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谁发现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推荐20篇)

浏览

5485

文章

1000

篇1: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30亿光年遥远天体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地球130 亿光年遥远天体

据俄通社-塔斯社 2 月 16 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我们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按宇宙尺度来看,该天体不大,它距离我们地球约 130 亿光年,即它是在约 130 亿年前诞生的,天文学家相信这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实际上可以说,它是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约 7.5 亿光年后形成的,根据现代理论,宇宙“诞生”于骇人听闻的灾变,即有时称之为奇点,有时又称之为发生在约 137 亿光年前的大爆炸。

事实上天文学家成功看到的不是该天体本身,而只是利用不可思议的“引力透镜”物理学效应看到它在宇宙深处形成的图像。该天体曾被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过,现在又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新发现的天体的横截面只有 2000 光年,而作为比较,我们银河系的横截面约为 10 万光年。该天体形成于所谓的宇宙黑暗时代的边缘,当时它充满氢气和氦气,还不存任何其他巨大天体,如此早诞生的天体使天文学家又面临一个新的不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说太阳系是哥白尼发现的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说太阳系哥白尼发现

太阳系是客观存在的恒星系。可是对太阳系的认识,却充满着激烈的争论。

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国家对天文学都曾作出过许多杰出贡献,但他们先前都把地球看成宇宙的中心,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这就是地心说。在这方面,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写了一本巨著《天文学大成》,构建了地心宇宙体系理论,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此之前就认为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居宇宙中心。他们的理论在长达 1000 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然而,错误的东西永远是错误的,不可能在科学这个神坛上欺骗人。科学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得以发展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就是与地心说斗争的一位杰出勇士。哥白尼曾在波兰和意大利的几所大学学习,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他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名著,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并进行了天文观察。他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并不正确,因此对“地心说”理论产生了怀疑。他在做了近 40 年的天文观察和研究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不朽名著,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而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这就是太阳中心说。

虽然哥白尼在“太阳中心说”中没有提出太阳系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是他发现了太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已发现的140万颗小行星全不可能撞地球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朱进介绍,截至本月27日,已被发现的,在未来100至200年内撞地球概率不是0的小行星总共有1022颗,“今天即将飞掠的52768小行星并没有在这个列表里。因此可以简单的说,它近期完全没有任何撞地球的可能性。不但明天不可能撞地球,而且至少在未来200年的时间里都不可能撞地球。”

不过,因为52768小行星确实较大,所以在整个4月它都比较亮。这两天,它的视星等会达到11等,比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天体还要再暗100倍左右。

“以这样的亮度,它不仅可以轻松地被地面的各种专业天文望远镜拍到,用单反相机都有可能拍下来。”这两天,52768小行星会在当地时间晚上9点前后走到正南的方向,具体观测位置可以从虚拟天文馆之类的软件查到。

朱进说,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发现的140多万颗小行星全部都不可能“明天撞击地球”。

“假使真有一颗小行星明天要撞我们,那它一定是一颗目前还没有被发现的、非常小的、撞了也不可能造成什么影响的小行星,顶多是给我们带来一场陨石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无垠的宇宙拥有着众多行星,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这不,日前,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一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正围绕着一颗名为CVSO30的年轻恒星运转。科学家们不仅探测到了这颗行星,他们还拍摄到了行星的图像。

CVSO30,又名2MASSJ05250755+0134243与PTFO8-8695,是一颗M光谱类型的金牛T星,位于猎户星座内,距离地球大约1200光年,属于25猎户座星群。CVSO30的质量约为0.39太阳质量,温度大约为3200℃。CVSO30非常年轻,大约只诞生了两百万至三百万年,是25猎户座星群中最年轻的一颗。

2012年,帕洛马瞬变工厂(PalomarTransientFactory,PTF)的天文学家们在CVSO30附近发现了一颗围绕其运转的“热木星”系外行星,CVSO3b。如今,由汉堡大学TobiasSchmidt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拍摄到了一颗很可能是其第二颗行星。CVSO30b的质量是木星的6倍,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名为CVSO30c,质量大约是木星的4-5倍。CVSO30b的轨道非常靠近其主恒星,公转一周时间大约为10.76小时,轨道距离约为0.008AU。而CVSO30c的轨道则更远,距离约为660AU,完成一周公转需要27000年。

天文学家们还在研究这样的系外行星系统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可能这两颗系外行星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排斥,使它们形成了如今的轨道。

Schmidt博士表示,CVSO30是首个同时具有相距极近的行星与相距极远的恒星围绕同一个恒星运转的系统。这两颗行星相去甚远,公转周期分别为10.76小时和27000年。轨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排斥作用而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危险小行星会冲撞地球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日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接到国际小行星联合观测组织发来的“任务”,对地球具有潜在风险的近地小行星2009ES于9月5日过近地点,希望择机对其进行跟踪观测。7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危险小行星会冲撞地球。

日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赵海斌在江苏盱眙观测基地借助有着亚洲最大“地球哨兵”之称的1.2米口径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是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据了解,2009es是美国亚利桑那州莱蒙山巡天计划于2009年发现的。此前,全球已有8个台站曾观测到它,而7日晚则是我国天文学家第一次追踪到这颗“危险分子”。

