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绕南古窑遗址(汇总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绕南古窑遗址!

浏览

7413

文章

1000

篇1:阿瓦什旧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沃是略和哈拉尔地区的阿瓦什河谷的低洼地上,这里是研究人类起源学不可多得的地点。在河谷中集聚着非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物并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1973-1976年,毛里西奥·泰普、D·C·约翰逊和柯逢斯等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在这里进行了关于旧石器时期和史前时期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古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其中最早的可追朔刀400万年以前。这些化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保存的十分完整,如有一副古猿人的完整化石,就其特征来讲,既近似于南方故园,有更接近于智人。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除发现了古猿人化石外,还出土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动物化石,如大象、犀牛、河马、各种猿猴、羚羊、马等,成为研究当时同人类一起生活并作为他们食物的动物群的宝贵材料。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芦沟造纸作坊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芦沟造纸作坊遗址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芦沟造纸作坊遗址位于邛崃市平乐镇,年代为明代至民国。

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是芦沟造纸作坊遗址外延20米;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8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平乐镇:平乐镇是邛崃县三个老建制镇之一(其余两个是火井和固驿),集镇的形成期现尚无文字记载。隋朝建立后,场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第一次在文字上提到火并县辖区内有个平乐坝(按,坝字古义为村民聚居之处)。这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平乐二字。初年,邛州临邛挪辖七县一监,平乐属火井县辖区、改名为平乐镇,并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将火井县的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寨子遗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寨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子”里的七十多幢石碉房,是最能体现北川建筑特色的古羌民居,它们是北川羌文化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大寨子”里所有的房屋均为石碉房,依山就势而建,全部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占地面积不等,最大的约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根据碉房内墙上的圆形洞(窗户)判断,“大寨子”碉房以三层为主,也有五层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杂物。与其它羌族聚居区不同的是,北川“大寨子”内均是“碉房”而非“碉楼”,专家介绍说,北川山势陡峭,古时北川羌族民众都聚居在大山区,周边是成片的森林,官军不易进去,费力耗时修建碉楼没有必要,因此当时的北川羌族民众选择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仅仅是居住,并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寨子遗址中现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结构,与汶川、茂县一带的多角形碉楼有明显区别,充分体现了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西、北各外延50米,向南至青片河。

建设控制地带:下至青片河王泽刚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庆甸遗址座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座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河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大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大河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东南部约3公里处,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6年被初次发现,并于2006年第三次发掘0土大量文物,被称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对洞内出土的大量动物牙齿、骨头化石考证,专家发现这一时期处于古人类狩猎形式的生活形态。这些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0现。

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枣林子遗址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林子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子遗址 位于泾川县丰乡枣林子村西南2公里 。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细泥和夹砂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勾叶圆点纹,器形有盆、罐;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附加堆纹、锥刺纹、菱形刻划纹,器形有罐、鬲;另有周代夹砂、泥质灰陶,饰绳纹,器形有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发展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周文化的分布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姜维城遗址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姜维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传说蜀汉大将军曾在汶川一带驻防,现存有古城墙,有人为之命名为姜维城。

威州镇是汶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坝州的门户。这里古属冉毵部,绵池镇为郡、县旧址。姜维城在今威州镇。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历代治所有所变迁。现为汶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汶川境内的藏羌历史上是善战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军事两用的独创性建筑。姜维城的存在也恰好说明这里曾是蜀汉和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

县城背依的岷江东岸山梁上如长龙盘旋而卧的姜维古城,沧桑不改伟岸。沿着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维城盘山公路,来至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生旷世沧桑之感。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达》有一段关于蜀军与羌人作战的描绘:“忽見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車,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敗,马岱、張苞两军先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石摞摞山遗址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石摞摞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洼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

遗址坐落在石摞摞山山峁上,山峁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

在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普遍存在的白灰居住面三处,均位于平缓向阳的遗址南部,呈一字排开,其中一处位于南部城垣内侧,另两处处于城垣外侧。

