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辽阳战争遗址【合集20篇】

浏览

1861

文章

1000

篇1:血池遗址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血池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山血池祭祀遗址

时代:秦—汉

地址: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村(血池村)、沟南村、尧奠村

保护范围:血池遗址所处的三条山梁,东至夯土台以东水泥路与北斗坊村北连线,南至北斗坊、尧奠村、半坡铺村北半山腰一线,西至半坡铺村东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区外扩170米,北至与夯土台以北连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沟,南至北斗坊村、尧奠村、宝汉高速、半坡铺村以北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130米,北至西北角与雍山道观以南连线。

2018年,雍山血池祭祀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血池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林镇:柳林镇区原名柳林铺,街西有一渠流水渭雍水河源头,相传周文王时,凤凰“翔于雍,鸣于岐”时曾饮此水故称饮凤渠,因渠西柳树成林而得名。 柳林镇位于凤翔县城西8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镇域面积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150亩,镇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驻镇单位22个,西凤酒厂位于镇区东大街,千凤公路穿境而过,是中国四大名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会台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过会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过会台遗址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镇花寨楼庄村。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8.75万平方米。地表散落有红陶片残块和石器,周边断崖有堆积丰富的文化层,厚3—5米,夹有红陶片、兽骨、石器等,采集有磨制石器、彩陶片。2012年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试掘,出土夹砂素面弧腹平底陶罐和平底陶钵。该遗址对全面认识和研究河西地区青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文化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10年被山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延伸200米,向南延伸300米,向西延伸200米,向北延伸3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甑子垭红军战斗遗址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甑子红军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甑子垭红军战斗遗址

1933年腊月30日,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所部,时任重机枪连连长洪学智带领重机枪连沿刀背梁到国军驻扎营地甑子垭碉堡下,调虎离山,诱使国军离开工事,展开追击,趁机占领了国军甑子垭碉堡营地,并尾追国军所部,逼至严家垭陡坡低洼处,对面150米处簸箕田梁上,红军设置机枪阵地,歼灭了国军所部一个营,当时老百姓收敛国军尸体,将其埋葬于严家垭处,取名叫“万人坑”。目前甑子垭战斗遗址碉堡尚存,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的激烈战斗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从1936年至1941年进行挖掘,发现了早期原始人类化石。此后,50种化石先后在这里被发现,包括远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占世界已知原始人类化石的一半。过去1500000年前人类聚居此地这一事实,使桑义兰成为理解和研究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人们在远东和非洲地区先后发现了大约12个左右的猿人直立人个体,尽管如此,这些个体中却没有一具含有面部骨骼的。但是在桑义兰早期人类化石遗址中发现的桑义兰17——便成为爪哇猿人化石中保存最好的原始人类头盖骨,迄今为止,它也是唯一的一块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化石,这块骨骼突然间出现在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融有多种文化的模型的中心。桑义兰17化石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就使它在多源假设中成为研究的重点。经研究,桑义兰17化石大约出现于800000年以前,其脑的容量是1029毫升。

Sangiran Early Man Site 必去理由: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咸阳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北,距咸阳市13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以文物遗址和历史地段构成的全面反映秦代社会文化的综合性遗址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92年成立文管所,1995年建成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是以收藏和展示秦咸阳城遗址为主的专题性历史博物馆。

1988年秦咸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现收藏文物316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8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295件。现有三个陈列室,陈列面积约350平方米。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外形设计上小大下,平顶四阿的覆斗形,风格独特,古朴独特,整个馆内环境优雅。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主要反映秦代的辉煌历史,展示秦代文化物精品,再现秦城昔日风貌。向人们展示了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的发展前景。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都城从栎阳迁至今窑店镇附近的咸阳大地上,直至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灭亡,在长达14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东到柏家嘴,西至任家嘴,南临草滩农场,北达-渠,东西9.60公里,南北7.50公里,面积达72平方公里的秦咸阳城遗址进行了测绘,发现了以窑店地区为中心的秦宫殿建筑遗址、作坊遗址以及其它遗迹230多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秦咸阳一、二、三号宫殿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各类文物5000多。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共分为三个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秦咸阳城沙盘模型,集中反映秦代咸阳周边及关中地区宫室、城市、苑囿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

第二陈列室主要介绍秦咸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展出宫殿遗址出土地的部分珍贵文物,其中龙凤纹空心砖、秦诏版、秦壁画等都是秦咸阳城出土的精品。

第三陈到室主要为秦咸阳宫遗址保护规示意沙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县功杜村遗址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县功杜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唐

