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林廷选尚书合集20篇

中国古代有许多的官职,如: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那么,古代的户部尚书等于现在的什么官?

浏览

1118

文章

37

篇1:狮山林尚书家庙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山林尚书家庙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狮山林尚书家庙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狮山村,又名宫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为闽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纪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庙为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由门楼、厢房、戏台、回廊、大厅、天井组成,占地669平方米。门楼为牌楼式,檐下用如意斗拱出跳,重檐四坡顶。额匾书:“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门墙上嵌一碑石,上刻:“宫保祠,民国廿九年重修。”门楼内侧至天并设戏台,上覆以木构四角亭。大厅面阔五间,进深用七往,穿斗式木结构,两边设封火墙,门楼右墙嵌立一块高1.4米、宽1.2米的《林尚书家庙记》石碑,碑文记载:“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林文安公归且十稔,积有余禄,遂建祠堂于祖居之东。维正德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是为立春,乃迁主而告之。”庙前有石砌水池,“形如乌纱”。

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山村:狮山村是林浦四村之一,有“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之称,古迹众多,涵盖的历史跨度有一千多年,现有的林浦御赐石牌坊 、石拱桥、瑞迹寺的岩刻等现有户数618户,人口2560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89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樊家尚书坊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樊家尚书坊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坊,明代建筑。坐落在浙江衢州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内,系为南京刑部尚书樊莹而立。

该坊系四柱三间五楼木结构牌坊,通高6.50米,通面宽6.25米,柱梭形,夹柱石高大,字牌木刻“尚书”及边款“大明嘉靖丙午(1546)重整”、“乾隆十六年(1751)重整”、“□□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莹等”纪文,明间平身科饰两攒,作灵芝状,短柱插拱出三翘饰枫拱,柱脚雕饰仰莲,两次间下檐平身科、柱头科出三踩,拱瓣明显。

该坊时代特征明显,造型端庄古朴,是浙西地区唯一的明代木牌坊。

1986年8月11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县文物部门对该坊作了全面修缮。

2008年11月,常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再次对尚书坊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尚书坊历史原貌得以恢复。

2011年1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樊家村:樊家村风景秀美,景色怡人,总人口871人,耕地面积1684亩,共16个村民小组。著名的樊莹墓和尚书坊就是坐落在樊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至清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

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位于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代多次维修。

奕世尚书坊为仿木石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纪念明代户部尚书胡富(1454~1522年)和兵部尚书胡宗宪(1512~1565年)而立。主体结构由四根主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南北两向各有抱鼓

石护之。坊楼为歇山式,用茶园石雕凿而成,斗縅承挑屋檐,正脊两端安置鳌鱼。主楼正中置恩荣匾,其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明代文征明手书。整座牌坊保存完好,雕刻技艺精湛。

徽商胡炳衡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于清。前后两进,前厅后室,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四周封砌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传统民居。步入大门为方形天井,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人字轩顶。穿过太师壁后面的过道为后室,系二层小楼,宅右有厨房、庭院、古井。整幢建筑保存完整,木构件、木门窗雕饰精美。

奕世尚书坊结构比例优美,建筑技艺精湛。胡炳衡宅具有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装饰纯朴、雅致。二者是龙川村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致,与胡氏宗祠共同构成了龙川胡氏亦儒亦商、诗礼传家、经世治国的实物例证。

(1)奕世尚书坊。

保护范围:坊基外,东、西各3米,南12米,北至龙川溪北侧。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300米。

(2)胡炳衡宅。

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山墙外,东、西、北各20米,南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尚书府石坊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府石坊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府石坊

坐落在瀛洲乡浒里村95号对面,为明代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于清代,二柱单间三楼,麻青石结构,南北朝向,柱跟部有抱鼓石护之,高8米,宽3.4米,明间正脊两端饰鳌鱼吻,竖匾上刻“恩荣”两字,花板上镌“尚书府,嘉靖八年三月初十日□□总理精储兼巡抚右都御安吴建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扬□□立”,另一面镌“通判马立,推官杨□风,绩溪县知县李□□太子少保南京户部尚书胡康惠公立”整座牌坊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1997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绩政【1997】3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尚书牌坊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牌坊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牌坊位于在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内,明嘉靖25年(1546)建,为纪念明弘治末年南京刑部尚书樊莹而立,系木质坊。柱上有“天顺甲申进士樊溢清简,大明嘉靖丙年重整”、“景泰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莹,乾隆十六年重整”字样。

