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3425

文章

50

篇1:先秦以笔法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 先秦以笔法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以“笔法”与“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春秋》。《春秋》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为《春秋》的记事语言极为简练,而且每个句子似乎都暗含褒贬之意,所以《春秋》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的释义

春秋笔法指的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微言大义的释义

微言大义指的是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出自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有可见于《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雎不辱使命的出处 唐雎不辱使命是什么史书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它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过程。

作品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史书上为何很少记载晋朝?是不愿意记载吗?

全文共 2230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可以说都有很多史书记载,尤其是大一统的王朝,更是有史书,除了史书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当时朝代的很多古书,涉及到的也是方方面面,不同的书记载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这些史书中,对于晋朝时期的记载却并不多,很多书中很少会写到晋朝。晋朝怎么说也算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古人对它的记载就会那么少呢?是和晋朝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因为古人并不愿意去记载晋朝的历史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晋朝的建立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刘禅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之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称晋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马炎继立后于266年建立晋朝,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发展生产。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

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叛,次年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

272年司马炎又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刘猛叛乱。

274年陆抗去世,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晋朝,马循平定鲜卑。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

276年羊祜提议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

277年树机能复叛,司马骏帅文鸯等败树机能,降鲜卑二十万。沙漠汗被鲜卑旧贵族杀害,卫瓘平定拓跋部内乱。

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此时司马炎派马隆前往凉州平叛,秃发部众杀树机能降。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胄军多路并进。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2、为何史书很少记载晋朝

公元266年,司马炎将曹奂控制住,之后自己篡位为皇帝,而西晋却只有50年就已经衰落了。晋朝可谓是开历史倒车,将郡县制废除,采用了分封制,这样就导致了后期的八王之乱。不仅如此,司马家族还采用近亲的结婚方式,结果生出来的后代不是弱智就是命短之人,司马衷就是一个傻子,结果却能够被立为皇帝,这也让贾南风胡作非为,掌管朝廷杀害不少忠臣,以至于不少宗族都被杀死,就连太子都被她毒杀。

整个国家也被她搞得混乱不堪,之后八王就在一起相互作战,结果整个精锐力量被消灭,农业也得不到什么发展,百姓们处于痛苦中。没有治国的方略,那些叔叔纷纷控制司马衷,结果国家也动乱不堪。这时,胡人也看到晋朝的虚弱,纷纷出兵反抗,之后就是中华文明中最黑暗的五胡乱华。

中原地带全部被胡人掌控,而士族纷纷跑到了南方,一直苟且多年。但此时已经没有能力去扫平那些胡人,只能被动的防守,幸亏这些胡人对当时的南方蛮夷地区不感兴趣。而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可谓是十室九空,女人变成了四脚羊,孩子也不被放过。

而东晋也依旧非常的保守,可以说对中华文明一点贡献都没有,全是动乱的时代,这就是为何三国后的300年里,史书上记载很少的原因。而在动乱的年间,东晋的那些皇族、贵族依旧载歌载舞,让人痛恨。

直到刘裕的出现,才将司马家族的成员杀光,之后建立了新的朝代。而整个司马皇族没有出现一个明君,从司马懿开始就篡权,这样得来的政权本身就不光彩,而后世子孙更是将中华文明带到了黑暗时期。3、晋朝是如何灭亡的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

卢循为孙恩妹夫,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

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于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后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皇帝姚兴病死,其子姚泓初立。416年12月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

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谋士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10岁的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前四史是指哪四部史书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那前四史是哪四本书呢?下面就来说说前四史是指哪四部史书。

详细内容

1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2

《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3

《汉书》

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4

《后汉书》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注重道德品质。在体例上,《后汉书》把东汉一代在位时间短、事迹不多的殇、冲、质三帝附在其他帝纪后面,又开创了给皇后增作本纪的先例。这既反映了他对君权的尊崇,又反映出东汉一代皇后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强化。

