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代建筑相比有哪些特点(精品11篇)

浏览

5724

文章

11

篇1: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1、特点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2、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着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祖逖闻鸡起舞

古代名人故事之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是文化的一种延续。

2

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主,以土、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为辅的木构架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采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而且现代建筑过程中会使用钢筋、钉子这类的现代材料进行加固,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几乎没有钉子之类的材料的。

3

制作工艺不同,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框架式结构,是以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而中国现代建筑是同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而建筑的房屋。

4

结构建造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以庭院式组群布局,庭院式组群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简单的理解就是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前后相同;

中国现代建筑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而建筑的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占地少的高层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非常著名的桥梁有哪些,古代和当代分别有哪些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四大古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

赵州桥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洛阳桥从北宋皇祐四年至嘉祐四年,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八大跨海大桥:

清澜大桥起点文清大道连接线,跨越清澜港连接东郊码头。

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厦门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由高崎引道、跨海主桥和集美立交三部分组成。

海沧大桥坐落在厦门西港中部,是从海沧半岛通往厦门岛的一座东西方向的海峡性公路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南汇区)芦潮港,北与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

嘉绍大桥北起嘉兴市海宁市,南接绍兴市上虞区,是一座横跨杭州湾的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的捶丸是现代什么运动的雏形?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捶丸是现代高尔夫运动雏形,捶丸是古代一种以球杖击球的体育运动,古代用球杖击球的运动有两种,以骑马击球称“骑打”(马球),以步行击球称“步打”。

捶丸运动的方法是:在地上挖成一系列球窝,比赛双方轮流用球杖向窝中击球,以所用击杖数最少或以得窝数多的一方为胜。捶丸与步打的最大区别有两处,一是改击球入门为击球入“窝”(洞),二是变直接对抗为间接对抗。

正规的捶丸比赛一般采取单人或分朋(四人以上)对抗,距离多为数丈至百步,规定在三击之内如将球击入各自选择的球窝,即判得一筹(分)。凡违例者,判输一筹,严重者加罚一筹。宋、元、明时期捶丸运动已相当普及。

高尔夫球设有发球座作为每一洞的发球点,捶丸也划定击球点称为“基”,捶球时分头棒、二棒、三棒,头棒需先安基再击球,每棒以前一落球处为新的起点。除了名称不同,捶丸的整套球戏模式,与高尔夫运动如出一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有五点,分别为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风味多样: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在气候、风俗、物产习惯都存在差异。因此,在饮食上也有很多风味。我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咸北甜冬酸西辣”之分,主要有粤闽、淮扬、齐鲁、巴蜀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来吃。冬天味醇厚,多炖焖;夏天凉爽清淡,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对于食物会精心装扮、达到色、香、味、性、美的和谐统一,让人有精神和物质上高度统一的享受;

注重情趣:我国的烹饪对食物的命名、进餐的节奏、品味的方式、娱乐的穿插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的菜名雅俗共赏,出神入化。如“全家福”、“狮子头”、龙凤呈祥”等;

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会采用食物原料的价值,从而做成各种美味的佳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二、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

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特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后期出现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对外交往都是很重要的,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停滞不前就是退步。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详细内容

1

汉朝外交特点

(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2

唐朝外交特点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

(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对外交往的彤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

3

宋元时期外交特点

(1)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

明清时期外交特点

(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如郑和下西洋。

(2)出现华侨潮,促进南洋的开发。

(3)自16世纪起,日本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4)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6)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同时出现罪恶的鸦片贸易。

(7)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1、“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2、“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又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庄伟了。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中年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名人故事之颜躅安步当车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何欧洲古代建筑都是石结构 中国都是木质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技术水平、环境差异、文化差异。中国拥有着大量的木质建筑,这完全就是就地取材,因此当时各种不同的供电基本上都是选择木质结构。可是在欧洲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用石头,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房屋相对比较高,因此仅仅使用木材没有办法达到支撑的效果。

技术水平

西方的科技并不是一直落后于中国,比如希腊的天文、数学还有哲学,还有古罗马的建筑,根本就不会比中国差。古希腊的种种哲学,其中也会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有毕达哥的拉斯定理,一直都会影响到现在。欧洲的科技水平并不是一直落后于我国。

环境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也会拥有着大量的木质建筑,本身就是就地取材,采用木质结构,这就能够理解出汉代未央宫,从秦代阿房宫皇家的宫殿规模逐渐的变小,但是在进入到秦汉时期,全部都是大型的木材。与之相比,希腊土地比较贫瘠,耕地上钱不足,很少就会铲除木材林地,就算想要建造木质结构,这也算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后的罗马文明,还有日耳曼各文明全部都会一直传承,延续来自于希腊的文明,这和欧洲地形本身就是纵横交错,因此那个时候建筑工程基本上都是用石头。

文化差异

欧洲绝大部分的建筑全部都是石头,平民的房子绝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并不比同时代中国房子好太多,有的时候可能是更差。真正能够留下来的石头建筑,一种是教堂,一种是城堡,欧洲从古至今都会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因此就会选择创建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堂,还有神殿。但是当时的教堂基本上都会超过160米,甚至还会超过金字塔的高度,如果是想要木材,这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因此在钢筋混凝土没有出现之前,石头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赵孟頫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赵孟頫的书法特点。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胆巴碑

赵孟頫楷书帝师胆巴碑卷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纸本。书于延佑三年(1316年)。卷后有清姚元之、杨砚、李鸿裔、潘祖荫、王懿荣等人跋。钤有清许乃普等人收藏。《东图玄览》《清河秘箧表》《南阳名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碑是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碑书的代表作。

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规模李北海”,此卷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可谓笔笔提起,字字挺拔,充分体现了赵体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的《岳麓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雄遒苍健之姿。运笔和间架均出于二王,凝重古朴,“老劲可喜”。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颜躅安步当车始末

湖北古代名人,湖北历史人物有哪些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