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光祖故居(经典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光祖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4863

文章

1000

湘潭秋瑾故居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湘潭秋瑾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位于湘潭市十八总由义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女士与王延均结婚,居于由义巷源当。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瑾去北京。于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牺牲于绍兴。原有房屋十间,为两层砖木结构,其中七间在民国33年(1944)毁于日机轰炸大火中,所剩三间保存至今。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湘潭市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字玉贞,小字玉姑,后易名瑾,字璇卿,号竞雄、鉴湖女侠,别号汉侠女儿,另署秋千。祖籍绍兴山阴漓渚(福全)人,出生于福建闽候县。 秋氏为山阴望族,几代官宦。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长,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性格倔强。光绪十七年(1891)初夏,秋瑾跟随祖父秋嘉禾回到绍兴,居住于绍兴城南和畅堂。次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中共福州地委活动地暨方尔灏故居遗址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福州地委活动地暨方尔灏故居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福州地委活动地暨方尔灏故居遗址位于福州市北大路北后街13号(原为北后街大营房)。

方尔灏,1904年出生于福州,祖籍浙江绍兴。他少年时有志气,读书勤奋,15岁进入福州扬光中学修习法语。五四运动爆发,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尔灏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积极投入--,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设立-署的斗争。

1922年春,方尔灏转入福州二中高中部学习,随后与陈任民、叶敏修等发起组织进步社团——“民社”。12月,与陈任民等人创办《冲决》周刊,陈任民任主编,这是在福州出版的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从此,福州--开始有组织地展开。1923年,方尔灏与陈任民、陈聚奎、江削伍等人在民社的基础上,又组织了民导社,阅读和传播《向导》《先驱》等革命刊物。翌年1月,青年学社福州支社和民导社合并,组成福建青年社。

1925年初,方尔灏、陈任民、陈聚奎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3月中旬,方尔灏、陈聚奎、林铮、翁良毓等10人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经共青团中央批准,共青团福州支部于4月1日正式成立,陈聚奎任团支部书记,方尔灏是支部主要负责人之一。团组织建立后,进一步领导福州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在斗争中,团组织得到了发展。几个月后,为了适应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和团组织逐渐壮大的斗争形势,团中央决定方尔灏为特派员,回福州整顿团组织,成立共青团福州地委。团地委成立后,还积极筹备成立福州总工会和福建总工会。

1925年9月,方尔灏在病中向中共中央写信要求入党。1926年2月,方尔灏赴沪汇报工作。3月下旬,他从上海回到福州,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整顿了团地委。他和林铮、陈聚奎等17位团内的优秀分子转为中共党员。-4月,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福州地委,方尔灏任地委书记。同时,改组后的共青团福州地委也由他兼任书记。中共福州地委的建立,加强了福州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作为地委书记的方尔灏更是全力投入工作,发动和领导群众,把福州地区的革命活动推向高潮。

1927年3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福州局势动荡不安,国民党-势力活动猖獗。4月3日,-派在南较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公开--,并残杀了共产党人方毅威,--笼罩整个福州。当晚,福州各城门均为国民党-势力所控制,特务分子穿街过巷搜捕共产党员。方尔灏赶回家中,及时烧毁了党团的--。4月4日凌晨,由于叛徒出卖,他与陈应中等5人同时被捕。在狱中,方尔灏同-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4月28日,穷凶极恶的-派不顾人民的反对,悍然将方尔灏等6人杀害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刑场。方尔灏牺牲时年仅23岁。

中共福州地委是福州最早成立的党组织,也是福州第一个地委一级的党组织。地委成立后,早期大部分都是在方尔灏位于北后街大营房的家中开展活动,屋后有一个大花园,可直通西湖,地委许多会议都在花园里召开。方尔灏牺牲后,地委撤离,家族离散,故居荒芜,“文革-”时被辟为北大商场,20世纪90年代被拆,遗址处建起了如今的商住楼。

