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217

文章

1000

桥峪栈道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桥峪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峪栈道遗址

时代:汉—元

地址:渭南市华县大明镇桥峪村

保护范围:7处栈道及1处摩崖题刻遗存。

建设控制地带: A区外延20米。2014年,桥峪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镇:华县辖乡。1956年设大明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2公里。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乡村公路与310国道相接。辖大明、三义、高楼、沟南、孙堡、吕塬、赵家、唐安、算王、杜湾、白泉、方寨、里峪口、渔池、水渠、马场、桥峪17个村委会。工业以矿产、建材、食品加工为龙头,农产有小麦、玉米、水稻、晒红烟、苹果、柿子、板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叠石山遗址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石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叠石山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茶光村南面。年代为周代。遗址分布于叠石山的东坡与北坡。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7年发现,同年发掘330平方米。发现干栏式建筑遗迹1处,有49个柱洞;灰坑1个。出土遗物丰富,包括有陶器、石器、铜器和铁器。陶器以泥质陶为主,烧造火候很高,器种有瓮、罐、尊、盒、碗、豆、簋、壶、钵、瓿、鼎、器座、支脚等,纹饰有方格纹、回形纹、夔纹、重圈纹、圈点纹、篦点纹及少量三角纹、米字纹,有部分原始瓷器。一些陶器口沿或圈足内可见刻划符号。石器有斧、锛。青铜器有锸。铁器有斧。碳十四测定木炭标本的年龄为距今2250年,应是遗址年代的下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城子遗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南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子遗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面积2941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山龙山于图城遗址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于图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古城遗址距县城15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公所团山村西面的山龙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前临阳瓜江(今大西河),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坝子)全境,山环水抱,地势险要。根据从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南诏始祖细奴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建都于此,在山龙山于图城上筑城以居,因都城是筑在山龙山于图山上,所以都城名为山龙山于图城。现今山龙山于图城的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在遗址上还存留着大量的碎瓦砾,其中以瓦当、滴水、砖、瓦为多,还有石柱础。碎瓦当上还有近似汉字的文字和符号。

大仓镇:大仓镇地处巍山坝子北部,位于东经100°11′~100°15′、北纬25°26′~25°27′之间。东与大理市凤仪镇和弥渡县红岩乡接壤,南与庙街镇相连,西与马鞍山乡毗邻,北与永建镇相接。镇人民政府驻地大仓村委会上厂街,南距县城22千米,北距州府大理市28千米。行政中心所在地海拔1 750米。1954年与永建镇合并成立永建回族自治县,为县政府所在地。1。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赞木庙遗址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赞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 游公元399年,晋代高僧法显一行四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401年他们来到于阗,在于阗国王的挽留下,法显在于阗呆了三个月,参加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佛大典,然后又继续西行,一年后,终于到达了印度。回长安时,除带回大批的佛教典籍外,法显还把他取经途中的游历写成一本《佛国记》,关于“赞木庙”的情况就记载在这本书中。介 绍该庙地处和田西南36公里处,又名“库克玛日木”(波斯语音译,意为“蛇山”),相传伊斯兰修行者曾在此与蛇一-行,故尔得名。遗址现存两层石窟,西面有3个深坑。山后有一座麻扎,葬的是以前各大战役中阵亡的将士,每年七八月份,远近的穆斯林都会到这里来拜谒。交 通 乘和田到拉依喀乡的班车,然后再从当地租车到景点。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横巷梓11号(现门牌为13号)。房屋为简氏人家所有,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三进,面积约100平方米,现中后进倒塌,仅剩头进为危房。头进有一正厅,正厅上建有木阁,以供奉历代祖先神位,大厅两边各建一房,房中有木阁以放杂物。

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各地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8人,成立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本立、黄国器、周棠、刘伯刚、李鸿举,候补委员李鹤年、杨爵荣。选举李本立为团地委书记,刘伯刚为组织委员兼经济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李鸿举为学委委员。机关设在莞城横巷梓11号。团地委下辖莞城、石马、东莞中学、太平、石龙5个支部,共有团员45人。会议通过了发展组织、巩固组织、训练及宣传、扩大--、帮助发展工农运动、发展平民义学及儿童运动、开展青年工人与青年农民及青年妇女运动共七项决议。

1926年5月底,李本立接任中共东莞地方组织负责人,共青团地方执委会成员有所调整,刘伯刚暂代书记,学委委员由杨爵荣担任。年底,由黄国器任共青团东莞地方执委会书记。

共青团东莞地委成立后,在中共东莞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开展青年运动,使东莞的青年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莞城区编志办谭志恒)

莞城街道:莞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人,从唐朝至德二年至今已有近1250多年历史。莞城作为东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二百多年来旗峰莞水积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莞城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铸造了莞城独有的精神和灵魂。在莞城有宋代资福寺舍利子塔、明代西城楼、有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库里翁考古遗址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景点介绍

距离科洛西城堡5公里。公元前14-13世纪,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人来到这里,这里才作为殖民地发展起来。主要景点是能够容纳2000人的古罗马露天剧场Roman Theater。

