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231

文章

1000

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桥沟村西山。

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是在抗战剧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抗战剧团建于1935年夏,当时叫工农剧社,由杨醉乡负责。后改名为人民剧社、抗战剧团。抗战剧团驻在桥儿沟(即桥沟村)西山。1942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在抗战剧团原址正式成立。校长由柯仲平兼任,副校长张季纯。学校隶属于边区文协。招生对象主要是边区各剧团的艺术干部。课程设有文化、艺术表演、政治常识等。1943年5月4日,边区艺校正式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边区艺校工作即行结束。同时,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的还有延安杂技团等。

该旧址是桥儿沟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现为荒地,杂草丛生,栽植有白杨树,所有建筑均已坍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暖泉山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暖泉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位于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村西南5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居址。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和豆、钵、盆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文峰镇:自然环境:文峰镇位于陇西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8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682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22043户,乡镇总人口76783人,乡镇从业人员38392人。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窦家坪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窦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窦家坪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窦坪村窦坪社,东靠公路,南距宋家崖湾200米,西接窦坪社,北临海子河,遗址长约300米,宽约283米,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7米。暴露有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器形有盆、钵、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彩陶饰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刻画纹,彩陶饰黑彩漩涡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三是器形有双大耳罐、缸、壶、玉铲,采集有夹砂灰陶片,饰绳纹、附加堆纹,属齐家文化遗存。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贾河乡:贾河乡位于静宁县城南 77公里,属纯山区乡镇,西与通渭县接壤,南与秦安县毗邻,北靠李店乡,东依仁大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904亩。辖11村,79个村民小组, 2359户, 11320人。现有中小学校11所。主要作物有洋芋、玉米、冬小麦、糜子、谷子等。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建成五处人饮工程,解决了 户人的用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元谋大墩子遗址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元谋墩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大墩子遗址西距元谋县城4.5公里,东靠莲花山,南距“元谋猿人”产地——上那蚌村4公里。遗址地处张二村河上游的两条季节性河沟之间。系一高出河床14米的河旁台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0-56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南因河水长期冲刷已成断崖,地层剖面十分清楚。1972年2至4.月,云南省博物馆在大墩子做了两次试掘,揭露面积235平方米。同年11月至1973年1月,云南省文化局举办的第一期文物考古学习班在这里实习,又发掘261平方米。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也很丰富。它为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和云南边疆的原始社会历史,累积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墩子遗址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与饲养家畜。从大量出土的磨制石器看,当时的农业虽较粗放,但已发展到原始的锄耕阶段。粳稻已是当时的重要作物。大墩子出土的炭化粳稻和发现储藏谷糠与禾草类粉末的窖穴,说明云南种植水稻的历史很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共舟坝支部遗址——沐川县舟坝学校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沐川县舟坝学校位于沐川县舟坝镇临河街1号。

1933年冬,中共嘉定中心县委认为高笋、舟坝、凤村和犍为县的同兴乡地处山区,相互毗邻,发动武装斗争可以彼此呼应,便把这些地区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派梁祚超、段其臻前往开辟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梁祚超曾于1932年在舟坝隐蔽,结识了有进步思想的小学教师胡立本,对胡立本进行培养考察后,发展其入党。不久胡立本介绍舟坝小学高小班学生刘本昭入党。1934年春,又发展犍为县同兴乡小学校长潘英仲入党,并随即建立党支部,潘英仲任书记。中共嘉定中心县委派往临时负责马边河一带农运工作的周南熏,在高笋小学校立住脚跟后,经梁祚超、段祺臻介绍,与党支部接上组织关系,随后发展一部分积极分子入党。同年秋,高笋、舟坝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均属中共嘉定中心县委领导,两个支部共有党员10人。于1934年秋建立中共舟坝支部,胡立本任书记。舟坝的党组织和党员按照统一部署,在各自负责的地方发动群众,启发农民的觉悟,开展革命工作。1935年5月10日,因高笋农民暴-动-失败,舟坝支部遭到破坏。

因修建舟坝水电站,遗址已被淹没,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南佐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南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佐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乡南佐村,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遗址。

