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书评作文(推荐20篇)

《红楼梦》是部堪称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伟大文学作品,它的认识意义、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水乳交融,高度完美地存在于艺术整体之中。以下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关于红楼梦书评作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6938

文章

181

篇1: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概括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湘云犯杏癍癣,宝钗命莺儿去黛玉那里要硝,蕊官随之去看藕官。莺儿用柳条编一篮,送与黛玉。黛玉要和薛姨妈一起去宝钗房里吃饭,大家热闹些。莺儿又在柳堤坐下编篮,春燕来了,说宝玉说女儿未出嫁是无价之宝。

出了嫁,变为死珠,于老就是鱼眼睛,举例说他妈和姨妈就越老越爱钱,春燕叫莺儿不要折柳条折花,她妈和姨妈分管这里,比得了永远的基业还谨慎。春燕娘来了,本为芳官之事上气,又恨春燕不遂心,便打春燕。春燕跑到宝玉房里,麝月命小丫头叫平儿来管春燕娘。平儿命撵出去叫林大娘在角门外打四十板,婆子流泪哀求方免。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1

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有三:一,贾敏的遗愿;二,林如海誓不再娶,黛玉无人教养;三,贾母与贾敏和林如海达成默契,一定要接黛玉前去照应。

2

林黛玉进贾府 这要从古代的遗产继承制度说起。古代时,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若是无子,那她的处境就很惨了。因为她不能继承任何东西。她丈夫生前的财产,属于她丈夫的宗室家族。再远的亲戚也可以继承唯独女子不可。而这样的女眷的命运则是任其家中男主人的亲属发落。为奴,为婢,甚至为娼。都是符合当时道理的。

3

林黛玉来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被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4

林黛玉的家境,存在不同说法。最早提出黛玉家产问题的是清人涂瀛,他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句(此句存在异文 ),提出林黛玉原应有其父林如海的数百万遗产,但为贾家侵吞。当代学者刘心武也认为,巡盐御史属于肥差,林如海当有巨额遗产,但黛玉未得到父亲的巨额遗产,则是因为贾琏和王熙凤从中侵吞。 陈大康根据书中对林黛玉月钱来源等的描写,推测林如海留下的家产流入了贾府,除用于拨给黛玉生活所需外,还可能被用于了大观园的建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楼梦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创作手法,塑造了复杂多面而又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整个形象体系。小说虽是以作家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的虚构,却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可信、浑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知否被称为小红楼梦,两者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358 字

+ 加入清单

《知否》开播以来,一直都有很多人认为,那就是一部“小红楼梦”,将《知否》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去。不过这种说法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反对,主要就是一些钟爱《红楼梦》的人。其实,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各抒己见也没必要反驳。那么,既然说到了红楼梦,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知否》和《红楼梦》之间,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差别,两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我是多年的书粉了,对这次改变是满意的,在时间线上做了调整,但保留了整体的气质,小说改编电视剧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很良心了。整个故事的冲突并不剧烈,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群女子的生活和命运。

之前有人说知否是小红楼,惹得很多红楼粉群嘲。其实说这个话的人并不是说知否达到了红楼这样的艺术成就,差的还远着呢,而是指知否也像红楼一样描摹了很多女子的群像,对于她们在生活中的无奈,有着深切的怜悯。

说来也有趣,不谈艺术成就和文字水平,单说作者表达的三观,知否和红楼几乎是截然相反的。红楼里曹公最敬爱的是体弱多病,敏感多情,才华横溢的林妹妹。知否里有这样的人物吗?有的。我不是指林小娘,墨兰,曼娘,或是小秦氏,她们或是自私自利,或是面甜心苦,都是白吟霜之流的莲花绿茶。

我说的是顾堰开的元配大秦氏,她体弱,貌美,多才,是真的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和很多很多的关怀才能活下去的女子。其实顾堰开已经比贾宝玉靠谱多了,他能顶着压力娶了大秦氏,能在大秦氏十年不育的情况下坚持不纳妾,能顶住父母的苦苦哀求坚决不休妻,然而大秦氏还是在整个家族的压力下迅速的病亡了。

知否里没有评价大秦氏的人格,但一个能让丈夫如此倾心相爱,怀念一生的女子,想必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对于因大秦氏的孱弱而造成的一系列后续结果,知否是持否定态度的。关心则乱十分反对女子成为大秦氏这样的人,她太过孱弱,没有办法照顾自己,照顾丈夫和孩子,她的美丽带来的是一场悲剧。

对于那些世故而圆滑的女子,曹公大体是持否定态度的,虽然他也赞赏宝钗凤姐的才干,但作为一个男人,他只想远离她们。但反过来知否就为这一类女子大唱赞歌了,女主角明兰,她的姐姐华兰都是这一类型。她们隐忍而克制,事故而圆滑,能和刻薄的婆婆相处,也能忍耐家里成群的小妾,最关键的是还没有因为现实的挫折而丧失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没有丧失做人的底线。

她们经历各种打击背叛,却不会轻易的去死,她们会在这一地鸡毛中缓缓地站起来,再次收拾残局,重新出发。对于婚姻和爱情,她们都是非常现实的,书里这样说“首先要爱自己,其次是爱善意的娘家,然后是适当的爱丈夫,上限不会因为丈夫的花心而痛苦,下限是对着丈夫嘘寒问暖的时候不至于恶心”。

这两类女子其实都很难得,现实中的我们既没有这样的高洁才情,也没有这样的坚强韧性。红楼想让我们做第一种,知否想让我们做第二种。这也许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想要的是极致的美丽,才情和纯洁,女人想要的是活下去,然后尽可能的活得舒适和有尊严。如果让我自己来选,我宁愿自己是一个粗鄙的鱼眼珠,也想要活的健康长久,每天少生些气,多睡个好觉。

有人说知否一直在说嫡出庶出,一直在宣扬女子要忍耐,是在宣扬封建思想。其实不是的,她真的在说的是,女人不要把婚姻和爱情太当回事,你的千般隐忍,万般筹谋,都应当是为了你自己,只要能坚强的活下去,生活总会有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楼梦30回概括 红楼梦30回的概括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的第三十回概括:宝玉向黛玉道歉,说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黛玉为宝玉擦泪,原谅了宝玉,宝玉要拉黛玉去见贾母;凤姐突然进来要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宝玉将宝钗比作杨妃,宝钗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两人;宝玉与金钏调笑,金钏被王夫人掌掴,宝玉看到龄官在蔷薇架下划蔷字;宝玉拍门无人应,误踢袭人,导致袭人夜间吐血。

《红楼梦》的简介

《红楼梦》又叫做《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等。《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面面俱到的刻画,揭露了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种种悲惨命运,因此曹雪芹一生只写就一部《红楼梦》,就凭借《红楼梦》名留青史。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研究清代时期的历史也有很大帮助。后世研究《红楼梦》中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也很多,因此还多了一个与《红楼梦》相关的学问,也就是红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希腊人的故事》讲的什么内容?《希腊人的故事》书评

全文共 2215 字

+ 加入清单

希腊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又一部关于世界文明史的书籍,也是她的封笔之作。作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盐野七生在国内也有一批忠实读者,从她的书来了解世界史,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一面。《希腊人的故事》从书名就能知道,这次是把主视角放在了这个被誉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希腊有过一段最为辉煌的时期,但也有跌落到谷底,想要了解古希腊的发展史,这本书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希腊人的故事》书评一:

看书顺序:希腊人的故事——地图上的古希腊史——企鹅欧洲史1希腊第一个爆出经济危机,当初它造假进入欧盟,欧洲强国真的不清楚么,不,我相信他们是知情的,但是出于对希腊本土的特殊感情,文化中难以割舍的源远基因,纷纷选择了视而不见,也为欧盟经济埋下隐患。

一、什么是希腊?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500个以上城邦的总称。所谓希腊人,他们信仰希腊诸神,说希腊语,参加希腊运动会(作为休战期),凭此来确认彼此身份,强化自我认同。希腊诸神是希腊人心底最深沉的烙印,英雄时代的史诗传说构筑着他们的共同记忆,泛地中海殖民又让希腊文化走得更远,殖民地与母邦始终藕断丝连,希腊人的足迹逐渐扩散黑海、地中海,所有城邦在一个经济贸易体系中共享共荣。这里面最值得说的是希腊双珠——斯巴达与雅典。

二、陆权vs海权斯巴达是典型的陆上强国,除了两个国王,所有人一视同仁,7岁到60岁都生活在集体军营。斯巴达士兵质朴刚健,但缺点也是只会服从,鲜会思考变通。与斯巴达的寡言木讷相比,雅典是典型的外向型城邦,他们能言善辩,热情活跃,热衷于海外贸易与殖民。雅典公民拥有极大的权利,通过直接民主甚至能放逐最优秀的执政官。

同样是改革,斯巴达来库古改革通过自我献祭式的牺牲,转变成为不可动摇的宗教,而雅典梭伦灵活进退的处置方式,则让其留存为一种政治制度。宗教只能信仰,而制度是可调整的。这是雅典日益强大的根源。内陆国家以固守为主,受山川之限,斯巴达战略眼光始终未及雅典,在希波战争之前,甚至未曾出兵过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的地方。而正是温泉关出兵后,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一饮一啄,为后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埋下伏线。

三、被误读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经常被描述为修昔底德陷阱,即为压制正在崛起的强国,第一强国与第二强国之间难免爆发战争。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修昔底德陷阱的重点不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争斗,而是说,祸起于萧墙之内。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希腊诸邦的国力,这才是希腊整体陷入衰败的原因。四、从爱琴海到世界海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爱琴海上演的分分合合,可以看做大航海世纪的前篇。西班牙、葡萄牙=科林斯、埃伊纳英法=雅典德国=斯巴达美俄=马其顿广大帝国殖民地=米利都、以弗所、叙拉古等伊奥尼亚殖民地区同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一二次世界大战实际是基于同一文明、同一意识形态下的西方人的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本土的衰落完全可以作为埋葬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欧洲战场前车之鉴。

作者:绯缨(来自豆瓣)

《希腊人的故事》书评二:

这套书是盐野七生继《罗马人的故事》后写的新书,相比《罗马人的故事》一、二、三……可以一直数到十五册的厚度,它只有薄薄三册。尽管只有薄薄三册,这套书写得并不简洁精炼。相反,它充斥着重复的段落、重复的主观论断和重复的感情抒发,在大量的“注水”语句中,使得原本冗长的人物名、枯燥的历史故事,好吧,或许有些精彩的故事画面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它还充斥着大量的地图,一张又一张,反复的局部再现,以至于看到最后,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到阿富汗的喀布尔,横跨欧亚的地理位置无须借助地图即可在脑海里精确再现。它对战争场景有着丰富的图片演示和生动的语句描述,让人看得血脉贲张,却对于古希腊辉煌的人文艺术、哲学思辨吝于笔墨,伟大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米隆、菲迪亚斯、阿里斯托芬……不过是故事中的小小配角。它并不是古希腊的全景再现,可以我却还是发自内心地推荐它。因为,它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如该书标题所指,是希腊“人”的故事。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故事,可以精彩,可以沉闷,却总也跳不开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国仇家恨。可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却不是这些,就在这薄薄的三册书里,我们能看到原来在2500年前,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民主,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6000人以上的公民集体参与政事,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在陶片上刻上某人姓名,达到过半票数,某人即无条件被放逐,必须在国外待上10年;而被放逐的人却并不因此憎恶自己的祖国,在国家存亡的危机关头,在祖国召唤时,同样全身心为祖国而战。曾经有过这样的民主,执政阶层不领工资,而心甘情愿将私人财产用于国家基础建设和军队装备,维护国家的富强,曾经有过这样的民主,国王亲自带兵打仗,身处战争最前线,浴血拼杀,战死沙场……

当然,古希腊的民主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地方在现在想来很没有道理,例如妇女不得参政、对战败者的残酷处置等等。而关于民主究竟该怎样,在现代人的眼光里,就是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在作者的评述范围。在掩上这套书后,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法国大革命,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风马牛不相及的画面却似乎隐隐有着共通。两个时空背景下,雕塑、绘画、戏剧、哲学,等等,灿烂的文明之果却均如群星般,在那一时刻喷涌。那么,释放人的激情,这是否就是民主的价值呢?

作者:西夏上马(来自豆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概括 红楼梦45回概括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宝钗周到地应付各方面关系,黛玉则因病常接待不周。宝钗常来看黛玉,二人相互倾诉自己的真心,情同姐妹。黛玉一人独处时不禁伤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贾宝玉冒雨探望黛玉时,看到了她写的风雨词,称赞说好。黛玉感谢宝玉一天来几次看她,并送宝玉玻璃绣球灯回去。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概括

宝钗周到地应付各方面关系,黛玉则因病常接待不周。宝钗来看黛玉,叫她看病,黛玉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可强。宝钗劝黛玉每天早起喝燕窝粥。黛玉感激宝钗,承认自己错了,误到如今。又说自己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宝钗前日那样教导她,承认“我竟自误了”。

秋霖脉脉,服晴不定,黛玉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宝玉披蓑戴笠来看,黛玉说宝玉“渔翁”,后又说自己“渔婆”,感谢宝玉一天来几次看她,下雨还来。黛玉送宝玉披璃绣球灯回去。宝钗又差婆子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感念宝钗,又心疑宝玉。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又被称之为《石头记》 ,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文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

《红楼梦》通过对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的描写,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原型真的是曹家吗?事实上还有更大的后台

全文共 2874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看过了,可以说这本著作就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贾府则是本书中主要内容产生的场所。很多人曾认为,《红楼梦》其实就是曹雪芹的自传,但是小编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如果仅仅只将其认为是一本自传,则忽略了《红楼梦》高度的文学概括性和浓缩型。

大宗师写书犹如写史,而且所写的一切都可为当代史,曹公便是如此,《红楼梦》的创作绝不是凭空想象的,曹公不仅仅将自己家族(也包括外延的部分)的经历,更是将康雍乾时期封建社会的整体模型浓缩在该书之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完成八十回,曹家的经历自然在书中是作为重点进行叙述的,那么,除了反映了曹家的沉浮,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子”呢?笔者认为,有!至少有个人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平郡王福彭!

