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汇总20篇)

浏览

2228

文章

1000

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系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重点建设项目,由渝中区政府投资,于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2月建成开园。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由广场、城墙、雕塑组成。雕塑叙述了老城墙筑城、守城、攻城的历史故事,辅以《炒米糖开水》和《滑竿》两组民俗雕塑,市井味浓郁,是游人感受重庆历史文化的场所之一。

古重庆城有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应“九宫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汤池”之意。通远门位于正西面,是重庆城唯一的陆门,是通往外地的陆路起点,故称“通远”。

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

公园226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建兴4年,大都护李严移护江州(重庆),护筑新城,新城周围16里,范围到今通远门。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8年强攻重庆,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张献忠破通远门。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特别是后一场战争,由于死伤过多,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这就是后来《重庆歌》里“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述说的一段重庆掌故,到如今在重庆人划拳行酒令时还有“七星岗闹鬼”一说。

至今,通远门已是重庆仅存的两道城门之一,而通远门段城墙也是重庆唯一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址。重庆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抢救和保护历史古迹在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建设中显得尤其重要,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十六日立项,正式确定修建通远门古城墙遗址公园……

通远门及古城墙遗址位于渝中区七星岗中山一路段。原来的重庆城区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区的扩展,现已位于市区主干道上,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每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断,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建筑附着在城墙上修建。城上城下市井生活悠然自得,原来守护城区的关隘如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大黄沙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黄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黄沙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海边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其后于1988年5~6月、1989年6~7月由深圳市博物馆两次进行发掘,共182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8米。遗址的3、4、5文化层出土陶器、石器。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类,火候不高,器种有釜、罐、盆、盘、碗、钵、器座、支座等,以彩陶盘、碗为特色,器身用宽带、直线、波浪、点状、曲线、弧线、三角等组成图案,陶器的纹样还有绳纹、划纹、贝划纹、弦纹、栉齿纹等。石器的器种有斧、锛、拍、饼形器、砺石、砧、敲砸器等,磨制石器多,打制石器少。碳十四测定T101的炭化植物标本年龄为距今5600年(树轮校正为625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仓塔木佛寺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仓塔木佛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仓塔木佛寺遗址

仓塔木佛寺遗址,[玉奇喀特乡的仓塔木村·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又译为桑塔木,已遭严重破坏,现可见东西两部分。西部遗址的基部为夯筑,现高2米,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约7.5米,面积约90平方米。从墙壁断面可看到,在距现地表1米的地方有铺着红砖的地面。北壁残存柱洞。东部有一台基,现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7米,面积215.9平方米,残高2.5米。壁面有麦草泥皮和方形柱洞。地表散布有夹砂红陶片和带釉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湾遗址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南湾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湾遗址

时代:战国—秦汉

地址: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南湾村

保护范围:东至南湾村村东200余米的断崖,南至遗址区南部王北公路北侧,西至南湾村庄东侧,北至南湾村北约80米处的千河南岸二阶台地断崖。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南湾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贾村镇:贾村镇,古称龙川镇,地处渭北贾村台塬中心,陈仓区西北,距宝鸡市13公里,东临千河与凤翔县相望,南接金台区蟠龙镇,西连金台区金河乡、陈仓区县功镇,北依清凉山与千阳县接壤。东、西、北三面依山环水,地域起伏辽阔,是宝鸡大城市建设战略北上的延伸带和副中心,镇域面积126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247个村民小组,12569户,52758人,耕地面积76910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水城城垣遗址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水城城垣遗址为钟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城垣遗址,长40米,宽2.7米,高0.5、1.5、2米不等,为1952年拆毁原县城城垣而遗。

水城厅城。城垣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建水城厅前一年)。据《水城厅采访册》记:“雍正十年题建土城,厚六尺,高一丈,周围三百七十二丈。乾隆二十四年,改建石城,厚八尺,高一丈五尺,周围四百五十丈,垛口凡六百四十有八。城门三:东挹晖,南启文,西景成。风池河至城西分为二,一绕城南,一绕城北,会于城东,宽五丈余”。

又载:“光绪元年春,通判陈昌言重修三城楼:东春熙,题曰‘关迎紫气’;南向化,题曰‘风清禹旬’;西挂馨,题曰:‘水月光澄’。楼皆两层,每层高丈有六。中为厅,旁各两室。”

因城北外系沼泽地带,不适筑路开道出入及修城门,故水城未建北门。三座城楼均为重檐山顶,脊五,高10米余。惜与城垣同时拆毁。

清代,大定府五属,水城城池规模最小,然以小巧、玲珑、坚固誉名于省内。做工精细,形态美观。所用石料,块大而坚实。墙体内外壁,以精打细凿之五面石块镶磊筑成,是时于黔省堪称一流。建垣2百余年间,未曾被攻破。

