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左都督 右都督(推荐16篇)

浏览

2067

文章

16

篇1:都督烧麦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都督烧麦是昆明的名特色小吃。宜良烧卖,何以冠以都督二字?说来有一段趣闻。相传,清宣统年间,宜良城有一祝氏映兴园,专卖煮品,烧卖,卤菜,尤以烧卖驰名。由于食客甚多,食者限购3个。一日,云南督军唐继尧亲临此店慕名吃烧卖,亦只卖给三个个,唐再要,祝氏道:“即使驾到也只卖三个。”后来祝氏得知唐便是真都督。此事后被传为佳话。“都督烧卖”由此得名。祝氏烧卖的确是烧卖中的“都督”,加盐又不成,蘸醋又不酸,肉多又不腻,馅心又饱含汁,妙就妙在此。

原料:

主料:面粉2千克。 配料:鲜猪肉320克,熟猪油600克,熟猪肉皮120克,鸡蛋5个,水发笋丝、火腿丁各60克,冬菇20克,干淀粉160克。

调料:精盐20克,味精、胡椒面、白糖各4克,猪油80克,葱花30克,山西醋150克,辣椒油、香菜末各5O克,芝麻油10克,油汤100毫升。

制法:

(1)在面粉内加鸡蛋,油汤合拌揉匀成面团,揪成面剂(只重32克),拍上淀粉,擀成烧卖皮。笋丝焯熟切未。冬菇切成细丝。

(2)鲜猪肉剁成末,熟猪肉、肉皮剁成粒,三者拌合,加入笋丝未、火腿丁、冬菇丝、葱花、盐、味精、胡椒、猪油拌匀成馅心。

(3)用面皮包入馅心,捏成长石榴花状,入笼蒸熟装盘。连同用醋、白糖、油辣椒、麻油、香菜末兑成的汁水一起上桌,用烧卖蘸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都督和大都护分别是什么?唐朝设立官职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朝在中国古代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当时的唐朝人们都非常的富裕,人们的穿着打扮都非常的雍容华贵。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以肥为美,以肥为贵,就以杨贵妃为首的代表。都是非常胖的,唐朝也是有很多新的职位的,比如大都督大都护.这些职位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当时唐朝设立这些职位有什么作用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唐初规定,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开元时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1人(大都督府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为名。开元以后,特别是安史乱后,从边疆到内地相继兴起了节度、观察、团练、防御等使。都督府虽未明令废除,但已成空名。

为了管理周边少数民族事务,唐代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都护府,所谓“都护”,其意本为监察,《新唐书·;百官志》说:“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唐从贞观到天宝间,先后设置过六个都护府:①安东都护府;②安南都护府;③安西都护府(治龟兹);④安北都护府;⑤单于都护府;⑥北庭都护府。此外,高宗时设昆陵都护府(治碎叶川以东),蒙池都护府(治碎叶川以西),均隶属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大都护府设大都护1人(一般由亲王遥领),从二品,副大都护2人,从三品,副都护1人,正四品上;上都护府设都护1人,正三品,副都护1人,从四品上,其下僚属之设置,略同于都督府。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都有管辖羁糜府州的职责。

所谓羁糜府州是唐朝前期于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一种类略仿于内地的行政单位。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新唐书;地理志》说,这些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也就是说,中央不向这些府州征收贡赋,一般内部事务也任其自治,但仍须接受边州都督与都护的领导。这样的羁糜府州,据《地理志》的记载,有856个,比内地府州还多。这种以羁糜府州自治,而以都督、都护府监领的边疆行政体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福铁都督墓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福铁都督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福铁都督墓位于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年代为清。

简介:又名林贤墓,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坐南朝北,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面宽约50米、进深100米。墓碑刻“皇清海坛总兵、左都督、荣禄大夫加赠太子少保,林公暨一品夫人章氏封茔”。墓前置石雕祭台,五级墓坪,两旁立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林贤(1653—1687),字克希,号尊一,福建南安人。曾任福建海坛镇总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收复台湾。

