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仲淹的墓地(汇编20篇)

浏览

419

文章

176

篇1:清平乐范仲淹为何被贬?历史上范仲淹被贬几次?

全文共 24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清平乐》这部剧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原本只在语文课本里面见到过的一些人物,诸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等,他们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大文豪,不过在当时,他们更主要的身份都是朝臣。而在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是很能理解的情节,在最新剧情中,范仲淹被贬了,而这是赵祯的想法,很多人对这种情节不能理解,范仲淹对于赵祯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直臣,这样的臣子对皇帝来说是很好的,对朝政来说也是很好的,赵祯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那为什么赵祯却还是要贬谪范仲淹呢?范仲淹被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历史上范仲淹又是如何被贬的呢?1.范仲淹被贬

几年后,范仲淹已经回到京城,因反对吕夷简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便给赵祯献上了百官图,高若讷站出来反驳,范仲淹正和高若讷吵得不可开交之时,赵祯却转移了话题,范仲淹只好退下。韩琦和一众友人在清风楼吃饭时,无意间认出了在酒楼里做杂役的梁元生,韩琦和梁元生闲谈几句,问了问近况,让梁元生有事便找自己。

韩琦找到范仲淹,想要劝说他忍受吕夷简的批评,却发现范仲淹正在写着自己对现在政事的见解,想要献给赵祯,韩琦佩服范仲淹的一片赤诚之心,但这却会给吕夷简递上把柄,范仲淹却坚持要写。不出韩琦所料,吕夷简一派的几位大臣在赵祯面前议事时,开始针对范仲淹,赵祯静静地看着范仲淹和吕夷简的争吵,等他们吵完后,赵祯才开口,说要召还晏殊回京,吕夷简几人纷纷同意。但吕夷简回去后,拟了贬黜范仲淹的诏书。2.范仲淹为何被贬

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声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后半部分,范仲淹终于出现,刚刚处理完母亲丧事的他衣衫褴褛地来到了京城。

尽管范仲淹出身寒门,在朝为官历经三起三落,却依然正道直行,百折不挠,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局思想,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真实历史中的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除了文学才华出众,军事才能也相当了得。面对西夏来犯,宋仁宗就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恢复设置了陕西路安抚等,最终才令北宋与西夏缔结和约,使北宋西北边疆重现和平。

不少网友都戏称:范仲淹是一个让我们头疼的男人。确实,当年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咱们背得确实很辛苦。但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多经典。3.历史上范仲淹几次被贬

一共三次。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齑”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打算废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驯,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在吕夷简的怂恿下,仁宗废后决心更坚定。废后之事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因事情紧迫。范仲淹又去与吕夷简争廷论理。几番唇枪舌剑,吕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赵祯却一意孤行,从速下诏远调范仲淹知睦州。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出。景祐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做了开封知府。而范仲淹依旧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惟亲,提拔官员多出其门。朝内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功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晋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反诬他别有用心,离间君臣关系,图谋结党营私。仁宗不察,遂罢黜范仲淹的京官,将其放逐知饶州。

白驹过隙,一晃8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几经贬黜放逐,仍是禀性难易,壮心不已,始终如一。这时,仁宗让吕夷简退职养病,让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纠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

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这才激流勇退去了邓州做知州。在知邓州期间,应先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毕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史家赞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金人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见一二”。抚今追昔,令人慨叹良多。平心而论,范仲淹不惧雷霆之怒、敢说真话的骨格人品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让今天的一些文化人特别是官场人对镜而视,肯定会自惭形秽,望尘莫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190范仲淹实行新政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

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

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

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

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

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石鼓山墓地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石鼓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山墓群

时代:西周早期

地址: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

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保护范围:东至断崖,西至断崖,北至断崖,南至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处。

建设控制地带:东临茵香河,西临巨家河,北临西宝南线,南到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约300米。

2014年,石鼓山墓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石鼓山墓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石鼓镇: 石鼓镇位于渭河南,距区政府2千米。辖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坝河村。西宝公路过境。景点有石鼓山、天台山等。-沿革1956年设石坝河乡,1958年建卫星公社,1961年更名石坝河公社,1971年由宝鸡县划归渭滨区,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石坝河、党家村、相家庄、赵家庄、石嘴头、沙家湾、张家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铁岭墓地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铁岭墓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区西北2.5公里的双洎河北岸,新村镇吴庄大队铁岭村自然村与冯庄自然村周围。大致呈方形,北部稍宽,南部稍窄,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估计铁岭墓地的墓葬总数在万余座左右。

