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绥德义合镇有哪些村(精选20篇)

浏览

5474

文章

28

篇1:绥德油旋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油旋是绥德很有名气的一道美食,绥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绵软,油香扑鼻。若乘热用刀沿边划口,填入凉拌猪头肉,名为“狮子大张口”,咬一口肥美解谗。

陕西绥德油旋的制法:

1、 是用精粉,温水和面(加少许盐、碱水),先和硬后蘸水踩软,醒2小时;

2、 分剂置油案上擀为长片,抹上化开的熟猪油,边擀边拉薄,撤上葱花、盐、花椒粉,

3、 卷为面团,压扁成饼状,上炉鏊抹猪油翻烙,待见火色后排入平鏊之下炉圈内烘烤至熟。

特色: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绵软,油香扑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绥德油馍馍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1、绥德的一种风味小吃。饼状,中间有小孔,较小。由土豆、白面、荞面、糖等杂粮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味道甘甜、可口。

2、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油馍馍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食用时佐以粉汤,味道盛佳。油馍馍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

13、黄馍馍,是用软米和黄米按比例兑制,浸泡碾压后在锅中炒熟,晾凉掺人酵面,待面发蒸食。黄馍有一股黄米特有的香甜味儿,人人爱吃,久食不厌。有时还在里面包馅,一般以煮烂大豆和枣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绥德蕲王庙韩世忠庙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蕲王庙(韩世忠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蕲王庙位于榆林绥德县西南5公里的一步岩。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韩世忠生于绥德南川纸坊沟村,宋哲宗元佑四年夏四月乙酉(公元1089年古历4月16日病逝于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壬申(公元151年古历8月4日)。世忠出身贫寒,幼年随母行街乞讨,但自幼好勇善斗,乐于扶弱助贫,怀有一身打抱不平的豪气。他戎马一生,保家卫国,被宋孝宗追封为“蕲王”,赐谥号“忠武”。乡人为了缅怀韩世忠的丰功伟绩,在一步岩永寿寺旁建立蕲王庙,以作悼念。

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面是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正中是韩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对面是乐楼。其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着“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写着“中兴佑命”,横额两面相同。庙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下联是“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一幅,上联是“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下联是“西北一天祟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联语为绥德知州凌树祟所书。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

景点位置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城5公里的一步岩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一说绥德)人,南宋名将。 18岁时应募为本州敢勇乡兵。崇宁四年(1105),延州乡兵奉调为党万部属,参与进攻西夏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后从党万战于嵩平岭,以功补一资。后又从刘延庆征战有功,“始补守缺进义副尉”,开始成为无品的小军官。 宣和二年(1120),浙西方腊起义,宋朝廷调集西北军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绥德龙凤山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县城二十五公里赵家砭乡赵家砭村,据传西汉惠帝丙午年龙凤山初建紫云宫,唐中兴时修真武祖师庙,明洪武年重新修葺。清代曾大兴土木工程,不断完善,扩大规模,才有如今的占地五十多庙,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陕北道观圣地。

龙凤山海拔966米,山势陡峭。沿公路而上由神路至山门,一对镇山石狮威武立于两旁,魁星楼建于门洞之上,院内分别有灵宫、山神、土地、阎王等庙宇。拾阶而上至太和真武祖师大殿,两侧为十大元帅,踏石阶而上至玉皇阁,内为八卦顶,精巧别致。

赵家砭乡:赵家砭乡地处绥德、米脂、子洲三县交界,位于县城以北2O公里处。全乡有26个行政村,2894户,11288人。赵家砭乡具有极其显著的交通优势,21O国道、神延铁路横跨全乡。全乡26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程控电话,6个行政村看上了闭路电视。 全乡以总面积达38平方公里的龙凤山一王家焉治理区为依托,狠抓“双种双养”(种草养畜,种桑养蚕)和劳务输出产业,目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绥德紫台山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县城东区义合镇,义合河东岸,有山平地凸起,高不过50丈,周长500余丈,顶平形如书台,故名紫台山。山上建有娘娘庙。

