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茂县营盘山遗址(精品20篇)

去西安旅游要去大明宫遗址公园转转,那么大明宫遗址公园有哪些可玩的地方?请看下文。

浏览

3303

文章

1000

篇1:王家坬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王家坬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坬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王家坬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汉,类别为古遗址。

王家坬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坬村:王家坬村位于靖边县城北30公里、红墩界镇南10公里处,与海则滩镇、黄蒿界镇毗邻,地形地貌以山峁沟壑为主。全村总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12户1632人,常住人口285户980人。现有耕地8000亩,林草地16000亩。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86元。目前,全村种植大田玉米7000亩、制种玉米100亩、马铃薯150亩、蔬菜6。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攻城战斗遗址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东北街居委会东门外。原有城墙和城门等今已无存,现仅存中国工农红军攻占嵩明县城的战斗遗址和一座跨于护城河上的单孔石拱桥。

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由寻甸县塘子进入嵩明县的匡郎,沿大铺、倚伴等村直逼嵩明城下。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红军很快突破东门防线,登梯上了城墙,打开东城门,迎接大部队进城,并迅速占领黄龙山制高点,捣毁第一区公所。嵩明县县长顾震用绳索坠城逃跑。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红军即占领整个嵩明县城。

红军入城后,纪律严明,爱憎分明,砸开监狱放出了无辜受害的30多名群众。在县衙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和红军抗日反蒋的政治主张,把捕获的土豪劣绅押到会场示众,把没收来的财物散发给穷苦群众。通过宣传,杨文举等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在攻克嵩明县城的同时,其二师六团及师侦察连则向杨林急进,不费一枪一弹,智取白龙桥,捣毁了嵩明县第六区公所,活捉区长计天佐,又继续向杨林进军。杨林是国民党政府嵩明县第五区公所驻地,是昆明东北-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这里设有兵站。当红军进抵杨林时,杨林兵站及区公所的官兵争相逃命,来不及逃跑的-局罗巡长等人,做了红军的俘虏。红军占领嵩明县城和杨林后,除一部从县城出发,连夜北越梁王山,经大哨向富民款庄前进外,其余均在县城、杨林及其附近宿营,一面宣传发动群众,一面作抢渡金沙江的准备工作。军团部驻县城内。为迷惑敌人,确保全军抢占金沙江渡口和渡江的胜利,红一军团大造声势,佯攻昆明。在街道要津地方,多处书写和张贴“打倒云南军阀龙云”“打到昆明去活捉龙云”等标语口号,又向群众调查进军昆明的里程、路径、沿途设施等情况,并派出先头部队从杨林出发,进抵距昆明仅十多公里的大板桥,直接威胁昆明。龙云闻讯后,调兵死守昆明,红军乘势西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过嵩明,历时三天两夜,经过了嵩明县所辖的全部乡镇,行程160多华里。红军的英勇事迹,在嵩明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78年,中共嵩明革命委员会在县城东门(现嵩明县公安局大门一侧)遗址上建纪念碑一座以示纪念。碑为青石,高172厘米,宽68厘米,中间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8个隶书大字。由于碑石砌在原县皮防站的围墙上,不便保护,2001年5月,县政府在原攻城遗址处重建一碑,碑身贴汉白玉,形似立剑。碑面正书,直行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八字,上款阴刻“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举攻克嵩明县城”。下款阴刻“中共嵩明县委员会、嵩明县人民政府,2001年元月18日重立”。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营盘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营盘战斗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山战斗遗址

时代:1931年

地址:子长县李家岔镇湫滩沟村

保护范围:东至旧址本体外扩50米,南至三十里铺地界,西至后树梁东侧,北至旧址本体外扩5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营盘山战斗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岔镇:李家岔镇地处延安市北部的白于山区,距子长县城30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全镇辖34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58人,总土地面积380.42平方公里,与靖边、安塞、横山等地接壤,地势呈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145--15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君山硝洞遗址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君山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山硝洞遗址是四川地区明清时期的采硝、炼硝矿冶遗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中段。遗存主要分布在严家岩、大坪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贺家山、梨树坪峰等山峰溶洞内,分布范围南北延绵21公里,东西宽14公里,山岭面积3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5.7米,相对高差1676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4'11"-104゜57'47、北纬32゜00'52"-32゜03'41"。