2013年,福铁都督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周边各外延10米。

福铁村:1.1自然地理概况 福铁村位于晋江东溪东岸,观音亭水库下游。村落分布在省道307线两侧,乡村路连接南洪公路。聚落分布在葵山山下,呈长方形。属泉州半小时经济圈,距南安市区16公里。东与丰州镇铺顶村壤,西至晋江东溪,南至丰州镇素雅村,北至洪濑镇厝斗村。村委会设在过沟。福铁村旧称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廿一都洛水。由福水、铁峰二个乡取首字命名。原为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姚州都督府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姚州都督府位于楚雄与大理交界的"迤西通道",县城所在地是方圆数十里的坝子,有滇中粮仓之誉。自汉代以后,姚安一直是滇中地区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唐高宗磷德元年(公元664年),朝廷设立姚州都督府于弄栋,每年于蜀招募

500人前往镇守,同时废去以元谋为中心包括姚安、大姚、永仁、禄丰在内的摩州都督府。弄栋乃姚安古名,汉代姚安称"弄栋县"。姚州都督府是一个以军事、政冶为主要内容的管辖机构,所辖相当于蜀汉、两晋时期

"云南郡"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都督银枪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发布檄文招降东吴孙权,联手抗刘。东吴上下,除了鲁肃主战外,其余大多主降,孙权左右不定。局势危在旦夕,诸葛亮亲赴东吴陈述利害,争取孙、刘联盟抗曹。都督周瑜是个关键人物,鲁肃领诸葛亮前去见他,周瑜设宴招待,避而不谈抗曹之事。诸葛亮故意引曹植《铜雀台赋》之句而曲解之,说曹操灭了东吴,要纳二乔为妾,去激周瑜。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周瑜抗曹主意早定!”诸葛亮疑而不解曰:“何以为证?”周瑜指着桌上一盘虾肴曰:“刀枪出库。”诸葛亮用筷子夹起一只大虾,哈哈大笑曰:“好一个都督银枪!”物以人名,由于出自诸葛亮之口,这“都督银枪”就流传开来。

原料:鲜虾14只,青笋400克。

调料:精盐5克,葱、姜各10克,味精3克,料酒5克,胡椒粉3克,湿淀粉20克,干淀粉50克,面包糠100克,鸡蛋2个,头汤50克,花生油1000克(约耗50克)。

制法:

1.将虾去头、壳,留尾,从脊背处开一刀口,虾尾从刀口处翻出,加葱、姜水、调料入味,再拍粉、拖蛋,滚上面包糠,成宝塔状。

2.青笋放开水锅中焯透,码排碗中,加调料,上笼蒸熟,扣入圆盘中。

3.锅内加花生油,烧至6成热时,下入宝塔虾,炸成金黄色捞出,摆在青笋周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都督茶叶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都督翠茗茶叶

都督山位于八百里巢湖南岸、居巢区坝镇境内,素以林深沟壑见闻,以盛产都督翠茗茶叶著称,相传吴国大都督周瑜曾在此厉兵秣马、品茶论兵,因此而得山名、茶名。近年来,该镇为打造生态家园和振兴传统产业,着力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不断推进茶叶无害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赋予了传统茶叶品牌新的内涵,使传统产业逆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都督山两麓已发展形成一万亩生态茶园,年产茶9万公斤,产值1000多万元。都督山已成为当地山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全力打造出“现代版”的“都督翠茗”,并以其健康元素丰富、汤色清澈明亮、气味清香沁脾、滋味醇和鲜爽等特点,先后荣获“中茶杯”一等奖,、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省无公害农产品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杨都督府故居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都督故居为安义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安义县黄洲镇七房山下村

简介:

杨都督府故居位于江西省安义县黄洲镇七房山下村,由云贵两省总督杨正高在清同治九年建造。杨正高,号章甫,生于道光丙申年(1833年)卒于同治壬申年(1870年),官居二品,此宅院是一幢坐东朝西的古建筑,为一重三进,即面阔三间、进深十间,内有二个天井,属砖木结构房顶为硬山顶,大门口设六步级阶,级阶下设左右骑马石各1个,为一级台阶状,骑马石刻有花瓶纹饰图案。大门呈八字形,门左右各设麻石鼓一个,进大门穿过前庭(已被毁),就是主屋,进主屋大门是前过堂,过堂内有三个门,中间为中门。

