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降水

降水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降水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降水问题。

分享

浏览

3507

文章

26

降水50毫米什么意思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50毫米降水指的是当天二十四小时内一平方米上累计雨水达到五十毫米,并根据气象部门的等级划分,把降雨量在二十五到五十毫米之间的称之为大雨。 天气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统称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一、降雨量:

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作用,而以积聚的深度来确定的。我国规定以毫米为深度的单位。雨量的等级根据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8毫米,中雨为10毫米~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毫米~38毫米,大雨为25毫米~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5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二、降水的形态:

降水依据它不同的物理特征可以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另外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三、中国气象局规定:

24小时内的降雨量叫做日降雨量,只要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叫做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气象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空气中的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因为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所以气象台会总结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在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中,我们常能听到一定时间内降水量的预报,例如“北京中北部未来两天降水量将达100 毫米”,“据预测,华盛顿将有一场大暴雨,雨量达150 毫米甚至更多”,等等。它们大多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由计算机算出来的。

气象学家还能利用一种叫做“天气雷达”的气象雷达来定量估测降水。气象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空气中的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气象学家根据回波图像可以得知大气中降水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以此了解天气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气象雷达能探测台风、局部地区强风暴、冰雹、暴雨和强对流云等,并能监视天气的变化。

但是,在雷达屏幕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雷达回波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气象工作人员又是怎样来定量估测降水的呢?通常情况下,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气象台站会收集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的雨滴谱,也就是单位体积内各种大小雨滴的数量随其直径的分布,然后找到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比如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地形云降水、干雪和湿雪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实际工作中,为了利用气象雷达测量某区域在某时段的降水总量,可把区域、时间进行分割,然后对雷达测得的多个降水量进行累加或平均,这样可以去除随机误差的影响,使该区域上的雨量或平均强度比单点的瞬时强度更为准确,从而保证了估测精度。

近年来,气象雷达估测降水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而且,将设置在地面上的雷达组成网络,并利用以卫星为载体的雷达,就可实现大范围内的降水观测,可以弥补单点观测的不足。但是,利用雷达组网来进行定量监测及预报大范围降水,也会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把组网的雷达回波图拼在一起时,拼图本身的技术问题,会使降水估测的精度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气象雷达,探测的结果也会有差别,例如各雷达的选址不同、雷达回波受到不同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有效覆盖区的雨量计站点分布密度不同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使组网后的数据出现误差,最终会影响预报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区别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暴雨有时是短时降水,有时是长时间累积降水,而短时强降水是指1小时内某地降水量超过20毫米的降水过程,用来说明短时间内的降水强度。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暴雨定义与特点

暴雨是降水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倾盆,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产生暴雨要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暴雨。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云内的水滴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短时强降水定义与特点: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各地气象台站不尽相同,一般是小时雨量小于或等于20毫米。

短时强降水具有突发性强、来势猛、降水时间集中,可预报的时效也很短。由于降水强度大、时间集中,短时强降水常常会造成城市积涝,山体滑坡等气象衍生灾害,严重影响城市运行,甚至威胁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降水的条件有哪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喜欢下雨滴答滴答的声音嘛,那么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降水是云层中的水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主要包括雨、雪、雨夹雪、霜、冰雹等等降水形式。

降水首先必须得大气空气饱和,大气中拥有充足的水汽,这是降水的首要因素 。然后气温降低,水汽凝结附着在空气层中的尘埃等颗粒上,形成了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这些水滴就是我们看见的云和雾,这个过程就是空气抬升并冷却凝结的过程,再接着这些小水滴不断地碰撞合体,慢慢形成降水。

但是,有云有雾不一定就能够形成降水,因为云中的小水滴太轻太小,只有当他们相互碰撞合体,慢慢从小变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形成降水。

