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外扩张过【通用五篇】

浏览

5256

文章

5

篇1:明朝时期的朱元璋两个姐姐分别叫什么?她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当时清朝时期很厉害的一位君主,当然了,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在很多时候对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当时朱元璋的故事,据说当时的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到底是怎样的?朱元璋的姐姐叫什么呢?当时她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从泥腿子一路爬到至尊之位的皇帝。朱元璋的英雄事迹想必大家都清楚,毕竟他还是中国比较厉害的一位皇帝。

朱元璋出身于普通农户,最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叫朱重八。朱家并不富庶,家中姐妹兄弟又多,所以朱元璋小的时候日子过的挺不好。

小小年纪为了贴补家用,就帮地主放牛放羊。就是这样的出身,朱元璋却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坐到皇帝的位置,着实令人佩服。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从穷困农民到一国的主宰,那么他的兄弟姐妹是否因此享福,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朱元璋有两位姐姐,长姐太原长公主,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虽然都是朱元璋的亲姐姐,也都被朱元璋封为公主,但是朱元璋对两个姐姐的态度却天上地下。

朱元璋对二姐朱佛女处处尊敬荣宠,但是对长姐一家却视而不见,没有提携之意。这之间是否发生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对长姐如此冷淡呢?

中国人在乎血缘亲情,对自己血亲的兄弟姐妹总比旁人亲一点。但若是不能好好的维护这份情,那也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朱元璋的长姐对于朱元璋,就确实没有维系好这份情,所以才使得日后朱元璋发达之后对她一家冷淡。

朱元璋的长姐长大之后嫁给了王七一,出嫁之后对于娘家也就不常来往了。而当时二姐嫁给李贞,李贞家倒还过的去。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二姐朱佛女对于弟弟十分照顾,时常接济朱元璋。朱元璋念着这份情,所以对于二姐格外亲近。

除了小的时候的情分之外,据说朱元璋后来参加起义军。有一年被元军追杀,因此投靠长姐,希望长姐能收留几日。但是长姐和姐夫王七一却害怕受到朱元璋的连累,于是将朱元璋撵走了。如果真有这么一件事儿,也难怪朱元璋后来对长姐一家并不恩宠了。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五年加封曹国公主,二姐夫李贞也颇受恩宠,封为恩亲候。二姐所生之子李文忠,更是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悉心教导,成为明朝大将,封岐阳王。

而长姐在洪武元年却无所封,朱元璋好似忘了她这个人一般。一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的长姐才被他封为太原长公主。

据说当时还是因为朱元璋他长姐的坟墓棺材破烂不堪,被上报到朱元璋那儿,朱元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才册封的。而长姐夫王七一也只被封为驸马都尉,此后再无册封。

这就是朱元璋明明有两位亲姐姐,却只认二姐而对长姐视而不见的原因。说实话,中国人认“情”,如果想要别人对你好,你自然也要对别人好。不能结亲也不要结仇,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朝开国六公爵为何没有刘伯温?朱元璋是如何对待他的?

全文共 217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朝代建立之初,是会有很多功臣良将受到封赏的,他们很多人都是在跟随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被皇帝封赏,得到了各种荣誉。不过也还是有一些人的结果让很多人疑惑而奇怪,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六公爵。明朝的开国功臣众多,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广为人知的,而这开国六公爵中的人物就是如此。然而很多人也感到奇怪,为何在开国六公爵当中,并没有刘伯温呢?刘伯温为何不能列入这六位公爵当中,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封赏又是什么?他是如何对待刘伯温的呢?1.开国六公爵是哪些人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按照功劳大小,朱元璋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2.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开国六公爵之一

印象中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刘伯温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只是相对低级的伯爵。为什么传说中半人半神的刘伯温排位那么低呢?原因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时间短资历浅。

朱元璋于大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红巾军;刘伯温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此时朱元璋已征战了六年之久,手下谋士将领有了稳固班底,也有了稳固根据地,手握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队伍只是锦上添花,洪武三年(1370年)的论功行赏,刘伯温实在排不到前面。刘伯温之前的公侯都是朱元璋前六年的班底。

其次,刘伯温的文官身份限制了他的地位。

从洪武三年的分封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公侯还是伯爵,绝大部分都是武将,刘伯温之前的受封文官只有李善长。

朱元璋心里,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封赏当然要多留给出生入死的人,在大后方出谋划策的谋士赏赐当然要低一些。

即使同是文官的李善长是刘伯温不能比的。李善长不仅为朱元璋谋划了夺取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一直管理着朱元璋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朱元璋势单力薄之时受到各方面包括郭子兴的排挤,李善长从未产生过离开的想法。不仅如此,李善长考察头像将领,为朱元璋笼络人心,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诸葛亮、王猛。那些传说野史将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实在是抬高了刘伯温。

