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305

文章

57

篇1:三大辽宁文化遗址,你知多少?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在建筑时对自然环境改造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也成为了现代人们的一种遗产。下面的辽宁文化为您带来辽宁的三大遗产有哪些。

牛河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牛河梁北山。1983年开始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分布“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积石冢群。“女神庙”背依的山丘,顶部有一处大型山台遗迹;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总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庙内出土的人物塑像具女性特征,保存的部位有头、肩、手、腿、乳房等。其中一件彩塑“女神”头像为一全身人像的头部,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

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

一般认为,牛河梁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兴城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兴城古城现仅存宁远内城,经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城墙为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为两层楼阁。城墙四角设台,突出于城角。在城区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兴城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中国东北地区的沿海文化古城,它扼居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交通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兴城城墙保存较好。1984年以来国家拨款对古城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奉国寺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奉国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奉国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及寺院整体,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等寺院布局,是辽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证。其中,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你可能也喜欢:

浓郁色彩千山乐——千山寺庙音乐

东北大鼓:坑头上的艺术文化

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

深具浓郁色彩的辽宁饮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白营龙山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白营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6公里处有白营村东,面积大约33600平方米。这是一处十分丰富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遗存,文化堆积厚达3~5米。1976~1978年,先后在这里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其遗物之丰富在同类遗址中是少见的,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白营遗址有许多重要发现,如木结构水井、夯筑地面、土坯垒墙、使用白灰,房基内及周围埋葬小儿、埋羊、大蚌壳,出现卜骨等等。据碳14测定,白营遗址距今4110~3760±100年之间。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昌果沟文化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昌果沟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南市昌果沟,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经过对遗址边缘试掘,获得了磨制石器、细石器和打制石器标本300余件及大量陶片。

陶片中可辨器形有侈日圈足碗、侈日罐、镂孔窝柄器等,陶器纹饰有网纹、弦纹、短线纹、圆圈纹、圆点纹、人字纹、十字纹等。

昌果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很可能是青藏高原文化遗址中一种新发现的原始文化类型。

西藏山南贡嘎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个省?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已有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有早中晚期的区分。

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类进步的脚步。特别是在陶瓷方面。

本期的大汶口文化带你去了解大汶口文化遗址我国的哪个省?

问: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个省?

答:在我国山东省。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

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着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遗址介绍

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遗址意义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汶口位于泰山南驿磁窑镇和大汶口镇的汶河两岸,遗址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为“大汶口遗址”。后来,又在山东境内及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辽东半岛相继发现了与此同类型的遗址,被学术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历经近20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级社会的萌芽业已出现。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汶河北岸、京沪铁路旁树立标志碑。

你可能也喜欢:

先进技术的证明:大汶口的黑陶陶器

大汶口文化距今多少年?是历史最悠久的吗

大汶口文化分布是在哪条大河流域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大河东村北,现存庙墩东西长77米,南北宽50米,高约2.5米。据当地居民讲,明朝时在此墩上有一座庙,在清朝时被毁。从遗址表面裸露的遗迹来看,遗物有豆柄、鬲足、陶片等文物碎片。曾经有江苏省文物专家来此考察,初步断定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有一定历史价值。

2006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西至村民孙成军家东院墙(10米),东至村民徐进强家西院墙(10米),南至村民李传明家北院墙(10米),北至村北大路(5米)。

城头镇:2013区划调整:撤销门河镇、城头镇,设立新的城头镇。两镇合并后,人口规模将达到近8.8万人,镇区规模将达117.5平方公里,辖43个村委会。【概况】城头镇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8.8万,总户数10950户,辖43个行政村,43个村委会。【发展思路】 2006年,城头镇将以壮大民营经济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全面提升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客龙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小客龙山文化遗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客遗址,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小客村东250米处,地跨小客、北早现两村。1981年秋,北早现中学学生经常从小客村东的一块地里拣到石斧、石铲等,正定文保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遗址断崖处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一些磨光黑陶、灰陶、红陶、夹砂红陶片,另外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

从这些遗物中可分析出器物有陶鬲、大口尊、大瓮、豆、罐、石斧、石铲、石锛、石杵、蚌锯、卜骨等。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篦纹、指甲纹、方格纹、同心圆等。经鉴定为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很发达的磨光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的,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此外还出现了卜骨。小客遗址除具备龙山文化特征外,其间也有商文化遗址。