杨正高 ,号章甫,生于道光丙申年(1833年)卒于同治壬申年(1870年) 安义黄洲七房山下杨家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一身高超武艺,12岁离乡,17岁戍边,22岁疆场掌印,29岁任云贵总督。官居二品。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初四,皇帝下诏,追封杨正高曾祖父杨式珍,祖父杨世耀,父杨之近为武功将军诰命,诰授杨正高武显将军,钦赐刚勇巴图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瑜多少岁当上大都督?东吴有几个大都督?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周公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可能有人不太了解“大都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周瑜是什么时候成为大都督,他当上这个大都督又能做些什么。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历史上,自然不会只有周瑜这一个大都督,那么,东吴总共有几位都督呢?他们分别是谁,周瑜成为大都督的时候又是多大的年纪?

“大都督”这一官职,翻译过来就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由曹魏设置,但是并不是一个常置官职,是属于某个人担任某个职位以外兼任的“加官”。因为吴国的制度与魏国相同,因此吴国也有大都督一职。

很多人都认为,周瑜乃是东吴的大都督,但其实这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当中,曾经提到,有三个人担任大都督,就是周瑜、吕蒙和陆逊,并没有说鲁肃,然而在史书《三国志》当中,又只有陆逊的传记里面提到过大都督,其他人都没有。

大都督更像是一种临时担任的官职,并不是放在那里,只要有人能力合适就会担任,或者说一直都有人担任的官职,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位。在《三国演义》当中,对于大都督的设定与历史有所偏差,属于是整个东吴的军事负责人,而且还是长期性的职位。

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四个人,并非是东吴的“四大都督”,而是“东吴四英杰”,既然周瑜没有担任过“大都督”,自然也并不存在周瑜什么年纪成为大都督这个问题了。但是可以说一说,周瑜什么时候开始做官。

在《三国志》当中有过记载,建安三年,孙策立业,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四岁。十年之后,建安十三年,孙权与江夏黄祖作战时,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此时的周瑜是34岁,但是他被任命的是“前部大督”,并不是“大都督”。

但是前面讲过,陆逊曾经担任过大都督,时间是222年,也就是陆逊三十九岁的年纪,也正是陆逊扬名天下的那一场战役。当时,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此外,陆逊还在石亭之战的时候担任过大都督。

石亭之战,是魏国和吴国之间发生在争夺江淮地区上的战争,而且还是东吴进攻战中非常少有的战绩,陆逊、朱桓与全琮三军同时杀向曹休的军队,斩、俘魏军一万多人。

说到这里,小编不得不说,《三国演义》真的是对于想要了解真实历史的人是一个阻碍,尽管它的文学价值很高,但是其中的很多事件和人物,都让人产生了太多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真的是最差的一个吗?

全文共 176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东吴先后有闻名的“四大都督”,而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来源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原本才能出众人见人爱的周瑜,变成了一个小肚鸡肠的小心眼,而另一个鲁肃,也是成了另一番模样,与真正的历史上的鲁肃迥然不同。那么,真实的鲁肃究竟是怎样的,他的才能真的是后世描绘的那样,是四大都督里面最差的一个吗?

鲁肃被《三国演义》给娱乐化了,成了人见人爱的呆萌宝宝。而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战略能力可不比诸葛亮差多少。

孙权集团有太多战术大师,比如孙权本人、吕蒙、陆逊,但真正能称得上战略家的,只有周瑜和鲁肃。但周瑜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北伐曹操的战略太过激进,当时吴国还没有那个实力。仅荆州就未必能让东吴顺利吞下,再把老本赔进去就惨了。

鲁肃因性格沉稳,他给孙权出的战略规划就非常靠谱。鲁肃准确预见了曹操的实力,对孙权说:汉朝必被曹操取代。而我们又没有实力一夜之间吃掉曹操,“曹操不可卒除”。

鲁肃要孙权先稳定江东的基本盘再想别的。有的小公司连小区这块市场都没拿下,就宣称要做世界五百强。好高骛远,最后只能鸡飞蛋打,曹操没灭掉,江东也丢了。鲁肃说的非常清楚,“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