2004年,文物部门发现并对硝洞遗址群进行了调查。经对地层叠压关系考察分析,硝矿开采在清乾隆二十年前经过二次大规模开采:第一次开采时间可能在明朝初期,第二次大规模开采在清乾隆时期,与大小金川之战有关。清朱帘《梓潼县志》中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县西二百四十多里,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岩绝壁间。由江邑旱炉坪结架天梯,踏梯而下至洞,洞高八丈,宽六丈、深十五里,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邑就近汇办。梓邑于重华场隘口安设兵役巡查。道光版《龙安府志》也记载:“硝,出江油朝阳洞、大兴洞二处、平武也产。每年煎付小河营应用”。除朝阳洞、大兴洞(烟子洞)外,天雨洞、高观洞、犀牛洞、妖精洞、干人洞、牛角洞、九仙洞、明月洞、老君洞、中沟洞等天然溶洞内均遗存有制硝遗迹。

朝阳洞洞口在老君山观风梁悬崖绝壁上,系一天然溶洞。进出洞需从山梁上的适当地点,向下在悬崖上悬搭60余米绳梯。洞内宽60—100米,高达50米,长约3500米,呈四五十度向下倾斜,个别地方超过七十度,洞内残存有硝池、水池、灶等遗存。洞口内不远处有山泉一股,水流较大。洞内共有九处数百平方米至数千平方米的工作面,残存大量硝渣和破碎瓷片,共分九区。其中Ⅰ区长300米,共有3组硝池。1#硝池为圆形,内径250厘米,残高100厘米,接硝池残。周围硝渣高达16米。2#硝池为圆形,内径230厘米,高140厘米,距1#硝池约100米,其下为圆形接硝池,直径120厘米,深50厘米。用竹管引硝。3#硝池为圆形,内径240厘米,高120厘米,距2#硝池约100米,其下为圆形接硝池,直径240厘米,深90厘米。用竹管引硝。洞底部有一巷道,巷道口高150厘米,宽100厘米,在工作面下330厘米,用木棒做梁架,用石块垒砌而成,巷道长20米,盘旋向下,巷道底部用石块封死。其余烟子洞(古称大兴洞)、妖精洞、干人洞、牛角洞、高观洞、明月洞、犀牛洞、天雨洞等各洞均结合各自洞内空间、坡度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但基本设施仍为灶、硝池、接硝池、水池、引水槽等组合。另零散遗留少量古人生活物品、生产工具残件及大量的矿渣。

从保存的生产设施看,此区域的制硝生产规模相当巨大,是-的文物富集区,可以初步认为是目前发现的古代中国最大的洞硝遗址,也是古代重要的-原料基地之一。这对于研究川西北地区-原料的生产、明清时期矿冶生产具有极高价值。

2006年,老君山硝洞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6-0183-1-183。

为加强对老君山硝洞遗址的保护管理,2009年,江油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在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增加“市老君山硝洞遗址保护管理所”牌子,承担老君山硝洞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保护范围:东至老君寺——灵官楼——瓦窑坪一线,南至明月洞——高官洞——犀牛洞——犀牛耕一线,西至焊炉坪——藏王寨一线,北至梨树坪以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莫格德哇古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位于玛多县花石峡境内,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对象。长期以来,由于无专门管护人员,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受到盗墓者疯狂挖掘,古墓遭受到严重破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就像一幅忧伤而风情万种的画卷镶嵌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默默地注视着草原的万千变化,倾诉着它对世人的寄托,显得是那么的沧桑和无奈。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是玛多县旅游业名胜景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潘家庄城遗址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潘家庄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卡若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卡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地区行政地(昌都镇)以南约12公里处,澜沧江西岸卡若河出口的二级阶地上,高出江面约60米,海拔3225米;东北紧邻214国道,西南500米处为今卡若村,南依扎日山,北接子隆拉山。卡若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78-1979年两次发掘。遗存分为早晚两期,年代距今约5550-4100年。卡若遗址已经发掘的1800平方米有面积内,建筑遗存十分密集,上下重叠,左右相并。其类型也比较复杂,有房屋、烧灶、圆型台面、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圈和灰坑等。卡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卡若遗址内共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根据房基剖面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圜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遗址内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其次为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陶器中早期红陶较多,晚期灰陶较多。该遗址是西藏高原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遗址,对研究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及其相邻地区的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