南佐遗址现存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处大型建筑一号基址已发掘。一号基址为地面建筑基址,长方形,长33.5、宽18.8米。三面有夯筑木骨墙。房址中央有东西向隔墙,将房址分为两部分,墙体开三个宽1.6米的门道,通连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结构。后室近隔墙有大灶,墙上抹草拌泥,并经烧烤。房址地面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台,台外还有排水沟,台、沟均经烧烤。在一号房基周围分布着若干小型房址。

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行政村

门票:

5元

开放时间:

8:00---19: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米兰遗址

全文共 2459 字

+ 加入清单

米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东80余公里的米兰农场团部东3公里处,是由8座佛塔、3座佛寺、汉屯田水利设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遗址组成的一处面积广大的遗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国伊循城遗址。在汉代屯田遗址地区的中心有突布提古城堡,城堡东南角有眺望台,登台眺望,屯田区的景物尽收眼底。在东南方沿着一条宽10—20米,长37公里的引水干渠,分布着16个屯田卒居住的群落和一个炼铁炉遗址。干渠引水于米兰河,沿线有七条支渠,采用双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区面积约45000亩。渠道布局严整,水头控制得法,在至今发现的古灌区中少见。如今灌区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砾,下面里肥沃的黄土层,其上还保留有当年犁耕的痕迹。三座佛寺中的一座叫“米兰西大寺”的遗址中曾出土过“有翼天使”壁画像。如今佛塔和佛寺均破坏严重。唐古戍堡遗址南临米兰河道,是不规则正方形,南北宽56米,东西长70米,四角有望楼,西有城门。戍堡中间低凹,北部是阶梯形大坡,从坡底至坡顶依次盖屋,屋皆平顶,下半截挖在土中,上半截土坯砌成。曾发掘出大量吐蕃文木简、吐蕃文书和唐代陶片。米兰遗址于1984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保护范围为44.49平方公里。

米兰遗址是新疆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汉唐时期的重要遗迹。目前,在此发现的文物遗址保存较完整的共有15处(其中:戌堡1座、佛塔8座、佛寺3座、烽燧2座、灌溉水利渠道1处),除此而外,还发现有居址、窑址、冶铁遗址和墓葬等文物遗迹,这些遗迹大体上以戌堡为中心,散布在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2.5公里的范围内,地表散布有陶片、残破的石磨盘、小饰件、铁器等遗物,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米兰文物遗迹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约为公元3~4世纪的遗存,晚期的为隋唐时期吐蕃势力渗入西域后所遗留下来的,这里直到9世纪后才逐渐荒废。

(1)、早期的米兰遗迹

米兰早期的文物遗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佛教活动的遗迹(即佛塔和佛寺),另一类是反映生产活动的遗迹(即灌溉水利渠)。

米兰的8座佛塔分布在米兰戌堡的周围,其中5座在戌堡西南约1.8公里处,彼此相距几十米到几百米。戌堡南约300米处有两座,另一座在戌堡东北约2公里处,佛塔的建筑方式分土坯砌筑和夯土堆筑两种,佛塔残高约3~6米,基底宽约4~10米,塔顶为圆拱形,大都已经残破。

在米兰佛塔和佛寺周围曾出土过一批珍贵文物。1906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此处盗去许多精美的佛头像、婆罗米文残纸等珍贵文物,尤其是他在一处佛塔(斯坦因编号M3)的回廊外壁盗走的"有翼飞天像"壁画尤为珍贵。198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等人组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队考古组在米兰佛寺(编号M2)中又发现两幅与前者相类似的"有翼飞天像"壁画,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米兰的灌溉渠道位于前述遗址区内,由一条总干渠、七条支渠和许多斗渠、毛渠所组成,呈一扇形由南北展开,灌溉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据专家研究,米兰的灌溉渠道的时代大致为汉唐时期(即始于早期,晚期继续沿用)。目前,学术界许多专家认为米兰就是汉代的伊循城。专家认为:米兰灌溉渠道的发现证明这里是一处屯田生产区,而其所处的年代与位置又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因此,结合对这一地区丰富的文物遗迹研究,他们认为:米兰是汉代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