(来源:《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

方尔灏(1904~1927年)乳名四四,又名尔浩、一号、方号,化名草、方草、符樵草。祖籍浙江,闽县人,住城内北后街泰山巷口。“五四”运动后,投身-。民国11年(1922年),在省立二中同陈任民等发起组织“民社”,创办《冲决》周刊;还在校内创办“福建工学社”,出版《工学报》,引导青年学生阅读马列著作。次年,组织“民导社”。民国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张元济故居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张元济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元济居住弄底24号,这是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子,每层有两间并排朝南的大房间,屋前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

1939年至1959年,现代出版家、出版界元老张元济在淮海中路1285弄24号的沙发花园居住了20年,度过了事业上的极盛时期。该园原为英籍犹太人沙发所建私园,西洋格式布局。

主人的卧室兼工作室安排在二楼西间,室内陈设简朴,只几件结实而不配套的木器,还有大堆大堆的书。房间西北墙放着一张黄褐色床架的木床,四尺宽。直到他儿子张树年工作后,将第一个月的工资为他们夫妇定制了一对较为舒适的床。居室正中一只大理石红木方桌,桌面是白色大理石,这张桌子是他母亲的妆奁,现在成了他的工作台。张元济几乎天天在此伏案工作,书写大量信札和校勘古籍。北面靠墙是一个大衣柜,其半边挂着为数不多的几件长袍,另半边上部的小橱里,也被文房四宝所“占领”。房间东北角有一个很暗的小间,里面有一个四层的书橱。房间东墙有一个壁橱,橱上有一座小的皮套珐琅金钟,每当张元济独自看书写字时,没有一点声音,只有这只小钟,每隔半小时敲几下,更增添了屋内静谧的气氛。朝南是四扇玻璃窗,窗外有一个小阳台。窗两侧两条狭长的墙面上,挂着张元济的两幅照片,分别是他40岁时的肖像和他访欧时穿西装的照片,这两副照片如今一再被书刊所采用。

花园

小花园门外有狭长形地坛,首部堆砌有假山,间植雪松、广玉兰、紫藤架、花草树木等,末端建成伞状水泥亭。

用途

目前,这幢房子的三楼,由张元济的独子张树年一家祖孙三代居住。

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近代著名出版家、教育家、目录版本学家。1899年应盛宣怀之聘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该译书院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出版社。它以开启民智、教育救国为其出版事业的宗旨,建立出版规范、选择书目、延聘译家,使译书院迅速成为国内翻译出版界的重镇之一。译书院虽然仅存在4年,但出版的书籍达13种40余部,其中以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氏故居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张氏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氏故居

张氏故居系张学良的祖居之地,地处东风镇叶家村北约一公里,清道光年间,张学良高祖张永贵从河北迁到东风镇时就选中了此地。故居分东西两处,相距1米左右。东西各5间正房。张作霖成为东三省巡阅使、安-总司令、陆海军大元帅时,曾投巨资对故居进行建设。鼎盛时为两座四合院,车马成群,十分势派。“九·一八”事变后,故居被日寇拆毁,至今为一片废墟。故居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张氏故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海张学良故居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张学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台安。“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但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

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第二次是1934年1月8日,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哀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第三次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来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邻复兴公园,为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的寓所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建筑高低大小前后虚实,均有层次变化,富有中国建筑的情趣。张公馆主楼为凸出的三层楼,楼下为过道,南面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现陈列物是按原样仿制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平方米,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当年皋兰路是一条短短的马路,人行道上种了0国梧桐,枝叶蔽天,旁边又是公园,是一处十分恬静的所在,可是张学良住在里面的时间很短。

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处,1992和1994年大修,被保护起来。现作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这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

张学良还在皋兰路1号宴请各方好友和旧部属,共议救国良策。他在沪虽然时间很短,但却开始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并积极寻找抗日救国的途径。张学良在上海的日子对改变其一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皋兰路1号

:公交167路926路146内圈路920路986区间路42路等。

张学良公馆旁边就是复兴公园的边门,旁边皋兰路2号甲就是官邸酒吧;附近皋兰路16号是圣尼古拉斯教堂。张学良公馆距离孙中山故居较近,沿思南路往南还可以参观周公馆、梅兰芳旧居。