遗址地表分布大量陶片,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褐陶比例较小,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另有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甑、钵、瓮、罐等。另见有少量石器如单孔石刀、石斧等。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遗址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城垣墙体坍塌、风化,遗迹或为山洪冲刷,或为农民耕植时破坏。目前当地文管部门采取了有偿退耕措施,以减轻耕种及水土流失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石摞摞山遗址为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史前城市的形成、城垣的建筑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付家门遗址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家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付家门遗址位于武山县马力镇付家门村南100米。是一处多种文化共存的大型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网纹、弧线纹、圆点纹彩陶片和泥质褐纹红陶瓶、罐、盆、碗残片等;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器形有折腹罐、单耳罐、双耳鬲及石刀、石铲、陶纺轮、石斧等。另外还有辛店文化夹砂灰陶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

马力镇:马力镇位于武山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与漳县接壤,地域面积204.67平方公里。是全县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全镇现辖34个村委会,4.06万人。耕地面积为6.69万亩,其中川地8320亩。镇内交通便利,武漳、滩马公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教科卫生、通讯等事业发达,全镇有完全高中一所,附中二所,完全小学25所,幼儿园4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普安铜鼓山遗址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普安铜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商、春秋

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总面积4000平方米,保护范围总面积41420平方米。

在两次中发掘共清理房址4座、窑址1座、灰坑11个和活动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遗迹,出土较完整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和冶铸青铜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万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铸青铜用具除部分陶坩埚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剑范、钺范、镞范和鱼钩范等。

发掘者认为:铜鼓山遗址是一个铸造铜器(以兵器为主)的手工作坊遗址,其北半区主要是铸造铜器的作坊区,南半区主要是生活区。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它是贵州境内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遗址,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和保护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山古城遗址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高山古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古城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该城址发现于2003年。高山古城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岷江支流斜江河中游,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规模比宝墩古城小很多,但筑城时间推测比宝墩古城更早。高山古城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城墙和南城墙尚残存于地表,其中城墙的东南角保存较好,墙体高出现城外地面约1.5米-2米。

2015年,古蜀文明八大古城之一的高山古城开始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入选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据悉,高山古城发掘的116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或许能够揭示古蜀人的来源。

2019年,高山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城墙遗址外侧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三岔镇:三岔镇位于大邑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约16公里,幅员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2个农业合作社,2个社区,35个居民小组,人口32081人,其中,集镇人口约6000人,有耕地面积约35901亩,境内有农村信用社2所;中学校1所,小学校1所,九年制义务学校1所;有幼儿园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2所;现有重点企业6家,外资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440户。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坝梅寺遗址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坝梅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坝梅寺遗址

坝梅寺遗址原名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麓,因在坝溪、梅溪之间,故俗名坝梅寺,为明建4大脚庵之一,正殿7间,偏殿及僧房数十间,画栋雕梁,规模宏大,占地4亩,寺产遍及周围二三十里。1958年学生勤工俭学寄住寺内,不慎烧毁。现仅存围墙、屋基及山门外合抱古树数十株。清康熙后,历年所刻石碑及寺附近的和尚墓群尚残存。遗址附近有碑数块,其中康熙十五年(1676)因垣重建承恩堂常住碑,记庙产甚详;嘉庆十年(1805)的重修扷垣碑,记载了该寺扩建始末;光绪二十三年(1879)碑,记载清理庙产经过。1982年9月,与坝梅寺和尚墓群一并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库沟诸遗址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库沟诸遗址为循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库沟诸遗址

