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244

文章

26

篇1:中元节习俗怎么过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会有人去河里面放灯,把对祖先的思念和哀思都寄托在这透亮的河灯上,既可以帮助祖先们看路,也代表祈求未来自己的运势可以一路顺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习俗怎么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元节的由来

如果说中元节许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节日,但说起鬼节瞬间就能想起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的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相对来说下元节知道的人会少很多。

中元节习俗怎么过

1、准备贡品。中元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祖先一定需要很多贡品哦,比如大鱼大肉、烟酒、还有水果糖果等,为了让祖先们高兴,不妨多准备一些吧,让他们饱餐一顿哈。

2、买好物料。中元节祭祀祖先时,不光需要准备好贡品,还需要买好祭祀用的物料哦,比如香钱纸蜡、冥币等,这些都是烧给祖先的财产哦,所以千万别吝啬哈,以免让祖先们不高兴了。

3、祭祀祖先。准备好了贡品和物料,就选择在夜晚时分去祭祀祖先吧,表达自己的哀思,也表达自己的心意,祈求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安。

4、上庙拜神。有些地方,在中元节的白天,还会去寺庙里拜祭神灵,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让自己的家人和自己可以健康长寿。

中元节习俗面塑

面塑,就是把面制品作出多姿多彩的造型。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收到面塑的人,也是十分幸运人哦。

中元节的含义

中元节的意义对很多的地方来说是祭祖大节,不能忘崇乡重祖的情怀,不能丢乐善好施的义举。在这种被赋予美好期许的节日里出生是吉兆,预示女孩能一生平安如意,心想事成,可成心地善良、遵守孝道的有德之人,彰显出我们的孝道文化。

中元节习俗吃鸭

鸭子,肉质鲜嫩,深受很多食客的喜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很多人还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两个结合在一起吃,味道十分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习俗在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会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在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在中元节会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总而言之,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等,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很多的农作物都已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民间就普遍会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元节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全文共 300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元节的由来及各地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的习俗和讲究

1.烧纸

一般民间风俗里认为纸在阴间就是钱,于是烧纸就变成了给亡故的长辈亲人送去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烧纸的地方有十字路口,也有去上坟的。但无论是在哪里烧纸,一般都认为要留几张给过路的孤魂野鬼,让它们行个方便,不要打劫了寄给亡故之人的钱财。曾见不少人在马路上烧纸的时候画个圈圈,圈圈里面烧一大堆,圈圈外面放几张,就是这个用意。

不过,现在都提倡不要烧纸,一是为了环境卫生,二是为了消除火灾隐患。如果真的要烧,也一定要再三确认一个火星子也不没有了才能走哦。

2.往海里放小木船

据说从前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会用木板做成小船,然后把衣物,食品,鞋袜等东西放在小木板船上,船头还会点一只蜡烛,然后找成年男子把小船推入海中。所谓靠海吃海,农民种地,所以七月十五有在农田里祭祀和祈福的习俗,那么渔民的土地就是大海。不过这些东西可能不是给死去的亲友,而是供奉海里的神明和孤魂野鬼。

3.往野地里撒饭

据说是浙江某些地方的习俗。如果中元节刚好下大雨,那么就是水稻丰收之吉兆,于是晚上的时候,农民会一边敲锣一边把饭洒在野地里,称之为“施食”。这也是佛教用语,源于《佛说盂兰盆经》,意思是给饿鬼道众生布施。

4.放河灯

放河灯,又叫放荷灯,大概是因为那些小河灯漂浮在水上宛若荷花。放河灯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为了普渡落水的鬼魂。因为水鬼在水中,大多不是自然死亡,这种鬼魂十分可怜,如不得轮回不得脱生,但河灯一放,它们便可以依附其上,随着随流进入阴曹地府,获得托生的机会。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我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壮族自治区: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元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全文共 29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以祭奠鬼神为主的节日。在海南也称作“七月节”、“七月半”。中元节有什么节日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中元节有什么节日习俗,欢迎查阅!