国际小行星联测网的信息显示,2009es直径在150米-470米之间,距地球最近约为18.8倍地月距离(地月距离为38万公里),这两大指标均属于“危险分子”范围。

7日,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科研人员在观测前检查近地天体望远镜运行状态。

“更为特殊的是,2009ES的轨道与火星轨道距离最近时仅有0.0012个天文单位(18万公里),极易受到火星引力摄动而发生变轨,可能离地球越来越远,也可能直接冲向地球。”赵海斌说,一些毫无征兆的小行星突袭地球事件,往往就是因为受到了火星或木星的引力摄动。

由于距离地球较近,它的视运动速度很快,每分钟运行27个角秒。赵海斌说:“根据我们的计算,与之前预报的位置吻合得很好,这表明天文学界对该颗小行星的轨道精度已经掌握得较高。”

此外,他还表示,我国对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观测日益重视。1999年,中科院组建了“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团组,2006年10月,在江苏省盱眙县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观测站。目前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新小行星2000多个,其中500多颗小行星已经精确定轨,获得了永久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超级地球”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寻找超级地球一直是天文学家的目标,此前,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很多巨大的类地行星,科学家推测这些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最新报道,日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超级地球”,它环绕红矮星运行,距离地球32.7光年,质量约为地球的5.4倍。

目前,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32.7光年处发现一颗环绕红矮星运行的“超级地球”,该行星被命名为GJ536b,它并不位于恒星宜居地带——与恒星保持适当距离可维持液态水存在的区域,但却具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对勘测发现潜在生命形式的系外行星提供重要信息。

西班牙加那利天体物理研究所(IAC)与拉古纳大学(ULL)的研究人员指出,该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5.4倍。质量在地球的15倍以下的行星即可被归类为超级地球。该研究团队认为,在该行星的周边地区或许还能找到更多的地外行星。“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GJ536b,但我们还将继续对该恒星进行监测,寻找其它行星。”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那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亚历亨德罗·苏亚雷斯·马斯卡雷诺表示。

该地外行星不在中央恒星GJ536的宜居带中,公转周期很短,只有8.7天。而考虑到该恒星的亮度、以及到地球的距离,该地外行星便成了研究大气组成的绝佳对象。“这颗岩质行星围绕的恒星比太阳小得多、温度也低得多。”加那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乔内·伊赛·冈萨雷斯表示,“但它距离我们足够近,而且足够明亮。并且,从北半球和南半球都可以观测到这颗行星,因此很适合绘制高稳定性的光谱图,还有助于在该恒星的宜居带中寻找其它岩质行星。”

研究人员发现,该恒星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活动周期,只不过周期时间仅有3年,而太阳则长达11年。“要想探测到其它行星,”研究人员拉斐尔·罗博洛指出,“我们必须准确测定该恒星的自转速度,要达到每秒钟运行几米的精确度。等到我们与加那利天体物理研究所共同指导的新设备ESPRESSO建成之后,这一精确度便可以再增加一位小数点,同时还能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条件与地球类似的行星上,不仅仅局限在这颗恒星周围,附近的许多其它恒星也都有可能。”

据悉,这项研究的数据是基于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仪(HARPS),以及专为南半球设计的HARPS设备获得的,研究人员希望在该太空区域发现更多的系外行星,发现能够孕育生命形式的星球。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加拿大在迄今为止地球最北的地方发现恐龙化石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加拿大一古生物学家4日说,此前在加拿大北部努纳武特地区发现的一具鸭嘴龙化石,可能是迄今人类在地球最北的地方发现的恐龙化石。

研究这具恐龙化石的古生物学家马修·瓦夫雷克当天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这一鸭嘴龙脊椎化石发现于努纳武特地区阿克塞尔·海伯格岛,位于北纬75度左右,距离人类最北的永久居住点以北500公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北极》杂志上。

鸭嘴龙属草食恐龙。瓦夫雷克说,从已发现的脊椎化石推断这只鸭嘴龙身长约8米,在北极高纬度地区的这一发现实属“罕见”。他指出,这类北极鸭嘴龙生活在1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当时的岛屿生活环境与北美大陆分离,这意味着它们在冬季不可能往南迁移。由于北美大陆漂移,那时候阿克塞尔·海伯格岛应位于当今位置稍往南,但仍位于北极圈之内。

位于北极圈以南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近年来发现多具恐龙化石,瓦夫雷克是阿尔伯塔省大草原区恐龙博物馆的首席古生物学家。他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界定恐龙曾经生活的实际区域。当时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5摄氏度,该地区恐龙所处生活环境远不如当今极端,不过当时北极地区也有夏日24小时极昼和冬日24小时极夜。因此,冬季可供鸭嘴龙食用的植物并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俄科学家研究发现:月亮曾是地球的一部分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对远古时期的大量遗迹进行分析,再现了月亮过去上万年的变迁。研究表明,正如许多神话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中本来没有月亮,它是在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科学家们更提出惊人论断:月球的形成完全是个偶然,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而这也是为什么月球上有人类建筑遗迹的原因!