2006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岭墓地进行发掘,开探方66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清理龙山、西周、唐代灰坑46个、西周房址5座、西周陶窑1座、东周墓葬301座、唐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4座、汉代水井1口,出土各类随葬品千余件。出土各时代完整陶器400余件、铜器60余件、铁器30余件、水晶环5件、玉器100余件(片)、海贝400余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M80椁内棺外保存有大面积的荒帷痕迹。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铁岭墓地干渠经过而未发掘的地段及干渠两侧的绿化带发现古墓葬2163座、灰坑84个、水井13口、壕沟1条。铁岭村内未能钻探,而根据其附近的墓葬密度,村子占压地带也为密集墓葬区。

墓地西半部多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时代为春秋时期,墓地东半部多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或南北向洞室墓,时代晚至战国、秦汉,并且东半部有规格较高的战国墓葬,靠近七里井韩王陵方向,灰坑及水井主要分布在墓地的西半部,时代为龙山、西周时期。墓葬绝大多数为东周墓,约4/5的墓葬为东西向,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陶器或泥制明器,小型墓葬均无随葬品。

铁岭墓地是郑韩故城外围最为重要的一个邦墓地,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它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

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朱家山墓地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朱家山墓地为叙永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山墓地位于叙永县分水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主体外1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即为建设控制地带。

分水镇:叙永县辖镇。1948年设分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65公里。境西部与云南省威信县接壤。面积148.8平方公里,人口2.8万。叙(永)威(信)公路过境。辖分水、联合、海子、蚂蟥埂、石院、宝龙、余洞、岩口、硝坝、长坝、梭锅、木格倒、楠木、海西、前锋、双桥、海康、红光、军家、苦竹、吼西、集体、矿子、锁马、印方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The Bronze Age Burial Site of Sammallahdenmaki)于1999年12月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考古学家在塞姆奥拉德恩青铜器时代墓葬遗址发现了30个花岗岩石冢,让人们能够深入研究3000多年前北欧地区的葬礼习俗和社会宗教体系。

塞姆奥拉德恩遗址史前是波的尼亚湾海岸线上发现的最大的、最富有变化的、最完整的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的纪念地,它坐落在崎岖多岩的风景区。塞姆奥拉德恩的圆锥形石冢代表了当时最好的纪念性建筑的结构,在塞姆奥拉德恩的峭壁上仍然可以看见古代的海岸线;总共33个塞姆奥拉德恩石冢组成了一个纪念碑的排列阵,它的数量,墓碑的种类,还有它周围保存下来的自然风景,都形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独有的青铜文化。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现今受到法律的保护,遗址对旅游者开放,可以沿高速公路通过指定路线到达遗址。

Bronze Age Burial Site of Sammallahdenmäki

必去理由:最完整的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的纪念地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芬兰[Finland]

景点所在省、州:萨卡昆达区 [Satakunta Regi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墓地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人去世之后都会有墓地,中国有句老话,所谓入土为安就是这个意思了。但你知道吗,飞机其实也是有墓地的,这个墓地还不小。

为什么这里能成为飞机墓地

因为亚利桑那州图森沙漠是一片湿度低、降水量少的沙漠,能缓解金属的锈蚀情况,适合储存。另外,坚固的土壤条件还能免去修建混凝土跑道的麻烦。

飞机停放前要经过哪些处理

首先,要经过脱盐清洗,为飞机做彻底的清洁;其次,需要覆盖白色涂装,以增强阳光反射率,尽量减少光照对飞机的损耗。这里的飞机并非全部成了“零件供应者”,一些被长期废弃的飞机也有可能获得新生。2015年2月13日,一架于2008年退役的B-52轰炸机在停放了7年后,经过数月的艰难维修得以再次翱翔于蓝天。