(2)、晚期的米兰遗迹

米兰晚期的文物遗迹主要有烽燧和戌堡遗迹。据《新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初这一带原是土谷浑部落活动的地区,公元638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发兵攻打土谷浑,土谷浑败逃青海北部,这一带遂为吐蕃势力统辖。从烽燧和戌堡的建筑结构、城内布局及出土文物分析来看,烽燧和戌堡遗迹为吐蕃占领时的遗迹。

在城内房屋遗址中,曾清理出300多件吐蕃文木简和文书,经专家考释,是一批涉及小麦种植、分占耕地、丝绸服饰等吐蕃人经济的珍贵资料。此外,还出土有:兵器、漆皮甲片、织物及工具、用木、陶、石制作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些文物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米兰的两座烽燧均已残塌,一座在戌堡西南约1.8公里,另一座在戌堡东北约2.5公里处,全部为土坯筑成,均为方形,附近有小居住遗址。这两座烽燧同戌堡遥遥相对,组成了防卫设施,扼守在交通线上。除去以上两处重要遗迹,此处还发现有吐蕃人的窑址、冶址和墓葬等遗存,所出土的文物类型与风格和戌堡相同,均属同时期的遗迹。

(3)、米兰文物遗迹保护基本情况

1984年开始,若羌县在米兰文物遗迹处设立文物保护管理站,派专人驻站管护遗址,并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牌、划定保护范围。在80~90年代,先后有中科院、自治区等地的专家学者对米兰遗迹进行了考察和初步的研究,为米兰文物遗迹的保护、研究、以及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兰文物遗迹目前还未正式对外开放。米兰文物遗迹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若羌县已计划在此处修建保护围墙,在条件具备时,计划请专家对地表做必要的清理、对文物遗迹进行必要的维修。

(4)、米兰河(子母河)

米兰河位于米兰东侧,发源于阿尔金山腹地的阔什地区,源头可追朔到与米兰河相连的喀拉乔喀河,直至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拉乔喀山的终年积雪带。米兰河长110公里,最远通过长12公里的乌尊达什和依塔克艾肯注入吐乃木库多泉,属常年河,年流经量1.24亿立方米,因流经米兰绿洲而得名,也是传说中的子母河。

罗布泊镇:罗布泊镇行政区域位于新疆若羌县东北部的罗布泊地区,西北与新疆尉犁县为邻,北与哈密、鄯善接壤,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镇政府地处北纬约40度,东经约90度,现已成为新疆的第一大镇,也是中国第一奇镇。 2006年2月27日上午8.40分正式挂牌。罗布泊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部,亚欧大陆的中心,塔里木河下游,《大清一统舆图》将这个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赵家遗址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赵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

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

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

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桐梓林寨遗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桐梓林遗址为泸县文物保护单位。

桐梓林寨遗址位于桐梓林山山顶,呈东至西长条形分布,周长约2000米,面积约140000平方米,海拔550米,现存安怀寨门和部分寨墙,寨内有深井、石屋。安怀寨门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清咸丰十年,后光绪元年、光绪二十四年进行过培修。寨门宽1.43米,进深3.87米,高4.1米,门洞墙壁上刻有“安怀寨”、“咸丰十年”等字样。现存城墙约800米,由条石垒砌而成,厚约4米,高约5米。1950年3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师一四二团与土匪曾在此激烈交战。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淡家嘴遗址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淡家嘴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淡家嘴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北约5公里的原公镇丁家村,系湑水河北第二台地边缘,距河一公里。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是1980年农民耕种时发现。-物工作者调查,该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采集的陶片标本能看出器形的有:泥质红陶钵,分尖唇和园唇两种;泥质彩陶盆,敛口侈沿,鼓腹,饰园点三角连弧纹;夹砂红陶罐,分敛口侈沿,直口平沿和敛口凹沿等,泥质红陶尖底瓶,直口重唇,细颈;在夹砂红陶中,除饰粗绳纹外,还有细绳纹间凹状指纹。石器有斧一件(残),只存刃部;杵一件,利用长扁圆形自然石坐做成,小端有使用痕,长12.3厘米。从陶片分析,该遗址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宝山镇:宝山镇位于陕西省城固县东部湑水河畔,距县城5.6公里,东与洋县马畅接壤,西与五郎乡、原公镇相临,地处汉中市环线交通网,交通便捷、信息通畅。全镇辖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4225户,15763人,土地面积27.51平方公里。杨丛仪墓座落境内。包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新石器晚期文化、商代文化、汉代文化等几个时期遗存的宝山遗址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全镇实施 “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涧辛庄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清涧辛庄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辛庄遗址