卡若遗址是西藏自治区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和西南边疆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卡若遗址是迄今西藏高原保存最好、最系统、年代最正确、遗物和遗迹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对于认识和探究高原史前时期人类文明及其所处环境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交通要从昌都搭便车或包出租车,出租车大约收费100元。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卡若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黄花遍战役遗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黄花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花遍战役遗址:在1933年2月到1934年9月红军先后进行了反“三路围剿”、反“六路围剿”的战役中,南江是西线的主战场,红军与国民党在南江境内的大小战役数千次。1933年2月18日,敌“三路围剿”开始,红军于1933年2月28日,放弃长赤,紧缩阵地,采取“紧缩阵地”、“隐蔽防御”、“伺机-歼敌”的战略方针,边打边撤诱敌深入,至八庙垭一线,经八庙垭的黄花碥一战,歼敌何子聪团官兵200余名(何也被击毙)。后红军又在甑子垭、红炮梁等地给沉重打击,现今黄花碥一带仍可见当年构筑的工事和战斗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兰堡子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兰堡子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堡子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宝鸡市麟游县河西乡三义村

保护范围:南至兰堡子沟北岸的断崖,北至兰堡子古堡堡墙,东至遗址东部的断崖,西至遗址西部的断崖。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兰堡子塬边,东、南、西三面同A区。

2014年,兰堡子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乡:河西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灵台县接壤,东与咸阳市彬县相邻,南与崔木镇、西与丈八乡相连,距县城60公里,是全县的烤烟生产基地乡、市级平安乡。全乡东西宽10.9公里,南北长11.3公里,总面积82.17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8399亩。平均海拔1175米,年降水量460——500毫米,日照8小时,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170无左右。一年四季气候多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家堡古长城遗址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高家堡古长城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高家堡为长城要塞,历代均为军事战略重地,又是汉与匈奴蛮夷交错占领之地,边塞修筑长城也甚为复杂,经史学家考察有下列长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台,园形墩一座,旁开洞口,内环通道,竖阶坑道,直达墩顶,环墩十米,侧外墩堑四合,他与明长城不是一线。三里墩,五里墩均系秦长城,奥庄墩台、牛庄则墩台、牛沙焉墩台、七里庙墩台、屈家寨则墩台、李家洞墩台、崔家峁墩台均明长城遗址。

秦长城:据史念海教授考证,秦昭襄王时所筑长城确从县境穿过。一九八六年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专家实地考勤,得其路线为,从内蒙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起至新庙入神木境,经勃牛川与-河西山梁沿河南向穿特麻地沟哈拉寨、杨旺塔、卢硷抵下石拉沟之勃牛川与-河汇处中断,跃-河而攀寨峁山,跨考考乌素河,上陈家沟岔峁,过水磨河与明长城交颈搭背,时合时分,蜿蜒南下,翻二郎山,渡兔毛川,达雷家石畔,逶迤西南行,经解家铺北、高家堡南、绵连西入榆林境。另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遂戒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裹万余里。但此筑大率诸前长城,基础勾墩连峁,因循险固而为之。高家堡从牛沙焉至土旺山,樊庄则一线亦有遗迹,长约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大部长城坍塌,但石墙犹存,横断面呈不规则梯形,间有障城,烽燧残墟。

汉长城:秦并六国,筑长城绵连万里余雄关边塞极于一时。汉长城之构筑有二:修旧与续新,但规模空前横亘两万里。同时汉武帝大肆经略长城布局,展拓增建诸多亭障烽燧列城使长城内外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古堡境内秦长城与汉长城修缮走向与秦时同,应在镇之东南部,主线外障城,墩台为其时所筑。

魏长城:周考王(姬嵬)三年(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南至夏,曲折千余里。经考证在我省西起志丹永宁乡石畔村洛水东岸,东至神木马镇阮家洼黄河西岸,途径榆阳刘千河边墙梁等地。山区段皆铲削以成高八步宽二十五步的通道。今桑树塔一线东山梁土垣间续残脉若长城状,可见一斑。