接下来如何做?鲁肃给出的办法是“观天下之衅”,也就是出现重大的战略转机。如果没有这种机会,我们就保守江东,还有个吃饭的地方。在这种机会来之前,你必须稳住江东基本盘,再西伐黄祖,争取拿下荆州,扩大江东的战略外围。

江东地大物博,但最大的战略劣势,是敌对势力与江东共同拥有长江天险。割据荆州的刘表虽然平庸,都能对江东构成战略威胁。荆州万一要落到曹操或刘备手上,你哭都来不及,这两个枭雄是专门断人活路的。

为江东计,拿下荆州,把江东的长江防线向西推进数百里,让曹操只能从长江北岸攻我,而不是北岸和西岸同时攻我,这样我们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鲁肃这个战略构想,是对开创江东基业的孙策的激进北伐路线的否定。孙策初定江东,内部统治不稳,孙策就想和袁绍联手,偷袭许都,干掉曹操。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呢?

这几年,孙权把注意力集中在经营江东上。等到曹操南下夺取荆州,意图夺取江东时,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已稳如铁桶。曹操势力大,但孙权至少有了可以和曹操掰腕子的实力。

鲁肃又来给孙权洗脑了,说荆州“荆楚与国(江东)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不惜代价也要拿下。

曹操此时还没有进攻荆州,刘表刚死,鲁肃就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意图。说我们赶紧联合在荆州不得志的刘备,做好曹操决战的准备。

有人会问,鲁肃要联合刘备,难道不知道一旦抗曹成功,刘备要从荆州割块肉吗?这正是鲁肃的高明之处。江东单独抗衡曹操有些吃力,拉个能垫背的刘备,只要打败曹操,以江东的实力再收拾羽翼未丰的刘备,易如反掌。

只不过鲁肃没想到刘备身边的诸葛亮那么开挂,没有让鲁肃阴谋得逞。退一万步讲,刘备占荆州,比曹操占荆州更符合江东的利益。刘备只有一个荆州,论实力远逊曹操,要活下来,必须依靠江东。而有刘备在荆州,曹操不能通过长江天险取江东,江东的安全系数大为增加。所以鲁肃说“今不速往(荆州联合刘备),恐为操所先。”

只不过鲁肃没想到荆州的清流投降派挟制荆州小刺史刘琮降曹,这才让刘备和孙权在鬼门关前转一圈。

鲁肃不像孙策、周瑜那么激进,也不像吕蒙、陆逊那么短视。在赤壁战胜曹操后,孙权想一口吞下荆州,没考虑到刘备集团的生存权,这等于逼刘备倒向曹操。鲁肃极力劝说孙权让出荆州一部分给刘备。刘备有了活路,就不会投靠曹操成为我们的敌人。鲁肃担心刘备万一拿下整个荆州,会灭掉孙权吗?不会,一则刘备实力不够,二则曹操还活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备和诸葛亮清楚这一点。

可鲁肃死后,孙权嘴上不说,心里却高兴的撒欢。孙权早就受够鲁肃蜗牛般的战略构想,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孙权也确实拿下了荆州,但代价却是和刘备彻底翻脸,要不是陆逊开挂,火烧连营七百里,孙权早就要饭去了。即使之后的吴蜀再次联合,蜀汉北伐时,兵力再短缺,也要在永安部署一支重兵,就是提防孙权再来偷东西的。

鲁肃的计划虽然见效缓慢,却是孙权统一天下唯一的可能。而孙权并不想统一天下,他只想拿下荆州,巩固江东,自己在一亩三分地上快活,仅此而已。

东吴四大都督中,周瑜、鲁肃都是战略家,但周瑜过于激进,不如鲁肃稳妥。而吕蒙和陆逊,比孙权战略眼光还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宜良都督烧卖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都督烧卖是一道起源于云南宜良的小吃,已有七十多年历史,辛亥革命时宜良人祝可清开设兴盛园,尤以烧卖驰名。此店门庭若市,供不应求,老板灵机一机,想出一个办法,凡需烧卖每人只卖三个。这从心理上增加了顾客的好奇,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一日,有位老者慕名前来品尝,吃后还要,店里就是不卖。他就问:“都督来吃也只卖三个”?祝氏答:“即使都督驾到,也只卖三个”。数日后方知,前来食烧卖的老者便是都督唐继尧。都督烧卖由此得名。

