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四史的史书是(经典20篇)

浏览

3083

文章

50

篇1:国语是什么体史书 国语是第一部什么史书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其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作品简介

左丘明所作的《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了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后世评价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战国策是谁整理编订的?这是一部什么史书?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约12万字,按国别记述,记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其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本书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又被称为《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什么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也正是因为它以时间为经,所以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春秋》的影响

1、用微言大义的褒贬春秋笔法,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法度,以示劝诫后人,对后人及后世史传体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皇太极死因是什么?

皇太极的死亡应该和一个女子有关,这其实就是海兰珠。人进入到中年之后总容易发福,皇太极也同样如此,皇太极是一个身材魁梧之人,所以体重应该不轻,经过保守估计体重估计在200斤左右。

史书上也会拥有着详细记载,皇太极一直都会有流鼻血的症状,特别是进入到夏季之后,流的鼻血非常的多,有时候还需要用碗来盛。这也就意味着时间一长,身体必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可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就和海兰珠有关。

海兰珠就是皇太极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在刚刚入宫没有多久,就马上就被封为东宫大福晋,位置非常的高。海澜珠在生下儿子之后,皇太极非常的开心,马上大赦天下,这也就意味着海兰珠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所认可的继承人,毕竟这也是皇子降生才可以享受的待遇。

海兰珠虽然有一个好命,只是很可惜命不长,在皇太极亲临指挥作战时,海兰珠病倒了,皇太极在听到之后马上就选择赶回宫,可是还没有赶到宫中就已经传来噩耗。皇太极在此时特别的伤心,更是大哭了7天7夜,在经过这一次之后,身体出现明显的改善直接导致猝死。

经过这一些我们就能够明白,皇太极之所以会猝死,这和海兰珠有一定的关系。原本身体状况就有问题,再加上心爱女子的去世,所以就造成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也导致猝死。简单来说,这就是因为一个女人熬死,而这一个死亡对于帝王而言本来就是非常尴尬的,而且也会对于皇太极的形象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有效保证皇太极的形象,所以在历史中也没有太多的描述,只不过说无疾而终,很显然这根本就没有办法让大家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司马光写的史书叫什么 司马光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资治通鉴》,通常简称为《通鉴》,这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他耗费了19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后世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史记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拓展资料: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史书,也是先秦散文作品的代表。作品原名《左春秋》,汉代改名为《春秋左传》、《春秋内传》、《左传》。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家学生的重要研究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本质上是一部独立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源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截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基础,通过描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解释《春秋》的纲目。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左传》于2021年推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所谓的“史学两司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他不仅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同时还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本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总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而且是十三经中篇幅中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编年体,是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也就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带有作者的一丝观点,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始皇见过外星人吗?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外星人,这怎么看都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在地球之外到底是不是存在有其他的星球文明,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前些年各种外星人、UFO的世间让人心绪不宁,可是又没几个人真的亲眼看到过外星人,然而有传言说秦始皇竟然见过外星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见过,外星人又对秦始皇说过什么呢?

如果太阳系附近存在外星人的话,也许他们早就来过地球了,一些古书和古画中的相关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外星人造访的事件。秦始皇曾接见外星人?--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秦始皇真的见过外星人吗?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秦始皇这位皇帝,在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他是我国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做事情的手段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却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这应该也就是做皇帝的无奈了,要想实现一统天下,自然是要付出很多的。

不过秦始皇一生精明,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却似乎便的有点荒诞了,竟然让徐福到处去给他找长生不老药,自己还迷恋上了修炼丹阳,结果不但没有能够延年益寿,还那么早的就去世了。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会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肯定不是仅仅因为他贪生怕死觉得自己还没有当够皇帝,长生不老药也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他曾经见过“外星人”。

在很多史书上都记载过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遇到很多离奇的事情,晋代人所写的《拾遗记》也记载到秦始皇曾看见过外星人,书中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这里所提到的这个交通工具,分明就是现在的核潜艇啊,而且地球上也没有叫做“宛渠”这个地方,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宛渠之民”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外星人,秦始皇就是因为遇到了他们,之后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总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而且是十三经中篇幅中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编年体,是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也就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春秋战国期间各主要诸侯国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个连史书都不愿提起的“世纪之战”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种族同化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汉朝,现在中国会是个什么情况呢?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强烈的包容性,即便历史上有好多次在军事上不及外邦敌手,但是在文化方面,很多外邦确接受了汉文化的洗礼。蒙元和满清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文明被波斯颠覆,古埃及文明被罗马人摧毁,古印度文明早早亡于雅利安人之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则被日耳曼人创造的文明取代。唯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难道中华文明就从来没有遭遇危机?当然有!最大的一次危机,当属发生于公元前200年的那一次“世纪之战”。

这一年的年初,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冒着严寒,亲率32万大军,准备放手与匈奴一战,匈奴史上最伟大的冒顿单于也亲率40万大军迎敌。结果是刘邦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率先头部队冒进,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后来有首歌词流传,叫“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一个字:苦!关于这次大战的经过,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但是最终刘邦是怎样逃脱的,史书却全都语焉不详,“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正史的说法是,刘邦用了陈平的奇计,用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在阏氏的劝说下,冒顿下令打开一个缺口,把刘邦放走了。这位阏氏也许口才绝佳,但若说是她说服了冒顿,绝无可能。冒顿是什么人?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草原之王,会轻易被一个女人说服吗?