飞机也有墓地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沙漠,有一个占地10平方千米、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墓地”。在这个面积相当于1300个足球场的地方,停放着各种型号的退役军用飞机,从大型运输机到轰炸机应有尽有。它们有的直接列队露天停放,有的得到遮盖和保护。这些飞机完全变成废品了吗?不是的。停放在这里的退役飞机价值约350亿美元,将为亚利桑那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现役飞机提供备用配件。永久停放在这里的飞机有4200架,必要时能提供35万个可回收零部件,以降低现役机型的维护成本。2005年,该基地里被再次利用的1.9万个零件就价值5.68亿美元。美国政府甚至允许其他国家购买这些配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乐都柳湾墓地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乐都柳湾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我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 按照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等类型,其中以马家类型为主。

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

柳湾村:一、基本情况柳湾村位于湟水河北岸,鲁大复线、兰青铁路横贯全村,气候温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村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和彩陶博物馆。现有农户275户,1144人,耕地面积747.84亩,人均耕地0.65亩。2008年村经济总收入5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7.7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温棚辣椒、韭菜及草莓等蔬菜果品为主的特色产业,户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王玉泉家族墓地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玉泉家族墓地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王玉泉家族墓地位于珠吉街道吉山村吉沥街韭菜岭,年代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土名秀翠岭。由车陂村王玉泉夫妇合葬墓等王氏家族4代6座墓组成。坐东北朝西南,泥筑山手墓,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前台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对研究广州农村家族葬俗有一定史料价值。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珠吉街道:建于2002年12月4日,以原东圃镇的珠村、吉山村地区为基础组成,并取两村名第一字而得名。2003年,面积10.015平方千米,总人口15547人,其中常驻人口8930人。辖4个社区(珠村南、珠村北、吉山东、吉山西)、2个村委会(珠村、吉山)。 珠吉街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天河区撤镇建街后成立的新街道,东与黄埔区接壤,南以中山大道为界,西近广东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颜希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颜希尹古墓座落在林深叶茂、风光秀丽的舒兰小城镇东村。距榆江公路2公里,距镇政府2.5公里,距舒兰市32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2200公顷。古墓分布五个区和完颜希尹宅第区。

完颜希尹是我国历史上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女真文字的创造者,他曾任金国的左丞相,官居一品,女真朝的经略使、都统元帅、左右监军,最后官至尚书、左丞相兼侍中。由于金兀术串通皇后斐满氏承进馋言,希尹于金天眷三年被金熙宗所杀,之后被平反昭雪。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不但埋葬完颜希尹的一家,而且还埋葬着其父完颜欢都、其弟完颜谋演、其孙完颜守道等一大批金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完颜希尹家族几代人为大金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是目前我国寥寥可数的金代重要遗存之一。它对于研究金国的历史和女真文字都具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完颜希尹古墓共分五个墓区,总面积为136.360平方米.墓地坐北朝南,后依山岭,面朝沟川。整个墓地是用花岗岩条石筑砌而成,做工精细、工程宏大。后任当朝左丞相完颜希尹嫡孙完颜守道为其祖父在墓地刻立:“大金故左丞相金源郡宪王贞完颜公神道碑”。

五个墓群中的部分古墓被日本侵占东北时期所盗。加之由于“文革”的严重破坏,墓地已面目全非,现存大部分文物珍藏在吉林省历史博物馆。墓区的石人、石羊、石虎、石碑等现已复制一新,供游人拜祭和参观。

完颜希尹家族墓不仅是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区,更是研究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立项,并批准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舒兰市文化局和小城镇政府已设专人看护墓区,并在通往墓区铺上水泥路面,为全面开发做好准备。早日将闻名中外的完颜希尹古墓开辟成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已经为时不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