很多人觉得,贾家的原型应该是曹家,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至少不完全是曹家,曹家是什么出身?相信列位看官都非常清楚,曹家的祖先是汉人,后来被后金(清朝)俘虏,成了包衣奴才,由于颇有才干,被皇室赏识。

无论龙兴关外,还是从龙入关,曹家的祖先对清朝的建立或多或少是有贡献的,而且曹公曾祖母还是康熙皇帝的保母,曹公祖父曹寅也是康熙皇帝最为倚重的御前侍卫,后来康熙皇帝任命曹寅为江南织造,虽说官职不高,但是一个肥缺,相当于康熙皇帝设置在江南的重要眼线,这足以体现了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

此后,曹寅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王族,可见,曹寅是备受荣宠啊!于是,曹家开始了近百年的兴旺历程,尽管如此,不论曹寅的地位如何显赫,他始终是包衣奴才出身,他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他在身份上无法达到与满洲望族比肩的地步,因此,曹家绝对不能完全等同于贾家。

贾家是什么背景呢?也是功臣之后,但与曹家是有区别的,贾家之功属于久经战阵,百战余生的赫赫战功,“焦大酔骂”时曾说过一句话叫“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这就说明贾家祖先属于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类型,而不是像曹家那般属于被俘投降,然后成为满洲奴才的,那么,在《红楼梦》中,贾家的原型还有哪些“缩影”?这里,就必须来说一说福彭了。

福彭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代,多罗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长子)的五世孙,其父纳尔苏为平郡王(雍正四年削爵,由其子福彭承袭),而其母则是曹寅的女儿曹佳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寅是福彭的外祖父,福彭是曹雪芹的大表哥!

更重要的是,曹佳氏与纳尔苏的婚姻是在康熙皇帝的直接关照下进行的,可以说是皇帝“指婚”,要知道,在当时满汉是不能通婚的,而这次婚姻,不但打破了满汉不能通婚的铁律,而且曹佳氏还是以正妻嫡福晋的身份嫁给纳尔苏,这对于曹家上下而言,可是莫大的荣耀啊!

福彭的家族属于皇族,福彭家族的宦海浮沉对曹家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福彭天资聪慧,年少时,就深受康熙皇帝喜爱,曾经带入宫中亲自调教,并与弘历(以后的乾隆皇帝)关系要好,在雍正时期,也深受雍正皇帝的重用,曾被任命为定边大将军,指挥清军与准噶尔部作战。

乾隆皇帝继位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发小,立即召福彭回京,协办总理事务,这是给予了福彭相当大的权力,不过到了第二年,福彭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层——军机处,这是乾隆皇帝的用人路线,将所有亲王、郡王排斥于中枢机构之外,为了贯彻这一政治路线,福彭成了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不过,乾隆皇帝对福彭依然不错,比如说自己的诗集,都是邀请福彭来做序,为皇帝的诗集做序,这是多大的荣耀啊!福彭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伤心,辍朝两日以示哀悼,并派大阿哥前往吊唁,这也说明了乾隆皇帝非常怀念福彭。

这些与曹雪芹,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贾府的原型至少有福彭家族的“缩影”,其实在《红楼梦》文本中,就有很多关于福彭的线索,有的甚至是直接借用了福彭家族的故事进行叙述的。

要知道,福彭是礼亲王代善的后代,列位看官,是不是看着有些眼熟啊!荣国府里的荣国公叫什么来着?对!叫贾代善!这里就很明显的暗示了贾府的很多事是以福彭家族为原型的,说起这位礼亲王代善,是两红旗旗主(正红旗和镶红旗),清初中的著名将领,他和他的儿子岳托都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可见其身份显赫,这与贾府祖先靠战功得到荣耀是非常契合的。

秦可卿去世以后,选用棺材的木板,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红楼梦》中如此写道:“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你若要,就抬来看看。’”《红楼梦》接着写道:“贾珍听说甚喜,即命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贾珍笑问道:‘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着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银子作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连忙道谢不尽,即命解锯造成。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殓以上等杉木,也罢了。’贾珍如何肯听?”

某专家曾经就这件事展开论述,推出“义忠亲王老千岁”为康熙朝太子胤礽,而秦可卿就是胤礽的女儿,笔者不赞同这种说法,但尊重他的推断思维,不过,笔者想说,其实曹雪芹写的这件事,正是福彭的家事。

雍正年间,福彭的父亲纳尔苏,曾经接受过山西凤台人梁渊送的“香柏木板”共计大小八块,还送往北京,这件事被雍正皇帝知道了,雍正皇帝下令彻查,这就是所谓的“坏了事”,因此,所谓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应该是指的福彭的父亲,曹佳氏的丈夫,曹寅的女婿,曹雪芹的姑父纳尔苏,这才前后说得过去。

还有一处,也很能体现福彭家族的线索,在秦可卿去世后,祭祀的王公贵族很多,在出殡那天,路祭的就有四位郡王,《红楼梦》中如此写道:“第一棚是东平郡王府的祭,第二棚是南安郡王的祭,第三棚是西宁郡王的祭,第四棚便是北静郡王的祭。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最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世荣年未弱冠,生得美秀异常,性情谦和。”

福彭和所描述的北静王非常相似,也是“生得美秀异常,性情谦和”,列位看官读过《红楼梦》应该知道,北静王名水溶,这名字确实有点怪,不过,在乾隆皇帝的儿子中,还真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和此名很像,那就是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我们知道,乾隆皇帝的儿子是“永”字辈,名字的第二个字为斜玉旁,与水溶一比,完全是“永瑢”演变出来的嘛!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将他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过继给了康熙皇帝的皇二十一子,也就是自己的二十一叔允禧为孙,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允禧又是什么人呢?允禧与乾隆皇帝虽然辈分上有差距,但是在年龄上差距并不大,而且,乾隆皇帝在幼的时候,与乾隆皇帝一同进学的人,就有允禧,当然,还有一位关系更亲密的,那就是福彭。

因此,允禧、福彭还有乾隆皇帝,实际上都是童年的玩伴,幼时的同学,可以想象,允禧和福彭二人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北静王既然是化用了乾隆过继给允禧为孙的“永瑢”为“水溶”,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出福彭。

以上所介绍的几条线索,足以说明《红楼梦》中贾府的很多事情,除了是曹家本身的经历之外,还有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都可以在曹雪芹的表哥福彭的家族历史上找到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又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的别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楼梦三十九回概括 红楼梦三十九回的概括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三十九回的概括:众人吃蟹宴,平儿本来要拿几个回去吃,却被李纨留住;李纨说到伤心事哭了,宴席散后,大家便往贾母处;平儿告诉袭人月钱是凤姐拿去放利了;刘姥姥来访,贾母听说后要留住刘姥姥;刘姥姥吃了饭,讲些乡下事,合贾母的口味;凤姐也热情招待刘姥姥;刘姥姥再编些没有的事哄贾母欢心;宝玉当了真,便派茗烟去找。

刘姥姥人物赏析

刘姥姥是一位谙于世故的老婆婆,来自乡下贫农家庭。刘姥姥寡居多年,原本靠着两亩薄田度日,靠女婿过活,便一心一意为女婿一家生计操劳着。刘姥姥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由她的活动来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要引出王熙凤,以刘姥姥的视角写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和整个社会的没落线,以及大观园盛衰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指谁 红楼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谁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指的是王熙凤。王熙凤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她在书中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琏的妻子,在贾府掌握实权,贾府通称她为凤姐。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在《红楼梦》出场时,作者先描写凤姐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王熙凤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凤姐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决绝,种下了不少恶因,她的后半生则迎来了恶果,在高鹗续后四十回中最后病逝。

王熙凤拥有美丽的外貌,从书中的描绘就可知道,比如“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等外形描绘在书中比比皆是。

王熙凤的正册判词

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楼梦贾府为什么被抄

全文共 3344 字

+ 加入清单

贾家被抄是写在后40回中的,抄家原因是高鹗杜撰的,真正雪芹的设计,我们不得而知。那么,红楼梦贾府为什么被抄?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红楼梦贾府为什么被抄吧!

红楼梦贾府为什么被抄?