中库沟诸遗址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自治乡境内中库沟河(文都河上游支流)西岸台地上。台地西依山地,东临中库沟河,长约2500米、宽400米,地势平坦。台地自北向南有当地称多浪角木、阿杂日、哇让、宗其昂、岗相等并排的五条沙沟,沙沟之间沿中库沟第二台地岸边遍布有陶片、杂骨等古代遗物。调查时以沟为界,分别登记有文都林场、多浪角木(甲)、多浪角木(乙)、阿杂日(甲)、阿杂日(乙)、哇让(甲)、哇塘(乙)、宗其昂(甲)、宗其昂(乙)、岗相(甲)、岗相(乙)、拉龙洼等12处遗址。12处遗址中除文都林场遗址面积约200×80米较大而外,一般都在100×70米左右。拉龙哇遗址部分压在村庄之下,其他遗址皆在各沟两岸耕地内。文化堆积基本都在40-70厘米上下。各遗址除地面上散布有较多的陶片、杂骨、石片外,文都林场及宗其昂(乙)遗址还见有白灰碎块、灰层、灰 坑,以台地边及水渠两侧暴露较多。这些遗址中遗物基本相同,只有数量上略有差别。从陶片看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素面和饰有篮纹的双耳罐、折肩罐、尊和泥质灰陶鬲、加砂陶绳纹罐,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的加砂灰陶长颈双耳罐、红陶腹耳壶及少量旋纹图案彩陶罐等残片。12处遗址内涵一致,为齐家文化与卡约文化共存遗址。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若无洪沟相隔,完全可连成一片,是一处较典型的密集型文化遗存。其中宗其昂(乙)遗址(又称中库沟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秦直道遗址淳化段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秦直道遗址淳化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两项震惊中外的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工程之一。万里长城闻名遐迩,被誉之为世界奇迹。但对能与其媲美的千里直道人们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

为了抵御外患,巩固扩大秦帝国之疆域,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委派大将军蒙恬为统领,太子扶苏监军,率20万大军镇守边关,同时承担修筑直道之重任。到公元前210年,仅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秦直道始于秦云阳林光宫(即汉甘泉宫所在地),向北沿子午岭经榆林、内蒙东胜县西,直抵今包头市西的九原县。途中飞渡黄河,横跨陕甘两省,穿越14县,全长约900公里。而且,走向尽求其平直,故谓之“直道”。于是,途中逢山劈岭,遇石凿道,临沟填谷。其间,劳役之苦难以想象。道宽一般为30米,最宽处达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至12辆大卡车。其最宽最大处,可作现代中型飞机降落之跑道。差不多每郡设站,每个站口犹如一座足球场。时有民谣说,“郡郡通直道,县县送粮草”。可见它是当时北方交通之大动脉。如今,当你置身于子午岭的最高处,极目远眺,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中,直道如一条绿色巨蟒,向北蜿蜓伸展,飞架于“群峰”之中。其壮阔之势,堪称空前绝后。

如此宏伟之举,后世多有记载与评说。大文学家司马迁走过秦直道,他在《蒙恬传》评语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土堙谷通直道。”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相似记述。

直道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南北,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之交流,也充分显著了秦始皇的圣威。一旦有战事报警,从林光宫到阴山脚下,只需三天三夜,秦军便会迅速出击。“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到了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曾率骑18万之众,旌旗千里,浩浩荡荡,沿直道而上直指阴山之北的草原,堂而皇之的炫耀雄威。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10万唐军北征,沿直道北上,窥视匈奴之动向,从此匈奴族很少南下。

在境内,秦直道由甘泉宫起,由此北行经英烈山之村西,过“马槽梁”,偏东北上黄花山,过山间的“鬼门口”。这时峭壁险峻,为古之关卡要冲。向东北便为蜿蜓坡道,此地为“艾蒿湾”。进入初夏,阵阵浓香扑面。此湾向前乃“乏牛坡”。坡虽不陡,却直且长,步步登高,人畜于此皆气喘吁吁。上了此坡,便为“蝎子掌”,此地山高谷深,有民谣说:“冬走寒风刺骨凉,夏走油锅火鏊上”。正是它的形象写照。由此往前至“箭杆梁”沿北坡而下,至旬、淳、耀三县交界的七里川,便入旬邑境。直道在境内虽然仅约10公里,但凡到过这里的人,是深知其艰难曲折之程度的。