门票

门票60元

开放时间

9:00-17:00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徐世章故居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徐世章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徐世章故居位于和平区睦南道126号。为砖混结构三层摩登式建筑,地震后削为二层。楼内设有书房、舞厅、客厅、餐厅等。楼房四周原有一庭院式花园,设有假山小亭,四周为透景式花墙,原是一处环境幽雅的高级私人住宅。该故居现为天和医院办公楼使用,被列为天津市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徐世章(1889-1954 )天津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堂弟。早年留学比利时列日大学,获经济管理学学士学位。1912年学成回国后,先后任交通部路政司属官和京汉铁路管理局副局长、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1920年起任交通部次长、全国铁路督办和交通银行副总裁、中国国际运输局局长、币制局局长等职。1922年徐世昌离任后寓居天津,任铁路学院名誉董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常州盛宣怀故居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常州盛宣怀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马元巷18号。盛宣怀,字杏荪,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故居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旧鼓楼大街的小石桥胡同东口看到,金碧辉煌的牌楼在胡同口赫然屹立,而匾额上的“盛园”二字已改为“竹园”,原本刻有“盛园坐落在小石桥胡同24号,清朝末年邮传尚书盛宣怀府第”的石碑也被移走。它原是清朝末年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又曾是大太监李连英的花园,是一座中国庭园式建筑。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他在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航运业轮船招商局后,主持创办多家企业、学校。他通过办洋务大事而成为全国首富,有人估称他的财产达白银2000万两,并逐步达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由于他担任高官,他的社会活动在内部不得不受制于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于列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使他蒙上了多重历史色彩。他首倡“东南互保”,企图稳定长江流域不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又曾因推行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并因此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曾出走日本,后病逝于上海。

2006年6月5日,盛宣怀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江苏武进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曾任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华盛纺织总厂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等职,并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官至邮传部尚书,一品衔。上海是他的活动中心。在洋务活动中,深感通晓外语和技术的重要性,提出“自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妙森故居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而故居最特别的是,那些进口外墙上瓷砖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因此,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丰子恺故居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丰子恺故居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子恺故居位于石门镇棉纱弄39号,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史迹。

1986年3月18日,丰子恺故居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镇:桐乡市辖镇。1958年建石门公社,1959年改镇,1987年石门乡并入。位于市境中部,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京杭大运河过境。辖利星、洪泾桥、长丰、-、石门、立新、叶家浜、天星、新星、颜井桥、渔业11个村委会。工业以轻纺、化纤、机械、建材、家电为主。农产以水稻、蚕桑、杭白菊、烟叶、蔬菜、黄麻为主。特产小湖羊皮。镇内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角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郑板桥故居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2019年3月,郑板桥故居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泰州市兴化市郑家巷7-8号

类型: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523-83231335

开放时间:

8:30-17:30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其鉴故居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周其鉴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民国广宁周其鉴故居位于广宁县东乡镇新楼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式,通面宽11.6、通进深10.1米,建筑面积117.16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坡瓦面,两侧山墙三隅青砖到0,两隅青砖到顶。侧开横门。

周其鉴(1893━1928年),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之一。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曾任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执委会常务委员、北江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等职。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转移到清远,因当地反动地主告密而遭逮捕牺牲。

1992年故居进行全面修缮。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周其鉴(1893-1928),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民国7年(1918)秋,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纺织科读书,任该校学生会会长。“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被选为省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0年春,加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1年夏,毕业后在中共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工作,参与创办《爱群通讯社》,亲自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张炎故居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张炎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吴川 张炎故居 位于吴川县塘掇镇樟山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为红砖、混凝土构筑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前有花园地。故居基本完好。

