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物质结构的知识点【精品20篇】

说到车辆养护,很多人都对各种琳琅满目的清洁类产品不陌生,泡沫清洗剂、空调清洗剂、发动机燃油系统清洁剂,气味是否有害?清洁效果是否有保障?有无副作用?今天问学吧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化学物质结构的知识点。

浏览

1099

文章

1000

篇1:担心成品面膜含化学物质?收缩毛孔面膜也能DIY!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毛孔粗大是男性具有普遍性的肌肤问题,本身男人就比较懒惰,皮肤护理基本上都不怎么重视。很多爱美人士都知道,如今很多面膜不但可以为肌肤补水,还可以帮助收缩毛孔,但成品面膜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可能含有化学物质。其实男人收缩毛孔的面膜也可以自己动手DIY哦!

面膜一:香蕉+牛奶

作用:皮肤细腻光滑

将香蕉捣碎,加入牛奶,涂在脸上。20分钟后洗净,可以使你的皮肤细腻光滑。

面膜二:蛋清+蜂蜜

作用:减皱纹

把鸡蛋清和蜂蜜搅拌均匀后涂在脸上可以使皮肤光滑并减少皱纹。

面膜三:姜黄粉末+牛奶

作用:去晒斑和减少脸上的汗毛

把姜黄粉末和牛奶混合后涂在脸上可以去除晒斑和减少脸上的汗毛。

面膜四:麦片+乳酪+西红柿汁

作用:恢复晒黑皮肤

麦片,乳酪和西红柿汁搅拌均匀涂在脸上,20分钟之后再用凉水洗干净,可以帮助恢复晒黑的皮肤,使皮肤有光泽。

面膜五:黄瓜汁

作用:收紧毛孔

黄瓜汁是很棒的紧肤水。把黄瓜汁均匀涂在脸上可以收紧毛孔。15分钟后用清水洗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珍珠手链可以沾水吗 避开化学物质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珍珠手链是现在不少女性都很喜欢的款式,珍珠给人一种很优雅的感觉,珍珠手链戴在手腕上面现在很有气质,那么,珍珠手链在佩戴的时候能不能沾水呢?

珍珠手链可以沾水吗

珍珠手链最好是避免沾水的。

珍珠手链的保养方法之一就是避免自来水冲水,虽然可能这个短时间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长期接触自来水或者是酸碱性的洗脸奶、沐浴露、肥皂等,会对天然珍珠手链表皮造成影响。自来水含氯,属于弱酸,当这种次氯酸从珍珠开孔处浸入珍珠的内部时,会产生一种生成氯化钙的化学反应过程,使珍珠艳丽夺目的特有光环色泽消失,长期自来水泡反而让珍珠变得暗淡无光。

珍珠手链为什么怕水

因为珍珠手链接触水的话,水分会渗到珍珠里,因珠层和珠核的吸水膨胀度不同,而容易造成珠层脱离.而且残余的水分也容易在珠孔里发哮,进一步损害珠层.如果珍珠一旦长时间的接触到水分,应该用干布把它擦干,然后放通风的地方阴干。

珍珠手链保养方法

一、远离厨房:珍珠手链不同于水晶项链等矿石类饰品,因珍珠表面有微小的气孔,所以不宜让它吸入空气中污浊物质。珍珠手链会吸收喷发胶、香水等物质。所以切勿穿戴漂亮的珍珠手链去电发,在厨房里也要小心。不要穿戴漂亮的珍珠手链煮菜,蒸汽和油烟都可能渗入珍珠手链,令它发黄。

二、软布擦拭:每次佩戴珍珠手链后(尤其是在炎热的日子)须将珍珠手链抹干净后才放好,就能保持珍珠手链的光泽。最好用细腻柔软的绒布,勿用面纸,因为有些面纸的磨擦会将珍珠手链磨损。

三、不近清水:不要用水清洁珍珠手链。水可以进入珠的小孔内,不仅难于抹干,可能还会令里面发酵,珠线也可能转为绿色。如穿戴时出了很多汗,可用软湿毛巾小心抹净,自然晾干后放回首饰盒。