各地烧卖制法颇多,风味各异,而都督烧卖的制作别具一格,首先,皮坯是用面粉加鸡蛋后用热油汤先合成面团,热油汤是用猪、鸡的骨头熬制的鲜汤,油重汤鲜,合制面团后擀出的皮坯,自然味道要好,且软糯回甜。再则就是都督烧卖的馅心非常讲究,是用生馅与熟馅调合而成,既有北方面点馅的鲜嫩特点又有南方而食熟馅的香醇适口。计有鲜猪肉末、熟猪肉丁,加鸡蛋,水发冬茹、冬笋、干贝、肉皮冻等精心调制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鲁肃为什么能当吴国大都督?鲁肃和周瑜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周瑜都是吴国不可多得的大人才,两人很早就互相结识,而且还是挚友。在曹操南下时,周瑜和鲁肃就坚决抗曹,这才有吴蜀联盟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要是比较鲁肃和周瑜两人的能力,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其实两人的侧重点不同,鲁肃显得更为老练和沉稳,周瑜则是在大局观上非常敢拼,而且判断准备,周瑜死后鲁肃也是接过了这个大都督的位置。

鲁肃,字子敬,自周瑜推荐担任东吴官员以来,为东吴的壮大奉献了自己的力量,还是继周瑜后的又一任大都督,并为孙权推荐了吕蒙和陆逊,为东吴立下不小的功劳。

客观地说,鲁肃和周瑜的关系很好,还获得了周瑜的鼎力推荐。就是周瑜的推荐,让鲁肃的仕途一帆风顺,直到被孙权赏识,成为强硬的主战派,并和孙权、周瑜、黄盖等人站在一起,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赤壁之战后,表现突出的鲁肃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基本上已经成为周瑜的接班人。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只要你和老板或者大将搞好关系了,那么,你就有官做,因为当时做官是推荐制,不像现在要参加各种考试。后来,鲁肃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不仅和周瑜的重用有关系,也和孙权的赏识有关。也就是说,就是孙权和周瑜这两位贵人成就了鲁肃的英名,并且还给了鲁肃一个舞台展示自己。这就是鲁肃的独特之处。

最后,鲁肃性格沉稳,适合当好周瑜初丧后的权利过渡期时的大都督。周瑜死后,东吴苦于没有统帅型将领,只能安心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过,周瑜临终前向孙权举荐了鲁肃,还说他一定能完成孙权的使命。孙权历来相信周瑜,就听从了。

再说,鲁肃性格沉稳,也适合当好过渡期间的大都督。毕竟,东吴和曹军在赤壁之战打了一场恶仗,后来又被刘备阵营各种欺负,甚至于差点儿损了主力,实力大大受损,因为急需休养生息。而鲁肃的出现,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进而使得东吴在鲁肃的周旋下,有足够的时间疗养,为后来的东山再起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鲁肃和刘备阵营的关系不错,肯定能让刘备阵营不至于乘虚而入,还能联合刘备一起抵抗强大的曹操。这是孙权的最大打算。其实,鲁肃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在鲁肃的大都督任期内,我们看不到东吴有什么战斗行动,只是看到鲁肃一味地忍让刘备,并在北方集中精力防备着曹操的进攻。这就是高明的鲁肃的高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东都督府旧址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关东都督旧址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日本明治39年,1906年09月1日关东都督府于旅顺成立,旧址位于旅顺口区友好路59号。前关东总督大岛义昌(日本语:おおしまよしまさ)任关东都督府都督,其职责为"掌握管辖关东州,保护管理南满铁路的有关事务"。关东都督处理外交事务时,受外务大臣的监督;处理军政事务时,受陆军大臣的监督;处理有关作战事宜和军队教育问题时,分别受参谋总长和教育总监的监督。因此,关东都督府成立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关东都督同外务省等各有关部门之间,因争夺权势而经常发生矛盾。

