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甘氏宗祠世德堂(通用20篇)

浏览

7578

文章

653

廖氏宗祠门楼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廖氏宗祠门楼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冯川镇沙溪居委会,始建于明万历年,清同治年重修。该门楼为三处,砖石结构,座北朝南,最前为首门,面阔7.5米,通高8.925米,四柱三门三楼,门首上方相嵌青石匾,其上刻有“廖氏宗祠”等文字。门楼两门刻有人物、花卉、松鹤等图案,门前置放四只石狮,石狮保存现状差,两旁墙体均毁,但门楼保存较好。廖氏宗祠门楼反映出当时宗祠建造的一个风俗,这对研究当时门楼的建造形制及廖氏族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沙溪社区:沙溪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店房郑氏宗祠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店房郑氏宗祠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店房郑氏宗祠位于高安市石脑镇,年代为民国。

2012年12月24日,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脑镇:石脑镇地处高安市中部,位于市区西郊,集镇距市区仅8公里,320国道横穿境内,距省会南昌仅60公里。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基地面积54000亩,山林面积66000亩,水面9900亩。下辖1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42000人。经济实力位于全市乡镇前列,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汽车运输产业上镇。 石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快。全镇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黄尾河暴动活动地——郑氏宗祠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黄尾河暴动活动地——郑氏宗祠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尾河暴-动-活动地——郑氏宗祠位于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年代为民国。

2017年9月22日,黄尾河暴-动-活动地——郑氏宗祠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尾镇:冶溪镇位处皖鄂两省,太湖、岳西、英山三县的结合部,为岳西县西南边陲的农业大镇,距县城86km,S211省道穿境而过,全镇11个行政村,240个村民组,5912户,2005年总人口24147人,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41.4亩,山场面积7.5万亩,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大片山地阡陌相连,气候温和,人口集中,景色迷人,有“大别山中小江南”之称。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港曾氏宗祠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高港曾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港曾氏宗祠位于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年代为清。

简介: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后两进带两厢等组成。前辟祠埕,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天井两侧设廊房相连。

2013年,高港曾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埕向北外延25米,南侧外延30米,东侧外延15米,西侧外延10米。

高港村:高港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50.9",东经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

整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首进博古脊,二进龙舟脊,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

1925年秋,广东农-动领袖彭湃在此开展农运串联。随后,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发动下,成立了大沙乡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会址设在殷氏宗祠,开展农-动。1927年12月17日,中共东莞县委领导人蔡如平等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响应、支援广州起义的工作。

1938年初至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张英受东莞县党组织的委派来到大沙乡开展抗日游击基地建设,以殷氏宗祠为据点,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邝应陶、殷灿林、邝池寿3名党员,同时在此以抗匪保家乡为名,组织大沙乡抗日常备队,培训了100多名抗日自卫队员,成为大岭山区人民抗日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殷氏宗祠于2004年1月8日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进行过重修,基本保持了原貌。

大沙村:一、地理位置大沙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北部,面积3.6平方公里,由大沙村、黄屋村、下虎山村三条自然村组成,与金桔村、鸡翅岭村及太公岭村相接,紧靠同沙水库,毗邻镇中心区、吉龙木材市场、吉龙农贸市场、信立国际农批。二、人口组成我村设有5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1813人,流动人口约4000人。三、经济情况目前我村辖区内现有企业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正和谌氏宗祠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正和谌氏宗祠为全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正和谌氏宗祠年代为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位于全南县陂头镇正和村塞下村小组。

2018年12月4日,正和谌氏宗祠被公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北面外墙向外延伸5米至山,南面院门外墙向外延伸10米,西面外墙向外延伸6.2米至民房,东面外墙向外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面与保护范围重叠,东、南、北三个面保护范围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高度8米。