张炎(1902~1945年),吴川县塘掇镇樟山村人。20年代初,随堂兄张世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深受反封建思想的薰陶。1931年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兼一二二旅旅长,并代理师长职务。1932年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1933年任四十九师师长、福建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四军军长,参加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抗日反蒋运动。1938年,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积极开展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主动向共产党靠拢,于1945年1月13日在塘掇举行群众抗日武装起义,攻克当时的吴川县国民党政府,成立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此举配合了当时中共广东南路机关组织的抗日武装起义,震动粤桂两省,张炎被誉为南路著名的抗日民主战士。后在广西博白县英桥墟被捕。惨遭杀害。1958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张炎(1902~1945),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县樟山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归国,童年在故里就学发蒙,因家贫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到广州湾(今湛江市)与人打工度日。民国8年(1919年),张炎经其堂兄张世德引荐参加粤军,开始戎马生涯,深受孙中山-影响,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勤奋好学,作战勇敢,很快从士兵逐步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侯氏故居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侯氏故居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侯氏故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故居,为一宅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中院现为两进院,前院有大门三间,西厢房三间,后院有过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堂楼三间,东配房两间,西跨院有堂屋三间,过厅三间,三院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二是侯恂之子、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故居,是一处四合楼院古建筑群,现有堂楼五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东西楼各三间,过厅五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堂楼名曰“壮悔堂”,西楼名曰“翡翠楼”又名“香君楼”,东楼名曰“雪苑社”。现侯氏故居属睢阳区博物馆管理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2000年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曾国华故居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华故居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华故居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曾国华故居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华(1910~1978)曾国华,广东五华人。父亲是商会的小职员,家境贫穷。他3岁时被卖给外人,颇受-。民国13年(1924)6月投奔粤军当兵。后随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他随第五十二军赴江西。民国20年8月,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被解放而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在第一军团十一师三十一团二连当战士。翌年2月加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段祺瑞故居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段祺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段祺瑞故居坐落于今和平区鞍山道38号。建成于1920年,这所住宅是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吴光新(段的妻弟)的私产,后让于段居住,故被人称为“段公馆”,是当年日租界最为豪华的私人公馆式住宅。大楼为砖木结构,三层欧式古典风格建筑。楼房前部为条石高台阶,柱式外廊,多坡屋顶。原在顶部有一八角凉亭,1976年地震后被拆除。整座住宅共有楼、平房74间,建筑面积3458平方米。该故居现为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使用,被列为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汉族,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六安县太平集(今肥西县金桥乡)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镇压捻军有功,官淮军统领,领兵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洪雪飞故居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洪雪飞故居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雪飞故居位于歙县三阳镇,时代为清。

故居由洪雪飞祖父建造于清末民初,主屋与边房成7字组合,中间为院子。主屋纯德堂为三间二楼木结构,边房为五开间二层厢房,整个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约为432.1平米。

2010年,洪雪飞故居被歙县确定为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2015年3月,故居修旧如旧,庭院进行部分扩建,成为洪雪飞戏曲艺术陈列馆。

洪雪飞故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雪飞(1941~1994)女,歙县三阳坑人,一级演员。自幼喜爱昆曲艺术。1958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从师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等,攻旦行,半年后演出《琴桃》,初显才华,习艺数年演出四五十出旦角戏,蜚声昆剧界。1966 年调北京京剧团改唱京剧,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成功地塑造了阿庆嫂的形象,曾赴朝鲜、伊朗访问演出。1979年重返北方昆曲剧院,以传神的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杨玉科故居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杨玉科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抗法名将、一代爱国将领杨玉科是云南的骄傲,也是怒江和兰坪的骄傲。杨玉科故居位于兰坪县营盘镇营盘街,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0月,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由爵府、沧江书院和魁星阁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爵府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内有三大院落, 72道门,有照壁、祠,有由香柏、梧桐、云南松组成的园子,还有杨玉科父母的合墓,并刻有碑文;沧江书院为四合一天井的建筑,由正楼、左右厢房和大门牌楼组成,院内刻有校归,占地面积约为475平方米。后因爵府遭受火灾,现仅有照壁、祠堂、树木及墓葬、碑文。1998年12约22日,兰坪有识之士筹资雕刻杨玉科塑像于杨玉科祠堂前。

杨玉科(1838-1885年),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字云阶,白族,今兰坪县营盘街人。 同治初,以义勇入清军滇池营,隶和耀曾麾下,累功擢为前锋,守备,升游击、参将、总兵,升提督,赐号“励勇巴图鲁”。赐黄马褂。1885年初,法以重兵入关,开关搦战,中炮亡。追赠太子少保,谥武愍。人物简介清同治(1862-1874)初,以义勇入清军滇池营,隶和耀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方华故居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方华故居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方华故居位于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上楼自然村。

