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一【汇编19篇】

用不了多久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是即将参加高考学生们最难熬的时间,既要挑灯苦读,还要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个时候的父母,则会想尽办法给孩子补充营养,并且陪伴孩子给予相应的鼓励。可仍旧有不少父母,会瞬间变成高考焦虑父母,不但不能够给予孩子有效陪伴,还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说高考在即,学生父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那么,高考学生父母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远离高考焦虑父母呢?来吧各位,这儿有最好的答案,一起看过来吧!

浏览

1931

文章

1000

语文词语解释复习浩浩荡荡等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语文进阶词语解释如火如荼等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如火如荼——荼: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

按图索骥——骥:好马、千里马;索:寻找。原指按照伯乐的《相马经》去寻求好马。引申为依照既得的线索去寻找目的物。讽喻拘泥成法、食古不化、不知权变的人

老马识途——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蜕化变质——蜕化,指昆虫脱皮后外形往往有所改变。变质,指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蜕化变质,比喻人的思想受到腐蚀而发生质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名言名句雄心壮志篇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知识点名言警句:100句关于勤奋的名言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100句关于勤奋的读书名言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天道酬勤。

6、勤奋是成功之母,懒惰乃万恶之源。

7、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8、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有关励志的名言名句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61、人生要像花儿一样,选择阳光,选择微笑。

62、人人都应有一颗善良、博大、感恩的心。

63、让心和音符跟随美丽的旋律一起动起来。

64、青青小草,不踩多好;可爱的脸,笑笑多好。

65、勤奋是我们的双翅,带我们在辽阔的天空翱翔。

66、勤奋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67、亲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其滋味是最甜的。

68、前半辈子贪玩好耍,后半辈子当牛做马。

69、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永远的对手只有自己。

70、品茶使人心灵如花飘香,读书让人生溢过阳光。

71、努力过的失败是悲伤的,但不努力的失败是可耻的。

72、宁听难听的真话,也不听好听的假话。

73、你在轻视别人的同时,别人会更加鄙视你。

74、你留下的是一个脚印,失去的不止一个生命。

75、能拒绝一次不良诱惑,人生就能得到一次升华。

76、能奔千里的是好马,能坚持到底的是人才。

77、拿别人的眼睛看事情,就会看到不同的方面。

78、面对失败就泄气的人,他永远就是个失败者。

79、梦想是远方的太阳,虽远却充满光芒。

80、美丽的草坪不需要那些自认美丽的脚印。

81、没有追求者不能办到的,只有懒惰者想不到的。

82、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83、没有雨滴,哪有彩虹;没有努力,哪有收获。

84、没有今天的努力,就没有明天的成就。

85、碌碌终身的人大多数是没有理想的人。

86、来时小草给你一份芳香,去时请还小草一身清洁。

87、垃圾也需要家,我们不要让他们无家可归。

88、困难就像石头,你越想越过,就越容易绊倒。

89、空想是浪费生命,赋予行动是最好的补偿。

90、恪守真诚,它会帮助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进阶必背词语解释俾昼作夜等

全文共 197 字

+ 加入清单

1.海外奇谈:【解释】: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2.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

3.胸无宿物:【解释】:宿:过夜。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

4.要言不烦:【解释】: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5.俾昼作夜:【解释】: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考在即,如何调整考前紧张心理?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高考总复习阶段心情沉重,压力大,这其实是他们的“不合理想法”造成的。考试不是引起紧张的根源,是我们对考试的看法和期望引起了紧张。所以,克服考试紧张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我们对考试的想法。

“不合理想法”加重紧张焦虑

复习阶段,每个考生的心情都很复杂,会在复习的同时想到许多与考试结果有关的事情。一个考生这样对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否则我宁可明年再考。”这种非清华不上的想法会加重人的紧张与焦虑,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不合理想法”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以偏概全,走极端。它通常以“一定”、“必须”等绝对化的字眼出现。在逻辑上,它陷入非此即彼,要么好要么坏,缺少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种人把考上某一理想大学的愿望给绝对化了,并将之与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心理增加了额外负担。