冒顿放走刘邦这一行为的背后,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放;另一种是不想放,但不小心给放走了。第一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冒顿为了引刘邦入包围圈,是下了“血本”的,就算汉朝有再多的援军开来,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围的。而当时刘邦军已经七天没饭吃,形同一头困兽,冒顿不会轻易放走。就算不要刘邦的命,抓住他以后当筹码,要什么还能要不到吗?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呢?也应该存在。冒顿既然懂得“诱敌深入”,想必也知道“困兽犹斗”“围城必阙”的常识。他打开一个缺口,会不会是想以最小代价抓住刘邦呢?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一天恰好浓雾漫山,对面的人都看不清楚,加上刘邦又非常警觉,准备充分,这才侥幸逃了出来。如果事实如此,那真是天佑大汉哪!

2218年前的一场“世纪之战”,72万人参战,史书不愿提起。事情能有这样一个结局,实在是万幸!假如冒顿抓住刘邦后率四十万匈奴铁骑长驱直入,那么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那一幕会不会提前上演?实在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没有汉朝的存在,中华文明难以延续至今,也许早在2218年前的那场“世纪大战”后就已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史书玉篇帽子的形式起源于什么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起源于古时围在脖颈作擦汗使用的佩巾。

“巾”原是人民劳动时御寒,御烈日,御各种不利的自然外物,起实际作用的随身物品。本是普通至极的东西,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帽子形式,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佩戴,装饰人体,代表显贵,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在西方的欧洲,帽子亦是身份的标志,是自由合法国民的宣称,同样是杜绝在地位卑贱的奴隶的头顶上的。

现代帽子,是既有原本的遮阳、防护等作用,也可作打扮之用,且是人人都戴得的。戴帽子跟穿衣服一样,扬长避短,与服饰相配套,保护发型、遮盖秃头,或是作为特有制服的一部分。戴帽子的文化和礼仪在现在的西方世界仍很被重视,因为戴帽子在过去是社会身份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史书记载是什么情况?

全文共 1929 字

+ 加入清单

长久以来,民间一直都流传着很多古代的长寿之人,比如说彭祖活了八百岁,不过这种说法当然还是太过虚幻,八百年的寿命是不可能的,虚构的成分非常大。而姜子牙这个人物也是名气非常大了,但是关于他的年龄,很多人也很好奇,有说法说姜子牙活了139岁,这是真的吗?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史书记载的到底是什么情况呢?1.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2.姜子牙生平

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受封于“吕”地,故又名“吕尚”。他是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一位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将他视为本家人物,故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未辅佐周文王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三十二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岁才出山。

出山后,因为年纪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的家中。为了谋生,他曾经编制竹篓或把小麦磨成面粉拿到市集上贩卖,也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为人算过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败了,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后来他在纣王手下担任下大夫的职务,可是纣王荒淫酒色、暴虐无道,命令他监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图样,发现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琼楼玉宇、殿阁重檐,且要以玛瑙砌成栏杆,宝石妆成栋梁。姜子牙见到纣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无度,末日必将不远,于是对妻子说:“我不忍见万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没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后来的周国)。

姜子牙最后到了陕西省的终南山,经常到渭河钓鱼,因为他的鱼钩是直的,所以三年过去了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可是神奇的是:后来他不但钓到一条大鱼,而且还在鱼肚子里发现了一本兵书。

有一回,周文王到渭河一带打猎,遇见八十多岁的姜子牙坐在河边垂钓。经过交谈之后,发现他就是周朝从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着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于是周文王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后来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封于齐地后,过了五个月,回来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情况,周公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回来报告呀?”他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节,一切顺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做,所以齐国很快就上轨道了。”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地,三年后伯禽回来向周公汇报情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慢才回报呢?”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至少要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来晚了。”周公听了以后,叹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韬》一书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张国君要行仁修德,不可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

姜太公不仅为周朝建立了完整、严密的政治体系,也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军事思想,在《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著作中都有论述。历代著名的军事家如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韬》等著作的精华,并予以发扬光大,故皆能在中国的历史上名垂不朽。3.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活了139岁。为什么他能活得那么久、且有那么大的智慧呢?据了解,修炼的人达到某个境界之后,可以开智慧,也可以延长寿命。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长了寿命,还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真理,然后再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磨炼,最后终于成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功伟业。

因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伟大、超常与不凡,可以说几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道家则传说他已经修炼圆满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义》中,更明确把他纳入神仙之列。而历朝历代也都有人为他建立寺庙,以供后人瞻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前四史是指哪四部史书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那前四史是哪四本书呢?下面就来说说前四史是指哪四部史书。

详细内容

1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2

《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3

《汉书》

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4

《后汉书》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注重道德品质。在体例上,《后汉书》把东汉一代在位时间短、事迹不多的殇、冲、质三帝附在其他帝纪后面,又开创了给皇后增作本纪的先例。这既反映了他对君权的尊崇,又反映出东汉一代皇后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强化。

5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扩展资料: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