乳母任氏墓志铭》说任氏为“眉之眉山人”。同为眉山人,县份籍贯分得很清楚。因此这种“举州(郡)不举县”的说法不能成立。

苏东坡在眉山城具体的出生地点早就因为时过境迁,无从考证,当然也无须去考证。“三苏祠”是纪念馆,更是令人神往的文化胜地。最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的应该是三苏父子的高尚品格、道德文章。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媒体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朱元璋出生地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出生地遗址为明光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元璋出生地遗址位于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时代为明,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216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明政办秘[2004]74号。

保护范围:跃龙岗碑周围50米,二郎庙东西向180米,南北向120米,尿布滩顶面积3亩及滩地周围20米内。

建设控制地带:跃龙岗碑周围50米,二郎庙东西向180米,南北向120米,尿布滩顶面积3亩及滩地周围20米内。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制度,恢复民族平等,统一中国;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驾崩,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出生地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出生地指本人出生的所在地。出生地原则,是原始国籍取得的原则之一,即只要是在当地出生的孩子,就拥有该国的国籍,而不管其父母是不是该国公民。基于出生地原则,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是人们最想去生小孩的地方。

因为小孩拥有该国国籍,就享有该国公民的权利,可以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即将回归时大陆孕妇组团去香港生子,造成香港医院妇产科都人满为患。还有就是2009年热门的赴美国塞班岛生子,因为美国即将接管塞班岛,届时塞班岛上所有在岛人员将有大赦机会得到美国绿卡。

按照现行国际法,国籍问题原则上属于每个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每个国家有权以自己的法律决定谁是它的国民。这个原则表明了国籍是涉及国家重要利益的问题,因为国籍决定国民,而国民是国家存在所不能缺少的一个因素,因此各国都主张把国籍问题保留在国内管辖的范围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第一位皇帝的出生地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位皇帝出生地

说到最开始的统治者,可能大家先想到的是尧舜禹等,不过要说真正可以是皇帝的,那就只能是秦始皇嬴政了。他创建了我国首个的封建王朝,并且称为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定都咸阳,也就是这一举动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咸阳人,所以才要回归家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后来有详细史料记载,称嬴政是赵国人,出生的地方是邯郸。这个邯郸不用疑惑,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这个城市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历史,它从建立到现在有3100多年的历史,甚至名字都没有改变过。而且邯郸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有一种说法是,邯郸在战国之前叫甘单,曾有人认为太阳初升过地平线叫做甘,日落过线又叫单,所以邯郸这个地方,那时候叫甘丹。

第二种说法是邯郸这两个字,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姓氏所得,毕竟当时有邯郸这个复姓,以上两种是一种推测,最后一种就是汉书地理志中,魏国一个叫张宴的说邯郸这个地名由来是邯郸山,那时候有一座山叫做邯山。虽然不管这个名字到底怎么来的,但我们知道,今日邯郸依旧是这个名字,并且也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了。

至于到战国时期,邯郸就是赵国的都城。曾经赵晋侯迁到这里,后来赵武灵王还设立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将军的故事,也就是这一举动,让当时的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邯郸曾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这个地方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也可以说参与了历史的改朝换代,而这个地方还被称为是成语和太极之乡。说到成语邯郸学步,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和时间一样深厚,当然还有很多的有名的历史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哪里人是看籍贯还是出生地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要回答是哪里人通常情况下是看籍贯

籍贯,是指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则顺延至父亲,跟随父亲的籍贯,如果也不能确定父亲籍贯,则直接登记本人的出生地

籍贯在现代的含义十分清晰简洁,但在古代,却有着十分严密的划分与规定。

籍,也就是役籍,分别有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不同的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严格管理,如民籍归地方政府,军籍归兵部,商籍归户部等,“籍”不能假冒,并且有等级区别,涉及到自身利益或子孙前途;而“贯”又称“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辈的居住地或出生地,与我们如今所说的籍贯大体相同,可以随出生地的变动而更改,也不存在等级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释迦牟尼出生地是哪里?释迦牟尼不是印度人吗?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公开的说法以及大多数人都认为佛教是产自于印度的一种宗教,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根据考古的依据来看,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实是尼泊尔南部地区的人,原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思想家和佛教创始人,出生于当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怪不得印度人现在对佛教不感冒,本来就不是本土品种嘛!3 佛陀: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有关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2如来比孔子早逝七年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

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卒之说。1 佛祖其实是尼泊尔南部人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台安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安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张学良于1901年6月4日出生在今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少帅在此渡过童年。现存旧居草房4间,并尚有当年的水井和大枣树等。1990年6月4日,台安县人民政府将旧居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起了张学良将军出生地纪念馆。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占地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四间青砖瓦房,共设三个展室:第一展室是张学良亲属、旧部及县内外各界人士的题词;第二、三展室介绍张学良生平,有实物、照片。生平包括四个部分:少帅童年、艰辛业绩、幽禁生活、桑梓深情。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鞍山市人民政府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中日甲午战后,清军溃散,张作霖脱离清军,啸聚山林,战乱中张作霖逃往八角台(今辽宁省台安县城)。为行动方便,张作霖将妻子赵氏和女儿首芳转送到八角台西北的赵明德(赵氏夫人的叔伯侄)家里。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张家良便诞生在赵明德家5间草房的东屋里。1989年将此辟成“张家良出生地纪念馆”。

纪念馆正中门楣上,悬挂着“张家良出生地”金字黑匾,六个大字,气度不凡,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沈毅老先生的手笔。两边挂的是辽宁楹联巨擘尚文化先生的嵌字联:“良汉高怀同齐月,学卿雅量浴春风”,四字镶嵌自然,意境高雅,不愧为名家所制。

张学良字汉卿,别号毅庵,在张家窝堡度过了自己的美好童年。纪念馆完全依照当年模式仿建,占地600平方米,古朴典雅。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西展厅内陈列着少帅童年用过的生活器具,诸如煤油灯、烛台等,以及400余幅反映少帅叱咤一生的照片,像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幽禁台湾等重大事件均历历在目,睹物思人,令人顿生景仰之情;中间展厅摆放着少帅童年时用过的家具;东展厅挂满了少帅亲友和部下及社会各界名流参观观念馆所题写的墨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少帅递媳谢雪萍题写的“振兴故里,待大哥来”。

还有一物值得一看,为屋后老枣树,此树阅尽沧桑,据有关部门测定,已是300岁高龄,但见枝桠虬曲,枝繁叶茂。1991年,乡亲们精心挑选了十几枚大红枣,捎给远在台湾的张将军,张将军收到后,心情极为愉快,并致信中间人,表示谢意。到目前为止,纪念馆已接待海内外游客4万人次。如今,纪念馆已被鞍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台安县委、县政府定为

“全县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