5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此族乱华后从史书中消失五花乱就是他们所引起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此民族乱华后从历史中消失

在我国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因为祸乱中原的缘故,所以后来都是没有了总机,要说是被全部都给灭亡了也不大可能,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些的少数民族融合到了其他的民族,或者说是改了名字,这里要说到的这个民族,就是狄族。

狄族祸乱中原的事件,在历史中的记载是被成为五花乱,就是那时候的狄族在中原建立了五个国家,那时候狄族建立的的实力最为强大的先秦,可以说是差点就统一了中原,但是被人灭了之后,历史中就再也没有了关于狄族的记载,那么狄族可能的去向都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有人推测,说是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侗族,就是狄族的后裔,一样的说法也是有着一些史实的支撑,比如说是两族的生活地区很是相似,差不多都是那么大的地方。

还有记载称是那时候的狄族南迁出国,跟后来的缅甸融合,也就是融入了缅甸,这样的说法也是有迹可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始皇见过外星人吗?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外星人,这怎么看都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在地球之外到底是不是存在有其他的星球文明,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前些年各种外星人、UFO的世间让人心绪不宁,可是又没几个人真的亲眼看到过外星人,然而有传言说秦始皇竟然见过外星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见过,外星人又对秦始皇说过什么呢?

如果太阳系附近存在外星人的话,也许他们早就来过地球了,一些古书和古画中的相关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外星人造访的事件。秦始皇曾接见外星人?--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秦始皇真的见过外星人吗?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秦始皇这位皇帝,在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他是我国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做事情的手段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却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这应该也就是做皇帝的无奈了,要想实现一统天下,自然是要付出很多的。

不过秦始皇一生精明,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却似乎便的有点荒诞了,竟然让徐福到处去给他找长生不老药,自己还迷恋上了修炼丹阳,结果不但没有能够延年益寿,还那么早的就去世了。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会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肯定不是仅仅因为他贪生怕死觉得自己还没有当够皇帝,长生不老药也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他曾经见过“外星人”。

在很多史书上都记载过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遇到很多离奇的事情,晋代人所写的《拾遗记》也记载到秦始皇曾看见过外星人,书中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这里所提到的这个交通工具,分明就是现在的核潜艇啊,而且地球上也没有叫做“宛渠”这个地方,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宛渠之民”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外星人,秦始皇就是因为遇到了他们,之后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所谓的“史学两司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他不仅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同时还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迁为何妖魔化秦始皇 史书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样

全文共 4919 字

+ 加入清单

长久以来,对于秦秦始皇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而在往前看,秦朝灭亡之后的汉朝,最能反映当时的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莫过于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了。而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相描写,看过之后就会感觉,司马迁眼中的秦始皇就是一个极其丑陋又凶狠的人,说白了就是妖怪,那为什么司马迁要这样写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胡适说过一句话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200多年前,有一位帝王,他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一统华夏,建立不世功勋,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对华夏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被后世史书描绘成一个残暴君王,并且代代流传,亿万华夏儿女慢慢形成了一个共识:秦始皇在中国是一个残暴的暴君,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违法,被关在监狱。

这些共识大部分都是因为史家一支笔造成的,史家的一枝笔记载着千秋万代的多少功过;骚人墨客的一枝笔留下多少纵横千古的文学作品和不朽的画作。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大多是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所得到,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以上经典史书都是秦始皇的敌人或者新朝代统治者为了宣传、粉饰自己写的,不可全信,真实的秦始皇,我们可以从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大面积的勘探和局部的发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秦始皇并没有后世人流传得那么不堪,毕竟他可是结束多年战争的千古一帝,并且统一后面临的局面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故,实属不易,也不是一个施行暴政之君能做到的,对此,我真想替秦始皇说一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1、尽情抹黑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人,也是史上霸道总裁第一人。中华民族后人却片面地强调他的血腥和残暴,这就是历史书籍的负面作用。