剧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时被地震破坏,2世纪时又重新修建。当初,可容纳3500多人。三世纪时盛行动物格斗比赛,看台下面至今还有关动物的小屋。现在,夏天还可以利用剧场演出。

相邻的还有5世纪大地震后修建的公众浴池遗址。7世纪遭到破坏。桑拿和休息的房间,都铺有漂亮的马赛克,现在依稀可辨。

是塞岛最著名,最有特色的考古遗址之一。

塞浦路斯尼科西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岐山东坡遗址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岐山东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遗址(岐山)·新石器时代、西周·岐山县大营乡东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大路,西至二级台地边沿以东50米,南至下崖小路,北至村三组抽水站水渠。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台塬边沿,西至二级台地边沿,南至上塬大路,北至村北塬边。

2003年,岐山东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营乡:大营乡位于岐山县城东南5公里处,北临西宝公路北线与凤鸣镇、故郡乡相连,东与故郡乡、枣林镇毗邻,南以雍水河与雍川镇为界,西隔横水河与凤鸣镇相分。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境内塬面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横水、雍水两河穿境而过,大枣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信息网络健全,通讯发达;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齐全。全乡辖9个村57个村民小组,4652户,18。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陈家台子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陈家台子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台子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009年7月6日,陈家台子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四周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遗址四周200米。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陕甘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

时代:近现代

地址: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

保护范围:(1)马鞍岭烈士墓:烈士墓群四周外扩10米。(2)陕甘边特别委员会成立地遗址:刘苍福住宅院落。(3)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地遗址:汪有财住宅院落及纪念碑本体。(4)杨柳坪地母庙:以1—6号窑洞所在区域为中心,四周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1)马鞍岭烈士墓:A区四周外扩30米。(2)陕甘边特别委员会成立地遗址:A区四周外扩50米。(3)杨柳坪地母庙:A区四周外扩30米。

2018年,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照金镇:耀县辖镇。1949年为照金区,1958年为管理区,1961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203.1平方公里,人口0.8万。柳(林)照(金)公路横贯东西,耀(县)照(金)公路纵穿南北。辖尖坪、照金、田峪、芋园、北梁、胡巷、杨家、代子、台尔、高尔塬、崾岭、梨树、麻地13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土特产有核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王家坬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王家坬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坬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王家坬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汉,类别为古遗址。

王家坬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坬村:王家坬村位于靖边县城北30公里、红墩界镇南10公里处,与海则滩镇、黄蒿界镇毗邻,地形地貌以山峁沟壑为主。全村总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12户1632人,常住人口285户980人。现有耕地8000亩,林草地16000亩。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86元。目前,全村种植大田玉米7000亩、制种玉米100亩、马铃薯150亩、蔬菜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龙江口遗址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龙江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江口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北面的青龙江口,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1年,青龙江口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定西村:定西村位于长塘镇的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8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全村6个自然坡、44个村民小组、724户、3378人、耕地面积6536亩,其中水田2600亩,旱地3935亩,山林面积7230亩。定西村党总支部下设5个党支部,有4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8名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党员35名。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和“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老东门遗址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老东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老东门遗址,位于贵阳市市东方向。

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今王家巷口)。真正形成贵阳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两次修筑的贵阳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贵阳的内城,周围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第二次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云贵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抚王瑊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多丈,设威清门、六广门 、洪边门、小东门四门。清初,为了抹掉前朝痕迹,树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将明朝的城门名称进行了更改。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门五:东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广济,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关二:东北有池,西南一带滨河。

景点位置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山东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血池遗址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血池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山血池祭祀遗址

时代:秦—汉

地址: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村(血池村)、沟南村、尧奠村

保护范围:血池遗址所处的三条山梁,东至夯土台以东水泥路与北斗坊村北连线,南至北斗坊、尧奠村、半坡铺村北半山腰一线,西至半坡铺村东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区外扩170米,北至与夯土台以北连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沟,南至北斗坊村、尧奠村、宝汉高速、半坡铺村以北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130米,北至西北角与雍山道观以南连线。

2018年,雍山血池祭祀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血池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林镇:柳林镇区原名柳林铺,街西有一渠流水渭雍水河源头,相传周文王时,凤凰“翔于雍,鸣于岐”时曾饮此水故称饮凤渠,因渠西柳树成林而得名。 柳林镇位于凤翔县城西8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镇域面积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150亩,镇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驻镇单位22个,西凤酒厂位于镇区东大街,千凤公路穿境而过,是中国四大名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二道梁遗址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二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梁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北13.7千米处。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四周被新月形沙丘环绕,北部有灌丛沙丘。地表散见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刮削器、矿石、黑釉渣等物。