金长城: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夺据县境内,置寨设县,重兵驻屯,为防御汉蒙旗进攻,检查过往客商,金亦大筑长城,“雄阔壮伟,不逊前朝”。史载有两道,即明昌新城与明昌旧城。其亲城西起静州,(今黄河河套及陕北北部)东达混同江畔,(今黑龙江)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省,全长3000余里,同时对历代长城亦多加修筑。据专家初考新旧工程,高家堡均有遗迹。

明长城:旧称边墙,分“大边”和“二边”,有二百年修茸历史。正统年间都督王植筑城、堡、墩、台以御鞑靼。成化二年(1466年)尚书王锐添设堡墩巡抚卢祥继修复。成化十年(1474年)六至九月陕西巡抚余子俊主修边墙,督军四万人,于旧长城基础上“依山形随地势或产削、或垒石筑、或桃壑堑,延引相接壤”,构成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麻池,“连墩勾堡,横截套内,复堑山湮谷”之夹道,全长1770里,城堡34座。隆庆至万历初期,巡抚王遴主修中路长城。万历间巡抚宋守约重修墩台。万历后期巡抚涂宗浚莅政固边强化长城防御,清除积沙,砖包城堡,扩建款贡台和款塞台。古堡内现存主要 “大边长城,东起解家堡,经色草湾、园则沟、西山、界口墩、中沙峁、奥庄则、十里界、喇嘛沟,跨玄路塔、凉水井,折而沿秃尾河西山梁,南下与高家堡城堑屏藩,俯仰成犄,然后侧脊伸入榆林建安堡,折而佳县泥河村。本堡边口辖垣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墩墙率多士夯,亦有外包砖石砌,如暗门峁边墩。玄路塔边墩,并有空心敌楼,其年长日久人毁、风雨毁、大部已残秃。二边长城即夹墙,成化九年至十年余子浚铲削二边的所筑、隆庆五年(1571年)神木兵部副使张守忠在筑。位于大边之南与大边南行并行,中间狭长地带形成通道。据明代张雨所著《边政考·榆林镇图》标识,二边长城中段在古堡之南,由乔岔滩柳巷村渡秃尾河进入榆林县的卢家铺的三角城堡向西南延伸。今古堡城南十里处有小边墙的遗址。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东北部地区

乘车线路:榆林市或神木县乘开往高家堡的班车,到高家堡在乘小巴至李家洞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日土琼宗噶莫城堡遗址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日土琼宗噶莫城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遗址位于日土县日土村,距日土县城20公里。据传,城堡前身是’门人’,在形似大象俯卧的土山上所建的门卡。7世纪前,“岭”国大将贤巴敏如泽在此山以东建立贤巴卡尔城堡,贤巴去世后葬于此。10世纪末,当地头人昂巴在山顶西面建新密派卡噶佛殿,主供佛为密宗事部三枯主,殿内有精美的壁画和《般若经》。元初,竹巴噶举派依山而建日布丹佛殿,殿内有竹巴噶举派大师塑像,墙壁偶静猛天众神的壁画。15世纪(元末明初),萨迦派在山以东建夏巴殿。17世纪,格鲁派在山的中央部位修建伦珠曲典寺,在西坡建立分庙—果奴殿(尼姑庙)。17世纪初期,日土宗本在山坡最西边建立宗政府城堡。18世纪,又修建主持堪布的拉让宫殿,共有两层。山下有朵盖齐本的诸多建筑。此后统称为琼宗噶莫城堡,又因城堡的山体形状与建筑布局与布达拉宫相似,故称“小 ”。文革时期,当地群众在墓葬中挖出贤巴尸骨及衣物、陶罐等陪葬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牛角沟遗址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牛角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牛角沟遗址位于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泾河北岸的一条冲沟内,面积约7000平方米。

1976年发现。遗址采集有砍伐器、刮削器及动物化石等,并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包括一小片右额骨鳞部,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右颞骨,枕骨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人头盖骨化石在牛角沟高约40米的坡面台地内出土,1984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头盖骨,距今约5万年,被命名为“泾川人”。