关东都督府成立以后,根据《关东都督府法》建立了隶属于关东都督府的关东州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关东都督府下设陆军和民政两部,陆军部统率派驻在东北各地的日本军队,民政部掌管关东都督府辖区内除军事事务以外的一切行政事务。民政部统辖大连、金州、旅顺3个民政署,以民政署长为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因金州行政区较大,金州民政署又细分为普兰店、貔子窝2个民政支署。1908年10月,金州民政署降为民政支署,隶属大连民政署。普兰店、貔子窝民政支署降为出张所,隶属金州民政支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滇西都督旧址及叠园集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西军都督府旧址,位于今腾冲县第一中学紫薇苑内。其左边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搜集前贤遗墨,刊石树碑集中于叠园内的“叠园集刻”碑廊。

1911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初六),以张文光、刘辅国、刀安仁为首的同盟会员,发动腾越辛亥起义一举成功,28日晨,人心大定,市井宴然。上午9时,义军领袖张文光在来凤山北麓的腾越厅自治局内举行演说大会。

会上,张文光对前来参会的义军各首领及地方各界,作了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演说,申明起义原因和宗旨,要求“惟现在筹饷安民、保卫地方、维持秩序诸要政为当务之急,不能不望诸君相助办理。”于是“众皆感泣”,一致表示“凡事敬听先生命”。

依据孙中山《革命方略》中“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的规定,众人一致推举张文光为滇西军都督,成立军都督府。当日在此召开军都督府第一次重要会议,商定一系列大政方针,颁布安民告示和军都督府暂行二十二条律,布告革命的四条纲领和实行民主政治的四个步骤,同时创建共和新军,委任各营管带及其进军目标,委任财政处总办、军装军械、盐务局、军粮筹集供应等负责人,派员赴永昌、顺宁等各处策动反正等。此次会议,成为巩固和发展起义成果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滇西军政府成立旧址,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的财神庙,庙内建有戏楼,是当时腾越商界的活动中心。光绪末年预备立宪,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在这里建立腾越厅自治局,推进地方民主自治。民国四年(1915年)建立腾冲县立中学于其旁,此后滇西军都督府成立旧址一直为腾一中管理使用。

滇西军都督府成立旧址坐南向北,依次由照壁、大门、戏楼、过厅、大殿、两厢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分布在自北向南同一条中轴线上,纵深103.5米,左右建筑基本对称。位于北端大门对面的照壁长38.6米,厚1.06米,中部最高处9.5米,三叠檐,为腾冲县内现存最大的照壁。戏楼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5.3米,进深6.9米,飞檐羽角上翘,造型凝重古朴;其两侧耳房面阔均为4.1米,进深3.7米。大门附着于戏楼背面,坐南向北,门宽2.4米。沿大门左右7.2米处为两道券门,门宽1.8米,高3米(今已不再使用)。第一进过厅,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3.65米,进深9.84米,台基高0.87米,梁檐柱枋施透雕及彩绘。第二进大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抬梁结构,面阔三间13.7米,进深9.84米,台基高1.86米,殿前左右石栏相围。在此中轴线上,左为“五公祠”,右为花厅,各自构成四合院式的建筑单元。

“叠园集刻”是滇西抗战胜利后的1944年,时任云贵监察史的李根源受命回腾冲督办善后,这期间,他用三年多时间,收集海内名家、云南名家、腾冲先贤及历代宦游备边来腾名宦的前贤书法手迹174件,双钩上石镌刻成碑,分别镶嵌于滇西军都督府成立旧址后的县立图书馆墙壁上,取名“叠园集刻”(又名“腾冲县立图书馆石刻”)。“叠园”,是因其位于腾冲的叠水河畔而得名。

“叠园集刻”碑廊现存98方石碑,内容有名诗、格言等;字体正、行、草、隶、篆各体具备,章法布局形式多样,荟萃一堂,蔚为大观;选用精良石材,镌刻精妙。其规模之宏大,收集名人墨迹之多,在云南实属罕见。“叠园集刻”不仅是对外展示腾冲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珍贵文物,也是全国部分名家书法艺术的集中展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3年5月,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蜀汉江州都督是什么职位 分别有谁当过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时期蜀汉设置的江州都督可以说是非常的受关注,对于这个职位,很多人都并不清楚是干啥的,但是对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职位一共有五个人担任过。分别都是谁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蜀汉的都督则比较精简,主要分为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这四大都督,也即分别镇守蜀汉的四个重点区域。其中,就汉中都督来说,第一任都督就是刘备的心腹魏延。在魏延之后,吴懿、王平、胡济等人先后担任汉中都督一职;就庲降都督来说,主要镇守的是蜀汉的南中地区;就永安都督来说,永安是蜀国东部边境重镇,位于三峡西口,面对魏国新城郡和吴国荆州,为此,刘备设立永安都督,第一任都督就是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江州都督来说,蜀汉在西、北、南、东线之外,后方二线设江州(巴郡治所)都督。在蜀汉历史上,李严、李丰、李福、邓芝等人曾担任江州都督一职。