为什么必须要考某大学是不合理想法呢?这样难道不是给自己鼓劲吗?真理与荒谬只有一步之遥。首先,考生面对的考试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考试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万无一失”地拿到多少分。如果认为自己一定考上某一大学,就是无视这种考试的不确定性,就会对自己有过高要求,并主观地认为,人能控制考试结果,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其次,上不上某一名牌大学并不是天堂与地狱之别。上了某一重点大学并不意味着人生已经成功了,从此不用再奋斗了。人生的路还长,真正的努力在后面,事业成功更取决于毕业后的努力与奋斗。如果认为考不上自己心目中第一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就是将不对立的东西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必然加重焦虑。第三,必须考上某一名牌大学,所反映的是人的虚荣心。背后的真正的动机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盲目攀比。这种把超过别人当作奋斗目标的心态,更会使人们感到不安和焦虑,因为它完全是围绕着个人得失而展开的,把考不上理想大学当作是低人一等的事情,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必须考上某一大学,也反映出缺少对自己的信心,想通过“名牌”来掩饰自己的劣势。记得有个别大学生毕业时,把自己所有的笔记和专业书都扔了或者是处理了,他们欢呼着再不用学习了,再也不用读书了。我怀疑他们大学所学的这点知识能用上多少,其实毕业后更需要学习和努力。现代社会没有什么固定的东西保证自己享用终生。

把一条路变成多条路,就会减轻压力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想法,变志在“必得”为志在“尽量得”,我们就会轻松许多。我们会对自己说:“考上清华大学当然最好,考上其他重点大学也不错。”“我要努力学习,尽量考上一个我的理想大学。”“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考上某某大学。”“清华大学不错,其他大学也有其优点。能上清华最好,上不了就退而求其次。”这样我们就把给自己一条路改变成给自己多条路。就不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只能失去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家长能做什么?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高考失利孩子家长能做什么?

高考成绩出来后,那些考生的家庭就上演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况。高考生小林平日成绩中上,由于考前过于紧张,发挥失常,高考成绩没有上本科线,他自从知道自己成绩开始,就变得特别的沉默,觉得所有人都对自己不好,几天不说话,不出房间,甚至不吃饭……

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家长能做什么?

等待给孩子调整心情的时间

当知道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其实考生内心都是比较失落的,毕竟12年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只是有的表现了出来,有的则藏在心里。不管哪种情况,建议家长这时候不要指责挖苦讽刺考生,而是应该理解考生,在情绪上实现与考生共情,不仅在言语上,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也要完全接受考生的现状,并表现出理解和支持。可以先给考生一个空间、一定的时间,甚至避开一些社交活动,让他自己与自己的挫折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情。疏导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心胸高考失利出现心理问题,大都是孩子的意识认知出现问题。

有的考生平日成绩本就不够上一本,却希望自己超常发挥能上北大清华。有的考生平日成绩都达不到本科线,却因为没有考上本科而郁郁寡欢。这些都是因为考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思考的方式不对。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孩子的视野。旅游,一方面通过运动,释放负面能量,一方面通过去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增长考生的见识和阅历,让其思维方式能得到改变,更容易从死胡同里走出来。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的考生,遇到高考失利,有时候会觉得这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从此自己就得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生活失去信心,殊不知,高考失利仅是人生这场马拉松长跑中的一次跌倒而已。

但是考生的生活环境单纯,阅历有限,因此,建议孩子多看看名人自传和一些励志的书籍,因为没有哪个成功的名人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能从这些名人身上学会怎样面对挫折。如居里于1906年因车祸而丧生,居里夫人悲痛万分,但她竭力控制自己,独撑家政,抚养孩子成才,并继承丈夫遗志,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一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却遭遇瘫痪、失眠。但他意志坚强地以口授或在特制的有框格的纸上写作,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但稿件寄出后却因战时邮政混乱而丢失,他竟又重写了一遍,最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重铸帮孩子分析失败原因和新的可能高考在人的一生中,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片段,即便上不了重点本科或上不了本科,也不意味着整个人生就是失败的。