墓地东、西、北部均有围沟环绕,形成长321、宽273米南部敞开的南北向长方形墓园。墓葬群位于墓园正中偏北,墓地中轴延长线正南500米处为吕氏家庙“吕氏庄阁云寺”故址。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贯鱼式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则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是近年来发掘的重要的北宋时期的高等级士大夫家族墓地之一。经过4年的持续发掘,不仅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而且发掘了具有享殿功能和坟寺功能的家庙,神道和兆沟,揭示出了一个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结构。这是以往包拯家族墓地、安丙家族墓地、富弼家族墓地和韩琦家族墓地等名臣的家族墓地发掘都未能做到的。完整揭示的家族墓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就墓地的布局,风水堪舆和丧葬观念等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发掘0土了24方墓志,因此大部分墓主的身份清楚,对于墓地的布局和墓穴的安排有较清晰的认识。从中可见,吕氏家族墓地的布局与宋代流行的五音墓地有较大差别。从司马光《书仪》,程颐《葬论》等文献记载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举世若狂的风水堪舆观念是持批评态度的。吕氏家族墓地的安排和采用土洞墓室的作法似与文献记载相合,并与文献记载的司马光墓相似。吕氏家族墓地的发掘还从多个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收获,由于墓地保存较好,发掘0土了丰富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种类和出土位置,墓葬结构所表现的藏尸观念等,都将极大的促进对宋代丧葬习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探访6500万年前的“恐龙墓地”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9月13日,7个国家的30多位科学家来到了黑龙江省嘉荫县城以南100公里的乌拉嘎镇,探访6500万年恐龙的葬身地。

乌拉嘎镇是中国著名的“恐龙之乡”,1902年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具用于科学研究的恐龙。从10多米高的小山下向上望去,土黄、灰褐、绿灰、灰白的地层仿佛层层书页,恐龙化石就沉睡在厚达一米的灰褐色土层中间。

6500万年前的一天,一群恐龙正在河边茂密的丛林里散步,翠绿的尼尔桑叶和充足的河水使它们过着安逸的生活。后来,它们一个个死去,尸骨遗留在古老的土地上。

一场暴雨之后,泥石流汹涌而来,恐龙尸骨被卷入水底。它们在下游逐渐淤积,很快被泥沙掩埋。几千万年后它们成了化石。

山坡上已被发掘的化石地层中,密密麻麻黄褐色的恐龙化石纵横交错地堆积在一起,有庞大的头骨、椎体、股骨化石,也有精致细小的牙齿、骨甲和皮甲的印记化石。

仔细观察,大的股骨化石都长约1米左右,骨头上特有的纹理清晰可见,小的牙齿化石只有几厘米大小。散落在化石堆中的恐龙下颌骨化石大多长约20厘米,一道道牙床痕迹历历在目,若非亲手触摸,不敢相信这竟是远古的遗迹。

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介绍说,这次出土的化石以鸭嘴龙为主,还有霸王龙、甲龙等。这些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死亡时年龄大小不等,3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堆积了二、三十条恐龙的股骨化石,俨然一个巨大的“恐龙墓地”。这些恐龙化石为我们勾勒出恐龙王朝最后的背影。

“这么集中的恐龙化石群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董枝明说,“我们将整理这些散乱的化石,再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拼起来,让一条条恐龙,重新完整地站到人们面前。”

据专家介绍,附近还出土了第三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相互参照,这些古生物化石将帮助我们揭示距离现在最近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发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学时最为贫窭”出自文言文《范仲淹断齑画粥》,译文为:范仲淹读书时十分贫穷,与一位刘姓同学一起住在长白山的僧房里。他每日将两升粟米煮成一锅粥,过了一个晚上,粥便凝结了,范仲淹用刀把它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十几根酱菜,备好半盂醋,加入少许盐,用锅加热后再吃了它,像这样度过了三年。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原文

“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出自文言文《范仲淹断齑画粥》,原文为: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范仲淹断齑画粥》出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选自宋人彭乘的《墨客挥犀》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富弼何为能得到晏殊和范仲淹的赏识 富弼生平简介

全文共 3889 字

+ 加入清单

富弼是北宋一代名相,从《清平乐》这部剧中可以了解到,富弼曾得到范仲淹和晏殊的赏识。历史上,范仲淹见到富弼后直称他有王佐之才,晏殊更是看出富弼潜力,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见富弼运气还是挺好的,自己的学识有人能够欣赏。所以富弼起点就比其他书生高出许多,入仕后富弼也是将自己的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最大原因还是在于富弼晚年反对变法,守旧思想太重。1、纵横捭阖,折冲樽俎