秦始皇被抹黑从他生活的时代就开始了,《战国策》以及战国晚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奇特、极凶,声音沙哑,马面,性格暴戾、反复无常,根本没有规律可言,伴君如伴虎。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边所记载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白话文说就是秦始皇鼻子比较塌,眼睛细长,鸡胸。有朋友会问,什么是鸡胸,说白了就是前胸壁的前凸畸形,司马迁笔下秦始皇没有一点帝王相,甚至还长得有些猥琐。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被黑化的形象在他对手那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秦始皇是个实干家,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加快天下的统一进程上,对于黑化他的语言,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天下归一后,他更忙了,秦二世又不争气,秦帝国很快灭亡,西汉初年,人们出于形势所需,又对他的形象进一步加工,典型的就是贾谊《过秦论》里的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西汉史学家说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后来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丞相、大臣正常地见到他,在各个宫殿秘密地潜行等等,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的形象。

渐渐地,秦始皇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和夏桀、商纣王一样的暴君,这个文化符号是什么呢?咱们再看唐朝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不难看出,后世把秦始皇成了荒淫无度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征伐无度、严刑峻法苛政施于民、求仙问佛不问政事的残暴之君。

但是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我们熟知的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修驰道,开发五岭等巨型工程,都是秦始皇的后五年干的。《汉书》也说过,秦始皇陵的建设是旷日十年,也就是不到十年。

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很多认识或者看法,其实是他为了要批判汉武帝,想给汉武帝建言谏言:您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这么建陵墓,你看看秦始皇就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结果后世的很多儒家出仕的官宦为了规劝君王的不当行为,都会拿秦始皇来影射当代帝王,这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秦灭亡就开始,从西汉就开始,一直到了司马迁集大成。最著名的几个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接下来历朝历代就以讹传讹,甚至添油加醋,秦始皇就变得面目全非了。2、考古发现:证明始皇帝原来是个背锅侠

过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带走的都是跟他个人生活有关系的,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通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前期包括西汉中期的法律比秦更全面、更完善,某种程度上比秦更严厉。从汉承秦制以及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把秦定位为一个暴政的时代,其实是证据不足的。

按照过去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前后修建了将近40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其实,秦始皇13岁继位,39岁时统一六国,50岁去世,从13岁到39岁秦始皇没有可以批判的地方,大兴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临死前的后5年。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秦始皇为什么到了晚年会出现决策失误,大修各种巨型工程呢?其实就如上面诗歌写的那样:他觉得国家的变化慢,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望很快地改变这种面貌。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秦灭六国首次大统一,裂度太大,阻力太大,要想完全将江山传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些事情或许也只有他才能完成,可惜天不假年,他时日不多,心里着急,就想通过激进的手段尽快完成未竟之业。

五年时间包括修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弛道,以及开发岭南,这几个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所有的青壮年全部征用,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导致当时的经济进入崩溃边缘。

秦始皇陵附近有个修陵人的墓地近些年被发现挖掘,出土的瓦片上有文字,文字记载着死者的姓名、籍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修陵人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瓦上戳记显示的是官府机构名称也是统一六国后才设置的,而不是秦国时期的机构。这些迹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是统一之后的结果。

司马迁未必不知道修秦陵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之所以那样写,其实是另有隐情,他是想谏言汉武帝,汉武帝从继位开始就开始修建陵墓,一直到死修了53年。司马迁因为之前李凌事件直言谏言,结果受了宫刑,吃一堑长一智,他不能再那么直白谏言了,只好拿秦始皇说事,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还有一件事是胡亥继位的合法性,我们一直认为胡亥继位是不合法,出土的竹简《赵正书》中记载的史料显示,秦始皇对胡亥是认可的,秦二世也是合法的,秦二世的形象很可能是西汉统治者为了证明汉朝的建立才是伟大光荣正确,而刻意彻底否定秦二世继位的合法化,使得秦朝没有合法性。