刘心武先生在他的红学研究中把贾府的“事败被抄”(脂砚斋语)理解为贾府参与到了当时的“政变”之中,而且秦可卿就是所谓的“废太子”的女儿,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猎奇”,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在我看来,只要一个事实就可以驳倒这种观点:如果是因为参与废太子的政变而“事败”,那么按照大清乃至封建社会的法令,贾府得到的结果不可能仅仅是“被抄”和“树倒猢狲散”,而只能是“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李纨不可能还含辛茹苦抚养贾兰而来个“中兴”,贾宝玉也不可能还“悬崖撒手”,出家为僧。毕竟,贾府不是什么皇家血亲骨肉,也不是正当时的王公,只是已经世袭了四代的国公之后,对于这样的家族,如果真的参与了“政变”,皇帝一般是不会放过的。

那么,贾府到底是因何事而败,因何事被抄的呢?我依然坚信,答案就在文本之中。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小说第五回中有关秦可卿的判词总是和整个贾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先来看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后面两句已经说得很清楚,不要说种种不肖之举都出自荣国府,其实真正拉开造孽的帷幕的是宁国府。而判词的配画也作了呼应,画的就是秦可卿上吊。

再来看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曲[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里说得更详细了,说宁国府造孽的开端,一则是贾敬一心只要得道成仙,放弃了长房长子的责任,放弃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导致贾珍贾蓉无人管教,犯下了导致贾府”家事消亡“的罪孽;二则是造孽的开端总是因为“情”。情在这里做两种解释:1、普泛意义上的“情欲”;2、就是暗指秦可卿,别忘了秦可卿的谐音就是“情可轻”,她弟弟秦钟的谐音就是“情种”,这个“情”就是指“秦”。也就是说曹雪芹已经在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贾府衰败被抄的线索,那就是:宁国府贾敬疏于管教导致贾珍贾蓉父子胡作非为,竟然干起了父子俩共同占有秦可卿的丑事来,由此导致了贾府的最终衰败。

其次,我们当然不能仅凭判词和红楼曲就此认定,但在小说的叙述中,还有很多证据:

一、贾珍和秦可卿乱伦直接击垮了贾府的“有德之家”的门风和名望。

小说中一再强调,自宁荣二公以来,贾府历经四代(指袭官至贾珍)皆以“德”治家,而皇妃贾元春之所以得以入选,也是因为贾府“有德之家”的名望以及贾元春自己的“德才表现”,而皇帝册封贾元春的封号也是“贤德妃”。这显然不仅仅是对于贾元春本人的肯定,也暗含着对贾府的肯定,试想,无德之家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德之人。小说中也一再强调,当今皇上历来主张以德治天下,“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见小说六十三回),这也是贾元春能够得宠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贾府“立家的根本”。因此,完全可以想象,当贾珍和秦可卿乱伦的事件抖落出来以后,贾府上下将受到怎样沉重的打击,贾妃在皇宫中的地位将如何的岌岌可危,而皇上将如何的震怒和难堪,因为,在此之前,是皇上对贾府以及贾元春一而再再而三的体恤、嘉奖和表彰。如果说和贾府有姻亲关系的薛家的“作孽”还可以有所开脱的话,现在,贾府以及贾妃以及皇上真真的是面对“铁证如山”而“哑口无言”了。

二、小说中已经一再暗示贾珍与秦可卿的乱伦并没有因秦可卿的自尽而销声匿迹。

小说第七回焦大醉酒大骂贾府,就有一段非常微妙的描写,先是写:“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后又写:“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唬的宝玉忙央告道:‘好姐姐,我再不敢了。’”

很显然,焦大所说的爬灰指的就是贾珍与秦可卿的苟且之事,而通过小厮的“魂飞魄散”以及王熙凤的过激反应,我们都可以知道,在秦可卿自尽之前,贾府中已经有一些人隐隐约约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是心里明白嘴上不说而已。素来与秦可卿交厚的王熙凤很可能是猜测到了,而那些经不住焦大咋呼就魂飞魄散的小厮很可能就是帮贾珍把门看风的心腹小厮而已,就如王熙凤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案时那两个望风的小厮一样。

而在秦可卿自尽很长时间之后,小说依然在暗示这件事情并没有完。小说第六十四回从贾琏的角度对贾珍贾蓉父子的评价:“况知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所谓“聚麀之诮”就是指父子共同占有一个女人的嗜好,而这个头,恐怕就是从秦可卿那里开的。

既然贾珍与秦可卿乱伦之事并没有因秦可卿的自尽而销声匿迹,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情随时有传出去、声张开、被利用的可能。也就是说,贾府的敌人完全可以加以利用,给贾府以致命的打击。

三、小说中已经点明了贾府的“敌人”就是忠顺亲王府。

我们知道,由于贾府出了一位贵妃娘娘,再加上贾府自宁荣二公以来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与人为善”,与贾府交好的王公贵族是很多的,有姻亲关系的史侯家、王家以及薛家自不必说,还有北静王、冯紫英等一干王公贵族与贾府和睦相处。应该说,贾府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在贾宝玉被贾政痛打一节里,出现了一个贾府的敌人,那就是忠顺亲王府。小说通过贾政的口写到,贾府“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这已经说明了贾府和忠顺亲王府的“不和”。忠顺亲王府的长史为了夺回蒋玉菡,居然连蒋玉菡送了贾宝玉一条汗巾这样的“小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且看宝玉的反应:“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而贾政对于此事的反应也极为准确,那就是宝玉与蒋玉菡私通这件事情很可能“祸及于我”。这说明忠顺王府的手段是何其的高强,耳目是何其之多,他们如果要把贾珍与儿媳妇“爬灰”的事情搞清楚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时机成熟,抖落出来呈报给皇上就行了。

至于时机,当然要看收集到的证据足不足以把贾妃以及贾府打倒,这件事情,我以后会在写贾元春之死的文章中写到。

四、当然,贾府还有别的很多把柄落在忠顺亲王府的手里。

就在小说前八十回,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贾府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事例。比如王熙凤接受老尼姑的牵线收人钱财破坏别人的婚约,比如贾琏和王熙凤私自放印子钱,比如贾雨村为了讨好贾政乱判薛蟠牵涉的命案,比如贾雨村为了巴结贾赦喜欢别人的古董扇子竟然制造冤假错案,比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被王熙凤发现因害怕而上吊,比如贾珍贾蓉父子与尤二姐尤三姐偷情骂巧等不伦之举,比如贾琏为了娶尤二姐伙同贾珍威逼尤二姐的未来婆家退婚,比如王熙凤为报复贾琏贾珍偷娶尤二姐,暗中唆使尤二姐的前未婚夫张华告状,然后又企图杀人灭口等等。且看贾蓉在小说六十三回里为自己种种下作之举的辩解,又勾出一两件苟且之事来:“……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别讨我说出来。连那边大老爷这么利害,琏叔还和那小姨娘不干净呢。凤姑娘那样刚强,瑞叔还想他的帐。那一件瞒了我!”这样的贾府,难怪只是表面上的风光和有德,难怪柳湘莲要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也不干净。”这些把柄,只要被冤枉的人一闹,一打官司,就更容易落到贾府的敌人包括忠顺亲王府的手里。把这种种不肖之罪累加起来,不就是埋伏在贾妃以及贾府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吗?