中元节历史文化

一、“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兰盆节花灯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中元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中元节的民间风俗,主要由放河灯、点莲花灯上坟、祭祖构成,而佛教寺庙中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的盂兰盆会、中元法会等活动。

一进入七月,各地民众就开始准备祭品,市场上有售卖香烛、冥币、鞭炮、纸做的衣帽、房屋等,自家也置办各种食物,如瓜果、各式点心、精致的菜品、五谷杂粮等,有关中元节的祭祀活动便拉开序幕。传说亡灵七月初至七月半被阎王释放出地府,故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接祖、送祖其实都是祭祀活动,祭祀对象并不局限于祖先,凡是已故亲友,都可得到祭奠。此时,寺庙里和集市上还会售卖河灯,这种灯是用较硬的彩纸做成莲、水禽形状,灯内安放小小烛台,以供夜间点燃放在水中漂流。各地戏园在七月初,即开始演《目莲救母》的连台戏,一演数日。这部戏剧,主要是宣扬孝道。

到了七月半这天,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佛寺、道观要做法事,超度亡灵、普度众生。民间祭祀的形式多种多样,或拎着祭祀品到坟地扫墓上香、烧钱化纸,或在家将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置于主位,主位面前摆放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上香行礼后,再将包裹拿到门外焚化。多数人家会将烧纸钱的时间选在夜晚,先用石灰在地上撒几个圈(意在防止阴间的抢夺),然后焚烧纸钱,嘴里念念有词,以告诉亡故的亲人。最后在圈外烧纸,表示对非亲非故的鬼魂的布施。

烧纸之后,人们乘着月色,结队来到附近的河边放河灯。据说河灯是用来给鬼魂引路的。河灯顺水漂流,宽阔的河面上,星星点点的烛光,与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上下相映成趣。而岸边的人们云集于满月之下,映着这如昼的烛光,观赏放河灯。莲灯又称莲花灯,与河灯稍异其趣。莲花灯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了一根手握的小木棍和线绳,可悬挂于屋角、道旁,也可拎着。放完河灯之后,许多人便手提一盏莲花灯在街市上行走,形成中元夜特有的景观。

海南中元节习俗

什么节日都要祭拜的“祖先”

祭拜“祖先”是海南各种节日的传统惯例。海南人注重血脉关系、兄弟之情,很多姓系都会在“七月半”祭祠堂。祭祠堂和清明祭祖不一样,清明祭祖是指同一祖公(婆)生下的男女老少,集中一起共同拜祭祖坟。祭祠堂的范畴较广,除了附近的同族兄弟之外,同姓系迁居别处的兄弟,或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都会赶着回来。小时候大人常吓唬小孩,说做坏事或不听话,祭祠堂时就当着祖宗的面打屁股,很多小孩一说到祭祠堂就害怕。以前祭祠堂是不准女人参加的,现在不知道女性们是否也和男丁一样,落落大方地在自家的祠堂里祭祀先人。

最有人情味的习俗——“施孤”

所谓“施孤”,是指施舍给孤魂野鬼的意思。人有孤寡病残,鬼也有孤魂野鬼。阳府有亲人、有家的鬼可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饱食一顿,领取亲人为它准备好的金银财宝、衣帽布匹。可那些无家可归的野鬼就到处游荡、惹是生非。所以人们在祭奠自家祖宗时,都会在门外摆上一小桌,供野鬼享用。

这习俗在海口地区比较隆重,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晚上,可以看到街边阿公阿婆们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插满香烛,焚烧纸钱、元宝、布匹等纸制品,买小芋头、番石榴、杨桃等青果施舍在房子的四周,给那些在阳间没了亲人的孤魂野鬼。

最具人气的习俗——放天灯

在文昌、万宁、陵水、儋州一带的村庄里,人们有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是谐音,所以放天灯也代表着人们对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祈福。在儋州长坡镇,每年七月十五都会举办放天灯盛事,天灯更是各式各样,人气十足。