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隋炀帝的形象是唐太宗塑造的,所以这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即对过去朝代彻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最后一个皇帝的出生、性格、长相、行为处事方式等等,这是为新的朝代树碑立传,树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说,咱们的始皇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锅侠,是后世黑化比较厉害的帝王。李世民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但是我们却不能找出秦始皇37年生涯中滥杀一位大臣的记录,是少有不杀功臣的帝王之一;人们说他严刑峻法,但是他的法律中还有保护犯人的条款。秦始皇时期并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大量饥民老百姓吃不上饭的现象,《汉书·夏侯胜传》记载汉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之功,但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

秦始皇北击匈奴筑长城大概4年时间,后来除了有违法的官吏被罚去修长城外,再没有大规模征调百姓去修筑长城的记录,新修长城不是很长,并不是新修建一条万里长城,而是利用旧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长城的也多为兵卒 。

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也基本都在修长城,汉朝修长城西起大宛二贰师城东至辽东,全长大约1万多公里,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明朝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大约6300多公里;秦长城在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修建,全长大约3400多公里。

出土的秦简记载,秦始皇出巡途中,不但没有让人砍湘山的树,反而是下令保护湘山之树;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里记载很多仁政爱民的举措,比如不能随意征调百姓影响农业生产,对于当地比较贫穷的居民,政府也有相应的措施,包括低价租地、借种子给他们等等。

从出土秦简看出,秦始皇时期并不是暴政。秦朝的政策与后世非秦说法很不同。3、千古一帝,再无后来者

秦始皇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后世没有一位帝王能达到秦始皇的影响力。秦始皇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帝王,可与清朝最勤政的雍正媲美,连明太祖朱元璋都自愧不如;秦始皇不杀功臣,历史上能做到的也只有刘秀、赵匡胤和秦始皇了;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他处理那些官员也都是按照法律来处理的,并且手下人也是按此严格执行……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历史上为秦始皇平反力度最大的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他是第一个把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人,他指出秦始皇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之所以被骂2000多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法之间的斗争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家退出历史舞台,儒家思想获得胜利,代表法家思想的秦朝从此多了一个前缀“暴秦”,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暴君”。

秦始皇和儒家之间有过节——焚书坑儒。虽然始皇坑的不是儒生,而是术士,但儒生们认为始皇坑的就是儒生。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展开了对秦始皇和法家的清算。

其实,秦始皇是一个实干家,焚书坑儒事件后,极大地震慑了社会风气,历史也证明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实践证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近代康有为就曾经为秦始皇平反过。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中国儒家思想也没有因为秦始皇坑儒而断层。

秦统一后的基建,也是解决六国战俘的问题,战后军队人员的安排,以工代赈可以大幅度缓解国家压力,战后大工程建设是必然的结果,并不是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主要是战俘,并不是征调百姓。

他五次巡游天下,是为了宣传帝国的新政,整合统一后的文化裂痕,他生前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前往泰山去封禅,其实就是意味着把黄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又用20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从这点来看,秦始皇在晚年对新的帝国、新的制度所能带来的变化太迫切了。

对比后世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文化的打击远远大于秦朝焚书坑儒;清乾隆帝的六下江南那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只为享乐显摆,秦始皇巡游皆是苦寒边塞之地;历代君王制定的法律全是秦律一脉,秦的法,其实细而不暴虐,秦国坚守的法并在岁月中被秦人不断完善,说超越了时代也不为过。

总而言之,秦始皇不能只认为他是个暴君,实际上他是一个有作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以及他的团队制定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一个区域社会2000年的发展。

结语

鲁迅先生说:“秦始皇吃亏在二世。”他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被黑,就是因为二世而亡,自己的历史只能被汉朝及以后的朝代书写。

