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处旧址(实用20篇)

浏览

7609

文章

23

篇1: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叶挺将军故居的左后侧。

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后,中共中央致电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示要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辟游击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东南特委书记梁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香港多次召开中共香港市委、海员工委和东南特委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带队到惠阳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带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临时工作团到达惠阳坪山。30日,在坪山羊母嶂,由曾生主持召开了有香港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和坪山、淡水、盐田、沙鱼涌等12个党支部代表参加的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队,由曾生、周伯明、郑晋和叶汉生等人负责组建工作。

为便于部队公开合法地开展活动,经与国民政府当地驻军协商,取得同意后,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育英楼正式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曾生,政治委员周伯明,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郑晋。全队共100多人。

育英楼为叶挺将军胞弟叶辅平所建。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座北向南,土木结构,左右对称,上、下两进组成小四合院。自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部迁往坪山后,便长期闲置着。解放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的保护。楼内陈列文物、图片120多件,大楼左、右两侧及门前三面绿化,前伸至叶挺故居、读书亭和腾云学校,与之连成一片壮观的建筑群。

育英楼于2004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田村:周田村集秋长镇“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侨乡文化于一村,是叶亚来故居、叶挺故居、廖似光故居所在地,革命的村庄,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先后涌现出六位将军,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有四十多位。屹立在周田村的叶挺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构成经典的滨海红色旅游景区。2014年5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罗汉岩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罗汉岩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石宝自然村。

1949年4月上旬,中共仙德工委干部扩大会议后,根据毛票等人提供的情况,工委决定率先袭击晋仙-所。4月9日,刘佐周、毛票率领仙德游击队分两路攻打磨头街晋仙-所。仙德游击队负责人刘佐周带领一支游击队顺着山路,到磨头后山的罗汉岩寺驻扎,以便接应,配合毛票带领的游击队顺利完成攻打晋仙-所的任务,拔掉了设在仙游与永春、南安、晋江、德化四县交通要道上的敌人据点。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罗汉岩位于仙游金沙与永春、南安、晋江等四县交界山上,为两层砖混结构的寺院,共有2幢楼,占地面积210平方米。1989年11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金沙村:金沙村在龙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处,村委会设在苏厝,聚落在下埔寨下西,是龙华溪流发源头。由尾厝、池头、上库、新厝、窑下、顶厝、埔林、交林、建林、苏厝、店口、王田、窑下垅、杏仁坑、下新厝、石室、乞朗、后头门、岭兜、上溪、洋中、革新、洋垅等23个自然村组成,有23个村民小组,村民1729户、6934人。自古以来称黄沙,1958年公社化为金沙大队,1984年为龙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和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长9.50米,宽7.49米,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71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交通站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近代泥砖民房。1941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委任杜襟南同志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这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该报为油印版,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日伪军的活动等。1941年9月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长9.11米,宽10.71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龙川县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旧址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县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旧址位于龙川县佗城中心小学。

1938年底,刘汝深率“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抵老隆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龙川县党组织和抗日东江区队的宣传发动下,龙川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热忱日渐高涨,建立了许多抗日救亡机构与团体,如龙川县抗敌后援会、龙川县民众抗日战时动员委员会及其政工队、龙川抗日自卫团等,各区、各乡抗日救亡组织亦相继诞生,如抗日自卫队、农救会、民众抗日自卫协会、青年救亡先锋队、青年工作团等。为统一领导全县各抗日组织和抗日团体,形成更强大的民众抗日力量,龙川当局决定于1939年2月28日在县城小学(今佗城中心小学)礼堂召开大会,成立全县青年抗日统一组织——龙川青年抗日先锋队。决定县长刘鸿芹任总队长,张克明任秘书长,魏南金任组织部长。“抗先队”下设三个区队:一区队队长张其初;二区队队长方云生;三区队队长魏则鸣。总部设在县城。

1940年4月,龙川青年抗日先锋队因故停止活动。“抗先队”在1年多的时间里,积极发动广大民众,利用各种方式形成宣传抗日热潮,在龙川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队员发展到3000多人,涌现出不少爱国进步青年。龙川县党组织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培养成为抗日与解放战争中地方与军队的中坚力量。