最后,刘伯温的经历降低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刘伯温是元朝进士,在跟随朱元璋之前,曾三次被排挤罢免,又三次出仕。在最后闲赋的这段时间,朱元璋找上了门来,刘伯温随即投靠朱元璋。

也就是说,刘伯温不是主动效劳朱元璋的,因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像刘伯温这类人地位都不是很高。

与刘伯温类似的还有被朱元璋称赞为“文官之首”的宋濂。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宋濂仅仅是翰林编修,别说爵位了,职位都很低。相对来说,朱元璋对于刘伯温已经属于恩赐隆重了。

后来刘伯温更没有特殊贡献了,因为分封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四年之后因病去世。3.徐达为何在开国功臣排名第二

要说明初第一武将,非徐达莫属。徐达是朱元璋发小,灭元统帅,明朝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东瓯王汤和、祁阳王李文忠、黔宁王沐英、宁河王邓愈,皆是死后追封)之首。

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长和徐达谁排第一都是可以的。李善长负责后勤内政,徐达负责军事,二人是朱元璋真正的左膀右臂。

徐达是朱元璋真正的起家班底人员。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发小徐达欣然前往。在后来的斗争过程中,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常人,因此军事方面全部委以徐达。徐达也不负朱元璋之望,灭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灭元、数次出击北元,是明朝真正的开国第一功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享受明朝第一殊荣。

前面说了,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诸葛亮,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是汉初萧何之于刘邦。徐达之所以在洪武三年的分封中位列李善长之后,主要还是因为将领身份。

中国历史上,皇帝对于领兵的开国将领,无论身份亲疏,都是有芥蒂的,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所想:我能领兵黄袍加身,手下大将同样有能力坐拥天下,必须限制其权力。

朱元璋仍然脱离不了这个怪圈,因此将徐达排在李善长之后,既是对于以李善长为首的后方人员的褒奖,也是对军事将领的告诫。

可以说徐达对此看的十分清楚。在所有开国将领当中,徐达是对朱元璋最为恭敬的一个。关于朱元璋和徐达的典故传说极多,像“胜棋楼”的典故。

因此,朱元璋平价徐达: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至于坊间传说的朱元璋赐烧鹅毒死徐达的故事,则纯属胡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代朱元璋时期社会福利有多好?明朝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时代吗

全文共 26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明朝时期的皇帝,当然了,当时的明朝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可以说社会井然有序,当时的社会福利也是非常的好,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明代的朱元璋时期社会福利到底有多好呢?明朝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时代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迁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但他性格严明,刻薄寡恩,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从小吃了很多的苦,知道农民不易,所以格外重视民间疾苦,当了皇帝后,出台了各种政策,让老百姓不再吃苦。有历史学家研究后,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朱元璋时期是中国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

洪武一朝,百姓的社会福利,有以下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政策规定:

养老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洪武二十年,大明颁布终身养老令: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给一匹帛和十斤絮。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对于官吏和作奸犯科者一向严酷的朱元璋对老人格外宽容。名臣韩宜可记录,安徽官学有老汉碰瓷诈骗,本该杖责流放。但念其年过七十,还是放回交家属看管。江南的年轻人殴伤他人,本该充军服刑,可老母年过七十无人照料,于是也法外开恩,改在家乡劳改。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有明一代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

2.社会福利: 开办免费养老院:养济院 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叫养济院,和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等都为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养济院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但有许多养济院以私人名义捐修的。在唐代以前,没有形成较好的救助机制,主要是以赐给衣食等实物为主,治标不治本。到了唐代以后,除了仍发放实物外,还探索设立了收容贫老、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五年又下诏,“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不久,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其收养对象为:“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许入院。”明代的养济院制度得以确立。

为保障养济之政的推行,朱元璋将其载入《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在朱元璋的倡导下,许多府县在洪武年间都设置了养济院。明成祖时,养济院的建置得到改观,养济院在“天下府州县俱有”(《明太祖实录》卷127)。弘治年间,养济院由内地州县向边陲各卫所扩展。为了监督执行,朱元璋派官吏暗访,但凡有困难户没得到救助,地方官要受得责罚。现存于各地的明代养济院遗址,都有秀丽的绿化与清澈的井水,在当时堪称高档舒适楼盘。官府对养济院补贴: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还有冬夏布匹三丈。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可见当时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代价安置鳏、寡、孤、独、残。

免费公墓:漏泽园 漏泽园,是古时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创始于宋元丰间,立为埋葬之所,取泽及枯骨,没有遗漏之义。明初,诏令民间立义冢。令郡县皆置漏泽园。(张岱《夜航船》)老有所养,死有所葬。这个规定写入《大明律》,朱元璋遗诏后代子孙认真执行。 “保障房”制度《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因为历史的原因,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当然破灭了。但这样的尝试,却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的真实事例。