月亮是大洪水后出现的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月亮是在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这一说法最早是在希腊南部、还有非洲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流传。但是在这些地方的许多古城中,都有曾经发生过潮汐的迹象。而很多人都知道,是月亮导致了潮汐现象的发生。

那么,大洪水前没有月亮的说法似乎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当时的确没有月亮,但是有另外一个星体存在,是它起到了月亮的作用呢?还有一些专家更作出大胆假设,在远古时期,天上曾经有2个或者更多月亮!所以,并不能排除是其他地球的卫星在“负责”完成潮涨潮落这一“重大使命”的可能。

而据玛雅文明留下的文字资料记载,在当时高悬夜空的并不是月亮,而是金星。也许那时的金星和现在全然不同?而古罗马人也认为,正是因为金星的颜色、大小、形状和运行轨道后来发生了巨大改变,才导致了大洪水的发生。

月亮究竟从哪来

许多神话传说中都说,大洪水之后,天空一片漆黑,然后月亮升起来了。

一些科学家相信,月亮并不一直都是地球的卫星。德国天文学家盖斯特科恩认为,月亮的年龄大约只有地球年龄的一半。在他看来,月亮形成之初,它的运行轨道本来离地球相当远。然后,某个太空飞行物——也许是块大陨石也许是彗星——从月球身边很近的地方“擦身而过”,从而改变了月亮的轨道。接下来,月亮就渐渐离地球越来越近,最后被地球强大的引力所“俘获”。

从此之后,月亮就成了地球上水的“主宰”。当月亮接近地球的时候,导致涨潮、火山爆发和地震。海水像开了锅一般汹涌澎湃。也许,正是月亮这颗地球的“新卫星”导致了大洪水的爆发。

此外,有许多其他理论解释月亮究竟从何处而来。一种理论甚至说,月亮是由外星人所造。按照这种理论所说,月亮是外星人的基地、太空中转站。也有人认为,月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UFO,只是被外星人伪装成一个冰冷的星球罢了。

月亮曾是地球一部分

而今天,“会不会有陨星将和地球相撞”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许多电影、文章、新闻报道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陨星和真正的星体相比要小许多,但是这样的陨星有上百个,而其中也有体积相当大的,大到足以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们会因此很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小的星体其实就是大星球的碎片。因此,有可能陨星是其他星球的一部分。

俄罗斯科学家阿那托里·车恩亚夫认为,这种说法也可以解释月亮的由来。按照他的理论,由于某种原因地球的一个巨大部分和地球分离,但是它无法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最后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当然这种理论目前还无法证实。就算真有人亲眼目睹过这一切,那么他们也在很早以前就死掉了。

月球上曾有生命存在?

那么,月球上有任何形式的生命吗?月球表面并不适合居住。也许在月球那层厚厚的土壤下面有某种生物在其中已经悄悄居住了多年?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地球上爆发核战争或者其他大灾难,人类将怎样保护自己继续生存?答案很可能是——在地下挖掩体,住到地下去。这些地下掩体必须很深、很坚固而且非常非常大。现今的科技可以让人类在地下居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再进一步假设,这样的地下世界完全可以建造在地球的一部分里,然后这一部分脱离了地球,成为月亮。

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月亮上没有生命。如果有的话,月亮就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空间站了。不过,当年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倒是看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比如坦克的痕迹和玻璃碎片,一名宇航员甚至说他看到了UFO。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为这些物体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都属于高度机密,但是还是有一些照片被公开,仅仅是这些被公开的照片就已经证明月球决不是一个荒凉、寒冷的星球。这些照片表明,月球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桥梁、塔、房子以及巨大的拱顶。所有这些都证明,月亮过去可能是地球的一部分。

人类现在还可能在月球上居住吗?它过去真的是地球的一部分吗?它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些谜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发现改写地球生命进化史:恐龙没灭绝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的后代依然和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蓝天下。”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一位科学家印在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话。

乍听起来,好像是一部新出版的科幻小说广告语,但这却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我国辽宁西部连续发现了不少带绒毛的恐龙化石,经过研究,我国的古生物学家们发现这种毛状皮肤衍生物与鸟类的羽毛有着同源构造,因而这种古生物化石被命名为“中国龙鸟”。

自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赫胥黎首次提出恐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以来,科学家们围绕着鸟类的祖先是不是恐龙的问题分裂成两派,一直激辩不休。

新发现的“中国龙鸟”化石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解决了鸟类羽毛的起源问题,从而为鸟类起源于地面小型食肉恐龙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证据。

在我国认祖归宗的不仅是鸟类。1999 年我国科学家陈均远等人在昆明郊区发现的“海口鱼”化石,距今5.3亿年,它不但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鱼,而且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地球脊椎动物的最早祖先。比起原先被认为是脊椎动物鼻祖的文昌鱼,中国“海口鱼”把脊椎动物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整整5000 万年。

“据我所知,近年来又有很多完美的化石标本在研究之中,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出现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马福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神奇的地球:加州深海发现“海底托儿所”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研究人员对深海的大多数生命活动都知之甚少,更不必说了解海底鱼类繁殖的奥秘。但24日《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1600米深海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处海洋生物繁衍的海底托儿所。在该深海海域,各种鱼类与章鱼非常密集于海底山脊,在该漆黑的海底托儿所产卵、生儿育女。