地址: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杜村

保护范围:东至杜村村东山坡,南至杜村村南断崖,西至杜村村西与李家崖村之间冲沟,北至杜村村北半山腰。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县功杜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功镇:县功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的西端,宝鸡市的北部,距市区19公里。县功镇2002年元月1日由原宝鸡县上王乡、双白杨乡、县功镇三乡镇合一,镇名为县功镇,2003年5月26日,随宝鸡县撤县建区,称为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县功镇东接陈仓区桥镇镇,西接金台区硖石乡,南邻金台区金河乡,北与新街镇相邻。全镇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49公里,镇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司川河、北川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1986年首次系统发掘的万余件化石中,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齿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人类用火遗迹有灰坑、灰烬、烧骨等。所获骨器制作除打击技术外,有骨锥、骨铲、骨叉、耳陲、胸陲、还有骨镊和刻纹的骨棒,都是旧石器时代罕见的文化遗物。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以小型工具为主,频似四川富林文化,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个区域性文化。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获2万件碎骨片,400多枚动物齿化石,石制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专项研究中分析指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遗址的占有者——马鞍山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所造成的。文化性质与1986年发掘物相同。马鞍山南洞1990年发掘,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还获人牙化石4枚,分别为40岁左右,25-26岁,2-3岁的晚期智人。文化性质与北洞相同。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以及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它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发掘物,给我们描绘了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图景。在马鞍山岩溶山间盆地周围、温暖多雨的气候,山峰坡脚雨水冲刷下堆积肥沃的土壤,洪水期蟠龙洞伏流泄水不及,盆地底部河流两岸沉积了肥沃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冲积土和第四纪以来发育堆积的黄壤土上,箐密林深,牧草旺长,鸟语花香,岁月的流逝,自生自灭自长,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协调,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松、杉、柏、桃、李、杏、竹、柳、杨……等竞相生长,鲜花野草铺满了马鞍山周围盆地,山谷、山泉涓涓细流,泉水汩汩,湖水碧蓝,成群、喜温食草动物野鹿、水鹿、水牛、犀牛、剑齿象、熊猫、巨貘在牧草丛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追逐。一群马鞍山人的男女老幼手持自制的狩猎工具,如弓箭、木棒在围捕食草动物;一群在河边或湖边用鱼叉叉鱼。在马鞍山岩厦东方避风处他们用石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剥离兽皮、割肉、然后用木棒或竹子挑着在火坑上烤熟,等待家人日落满载而归,围着火坑,迎着魁岩上升月亮洒下的银光,哼着愉快的小调,尽情欢乐地饮用。虽四周不时传来虎啸、狼嚎、熊啼,由于岩厦在悬岩绝壁下,一面临天门河,便于观察和防御,年老者守夜,其他男女老少皆香甜睡去。白天闲时,他们将兽骨敲骨吸髓后,选用好的骨片加工出骨稚、骨棒、耳坠、胸牌、鸡心式的胸坠来装饰打扮自己,缝制兽皮穿在身上。那些碎骨随意抛在西边斜坡上。马鞍山人后裔在何处,踪迹何处寻,还有许多谜团待人们去寻找、去探索、去寻根究底。

景点交通:该景点位于县城区南部,徒步或乘出租车、三轮车均可。

景点服务:该景点处于待开发阶段,所需服务可在县城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北庭故城遗址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北庭故城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以北约12公里的护堡子。

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绘,在城西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画。

古城的规模十分宏大,平面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的地方。外城墙周长达4596米,内城墙周长3003米;城墙高10多米,是夯土建筑而成的,厚8~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等军事防御设施。城内原有的建筑破坏殆尽,仅保存下来了3处残破的墙基,9处残基址,其中2处是佛教寺院的基址。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外城应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显庆(656年~661年)和开元(712年~756年)以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对城址进行过修补或增筑。内城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在城内曾经出土了很多唐代的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并在城的西北角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工艺水平很高的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多种文物。(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清宫遗址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清宫遗址

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由道教全真派弟子捐建。此后又捐建“斗母宫”,道家与佛家融合在这里充分体现,使人难辨佛道。

1949年,斗母宫竣工,三清宫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到1964年,经过70多年的修建,三清宫已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庙内香火旺盛,更有抽签、问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五赶庙会的居民川流不息。

现存三清宫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殿平行并列,历-革期间被彻底毁坏,建筑如同一般平房,建筑风格不突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家峡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苏家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峡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中山乡东部苏家峡水库东西两侧的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大地湾遗址7.5公里。

东侧遗址断崖上随处可见散落的红陶残片,文化层厚约3米。文化层大约分三层,上层分布着瓷片、瓦片等,中层分布大量夹砂红陶、灰陶残片,多饰绳纹、弦纹等,下层分布若干处灰层、烧土颗粒等。附近断崖及村民院落中暴露多处白灰面,有的长达5米。