自2005年以来,常山县以樊莹的廉政事迹为依托,加强对与其相关的尚书牌坊、尚书坟、尚书厅、湖澄祖庙、樊氏宗祠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和管理,修复和展示樊莹故居、宗祠、牌坊等遗迹遗物,充分挖掘廉政底蕴,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叫响“廉吏之乡”美称。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辟电教播放室、反腐倡廉阅览室等,收集整理樊莹的勤政廉政事迹,编印成《清简樊莹》一书,发给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及村两委主职干部阅读学习,着力构筑廉政宣传教育平台。尚书牌坊于2006年被命名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廉政教育基地。

樊家村:樊家村风景秀美,景色怡人,总人口871人,耕地面积1684亩,共16个村民小组。著名的樊莹墓和尚书坊就是坐落在樊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黄尚书府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尚书府在潮州城区西平路北段,是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的府第,俗称“三达尊”。黄锦是饶平人,居住于潮州府城。黄尚书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府第座北朝南,面宽50米,进深77.5米,占地4200平方米,是一座三进堂屋。东西各有侧巷,与后包连成一体,构成类似四合院中纵向连接式的布局,建筑结构严谨,为木、灰、沙、砖构筑。室内梁柱、门窗、屋瓦和各种装饰花纹图案都具有明代的工艺特点。正门朝东通西平路,后来又辟一门朝西,通打银街,称为“新门”。以前东面正门上建有“勅书楼”,是藏书的地方,后毁于火灾,今旧貌已改。东西两门间为广阔的天井,天井北面正中有中门,即府第主体建筑的大门。大门朝南,门前有一对石鼓。门对面原有一座牌坊,坊额北面有“累朝元老”四字,南面有“三达尊”三字(该府俗称即得名于此),为清朝政府赐建。现该坊已拆无遗。主体建筑历300多年风雨洗礼至今完整保存。

1987年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锦(1589-1671),字孚元,号絧庵。先祖自福建迁居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已历数代,至黄锦祖父黄允德时家境已颇饶富。嘉靖四十年(1562年)倭寇自海上袭扰东里(明时饶平柘林半岛一带统称东里),黄家颇受其害,黄允德遂入避大城所,率领乡众奋力抗倭寇。不敌,为寇所掳,不屈,自缢殉节。家财被洗劫一空。黄锦之父黄夙盛,带领家人重振家声家业,他自己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位于番禺区大龙街道大龙村大龙路18、20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大龙小学东围墙边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30米,西至西侧相邻现状道路西边线一线。

建设控制地带:。

大龙街道: 大龙街是番禺区新成立的行政街道。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有12条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4.7万,流动人口16万。 大龙街地理位置优越,西与番禺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桥街接壤,东与广州亚运城所在地石碁镇相连,街内不仅配有番禺汽车客运站,还有多条省市级公路纵横过境,交通运输非常方便。 大龙街二三产业繁荣,有在册登记企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太宰。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长。也就是说全国所有官员,都要经过吏部尚书之手才能真正算是任职。所以吏部尚书经常被认为是六部尚书之首,位高权重 。

清朝著名的吏部尚书有崇绮、李鸿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全文共 158 字

+ 加入清单

礼部尚书负责全国的礼仪、祭祀、外交、教育等工作,还有主要的选官办法科举考试,也是由礼部尚书负责,很多人以为科举考试由吏部尚书负责,这是错误的。

因为科举考试虽然是选官,但属于教育范畴,所以是礼部尚书负责,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外交部长、教育部长,清朝著名的礼部尚书有肃顺(咸丰帝制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纪晓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解缙巧对曹尚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解缙巧对曹尚书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急智,要懂得机变,将聪明用在可用之处。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解缙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 解缙之文章雅劲奇古,极具个性特色,政论文直抒胸臆,气势充沛,人物传记叙事简洁,描摹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王尚书墓园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墓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尚书墓园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明朝兵部尚书邑人王竤的墓园。它是闻名西北的人文景观,也是临夏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1994年,被市政府公布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拨土地7亩,由其后裔及社会力量逐年复建,初具规模。1999年,定为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尚书名王竑,字公度,号休庵,明代河州人(生于1413年)。幼年聪颖好学,正统四年考中二甲进士,十一年授户部给事中,官至兵部尚书,明弘治元年(1488年)病故,享年75岁。追赠王竑太子少保衔,谥庄毅。