两种海洋生物在一处繁衍报道称,这是海洋生物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如此深海海域鱼类产卵孵化的场景,也是第一次发现两种不同海洋生物大量群居在同一地点繁衍后代。海地托儿所位于加州海岸吉尔达断岩带,距离加州海岸大约160公里,距海面大约1600米。

在这个海底托儿所,章鱼与鱼类都群居于此处,共同生儿育女。借助蒙特雷湾海洋生物研究所(mbari)的遥控深潜望远镜可以看到,章鱼与各种有色鱼悠然自得地孵卵。录像上可看到这样的画面,3只可爱的章鱼正在海底岩石上孵卵。

有色鱼孵卵悠然自得研究人员还发现,成千上万的各种有色鱼卵粘贴在岩石上,身长大约60厘米的父母悠闲地停留在不远处,这些鱼类散布在很大的一片海域中。在望远镜下,研究人员可清楚地发现有些产卵巢穴处有1万多个粘附的鱼卵。另外,在这个花花世界,研究人员还观察到海蟹、海葵、海星、海百合以及海扇等动物也都喜欢在此处安家落户。拍摄到的录像表明,此处断裂带附近正是深海生物的繁育中心。

专家担心托儿所遭破坏2000年,mbari地质学家斯达克斯最先发现这个不寻常的海域地带;2002年7月,研究员德拉恩第一次准确地统计了该海域的生物数量。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量生物群在如此深海繁衍后代。研究人员担心,一旦捕鱼商业活动进入该深层海域,可能会破坏这个特殊的海底托儿所。

研究人员表示,与以前发现的具有季节性的生态热点不同,此处生物群居海底山脊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学家将可能在其他水深海域发现更多海底托儿所本报综合报道 报道认为,这项发现是目前所知的深海鱼类繁衍后代的第一个现实例子。mbari研究员杰夫里·德拉恩指出:迄今为止,我们还是第一次发现如此深海中多种生物集中的繁衍海域。

深海一般没有大量生物繁衍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海底繁衍区完全是一处新类型的生态热点地带(指海洋生物具有活性能力的地带)。按以前常规理论来说,如此深海中不可能大量生物进行生命繁衍。据悉,当研究人员通过录像发现了岩石上大量孵卵鱼类时,他们都感到很兴奋。

研究人员提到,海底生态热点一般包括水热喷口生态带以及冷泉生物群聚带。水热喷口带借助海底岩洞释放的能量,让周围水域具有了很强的生命繁衍能力,但往往也只适合海蟹、蛤蚌以及奇形怪状的管状细菌生存。另外,其他生物繁衍区还包括洋流转换地带,生物利用洋流转换获取能量与食物。德拉恩提到,这次新发现的加州海底托儿所,属于新型海洋生态热点带,该处生物量是其他同一深度海域生物群的几百倍。

此地带显然是海洋生物种群的繁衍地,为章鱼与其它鱼类等生物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德拉恩猜测认为,此处大量生物群居可能与周围环境有关。在此巢穴附近,洋流速度明显加快,而生物群聚居区正位于海底高原的前缘地带。在这里,洋流的转化可帮助消除各种垃圾并补充呼吸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是圆的是谁发现的 地球是圆的是被谁发现的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先发现地球是圆的。

亚里士多德在月食中发现,无论是月偏食,还是月全食,边缘都是弧形或者圆形的。月食的成因在于地球运行到了太阳和月球之间,换句话说,月食就是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影子。

那么根据影子的轮廓,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地球大致的形状。亚里士多德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希腊位置上的差异,估算出了地球的周长,成为了“地圆说”的有力证据。

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在《天问》一书中告诉世人地球是球形的,不是扁平的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又发现超新星?能毁灭地球的魔头何止这些

全文共 2593 字

+ 加入清单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天都有无数的恒星诞生,无数的恒星死亡。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已经有46亿岁了。在这漫长的46亿年里,我们出现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出现了。那么让我们打开一个大脑洞:地球可靠吗?它会活到世界末日吗?它会死吗?

答案令人沮丧:是的!

谁?谁会杀死我们的星球?

魔鬼1:我们的大老板——孙

睁大眼睛。是的,你是对的。地球的第一杀手是太阳!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切都在太阳上生长”。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太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它给我们提供光和热,它给我们提供食物。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

然而,“成功也打败了萧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太阳在40到50亿年后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太阳会长得像气球、水星、金星、地球一样大...都将被肆虐的太阳吞噬!科学家称这种太阳状态为红巨星。

吞噬作用?太阳能张开它的嘴吗?它吃很多吗?——这样想太吃货了!然而,被消化成渣的命运是一样的,因为太阳是一个大火球!

地球附近的红巨星

被一个数千度的火球吞噬,让人感觉到金刚和jv。那时,地球将迅速解体,最终成为宇宙尘埃的一部分。

动画诠释:太阳将在50亿年后成为吞噬地球的红巨星

黑仔2:凶猛的狙击手-超新星

这是一颗名为WR104的恒星。它位于人马座。它离地球的距离是8000光年。它的质量是太阳的25倍。它是一个红色的巨人。它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红巨星,随时会爆炸。

WR104星,这个巨大的风车有一天会毁灭地球吗?