西侧遗址主要分布在苏家峡村六队附近陈家沟旁朝东的断崖上,文化层厚约1米,在断面南端最下部有近20米长的灰层,曾出土石斧、石刀、石凿、人面形研磨器、纺轮和红陶单耳罐等。

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据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属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并存遗址。

中山镇:甘肃省秦安县中山镇位于秦安县东部山区,本区跨越清水河、葫芦河两个流域,距县城33公里,地处东径105°21′-106°02′,北纬34°44′-35°11′之间,东与五营乡接壤,南同兴丰乡,清水县王河乡相邻,西靠刘坪,北依莲花乡。沿革编辑1950年设中山乡,1962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槟城战争博物馆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槟城战争博物馆于2002年开馆,博物馆的前身是英国建于1930年的一个防御城堡,位于一个山丘上,周围被热带雨林包围,目的在于保护槟城免于被侵占。战争博物馆是马来西亚国内第一家战争博物馆,也是东南亚目前唯一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同时是全球唯一一间建立在热带雨林的博物馆。

战争博物馆内所有标准的海边山地防御工事一应俱全,根据博物馆的浏览路线,可以分为户内和户外,户外有枪堡、大炮射台、瞭望台、士兵宿舍、兵营、牢房、医务室、储藏室、水井等。户内参观包括有防空壕、地下隧道等,进入隧道后就进入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0世界,用途在于躲避敌人的追杀。

逗留在战争博物馆仿佛在坐时光穿梭机一样,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参观每个房间都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座博物馆在告诉人们要爱好和平,避免战争。

Penang War Museum

必去理由:全球唯一建立在热带雨林的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马来西亚[Malaysia]

景点所在省、州:槟城 [Penang Stat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瓦窑山邛窑遗址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瓦窑山邛窑遗址位于邛崃市固驿镇公议村2组。该窑创烧于南北朝至隋,衰于中唐以前,是四川早期青瓷邛窑系的重要窑口之一。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现存窑包2个。1988年考古发掘有大量生活用品,器形有碗、盘、钵、豆、杯、砚。胎多灰褐胎,上施一层乳白或米黄化妆土,再施青釉,多素面,偶见釉下黑褐彩绘条带式联珠纹、圆圈形联珠纹和花瓣文,印花装饰极少;使用支钉、垫围、垫板、垫柱叠装支烧,未见使用匣钵。该窑对后世青瓷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十方堂邛窑、青羊宫窑、都江堰金马窑、江油青莲窑等皆于该窑互有影响,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铁吉克佛寺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铁吉克佛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铁吉克佛寺遗址

铁吉克佛寺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的托什汗布拉克的地方唐~回鹘龟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遗址的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1800平方米。现寺垣残高3.5米,基宽2米。寺内残存两处房址,用土坯垒砌而成:其一为10.2x4.5米,残高3米。另一为12x4.6米,残高3米,其门高12米,宽

0.8米。遗址北部的山坡上开凿有几座洞窟,其中一座保存有回鹘时期的壁画。1928年黄文弼曾进行过发掘,出土有佛手陶范、铺地花砖等,近年采集到大量的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宜瓦战役宜川遗址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宜瓦战役宜川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瓦战役宜川遗址

时代:1948年

地址: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铁龙湾村—白家庄村

保护范围:东至铁龙湾村小南川口,南、北至小南川两侧山脚,西至白家庄村与黄龙瓦子街丁家湾村交界处。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宜瓦战役宜川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州街道:宜川县辖镇,县府驻地。1964年成立城关镇,1976年改丹州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兰宜、渭清公路过境。辖北窑、南窑、西街、南街、郭崄、和平、甘义沟、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12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烤烟、蔬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茨台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小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茨台遗址

小茨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地作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

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治渠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尚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引水管三节,以后又从小茨村征得三节,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宽沟城遗址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宽沟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宽沟城遗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宽沟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50米,东西宽228米,面积10.76万平方米,四角有角墩。城墙为黄土夯筑,其中东城墙临近沙河为黄土夹砂夯筑,夯层厚0.1—0.14米,城墙基宽5米,顶宽0.9—1米。据文献记载,宽沟城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原为皋兰县红水分县县丞治所,城内现存民国时期的县府、-署及宽山书院等建筑遗址。1988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

宽沟村:宽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斗蓬冲战斗遗址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斗蓬冲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斗蓬冲战斗遗址