义合街西门向南一拐弯,跨过龙狮大桥就到紫台山脚下,桥两端坚蟠龙石柱二根,山脚下又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楼。穿过牌楼踏上一百四十四个石磴神路,就上山来到了娘娘庙。据碑文记载,此庙建于金朝明昌五年(南宋与金人对抗时期),内设三尊塑像,正面为九天圣母,左面是眼光圣母,右面是子孙圣母。乾隆三十年又改塑为封神榜里所说的黄河阵中的三姐妹。乾隆四十五年正殿对面建起了乐楼。1999年山后又重新修建起一座关帝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绥德千狮桥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

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的石狮,还有雕刻精美的龙柱灯。最具特色的石桥上有1008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因而得名千狮桥。

景点相关资料

桥——坐落在绥德县城内无定河上的千狮桥始建于1987年,桥长300余米,因桥上两边护栏柱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而得名。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标志性建筑。

桥上的石狮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达三十吨,轻到百十克。桥上石狮子千姿百态,站、走、蹲、卧、爬、滚、腾、跃、吻、抱等无一雷同。石狮子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们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不仅有喜怒哀乐,还有贪玩的、警觉的、好斗的、驯服的、机敏的、贪婪的、虚怀若谷的。

桥的娃娃石狮天真活泼,嬉皮笑脸;青年石狮亲密无间,像一对难舍的恋人;壮年石狮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老年石狮历经沧桑,悟得人生真谛。公狮满身豪气、霸气,母狮无微不至呵护幼狮,体现出了人世间伟大的母爱。

师们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都奉献给了自己刀下的艺术品,大小石狮陡生“势”态。双双眼睛成了石狮心灵的窗口。根根鬓发栩栩如生。母狮口中石球光滑玲珑,滚动自如,如敲玲叩玉,堪称一绝。石狮身上的一刀一錾皆注入了雕刻师的智慧、汗水和爱心。座座石狮都成了艺术精品。

桥石狮虽多,但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都是贴近社会生活的艺术品。如、《母子情深》、《童言无欺》、《风华正茂》、《如鱼似水》、《激流永进》、《深思熟虑》、《喜迎曙光》......这不是一群庞大的石雕艺术品,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好人间,人们真情的眼泪和爱的喜悦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绥德男子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一部勇于开拓的创业史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几千年黄土文化的精髓都张扬在千只狮了。

载,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开始,这里的石刻就比较盛行。1952年第一批汉代画像石出土,绥德陆续挖掘出几百块汉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与全国仅有的其他几个地方的画像石相比,不光是数量多,石雕内容也相当广泛,被称为是石质史书,绥德石匠自古至今都十分有名。在很大方面要归功于这里的一种石头。

德县境内盛产一种淡蓝色的砂岩石,当然的老百姓把它叫兰石,这种石料石质柔软细质,极于雕刻,绥德石雕最早期是制作一些石器的生活用品,再后来是作为0神灵庙堂的祭祀用品,再到后来,绥德石雕专门制作石雕美术工艺。”

在绥德,石雕被认为是男人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延续了绥德石雕的传统。还表现着绥德汉子的聪明才智。

景点位置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绥德义合古镇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义合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自古以来为秦、晋两地之间的交通要地,昔日是绥德县第一大镇,素有“雕阴首镇”之美称。北宋时在义合设寨,金大正三年(1220)设义合县,因为军事地位的降低,元、明改设义合镇,清降为驿。

义合古镇如今尚留存昔日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镇背后的山脊上还保留着城墙遗迹,而古镇四门中的南北两城门已废,东西两城门尚存,两城门上都建有门楼,东门刻“雕阴首镇”,义合镇西门楼始建于金,后在明代重修。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城门洞为条石砌筑的正方形基座,座正中有东西向拱洞,洞额嵌有1943年的铭文石刻,东面为“紫气东来”,西面为“西映长庚”。

镇内的紫台山娘娘庙建于金明昌五年间(1194),明万历十九年(1591),以及清代雍正、乾隆、嘉庆等年间先后维修、增建。古镇内是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一字街道,青石街面,两侧店铺多为砖(石)瓦房,住宅为砖(石)窑洞。