也许你会说8000光年外的一颗恒星爆炸时会爆炸。它和地球有什么关系?

是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天文学中,大质量恒星的爆炸被称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常见的事件。天文学家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宇宙各处的超新星爆炸。它爆炸了它,并不影响我们过我们的小生活。

超新星爆炸

然而,注意:当超新星爆发时,伽马射线爆发将被释放,这是宇宙中最猛烈的能量。

伽马射线爆发并不是无规律地向各个方向爆发,而是主要集中在恒星的极地区域。所以每个超新星都像一个神枪手,它的子弹只朝特定的方向发射。如果你不在这个方向,那么你可以放心,但是如果你碰巧在超新星的“范围”内,那么悲剧就来了。伽马射线爆发经过的地方,一粒草也不剩!8000光年的距离不能让我们更安全。

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规模灭绝发生在6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当时地球上75%以上的生物消失了。有证据表明,这一次生物的灭绝碰巧是伽马射线“剑”指的是地球。

超新星爆炸可能随时发生在巨星WR 104上,而地球正处于危险的伽马射线爆发中。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津津有味地吃早餐时,你会突然看到天空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亮...然后,没有然后。几秒钟后,地球上的人类将会灭亡!也许有些人只是碰巧在一个很深的地下矿井里,所以他们可以逃跑。然而,他们很快会发现地球上的空气不再存在。伽马射线爆发破坏了大气层,这些幸存者将因缺乏空气而窒息而死。

WR104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危险的恒星。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当我们看到它爆炸时,这是集体游戏结束的时刻。伽马射线以光速传播。

超新星爆发时会发出伽马射线。

黑仔3:懦夫的朋友——木星

在太阳下,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团队成员”。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也就是说,如果木星被掏空,它可以完全容纳1300多个地球。

木星

木星离地球相当远,应该能够与地球和谐相处。但是没有绝对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木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偏离了它原来的轨道,会发生什么?

在重力的作用下,木星开始沿着螺旋轨道移动,慢慢接近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它将穿越地球轨道。

一旦木星接近地球,在其范围内,木星将无情地露出它的尖牙,用强大的万有引力把地球撕成碎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财产,从而使地球成为历史。

飞马座51和它的“木星”,这是一个杀手

如果两颗恒星不是那么近,木星肯定不会“说话”。但是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木星将利用重力迫使地球改变轨道。从现在开始,地球将被从太阳系中抛弃,并将独自在宇宙中游荡。

尽管木星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相对诚实。但是在其他“太阳系”中,像“绵羊对霸王龙”这样的“木星”很常见。换句话说,在一个恒星系统中,像木星这样“在一颗恒星之下,高于所有恒星”的行星大多不愿平庸,上演了一场从“好人”到“杀手”的闹剧。

最后,老板采取行动压制他团队中的犯罪分子,这样木星杀手的结局将被他们的“太阳”吞噬。

黑仔4:宇宙流浪者-小行星

地球对地球的影响,无数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吗?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一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或者非常接近地球轨道。我们称这些小行星为近地小行星。

阿凡达富含铁矿,形状不规则,被称为“肥香蕉”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是eros,由德国科学家维克托于1898年观测到。它离地球最近的距离是2500万公里,比火星近得多。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帮助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行星

然而,这个距离仍然是安全的,真正的危险是那些距离地球几十万公里的小行星,因为小行星的轨道很容易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几十万公里,在宇宙不远的地方,那些大胆的小行星,也许会一头扎进去。

小行星撞击地球示意图

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直径394米,大小约2个足球场,它已经属于天体中的“微胖”世界。根据计算,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将在地球上方29,000公里的高度经过地球。2036年4月13日,它可能会与地球相撞。一旦撞击地球,它将摧毁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当然,如果是这样,我们人类也不会幸免。

小行星飞过地球

天文学家将阿波菲斯命名为希腊神话中邪恶而具有破坏性的恶魔。在我们国家,有些人还把它的名字翻译成了蹂躏者号。天文学家现在正密切关注包括蹂躏者号在内的近地小行星,以便提前预测可能的危险。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曾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

天啊。吓死本了!

以前,仰望星空,我觉得宇宙是浪漫而和平的,有隐藏的危险和危险。吃一袋麻辣面,然后大吃一惊!

不要害怕!别紧张!

当太阳变成红巨星时,离现在还有40到50亿年。你孙子的孙子们不会遇见它。“隔壁的小木”,人家不是还守着自己的职责吗?至于一些想要“亲吻”地球的小行星,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它们。有人说发射人造卫星并让小行星着陆会迫使它改变轨道。有些人说没有办法发射一枚强大的导弹并击败它。

然后你说超新星真的爆发了。肿胀怎么办?-在它爆发之前,好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最干净的地方是哪里?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干净空气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5月份,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州立大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发现了如今世界上最干净地方,因为这里拥有着做清洁的空气,可以说这里的空气跟人类几乎没有关系,而这个地方就位于南极洲南大洋的上空。地球上的气候与天气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将世界上每一块区域都连接了起来,互相影响。不过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气候发生了突变,于是科学家们就来是在地球上努力寻找着没有受到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净空。