斗蓬冲座落在长顺县睦化乡北境,距县城30多公里,地处东经106°25′15〃,北纬25°51′,海拔1100米。地处鼓扬、睦化两乡交界。置于群峦迭峰之中,山上林木幽深,中间低凹,型始倒置锅底,整个地形为300余米长的山沟,南北环山,东西走向,南面山有一条险峻的山凹口。进出仅有三个山垭口能通行。

1950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下达了合围长(顺)紫(云)惠(水)的剿匪命令,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八团、一四0团、一五一团、十七军随校、十六军侦察营、贵阳军分区部分部队等三个整团及五个营的兵力,还有2000多农民自卫队员配合。

斗蓬冲战斗却只有78名武工队员,总计歼匪337名(以曹绍华为首),缴获轻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冲锋枪1支,七九步枪168支,短枪8支,各种子弹9000多发,人民解放军牺牲副班长以下6人,伤班长以下12人,共伤亡18人。肖国宝烈士由于功绩突出,被省军区授予“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光荣称号。斗蓬冲战斗创迨了人民解放军剿匪以来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漂亮仗。

在遗址上,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回音和葱葱郁郁的翠竹,依旧诉说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事。

1992年4月29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办(1992)12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夏离宫遗址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西夏离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沿110国道北上平罗县上庙乡沿西侧路口上行到贺兰山大水沟沟口。沟口右侧有一高66米,底宽133.2米的土筑平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穆桂英点将台”。据专家考证为西夏时期李元昊离宫遗址。

据《西夏书事》载:夏国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五月,西夏第一代皇帝嵬名氏元昊,为太子宁令哥娶妻没移氏,因见儿妻美貌,便自纳为新皇后,于贺兰山大水沟之东建离宫,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经宁夏博物馆考古认定,西夏离宫遗址,位于市境平罗县城西南45公里的大水沟沟口两侧,南北长约4公里。

遗址上有建筑台地数十座,沟口南侧,有建筑台地十余座,其中最大的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7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最小的台面长20余米,前后宽10米,高出 地面8米,其余台地高低不一,在5-15米左右。沟口北侧有三组建筑台地组成:第一组建筑台地为上、下两层,下层南北长近100米,高出地面30米;第二组台地位于第一组台地之北,修筑在沿山长200米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共分四层,最上层高出地面100米左右,每层台面宽60余米;第三组建筑台地位于第二组东北,在沿山坡500多米的地方,修筑建筑台地3处。所有台地台面都较平坦,其后端是将山坡劈去,与台面形成直角,前端则以块石砌成直壁,台在两侧或正中砌有石阶梯。台地上和附近有大量西夏时期的玻璃砖瓦、鸱吻、瓦当和滴水等建筑残件等。此地还出土过西夏和宋代钱币。

西夏离宫遗址下方曾多次出土过西夏窖藏钱币和大量的西夏砖、瓦等建筑构件。山口1千米处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长城。三公里处有古寺庙遗址一处。称“上庙”周围多处发现有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沟口山泉常年不断,两岸山势峻峭,山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是郊游、登山的好去处。

宁夏石嘴山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坡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坡遗址位于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有两处遗址,一处在村西100米,是一处多时代复合型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鱼纹敛口钵、细绳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罐残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汉代灰陶盆、甑、罐残片。另一处在村南500米。汉代遗存。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器形有圜底罐、盆、瓮等。另有圜底铁釜、铁钉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安木塔寺遗址公园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木塔寺遗址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木塔寺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东依太白南路,公园占地6.78万平方米,其中绿化5.5万平方米,硬质铺装1.3万平方米,水面积5020平方米。公园四周路网环绕,是高新区六大动脉的集中之地。公园内尚留存的遗址包括大殿基址和山门遗址,殿基线左右列植的两株古龙爪槐,寺址北端雕花青砖砌筑的窑洞式建筑。沿东西方向各有一个木塔遗址,为总持、庄严二寺之木塔当年的位置,但木塔已经不复存在。

木塔寺,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与该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左右比邻。两寺建制相同,规模宏大,各建有一座规制相同的七层木塔,高三百三十尺(约97米),周长120步(约176米),气势宏伟。

由于两寺在长安城的诸多佛寺中一直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香火隆重,所以在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运动中,被明令保护,免遭焚毁。公元852年,大庄严寺改称圣寿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时,和长安城同时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宋、元、明时期多次修葺,但到明朝末年,又遭废毁,只有木塔仅存。清朝康熙年间,又进行过两次修复,并改名木塔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寺经过多次人为和自然破坏,寺内建筑和木塔均已无存。目前仅存清康熙年间所建山门、东西偏殿和法堂等几处遗迹。

景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科技六路木塔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