水陆皆有情的习俗——送水灯

除了放天灯外,琼海万泉河沿岸还有“送水灯”的习惯。“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是给落水鬼引路。琼海市嘉积溪头每年都会举办祭祀活动,大伙制纸灯,扎纸船,晚上一起放灯,很是热闹。

最环保的习俗——插柳辟邪

海南人对“鬼节”忌讳多多,琼海人插柳避邪流传已久,家家户户都会在七月初一到来之前,在自家屋子门口和窗户上插上柳枝或者其他树枝,阻止孤魂野鬼乱闯民宅。

最有味的习俗——戴鸡屎藤手镯&吃鸡屎藤粑仔

在定安,“鸡屎藤”用来做成“手镯”,“鬼姜”状似我们日常食用的姜,用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小孩和妇女戴在手上和身上,用来驱鬼和避邪。而琼海农村则有吃鸡屎藤粑仔汤的习俗。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等功效,琼海人视其为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鬼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这样说可能还觉得没什么,但是中元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鬼节。这个名字就自带了效果加成了,一听就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但事实上,鬼节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都只是后来人心中对于“鬼”的描述,让人感到害怕而已。既然如此,中元节又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呢?

“鬼节”,严格来说并不只有七月半,在最初的人们眼中,“鬼”是一种生命的延伸,中国也有很多与“鬼”有关的节日,诸如清明节、三月三以及七月半等。鬼节在不同的教派当中有不同的称呼,我们常说的“中元节”是道教,在佛教中被称为“盂兰盆节”。鬼节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最著名的当属万圣节。

让人觉得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西方的万圣节,事实上他们或许并不真正了解万圣节深刻的内涵,却只是跟着一起闹,而忽略了本属于自己的这些鬼节,还对它们有很深的偏见。

七月半是众多鬼节中的一个,一般称之为中元节,时间就是七月十五,除了中元节,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元”。中元节的来历,是满含着希望的,古人们经常会有一些祭祀活动,农业又是最重要的产业,祈求丰收自然就成为人们一项很重要的祭祀。

向谁祈求呢?那就是祖先的亡灵。奉祀先祖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然而其中的“秋尝”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奉给神,然后自己品尝,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原本“秋尝”的时间并不固定,但时间一长,就慢慢确定在了七月十五前后。

七月十五即七月半,之所以叫做中元节,前面也说过这个称呼是从道教而来,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他们被合称为“三官大帝”,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节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节赦罪,水官为十月十五下元节解厄。

相传地官掌管着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大门打开,先祖的鬼魂可以回家团圆,因此也就演变成了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一些馒头给这些孤魂野鬼吃,还要祭祖、上坟、点河灯,给亡者照亮自己回家的路。

而在佛教当中,盂兰盆节的精神实质与中元节惊人的相似,既然如此,这两个节日自然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流传开来。这一天的习俗各地都不同,但是祭祖、烧纸、为亡者祈福等内容和对亡者的祝福,却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及忌讳事项

全文共 375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忌讳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元节是干什么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带什么可以辟邪

1.黑曜石貔貅手链

黑曜石貔貅手链有镇宅辟邪的作用,晚上将开光的貔貅手链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好转,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

2.桃木

桃木木质细腻,有美观装饰的作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家中悬挂桃木饰品,起到镇宅纳福,保平安的功效。佩戴手串,更可驱除邪气,护佑平安。

3.朱砂

古人认为朱砂有“开运祈福,镇静安神”之用。

4.玉器

“玉碎挡灾”的说法,一直流传于民间,跟随自己多年的玉器无故出现裂纹,或者断裂,一定是牺牲自己为主人挡了某些灾祸。当然灵性的古玉才有很好的辟邪效果。

中元节的忌讳

一、床头不可以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还会在衣服上留下不好的气息。

中元节经典古诗词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节的习俗

祭拜普度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是私宅开地门的日子,需要祭拜。这一天鬼门初开,诸鬼来到凡间,就当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丰盛的菜,小祭就是简单买点水果饼干。不管怎么样,都是表达一份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是公共场所开地门的日子。商号、衙门等单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月平安度过,别出什么灵异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即鬼节,按民俗应当祭祖,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候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上街。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魂大聚会,阴气最盛。同样道理,第二天,即七月十六,公共场所祭祀。