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的索尼亚·科瑞邓维斯教授推测,位于南极洲的偏远南大洋上方的空气是受到人类与大陆尘埃影响做小的地方。经过研究考察后发现,南大洋上空的大片区域确实与人类的活动没有关系,因为在这里上空的边界层空气中就已经未发现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溶胶颗粒物,同时也没有发现通过其他区域而输送过来的气溶胶颗粒物。

气溶胶颗粒物是一种通过化石燃烧、庄家种植或是废水处理等方式形成的产物,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那么肯定就会有气溶胶颗粒物。

一起参与进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托马斯·希尔表示,他们利用了南大洋上空空气中的细菌作为诊断的工具,然后推断底层大气的属性。控制云属性的气溶胶与海洋生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然而南极洲似乎与南方大陆的微生物南向散布于营养物质沉积隔离。这也就说明了南大洋的上空这一大片区域是极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是世界上少有的干净之地,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方之一。

这项发现和研究成果在5月底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一度被世界各地科学家称之为“真正原始的地方”。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表示,空气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的最大危机之一,每年都会造成高达700万人的死亡。空气的浑浊和污染,会增加人类患心脏病、肺癌、中风等一些疾病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不用去外太空也能研究彗星:地球首次发现彗星尘埃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描述了发现尘埃粒子的过程和分析结果。

保存在南极冰雪中的彗星尘埃粒子

收集彗星材料并不容易。发射探测器在彗星上着陆并最终成功返回的概率极低。目前,科学家大多使用飞机来收集平流层中的彗星尘埃颗粒。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在收集中使用涂有硅油的板,并且灰尘颗粒经常被硅油和用于随后清洁它们的有机溶剂污染。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南极洲的一个叫做TottukiPoint的地方收集了大约17.7米深的冰雪样本。冰在实验室融化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极其微小(10到60微米)的尘埃颗粒,他们最初认为这是陨石尘埃。下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粒子(被称为“球粒陨石多孔星际尘埃粒子”)几乎完全符合美国宇航局的“星尘”探测器项目和在大气中收集的样本。

2010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研究了南极冰和雪,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密度大且富含碳的彗星粒子。然而,这项最新研究是关于在地球表面发现彗星尘埃的第一份报告。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微小的尘埃颗粒无法在大气中存活,更不用说在复杂的条件下落到地面。

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因为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彗星物质样本,而不是仅仅依靠艰苦的大气收集工作——几个小时的飞行通常只能找到一个尘埃粒子。研究小组收集的第一个冰块已经显示了40多个尘埃粒子。太空科学家认为彗星含有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物质。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其他科学家认为彗星可能是给地球带来生命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表面首次发现彗星尘埃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保存在南极冰雪中的彗星尘埃。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发现这样的粒子。这项研究结果为发现这种物质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途径。一旦最古老的天文粒子彗星尘埃可以用于研究,它将为理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提供线索。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系的行星科学家拉里·尼特勒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对于那些研究外星物质的科学家来说,这真的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为获取这种物质打开了一扇大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和稀有物质的新来源,”他说。

直到最近,除了飞向太空,科学家仅通过在平流层高度飞行研究飞机收集“球粒陨石多孔星际尘埃粒子”,或彗星尘埃。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几个小时的飞行通常只能找到一个尘埃粒子。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夏威夷大学和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研究所的星际物理学家约翰·布莱德利说,如此小的样本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家对物质的测试和分析。

布拉德利指出,研究人员现在在南极洲发现了更多的彗星尘埃粒子。“用这种方法收集2到4个数量级的尘埃粒子是可能的,”他说。"我相信以这种方式收集的粒子可能会导致范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从南极洲收集的灰尘更干净。目前,科学家在飞机上收集彗星尘埃时,通常使用涂有硅油的盘子来捕捉微粒,就像用飞纸片捕捉苍蝇一样。这使得灰尘颗粒被硅油和后来用来清洁它们的有机化合物所污染,让想研究其有机物质组成的科学家们不知所措。

Nittler指出,比较收集在南极和平流层的彗星尘埃粒子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出哪些成分是尘埃的天然化学成分,哪些来自污染物。

2010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在南极冰雪中发现了一些致密且富含碳的彗星粒子,但最新研究首次发现并证明了更典型的彗星尘埃。科学家们曾经认为,高度多孔和极其脆弱的粒子不可能存在于地球上。

为了找到它们,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在南极洲的两个不同地点收集了冰雪样本。通过融化冰雪和过滤融水,他们从太空中收集了3000多颗直径10微米或更大的小陨石。

五年来,通过在立体显微镜下逐一分析这些微小的陨石,研究人员发现了40多个具有彗星尘埃特征的粒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与从平流层收集的彗星尘埃几乎无法区分,而且它们也完全符合美国宇航局2006年星尘任务收集的彗发样本。

研究人员最近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报道了研究结果。

领导这项研究的日本福冈九州大学陨石研究员野口隆说:“我们的结果表明,这种易碎的粒子不仅可以保存在雪中,也可以保存在冰中。”