佗城镇:佗城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至今有2221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来是龙川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重镇。全镇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3218人。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该镇农业主要以发展“水产、水果、蔬菜”三大支柱产业为主。自然资源较丰富,同时该也拥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以“抗日烽火”为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高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的事迹。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原名“世德堂”(又叫德刚伍公祠),建于1938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加一条青云巷和厢房。1944年,日寇在西太平洋军事失利后,企图通过高明、高要西进,打通粤桂战线。为了阻击日军的西进,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活动在要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鳌头村世德堂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并任命鳌头村的游击队员伍鉴衡担任队长,队员有30多人。

2005年8月9日,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被列为高要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高要区政府对“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原址”进行修葺,并确定了“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原址”为高要区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7年底,高要区委计划将在此基础上建设党建工作教育“初心堂”,志在通过此红色革命遗址来教育大家不忙初心、不忙使命、继续前进。2017年12月,活道鳌头革命传统教育基更被肇庆市文明委、肇庆市委宣传部命名为肇庆市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历史文化熏陶,该基地已成为全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鳌头村:鳌头村委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方12公里,东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相连,鳌头工业园座落于本区内。面积约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9亩,山地9958亩,下辖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7人。农业是鳌头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以种植果蔗、沙葛(土瓜薯)、粉葛出名,林业以种植桉树、杉等建筑用材为主。鳌头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在鳌头村崇德楼创办了鳌头村“青年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共蓝塘小组、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旧址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蓝塘小组、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蓝塘小组、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旧址位于紫金县蓝塘镇广场路16号。

1937年1月,共产党员潘祖岳受中共广州市外县工作委员会的派遣,返回紫金家乡重建党的组织。潘祖岳回到紫金后,在县立第二小学(今育新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建党工作。5月,潘祖岳介绍邓凝香、杜兆祥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蓝塘党小组,潘祖岳任组长,隶属中共广州市外县工作委员会。9月,潘祖岳以县立第二小学师生为基础,吸收社会上爱国人士150多人成立蓝塘大众救国团,梁荫源任团长,潘祖岳任副团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1月,中共广州市外县工作委员会增派共产党员潘致春、林坤等到县立第二小学任教,加强蓝塘的建党工作。3月,中共蓝塘特别支部成立,潘祖岳任书记,隶属中共广州市外县工作委员会。

1938年11月,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县立第二小学成立,潘祖岳任队长,林坤、邓仲演任军事教官。1939年2月,中共紫金县委成立,中共蓝塘特支归属中共紫金县委领导。

旧址原建筑已拆除,改建为一所初级中学,即今育新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为一纵长不规则平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挺进大岭山后,为了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把此地开辟为操场,开展军事训练。

1941年5月,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和游击战争的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第三、第五大队选送班、排干部参加,利用操场进行军事训练。该旧址长46.5米,宽11-21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翔安文化馆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加强后勤军需工作,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在此开设粮食加工场,把稻谷、杂粮运到这里,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回部队各伙食单位进行分配。坐西北向东南,宽7米,长12米,硬山搁檩结构。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翔安文化馆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为仙游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望厝村棋杆自然村。

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击大队及-组奉上级指示驻扎榜头镇玉山祠待命,期间,中共仙德工委对游击队进行整训,组织大家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宣布进城纪律。8月25日,仙德游击队接到通知,开赴城关与仙德工委书记刘佐周率领的永德仙人民游击队会师,浩浩荡荡进入县城接管政权,仙游宣告解放!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头(今榜头镇光埔村),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处。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扩建两边护厝,1988年8月重建观音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于1984年12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榜头镇:榜头镇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3万人,39个村(居)委会,境内一马平川,交通便捷,仙榜、濑榜公路贯通全境,木兰溪、仙水溪穿境而过,耕地面积近3万亩。1984年步入全省首批亿元乡镇行列,被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一枝花”。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明星乡镇”,1993年跨进全省“百强乡镇”行列,95年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96年被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旧址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旧址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年代为1939年。

1939年11月20、21日,在八路军115师及鲁南三地委的领导下,鲁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现在的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王家湾村举行。180人参加代表大会,民主产生了峄县抗日民主政府,115师民运部长潘振武任县长。115师政委罗荣桓、鲁南三地委书记宋子成到会并讲话,不久县政府迁到现在的山亭区北庄镇南泉村。