目前,该镇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绥德羊杂碎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杂碎,原料是羊的内脏,和地道的陕北粉条,汤很香,很浓的羊骨汤,才买3块钱。烩羊杂碎,风味独特。其制作方法是:用羊的内脏、头蹄肉,经仔细冲洗后,入开水锅煮熟后捞出,切成丝。以原汤下入切好的杂碎丝,加葱、姜、蒜末、红辣油、味精、香菜,即成烩羊杂碎。那红色的便是辣椒油,绿色的是青葱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鲜汤,喝一口鲜汤吃一口杂碎,不膻不腻,味道香醇浓郁。

陕北人吃羊,羊的前后胛子,肉肥鲜嫩,多用于炖羊肉、吃羊肉面。羊的头、蹄、肚、肺等(俗称下水)也不丢弃。羊的头蹄炖烂,可单另吃,味道别具一格。羊头肉也可和煮熟的羊肚、羊肝等切碎,加汤烩为一锅,俗称羊杂碎,为陕北名小吃之一。俗语说吃羊杂碎是心生愤恨咒人的话。常见家长训顽劣子弟:“再调皮捣蛋,看老子吃你的羊杂碎!”邻里发生争执,常互相威吓对方:“你不要骨石(骨头)硬,你等着,等我吃你的羊杂碎!”这样的“羊杂碎”可不好吃也吃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绥德展览馆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新建成的绥德展览馆位于文化广场四楼,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陈方案将通过六大部分组成:序厅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一篇章回顾绥德历史发展进程;第二篇章展示绥德红色文化历史;第三篇章展示绥德民风民俗与“五大之乡”的内容;第四篇章展现绥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第五篇章展望绥德的远景规划。展馆由序厅“万象幻化、厚土雏成”拉开展示的序幕,展览包括“千秋风云、长歌悠远”“红色热土、峥嵘岁月”“醉厚乡风、技艺繁生”“沧桑名州、大河无定”“意象绥德、大潮涌动”五个版块,将绥德这方土地的历史沿革、沧桑变化和风俗人文的精髓,高度地凝炼在一起。展览馆通过运用图、影、像、塑、拟、仿等现代的高科技展览手法将绥德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典型、立体、真实、写意地呈现给人们,让观展者在有限的空间里领略了无限的名州风情,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到浑厚的绥德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绥德合龙山庙群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合龙山庙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绥德城西五公里处(五里湾村)的大理河西侧,有一座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龙山。有龙伏欲腾,虎踞将扑之势。自古以来以上就有庙,相传庙约建于汉朝宣帝年间,供奉北极玄天上帝,时至明朝万历年间,村民大兴修建,称“接引寺”。1930年陕北特委先后两次在寺庙中举行会议,决定武功暴-动,又为此山坡上了红色革命的圣装。

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台阶的石神磴、灵官庙、头天门(上有乐楼)、二天门(上有钟鼓楼)、关帝庙、观音庙、三天门、玄天大帝殿(正殿)、两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级宝塔、佛庙、玉皇阁等,共计全寺庙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

合龙山有一肚子锦绣文章。上古,山上供奉颛顼。西汉宣帝梦见金木水火土五龙化成兄弟五人,镇守北方的万里疆域。他派人北巡千里,选中此山,修起五龙仙人祠,这山便成了五龙山。五龙山纳天地的灵气,采日月的精华,承雨露的滋润,祥云的缭绕,宋时山的灵根一伸展,灵气外溢,冒出一群活蹦乱跳的金马驹,每到傍晚,十里驰骋,十里嘶鸣,十里流光溢彩。几千里之外的南方异人跑来劈瓜开山,跳进山缝里捉金马驹。太白金星将瓜一合,轰隆一声,贪婪的南方异人魂葬山中,从此,五龙山成了合龙山。上世纪90年代,合龙山办起了笔会,至今15届,内容有诗、词、文、楹联、书法、摄影、绘画、灯谜,成员有七八岁的娃娃,80多岁的老人,有诗坛黑马,卖羊杂烩的摊贩。合龙笔会为庙会文化开创出了一条新路。