珍珠手链怎么选购

所谓“珠圆玉润”,珍珠以圆为美。珍珠的形状对珍珠价格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一分圆一分钱,珍珠越圆越美,价值也越高。由于珍珠是天然生长的,偶尔有两三颗有极小瑕疵属于正常的情况,真正无暇的珍珠非常的少。珍珠的瑕疵越少,价格同样也会越高。

对珍珠颜色的选择,个人喜好成分很重;情人眼里出西施,选择什么颜色的珍珠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过人们对某种色调的珍珠的追捧多少也会影响珍珠的价值。金色珍珠、孔雀绿的黑珍珠等比较稀有的颜色的价格相对来说也会比较贵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化学知识点:物质组成的表示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3Fe2+:3个亚铁离子

2H2O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化学知识点之分子构成的物质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首先要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比如一个氢气分子(H2)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H2O)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很多的水分子构成了流动的水这种物质,即水由水分子构成。

很多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了二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O2、H2、N2、O3)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H2O、NH3、CO2、SO2、NO2、H2SO4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化学知识点之离子构成的物质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电子。如钠最外层电子数为1,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Na+。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时,易得电子。如氯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形成Cl-。于是Na+和Cl-友好地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总结: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铜、碳酸钙等),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NO3)。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化学知识考点之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关系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构成粒子的关系:

判断物质是由何种微粒构成的是中考的常考点,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利用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作载体,判断物质的过程。

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2、N2、H2O、CO2、CO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如Fe、Cu、Mg等金属单质,He、Ne、Ar等稀有气体单质以及C(金刚石)等都是直接有原子构成。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主要是由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组合而成的纯净物。如NaCl、KCl等。

【规律总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和原子,判断构成物质的粒子一般可根据如下方法来确定:

(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由分子直接构成;

(2)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3)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由离子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化学知识考点之原子的结构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原子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l两等式

原子中:核电荷数=数=数

相对原子质量≈+。

l四决定

1.质子数决定;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异同决定粒子品种;4.质子数与中子数决定

l离子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l化学用语的区分:元素符号—要正确书写;

离子符号—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标符号;

价标符号—价标符号戴正帽,先标符号后写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化学知识考点之物质的变化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新物质的生成判断:

(1)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2)形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有新物质的生成。

2.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区分,关键抓住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出来。掌握这一知识点的最好的方法是识记物理性质的范畴(见上面),其它的性质就均属于化学性质了,但也要注意综合考虑。

常见考法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且部分试题经常出现在卷首。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主要特点有:以生活、生产、现代科技、新闻热点为素材、背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误区提醒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在于性质往往要多一些关键词,如“能”、“易”、“会”、“难”、“不易”、“不能”等。一定要抓住这些概念的内涵答题。

【典型例题】

题1、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1)浓盐酸易挥发【 】

(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汽 【 】

(3)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 】

(4)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解析:

(1)浓盐酸挥发属于物理变化,而“浓盐酸易挥发”属于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酒精受热由液体变成了气体,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铁能在潮湿的空气里生产铁锈,是铁本身的一种化学性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一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石蜡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1)③(2)①(3)④(4)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化学物知识点之物质俗称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化学知识点之物质的除杂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之物质的颜色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化学知识点之物质俗名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化学知识点之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物质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

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

物质——波尔多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化学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2019中考化学知识点:物质变化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点击查看更多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化学知识点:物质的分类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2019中考化学知识点:物质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化学知识点之物质的组成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由什么组成

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且原子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特别特别的小,是正常的测量工具检测不到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可分的

每个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

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只是分子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一种物质呈现不同的状态,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分子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化。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阳离子有Na+、AL3+、Mg2+、H+等

阳离子有OH-、NO3-、SO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化学知识点之物质的化学变化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的变化以及性质

首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张纸----->揉成团

----->撕成碎片----->扔进纸篓

----->送到垃圾场

----->焚烧变成纸灰以上是一张纸发生了5种变化,前面4种变化中纸还是纸,最后一种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将前面4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最后一种称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食物变质、铁生锈、燃烧)

宏观上有新物质的产生,微观上有新分子的产生

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各种现象,如:发热、发光、放出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变化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变化性质

1、化学变化实质:

(1)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分类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分类

1.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a、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b、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雨水、溶液、碳酸饮料、牛奶等)。

2.注意事项: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另: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化学知识点之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4OH+3O2点燃2CO2+3H2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