“泾川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中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其所显示的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泾川人化石的发现,证明在五万年以前泾川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填补了甘肃省人类化石发现史上的空白。对揭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吉挹城古战场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吉挹城古战场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吉挹城古战场遗址

时代:东晋

地点: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吉河坝村

保护范围:北至安岚公路,东临进镇路口,西南与相临山脉相距约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周边各外延50米。

2008年,吉挹城古战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吉河镇:吉河镇位于汉滨区西南部,汉江南岸,东临城区,南接田坝乡,西临瀛湖镇,北与建民镇隔江相望,距安康市区五公里。辖21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1.7万人,总面积为79.7平方公里。有耕地1.8万亩,林地1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低浅山区。 吉河经济作物以油菜、蚕桑、板栗、茶叶、油桐籽为主,是汉滨区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板栗产量约30万公斤,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桥镇遗址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桥镇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

桥镇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石器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该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

遗址被盗墓分子严重盗扰,地表遗物较少,这里出土了数件可辨器、基本可复原器、可复原器和两件完整器,三件石器。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将军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位于东关乡七家田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关乡:在大方县中部偏西。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0%。辖14村委会。1953年置白泥、东关林、阁丫、大寨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析建白泥、东关、大寨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东关乡。有煤、硫磺等矿。产大蒜、生姜、黄果。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关,在大方北9公里,白泥窝大坡东南。人口500。海拔 1 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坡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南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南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武成山,西至刘家台村,南至陇海铁路,北至蟠龙塬。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南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仓镇:陈仓镇隶属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西长11.2公里,南北长40.5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9000亩。镇党委下设2个村级党委、5个村级党支部,全镇党员总数971名。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4031元。 陈仓镇自古就是一个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鹯阴城遗址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鹯阴城遗址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鹯阴城遗址位于平川区水泉镇,年代为汉代,类别为古遗址。

2014年7月4日,鹯阴城遗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镇:水泉镇是2005年2月按照白银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原水泉乡,并入陡城镇后新成立的建制镇。位于平川区政府西北部,刘白高速公路和109国道线交叉处,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现辖15个行政村,96个社,2个社区居委会,共6571户,33478人,其中城镇人口813人。 全镇总面积约523.3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02万亩,其中水地3.63万亩,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南佐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南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佐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乡南佐村,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遗址。

南佐遗址现存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处大型建筑一号基址已发掘。一号基址为地面建筑基址,长方形,长33.5、宽18.8米。三面有夯筑木骨墙。房址中央有东西向隔墙,将房址分为两部分,墙体开三个宽1.6米的门道,通连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结构。后室近隔墙有大灶,墙上抹草拌泥,并经烧烤。房址地面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台,台外还有排水沟,台、沟均经烧烤。在一号房基周围分布着若干小型房址。

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行政村

门票:

5元

开放时间:

8:00---19: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奴拉赛铜矿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奴拉赛铜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城南约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赛沟中,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2400年。

遗址包括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和奴拉赛古铜矿开采、冶炼遗址。在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发现有露天采掘矿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赛铜矿采矿区已发现十余处竖井洞日,已塌毁,洞口约5米见方,有的竖井深达20米左右,宽约5米。洞口周围和竖井中发现大量矿石和圆形或扁圆形的石锤。冶炼遗址位于奴拉赛沟谷内较平坦的地方。

奴拉赛铜矿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矿冶遗址,从工艺流程、冶炼温度、矿渣和钢坯等几个方面看,都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为研究中国新疆地区早期冶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茶马古道-清代清溪故城遗址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清代清溪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清溪故城遗址(汉源县)

清代清溪故城遗址位于汉源县北清溪镇政府所在地,地处高山峡谷中一台地上,西南丝绸古道及茶马古道交汇于此。现清溪古镇数千居民均在遗址内生产生活。今北门城门洞尚存。城门洞为大型青砖砌就的卷拱门,高4米,宽5米,深18米,地基全部由矩形红砂石石条砌成。残垣长2000米,高4米,厚3米。对于研究西南古代历史、文化、生活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具有多方面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范围:城墙占地范围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至磨子沟、东门河,向南外延至南门坎,向西外延至西门河,向北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