鬼月的最后一日,即八月初一之前一日,叫做关地门。这一天是众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狱的日子。我们要善始善终,在这一天,也要祭祀,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如果当年有“开地门”祭祀,这天不能不祭。如果当年没有“开地门”,这天就不用祭。

鬼月设有普渡节,各家按照私宅片区划分,依照前人传下来的祭祀的日子,设宴普渡众生。道光年间之《金门志》卷十五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已经没有了公祭。,家家户户都在做私祭的同时,也在分担公祭的义务。

这一次祭祀就完全是出于善意。因为沦为鬼道,乃因为前世犯了恶念,今世在鬼道中受难受罚,刀山火海,以赎罪愆。更有沦为饿鬼者,喉咙狭如针,一世内不能饮食。又有孤魂野鬼,中元节无人祭祀,寂寞凄凉。所以,得为人道的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块后,还需要奉献爱心。如是,则善道不灭,亦可感化其属,劝其向善,早日超脱苦海。所以,不是简单地吃吃喝喝的。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跳天灯

广西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放河灯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抢孤”是中元祭祀活动中台湾所特有的活动。但在中国旧时民间也有过.中元节期,旧时往往有设坛延僧道斋孤之俗。其坛上除锣鼓丝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斋蘸仪式结束时,僧道将其抛下,众人争抢,故称。俗说已婚妇女抢到可得子,小孩抢到则一生平安。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元节的传说

1.目连救母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于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只见地狱景象: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或抱铜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2.烧纸钱

据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绵羊。

中元节的注意事项

1、注意言行举止,不可诋毁鬼神。

虽然很多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是比较信鬼神的,在中元节前后,是不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些奇怪的话的,这样容易引起别人的恐慌,会严重影响氛围。

2、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乱捡冥钱。

在我家那边的习俗里,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前几天都会分好冥钱,比如冥纸,元宝等,然后将他们装进纸袋子里,并在纸袋上写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后带到各自的坟前焚烧,那些钱是给祖先亲人用的,我们不可以在坟前乱捡那些钱,不然先人会有怨气而找上你。

3、避免夜晚出门,并且不要走路时回头。

中元节那天气氛是比较诡异的,感觉晚上的时候路上都是死者的魂魄,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万一一点风吹草动,会吓着自己,特别是生辰八字不怎么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实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几个人和自己一起,给自己一点安全感,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4、切忌半夜照镜子,熬夜。

中元节前后人间的阴气是比较重的,万一在照镜子的时候,鬼像恐怖片里播放的那样突然出现在镜子里,然后伸出手来把你掐死了怎么办,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时候,是人体比较虚的时候,元气比较弱,万一鬼上身了怎么办,在养生上也告诉我们尽量早点休息。

中元节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就这样每年到了这一天,它成为了一个秋尝祭祖又表达着祈祷祝福的华夏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组成了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现在,这一天叫中元节,也叫盂兰节,民间更多称为鬼节或七月半。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元节是哪一天?有什么节日习俗?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还有其他称呼,如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延续至今,仍被华夏儿女追崇,那么中元节究竟是哪一天?

中元节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主要流行于国内、推崇汉化的国家及海外华人圈。中元节起源于东汉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的生辰,是祈求地管赦免罪责的日子,在这一天,阴曹地府将会释放所有鬼魂,鬼魂们得以与人世间的亲人重聚,因此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佛教人称之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上下元节统称为三元。2010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又称祭祖节,节日习俗主要包括祭祖、放河灯、祭祀亡魂、焚烧纸锭等等,同时也是坊间庆祝粮食丰收、感恩大地之母的日子,并向祖先报告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元节的饮食习俗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饮食习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元节是7月14还是1