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00米。1982年7月23日,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阳谷县寿张镇八里庙村,年代为龙山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2014年10月,八里庙龙山文化遗址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张镇: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寿张县县址迁于此地,故随县更名寿张,1964年撤县,金堤以北划为寿张区,1971年改为寿张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寿张镇,2001年辞原四棚镇并入。现辖67个行政村,7.1万人,5.6万亩耕地。寿张镇历史悠久,古迹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良渚文化遗址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良渚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县良渚和安溪、瓶窑镇等一带。

民国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良渚镇首先发现,并编写出版《良渚》一书。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良渚镇附近的朱村发掘出一大批黑衣陶;1956年对吴兴钱山漾遗址进行发掘,在地层学上取得了突破。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在长江文物考古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经碳14测定,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古文化。60年代在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青浦县崧泽、马桥,松江富林,江苏越城,吴江梅堰等处发掘,证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向东延伸到东海之滨,西北至江苏镇江、常州一带。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经过崧泽文化发展而来。良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稻作为主的原始文化,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钺、石锛、石凿、石镰、石犁、破土器等,农业已相当发达,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栽培已从耜耕发展到犁耕,渔猎为辅,且兼植桑麻,养蚕,髹漆,制玉,水上交通也较为发达。生活用器早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晚期盛行黑皮陶,采用轮制工艺,器表或打磨光亮,或刻装饰花纹,主要器物有鼎、壶、罐、豆等,尤以鱼鳍形、圆锥形、丁字形足的夹砂陶鼎、贯耳壶和竹节形镂孔黑皮陶豆最具特征。玉器制作技术达到极高水平,器形种类繁多,创中国古代玉文化之先河。良渚文化晚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对研究中华文明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中期,在瓶窑反山发掘出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随葬晶1226件(组),是当时显贵者的专用墓地。随葬品丰富精美,众多的精雕细刻玉器珍品,更属空前,为世人瞩目。玉器分礼仪用玉,主要有琮、璧、钺等,佩挂装饰用玉,如环、管、坠、珠、带钩及三叉形、冠形器、牌饰等,器表均经打磨抛光,有的采用浅浮雕、半园雕或透雕而成繁简各异的纹饰,构图严谨,和谐对称,寓意深奥。12号墓0土6.5公斤的“琮王”,四面正中直槽上下各微雕有一个神-面复合像,其头戴羽冠,双手叉腰,下肢屈曲作蹲踞状,图像威武庄严,线条纤细如毫发,是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徽”。后又在安溪镇瑶山,发现良渚文化大墓12座和祭坛一座,出土珍贵文物1052件(组)。祭坛遗迹处于瑶山顶上,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20米,系由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石坎等组成。在祭坛南北部发现二列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12座,分别打破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面,证明它是祭坛废弃后,被用作民族公共墓地。随葬品基本可分陶器、漆器、石器和玉器4类,其中玉器占90%以上,尤以各种礼仪和佩挂装饰用玉称著,器类和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基本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物相同。其中玉龙首形镯和璜、朱漆嵌玉高柄杯等,为世所罕见。瑶山祭坛是良渚先民祈福禳灾的圣地,而墓地则是显贵或巫觋的葬处。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街道: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良渚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国际旅游城市--西子湖畔,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位于莱芜区寨里镇周王许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遗址。

2018年6月28日,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里镇:寨里镇位于莱芜市西部,毗邻泰安,地处泰莱平原中部,系莱芜西部物流中心,交通位置好,可辐射莱芜市各村镇以及泰安、济南、章丘等邻近村镇;寨里集市是莱芜的“八大集”之首,商业基础源远流长,高峰时期人流量可达十几万,已形成相当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作为规模庞大的村镇市场,从人文环境和居民心理上来说都容易接受。市场初期将成为各大集市商品的主要来源;寨里是三辣主产区,经济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孙虑城文化遗址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孙虑城文化遗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虑城文化遗址

安义县城东郊4公里的凤凰山上徐自然村北,有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七年(228年),吴王孙权之三子建昌侯孙虑建造的孙虑城。距今1778年。《三国志》及《太平寰宇记》载。黄武七年(228年),孙权之三子-爵建昌候。黄龙二年(230年),吴丞相顾雍、尚出仆射等重臣上疏奏请孙虑应为镇国大将军,孙权允准。于是孙虑开府治半州(今九江以西大部地区),因九江、彭泽、湖口一带属当地吴国水师基地,鉴于吴将陆逊石亭(今安徽潜山)战役,孙权不得不在其水师重区的周边山区设立军事据点,故而孙虑城因谋而立。孙虑城面积50亩,城高两丈,宽一丈余,为土筑而成,置东西南北四门,其东门有大石阁,西门有白马殿,南门有石井、北门有池塘。北门城外有一土墩,名“木鱼墩”,传说为守城军士的岗哨。南门有石井,冬夏不涸。后来将其重新清理,用红石砌成八角形、曰八角红石井。1937年,修筑公路时,当地群众在木鱼墩和八角井中挖出许多古代兵器,其中有十二三斤重的大砍刀,七八斤重的锏、长矛、弓、剑等。今孙虑城古址犹存。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安义县人民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狮子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高城乡高城村东北约1000米,距县城12公里。遗址的西面是水田,东南面底延绵起伏的丘陵,北面紧靠蜀江。