在南极洲发现彗星尘埃的法国陨石研究员塞西勒·克朗德说,接下来将对这些粒子的有机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她说:“对这些彗星粒子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他们是那个时期最好的见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发现:地球外层空间有巨大的无形等离子管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这一发现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质疑,但23岁的悉尼大学本科生克利奥·洛伊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在西澳大利亚的内部,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三维空间,洛伊已经证明了地球的大气中嵌入了这些奇异的管状等离子体结构,而这些复杂的多层管道是由大气被阳光电离而产生的。“60多年来,科学家们相信这些结构存在,但这是第一次成像,我们提供了视觉证据证明它们确实存在。”

“我们测量了它们在离地面约600公里的电离层中的位置,似乎继续向上进入等离子层。它在气体层附近结束,随后等离子体转移到外层空间。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个惊人的模型,高密度等离子体条和低密度等离子体条有规律地交替分布。该模型移动缓慢,与地球磁场线完美对齐,就像极光一样。”

"我们意识到我们可能有了重大发现。"

这项突破是由卢伊发现的,当时他使用了一个远程望远镜——默奇森广角阵列,以一种新的方式绘制天空。通过将信号从东瓦片分离到西瓦片,天文学家们允许MWA(分布在9平方公里沙漠中的128个天线瓦片)看到三维图像。

洛伊说:“这就像把望远镜变成一双眼睛。我们可以观察这些结构的三维特征并观察它们的运动。我们可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离地面的高度和倾斜度。这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非常激动人心的新技术。”

她说她的研究最初是基于不完美的望远镜图像。“其他人从未见过这种类型的东西,也没有人研究过这种数据。许多人认为这是成像的问题,没什么好激动的。不过,我想我可能是个学生,有点固执和好奇,所以很困惑。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发现电离层中的电离模式非常结构化。它们在这些管状结构中适应地球磁场,并能自行移动。”

Loi说,目前的等离子漂移管可能会扭曲天文数据,特别是卫星导航系统。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们对星系、恒星和气体的运动以及这些天体是什么样子的思考。

洛伊的导师塔拉·墨菲说她的研究非常令人兴奋。他是悉尼大学物理学院的医生,也是澳大利亚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克利奥是值得称赞的。她不仅发现了这一点,还说服了科学界的其他人。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相关背景,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当她的许多合作者第一次看到这些数据时,他们认为结果“非常好”。不知何故,观察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克利奥设法让他们相信等离子管是真的,科学也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另一个地球?NASA今晚发布开普勒最新发现

全文共 220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官员今天发布了一条预期消息:美国宇航局将于今晚(7月23日)24点发布开普勒行星搜索计划的最新发现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开普勒作为“行星猎人”的杰出记录。

开普勒任务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宇宙飞船。通过观察行星的“凌日”现象,它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行星。1995年,人类首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行星——围绕其他恒星运转——比如我们的太阳。这些系外行星,尤其是那些与地球大小相似的,是21年前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今天,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天文学家已经接近另一个地球,这是他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艺术家想象开普勒-186f,第一颗被证实大小的行星-地球186f,在一个适宜居住的区域围绕一颗遥远的恒星运行。

自2009年3月发射以来,开普勒任务致力于在“可居住区”寻找类地行星。目前,它已经发现了1000多颗类地行星和3000多颗候选行星。

什么是可居住区?

天文学中所谓的“可居住区”是指围绕恒星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水可以以液体形式存在。由于科学家认为液态水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行星在这个范围内,那么它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有生命,或者至少有一个生命可以存在的环境。以太阳系为例,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有宜人的温度,这使得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球表面。根本原因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而且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恰到好处。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围绕太阳的区域被称为“可居住区”。

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历史。

1992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超级地球”的存在。

2005年,科学家发现了行星“gliese 876d”。但是因为它的“太阳”——红矮星——温度低,光线弱,即使离“太阳”很近,表面温度仍然低至零下200℃。在如此低的温度下,生命几乎不可能存活。

2007年4月,科学家们认为距离地球20光年的红矮星格利泽581的卫星“格利泽581c”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2008年6月,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五个新的“超级地球”,其中三个围绕一颗比太阳稍小的恒星旋转。

2010年9月,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格里斯581g”可能适合生命。

2011年12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22b有望成为“第二个地球”,因为它不仅表面有液态水,还能保持21℃的温度。

2014年4月,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科学家首次在一个非常接近地球186度的寒冷星系中发现了一颗行星“开普勒-186度”。它可能含有液态水,适合人类居住,距离地球约500光年。

2015年3月,英国天文学家证实了“超级地球”的存在——格利泽581d,大约是地球的三倍大,是第一颗在太阳系外可居住区发现的行星。“格利泽581d”于2007年首次被发现。天文学家在2010年收到了它的信号。然而,在2014年,美国科学家将这些信号确定为由太阳黑子引起的“数据噪声”,而“格利泽581d”及其轨道红矮星“格利泽581”并不存在。然而,英国科学家用更精确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格利泽581d确实存在。

Gliese 581 d

在同一个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宣布,在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的冰冠下有一片咸海。包括东京大学和海洋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在内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土星探测器获得的观测数据,发现在土卫二南极30到40公里厚的冰层下有一个大约10公里深的液体海洋。

人类有可能移民到其他星球吗?

如果我们想移民到另一个星球,我们必须克服哪些困难?