合龙山是明时修建的道观,人们通过石牌坊、攀登、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才进了北方真武祖师的宫殿,宫殿由正殿、天井、凉厅、五祖、七贤配殿组成。凉厅石碑记述了赵伯平、刘谰涛等在1930年两次召开陕北特委扩大会的前后经过。祖师正殿飞檐起脊,勾心斗角,屋脊呈天、日、月三光。宫殿大匾是宗教大师、书法大师赵朴初的题词:“北极玄天”,大殿上蜡烛霓虹灯交映,铜磬悦耳,十大元帅个个面目生动、全神贯注。顶礼膜拜的人络绎不绝,过去人们供奉的是泥像,如今供奉的是真武祖师的大铜像。铜像在灯光的辉映下,格外和谐、神秘、庄严,不仅对善男信女有无限的吸引力,游客也同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瞻仰祖师圣颜。在陕北,这尊工艺精湛的大铜像十分崇高、珍贵。

每年三月三庙会期间,-两省名伶献艺,合龙笔会百花齐放,香烟紫雾冲天,窄窄的山脊梁容纳几万、几十万香客、游人。今年三月三,春雨绵绵,天现长虹,长虹西头扎在戏台前,令大家欣喜不已。合龙山成了宗教徒的精神家园,游人观光的好地方,如此丰厚的人文地理积淀,也成了专家、学者挖宝的富矿区。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五里湾村

乘车线路:绥德县汽车站乘2路公交车终点站下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绥德龙凤桥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龙凤桥,原名永定桥,坐落在县城东,为银川—太原公路横跨无定河通道,建于1936年,长636米,宽6米,为石拱桥,有19洞。1991年改建,宽度加至6.6米,并在墩柱及栏杆上雕有千姿百态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晚霞辉映,犹如龙凤飞戏彩虹,亦称龙凤矫。与千狮桥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在有“桥城”之称的绥德县城,此二桥最为壮观。

当时桥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这工程是汤、高、何三公所筑。下联:此大桥乃晋、蒙、宁数省通九省衢。横批:民众血汗。备注:汤指汤恩伯,高指民国期间驻绥84师师长高桂滋,何指何绍南(民国最后一任县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绥德抿节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所用杂面系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只有寸长。抿节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 延安)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本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大众面食。民歌有词:“挖的那个杂面抿成抿节,挖的那个白面揪成不碴”。

所用杂面系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形似饸饹,但短,只有寸长,呈无数散节状,光滑有豆香味。盛入大汤碗,多浇以素汤,汤以细碎的豆腐丁、洋芋丁、豆角丁等为主,食用时不用筷而用汤勺。佐料至关重要,主要有韭黄、辣酱、芝麻、香菜、醋等。现经精细加工,已是所有大中食堂的必备饭食,酒席宴会,每每以抿节为主食。

吃法是盛一大汤盆,然后每人一盏小碗,各取所需,分而食之。抿节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因此,已成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红遍餐饮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绥德黑粉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特产黑粉是绥德人天天要吃的食品,一般当作点心来吃。

黑粉的做法:

1、将绿豆用凉水洗净,放入盆内加适量冷水泡约九至十小时,用石磨推成稠糊状,用罗子过滤到缸内,约放七至八小时,使其发酵后,去掉缸内上下的稠糊沫,加凉水过滤在盆内。

2、旺火烧开水倒进芡糊,加少许黄色素,改用文火,不断搅动直至熟,加入少许白矾搅匀,倒盆内晾即成。吃时切条,加上调料汤、醋、辣子、芥末、香油、色泽淡黄、香味可口。绥德正宗油旋、黑粉是待客的上品主食,风味甚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绥德城内疏属山前沿山顶。2009年在榆林扶南办的大力支持下,绥德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原三五九旅绥德警备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展出图片1076张,文物326件,通过红色文化广场主题雕塑、照壁浮雕、绥德旅游规划展室、民主革命时期绥德著名人物、绥德警备区事迹展、-与0绥德地委、绥德籍烈士、抗大总校在绥德等板块展出,结合绥德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特点和旧址实际遗存情况,严格遵循历史时序线索,采取专题划分布展版块方法,力求多点位、广角度、区分主次、详略得当地再现绥德红色革命历程,其中对三五九旅与-将军在绥德事迹予以侧重展现。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现代布展手段,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革命情怀。全力打造缅怀革命英雄、继承先辈遗志的国家级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近年来,纪念馆不断挖掘八路军深厚的廉政文化内涵,积极争创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2年10月榆林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榆林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3年4月,绥德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1月,省委纪检委、监察局授予“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5月,团市委授予纪念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绥德摩崖石刻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去年3月,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实施的这项工程,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

主体工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石刻部分,由21块石刻题字和“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组成。石刻题字均出自历代名家、书法家之手,其中最大的一块为“秦汉名邦”长15米,宽4米,是清代康熙皇帝御赐珍品;另有打磨好两块空白位置,以待后人来续。石刻下部沿路基装饰总长190米的西北“丝绸之路”——“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展示绥德从古到今特殊的“旱码头”地理位置和商贸业的繁华景象,展示绥德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沧桑巨变。

第二部分为古城墙景观部分,位于摩崖石刻上方。一道蜿蜒连绵的古长城,曲曲折折将以古绥州四座城门永乐门、银川门、安远门、镇定门为原型的烽火台连接起来,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永乐门”下的石崖洞中,安放着“三佛”“四菩萨”“二罗汉”九尊石雕像,洞崖畔上散落着一群石羊,古老的城墙边滋生出勃勃的生机,让生硬的石崖增添了动感,同时也预示着绥德将“羊”眉吐气……石刻最高处是一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神祇”(书·天神地神之意),预示天地保佑绥德繁荣昌盛,保佑中华国泰民安。

第三部分为龙凤桥部分,由翻修一新的龙凤桥和两头相对应的石雕文化小广场组成。龙凤桥为1932年蒋介石钦定十二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堪称无定河上第一桥。因桥身有19个石拱桥洞,也称“十九孔桥”。今年实施了翻新工程,换上了圆圆的石雕栏板和精美的龙柱,均以一龙一凤为主题图案,两端桥头各安放一对踏狮石鼓,煞是威武。

桥头右侧小广场有一玲珑石亭,中央为与龙凤桥相呼应的“龙凤石”,正面是根据桥名复原的“永定路”题字,由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题写;背面为石质的自然纹理,呈现出鲤鱼图案,右上方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底座刻有水纹,说的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广场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浮雕,展示了“将军夜引弓,没入石棱中”的盖世武功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豪情。护河栏板上是“绥州古八景”浮雕图,流传已久的“古八景”得到了直观再现,让人们抚今追昔,更加感慨当今的繁华盛世。

桥头左小广场中央为“毛泽东由此向东”纪念石,正面为题记,背面为繁华盛世图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爱民情怀,也充分佐证了作为无定河上第一桥的非凡经历和战略地位。

左侧广场护河栏板亦设置九幅浮雕,分别反映绥德革命历史的9个重要片段,即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创建陕北第一个党支部;陕北特委合龙山会议;刘志丹指挥的黑圪战斗;-在沟口视察造船工作;-三五九旅指挥所;抗大总校和七分校在绥德;义合会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在绥德书写唐诗《绥州作》;彭德怀在绥德召开的攻打榆林动员会。这些浮雕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绥德革命历史中几个关键事件,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绥德石雕

全文共 1754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的榆林大地上,土多,沙多,石头也多。土多,生长出土窑洞;沙多,疯狂成大沙漠;石多,便孕育出石雕艺术。

榆林的石雕之乡在绥德。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就更是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扶苏屈死于城南二里许的卢家湾,遂有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与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足以证明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借着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了石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一支数以千计万计的石匠队伍,为省内外城乡建设打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雄伟建筑和斑斓绚丽的石雕艺术品,而且,经绥德工匠所雕刻的石狮子已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