1、第一任江州都督:费观

费观,字宾伯,与蜀汉名臣费祎同族。费观与益州牧刘璋是亲属关系,汉末大乱时跟随族人避难至益州,后在益州出仕并迎娶了刘璋的女儿为妻。刘备平定益州时,费观与李严一同加入了蜀汉集团。费观文武兼备,做事条理清晰且聪慧敏达,刘备对其非常器重。

2、第二任江州都督:李严

李严在蜀汉集团素有威望,刘备病逝之前的地位几乎能与诸葛亮比肩,病逝前命其镇戍永安,刘禅继位后晋升其为光禄勋。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筹备北伐事宜,李严也随之迁任江州都督。诸葛亮北伐时,命李严进驻汉中,在后方督办粮草供给,但这项提议遭到了李严的拒绝,而李严合并五个郡设立巴州的提议,也遭到了诸葛亮的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

3、第三任江州都督:李丰

李丰是蜀汉名臣李严之子,诸葛亮在表举李严为骠骑将军时,同时举荐了李丰接任江州都督一职。后因受到李严废黜的牵连,李丰也被一同解职。任职时间为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至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在职时间一年有余,主要事迹不详。

4、第四任江州都督:李福

李福,字孙德,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出任江州都督一职。李福是蜀汉集团建立之初加入的官员,效力期间得到了刘禅及诸葛亮的器重,在李丰解职后接任了江州都督,但由于史料记载语焉不详,故其具体在职时间及主要事迹不详。据《三国志•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载,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前,李福就已从江州调入成都任职。

5、第五任江州都督:邓芝

邓芝,字伯苗,蜀汉集团的最后一任江州都督。邓芝在汉末大乱时迁至益州,后加入蜀汉集团,起初在地方上任职,后因政绩突出累迁至朝中任尚书。刘备病逝后,邓芝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效力期间曾数次出使东吴修复蜀、吴两国之间的关系。诸葛亮北伐期间,邓芝以扬武将军一职跟随出征,后以战功累迁至车骑将军并授假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有什么战绩?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三股势力鼎足而立,而要说三方的人才,那就不得不提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以及东吴四大都督。前两个知名度都很高了,至于东吴四大都督,这四个人就是周瑜、吕蒙、陆逊、鲁肃。而在这其中,前三个人可以说功绩都是众所周知的,唯独第四个人鲁肃,似乎很少听到他有什么功绩啊?那么,鲁肃在东吴,究竟有什么样的贡献呢?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魏拥有张辽等五子良将,蜀汉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大将,而对于东吴来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大都督同样非常耀眼。就东吴四大都督来说,周瑜火烧赤壁,奠定而来三国鼎立的格局;吕蒙击败关羽,夺取了荆州;而陆逊则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与此相对应的,鲁肃似乎没有什么比较耀眼的功绩。那么,问题来了,鲁肃凭什么和周瑜、吕蒙、陆逊相提并论呢?

首先,在赤壁之战后,周瑜病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在周瑜去世后,鲁肃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兵马,但是,指挥作战不是鲁肃擅长的地方。对于鲁肃来说,之所以可以和周瑜、吕蒙、陆逊相提并论,并且受到孙权的重用和信任,主要是鲁肃在战略谋划上的一流能力。东汉末年,周瑜和鲁肃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孙策去世后,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在周瑜看来,鲁肃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也即对鲁肃有非常高的评价。