为褒扬王尚书的文诏武功,及对朝廷的突出贡献,同年,朝廷派新科进士蒋颙赴河州,在河州城北部督建王尚书。墓园,树立八通御制诰文碑和神道碑,碑上覆盖风雨亭,墓前序列华表、翁仲、虎、马、羊等石碑雕像五对,建“名臣坊”等牌坊,还建了厢房、厨房等。享受朝廷及民间祭拜。朝廷翰林院大学士邱濬奉谕撰写祭文,表彰王竑“功在国家,泽在生民,名在天下”,誉为“万州衡鉴,人之豪杰”。王尚书是封建时代临夏地区官阶最显赫的名宦重臣,加之政绩卓著,名震朝野,誉满天下。

近年来,各族群众和王竑后裔先后挖寻了十件石雕,王尚书墓园筹建委员会与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方考证,绘制了王尚书墓园重建规划图和单项设计图,墓园保留了时代的形式和风格,集墓区、古建筑和园林于一体,也注重了艺术观瞻性,筹建委员会计划逐年施工,分三期完成重建工程,现已完成第一期工程。

说起王尚书的高风亮节,我们就会想起在临夏广为流传的这样一首名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王尚书。关于这首诗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王竑在京城做尚书,河州老家的邻居修建房屋,多占了尚书家的一墙之地,尚书家人多次和邻居交涉未果,状告衙门也未得到回音,只好写书函告诉远在京城为官的尚书请他出面。尚书收到家书后毫不犹豫的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奉劝诗。家里人收到回信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就按诗中之意退了墙基五尺,邻居也深受感动,感激尚书家没有仗势压人,也自觉地将墙基后退五尺,结果出现了一条宽一丈的巷道,人们俗称“一丈巷”。同时也为赞美王尚书博大的胸怀和仁义礼让的高尚美德,把这条巷又称为“仁义巷”。这块“仁义巷”石碑现立于临夏市南龙乡桥头王家村。

关于王尚书的故事还有“免皇粮”,“尚书柳”等许多。

附一:关于王尚书的生世,临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永乐十一年的一天,河州文武-,坐轿骑马,鸣锣开道,经过大夏河,到四家咀去迎接上级-。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们遂到附近一家水磨房内避雨。当时,王竑的母亲已先来一步,躲在磨房侧间内,众-进磨房不久,忽然听到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大家都觉得有些蹊跷,经过查问才知道是躲在磨房中的一位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孩。于是,他们相互谈论起来:我们来迎接上级-,竟被大雨驱赶到这里来迎接这个孩子,这孩子一定命大,将来起码是位四品官。(当时河州州官是五品或从四品)。王竑母亲听了以后不知哪品官大,竟自言自语道:不必四品,一品就可以了。众官哗然,更觉诧异。后来王竑官至兵部尚书,位居一品,时人传为佳话。

附二:王竑身居高官,但始终不忘根本,心系百姓。明朝规定河州卫银粮须解往京师。那时交通极为不便,千里迢迢,跋涉艰难,况往返路费超过银粮多倍。王竑体察民情,深知其苦。一次,他暗暗叫河州地方-选派一些患有大嗉子(甲状腺肿大)的人往京城运粮。这些人到京城后,京城官民纷纷围观。皇帝得知后询问王竑,王竑回答道:这是臣家乡运粮来京的人,臣家乡因水土关系,吃了此地粮食个个便长出大嗉子。皇帝问道:那你为什么没有?他回答说:托皇上恩典,像臣这样的人,在臣家乡乃凤毛麟角。皇帝一想,这些人来京,不仅有碍观瞻,且吃了那里的粮食要得嗉子病,不如干脆就地完粮,不要再往京城送了。王竑为地方百姓办了一件莫大的好事。

附三:尚书柳的来历:相传尚书巡抚江淮时,梦见河州北塬党家庙的二郎神被发配江西的龙虎山。二郎神一见王尚书,就拉住手说:“我是您家乡的地方神,因一件小事触怒了上界总神,被充发到这里当苦役,请您祷告上苍开恩,让我回到河州佑护百姓”。二郎神连连求告,尚书猛然惊醒过来。他想:二朗神是保护家乡父老平安的,还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乡不能没有保护神呀。第二天一早,他就坐轿来到龙虎山下,摆下香案,给玉皇大帝发上了赦免文书。他的文书很快到达天庭,玉皇准了王尚书的请求,当即下令放还了二郎神。

王尚书从龙虎山回到住所的当天晚上,二郎神梦中告知被宽容之事,并感激尚书的搭救之恩,并问尚书想给家里带些什么东西?王尚书就把官邸院子里的一棵柳树和花园中的太湖石交给二郎神,让他带回河州,美化家乡。二郎神满口答应,带着柳树和奇石回河州了。他把柳树栽在河州城东南角,把奇石放置在城的西北角。柳树越长越大,这棵柳树的所在地就被称为大柳树巷。相传当时有一位银丝白发的老者,折了一支柳枝,口中喊道“太湖石,保平安”大步走到“九眼泉”在一座庙前停下来,把柳枝插在地上。此后多年柳树枝繁叶茂,此即“尚书柳”。而在度假村地下掘出的数块奇石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太湖石,又因这些奇石犹如九条巨龙,因而又名“九龙石”。