陂头镇:陂头镇位于全南县东北部,青龙山下,黄田江畔,距全南县城48公里,距323国道49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与广东省南雄市和本省龙南县接壤,是全南县北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 全镇总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42亩,林地23万亩,辖有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农业以产粮为主,是我县的粮食主产地之一;山上特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玉井林氏宗祠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玉井林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号,建于明弘治年间,坐东南向西北,潮汕传统“四点金”局格,通面阔37米,通进深24.7米m。建筑面积913.9平方米。主体为二进一天口二伙巷,四个角各有厢房1间,祠后有后包。外观为广三路单门对称式,硬山顶,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门上方为宋体阳刻“林氏宗祠”石门匾1方,正厅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间上方有“明经”木质牌匾1方,屋内采用三载五瓜抬梁式结构,祠前有石狮一对。据族谱记载,玉井林氏于明代从福建莆田迁于此处,该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玉井林姓宗祠,因祠堂天井地势偏低,每逢降雨之后,天井排水较慢,故名浸水祠。该宗祠还成立林巽墓园研讨会,现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研究潮汕古祠堂建筑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莞城黄氏宗祠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莞城黄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号。为清代祠堂建筑,民国十九年、2006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连廊结构,总面阔11.3米,总进深22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塾台、勒角、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承重。该宗祠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及宗族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东正社区:莞城东正社区地处东莞市莞城区东北面,东至鸦叫尾,南至市人民公园,西靠西正路,北临运河。社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万人。东正社区党工委下设三个支部,辖下东正、宣化、安靖、新河、鸿裕、翠景、叫尾七个居民小组。辖区内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院、中小学校、市级医院、幼儿园、图书馆、少年宫、人民公园、东门广场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孙氏世德堂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孙氏世德堂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世德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东栅,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3年1月,孙氏世德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菱湖镇: 南浔区菱湖镇是我市重点蚕区之一。去冬以来,镇委、镇政府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狠抓了蚕桑园区建设。现该镇已有6个村规划兴建园区面积1000亩。目前,各村蚕桑园区建设正全面展开。其中永福村整治土地2000多亩,2月10日开始调集11台推土机、1台掘土机平整土地,搬动土石方5万余方,迁移坟堆27只,10多天时间把原先高低相差4-5米的高地、池塘、废兜浜推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横大路周氏宗祠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大路周氏宗祠为安福县文物保护单位。

横大路周氏宗祠位于安福县横龙镇横龙村。

2011年3月,被公布为安福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安府字[2011]29号)

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四周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四周延伸各10米。

横龙镇:安福县辖镇。商品粮重要产区。1949年为横龙、管家等乡,1958年合设横龙公社,1968年并入平都公社,1972年复设横龙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设镇。位于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关王庙。距县城5公里,面积136.8平方公里,人口2万。南北皆山,中部为泸水河冲积平原。吉(安)界(化垅)省道与泸水河横贯镇东西。辖全村、枫塘、井头、洲里、壶丘、新屋、利田、院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坪路陈氏宗祠永福堂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坪路陈氏宗祠永福堂)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坪路陈氏宗祠(永福堂)年代为明,位于建设乡坪路村,类别为古建筑。

2016年6月28日,坪路陈氏宗祠(永福堂)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檐滴水外延伸南30米,东、西、北各2米。

坪路村:坪路位于建设乡政府驻地西部,直距6.5公里。东与赤田毗邻,西至广东省下蔡村,北接太平镇沈壁山山麓,南接果老头山。包括坪路、凤尾鞍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坪路村。聚落依山面溪而建,呈长方形。住陈氏204户,770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5个村民小组。耕地620亩,其中水田500亩,农地120亩。主种蕉柑、水稻、甘蔗、地瓜,兼种凤梨、荔枝、李、茶叶。造林万亩,19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徐家塘余氏宗祠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塘余氏宗祠为安义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安义县县城徐家塘

简介:

余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安义县城徐家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560.7平方米,宗祠主体建筑宽17.3米,进深25.8米,大门呈八字型。分前、后两幢,硬山顶建筑和在此二幢中间东西二侧建有草坡式厢房连接,成为一整体组合而成。宗祠内有前厅堂、后厅堂、厢房、过道,且天井四周有迥廊,由于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致使厅堂高大宽敞,整个建筑有大柱七十二根,其中四棱形麻石柱十二根,其分布在大门口二根,天井四周十根,宗祠的木结构,采用穿斗式框架,在穿片上有立柱。宗祠四周青砖墙面,墙面彩平砖砌法和侧砖法的空斗式,顶面用粘土瓦,由于前后二幢瓦面和中间两侧的厢房瓦面以割沟相联接,使屋面雨水流向天井,再从下水道中排出宗祠外。其古风犹存,古朴典雅,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对研究我县祠堂的起源、建筑结构式,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丰图宗祠建筑群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丰图宗祠建筑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丰图宗祠建筑群位于连城县庙前镇丰图下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泰孚公祠、翠岩公祠、含山公祠等三处建筑组成。泰孚公祠: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782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由院坪、下厅、上厅、横屋组成。下厅前檐带前廊,中间设有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楼,上下厅均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三合土地面。述光堂为泰孚公祠的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翠岩公祠:建于清末,由爱存堂和友恭堂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7平方米,建筑面积1794平方米。含山公祠:又称含山堂,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由门楼、内院坪、门厅、下厅、上厅、横屋、后围屋等组成。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丰图宗祠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前镇:连城县辖镇。国家重点扶持的100个小城镇之一,农村工业化试点镇。民国属新泉乡,1949年后属新泉区,1972年析新泉公社设庙前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3万。镇政府驻庙前。319国道横穿镇境。辖庙前、庙上、吕坊、水北、江畲、兰桥、珠地、岩背、芷联、坪头、芷星、芷溪、芷红、芷民、丰图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铝型材、铁合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宝安黄氏宗祠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宝安黄氏宗祠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安镇上合村。创建于明代,后历经重修,为四进三开间三天井的建筑群体。进深41.3米、面宽10米,中堂上署“敦穆堂”,旁设黄姑婆神位。头进与中堂间设有纪念深圳黄氏始祖、晋代南粤孝子黄舒的石牌坊,牌坊名为“孝行流芳”,以石结构为主,辅以木、瓦构件,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6.5米、面宽6米,正面对联为:“西晋伦常南粤土,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联为:“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一朝人”,“孝行流芳”是深圳仅存的黄舒牌坊。整座祠堂装饰讲究,雕刻精工,小巧玲珑,又古朴庄重,是深圳著名的祠堂之一。