绥德石狮是这块黄上地上的文化和经济的象征。“狮”文化在名州文库中应属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那威严高大,置于庙堂高山的镇山狮,还是珍藏炕头,扶正祛邪的炕头狮,都以其显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和大胆夸张,粗细结合,自然而浑朴的雕刻技法,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专家们的称道。绥德石狮雕凿自然、随便,不受约束,神态生动,妙趣横生。有的天真烂漫,一副稚气,活像顽皮的孩子;有的憨厚老实如同陕北老农;有的稳重安详、温顺可亲好似慈母;有的刚健威严如同勇士。北京的评论家指出:“绥德石狮有一种大匠气概。表现了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神韵,是真正的写意传统,纯正的民族特色”。在这块贫穷、干旱、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黄土地上,绥德汉创造的隶属中华民族艺术本源的石雕艺术,凝聚了真正的写意传统、纯正的民族特色。它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那种浑厚、纯朴的气质,具有浓郁的泥土芳香。在创作方法上随意、大胆、粗犷、泼辣、大气磅礴,并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阴刻、阳刻、线刻并用等手法,线刻中阴线与阳线灵活多变,真可谓神能人石,石能传神。绥德炕头石狮中的两面狮,绝对是立体派的东西,毕加索探索了一辈子的立体派,在绥德的民间则随处可见,绥德被誉称为“石雕之乡”当之无愧!

社会和人生的风格画都在绥德汉子的石雕艺术上放大或缩小。他们精雕细刻的手艺和传统古典的审美情趣,在以下几处建筑物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

千狮桥——千狮桥横跨在无定河南北两岸,因桥身两侧站立着神态各异的1008只大小不一的石狮子而传名。这里是榆林石雕艺术的长廊,也是“天下名州”绥德城的标志。

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第一石牌楼矗立在210国道进入绥德县城的南端,是中国最大的石结构牌楼,其间的时刻工艺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永乐大道石刻长廊——永乐大道石刻长廊石雕刻在1680米长的永乐大道上的一幅石刻长卷,集中展现了黄土地上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文物景观,榆林信天游中的经典也跃然其上。有观者叹曰:走了永乐大道,就了解了黄土文化。

四十里铺石雕群——四十里铺在210国道上,国道两旁,布满生意兴隆的石雕作坊。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虎,站着石人石佛。其中最大最常见的则是石狮子。这里的石狮子享誉海内外。

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他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所以,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雕出了绥德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无论是雕刻的人物、山水、花草、禽、兽等工艺品,还是雕刻的石狮、龙柱或石牌坊等大型建筑物;亦不管是从地下挖掘出的汉画像石,还是世代相传珍藏在老乡家炕头的石狮子,都发展了传统的石雕技术,使其继承、再造了石雕的新意。

绥德石雕艺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犷的笔触,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为全世界所瞩目。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很高的,它对我们研究人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都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画像石展览馆,位于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1998年建成对外开放,为仿汉悬山式四阿顶式建筑风格,由门屋、展廓、展厅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气势恢弘,古朴典雅。

展馆描述

展馆两侧为砖石围墙,居中为铁栅式大门,上为巨型横额石雕“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大门两侧则是石雕楹联“贞石今留汉文化,精雕长忆古工师”。横额与楹联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书,笔力遒劲,典雅隽秀。

由大门进入,便是“天井”式的宽敞展廊,呈“回”字形,由12根赤色圆木支撑,四壁饰以玻璃镜框,展出精选汉画像石拓片。有伏羲、女娲等传说故事和东汉时狩猎、歌舞、战争等场面。这些珍贵的拓片具有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效果,形象逼真,风格独特。

步入展厅,环围四周墙壁分别镶嵌着百余幅内容奇特,风格各异的画像石刻。有“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捧草”、“玉兔捣药”等传奇而浪漫的画面;有“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和“忠孝烈女”等历史画面;有“牛耕植禾”、“饲马放牧”、“策马狩猎”等农桑游牧画面;有“车马出行”、“迎宾宴饮”、“万马奔腾”和“拉弓投矛”等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有“舞蹈”、“杂技”、“六博”、“投壶”等东汉时代悠久的古老文化艺术场景;还有“杀猪宰羊”、“庖厨烹调”、“井台汲水”等反映东汉封建庄园的生活风俗画面。这些珍奇画面以其简洁质朴、浑厚有力、勾勒粗犷和独具匠心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