富弼饱读诗书,胸有丘壑,思维起点极高,一双慧眼善于看穿表象直抵问题实质,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西夏李元昊背宋自立后,倨傲地派特使通知宋廷。富弼建议将叛乱消灭在萌芽期间,为此“疏陈八事,乞斩其使者。”宋廷采纳意见,强硬与西夏开战。但因承平日久,边备松弛,胜少败多,导致西夏日渐做大,与契丹(辽国)、大宋形成鼎足之势。

1041年元旦,爆竹声中天地陡暗,日食发生。朝廷依然正按原定计划,隆重设宴款待契丹(辽国)使者。富弼奏请立即撤销宴会和舞乐,改为“赐北使酒食。”他向宋仁宗解释:“自古日食日,只可祭祀,岂能宴饮?中原乃礼仪之邦,契丹乃外夷蛮族。万一契丹遵故俗停止宴饮,岂不是令我华夏蒙羞!”宋仁宗不以为然,后来得知契丹因日食“果罢宴”的打脸消息,悔青了肠子。

西夏国两名首领率部归降,朝廷不疼不痒给他们赏了个小官儿。富弼敏锐察觉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分化瓦解敌人的良机,极力建议朝廷重新“厚赏”他俩以吸引更多西夏归降者,朝廷依计而行。

契丹趁宋廷全力抵御西夏时,重兵压境,索要关南土地。宋廷一口回绝,征聘特使回复时,群臣“莫敢行。”在吕夷简别有用心举荐下,富弼以舍身取义的决心和勇气,犹如蔺相如独闯秦廷般接下这烫手的山芋,与契丹展开有礼有节的斗争,巧妙摸清了契丹底牌。朝廷由此底气十足,仅批准契丹要求增加岁币数量一项,其余置之不理,顺带赠送一张“本朝继续以宗室女与契丹和亲”的优惠券。

为防御契丹武力夺取关南,宋廷暗中调兵遣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边防,并宣布和亲的优惠券作废。契丹辽兴宗被激怒,威胁宋廷派特使解释清楚。富弼再次临危受命,出使契丹。

富弼面对辽兴宗连珠炮般气势汹汹的质问,沉着冷静见招拆招,不卑不亢、引经据典加以解释或反驳。针对辽兴宗的领土要求,富弼引用“檀渊之盟”签订的条约坚决予以拒绝。经过拉锯式的谈判,辽兴宗下达最后通牒:或割关南,或继续和亲,宋廷必须选择其一。

富弼风尘仆仆回朝复命,取得“愿意继续和亲”的国书和口谕,又马不停蹄重返契丹。途中休息时,他发现国书内容与口谕内容不符,立刻驰回京城,重换国书,避免了一场重大的外交事故发生。

契丹出尔反尔,提出大幅增加岁币的无理要求。且刁难宋廷:“南朝(即宋)给我们货币时,应当用‘献’以表敬意,或以‘纳’表示孝心!”

富弼深知这两个词关乎国家与朝廷的尊严,于是置生死于度外,“声色俱厉”回击契丹的无耻恫吓。辽兴宗无计可施,只得派特使随富弼回宋廷传达“两字方针”。富弼抢先禀报朝廷:“此二字,臣在契丹已‘以死拒之’,契丹黔驴技穷才派特使再来。朝廷千万不可答应!”可叹的是,富弼心血白费,朝廷最终采纳了卑躬屈膝的“纳”字回报契丹。

富弼多次出使契丹,有力维护了宋廷尊严和边境安宁。他接受任命时,恰逢爱女夭亡,他无暇最后看一眼,满怀愧疚涕泗交流踏上征途;再次奉命出使时,得知喜得麟儿,他不能回家亲亲儿,笑逐颜开飞马驰往契丹。因为在他心底,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2、心忧天下,勤政爱民

富弼使契丹与宋廷重归旧好,朝廷上下弥漫着乐观轻松情绪。富弼却未雨绸缪劝谏宋仁宗:“恳请陛下牢记契丹轻侮我大宋之耻,卧薪尝胆,修治朝政!”