在东汉末年,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方向,成为刘备能够建立蜀汉的重要战略规划。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孙权和东吴,也有自己的“隆中对”,也即“榻上策”。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于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国对策。由于其是在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上进行的对话,因此得名。对于鲁肃的“榻上策”,在时间上要早于“隆中对”,其战略方针是占据长江以南,从而成就刘邦一样的事业。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大军南下,对于当时的江东来说,主降派占据了上风。在此基础上,鲁肃、周瑜等人力排众议,坚持了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方针,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明确表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曹操,皆肃之本谋”。“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由此,对于赤壁之战的胜利,虽然离不开周瑜等将领在前线的作用,但是,对于鲁肃、诸葛亮等谋划之人,也起到了自己的贡献。

最后,在赤壁之战后,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虽然从短期上来看,这让东吴损失了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确保刘备势力的存在,有助于共同抵抗强大的曹操。而且,刘备占据荆州,也为东吴一方分担了非常大的防御压力。

换而言之,在联吴抗曹这一战略上,鲁肃的眼光更为长远,其战略谋划能力无疑要在了吕蒙、陆续、周瑜之上。总的来说,鲁肃为孙权霸业所贡献的功绩,往往不在于行军作战所获得的“战绩”,而在于进行战略谋划而取得的“谋绩”。不管是“战绩”还是“谋绩”,都对东吴的建立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黑水都督府与奴儿干都司有着什么区别?哪个管辖范围更大?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地理位置上来看,库页岛无疑成为了中华文化圈当中最为边缘的苦寒之地。在意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体系当中,库页岛的遥远已经很难进入中原皇帝的法眼了。但是这并没有断绝库页岛上的部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贸易。在库页岛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有很多都是咱们历代中原王朝时期的玉制品。也正是这些玉制品,证明了中原王朝穿透广袤东北地区而来的文化影响力,尽管这种影响力可能十分微弱。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开始对库页岛进行管辖。据《旧唐书·靺鞨传》所载,唐朝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先设立了黑水军,后又改为黑水都督府统辖靺鞨各部:“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

黑水都督府治所位于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勃利(伯力)。或许是历史的黑色幽默,这座第一次将中原王朝的身影引向东北亚的古城,在千年后再次成为中原王朝退缩的见证——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第一款便规定两国国界“顺黑龙江下流至该江、乌苏里河会处。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而勃利这座千年古城,也最终有了一个俄语名称:哈巴罗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

黑水都督府管辖范围“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东际于海”是否包括与大陆一线之隔的库页岛尚不明晰,但《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中还有对这一地区各部落更进一步的记载:“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屈设……不能自通。”这里“窟说部”中的“说”通“悦”,“窟说”一词与日后“库页”读音已非常相近。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窟说部一定位于库页岛。因前文有其它部落“时时通中国”之语,窟说部的“不能自通”指的自是通商之意,至于这是不是意味着窟说部地理上也不能“自通”,便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历史渊流来看,中华古地名与民族名互为假注的现象颇为常见,库页岛之名源于窟说部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隋唐之后,历代中原王朝对窟说部的称呼大多相似:元、明两朝有“骨嵬”、“苦兀”、“苦夷”之称,直到清朝最终历经了“库野”、“库叶”等称呼,最终演变为“库页”。

如果说唐朝对库页岛的认识还停留在纸面上,那金朝以降中原王朝对库页岛的管辖便日趋实质化。至元二十三年(1291年),元朝遣兵万人、船千艘征伐骨嵬,据《开元新志》所述,骨嵬“在奴尔干海东”,这便是库页岛无疑了。元朝平定黑龙江流域之后设东征元帅府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奴儿干城以便管辖,元明易代后,明朝永乐帝朱棣在东征元帅府故地又设奴儿干都司,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日本海的广袤地区。奴儿干城地理位置虽然险要,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毕竟过于遥远苦寒,所以朱棣自始便对这一地区实施羁縻统治而非直接管理,这也使得奴儿干都司自成立起便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宣德年间,明朝更渐渐放弃开拓东北亚乃至于西伯利亚的计划,并将奴儿干都司的治所内迁至三万卫。据《明宣宗实录》所载,宣德帝朱瞻基临终前以遗命的形式放弃了奴儿干都司:“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放;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着役。”此后明朝国势日渐衰败,历代皇帝更秉持着“帝王之待夷狄,来者不拒可也,何必招抚”的方针,奴儿干都司也自此渐不为中原王朝所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