展览馆中央,陈列有缩小为四分之一的汉代画像石墓葬复原模型(1975年发掘的延家岔1号墓),墓呈“十”字形,前为墓门,中为厅堂,左右为耳房,最后为寝室。另有汉画馆外复原的扬孟元墓(1972年发掘),呈“吕”字形,前为厅堂,后为寝室。两座汉墓画像石镶嵌结构相当精致,是陕北汉墓中画像石镶嵌方法的最佳典范。

收-史

绥德汉画像石的收藏已有50多年的历史,累计出土汉画像石500多块,其中200多块先后调往北京、西安、由国家和省博物馆收藏。目前,馆藏汉画像石300多块,占陕北各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总数的80%以上。主要反映了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至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前后近50年的社会生活风貌。

艺术价值

绥德汉画像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进入展馆,宛如走进了一条久远的时空隧道,一种不可抗拒的神奇力量使人们感受到人类先祖生命不息,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艺术魅力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从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吸引了不少文物考古工作者和旅游观光者的极大兴趣,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此参观,调研考察,许多专家、学者对馆藏珍贵文物给予高度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绥德煎饼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由精制荞麦糁加工而成,可与豆腐干、热豆腐、各种炒菜相配,食用方法多样,凉爽味鲜,口感舒适,有减脂抗癌之功效,是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的最佳食品。

煎饼在延安可谓是非常有名的一种小吃,这种煎饼不同于天津的煎饼果子,也不同于山东的煎饼大葱,这种煎饼是用面糊摊的一小张很薄的皮,通常卷上豆腐干,豆芽菜,粉条,酥肉等馅,然后蘸着红油,蒜汁,辣椒油等调料调制的蘸水,味道特别好.还有一种吃法是将煎饼浇上蒜汤,汤汤水水下肚别有一番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绥德师范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师范的前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在李子洲等0人的争取下,由国民政府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四师的创建,成为绥德乃至整个陕北地区革命的领导中心,同时也为陕北革命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四师几经反动派洗劫,但始终是绥德地方党组织活动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1940年绥德解放,边区人民政府接管四师,并将四师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此后绥师一直是边区政府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2000年7月15日,西北革0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同志为绥德师范学校题词:“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革命英才的摇篮”。

2000年6月10日,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秋三四班及三二班校友、-同志的夫人齐心同志重返母校时,满怀深情为母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绥德党氏庄园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党氏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

起源

党姓财主的起始是从党金川开始的,他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定居后,至今已有十二代,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说,党天刚因-贫穷,结婚后不久就去定边卖黄馍馍,以此谋生。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一老头告诉他家中生了儿子,而且家中要发大财,让他早点回去。天刚思家心切,又相信这一预兆,第二天便打点行装,结束生意动身回家,刚好来一老人说他是绥德清水沟人,有一些银子让他捎回去,并留了家里人的住址、姓名。而天刚回到绥德到处查访却找不到老头所说的人,就把银子带回了自己家。回家后老婆确实给自己生了儿子,暗想梦中的老头和给自己捎银子的老头就是财神来助自己,便在家里供起了财神,并且四处买地艰苦创业当起了地主。天刚生一子叫盛荣,盛荣有三子叫应阳、殿阳、兑阳。之后,党姓财主就分三大门头,人口和财势日盛,拥有几千亩土地和大量牲畜。随着人口的繁盛,一个个四合院逐步建起,不知什么年代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也是党姓家族的鼎盛时期。

建筑风格

此庄园从四世党盛荣(1814年、清、嘉庆年)起,经五世阳字辈大兴土木(清道光年),历经六辈人的逐步完善,历时近百年,终于建成竣工。规模较大,气势宏伟;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雕刻精湛,装饰典雅;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综观全园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

重点文物

2008年9月16日绥德党氏庄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