宋仁宗何尝不想扭转积贫积弱现状,趁机责成范仲淹与富弼等宰辅迅速进行富国强兵的顶层设计。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富弼以远见卓识“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欧阳修等人也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一些富国强兵建议,颁布全国实施,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改革运动由此拉开帷幕。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随着年余后“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和富弼相继被排斥到地方任职,“庆历新政”宣告无疾而终。

富弼在朝为臣竭诚尽智,在地方为官造福一方。

他改任青州(今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知州后不久,黄河决堤,沿岸大批灾民流离失所乞讨到青州。旧例,官府会将所有灾民集中到城里施粥。由于人多粥少,踩踏事件时常发生,不少灾民因为几日抢不到粥而活活饿死。灾民密集,还经常导致疾病流行,造成大面积死亡事件。

富弼决心彻底改变这种“名为救之,而实杀之”的赈灾方式。他经过调研演算,首创“综合赈灾法”:

一,公私携手赈灾。他说服青州百姓捐出余粮和空余房舍,官府拿出相应赈济粮和公房,将灾民分散安置,安置点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保证灾民人人有饭吃,且不易被传染疾病。

二,调动闲官参与。他给各类非在编官员发放俸禄,令他们分点承包管理灾民安置点,重点照顾老弱病残。他令人记录下们的功劳,约定日后为他们奏请封赏。每隔五日,还派人携酒肉慰问他们。闲官们见富弼对他们“出于至诚,人人为(之)尽力。”

三,开放动植物资源。他下令任由灾民随意取用青州的动植物资源,将死难者合葬“丛冢”中。次年,青州麦子成熟后,富弼让灾民们根据路途远近,领取相应粮食返乡。

综合赈灾法大见成效,救活灾民五十余万人,并从中招募兵卒万人。富弼由此受到宋仁宗嘉奖慰问,他的综合赈灾法被官府视为赈灾标准样式予以推广。3、公私分明,心怀坦荡

富弼公字当先,公私分明。为了国事,不惜忤恩师,训岳父,婉拒官家。

山东等地盗匪猖獗,部分地方长官因无力征剿,索性与盗匪和平相处甚至花钱买平安。范仲淹奉命到山东处理此事,听信地方官员的花言巧语,把他们与盗匪勾结的行为定性为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

正在山东为官的富弼拜见恩师,得知范仲淹的处理意见后,坚决反对:“他们享受朝廷俸禄,本该保境安民。如今姑息养奸,同流合污,理应问斩!”

范仲淹心平气和打算说服他,富弼却面红耳赤与恩师大声争辩。事后,友人提醒他不该与恩师争执。富弼理直气壮答:“范先生举荐我,并非因我与他始终与其观点一致,而是欣赏我忠直敢言!我岂能放弃原则来报答先生!”

他曾因严惩腐败官员而得罪宰相吕夷简,因此,他被吕夷简心怀叵测力荐出使契丹。欧阳修识破吕夷简的险恶用心,在宋仁宗面前引用唐朝“颜真卿使李希烈事(颜真卿因得罪奸相卢杞,被卢杞蓄意派遣去晓谕叛将李希烈最终遇害)”,请求改派他人。

富弼对吕夷简公报私仇之心嗤之以鼻,他大义凛然表明态度:“君主的忧愁就是臣子的耻辱,臣愿出使契丹,绝不吝惜生命!”赤诚爱国之心,令宋仁宗为之动容。

谈判期间,曾发生“国书与口传之词不同”事件,富弼回京改换国书时,气愤地质问吕夷简:“政府如此,欲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如国事何?”吕夷简面红耳赤狡辩:“这恐怕是失误,马上改正就是。”宋仁宗也怀疑吕夷简假公济私公,征求晏殊意见。晏殊竟然公开袒护:“吕夷简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的确恐怕是笔误而已!”富弼怒发冲冠,怒斥岳父:“晏殊!您是个奸贼吗?为何与吕夷简结党营私欺瞒陛下?”晏殊被女婿训斥得哑口无言。

宋神宗时,富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连上数十章“称疾求退”。宋神宗请他推荐继位者,富弼力荐文彦博,“神宗默然”,问他可否用王安石,富弼以"亦默然”态度表达婉拒。

因为心底无私,所以富弼胸怀坦荡。

富弼面对“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的现状,泰然自若,我行我素。“综合赈灾法”使他名声大噪,友人劝他低调,“公傲然不顾曰:‘我一条命换来六七十万百姓活命,我怕什么?!’”反而加大赈灾力度,使“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坊间歌颂他:“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4、淡泊名利,平易近人