遗址中心台地上有一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约4米的冶铜址,冶铜址东南10米处有一灰堆,呈圆形,直径3米,其东南20米处另有一处灰堆,呈圆形,直径10米,地表有铜锈块、炭烧结块等。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为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遗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第二坡遗址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眉县营头镇上第二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断崖,西至塬顶,南至村一组北端,北至村四组北端。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第二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头镇:眉县营头镇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建镇于入山通蜀谷口要冲,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安营扎寨之故称“营头”。 营头镇南依秦岭,属半山区。东西宽7.75公里,南北长2335公里,总面积184.2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其中山上7个村,川原9个村、71个村民小组,4700户农民,总人口19430人,耕地面积28600亩。全镇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九成宫遗址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九成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此之外,王勃、卢照邻、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著名文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在这里采过药。

九成宫殿宇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征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誉为楷书之宗,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两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的碑亭内。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代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揭秘良渚古城的历史

全文共 378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她的存在证明了长江下游的复杂社会比出现城市化的二里头和安阳要早了一千多年。而且,古城内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不仅早,而且已经是可以兴建巨型工程的强大文明。国家文物局评价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 莫角山台地。莫角山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国的心脏。

良渚是什么?

良渚首先是一个地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旧称良渚镇)。良渚文化正是因为发现于此,才按照考古学惯例以发现地命名。

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出土的刻符陶片。各种刻符很有可能是文字萌芽出现前的原始文字,上面描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各种动物。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黑陶和红陶两种。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南京博物院馆藏。

良渚也是一座古城。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 反山王陵。

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都是良渚时期的生活垃圾,其中就包括大量碎玉料。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等玉器闻名,因此考古队迅速将目标锁定紧邻河道的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壁。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不仅没有玉器作坊,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又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颇为激动,也颇为费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经过为期一年之久的勘探,才终于有了答案:这里是一座古城。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这座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发现它,也就找到了解决疑难的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座庞大古城的发现,或许就此将良渚文化推进了文明的大门。

为什么良渚很重要?

▲ 古城遗址(局部)。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

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 对良渚遗址的挖掘工作从未停止。图为2017年10月的一次挖掘工作现场。

此外,良渚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也增强了良渚申遗的底气。

传统上认为,中国文明起始于商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然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力冲击了这一观点。

另外,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共同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面和北面,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良渚先人修筑水坝有个独特的创造:使用草裹泥筑底。

▲ 老虎岭水坝遗址。

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学说中,克拉克洪的标准定义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瑶山祭坛。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祭坛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的证据。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原大小:3x4厘米),是象征着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标志性符号。上方佩戴介字型冠冕的神人+下方椭圆形重圈大眼的神兽=太阳神。

唯一稍显薄弱的证据在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已比较成熟,如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用夏鼐先生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出生就长了白胡子”。所以,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存在文字发展的过程。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 这一套符号系统,有可能在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良渚人的“文字”。你们猜猜看都是什么意思?绘图/Q年

从发现的种种实物证明来看,良渚已具备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 姜家山贵族墓葬展示厅。

良渚人的日常:种田、“上班”、吃肉肉

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除了稻谷之外,考古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稻田。比如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 5000年前的良渚稻米。摄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等植物种实遗存。证明这些植物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遗址中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良渚时期的“干垃圾”。江南是水乡泽国,良渚古城周边有面积不小的人工、自然水域,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除了采集和狩猎,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业。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大木作群组雕像。人们得以遥想良渚时期成熟精湛的木作技术与分工有序的木作场面。2018年12月出土的大型木构件,有力印证了这些模型的真实性。

良渚人也需要“上班”。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对玉器的需求,养活一大批手工业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形饰件、玉玦、玉琮。

相比之下,贵族阶层的生活就要舒适许多了。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良渚时期已存在税收或纳贡系统,使得统治者可以坐拥庞大财富。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几千年前的太湖平原已经有了一个延续千年、强盛富足的国家,可是良渚文明却戛然而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关于良渚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大洪水、战争等等多种推测。《尚书·禹贡》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似乎这里一切都是蛮荒落后的状态。

▲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维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太湖平原,又成为了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良渚也即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熟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7月7日早上9点起正式开放网上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游客可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1-7日内的参观游览,近距离一睹良渚文化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蟒头山明代庙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蟒头山位于宜川县鹿川乡与寿峰乡交界处,海拔1427米,距县城48公里。山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始建的圣母殿、玄帝庙、西岳庙、土地庙等庙宇,还有南天门、献殿、神井、乐楼等建筑,它以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而闻名遐迩。文革时期,蟒头山庙宇、神像、文物、建筑等遭到严重破坏,庙会也随之中断。2007年至2009年,宜川县人民政府募集资金对山上的古建庙宇文物进行了全面修复。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真武寨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真武寨遗址为射洪县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寨遗址位于射洪县青岗镇天台山。始建于清代咸丰10年,用条石层层围砌,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现保存有南寨墙和南寨门,分内外二层,内寨门额石刻“咸丰十年,真武寨,仲春日立”。南寨墙长20米,高2--4.5米。

真武寨的发现对研究该区域清代时期修建防御工程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价值。2012年10月新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岗镇:青岗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8691 男 19858 女 18833 家庭户户数 111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120 家庭户男 16984 家庭户女 17136 0-14岁(总) 9199 0-14岁男 4796 0-14岁女 4403 15-64岁(总)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潘家庄城遗址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潘家庄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