中元节通常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所以中元节也被称为“七月半”,以此规避“鬼节”的说法。但也有少数地区是在农历七月十四的时候,比如广西人一般会提前在七月十四过,各个地方习俗还是有差别的。通常人们会认为农历7月14日半夜,到7月15才属于鬼节。也有说七月十四是鬼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而最早记载七月十四的要追溯到道教。

中元节的饮食习俗

1、吃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2、吃濑粉。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3、吃粗茶淡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中元节的习俗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其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了现在俗称的“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释迦十大弟子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的折磨,于是目莲就想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但是饭菜却被饿鬼夺走了。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所感动,授予其盂兰盆。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着珍果素斋来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能够得到食物。而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会有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会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普渡会,也就是我们的中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459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家的宗家信仰,还有着我国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家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中元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5、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6、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制作饺饼筒,要先将馅炒好放在一边备用。常见的馅有猪肉、猪肝、鸡蛋丝、豆腐皮、冬笋、豆面、芹菜、豆芽、海带、鱼干等。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糊拉汰皮)。最后将食材按顺序裹在糊拉汰皮里,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则就不好看了。饺饼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元节各地饮食习俗大全

全文共 359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俗称“鬼节”,听着似乎有些吓人。其实并不用怕,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嘛。对于这个节日,它也有自己的风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元节各地饮食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元节上香含义

我们平时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一般上三炷香最佳。

中元节各地饮食习俗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扁食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状如饺子。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

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据说,把扁食皮放置在报纸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每一个字。至于馅,那就更不一样了。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

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有的人家,猪肉糜中,还要加入虾仁,拌入肉松,还有的人家竟用豆腐入馅,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乡亲们在包扁食时馅放得特别多,一张皮子里能放鸡蛋大小的馅,在他们看来,吃扁食吃的就是馅,要么还不如吃面条呢。由于扁食馅多,因此个头也大,每个扁食都包得十分的饱满,薄薄的皮子舒翘挺拔,中间鼓起,腹下展开,宛若一个身着长裙舞姿翩翩的风韵少妇。

吃扁食不仅讲究皮薄馅美,对汤的要求更高。最正宗的扁食汤是排骨汤,奶白清亮,纯粹是猪的脊梁骨和紫菜、虾米一起煎煲而成,五味调和酸辣俱全,醇香诱人。还有考究的人家是用老母鸡吊汤,那汤白如凝脂,油而不腻,口感极佳。吃扁食的时候,那薄薄的面皮含在嘴里,相当的顺滑,舌头一碰就破,像冰块一样瞬间融化。而那馅呢,细细咀嚼,绵软温润,有滋有味。吃完了很久,馅和汤的香味依然留香齿颊间。清朝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曾写诗赞美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其实这首诗用来赞美扁食是再恰当不过了。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饺饼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饺饼筒是由饺饼筒皮和各种菜料组成的,虽说制作简单,但是却是天台县特有的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与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同时也寄托了天台人浓浓的家乡情。

饺饼筒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自有匠心独到之处。首先,将小麦粉用一定的水和成粉糊。再把粉糊均匀的摊在一个加热中的大平底铁鏊上,做成一张张圆形的饺饼筒皮,饺饼筒皮的要求是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就这样做上几十张,做好后摊放在竹子做的米箕上。备用。

第二个环节,做菜料。菜料按家境不同和节日不同,丰盛程度也可以不同,在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天台人灵活变通的性格,也给了家庭主妇与厨师极大的创造空间,和家人食客根据口味偏好不同的选择的空间。一般经典的饺饼筒菜料配备分别是回锅猪肉片、盐水猪肝片、鸡蛋片、小鱼干、小虾米干、豆腐片、香姑、黑木耳、青菜、细绿豆面条、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等。当然每样菜都要多因为一般做一次饺饼筒都至少要做几十张,一次能吃好几天,还有要送些给亲戚朋友。菜要分别烧炒好,并分别装在大盆里。这每种菜都考验着厨师的做菜技巧,要求道道好吃。