上合社区:上合社区工作站成立于2005年4月,辖区地处宝安城区西北部,共有原籍居民1820人,挂户和暂住人口约6万人,面积0.59平方公里,含32区、33区、36区,与深圳特区主干道107国道和广深高速公路南北相邻,是一个既保存着南国乡土风情,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都市城中村,古老的黄氏宗祠古建筑群(600多年历史、深圳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现代化厂房和错落有致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汀客家宗祠建筑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由新新巷家祠群、林氏家庙、赖氏坦园公祠、刘氏家庙等组成。其中新新巷家祠群横跨新新巷及中心巷,由曾宅、郑氏家庙、罗氏家庙、傅氏家庙、赖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庙组成,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林氏家庙建于清代,整体建筑由前空坪、门楼、门厅、天井、正厅、横屋、后花台、后排房等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赖氏坦园公祠建于明代,多次修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刘氏家庙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年代为1929。

合溪采地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方形,土木结构,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0.4米,总进深16.3米,占地面积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单进廊院式带前廊和右横屋。中轴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古道、围墙、半月形池塘、雨坪、前厅、天井、正厅。单层,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1929年,化名杨先生的毛泽东及红四军前委一行从堂堡居易楼出发前往合溪师俭楼,途径采地村王氏宗祠时,进祠小憩。难得遇见陌生人的采地村民便好奇围了上去。毛泽东趁机播种“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种,宣传我党的思想和主张。采地村小伙王太荣(镛)、王万荣(镛)兄弟俩当即报名参加红军,随后便跟随杨先生前往合溪、上杭。因为王氏宗祠位于堂堡通往合溪的必经之路的山脚,又处村子中央,便于隐秘,后来便成为合溪采地情报信息中转站。

保护范围:王氏宗祠建筑四周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端线外延20米。

采地村:采地村有465户1842人,村民小组9个,耕地面积2096亩,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8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4435元。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旧房拆建工作,共有60几户村民搬入新居,新农村建设取的了可喜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淳周氏宗祠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高淳周氏宗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

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

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浦源郑氏宗祠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浦源郑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浦源郑氏宗祠

年代:清

座落地点: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南宋嘉定二年(1208)始建,明洪武十八年(1387)重建,清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年(1876)重修。平面前窄后宽,呈船形,为三进式传统宗祠建筑,由门厅、戏台、次厅、主厅等组成,建筑面积1830.2平方米。大门外两侧有清咸丰九年(1859)设置的旗杆石4对,祠内有泥塑7尊、木雕神祖牌及名人匾额等。

保护范围:四周围墙基向外延伸20米。

2009年,浦源郑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源村:浦源村位于周宁县中部,距县城5公里,是镇人民政府驻地,主村海拔905米,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小(古镇)浦(城)公路贯穿村南,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要道,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中情趣独特的鲤鱼溪,人鱼同乐,遐迩海内外。浦源俗名孵兜,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宋嘉定二年(1209年),郑尚从宁德谷口(今八都镇福口村)迁浦源定居,繁衍裔孙,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溪边余氏宗祠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小溪边余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溪边余氏宗祠位于开化县村头镇,年代为明至民国。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村头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村头乡,1956年更名友谊乡,1958年建村头公社村头管理区,1961年改村头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金水溪西岸,距县城中心14.5公里。面积37.3平方公里,人口1.0万。底(本)大(桥头)公路从镇中穿过。辖村头一、村头二、村头三、村头四、古竹、牙田、汇坑、照坑、雷岭、青山、汪川、大黄山、上边山、富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龚氏宗祠牌楼及浣纱记石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饶县应家乡龚氏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氏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氏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个、战马18匹、纨扇10对、案桌10张,还有刀、枪、剑等道具,刻工严谨,造型生动,神形兼备。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刻是研究中国戏剧历史和戏剧表演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

安坑村:安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门上官氏宗祠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东门上官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上官氏宗祠位于长汀县汀州镇东大街劳动巷,坐北朝南,由大门、下厅、上厅、左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5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