项羽坑杀二十万降卒,残暴不仁仍被后世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汉武帝穷兵黩武,“君权神授”,愚民专治被史书赞誉“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乾隆帝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所谓盛世昙花一现,却被天下人称为“十全老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秦始皇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被贴上“暴君”标签,这不是历史的真相,劝君少骂秦始皇,千古一帝他当之无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史书,也是先秦散文作品的代表。作品原名《左春秋》,汉代改名为《春秋左传》、《春秋内传》、《左传》。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家学生的重要研究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本质上是一部独立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源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截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基础,通过描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解释《春秋》的纲目。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左传》于2021年推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前四史的史书是 前四史的史书是指哪几本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前四史的史书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实际指的是“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而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前四史的简介

前四史全部采用了"纪传体"这种体例。《史记》由汉朝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汉书》由汉朝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后汉书》由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撰写,《三国志》由晋朝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卷,《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后汉书》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后四史是指哪四部史书?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目前对后四史有所争议,大部分及较有权威者认定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此外后四史也是人们所谓的"唐宋元明清"中"宋元明清(没有辽与金)"的原因。

目前对后四史有所争议,这里选用的是大部分人及较有权威者所认定的后四史:《宋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清史稿》 (民国 赵尔巽等)。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史》,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到了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不少学者将其列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个连史书都不愿提起的“世纪之战”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种族同化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汉朝,现在中国会是个什么情况呢?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强烈的包容性,即便历史上有好多次在军事上不及外邦敌手,但是在文化方面,很多外邦确接受了汉文化的洗礼。蒙元和满清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文明被波斯颠覆,古埃及文明被罗马人摧毁,古印度文明早早亡于雅利安人之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则被日耳曼人创造的文明取代。唯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难道中华文明就从来没有遭遇危机?当然有!最大的一次危机,当属发生于公元前200年的那一次“世纪之战”。

这一年的年初,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冒着严寒,亲率32万大军,准备放手与匈奴一战,匈奴史上最伟大的冒顿单于也亲率40万大军迎敌。结果是刘邦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率先头部队冒进,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后来有首歌词流传,叫“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一个字:苦!关于这次大战的经过,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但是最终刘邦是怎样逃脱的,史书却全都语焉不详,“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正史的说法是,刘邦用了陈平的奇计,用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在阏氏的劝说下,冒顿下令打开一个缺口,把刘邦放走了。这位阏氏也许口才绝佳,但若说是她说服了冒顿,绝无可能。冒顿是什么人?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草原之王,会轻易被一个女人说服吗?

冒顿放走刘邦这一行为的背后,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放;另一种是不想放,但不小心给放走了。第一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冒顿为了引刘邦入包围圈,是下了“血本”的,就算汉朝有再多的援军开来,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围的。而当时刘邦军已经七天没饭吃,形同一头困兽,冒顿不会轻易放走。就算不要刘邦的命,抓住他以后当筹码,要什么还能要不到吗?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呢?也应该存在。冒顿既然懂得“诱敌深入”,想必也知道“困兽犹斗”“围城必阙”的常识。他打开一个缺口,会不会是想以最小代价抓住刘邦呢?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一天恰好浓雾漫山,对面的人都看不清楚,加上刘邦又非常警觉,准备充分,这才侥幸逃了出来。如果事实如此,那真是天佑大汉哪!

2218年前的一场“世纪之战”,72万人参战,史书不愿提起。事情能有这样一个结局,实在是万幸!假如冒顿抓住刘邦后率四十万匈奴铁骑长驱直入,那么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那一幕会不会提前上演?实在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没有汉朝的存在,中华文明难以延续至今,也许早在2218年前的那场“世纪大战”后就已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居易为什么也是诗仙?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诗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吧,的确,在教课书里面,对于这个称号可以说已经是硬性规定了,诗仙指的就是李白,其他人都不是诗仙。然而你是否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李白还真的称不上是诗仙,而真正的诗仙则是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这件事情还不是毫无根据,就连史书上也有过这样的记载

“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魔”是白居易,“诗佛”是王维……教科书一般是这样规定唐朝的几位著名诗人的。