当各种配菜做好了以后,就用大碗分别装好大盆里的各种菜,放在大桌子上,并把饺饼筒皮放在桌子旁,准备开始包饺饼筒了。首先,把饺饼筒皮平摊在桌子上。然后在中间放两片回锅猪肉片、两片鸡蛋片要错开放,再在平行方向上错开放上盐水猪肝片和豆腐片。然后先在上面依次铺上各种菜料,当然要均匀,而且不同菜料的用量也不同。比如小鱼干、小虾米干、黑木耳要少放,放多了也不好吃,特别是小鱼干、小虾米干只须放少许。而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香姑、青菜适中,细绿豆面条最多。当然菜的总体用量要符合饺饼筒皮的尺寸要求。然后是把饺饼筒皮和菜卷起来,在卷到2/3部位时,把饺饼筒皮两头往饺饼筒里折叠,然后再接着卷完。这样一张饺饼筒就算完成了。

在大桌上卷饺饼筒的过程中一家人围着大桌子有说有笑的,老少男女齐上阵,先各自卷完今天这餐吃的,再卷以后几天吃的饺饼筒。当然你也不必一定要把菜都卷上,在卷自己吃的时候,可以只卷自己喜欢吃的菜,像我就不喜欢吃小鱼干、小虾米干、和肥猪肉,所以总是不加它们。卷好饺饼筒后,再放回涂上猪油的大铁鏊上,加热待到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拿起来大块朵颐了。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蒸面羊

河北省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的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成为“送羊”。清河县7月15上坟祭扫,以蒸面羊送女儿。山西民间制作面羊,始出于远古秋祭。七月初秋,粮谷新熟,祭天告祖曰“尝”(《东京梦华录》)。祭礼还用色纯体全的牛羊,曰“牺牲”。古代祭祀为国之大事,亦渐化为民俗。山西民间有尚俭尧风,融谷、畜一体,家家制面羊以祭,而后分食。迄今,山西上党地区甚至各种祭祀都蒸面羊,形态各异,五谷俱全,相传与神农氏发明五谷相关。

面羊千姿百态,最终也须落肚为安,但要数放在火上烤干,黄黄脆脆的时候最好吃。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蒸面

山西省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濑粉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还有不可不提的是吃濑粉的特别风俗。吃濑粉这个习俗几乎整个东莞通用,而根据不同片区的环境习惯的差异,吃濑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中元节这天为什么大多数地方选择吃鸭子?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也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而鹅要到中秋过后才好吃,因此莲藕煲鸭这道美馔作为盂兰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打从60年代番鸭传入我国起,这汤则变成了“莲藕煲番鸭”了。

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后传入我国,故又称洋鸭,而国人惯称帕来品为番,又称之为番鸭。其实这个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

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中元节上香忌讳

中元节的时候也要上香,上香还很有讲究。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红色代表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黄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青色代表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虑要上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上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名利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在上香之前也可以问一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福州中元节的习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南方,亦称“鬼节”。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福州文化中他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许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习俗。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上台”。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银纸,以祭祀野鬼。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

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你可能也喜欢:

有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沧州文庙

扬州为什么叫月亮城,你知道吗

中山步行街——闲逛品味其中历史

风味别具一格的金华寿生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着日夜,总有那么一天是属于鬼的节日。那么这一天就是中元节了。在这一天我们通常看不到的路会有着一群野鬼在那里等候,等候着人们来普度,因为在这一天是地府官员赦罪的日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台湾的中元节习俗吧。

七月最盛大的祭典,无疑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中元普度其实是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的结合。魏晋以来佛道融和成为民间信仰,将神佛混为一体乃民间信仰的普遍现象。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解厄日,三位神明民间合称为“三界公”,其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佛教的盂兰盆会是根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演绎而成。据传目连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被打入地狱受刑,目连盛饭供养,不料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焰,后释迦牟尼佛教其罗列百味供飨十方僧众,目连依指示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置物盆中普施僧众贫民,终于救出其母脱离饿鬼界。孤魂野鬼的祭祀是基于悲悯之情盂兰盆会普施众僧的仪式,后来演化成普度饿鬼的习俗,再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融合,就形成中元普度。对象也变成孤魂野鬼。