在孩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以及新的可能,并确定新的目标。其实高考一次失败,也仅是一次失败而已。也有人选择读专科,然后再专升本,也有在读专科的同时自考本科文凭,毕业后用双文凭找工作。几年前就有类似案例,这种比较上进又努力的学生,就业单位也是很欢迎的。不过,情况严重的或家长和自己都无法从失利阴影走出来的,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难点词语解释犯而不校等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犯而不校发音fànérbùjiào释义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示例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请君入瓮发音qǐngjūnrùwèng释义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示例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全文共 6808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很多同学有问题的地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些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四)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

一般通用参考答案:

点:答题要点(写法、内容、结构)

面:与要点有关的文章内容

书:书写

序:答题有条理

做好以上四点,就是满分阅读。不吹牛,我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极少扣分。

做文言我有个技巧:一般第一道都是选词解不对的,不用看题直接选意思与平常的一样的准对。其他就是积累了。白话看一两遍后,尽量用原话往文中所讲的中心回答,如果实在不会就答上主旨大意,会酌情给分的!

(三)立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3、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4、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5、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6、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7、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8、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下面小编再针对文章的结构提供一些技巧

(二)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10、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一)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3、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14、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15、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16、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7、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8、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19、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69.【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

A.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D.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2(2分)B(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不能修饰熏陶,应该用“潜移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真题考点--理解性默写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7.名篇名句填空。(8分,任选四题作答)

(4)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理想抱负终能实现的信念。

(5)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向离别的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分,每句1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任选四题作答,若全答,按前四题判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真题考点--理解性默写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7.根据原文默写

④温庭的《望江南》中,充分体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张养活的《潼关怀古》中,表达作者对人民苦难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初中毕业的你们,即将路上一个更高的阶梯,这正如登楼,请写出连续两句古诗词,且其中至少一句带有“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⑥示例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示例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示例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示例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示例五: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耸峙“碧宵“晖”等字词的书写。第6句考查的是对带“楼”字诗句的积累,有点像古人的“飞花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语文必背名言警句专业知识部分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4.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9.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3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7.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3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6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6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7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7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1.前车覆,后车戒。

8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8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8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9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9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9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11.【2018广西柳州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班主任虽然是个老师,但却是个极细心的人,全班五十个学生的各种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C.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为了祖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春日的柳州,和风佛面,细雨如丝,紫荆花含苞欲放,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3.A

(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不能用来修饰“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口语交际类型题

全文共 193 字

+ 加入清单

你班组织关于“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哪个更好”辩论赛,请你根据正方的观点,补充出反方的观点。(2分)

正方:纸质书阅读更好。因为纸质书方便做笔记、阅读舒适、有真实感,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

反方:

【答案】电子书阅读更好。因为电子书阅读信息量更大,搜集所需资料更方便、快捷,且易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说出电子书阅读的好处,得2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专项练习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口语交际专项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

2、联系实际,对生活中的语言规律进行整理、总结。

★能力目标:能基本掌握语言运用的有关因素,并能对给出的练习作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人。

【学习重点】整理、总结语言运用的规律

【学习难点】对一些实例进行准确的分析

【学习方法】引导协作探究

【相关链接】[应考策略]

1、“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大课堂。”我们平时要注意留心别人的语言,同时还要积极与人交往,多参与

讨论、演说、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的技巧。其次要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1、读通情境,抓住中心。就是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表达。2、领会意图,设身处地。语言的表达要能“如出己口”,与人物性格、年龄等特征相符合。3、注意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2、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解题的基本技巧: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得体。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名句默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重点词语解释熟视无睹等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摇头晃脑: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脉脉含情: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13.【2018广西玉林市】

阅读下面王春晖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第9~11题

我不苟同

(1)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势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

(2)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

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

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高瞻远瞩(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国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4)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D)。

(5)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9.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答案】9.A(应用顿号)

【解析】高瞻远瞩: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和后面“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相照应,使用正确;失之交臂:意思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附和语境。“去思考”“去探索”两个短语并列,应该用顿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