方华(1912~1999),原名罗响,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曾与张觉青等人一起创办热水东华小学,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动,成为九连地区革命领导人之一。1938年8月,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方华任支部书记;1939年2月,方华任中共和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5月,任中共和平县委员会书记;9月,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0月,调中共龙川中心县委工作。1945年,在延安参加“七大”会议后,曾任中共抚顺市委-部长、安东市总工会主席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湛江市委书记兼市长、茂名石油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中共茂名市委书记等职。1983年退居二线,1986年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医疗生活待遇),1999年7月病故广州。

该故居始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回字形方围屋,四角有角楼。总面宽27米,总进深31米,占地面积826平方米,两进两间一方围布局。土木砖瓦结构,硬山顶,灰瓦面。卵石墙脚,泥砖墙。中间前为厅堂,左右后是厢房,绕中间厅堂四周建一圈四方形房屋,中有天阶。门前有余坪,坪外有半月形池塘。

2010年1月,被和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兴村:中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毛票故居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毛票故居为德化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毛票故居位于德化水口镇毛厝村。

1943年,永德大特派员吴天亮以卖故衣为名来到毛厝村,进行秘密的革命工作,先后发展了毛票等一批中共地下党员。毛票旧居——岐山堂遂成为吴天亮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据点之一。

1943年8月,毛票被选送到闽中特委在仙游上湖底举办的骨干学习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与省委委员黄扆禹、永德大特派员吴天亮等回到毛厝,遵照省委指示,建立岐山堂地下交通联络站,然后开辟德化至大田武陵安的地下交通路线。11月间,吴天亮、毛票等人到大田武陵把林大藩的队伍接到毛厝。随后,黄国璋、郭永星等8位同志也来到毛厝。毛厝村成为仙、德、永、大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岐山堂也一度成为游击队的重要交通站,为1944年省委机关南迁坂里打下基础。

1944年3月省委机关迁移德化坂里时,毛票负责内外交通联络、生活供给、向导等工作。

1945年6月,省委游击支队到毛厝一带隐蔽,岐山堂成为省委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活动的主要据点之一。省委游击支队曾在此召开两次有广大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一次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4周年纪念大会,一次是庆祝抗日胜利大会。

1947年6月,毛票任闽中戴云纵队直属支队第三中队长,参加戴云山战斗,因熟悉地形,在纵队机关转移突围中起了很大作用。战斗失利后,率部分突围的游击队员转移到毛厝村,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避开敌人的搜捕。

1949年4月,毛票率仙德游击队部分队员回到毛厝,继续开展游击斗争。4月下旬在岐山堂成立了永德仙人民游击队总指挥部,毛票任总指挥,先后率部攻打仙游县的磨头、枫亭、溪南及永泰县的洑口、嵩口和德化南埕、水口等国民党乡公所和-所,收缴武器,破仓分粮。7月底在岐山堂成立“永德仙游击队支前指挥部”,做好支前工作。

解放后,当地人民设立了岐山堂纪念馆。主要介绍中共福建省委地下交通联络站——毛厝、省委游击支队在毛厝、永德仙游击队支前指挥部的活动情况。

1985年9月13日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

毛厝村:毛厝村毛厝村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东北部的石牛山北麓,南与仙游、永泰等县交界。有毛、黄、梁、叶姓氏的村民235户812人,5个村民小组分别居住毛厝、北山2个自然村落。毛氏祖先于北宋年间从莆田涵江迁入毛厝,后有黄、梁、叶先后到毛厝定居。全村土地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752亩(其中竹林1859亩),耕地面积641亩。村民历来以种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上海宋庆龄故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庆龄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参与制定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等。

1963年开始,宋庆龄就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了3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去世,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

电话:021-64376268

交通44、48、72、113、126、138、506、548、911、920、923、926、945、946路、旅游7号线。

用时参考:1小时

门票:20元人民币

开放时间:09:00~16:30

宋庆龄(1893~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近代女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祖籍昌洒镇古路园村。1893年1月27日出生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的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留学。191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她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海子故居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海子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海子故居——位于高河镇查湾村,陈列有海子生前生活照及使用过的生活物品。海子为查湾人,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有“麦地诗人”、“诗歌英雄”之称。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于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从1982年到1989年,他在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且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凭着超乎寻常的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