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位于凫城乡境内半码公路北侧,西王湾村内,南距沧浪渊300米,创建于1939年11月20日,为罗荣桓元帅在抱犊崮山下建立的鲁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2015年6月23日,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荣桓(1902-196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东宋村西亭自然村。

1935年5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并入闽中特委后,重建了中共莆田县委,机关驻新度西亭。1936年7月,因游击战争的需要,县委机关迁至莆永边区,西亭成为莆田党组织活动的一个基点村。

1947年3月20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为贯彻执行闽浙赣区党委关于“放手发动游击战争”的指示,在长乐县玉田龙卷墓农场召开闽中地区部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干部会议,传达区党委“三•一六”指示信精神。4月上旬,黄国璋与陈亨源、林汝楠研究地委支持福清发动龙高暴-动-的方案,地委武装与福清武装会合后,决定先攻打高山。这时,省保安司令部接福清-局报警,急把原拟调赴闽北“剿共”的保安第五总队调返福清,并进驻龙田。黄国璋等见形势骤变,遂放弃暴-动-计划,把队伍拉到兴化湾畔的牛头尾,由于遭到省保安队的夹攻,黄国璋率游击武装退到附近的目屿,从海路向莆田撤退,到达莆田鹭鸶岛。黄国璋等在鹭鸶岛上休整两天后,就把两条船驶至湄州湾岱前村登陆,然后把队伍拉到东坑村暂住,派人与罗迎祥、杨杞松取得联系,罗、杨把黄国璋等一行接到西亭村同莆田游击队会师。黄国璋认为建立闽中主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即在该村召开全体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并宣布事前经区党委批准的纵队领导人名单: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陈亨源任副司令员,林汝楠任副政委,罗迎祥任参谋长,郑春敏任总务科长,下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戴云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动员发动阶段的结束和游击战争的开始。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原为曾氏大宅,土木结构的九间厢楼房,东南朝向。因后代分家翻盖,现仅存两层土木结构的五间排列翻盖旧厝,成L型排列,从正面只能看见双层单间。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东宋村:东 宋 村东宋村位于壶公山东面,地处新度、笏石、灵川交界处,距镇中心9公里,东连笏石镇歧厝村,西接大坂村,南靠东埔余村,北壤凌厝村。东宋村包括东宋和西亭两个自然,352户人家,共有人口1624人,党员39名。耕地面积730亩,其中水田面积440亩,该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其他主要收入产业为家禽养殖、令用菌栽培、果树等,村道为土路。农村人均纯收入30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海上游击大队大青村驻地旧址陈家老屋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海上游击大队大青村驻地旧址位于海山乡大青村中岙陈家老屋

1945年6月22日,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将第三、六中队组成海上大队。23日,大队长兼政委郑梅欣率海上大队挺进乐清湾,以大青岛为中心开辟海上游击根据地。7月中旬,第六中队回括苍游击区斗争,第三中队坚持海上活动。海上大队部驻在陈家,括苍支队支队长周丕振、政委邱清华,海上大队大队长兼政委郑梅欣,中共玉环区委书记丁世祥等都在此居住过。

海上游击大队大青村驻地旧址(陈家老屋)呈U形,坐北朝南,正屋5间,两边厢房各1间,北面和东面均为空地,南面是道坦,西面是土坎,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队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设立大队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宽10.70米,长11米,占地面积约137平方米;硬山搁檩结构,墙体采用当地传统的“金包银”砌法。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大队部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瓮窑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4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医务所。当时部队医疗条件极差,药品缺乏,医疗器械简陋,医务人员克服困难,用盐水代替消毒水、采摘草药、自配药水等方法,救治游击队伤病员。该旧址曾于2005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平面近方形,单间建筑,长7.1米,宽7.6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医务所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翔安文化馆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位于清溪镇北面的含头岭,群山环抱,GPS坐标:北纬22°5158.4",东经114°1035.3",海拔高程58米。

1938年12月下旬,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机关从观澜白花洞(现属深圳宝安区)转移到清溪苦草洞村曾氏宗祠。1939年元旦,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指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和各区地方党动员来的抗日武装,共约200人,集中到东莞县清溪苦草洞进行整训,从中挑选120人编成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经过整训后,挺进到东江河畔的桥头、石排、东坑、茶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4月,为利于游击队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国民革命军的合法番号,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仍由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这支部队,成为后来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前身之一。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为两间并排的泥砖瓦房,朝向坐北向南,现已残破。