台湾的普度分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兰盆会,私普祭典则是道教中元节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对象是孤魂野鬼,因此仪式也与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时供桌须摆设在门外,不可“请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盖毛巾,并备发梳、镜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妆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丰盛为所有年节之冠,祭礼时间也最长。

中元普度基本上是为了抚慰亡灵祈求平安,它出自对无主孤魂的怜悯之心和对鬼魂的怖栗之情。从民间对普度的慎重,显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的同情心和恐惧感。

一般而言,关鬼门的日期是在农历八月初一子时。而基隆地区则在初一下午才关鬼门。孤魂野鬼在人间享受一个月奉祀之后,在八月初一以前必须回到阴曹地府,接受地藏王管制。八月初一奉祀孤魂野鬼、无主骨骸的阴庙便会象征性地将栅门关闭,表示封闭鬼门关。至此,整个七月祭鬼的活动完全结束。

在关鬼门之后,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归”,因此要举行“跳钟馗送孤”,所谓“送孤”亦即送走孤魂野鬼之意。七月鬼祭先礼后兵跳钟馗,通常用在祭煞仪式,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驱鬼仪式。民间俗信钟馗是鬼王,具有镇压鬼魂的法力。但管理众鬼的却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民间信仰中佛道融合分工的思想,也表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那种先怀柔后强硬的态度。

七月的鬼祭,基本上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至于鬼魂是否存在?七月是否为鬼月?其实并不重要,在台湾中元祭中所呈现的悲天悯人、普及鬼魂的爱心,及缅怀垦荒先烈的情怀,才是七月中元祭真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元节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也特别多,来看看万万不能触犯的。中元节习俗介绍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中元节的习俗介绍,欢迎查阅!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喜蜜滋算命)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1、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间风俗: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大家只知道中元节要祭祖、烧纸,其实中元节的习俗没那么简单,还有很多讲究,那么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灯的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此时,要数黄河里放河灯的场景最为壮观。

还有烧街衣的习俗,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还有放天灯的习俗,在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除此之外,还有祭祖,准备斋果入庙祈福等习俗,来祭祀祖先,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的一个节日,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节日,中元节的习俗中自然有着很多不同的讲究。以下是小编汇总关于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中元节民间祭祖习俗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中元节烧纸什么时候烧最好

中元节烧纸时间一定要选在天黑透时再去,一般是晚上9点以后,12点之前。

烧纸钱是鬼节期间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根据地域的不同,烧纸钱的时间各有不同,有的地区会提前烧纸钱,在七月十四这天烧。但一般来说,七月十五晚上的烧纸钱活动最为隆重。传说七月十五晚上子时,阎王爷就要把鬼门关上,因此那些孤魂野鬼们就会趁机捣乱,人们为了防山神野“鬼”入屋,家家户户在屋里屋外烧纸钱,点上香和蜡纸将自家房屋围住,小孩晚上不得出门,以防乱中被野鬼抓走。

中元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不同地区在中元节吃的食物不完全一样,在东莞,人们会吃濑粉,在华北地区,人们会吃蒸面羊,在晋北地区,人们会吃花膜,在江苏,人们会吃扁食,而全国很多地方在中元节会吃鸭子,等等。

在浙江台州天台县,人们在中元节会吃“饺饼”,“饺饼”是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中元节,又称七月十四、祭祖节等,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习俗。

中元节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主要是为了追怀先人。

中元节出门应该注意什么

一、中元节这天祭祀的食物不能吃了,以免惹怒鬼混,尤其是小孩子不懂事,看到他人祭祀的食品可能就会吃掉。

二、中元节这天不要在家里挂风铃这样的物品,因为在风水上,此类东西招阴气。

三、中元节这天也不要穿的过分艳丽,像大红大绿颜色的衣服,都容易招鬼混。

四、中元节这天晚上不要出门,最好早早的睡觉为好,因为这一整天的阴气都非常重。

五、中元节这天阳气弱,所以小孩和气场弱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和湖泊。

六、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不要照镜子,以免见到不该见到的东西。

七、中元节这天祭祀的时候不要拍照,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不尊重,而且易拍到不吉的东西。