3.教育方面: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从朱元璋登基开始,士子一旦考入太学,官府免费供之读书学习。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我们保存了这方面的史料。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4.救灾。 朱元璋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救助。湖北水灾时,户部主事赵乾拖沓半年才跑到灾区。这位庸官,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因救灾不力被杀头的官员。古代信息交通科技严重落后,而救灾却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灾难来临时,还要一级级请示汇报,会误了救灾大事,因此朱元璋诏令:倘若灾情紧急,地方官可以不经请示,先期开仓赈济。朱元璋这几样大刀阔斧的社会福利,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堪称力度空前。亲手造就这个福利体制的朱元璋,临终时刻,依然对民生念念不忘。遗嘱里反复叮咛,就是自己的丧事要从简,更不要影响民间的婚丧嫁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什么明朝朱元璋时期货币中没有元宝?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问题,说来话就长了。这要从宋朝说起:宋仁宗在位时期,一共颁行过9个年号,其中最初的“天圣”、“明道”和“景祐”三个年号,所铸造的均为“元宝”钱,而不是“通宝”钱。究其原因,也与避讳有关。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贞集》有云: 天圣年,虎邱剑池石壁文云:“同判福州王渎”,其云同判者,天圣初,章献太后临朝,避其父讳,凡官名、地名“通”者,皆易之。如通州为崇州,通判军为安利军,通判为同判是也。后崩后,即复其旧。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天圣年间因为外戚的名字而避“通”讳,并且举出了实例。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宝文的避讳。另清翁树培《古泉汇考》云: 培案《宋史》,(章献太)后崩于明道二年,……天圣、明道、景祐诸钱,皆曰元宝者,亦避讳耳。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圣等三个年号钱之所以只有元宝,是为了避太后父亲的讳,所以不能用“通”字作宝文。章献太后死于明道二年,之后的宝文则不再避讳,所以才有了“皇宋通宝”。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龙氏家塾刊本 了解这一特殊的避讳现象,可以提高我们的钱币辨伪能力。在1982年8月,江西省瑞昌县发现了窖藏铜币一处,里面出土了一枚“景祐通宝”钱和一枚“景祐元宝”钱,有人认为“这次出土的真书小钱‘景祐通宝’,及篆字窄穿‘景祐元宝’,是在其它文献资料中未曾见到的,在出土和传世品种也极为少见。因此,该两种钱币的出土,为北宋时期的货币提供两枚新的品种,同时也为我国的货币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项新的实物资料”。但是前文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在仁宗景佑年间,避“通”讳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也是一个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原则,否则会招致严峻的刑罚。当时的官炉肯定不会去铸造“景祐通宝”钱。所以这枚钱币很有可能是后世伪造的。

到了元末,群雄竞起,各路起义军高举反元大旗。后来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于洪武元年(1368)命南京的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其中并无“元宝”钱。其原因大致有二。 首先是为了避朱元璋的讳。清人刘喜海有《嘉荫簃论泉绝句》,其子虞采所作《注》云: 明太祖讳元璋,故明代铸钱,自洪武后,无作元宝者。 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元朝”的讳,如果以元宝为文,那岂不是成了“元朝之宝”了?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明初贸易文契,如吴元年、洪武元年。俱以原字代元字,盖民间追恨元人,不欲书其国号也。 当时的老百姓普遍不愿意用“元”字,所以洪武无“元宝”则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外扩张?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从底层一步一步走到最高点,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而一生征战的朱元璋,却始终没有想过要去消灭周边的小国来扩大自己的地盘,甚至还立下规矩不允许后代去侵犯。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他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的原因和考虑?

朱元璋能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收回汉人已经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还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大明。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学当年的成吉思汗,把周边小国一一消灭呢?而且还在晚年写的《皇明祖训》之中,开列了15个邻国为大明的“不征之国”。即规定子孙后代不得无故去侵犯。行伍出身的朱元璋为什么如此规定呢?还要从这15个不征之国说起。

《皇明祖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

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西南:安南国(三年一贡),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苏门答剌(其国滨海),西洋国(其国滨海),爪洼国(其国居海中),湓亨国(其国居海中),白花国(其国居海中),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渤泥国(其国居海中)。

朱元璋虽然一生以军事和政治作为自己的“主业”。但他也特别懂的谨慎用兵。洪武二十年十月,在与诸将论及兵政时,朱元璋曾这样说道:“国家用兵,犹如医生用药。开了大堆的药,目的是要治病,不能没什么病就吃吃药,那可要吃坏的!治国也如此,国家不太平,用兵来勘定祸乱。等天下太平了,只需整修甲兵.操练士卒,备作国防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应该要知道:用兵能消除祸乱,但也能招致祸乱,倘若恃富逞强,好大喜功,惹是生非,就会结怨挑衅,这不恰恰招惹了祸乱。正如医生乱开瞑眩之药,强迫无病之人服用,虽然不至于造成身体残疾或送命,但足以大伤元气。所以为国当政者应该常讲军事,但千万不能穷兵黩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