障碍一:寻找宜居行星

作为一个可以接受来自地球的移民的星球,除了水作为生命之源和万能溶剂之外,它还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是能源。最明显的能量来源是行星或卫星的恒星。以地球为例,阳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地球上的生命用作燃料。

第二是时间。科学家认为,能够居住在行星上的恒星需要存在至少数十亿年,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让生命进化。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球大约有46亿年历史,生命进化了至少11亿年。

此外,要成功孕育生命,行星必须有适合分子循环的外壳系统,恒星有相对稳定的辐射,行星本身有磁场保护生命免受带电粒子风暴和其他条件的影响。

障碍二:如何到达

根据航天飞机目前的速度,它将需要大约15万年才能到达距离地球4光年的行星。如果人类想移民到其他星球,他们必须制造至少和光速一样快的交通工具。据报道,美国空军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种“空间引擎”飞机。一旦测试成功,从地球到火星只需要3个小时,到距离地球11光年的星球需要80天。

障碍3:解决生命支持问题

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在国际空间站种植了100多种农作物。果蝇、蜘蛛、鱼和其他动物也可以在失重状态下生长和繁殖。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到可居住的星球上,人类生存的问题将很容易解决。

此外,人类移民到另一个星球后能否繁衍也是一个问题。一位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失重状态下,活细胞的重要结构不能正常形成,这意味着人类在接近失重状态下不能长时间生存和繁殖。

此外,所谓的可居住性的定义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有多深?液态水真的是所有生命的先决条件吗?在可居住区外发现了液态水的证据。可居住的行星(卫星)必须位于可居住区吗?如何基于其他溶剂来定义生命的“宜居性”?可居住行星的定义合适吗?人类要回答的问题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距我们32.7光年:科学家发现一颗“超级地球”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超级地球”,它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32.7光年的红矮星运行。这颗行星被命名为GJ 536 b。它不位于恒星的可居住区——一个液态水可以保持在离恒星适当距离的区域,但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为探索具有潜在生命形式的系外行星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颗系外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4倍,该团队认为在这颗行星附近可能隐藏着更多系外行星。拉瓜纳大学的亚历杭德罗-苏瑞兹-马斯卡雷诺指出,到目前为止,在行星系统中只发现了GJ 536 b。我们将继续监测这颗恒星,看看是否有其他行星。岩石行星通常成群存在,尤其是这种类型的球状恒星。我们肯定会在更远的轨道上发现其他低质量行星。据估计,这一时间将是100天,或最多几年内。

马斯·卡雷诺说,我们正在准备一个观测计划,来监测GJ 536 b的过境现象,以确定其半径和平均密度。尽管这颗行星不在主星GJ 536的可居住区,但它的轨道周期很短,只有8.7天的公转周期。

结合主星的亮度,这颗系外行星是研究大气成分的理想候选者。乔纳·伊萨·冈萨雷斯指出,被GJ 536 b环绕的主星较小且较冷,但它非常靠近主星且非常明亮。

从该行星的南北半球观察,它具有高光谱稳定性,并有可能在该恒星的适当区域探测到另一颗岩石行星。研究人员发现,GJ 536恒星有一个磁场活动周期,与太阳非常相似,但周期仅短3年,而太阳磁场活动周期约为11年。

研究员拉斐尔·雷波罗说,为了探测这颗行星,我们必须精确地测量恒星的速度。基于最新的ESPRESSO测量设备,我们可以精确测量10倍的恒星速度。同时,我们可以扩大对类地行星的搜索条件,搜索围绕这颗恒星和其他附近恒星的类地行星。

据报道,这项研究的数据是基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探测器。研究人员希望在太空区域找到更多的系外行星和能够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目前,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文学家首次在“类地球”系外行星上发现大气层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天文学家6日表示,他们首次在一颗大小和质量与地球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发现大气层,这是发现外星生命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这颗名为GJ1132b的行星绕着距离地球约39光年的韦拉以南的红矮星GJ1132运行。它是一个小的“超级地球”,质量相当于1.6地球,半径相当于1.4地球。

负责协调这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在一份声明中说:“虽然这不是对另一个星球上生命的探测,但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超级地球”GJ1132b上探测到大气层标志着首次在一颗质量和半径接近地球的行星上发现大气层。"

一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在名为“巨蟹座55e”的“超级地球”上发现了大气层,但这颗系外行星比地球大得多,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八倍。

研究人员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说,他们使用由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安装的望远镜同时观察7个波长的GJ1132系统,并利用行星经过其轨道恒星前方时恒星亮度的微小变化进行研究。

鉴于在其中一个波长上观察时,GJ1132b的尺寸稍大,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该行星的大气层无法穿透该波长。

进一步的大气模拟研究表明,GJ1132b的大气可能富含水蒸气和甲烷。因为地球比地球热得多,所以它可能是一个有热蒸汽大气的“水世界”。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红矮星是宇宙中非常常见的恒星,有许多小行星。然而,红矮星也有很多磁场活动。红矮星产生的耀斑或粒子流通常被认为会分散其行星的大气。如果许多行星能像GJ1132b一样长时间维持大气,那么这可能意味着适合宇宙生命的环境是相当普遍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