当然,降水的多少还跟地理位置相关,比如离海洋近的降水就相对多一些,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地区就会少一些,还有经纬度、气压带、风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风云气象卫星家族添新成员 中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星有哪些特点?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拥有高精度的降水测量能力、全天候、全球覆盖的观测能力和多元化的数据产品服务等特点。4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G星”,这是风云气象卫星家族中的一员,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极轨卫星。该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卫星遥感领域又迈上新台阶,对于我国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风云三号G星”是一颗专门用于降水测量的卫星,其在此领域的性能堪称顶尖。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微波辐射计技术,具有高精度的降水测量能力。在卫星预报方面,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通过对降水的精准测量,可以更好地预测气象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精度的降水数据也对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云三号G星”拥有全天候、全球覆盖的观测能力,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降水进行监测。其覆盖的范围包括陆地、海洋、南极洲等地区,可以在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上进行灵活观测。在气象灾害监测方面,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尤为关键。通过卫星的全天候观测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天气异常情况,提前预警,降低灾害风险。

“风云三号G星”将会产生一系列涉及降水、温度、湿度、风场等方面的数据产品,为气象、环境、水文等领域提供服务。其中,降水数据产品是该卫星的核心产品,具体包括全球降水率、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此外,“风云三号G星”还可以为航空、海上交通等提供天气服务。通过多元化的数据产品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中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G星”的发射意义重大,将会在未来的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期待着,“风云三号G星”能够为我国气象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南方降水集中在几月 南方雨季在什么时候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南方的降雨时间主要是在4月份前后到9月份。一般雨季并非只出现在夏季,而是出现在一个主要的时间段内,在这一个时间段内下雨的数量就会逐渐的增加。

我国为什么会出现雨季

我国出现雨季主要是气候的影响,还有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全部都属于季风气候,因此每一个季节全部都会受到影响,后期的降水量也会有所区别。在雨季的这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强降水,有的时候还可能会形成一些灾害影响。从大范围来看,我国南方的雨季是在4月份到9月份,北方的雨季是在6月份到9月份会有一定的区别。

雨季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每年的4月份下旬到5月份上旬,来自于北方的冷空气就会和南方的暖空气交汇在进入到5月份下旬之后,暖空气的势力逐渐的增强。由于来自于暖风的暖,空气中会有大量的水汽,在遇上较冷的气团时就会形成一种对流的活动,由于这一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所以就会停留在江淮地区。7月份上旬可能会进入到梅雨季节,维持的时间大概在半个月左右。

雨季该如何养生

在雨季到来时,尽量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肥腻的食物,由于饮食没有节制,可能会出现聚湿热蕴等现象。在日常的饮食中,尽可能以清热祛湿的食物为主,比如苦瓜,小白菜,绿豆芽,冬瓜具有清热的效果,可以选择赤豆粥或者是薏仁粥。在这一个季节食物也容易会霉变,如果不小心吃了霉变的食物会导致胃肠炎发作,而且还会导致食物中毒。儿童的消化能力原本就比较弱,在雨季不应该吃太多的冷饮和瓜果,容易会出现脾湿症状,会出现厌倦食物以及大便不成形,或者是明显的困乏等等。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还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益气健脾效果的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迎强降水雨量或超历史极值 城市内涝要如何应对呢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北京迎强降水雨量历史极值的挑战,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政府、市民、周边地区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城市内涝问题。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加安全。

作为一座人口密集、地势低洼的城市,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历次强降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高排水管道的通行能力,减少排水过程中的瓶颈。政府应加强城市绿化的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雨水流速,防止雨水径流过大造成内涝。

市民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好自身防范措施。在强降雨天气中,市民应尽量避免出行,如果必须出行,应穿着合适的雨鞋和雨衣,避免在积水区域停留。在居住区域,市民应提前清理阳台和窗台上的物品,防止物品被雨水打湿或吹落。在车辆停放时,应避免停放在地下车库或低洼地区,以避免车辆被淹。