而这种种事迹,都应了判词中那句话: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也就是说荣国府的不肖之举好像更多,但真正带来实质性危害的,推托不掉的就是宁国府的公公与儿媳妇乱伦的“爬灰”丑事。

可笑危机已经降临,贾府的人还在醉生梦死,“一味的高乐”。在我看来,这就是贾府“事败被抄”的真正原因。它带来的就是贾元春的“失宠”、“暴亡”以及贾府的“大厦倾颓”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内容简介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1924年希特勒35岁,那时他还不是德国元首,但他的思想却在这一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希特勒第一次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救世主。《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就从希特勒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作为切入点,分析他当时究竟做了什么,导致思想上竟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以至于最后做出让全人类都无法饶恕的罪行。这次先为大家准备了两则书评,可以了解下这本书到底是有哪些可读性。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一:

二战史,中国对于德国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对待日本。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地领略二战核心发源地的秘密。德国本来是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哲学是思辨的,然而这个国度却在一个外国士兵的带领下,差点灭绝一个种族。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本书以希特勒的发迹,稍微勾描了一下当时的德国社会氛围,一战失败后的社会,充斥着经济萧条、外交软弱、内部矛盾重重。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就不得不从欧洲的历史讲起。

欧洲一战前的状态,跟古日耳曼民族的扩张有很大关系。这个民族,原本是罗马帝国边界的游牧蛮族,没有统一的悠久文明和帝国。为了与罗马帝国争夺生存空间,其各个部族向各个方向吞噬罗马帝国的疆域。其中,法兰克部族向西驱逐了罗马人占据了原本是高卢人故乡的高卢,在其他部族攻陷了罗马城之后,法兰克人最先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疆域包括现代的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北部。这个帝国因儿子们的争斗分为了三个部分,大致以现代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部这样的边境区分。其后多年,现代德国奥地利的地盘上一直是多个小部族割据状态,这些小部族的头领为选帝侯,他们轮流选举出一个德意志皇帝,德皇领地是奥地利。这种情况,直到北边的普鲁士崛起,统一了北部部族,并打败奥地利,分家。

作为欧洲最大的帝国,当然不想看到旁边统一崛起一个大国,于是法兰西帝国与普鲁士进行了多年攻伐。自拿破仑后,普鲁士欧洲武功第一的位置逐渐不保,法兰西重新占据欧洲老大位置。普鲁士原本是靠着武功卓绝当上德意志老大,铁和血便成了这个地方的信条。而法兰西和英格兰、西班牙这些国家,由于统一较早(德国、意大利的现代国家仅在200年前建立),占据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并把控海洋。德意志在统一强国后,要生存要发展,与意大利等后起之秀要跟老牌帝国们重新划分利益蛋糕。这是一战的大背景。

一战,德国战败,并被列强们侵占利益,不仅要赔款,还要缩减军队规模。本来德国延续普鲁士传统是贵族当军官,这样一来,大量的贵族如何生存成了问题,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潦倒不堪。通货膨胀形势严峻,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又没有时间解决经济问题。这使得德国社会普遍相信自己的国家是被欺负了,这么牛哄哄的一个国度衰落了,精英和民众一致需要一个强人带领,求生存、求扩张,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是,生存压过了理性,情绪代替了思辨。善于演讲的希特勒粉墨登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们有很多人信服希特勒的理念,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犹太人的问题,是老大帝国们的问题。于是他们围拢在希特勒身旁。即使希特勒因为冒进,在啤酒馆暴动时被当时仍然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所镇压,法院仍然没有将其一禁到底,而是仅仅不到一年就将其释放。希特勒靠着社会部分名流的赏识和资助,靠着出版自己的书籍,获取了领导纳粹党的资金。从此,由希特勒独裁的纳粹党步步前进,获得政权后拉开了二战的帷幕。

纵观整个德国历史,它就是一部铁血史,它相信生存的唯一办法是扩张,是进攻。所以它消灭了罗马,自己的部族之间征战不休,最正统的日耳曼领地上滋生的普鲁士也是一路铁血成长起来,取代核心领地奥地利的大哥位置,随后挑起一战、二战。

诚然,在世界还没有被人类完全占据的情况下,扩张是发展的直觉做法。然而,如果别人已经占据,再要扩张,就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如果技术超越其他所有国家,它的扩张就会比较顺利,类似西班牙、英格兰先后建立日不落帝国。但如果技术不那么超群,迎来的就是德国的下场。

所以,要么扩张要么灭亡吗?不是的。发展技术,进行贸易,一样可以生存下去。中国若干朝代,统一之后也没有对外有多少扩张,一样生存。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跟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发展技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创造更好的产品,把全球整个利益蛋糕做大。如果自己技术不行,检讨自己,消灭压制创新的制度,建立促进技术发展的制度,而不是去偷别人的技术,抢别人的蛋糕,并美其名曰爱国、生存,这是避免重蹈德国覆辙的出路。所有被爱国情绪裹挟的民众,一旦有人煽风点火,就容易成为战争机器的催化剂和螺丝钉。最终的苦果,终究还是要民众自己来承受。即便这个人的名字不是希特勒,在没有思辨的国度,一样会有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完成这条路。

作者:Adrian(来自豆瓣)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二:

在看1924之前,对希特勒这个人物知之甚少。但他始终让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人,他从一个一战老兵蜕化成纳粹党的领袖。不禁让我思索为什么他可以做到?

1924书中着重强调了他的几个侧面:擅于演讲;近乎狂热的执着;广泛阅读;受女性喜爱...

他擅于演讲,鼓吹反马克思主义,反犹太人;他狂热的追求推翻现有魏玛共和国,否认其存在的合法性,在啤酒馆进行没有周密规划的暴动;他广泛阅读,在狱中著成《我的奋斗》,但他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句话不过是为他早已形成的观点找理由、找依据,而在这过程中他不惜曲解原文,篡改事实;他狂热的追求国家社会主义,主张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唾弃犹太人并主张清除其种族;他鼓吹自己是哲学家,但其思想从是非上来说是险恶的,从深度上来说是肤浅的。

希特勒并不是神人,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所思所想迎合了当时的德国民众对于建立一个强大民族的愿望,一个希望一洗一战之耻的愿望,一个使德国重新富强的愿望。而希特勒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一个精明的政客,通过演讲使人们认为他可以做到这一点。

希特勒个人的能力与闪光点必然是存在的,否则他便不可能左派的众多党派中领导纳粹脱颖而出,但他并非神人,有自己的短板,也是在早期暴动失败的基础上方才选择通过政治途径获得统治,他的思想也是一步步的才建立”完善”。

在当时能有这样的一位人物,他能有这样极端的思想,这样极端的思想能够得到支持,最终的动力还是来源于德国民众的意志,是他们成就了“希特勒”。

作者:熹微(来自豆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是指的一段姻缘,这个说法是出自于红楼梦的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里边的金是指的出身于薛氏的薛宝钗,她身上所佩戴的金锁,而这个玉是指的随着贾宝玉出生的通灵宝玉。因为中国古代金玉常相搭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珍贵,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巧合,所以说在这里边的金玉良缘,就借此来指代薛宝钗跟贾宝玉的美好姻缘。

因为薛宝钗跟贾宝玉只是门第相匹配,二人并无感情,所以说中国古代常常用金玉良缘来指没有感情的封建婚姻,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泛指了,就是所有美好的婚姻都可以用金玉良缘来指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谁写的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由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旨意、宝黛性格、艺术风格上均存在差异,所以人们都将高鹗写的后四十回当作是《红楼梦》的续书。

高鹗简介

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的时候,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自胡适作考证,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张庆善认为《红楼梦》能够得以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的原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缘》等,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文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