因城四面环水,故称“水城”;城池又形似一浮水荷叶,又称荷城。

此遗址对城建、军事史有研究价值。水城人对其寓以深厚乡土之情。1989年6月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骆驼城遗址及墓群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遗址及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

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故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元山遗址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元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山遗址

元山遗址位于积石山县石塬乡三二家村六社。面积约2.66万平方米,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山顶、豁口、元口大地一带。元山量灰坑,-白灰厚厘米泥。豁口的断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层厚达60-70厚米,出土有夹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属齐家文化。豁口一块大约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遗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0土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小陶罐,豁口处有两种类型的文物遗址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江驿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驿村东山顶。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2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砂锅梁遗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砂锅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商

砂锅梁遗址位于酒泉玉门市小金湾乡东南3千米处的戈壁上,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面积15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

1976年发现。遗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层保存较好处大约在1.5~2.0米左右,包含物丰富,有木炭、陶片等。在遗址上曾发现有陶窑残迹,并采集到成组的完整陶器,可能属于墓葬中的随葬品。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及少量铜器残片和铜珠颗粒等。

砂锅梁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物丰富,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对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发现的冶铜或铜器加工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

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元谋盆地莲花村东南河岸高地。1972一197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甚丰。发掘面约500平方米左右,所发掘的遗址分布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床旁边的高地上。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文物分析,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其文化层共两段,第3一6层为晚期居住遗存,第7一9层为早期居住遗存。早、晚两期出土物差异不明显,属同一文化相互联接的两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为距今3210

± 90年,相当于商代的晚期。

永仁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永仁县城西南,共有3个文化层,出士物有炭屑、果仁、骨器、石器、陶器、陶纺轮等。距地表1·2米处有半地穴式圆形住房,并有用火痕迹。据测定,距今为3400±500年,稍早于大墩子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寨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寨山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寨山遗址位于岭南镇思光村东南面,占地面积约80亩。距市中心约3公里。寨址建于清代,留有石台阶、石碑、社庙遗址、寨门、石墙、屋基、御敌石等设施。寨山的东南面,筑有防御寨墙。寨墙最高2.50米。在寨门外的东侧12.6米处立有一块石碑,碑呈长方形。在寨山门口东侧,石峰顶端上,有一块御敌石,酷似大龟。亦称“飞来石”。在寨内山谷地周围是一座座石山峰。山谷中种有金竹、油竹、椿树林,有些林木高达4米余。

思光村:思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乾县杨庄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乾县杨庄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

地址:咸阳市乾县阳洪镇杨庄村

保护范围:遗址周边各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0米。

2014年,乾县杨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庄村:杨庄村:位于镇政府东北约4公里处,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60户,2922人,以弥陀寺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奶山羊加工贩运、橡胶业为特色经济。村干部名单:书 记:张德虎电话:13991003302副书记:陈建听 郑瑞林副主任:任全生 杨源泉 强立锋陈丽霞张战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任家崖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任家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任家崖遗址位于临夏县黄泥湾乡五一村西1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处。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及少量泥质黑、灰陶片。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片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多见漩涡纹、网格纹、带纹,器形有喇叭口尖底瓶和钵、壶、罐等。齐家文化的陶片多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双耳罐、侈口罐和碗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梁嵩故居遗址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梁嵩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梁嵩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五代

地址:大鹏镇龙街

以故居遗址(包括土阁墩)为中心前后左右100米为保护范围,150米为控制地带。跑马坪中心为点前后左右8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控制地带。以故居遗址(包括土阁墩)为中心前后左右150米为控制地带。跑马坪中心为点前后左右100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梁嵩,龚州(今广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 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925)状元。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龑帝效法唐制,开乙 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梁嵩在殿试时作《赋荔枝诗》:“露湿胭脂 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 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 占人间第一名。”被皇帝赞赏,点其为状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东龙山遗址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龙山遗址

东龙山遗址位于商州城东8公里的丹江北岸,1997年6月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即与考古所联合发掘,已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15座、灰坑221个、墓葬75座,出土一批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和碎铜器,分别测定了夏与商的分期和商与周的分期,已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列入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尤为重要的是,在遗址上部的发掘中,发现了40余座夏代早期的墓葬,其出土器物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考古学术上填补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它将被命名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东龙山文化。这一发现,还可为古商国的起源以及商族始祖的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

大赵峪街道: 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地处商州城东,丹江北岸,北邻龙王庙,东至沙河子 大赵峪街道镇大面河桥,西邻城关街道办事处东店子村,312国道、西合铁路穿境而过。全办总面积53平方公里,呈北高南低地形,辖 11个行政村,1个社区,93个村民小组,19554人。辖区内有中、省、市、区企业26家。大赵峪街道办事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种植、养殖条件,依托毗邻城区的自然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玉碑地遗址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玉碑地遗址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碑地遗址位于铜都街道玉碑地村。