附四:旧时民居建筑中的阴阳瓦(即平撒板瓦,其上扣筒瓦的盖瓦方式)只准北京城里的皇宫王室使用,因为王尚书为官刚正清廉,政绩卓著,名盖朝野,贡献甚巨,皇帝特准王尚书家乡可以盖阴阳瓦,这就是临夏民居四合院,虎坐门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规划设计相近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尚书祠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尚书祠始建于明代,座落于松江境内尚丰村,距松江乡西面22公里。该祠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有前殿、后殿、厢房、戏台、牌坊、凉亭等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王尚书名昭字伯宣,松江矮市人。出身于历代甲等、衣冠相望的湘中右族。明成化五年已丑(1469年)升工部右侍郎,诰封进陛通议大夫。成化十年,迂左侍郎奉旨修治运河及国子监。成化十六年,因治洪水,积劳成疾,卒于故土,享年68岁。皇帝闻讣,异常悲痛,赐碑二座,并在家乡建造尚书祠。十年浩劫,遭到破坏,1994年王氏后裔不忘先祖功德,又筹款重新修复。现在的尚书祠保存着明代古建筑的风貌,有专人管理。祠内环境优雅,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荫凉爽人。宏伟的建筑庄严肃静,雕梁画栋,飞云流影,熠熠生辉。云梯似的小道,使人恍入仙境,高耸入云的牌坊犹如云中的南天门,“尚书坊”三个大字闪闪放光。坊上一联“胜迹流光,峥嵘万象;沼山仰止,彪炳千秋”表达了人民对王昭的爱戴敬仰之情。远近民众,为了赡仰先辈容颜,常来祠内凭吊,并求赐福求平安,终年香炎不断,常有应验。

“尚德千秋,书碑携永。”国家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古迹,1996年尚书祠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远近宾客旅游观光的胜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王尚书墓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位于临夏市东北郊。庄毅公王竑(1413~1488年),字公度,号戆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戌边,携眷落籍临夏市。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后人多以“王尚书”称之。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爱国爱民,力推改革,因怀才不遇,5次-后获准辞官故里。

回河州后,朝廷多次请他出仕,均被婉言回绝,居家23年,经营田圃,教子读书,填词吟诗。王尚书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王尚书病故,葬于临夏市东北郊。朝廷追赠为太子少保,立祠塑像,谥“壮毅”。至解放时尚残存“尚书墓”,文革中被毁。现已重建,由半球型墓室、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和望柱等组成。

甘肃临夏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户部尚书等于现在的什么官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据资料显示,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中国古代有许多的官职,如: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那么,古代的户部尚书等于现在的什么官?

详细内容

1

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此职可追溯至汉朝,时有置尚书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财帛委输,即国家财政工作。曹魏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费统筹。

2

经隋朝稍加改变称民部尚书,至唐朝遂改称户部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

3

官名。其职由《周礼》地官司徒演变而来。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4

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

5

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尚书第台门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第台门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台门位于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明成化十二年(1476),章纶辞官回乡,居此安度晚年,卒后追赠礼部尚书。第宅坐南朝北,原为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现存门厅、正屋及两厢楼。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三山式,明间上悬“尚书第”金字红匾。台门前后庭园地面以卵石铺成图案,对门设砖砌照壁。

信息来源:温州博物馆

南阁村:南阁,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为章氏聚居之地,是明代直臣章纶的故里,保存有牌楼群、尚书第、笃忠堂以及墓葬等等。二○○一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阁,地处雁荡山北部,因与北阁遥遥相对而得名。由南阁上街村、下街村、果木场三个行政村组成。西邻显胜门,南依凤凰山,北濒南阁溪,山峦迭翠,奇峰矗立,溪流壮阔。南阁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向为章氏聚居之地,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岳阳尚书山公园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尚书公园,顾名思义,是为纪念岳阳籍,明朝正德年间官拜朝中吏部尚书的方钝所修建的公园。尚书山公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鸟声清脆悦耳,石径纵横交错,亭阁错落有致,凳坐随处都有;是市民户外活动,休闲养性亲近和享受大自然的好地方。

方钝(1488-1577),字仲敏,号石厉庵,谥“简肃公”,今岳阳县杨林乡沙陂村人。少时,不贪玩耍,终日抱书苦读,故名钝;及长,擅写文章;24岁进入岳州府禀生;1516(正德十六)年殿试翰林;后官累至户部吏部尚书。他博学多才,为官清正,为朝野称颂!