时代:商周

地址:榆林市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

保护范围:包括前老爷盖和后老爷盖两部分,西临辛庄沟,东临寨山沟,南至辛庄沟与寨山沟交汇处,北至桥峁梁。

2014年,清涧辛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塔镇:清涧县辖镇。1958年建李家塔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改镇。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9.5公里。面积100.3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冯家庄、西里洼、李家沟、刘家石克、李家塔、董家沟、三合村、军家屯、王家沟、后蒋家塌、前蒋家塔、惠家圪崂、军庄、大舍沟、铁连沟、楼上、长柏沟、腮罗也、樊家岔、井家峁、安家畔、邓家圪崂、李窦家渠、高家沟、李家坪、李家川、前韩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尧头窑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尧头窑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制瓷历史长达千年。清代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到达鼎盛,“尧头窑”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扬。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尧头窑从唐朝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尧头窑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对研究中国古窑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古瓷窑原生态活化石。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勒之林称尧头陶瓷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何家湾遗址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湾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何家湾遗址位于西乡县城东北5公里的古城镇三合村,在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约10多米。

1980年10月—12月发掘,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和-用具600余件,并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的残居住址20余处、灶坑一个,储藏物品的窖穴115个及墓葬25座,是当时在陕南所发现的史前时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骨雕人头像,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工最早的一个骨雕人头像,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骨雕艺术品。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飞虎队遗址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飞虎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飞虎队遗址位于桂林西面13公里,距临桂县城2公里处有块方圆7公里的空旷地,1935年,秧塘机场在此兴建。在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在中缅边境的美国驼峰航空运输队在驼峰航线上动用近千架飞机和上万名航空地勤人员来往运送了70多万吨物资和3万余人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当时,美国第十四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在陈纳德将军的带领下,不远万里跋涉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飞虎队来到广西桂林临桂秧塘机场驻扎,为保卫中国南方地区和歼击日本海上运输船只立下了赫赫战功。

50年过去,当年“飞虎队”的指挥所,碎石地面跑道、停机坪,陈纳德将军观看他的战鹰起航和归来的观战台及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为他所题词的碑刻、防空洞、防空用的机窝、日军轰炸后留下的巨大的弹坑等依然存在。1992年,当地政府还在指挥所旧址上立了一块碑,以纪念中美人民在50年前携手抗日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唐长安天坛遗址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天坛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外廓城明德门外东一公里处,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长延堡村东,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也叫“圜丘”、“圆丘”,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天坛要建成圆形丘状。隋唐天坛,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唐朝建立后,在隋天坛的基础上重建。比北京明天坛要早800多年,堪称“天下第一坛”。

隋唐天坛,底部直径54米,共4层,每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有台道十二阶。自上而下,顶层直径20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层直径29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7个神座;二层直径40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层直径54米,设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外鑓(坛外低矮围墙)设众星360座。按唐制规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都要率文武官员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来此祭祀。

唐以后,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至北宋后天坛渐成废墟,仅留土丘。1990年雁塔区文物普查,测量遗址,残存土丘纵横各50米,高8米。保护范围以土丘为中心,周围半径100米。隋唐天坛遗址为研究封建礼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地址: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延堡之东,陕西师范大学南墙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南诏太和城遗址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南诏太和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