狮子垴高出地表40—50米,长500米、宽3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黑色沙土壤。整个山形褶皱明显,凹凸不平。山顶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远看恰似一只雄狮,故名狮子垴。狮子垴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地表及断面有丰富的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均磨制精细,有的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棱角分明。还发现有青桐锛一件。遗址中大量的陶器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鼎、鬲、碗、钵、折肩罐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浮雕式大块云雷纹、漩涡纹、圈点纹、曲折纹、双线菱形凸点纹等。还发现有陶纺轮3件,形制为圆饼形和算珠形,陶网坠4件,形制为长条形和圆珠形。

高城村:高城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艾恩文化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The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由一系列遗产所组成,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见证。

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精密的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的过渡的重要见证。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 (Hafit, Hili, Bidaa Bint Saud and Oases Areas)

必去理由:阿联酋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阿联酋[United Arab Emirates]

景点所在省、州:阿布扎比酋长国 [Emirate of Abu Dhabi]

景点所在城市:Al Ain [艾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位于荆门市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响岭村,1982年因村民平地造田而发现。-物部门初步考证,遗址分布在响岭岗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遗址虽处三国长坂坡古战场,但主要保存的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是楚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1988年,荆门市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东周时期遗址近百平方米,文化遗存堆积1米多厚。此次发掘共出土了石、陶、铜、铁、玉等质地的文物近千件。其中战国早期的大铁釜,以其器型大、制作时代早、形制规则等特点而具特色,是迄今我国罕见的早期铁容器,对于研究我国铁器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遗址的南部,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型墓一百多座,出土陶、铜质地的鬲、盂、罐、豆等数量众多的楚人用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近百具人骨架,是考古发掘的一次重大发现,对于我们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规模大,保存好,是一座已经开启又等待我们去探索的地下楚文化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昌平雪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昌平雪山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目的地介绍 雪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昌平县到南口的公路南侧雪山村。此处遗址于1958年发现,1962年开始发掘。 遗址分布在雪山东南的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遗址面积l平方公里,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文化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距今6000年,陶器以红陶为主;中期属龙山文化范畴,已属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500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约5500年。雪山文化遗址文化层的一、二期的社会性质为原始社会阶段,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的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 交通信息 位于昌平县到南口的公路南侧雪山村;

昌平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属于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25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石镰、纺轮、骨针、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极少。彩陶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在大溪遗址墓葬中,死者均埋在氏族公共墓地,头向一般为正南,早期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同时也有俯身葬和侧身葬。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女性墓一般教男性丰富,最多有30余件,有的石镯、镶牙镯,出土时还佩带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墓里还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以鱼随葬的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尚属少见。

另外,还有以狗为牺牲的。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7年5月中旬,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寨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寨山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寨山遗址位于岭南镇思光村东南面,占地面积约80亩。距市中心约3公里。寨址建于清代,留有石台阶、石碑、社庙遗址、寨门、石墙、屋基、御敌石等设施。寨山的东南面,筑有防御寨墙。寨墙最高2.50米。在寨门外的东侧12.6米处立有一块石碑,碑呈长方形。在寨山门口东侧,石峰顶端上,有一块御敌石,酷似大龟。亦称“飞来石”。在寨内山谷地周围是一座座石山峰。山谷中种有金竹、油竹、椿树林,有些林木高达4米余。

思光村:思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上宅文化遗址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上宅文化遗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大兴庄乡北埝头村,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上宅遗址位于泃河北岸,现存3500平方米。北埝头遗址位于洳河南岸,面积5000平方米。上宅、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信息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振,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至2004年,已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灰坑24处,墓葬23座,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点: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东,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狭窄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数清楚,墓葬与墓葬之间多次叠压打破,时代都为战国中晚期。所有发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组合器。男性墓葬以兵器为主,有青铜剑、矛、箭镞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纺轮、串珠、玉管等。据初步统计,该遗址已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数百件陶器残片,许多器物在罗家坝是首次发现。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乡进化村,总面积5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丰富,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剑、釜、钺、削、矛、带钩、箭镞等,此外还出土有尊、釜、豆、纺轮等陶器以及各种玉石器。