市民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作,及时获取天气信息和交通信息,方便自身做好防范措施。在出现内涝时,市民应听从政府的疏散指令,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共同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北京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也十分宝贵。在应对强降雨天气时,周边地区也应积极配合北京的防汛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确保防汛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降水形成的条件降水形成的过程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很多人学过地理知识的同学们,对于形成降水的过程条件都有一定的了解。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降水形成的条件_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海陆位置

2.地形

3.大气环流

降水的分类

锋面雨

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对流雨

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

对流云降水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破,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地形雨

气旋雨

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降水的分布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干旱的沙漠地区,两极地区,如开罗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如罗马

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如伦敦

降水的区别

【世界】

世界“干极”

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东岸,由于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极为干燥,成为世界“干极”。

世界“雨极”

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的雨极。1861年年降水量达20447毫米。印度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坡处。

世界“湿极”

世界上哪里最湿吗?据说,那是夏威夷群岛中的考爱岛威阿勒山的东北坡。此处被称为世界的“湿极”, 1920-1972年的平均年降水量达11458毫米,比拥有最高年降雨量纪录的印度的乞拉朋齐的年均降雨量还要高。这里一年中就有350天在下雨,不过真要湿成那样,住在那里恐怕也不是什么舒服的事儿。

【我国】

我国“湿极”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7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

我国“干极”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看了降水形成的条件还看:

形成降水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主要过程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芒种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对农耕的意义比其他事情要大,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芒种也是夏季,是万物茁壮生长的重要时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的气温降水特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时节的气温

芒种时节的气温会明显升高,各地都会迎来高温天气。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夏季要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补充流失的水分。

芒种是什么季节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人梅雨季节,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孳生,极易传染疾病……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芒种是农民最忙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田地工作,古时代有谚语描述芒种的忙,如:芒种忙,麦上场;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等等谚语。芒种天灾多,所以芒种的时候农民要记得防天灾,过一个大丰收的芒种。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和耕种的最忙季节。正常年份6月中旬开始入梅。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

芒种时节的降水

芒种时节的降水量,也有明显的增加。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这时候的农事活动要预防降水量太大带来的洪涝灾害。

芒种的节气气候

芒种属于夏季,所以也有夏天的气候特点。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着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这期间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且多闷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芒种节气,我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江南地区进入梅雨。芒种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总的来说,就是高温加降雨。

二十四节日芒种简介

一提起芒种这个节气,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着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做护臂桩时要做降水井的原因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做护臂桩的时候为什么要做降水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 好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做护臂桩时要做降水井的原因,还有一些降水井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

降水井一般多少米设置一个

降水井在设置的过程当中,一般9米需要设置一个,这也是它的平均距离,地下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的水位,打完之后我们需要放入水泵,用于抽取地下水,从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更加顺利。

井点降水施工工艺流程

1、放线确定位置;

2、设置总管道;

3、冲孔;

4、装上井点管;

5、填充砂粒滤料、上面再拿粘土密封;

6、拿弯连管,把井点管和总管连接;

7、设置集水箱与排水箱;

8、使真空泵运行排气,使用离心水泵抽水;

9、查看井下水位的改变。

井点降水施工注意点是什么呢

1、这次降水使用的是双排井点,将井点设置在沉井的周边,沉井的井壁不能够小于0.7米,并且每套设备需携带7米长的景点30到60根,间距需维持在1.1到1.5米,通常32根,

总共的长度为224米,降水的深度则是在6到7米间。

2、沉孔井的深度需比井点设计的大50厘米,洗井需使用0.6米的三孔压机或水泵将内部的泥浆抽出,再用机架吊起插到井孔里面,确保露出地面200毫米,再倒入粒径为5到30毫米的沙子,确保井底有500毫米高,再顺着四周投放3到4毫米直径的粗砂,避免漏气。

3、井点埋设完了之后需和总管联通,而且井点必须放在管壁外侧50厘米的地方,铺设前先挖沟槽,并且确保里面平整,然后将准备好的管子放到钩子里面,法兰头上需使用螺栓,垫上胶垫密封圈,再将法兰螺栓拧紧,总管的端部也需拿法兰密封。