《红楼梦》后四十回赏析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将贾母和王夫人的冷酷与凶残,王熙凤的狠毒阴险,贾宝玉的痴迷,林黛玉的愤恨,傻大姐的呆傻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将二宝洞房与黛玉香消玉殒“同步”烘托反衬和强烈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红楼梦48回概括 红楼梦48回的概括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48回的梗概:薛蟠在酒宴后被柳湘莲毒打,伤愈后仍愧见亲友,于是外出做生意;贾政看中了石疯子收藏的古扇,贾雨村诬告石疯子,将其家产罚没,宝玉不以为然,被贾政重打;宝钗知道薛蟠外出游艺,就让香菱住进园中;香菱向黛玉学作诗,苦吟多首之后终得佳作。

红楼梦48回的主要内容

薛蟠在酒宴后被柳湘莲羞辱,自觉无脸见人,于是与家人一道外出经商。自薛蟠走后,宝钗把香菱接到大观园做伴。那天黛玉一见香菱心里高兴,二人谈起了诗。

黛玉收香菱为徒,认真教她。黛玉先讲了诗的格律,接着又强调了诗的立意的重要性。香菱也颇有心得。黛玉见香菱聪明,吩咐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再读其它诗人的诗,不须一年不愁不是诗人。香菱读了王维的诗,对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理解较深,经黛玉指点,进步更大。宝玉、探春也来了,也加入讨论。香菱兴趣更浓。黛玉布置作业。香菱几经苦思,完成了第一首诗。不过黛玉点评“措词不雅”。香菱入了迷,众人皆以为奇。

宝钗对宝玉道若有她的苦心,学什么都能成功。香菱的第二首诗,被黛玉评价“过于穿凿”。香菱不灰心,日思夜想,天快亮时才睡去,竟于梦中得了八句。这第三首终于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楼梦餐桌礼仪

全文共 2390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让人想起的就是林黛玉黛玉聪慧无比,红颜薄命身世可怜还有红楼梦中的餐桌。那么红楼梦中的餐桌有什么礼仪呢?红楼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红楼梦餐桌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红楼梦餐桌礼仪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时代不同了,过去那一套礼仪制度当然不适用了。但是,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林黛玉点名要酒喝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写了大观园里的螃蟹宴。丫鬟看见林姑娘要饮酒,赶紧跑过来伺候。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

在这一段里,林黛玉点名要喝烧酒。可就是这个细节,透露出了贾府平时喝的恰恰不是烧酒。正如黛玉在看到的,黄酒才是贵族家庭杯中常备。那么这里的黄酒,说是到底是今天的哪一种酒呢?

和茶一样,酒也经常用颜色加以描述。中国酒的分类,主要是黄、白两大类。白酒指的是烧酒,也就是高粱酒。黄酒,说的则是米酒。自清代起,绍兴酒通行全国名气最大。因此,《红楼梦》里的黄酒一般就是绍兴酒的代词。

绍兴黄酒,一般度数在十五到十八度之间。性温和,味清甜,非常适合贵族的太太小姐饮用。其实一般情况下,吃螃蟹时正配黄酒。但林黛玉体质过于虚弱,禁受不住螃蟹这种寒凉的食物。因此,须将日常饮用的黄酒换成白酒方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由于过于刺激,白酒平时是绝不会端上贵族餐桌的。

贾母口中的“黄汤”

《红楼梦》里,关于黄酒的蛛丝马迹还很多。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当天,贾琏跑去和鲍二家的私会。结果东窗事发,凤姐闹的翻天覆地。后来,贾琏认错谢罪,贾母啐他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这里的黄汤,肯定代指的酒。可既然是黄汤,自然不可能是白酒了。而《红楼梦》的年代,估计贾府里还喝不上啤酒呢。那这“黄汤”,说的也是黄酒。由此可见,绍兴黄酒是贵族家庭日常饮用之酒。

在第六十三回,讲的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回里,宝玉和袭人商议“晚间吃酒”的事情,袭人说:“我和平儿说了,已经台了一坛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这次作者讲的非常明白,宝玉他们要喝的也正是绍兴黄酒。

也只有绍兴黄酒温婉的口感,才适合怡红院里的气氛。如果宝玉带领着众丫鬟,一起开怀畅饮老白干或是二锅头,那画面可真是“美”的不敢想象了。正如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所说:“余常称绍兴酒为名士,烧酒为光棍。”像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自然要亲“名士”而远“光棍”了。

曹雪芹喝过黄酒么?

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朝晚期。那么作者曹雪芹,是否有机会接触到绍兴黄酒呢?当然可以。如今,绍兴著名黄酒企业“会稽山”的历史,便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当时“会稽山黄酒”的创始人周佳木,在绍兴东浦创办了“云集”酒坊。曹雪芹是否就喝过云集酒坊的绍兴酒,自是无从考证了。但会稽山酒香绵延至今,却已近三百年了。

野山鸡为什么常常是《红楼梦》餐桌上的家常菜?

以野鸡(山鸡)烹饪的佳肴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怡然成为荣国府里的家常菜,这是与清代至少有一款野鸡(山鸡)已经被民间驯养有关。也说明野鸡(山鸡)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得到了养生世家荣国府的一致认可。野鸡(山鸡)属群居动物,被驯养的野鸡(山鸡)头顶上有长似一顶帽子,人们常用“带帽子的鸡”来奚落没本事(管不住老婆)的男人。在清代,由于野鸡(山鸡)的风味优于家鸡,人们把社会最低层的妓女称为“野鸡”。现代,人们又一次把野鸡的意喻延伸,把伪劣仿制品统称为“野鸡货”。

《红楼梦》二十二回,凤姐拉了李嬷嬷笑道:“好嬷嬷,别生气,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家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红楼梦》第49回:次日早,宝玉因性急,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地吃完了。贾母说:“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情,连饭也不愿吃了。”野鸡瓜齑类似清代《调鼎集》的野鸡瓜:“去皮骨切丁配酱瓜、冬笋、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酱或加大椒炒。”第五十回,凤姐笑道:“....。。连忙把年例给了他们去了,如今来回老祖宗,债主已去,不用躲着了。已备下希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再迟一会子就老了。”第53回,乌进孝进租单上还列有:“野鸡、兔子各二百对,”这些野鸡都成了荣国府餐桌上的家常菜。

清代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筵宴,属于满汉全席的“节令宴”。节令宴系指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节令宴”食单内,共有十八道鸡饌:清蒸鸡、黄焖鸡、大炒鸡、熘碎鸡、香酥鸡、炒鸡丁儿、熘鸡块儿、烤山鸡、烧雏鸡儿、酱鸡、罐儿野鸡、软炸鸡、烩鸡肠肚儿、野鸡锅子、栗子鸡、罐煨山鸡丝燕窝、鸡丝豆苗、荷叶鸡。就庖厨而言,选用的鸡不外乎大多是野鸡罢了。由此可见,清代宴制野鸡是侯门公府首选的食材之一。

清代把鸡胸或鸡腿肉称为的“鸡瓜”,是因为该肉的条型类似瓜状。根据《调鼎集》的野鸡瓜的做法看,非常类似“宫保鸡丁”的做法。山东巡抚丁宝桢喜食炒鸡丁与家厨精湛的厨艺所分不开。清末宦官安德海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之后,人们曲意赞美“宫保鸡丁”,就是为了表达大快人心。不经意中,丁宝桢通过美食“宫保鸡丁”,被人们留在久远的记忆中。