这条曾经名扬中外的千里直道,直至明清以后,才逐渐被冷落。追忆历史,我们不禁对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伟大奉献肃然起敬,至为叹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杏树台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杏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杏树台遗址

杏树台遗址,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生产队,地处山沟下一台地。台地北至盐沟洼,南靠塔尔山,东接红科坨,西接苏家湾,面积4亩。1975年10月,经州文物普查组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6月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作了复查。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另外,在西山村还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杏树台、地湾、徐家岘子、高家山等地。在高家山修学校时发现一座墓葬。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毁,出土器物三件。两件已损失,剩一件双身彩陶壶,高3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黄,饰黑红二彩,颈部饰交错斜线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属马厂类型。还征集到此地出土的一件马厂类型彩陶罐。根据调查,高家山一带属马厂类型墓地葬区。另外,采集到清阳水出土的二件石器,一件石锛,制作精细。在地湾一带发现较大面积灰层,暴露在大路两坎崖壁上,下层厚约10厘米~30厘米,长达1米左右,灰层内涵石器残片、人骨、兽骨。

在第二生产队三级地沟东边的台地上还发现墓葬、人骨及出土器物,根据出土器物彩陶罐分析,属半山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马塬遗址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白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塬遗址位于董志镇陈户行政村张咀自然村西南面的整个白马塬面上。遗址东至盖头塌洼,西至柳嘴沟,南至西堡河滩,北至东庄崖背张继先门前,总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分布区域在白马塬的东山坡上,沿东西方向分布。

一九九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塬遗址是庆阳区域内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它对研究仰韶文化晚期的陇东地区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家台遗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台遗址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台遗址位于景泰县芦阳镇,年代为新石器时期,类别为古遗址。

2014年7月4日,张家台遗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

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村,位于灵山县石塘镇西面,现存明清建筑15个群落,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分属苏、丁、刘、陈、杨、卢、张士物业,这些建筑中以刘氏祖居规模最大,由大夫第、司马第、鹾尹第、二尹第、司训第、贡员楼和刘氏宗祠7个自成体系二翘檐相接的群落组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岭南风格建筑。苏村距镇政府2公里,辖一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578人,耕地面积2143亩,其中水田面积1870亩。在这块仅有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传奇故事。

相传,该村于460多年前,苏氏家族先在此地落脚定居,故名曰苏村。此乃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在道光三十年八月的一起战斗中,由于投机分子的出卖,被乱箭射死。随后,苏三娘率部加入太平天国,在这次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乃被人们作为佳话传着。此外,苏村还有一幢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它占地8000多平方米,七座大理石表砖、童子瓦结构的镬耳楼。屋檐雕刻着莲花瓣,屋内有价值连城的石雕、石马、金鱼池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便是苏村刘氏古建筑群,苏村境内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建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苏三娘,名玉娘,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在道光三十年八月的一起战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尧头窑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尧头窑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制瓷历史长达千年。清代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到达鼎盛,“尧头窑”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扬。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尧头窑从唐朝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尧头窑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对研究中国古窑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古瓷窑原生态活化石。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勒之林称尧头陶瓷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二阴湾遗址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二阴湾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阴湾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贾家铺村二阴湾社东山咀。

二阴湾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贾家铺村二阴湾社半山坡地带,东至苏家岘,西靠杨家山,北近陈董家,南临王家咀。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地表暴露有大量的彩、素陶残片。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搞农田建设时出土过石器、彩陶、素陶等。多为红陶,喊少量的灰陶,其上多带刻画纹和绳纹。彩陶纹式有波浪纹、漩涡纹、黑平行线纹、圆点纹等,器形以壶、瓶、罐为主。出土石祖两件,一件存会宁博物馆,一件存白银市博物馆。该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生活区。1991年,该遗址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东山咀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