富弼淡泊名利,无数次推让官职。

他首次出使契丹不辱使命,被提拔重用,他极力推辞:“国家有难,臣理应效力,并非为升官而尽力!”完成任务后,他再三继续“恳辞”朝廷新任命。

在青州采取综合赈灾法后,宋仁宗授予他礼部侍郎官职,富弼认为:"此守臣职也。”坚辞不受。

富弼为母丁忧期间,宋仁宗五次请他官复原职,都被他婉拒。

宋英宗即位后不久,富弼因足疾发作,不顾宋英宗极力挽留,连上陈二十余道请辞奏疏。

宋神宗即位,富弼再次以足疾为由出京为官。此后,他极力推辞各种高官厚禄。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索性称病告退,在辖区拒不执行王安石改革的青苗法。

富弼“好善嫉恶”,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自唐朝以来,宰相“礼绝百僚”,任何人见到必须跪拜。富弼拜相却一反常态,低级官吏或百姓求见,他都以礼相待,延座请茶,和颜悦色与他们交谈。接见后,再送到门外,目送他们上马远去才回门。

富弼对待客人不论贵贱贤愚,一视同仁,被传为佳话。一次,他乘小轿外出,被市民发现。市民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随观之”,创造出万人空巷的奇迹,“其得民心也如此。”

富弼有独特的处事哲学:“君子和小人争斗,必定无法得胜。君子不胜,尚能洁身而退,乐于正道而无怨恨;小人不胜,则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造谣诽谤,无所不用其极,不胜不休。所以,我的人生哲学是: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咬狗,狗要千方百计咬人很正常!我不能为取胜而与狗对咬!”

富弼于79岁高龄薨。

富弼言传身教告诫后人:人生旅途不论短暂抑或漫长,期间永远伴随着“取舍”二字。对他来说,索取的只有忠君爱国、利国利民,舍弃的全是功名利禄、个人私欲。所以,真正懂得取舍,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徐阳墓地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徐阳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大量马牛羊头蹄,这种习俗在中原地区此前尚未发现,墓地无论从时间、地域、规模、习俗等都可以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域的陆浑戎形成唯一对应关系,因此考古人员认为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贵族墓地,车马坑应为陆浑戎国君或高级贵族墓的陪葬。

陆浑戎是河洛地区极少数有文献记载其迁入和灭亡过程的内迁戎族部落。陆浑戎迁入伊河流域100多年的时间里,先附晋,后亲楚,终被晋灭。直到现在在伊川嵩县境内依然有陆浑村、陆浑水库、陆浑关、陆浑山等地名。

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陆浑戎迁伊川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的重要资料。

2019年10月7日,徐阳墓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兴后山墓地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长兴后山墓地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兴后山墓地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东辽县安恕镇长兴村

年代:汉代

类别:古墓葬

管理单位:东辽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此墓地位于东辽县石驿镇长兴村山岗上,据当地群众所述,70年代这里“挖金热”曾出土很多珍贵文物。1988年,当地拉黄砂土又在此地发现一批较重要文物。此墓群主要出土遗物有金银饰品、铜柄铁剑、铁刀、片饰、铜镜、铜镞、铜结环、铜带钩、各种铜泡饰和玛瑙串珠等。

长兴村:长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陵园和墓地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1、用地不同

陵园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属于公共设施用地,而墓地属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范围不同

陵园的用地范围比较广,而墓地的用地范围是有规范标准的。

3、功能不同

陵园多为旧时遗留下来的遗址或古迹,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而墓地是以殡葬为主要功能。

陵园属于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陵园建设要求向着景观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它是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的。同时,陵园的分类有多种,有皇陵园、特色陵园、普通陵园公墓、革命烈士陵园等,不同种类的陵园其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墓地主要是殡葬用的,分类也是比较多的,可以分为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这两种墓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个不用花钱,一个需要花钱,它们之间有很大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拜其尔墓地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拜其尔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其尔墓地