《红楼梦》前后多次出现野鸡(山鸡)肴馔,说明野鸡(山鸡)在当时已经被驯养繁殖,京城外的家禽养殖业非常兴盛。也说明野鸡(山鸡)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得到了养生世家荣国府的一致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原来红楼梦里的骨牌说的是它 玩法有点难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骨牌又称牌九。牌九每副为32张,用骨头、象牙、竹子或乌木制成,每张呈长方体,正面分别刻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由2到12的点子。牌九起源于中国,在民间流传较广,属于娱乐消遣用具。牌九一般为4个人玩,玩法多种,变化也较多。

牌九是由骰子演变而来的,但牌九的构成远较骰子复杂,例如两个“六点”拼成“天牌”,两个“幺点”拼成“地牌”,一个“六点”和一个“五点”拼成“虎头”。因而牌九的玩法也比骰子更为多变和有趣。

32只骨牌(也有用20只),3~4颗骰子(注:若3颗骰子则颜色相同,4颗则其中1颗颜色不同),1个骰盅。牌九的基本玩法就是以骨牌点数大小分胜负。骨牌牌九又分大牌九与小牌九,大牌九是每人四张牌,分为大小两组,分别与对牌,全胜全败为胜负,一胜一败为和局,小牌九是每人两张牌,胜负立现,由于玩法干脆利落,小牌九流行较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知否堪比红楼梦 知否到底有什么优点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作为一部非常经典的古代文学著作,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花费了很多时间,也都在研究这一本书。而最近播出的《知否》,也就被评价是宋朝时期的《红楼梦》,剧情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时代,但是很多人或许会认为是宋朝,一个是它的名字,一个就是呈现出来的整体氛围。那么知否到底有什么优点,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电视剧《知否》湖南卫视开播,收视率方面果然不负众望,轻松取得同时段卫视电视剧的第二名。第一名,则被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的《大江大河》获得。对于《知否》而言,收视女王赵丽颖在首集里边并未出现,第二集当中,也只是惊鸿一瞥,因此,25日的首播成绩,更多的依靠剧情本身获得。

《知否》开篇便是一个官宦家族的嫡庶之争,颇有江南小说家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观感。而这部电视剧的地点背景,正是建立在江南扬州。因此,《知否》当中出现了不少的中国江南文化的符号,从建筑风格,到庭院装饰,甚至于到部分器皿的摆放安排,都代表着中国典型的传统美学风格。我认为,这是《知否》在画面美学当中的最大价值。

而在具体的故事内容方面,《知否》的中国风也颇为值得注意一下。在首集剧情当中,男方来下聘礼,除了约定的古代习俗传统展示之外,更是带来了两只大雁。这是中国古代聘礼的重要传承部分,现在很多电视剧已经不再展示这些传统文化了。

关于古代的聘礼,在《诗经》里边便记载了这种狩猎之物送女方表达爱意的传统方式。中国美学对爱的表达相对含蓄,《诗经》中多次提到狩猎麋鹿做聘礼的事情。而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男方聘礼当中,有狩猎打到的活物,都是十分贵重的,风俗价值远远大于金钱价值。

而在电视剧的具体桥段安排当中,投壶游戏的展示,又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游戏的演绎,更是把这种游戏直接接入紧张刺激的剧情当中。观众一面可以看到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一面又在投壶的比赛当中看到紧张的氛围,并且最终还了解了古代投壶游戏的记分规则,可谓是一举多得。

官宦父亲的假装沉稳,老祖母的深明,长姐的贤达,大母的市井流痞,甚至于赵丽颖将要饰演的角色幼年时段的聪慧等等,都被一个投壶游戏展现出来了。能够通过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来形成人物群像描摹的电视剧,《知否》算是头一份,堪称创作上的小经典。

而从剧情的大致走向来看,这更像是一部宋代版的《红楼梦》。它首先终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摹,其次又重于对官宦家族的精神把握。在传统文化描摹上,不仅展示了器皿、用具、建筑乃至于风俗人情,更是把中国传统士人的面子和里子都呈现出来了。

古装剧,要做到优秀,最重要的便是塑造立得住的中国传统士人形象。《知否》算是拿捏到了中国古人的气质,骨子里边是孔孟的儒雅安稳,当然,像官宦父亲那样,只不过是外表要保持这种儒家安闲,而内心能够安宁,就又是一回事儿了。

如果说《红楼梦》重在写嫡长子的爱情故事的话,那《知否》便反其道而行。它重在写非嫡长的女子。盛明兰这个角色,母亲是卖到盛家去的,自己的非嫡出身份,也造成其位置十分卑劣低下。在《红楼梦》的传统叙事当中,对庶出的孩子们,是很少有好话的。而《知否》当中,却着力塑造庶出女子依旧有着过人的高贵品性。

当然,《红楼梦》重在以中国传统士人的儒雅气质塑造一个家族的悲剧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终究只能葬花入泥,他们的爱情也只能最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作为电视剧,《知否》显然不会如此悲情,它则采用了正面歌颂的方式,将两个儒家文化氛围下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重新演绎,以非悲剧的方式往前发展推进。

而从演技方面来论,无论是第二集才开始出场的赵丽颖,还是首集便已经大放异彩的各位演员,在实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一种古装电视剧要收着演的良好品格。中国古人性情内敛,没有大喜大悲的表达。因此,收着性情演,让人物更加内向化,是古装剧成功的关键。

当然,这种求真的方式,也让《知否》本身的紧张刺激的剧情内敛而不外放。以往港台的古装剧,显然让人物性格外放奔腾,所以剧情十分热闹,颇有古装轻喜剧的特点。包括于正老师的《延禧攻略》,都是奔腾外放的。《知否》算是电视剧当中的另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士人性格的表达,让它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值得关注的电视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汴京之围》内容简介,《汴京之围》书评

全文共 3861 字

+ 加入清单

汴京之围》这本书是一本主要介绍我国历史上北宋末期宋辽金三国关徐为主的一本书,在书中包含着大量详细的史料,其类容来自于各种正史以及野史笔记。《汴京之围》的定位不属于学术界的专注,是一本面向普通读物的畅销书籍,因此肯定是不会直接引用史料原文的,而是以日常语言描述,似的更多大众读者阅读起来简单易懂。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汴京之围》书评

我对北宋外交和军事的了解,最初来自评书演义,那时候觉得一个王朝之所以会灭亡,不过就是皇帝昏聩,大臣贪腐,忠良不得重用。后来听老师讲古籍,提到金人两次破汴,大量珍贵文献流失,便好奇的查了一些靖康国耻的资料,知道北宋末年的王朝到底是如何的不堪,再后来读唐宋八大家,迷上了苏东坡,关注王安石变法,才知道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北宋从盛世到衰颓,经历了很多不得不说故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天崩塌的,王朝由盛转衰,哪里是一两场战役就能导致的。就如钱穆先生讲的,一个政策只能解决一时一刻的问题,长期不变的执行就会有新问题,就像人病了要吃药,但如果病好了还接着吃,那就会有新的病了北宋肯定是曾经繁盛过的,但也只能说是繁盛,而不是强盛,北宋曾经也有过强大的军事,宋夏战争也是赢的,但这种战绩却只限于前半期。经常有书生说最想回到的时代是北宋,北宋富足安逸,藏富于民,就像书中说的,四十二年不知兵事,一旦战败,为了给金人赔款,汴京城被几番压榨,却还有人家里藏有金银。