罗家坝遗址的文化面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古代的巴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发掘的墓葬层位明确,对解决巴蜀文化分期问题提供了依据。罗家坝遗址以其面积大、保存好、内涵丰富,而成为研究川东北原始文化、特别是古代巴文化的重要基地。-2001年7月,罗家坝遗址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坝遗址总面积750亩,包括罗家坝内、外坝和张家坝,属丘陵山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林木茂盛。遗址受周围河道天然屏障,保存完好,1999-2003年先后两次较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墓葬39座、灰坑50处、柱洞31个、房屋遗址1座、灶坑3处,出土铜、陶、玉、石、骨、铁器近700件,残器1000多件,勘探明确了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和墓葬区。其中二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处、柱洞28个,文化层最深2.5米,出土铜、陶、玉、铁、骨、石等随葬器近600件,其中来自墓葬的青铜器近300件。首次在川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发现了估计是船棺的成片髹漆棺板痕迹,首次在川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地发现了巴人贵族墓葬,墓长9米,宽7.3米,随葬器物近200件,包括兵器戈、矛、剑、箭镞、斤,礼器和生活器黼、敦、缶、盒、鼎等,工具削、凿、锯等和巴国图语印玺、铜、玉、石饰件,铜镂空器座,獠牙及与祭祀有关的牛、羊、鱼等骨骸和人殉的2女1男骨骸。显示了墓主特殊而高贵的地位,表现了巴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主要参观游览点除遗址和墓坑外还有巴人街、古镇广场等

保护范围:西起大石盘,东至普光—黄金公路北缘,南至宣汉—普光公路北缘,北至李家碥、长瓦房。包括罗家坝外坝、张家坝、罗家坝内坝及后河罗家坝段和中河张家坝段。占地面积103.33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现民居集中的张家坝、罗家坝内坝及遗址背靠的山体。张家坝:一级台地的西缘至牛背梁东麓。东界从牛背梁北端向南沿现居民居住台地的东缘(现台地边缘铺水泥石板路)至老坟林。罗家坝:南界以罗家坝外坝的北部边缘及现在水泥石板路为界,向西至大石盘。罗家坝内坝:大石盘,乌云寨东麓、北麓。占地面积162.93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齐家文化遗址为何如此受到关注?竟出土史前宇航服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小伙伴们相信在远古时期有外星人的造访吗?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一名叫做安特生的瑞典考古学家在中国甘肃宁夏一代进行考古研究,经过了西方的考古理论以及西方探测仪的付出,在一座不知名的山坡下面准备定位出了几座古代墓穴。安特生请来了当时非常专业的考古学家,并且证明了这几处古墓距今已经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个让专家难以解释的东西,那就是有件非常类似于“宇航服”的东西。

安特生在墓穴中所发现的宝藏有着数以千计珍贵的历史文物,包含着精美的玉器,陶器以及用骨头制作的年代久远的装饰品。这些就足以代表着齐家文化遗址被发现的重要意义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中国的处境是内忧外患,社会非常动荡,针对历史文物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建立,保护工作也没能做到全部落实。所以在当时,这些出土于中国史前的文物全部被安特生派人运回了本国,收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之中。

但是对于这一部分文物,现今我国队这批文物却非常的重视,正在极力追回历史文物。之所以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着几件非常珍贵的,其历史意义甚至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文物,而且还与我国远古时期的著作《山海经》有着某种联系。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年保护不得当,导致陶制半身人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不过好在的是拓印版本却保存了下来。

通过这个拓印版本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是一个类似于人类的人像,但是却有着一定的不同,有点类似现在宇航服的样子。对于这种猜测,史学家们感到非常的迷惑,根本无法解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这样的猜想是存在着一定依据的。比如说在世界考古案例当中,玛雅人遗址的墙壁当中就曾出现过“外星科技”的图案。另外再埃及金字塔中也有着类似的记载,记录下来了一些远超于青铜时代和石器时代文明的记录。而这些发现无不证实了这种猜测可能存在的正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多少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一共有多少遗址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136个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这是人们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文化遗址简介

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于公元前3300年建立。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有5300-4300年,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为每天9:00至17:00,入园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

2019年7月31日前的入园参观是免费的,2019年8月1日起公园正式收费入园。个人需要提前1-7天预约,团队需要提前3-5天预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