八、中元节这天不要讨论鬼神,因为据说中元节这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全国各地中元节的习俗

全文共 357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并不是吓唬人的节日,而是奉行孝道,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中元节的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元节祭祀活动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法会中的一个小环节,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且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人们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中元节的来历

如果说中元节可能会有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节日,但说起鬼节瞬间就能想起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的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元节的含义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中元节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认为这样能够使得逝去的祖先在阴间保证生活无忧。

全国各地中元节的习俗

河北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月半中元节由来及各省习俗

全文共 3556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七月半中元节由来及各省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2月半中元节由来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我国各省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壮族自治区: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元节中国各地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2762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中国传统的节日,节期都是农历,所以每年公历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关于中元节中国各地有哪些习俗该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中国各地有哪些习俗,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中元节的节日起源

中元节的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古时候农门在作物丰收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在举行仪式的时候不忘祖先,会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现在很多人把中元节称为鬼节,其实是不对的。中元节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其本质是祭奠先人。

中元节中国各地有哪些习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禁忌是什么

祭祖时间要注意

祭祖的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我们尽量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是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之间通常为祭祖最佳时段,不能在天未亮或傍晚时分,这样是不吉利的。另外,身体虚弱的人,尽量避免祭祀扫墓,如果一定要去,可携带开光护身物品,以作化解。

做一桌菜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贡品是不能少的,我们这里是要做一桌菜,一般是8个菜,分别是红烧肉、鱼,蛋饺,油片,炒鸡块,豆芽,韭菜炒百叶,肉骨头汤,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寓意。

中元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鸭

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取“压”的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中元节吃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古代,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2、吃濑粉

在中元节当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3、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等地,中元节又称“掐嘴节”,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在皮方面,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而在馅方面,饺子馅少,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肉馅配素菜。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

5、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有吃“饺饼”的习俗,“饺饼”是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6、吃花馍

农历七月十五之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为强烈。一家蒸花馍,街访四邻来帮忙。将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送给小辈,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将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送给长辈,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将花馍捏成鱼型,称为面鱼,送给平辈,意喻连年有余。

7、蒸面羊

在华北地区,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这个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习俗的另外一个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2023年中元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2023年中元节是哪一天?2023年的中元节为8月30日,星期三。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香港中元节的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1452 字

+ 加入清单

香港中元节也就盂兰节是比较著名的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香港中元节的习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元节的风俗习惯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这一风俗习惯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中元节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风俗来看,放河灯只是中元节的习俗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风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在南方比较流行的是祭拜亡灵之前,这已经传到时间各地的华人界。

另外部分地区是习惯在七月十四过节的。

香港中元节的习俗

香港是个华洋共处的多元文化社会,谈起跟鬼相关的节庆,就有西方的万圣节及中国的盂兰节(又称中元节)。盂兰节也是中国传统祭祖的节日之一,香港人俗称其为“鬼节”,在当天人们通常会祭祀祖先,以此教育子孙后代要孝敬父母,善待亲人。此外,因为传说农历七月鬼魂可以来到人间,。部分市民也会在路边焚烧纸钱香烛以超渡游魂,特别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那一天。

在这个月里,香港各区的公园、广场或球场多会举办盂兰胜会,其中以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潮人盂兰文化节最为盛大。此外,各区的神功戏表演同样不容错过。神功是指为神做功德之意,因为庆祝神诞或配合打醮等活动而上演的戏曲便被称为神功戏。一般神功戏会在临时搭建的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乐。

香港的潮籍人士约有120多万,过去他们从中国内地移居到港时带来了盂兰胜会的传统,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他们所办的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举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动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2011年,香港潮人盂兰胜会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