其实也难怪他们这样想,只看苏东坡一人便可一叶知秋:北宋生活富裕,官僚工资高,苏东坡连番被贬,却还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豢养私伎;北宋思想自由,不杀言事官,那么多政敌反复构陷苏东坡,苏东坡还是从乌台诗案逃出生天;北宋文化发达,艺术门类丰富,几乎每个门类苏东坡都是一等高手:文有六家,诗有苏黄,词有苏辛,书有苏黄米蔡,画有湖州……苏东坡可谓中国文人的公共偶像,他的一生也是人们对北宋美好幻想的催化剂,但是仅仅苏东坡死后二十年,北宋就被卷入了接连不断的大战,而且连战连败,最终落得首都沦陷,割地赔款,二圣被俘,迁都偏安,几乎一蹶不振

很多人谈起北宋糟糕的对外战绩,往往会归罪于文官领兵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具体的政策,但是除了这些,还不能忽视的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朝承平日久,社会丰衣足食,生活舒适安逸,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下降,辽从骁勇善战到不堪一击,八旗兵从横勇无敌到腐朽没落,有人说他们都是被汉化了,其实我看就是日子好过了,富裕安定导致的必然结果,有了财富也就有了牵挂,这是任何时代都逃不脱的规律,古今中外盖莫例外——管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想让国民安分,就让他们富裕,这是古代帝王都知道的办法。所以王安石变法对军事的改革都集中在制度上,固然是很努力的在扭转这个局势,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也都是治标不治本但是经济终究还是要发展的,人的本性就是会追求更富足舒适的生活,北宋军事的弱化也恰是那个时代繁盛的标志,这是很吊诡也很尴尬的事实。而作者恰从北宋最富足安逸的时间点开始写起,因此注定了这本书不会涉及过多的背景原因分析,只着眼于面对外敌,北宋君臣朝野的应对和得失,重点在于面对危机北宋人如何应对,而只在第一章第一节提到了北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进了危机。

这是作者选题和视角的侧重,详略分配无可厚非,但是读者不可不知晓,不可不深思,虽是论国论兵,对个人修身也是一理这本书整体上叙述多于论述,绝大部分篇幅在描述过程和交代事情,而较少进行主观的判断和道理的阐发,这固然有好的一面,把事情摆出来让读者自己思考,但同时也有点流水账,缺乏生动精彩的场面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严肃的学术讨论和平实的科普推广之间想要找平衡,结果必然是两者都不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倒是第十七和十八章之间有一篇画外音,是一段集中的论述在,或可看作是作者跳脱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评论,读书到此,兴味大增,但是读完却觉得观点有失偏颇,试讨论如下:画外音的标题是“百姓真的在乎帝王吗”,作者想要通过北宋二圣被金人掠走时民间的反应来说明北宋时期民间和皇帝关系的松散,这个目的当然是好的。

实际上我也觉得这个结论没什么问题,古代的百姓和皇帝应该并没那么亲密的关系。我们今天说“炎黄子孙”,但这个概念大概不会早于晚清,在漫长的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里,炎黄只是帝王黄金家族的祖先,和普通的老百姓几乎每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古代只有文人士大夫才会在乎皇帝,因为那是他们的出路,而百姓对皇帝是谁做并不在乎,反正谁来了都是交粮,只要不抢我财物不夺我妻女,便不一定要抵抗。所以后来满人进关,扬州嘉定带头抵抗的都是知识分子,一般老百姓只是被裹挟着,以为国破就要家亡,结果也成了屠城的牺牲品。其实知识分子也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和某个皇帝绑在一起,所谓忠臣不事二主,所以明亡于清,顾炎武在明朝和南明有官职,所以不做清朝官,但是他的后辈中没有在明朝做官的,就没有这层顾虑,也是因此,曹操不能称帝,因为他是汉朝的丞相,而曹丕就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他和汉朝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不但皇帝,就是整个国家,和百姓也没太大关系,所以清末民国才有人提出了“炎黄子孙”的概念,让全国人都和一个祖先有了关联,来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无疑也是一大创举。但即便如此,国人还是对此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黄仁宇曾讲过,淞沪会战的时候,黄仁宇想从南开去上海,为国做事,却发现他成了“逆行者”,几乎没有人要去上海,甚至有教授写文章说,学生不要参战,留着有用之躯将来建设国家。黄仁宇觉得可笑,国家如果都没了,还有什么可建设的?可是等他到了上海却发现,上海仍旧是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海,城外在打仗,城内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唯一的变化就是,晚上可以登上城头看打炮,如同看烟花所以说,国家皇帝和民间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一直是很松散的,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人民认可政府,军队保家卫国,古代的军队也一直是社会的边缘。

更多的是只听命于指挥官,只服务于皇帝,古代没有什么人民子弟兵的概念,所以军纪败坏也是常事,屠城打砸抢都是战争的一部分,无论游牧民族还是中原华夏都是一个样子但是同时,百姓和帝王也有天然的合作欲望。我曾多次讲过,帝王和百姓面对的不是彼此,而是共同面对官僚,官僚夹在帝王和百姓之间,自然可以上下其手左右逢源,所以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作恶的都是临民官,而解决问题的出口就是皇权,主持正义的是微服私访的皇帝,或者代天巡守的钦差大臣。而且故事里的皇帝一定都是爱民如子,但是被官僚蒙蔽,所以到了民间就会感慨,为什么朕的江山和阁老大臣们奏章里的那么不一样,钦差大臣也经常会认识一些民间侠客,包公案里有三侠五义,施公案里有黄天霸,狄公案里有乔太马荣,这种钦差大臣和民间侠客合作的故事结构,就代表着帝王和民间联手对付官僚阶层——这哪里是一句古人编故事的历史局限就能蒙混过关的

所以书中所谓的民间给皇帝编故事,把皇帝的遭遇说的更加不堪,则恐怕并不能说明百姓和帝王关系的松散,毕竟百姓和帝王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两个受害者之间也不至于互相嘲笑。我看更可能是为了唤起民间对战争的仇恨,对皇帝悲惨遭遇的同情,因此对侵略者进行丑化,这种编故事的方式也延续到清末民国文人笔下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描写,甚至近现代的抗日故事和戏剧,也保留有这样的遗风,对侵略者的罪行极尽夸张之能事,却并不是要嘲笑受害者,而是在唤起同情悲悯之心古代打官司有句话叫“无赖不成讼”,就是在打官司的时候,对受害的程度一定要多说几分,外伤要说成骨折,骨折要说成人命,在这样的风气下,古人编二圣被掳的故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添砖加瓦的编排一些皇帝如何吃苦,后妃如何被侵犯,公主如何被糟蹋,大臣如何受辱,与其说是嘲笑皇帝,不如说是丑化侵略者,加重金人的罪行,和读者共鸣,同仇敌忾以上是我对相同史料的一些理解,和作者的诠释恰恰相反。

历史的阅读研究就是要接受甚至提倡不同的诠释,这并不是说某一方的观点有错,而是提供一种对具体事件的不同的观察角度。读历史,除了关注古人生活,吸取古人智慧之外,训练自己从更多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情,接受不同结论的共存,加深自身思考的深度,无论用在研究学问,还是用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每个现代文明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技能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写这本书的时候案头常备大量文献,因此我愿意相信作者在史料的引用上是可信可靠的,而且书中的引文都注有出处,可见作者为文严谨的作风,对于想了解南北宋之交那几十年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书中还附有地图表格和引文清单,读者也可以把书中标注的引文出处当成索引,自己查阅感兴趣的具体事件,这是这本书更大的价值所在

作者:郭建龙(来自豆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