唐朝的诗歌发达,众所周知。给诗人起一个雅号,也确实有助于记忆他们诗歌艺术的特点。但是,这些雅号是怎么来的,很多人是不一定清楚的,也没有必要弄清楚,毕竟,考试记住答案就行了,管多了反而浪费精力和时间。

唐朝的事情,要看唐朝的记述。记述唐朝事情的书,最可靠的还是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

根据这两部历史书的记载,“诗仙”其实根本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

《旧唐书》卷166列传116的《白居易传》记载: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白居易在一封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信中陈述:了解我的人都认为我是诗仙,不懂我的人却认为我是诗魔。这种自述有没有权威性呢?

要看这封信的价值。这封信后来有一个题目,叫作《与元九书》。在这封信里,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此信的一开头提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这封信具有权威性。所以,这封信被《旧唐书》全文照录,好长啊,3600多字。

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却有些大感意外了:对白居易了解的人都叫他“诗仙”,不了解他的人才叫他“诗魔”,难道今天的我们都不了解他?称他为“诗魔”是极大的误会?

对这两个雅号,白居易有自己的解释: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可见,白居易对这两个雅号都是承认的,但他更喜欢“诗仙”这个称号。而在这两部史书里,李白并没有被称为“诗仙”!“仙”字倒是有的。

《旧唐书》卷190列传140(下)文苑《李白传》: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贺知章评论李白是“天上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注意,这两个评论有一点不一样:《旧唐书》的记载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形象;《新唐书》的记载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文章。这两个评论,并没有把“诗”和“仙”连起来!

可见,当时,并没有人把李白称作“诗仙”,否则,后李白七十几年出生的白居易怎么敢冒用前人李白的名呢?绝不可能这么傻呀,没有区分度呀,侵犯知识产权呀!即使到了宋代,李白也没有“诗仙”之名,否则,大文学家欧阳修怎么不会把它编入《新唐书》呢?

“诗仙”之名,是怎样从白居易的身上挪移到李白身上的?这段公案,不知谁能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扩展资料: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皇太极死因是什么?

皇太极的死亡应该和一个女子有关,这其实就是海兰珠。人进入到中年之后总容易发福,皇太极也同样如此,皇太极是一个身材魁梧之人,所以体重应该不轻,经过保守估计体重估计在200斤左右。

史书上也会拥有着详细记载,皇太极一直都会有流鼻血的症状,特别是进入到夏季之后,流的鼻血非常的多,有时候还需要用碗来盛。这也就意味着时间一长,身体必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可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就和海兰珠有关。

海兰珠就是皇太极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在刚刚入宫没有多久,就马上就被封为东宫大福晋,位置非常的高。海澜珠在生下儿子之后,皇太极非常的开心,马上大赦天下,这也就意味着海兰珠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所认可的继承人,毕竟这也是皇子降生才可以享受的待遇。

海兰珠虽然有一个好命,只是很可惜命不长,在皇太极亲临指挥作战时,海兰珠病倒了,皇太极在听到之后马上就选择赶回宫,可是还没有赶到宫中就已经传来噩耗。皇太极在此时特别的伤心,更是大哭了7天7夜,在经过这一次之后,身体出现明显的改善直接导致猝死。

经过这一些我们就能够明白,皇太极之所以会猝死,这和海兰珠有一定的关系。原本身体状况就有问题,再加上心爱女子的去世,所以就造成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也导致猝死。简单来说,这就是因为一个女人熬死,而这一个死亡对于帝王而言本来就是非常尴尬的,而且也会对于皇太极的形象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有效保证皇太极的形象,所以在历史中也没有太多的描述,只不过说无疾而终,很显然这根本就没有办法让大家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秋是什么体的史书 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被列入儒家经典。

《春秋》虽为经,亦为史。它对后世之人及后世史传体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编年体史书有哪些 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哪几本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著名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其《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简介

编年体是我国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最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称之为“古史”。

特点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