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

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

太和城遗址是云南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云南与中原交流往来的重要见证。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位于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宝剑山岩画南面约5米的崖壁下岩洞内,北距宝剑山B洞洞穴遗址约80米。遗址所处的宝剑山为南北向的峰丛,东面临江,隔江为左江江岸一级台地。东北隔河距小岸屯2公里,北距荷村1.7公里,距离上游沉香角岩画点及沉香角遗址2.3公里,下游1.2公里处是水岩山岩画点。洞口距江面约10米,洞口方向朝东南。洞内面积约12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保存现状好。从2013年9月初试掘情况来看,洞内堆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上部堆积为岩洞葬,下部堆积为贝丘遗址,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和水陆生动物遗骸。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蚌器等。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十分罕见。初步判断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不仅堆积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有助于了解左江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内涵和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问题。

两岸村:两岸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沟堡古城遗址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高沟堡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高沟堡古城位于城东25公里的长城乡,西至中沙墩,东临长城月城,南连新地滩,北靠二十里大沙。此城由于被沙漠包围,原貌尚在,是凉州境内唯一辛存的汉代古城遗址。凉州民谚有:"先有高沟堡,后有凉州城"之说,这里是凉州的东大门,境内又有天然泉水黑木林湖(俗名龙王泉、黑墨湖),水草丰美,可耕可牧。《汉书地理志》称"凉州畜牧为天下饶"。隋、唐时代凉州的牧马监就设在这里,因而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前营马场、西湖马场等地名。后来由于水源减少,草地沙化,农民被迫弃耕弃牧,因而,古城沉寂在沙漠中。

高沟堡古城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战乱、风沙等灾害后,由于久沉瀚海,使这座汉唐古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从遗址看,古城里长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35米,西南两面樯垣保存较好,西樯正中有高约4米的土台上留有寺庙遗址,城周围有汉代墓葬,地表遗物有汉代红陶、灰陶砖瓦残片等。台上留下的寺庙遗址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原有铁钟一口,上铸有修庙会首、花费银两及建筑规模等。毁于1958年,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高沟堡庙碑文记载,此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据《武威县志》载:清设守备1员,步兵45人,骑兵20人,枪枝27支,大小炮10门。说明清时高沟堡城内一直设兵把守。

信息来源: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孟姜女哭泉遗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宜君哭泉

哭泉在宜君县南部的210国道旁边,距县城20多公里,说的是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秦朝人。住在现今铜川王益区,生卒年月不祥。王益区现建有姜女祠。

哭泉的来历说的是孟姜女去长城边找丈夫。哭倒长城后,不知道哪一个白骨是丈夫的。孟姜女就划破手指,用滴血的办法看哪一个白骨能和自己的血相粘,相粘的白骨就是丈夫的。找到以后,她背着丈夫遗骸往家赶,走了一月又一月。当走到哭泉这个地方时有渴又累,找不到一点解渴的东西,她嚎啕大哭。她的遭遇感动了上苍,突然,乌云翻滚,天崩地裂,地下冒出了一股泉水。为了纪念孟姜女感人的故事,后人就将这眼泉命名为哭泉。

这眼泉水流经了二千多年,经久不衰。一直到现在,哭泉镇的居民还在饮用着它。

宜君县人民政府现在把哭泉保护了起来,在泉边塑了一尊汉白玉的姜女像,盖了一座纪念亭并刻石以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红花岗老鸦战斗遗址为汇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位于老城西南,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巍峨险峰,可以鸟瞰各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0年,该处遗址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2月18日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于28日拂晓再占遵义城。红军与敌激战于红花岗、老鸦山一带,经过一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十团参谋长钟伟剑英勇牺牲。这次战役史称"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洛隆周边考古卡若遗址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洛隆周边考古卡若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洛隆周边考古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若村。1979年西藏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卡若遗址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迄今为止,共揭露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式草拌泥墙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通过从地下发现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的标本,说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在他们遗留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除了实用的需要以外,还看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萌芽,遗址0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通过发掘,初步认为:卡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原始村落,村落布局有一定规模。卡右遗址位于澜沧江畔,为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又是古代南北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就目前材料可知,卡若遗址的文化北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南与云南境内的龙川江流域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