在近日结束的新疆拜其尔墓地考古发掘中,新疆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件"北山羊"铜饰品,这是新疆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此类史前铜器。浑圆的身体,健硕的四肢,铆接在一个管状饰件上的"北山羊"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件"北山羊"铜饰品高约10厘米,羊头上有两只和身体高度几乎相同的长角,口、鼻、耳、目分明,下颌还有一撮长须,被发现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托乎提·吐拉洪称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北山羊又被称作亚洲羚羊,形似家山羊而体型较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托乎提·吐拉洪说,这种"北山羊"铜饰品代表了北方草原文化,在我国内蒙古区域内和中亚一些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但在新疆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出土。

"北山羊"出土于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此处墓葬群分布在一片南北长1000米、宽500多米的戈壁台地上,经考古调查,墓地共有墓葬500多座,由于建筑施工需要目前已对其中的92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与"北山羊"铜饰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等随葬品,其中陶器最为丰富。

托乎提·吐拉洪分析拜其尔墓地的时代大致在春秋、战国之际,从墓地所出土的"北山羊"铜饰品,加之大量随葬的牛、马、羊骨,可推断出墓地所处经济形态是以畜牧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武则天的墓地葬在哪里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的坟墓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提前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

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武曌,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墓地风水知识大全

全文共 6150 字

+ 加入清单

阴宅,就是安葬祖先灵柩的地方,也就是坟墓,是祖先得以长眠安息的地方,故称之为阴宅。阳宅要看风水,阴宅也要讲究风水。墓地风水布局得好,对后代子孙是福荫连绵的,因此墓地的风水布局非常重要。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墓地风水知识。

墓地风水原则

怎样看坟墓风水宝地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p#副标题#e#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

风水简介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的创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风水有两种释义,其一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体系。

墓地风水知识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东西。其实不然,风水已经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了。包括墓地风水,它也是一门科学,带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生气的和谐。墓葬风水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定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墓地风水学的知识。

1、墓相——坟墓的吉凶。坟墓是一种有暮形和墓相的事物,就像家也有家形和家相一样。在墓相学中认为,墓相作用十分的大,它可以与家庭繁荣有密切联系。所以,建造坟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吉相,避免凶相。

2、确定墓地的土地神位。建造坟墓,风水中的土地神位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明确穴的来水与去水的方位,根据穴的来水与去水的方位来确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据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找到土地神位的准确方位,同时参照穴的四周环境来确定土地神位的准确方向。这样的土地神位既符阴宅风水的形势,又符合其理气,可以使坟墓更加符合风水要求,使其更好地荫益子孙后代。

3、墓地风水的重要性。在风水学上,我们把山脉或者河流叫作龙脉,在龙脉上有许多的吉利穴位,也有很多的凶险穴位,还有更多的平常的无大吉、也无大凶的穴位。掌握目的风水,可以寻找到好的穴位,吸取龙脉所蕴藏的能量。龙脉所蕴藏的能量也有吉利能量和凶险能量之分,如果我们把穴位点在了吉利能量的点上,那我们吸取的就是龙脉吉利的能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富贵昌盛;反之,如果我们把穴位点在了凶险能量的点上,那么我们吸取的就是龙脉凶险的能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贫穷潦倒后继无人。所以,坟墓地址的选择十分的重要。

怎样看墓地风水

从墓地风水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墓地的风水中“点穴”是非常之重要的。找到一个好的穴位,达到长效的好风水,庇佑后代子孙的前程和富贵。选择坟墓地址,寻找好墓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入山寻水口,登穴看名堂”。在风水学行业中,风水师寻找墓地,首先要看水是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同时也更注意穴前明堂的水是什么样的情况。因此,墓地选址和水关系密切。“山管人丁水管财”,墓地周围的水的好坏主宰子孙后代的财运,而墓地周围的沙土的好坏则关系到后代人丁是否兴旺了。墓地的选择,首先也是水和土的选择。

注意墓地风水的五大原则。其中包括依山傍水的原则,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这个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定位,简单的说就是四面环山;明堂开阔的原则,这个有利于孕育人才和发展事业,要在墓穴前面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回归自然的原则,讲究自然第一,天人合一;屈曲蜿蜒的原则,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人生的最终点就是墓地,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是后辈子孙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不单是孝顺长辈,还对福荫子孙后人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趋吉避凶,选择一块好墓地总是不会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