东川玉碑地遗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营盘村南,处于金沙江支流的碧谷江西岸一独立台地上,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

玉碑地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云南青铜时--古学文化内涵,初步确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包含青铜冶炼的)聚落遗址。已有的迹象表明其文化面貌(尤其陶器群)和已知的石寨山文化(滇文化)不同,极可能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一支新的考古学遗存(文化),进一步的认识有待对该遗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测年分析以后才能确定。该遗址的居民极可能从事冶炼(铸)行业,对研究石寨山文化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玉碑地遗址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2月25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示第八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决定》,玉碑地遗址被列入第八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辛店遗址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辛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商周

辛店遗址位于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11.6万平方米。属辛店文化。

1924年发现。遗址分为辛店村骆驼崖与石郭家村石家坪两个片区。经钻探、发掘证实,骆驼崖为居住区,面积9600平方米;石家坪区为墓葬区,面积10.7万平方米。

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或黄陶为主,陶中掺入碎陶末与石英砂粒等,陶胎较为粗糙,多为手制,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层白色或紫红色陶衣。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与彩绘纹等。彩绘花纹别具一格,近似一对羊角的双勾纹与犬型纹是其重要标志。

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面貌及当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店村:辛店镇辛店村:辛店是辛氏以姓立庄,以店为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廷下诏迁民,辛氏应诏迁此地立庄。因该庄位于北京通往东三府的“老官道”北侧,为便利过往行人,以建立店房为业,故得名辛家店,随之简称辛店至今。全村961户,人口3273人,其中回族五百多人;姓氏主要有刘、张、孙、赵、田崔、董、高、范、韩、胡、彭、曹、吕、房、潘、蒋、安、吴、杨、于、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石摞摞山遗址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石摞摞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洼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

遗址坐落在石摞摞山山峁上,山峁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

在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普遍存在的白灰居住面三处,均位于平缓向阳的遗址南部,呈一字排开,其中一处位于南部城垣内侧,另两处处于城垣外侧。

遗址地表分布大量陶片,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褐陶比例较小,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另有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甑、钵、瓮、罐等。另见有少量石器如单孔石刀、石斧等。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遗址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城垣墙体坍塌、风化,遗迹或为山洪冲刷,或为农民耕植时破坏。目前当地文管部门采取了有偿退耕措施,以减轻耕种及水土流失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石摞摞山遗址为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史前城市的形成、城垣的建筑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彭原宝塔寺遗址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彭原宝塔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彭原宝塔寺遗址位于西峰区彭原镇彭原行政村陈家庄自然村。据1995年重修宝塔寺碑刻记载,彭原宝塔寺始建于唐肃宗上元元年,为彭原太守李遵主持监修。原寺内建有大雄宝典、无量殿、药王殿、文昌殿、显神殿及戏楼两座和钟鼓楼一座。因寺院内建有一座砖塔,故称宝塔寺。2000年被庆阳地区西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建大雄宝殿一座,雕塑佛像和观音像及罗汉像三十尊。

彭原村:彭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岚皋太平寺遗址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岚皋太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寺遗址

太平寺遗址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川地震博物馆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川地震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裂山崩,媲美九寨前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本次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东河口,烈度10度。青川县地震灾害遇难4697人,失踪124人,受伤15489人,垮塌房屋135万间,25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500.8亿元。

东河口地震遗址,是本次震灾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遗址群带从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成“Y”型布局,集中连片分布近50平方公里,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依次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数月间在当地丰富矿化资源的作用下,沉淀出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地区36个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堰塞湖,湖水已呈现出深绿、天蓝、金黄等五彩斑斓、碧波荡漾的秀美风光,形成了世间难得的旷世奇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相关地质专家考研后认为,地震遗址是“山崩地裂形成的自然风光奇观,与今日九寨沟美景的前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对大自然的崇尚,对逝者的慰藉,全世界关注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东河口,这里有着最强烈的心灵震撼,探索来自大自然最深处的能量爆发点,见证和体验灾区人民如何战胜灾难,相信会成为您一生中最难忘的科普之旅、探秘之旅、爱心之旅、祈福之旅。

保护范围:北至石板沟堰塞湖西北侧尾水,西至窝前堰塞湖尾水,东至东河口公园大门20米,南至杨林生民居遗址,面积约23.1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0米。

地址: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红光乡东河口村

类型:博物馆纪念馆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839-7705009

开放时间:

9:00-17: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0元

博物馆公共展厅无需费用,讲解费,10人以上50元一批,10人一下30元一批,要进三个体验厅需要另购门票,通票50元

信息来源: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