清溪镇:清溪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深圳、惠州两市接壤。面积143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美,城镇配套设施完善。先后被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并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外资企业出口创汇十强乡镇"和"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在全国千强镇评比中,排名前五十名。进入20世纪9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省委旧址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年代为1938年。

2015年6月23日,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宝镇:天宝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蒙馆公路、0九公路、济新公路、四坡公路穿境而过。东距新泰市区45公里,西距泰安市区40公里,距-公路果都路口仅15公里。全镇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闽中游击支队第5大队驻地旧址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游击支队第5大队驻地旧址龙卧禅寺位于福洁市城头镇湖美村五龙山下

1933年至1949年9月,闽中游击队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陈亨源,福清的陈振亮、俞建兴、陈家茂等在龙卧禅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江阴小麦岛、平潭白犬岛的革命前辈也曾在该寺开会,商讨部署各种战略方针。1949年五六月,闽中游击支队第5中队(不久即扩编为第5大队)由陈振亮率领进驻龙卧禅寺,以该寺为营地整编队伍,开展军训,部署防止国民党残部溃逃。大队派出精干游击队员下乡活动,发动群众,做好支前工作;派出人员召集海口、城头一带船工,将船只藏匿起来,防备敌人向平潭等地逃跑;派出小分队袭击敌人哨所,扰乱敌人;派余孔华前往南田大洋闽中游击司令部,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54团越过敌人--线,与大队会师。这里成为游击队支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清的重要据点。

龙卧禅寺创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初名伽蓝寺,曾几次焚烧,几度重建。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由檀越捐助,广募众缘,修建了佛刹、藏殿、法堂、门庑、寝室,改称为“龙卧禅寺”,僧侣云集,游风大炽,名扬四海,成为福建名寺庙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为三进中轴式建筑。前进有弥勒佛厅和僧房;中进系大殿,明时已毁;钟楼和鼓楼原建在大殿前面的石埕两边,现已毁坏不存;后进有法堂、父母堂、祖师厅、帝爷厅、西厨房等。龙卧禅寺现是福清五大寺庙之一,为湖美村及周边其他各村的村民敬神拜佛之地。

闽中游击支队第5大队驻地旧址一一龙卧禅寺于1987年11月被福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福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市)

城头镇:福清市辖镇。1955年置城头区,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有国家一级口岸元洪码头。辖西池、东垣、星桥、五龙、湖美、凤屿、堑柄、首溪、岩兜、黄墩、城头、大厝、后俸、东皋、新楼、山下、梁厝、港西、彭洋、吉钓、南田、南冲、善友、溪边、宅前、峰前2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面粉、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原为大王岭村刘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尹林平、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部队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事训练班在此开班,学员住在会议室内。刘氏宗祠,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0.87米,进深17.25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18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旧址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旧址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席岭村张郝保院,建筑面积204平方米。1940年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娄烦成立后,成立了抗日游击两级学校,冯廉山任校长,学校的任务是学文化、宣传抗日和开展生产劳动。学校一无所有,采用游击形式,走到哪个村就与哪个村的学校合办,没有学校的地方就借用当地村民的民房当教室。1942年春,学校随县政府转移到席岭村,在一次宣传抗日活动中,突遇日军袭击,校长冯廉山和教师面对日军的炮击,带领学生转移到罗家曲。在罗家曲一落脚,学校就照常上课。同年日军占领娄烦后,娄烦二高撤出镇外,并入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李有奎任校长。开始曾在马家庄、兴旺庄办了两所小学,之后两级学校以天池川为中心,先后辗转于三元村、鹰落沟、马道沟、白道、席岭村、罗家曲等地,最后落脚于韩家沟。1943年秋,林野接任校长。1944年5月至8月,学校奉晋绥八专署之命与交城县完小合并上课。1945年娄烦解放后,学校返回娄烦,成立了娄烦二完小。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两级学校培养了近千名学生,为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量人才。位于席岭村的学校旧址为砖接口窑洞,中间窑洞深12米、宽5米,其他两孔窑洞深4米、宽3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