尚书山,原名螺丝山。据说方钝为官时曾捐资苦修枫桥湖堤和三眼桥。他为家乡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湖南民间还流传“方尚书做官,提带湖南一省人” 的俗语。这说明他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三眼桥只不过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见证罢了。他死后就葬于三眼桥附近的螺丝山上。墓碑上后人刻联曰:“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其意是说让他白天看到船夫划船荡桨,好像向他拱手作揖;晚上看到万家灯火照亮坟茔,以作为对他的纪念和安慰!

1994年,当地居民将这些掌故介绍给岳阳楼区政府;岳阳市政府闻讯后,将螺丝山作为市级文物景点保护区,并建造公园;为缅怀和纪念这位清正廉明的好官,故把它改名为“尚书山”;公园随之而叫“尚书山公园”。

景区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求索东路

乘车线路:岳阳市内乘31、29、39路公交车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重别周尚书古诗的意思 重别周尚书翻译及赏析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重别周尚书》的译文:阳关与故土相隔着万里的距离,多年不能南归。只有自黄河边飞来的大雁,等到秋天来临时就可以自由南飞。《重别周尚书》的作者是北周诗人庾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重别周尚书》的赏析

《重别周尚书》用了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周弘正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的兵部尚书应该和我们现代的国防部长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差距还是很大的。

清朝兵部尚书不掌握兵权。很多时候,他们是军事后勤的最高长官。他们通常在战争或正常行军训练中动员和补充食物和草。军队动员的路线、军队内部将领官职的升降、任免都由军队尚书掌握。

至于军队内部的行军作战,兵部尚书很少插上话。很多时候,兵部尚书的地位不如当地总督高。

兵部尚书是一品官员,清朝总督是二品官员。总督一般管辖1至3个省的军政权力,是真正的实权人物。与兵部尚书相比,他们的权力令人羡慕。

而且,很多时候,总督会因为荣誉被皇帝授予军事尚书虚称,享受军事尚书从一品的地位,但他不必像军事尚书那样做不太重要的工作。

在清朝的六部电影中,兵部尚书的位置只能算是中等。真正排在六部电影中的第一位是官方尚书。官方尚书负责朝廷和世界各地官员的任免和升降。即使兵部尚书想上任,也要经过官方尚书的同意才能上任。但是,一般清朝皇帝任命谁为官,官方尚书不敢违背。

因此,这是清朝军事部的尚书。很多时候,他们是负责后勤权力的国防部长,还是身边有人时刻监督奋斗的国防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螺洲尚书第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螺洲尚书第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螺洲尚书第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墘埕3号,悬“尚书第”横匾,是陈若霖故居建筑群的一部分。该建筑原为陈若霖三子、九江知府陈景曾的住宅,与赐书轩(江墘埕2号)之间有小门相通,庭院中有活动戏台。由陈景曾的后裔出资修复。

店前村:店前村行政辖区面积为0.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1792人,居住总户数610户,2010年全社会总产值为281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9万元,工业产值2334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541万元;村财收入5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29元;作为福州市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及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这里风光秀丽,素有“百花仙洲”和“帝师之乡”的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林廷选墓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林廷选

[建新镇妙峰山·明代·区文物保护单位]林廷选,字舜举,生卒年不详,明成化进士,官终南京工部尚书。墓坐东向西。墓丘前方后弧,三合土夯筑,面宽4.4米,进深3.1米,高1.3米。封土堆前立一花岗石墓碑,宽1.47米,高1.08米,上刻楷书“沙堤。明赐进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竹田林公,妣陈、王夫人。嘉靖甲午(1534)年造,清道光戊子修”。墓坪已毁。墓右前侧竖立一块青石碑,碑刻行书“第一山”,落款“米芾”。

建新镇:福州市仓山区辖镇。1984年建建新乡,1992年改镇。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市中心7.2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3.5万。市级公路聚龙路穿越全境,连接316国道。辖洪光、劳光、淮安、阵坂、楼下、麦浦、梅亭、岩州、上塘、塘下、莫朱、翁排、上雁、潘边、石边、新颐、卢滨、后曹、高宅、葛屿、刘宅、冯宅、红江、江边、透浦、玉兰、东岭、凤高、冠洲、中截、横龙、长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