装修万事通总结:以上就是井点降水施工工艺流程,从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按照步骤进行,这样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做护臂桩时要做降水井的原因

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顺利进行,首先要完成降水井、支护桩的施工

降水井距离基坑边多少合适

该距离需超过井管直径的15倍。

降水井通常会在基坑外层使用封闭式设置,还要给地下水补水朝向进行加密,假如基坑很大,并且深度很深时,也在里面设置降水井。

它是一种维护结构、基坑、地下室施工周边安全的措施,还能够避免排水、降水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的原因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气象雷达是专门用于大气探测的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无线电探空仪配套使用的高空风测风雷达,只是一种对位移气球定位的专门设备,一般不算作此类雷达。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暴雨云系)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象传输等部分组成。

气象雷达能定量估测降水原因

在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中,我们常能听到一定时间内降水量的预报,例如“北京中北部未来两天降水量将达100 毫米”,“据预测,华盛顿将有一场大暴雨,雨量达150 毫米甚至更多”,等等。它们大多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由计算机算出来的。

气象学家还能利用一种叫做“天气雷达”的气象雷达来定量估测降水。气象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空气中的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气象学家根据回波图像可以得知大气中降水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以此了解天气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气象雷达能探测台风、局部地区强风暴、冰雹、暴雨和强对流云等,并能监视天气的变化。

但是,在雷达屏幕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雷达回波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气象工作人员又是怎样来定量估测降水的呢?通常情况下,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气象台站会收集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的雨滴谱,也就是单位体积内各种大小雨滴的数量随其直径的分布,然后找到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比如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地形云降水、干雪和湿雪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实际工作中,为了利用气象雷达测量某区域在某时段的降水总量,可把区域、时间进行分割,然后对雷达测得的多个降水量进行累加或平均,这样可以去除随机误差的影响,使该区域上的雨量或平均强度比单点的瞬时强度更为准确,从而保证了估测精度。

近年来,气象雷达估测降水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而且,将设置在地面上的雷达组成网络,并利用以卫星为载体的雷达,就可实现大范围内的降水观测,可以弥补单点观测的不足。但是,利用雷达组网来进行定量监测及预报大范围降水,也会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把组网的雷达回波图拼在一起时,拼图本身的技术问题,会使降水估测的精度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气象雷达,探测的结果也会有差别,例如各雷达的选址不同、雷达回波受到不同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有效覆盖区的雨量计站点分布密度不同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使组网后的数据出现误差,最终会影响预报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降水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降水对于农作物来讲又是福又是祸,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那么你对降水知道多少呢?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降水是怎么形成的。

人工降水: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

为了弄清楚人工催化剂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进行检验。由于云和降水过程十分复杂,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检验的方法措施还都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降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2)测量方法

一般每天上午8时,20时各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时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降水的类型:

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

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1,锋面雨是由于冷暖锋交会,暖湿空气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

2,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

3,地形雨是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4,台风雨,顾名思义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有时很短,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有的很长,可以达到几天,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于台风近中心还是台风边缘。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对台风雨的感受强烈 。

降水是怎么形成的:

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最后降至地面。人工降雨是根据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的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滴迅速凝结、合并增大,形成降水。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海路位置

2.地形

3.大气环流

展开阅读全文

小雨的降雨量是多少 小雨的降水标准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气象局规定: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雨的特点是雨点清晰可见,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慢,屋檐只有滴水,不带雨伞可以在雨中短距离行走而不至于把衣服全淋湿。

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它可以灌溉农作物,也利于植树造林。小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下雨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还能洗刷街道。但下雨过多会影响植物生长,持续较长的阴沉小雨天气,容易导致物品返潮霉烂。

展开阅读全文

长江降水集中在几月份 降水集中在几月份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总体来说,长江流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从月份上看,长江流域的雨季较长,但相对而言5-6月和9月是两个降水相对集中的月份,而7-8月由于出现伏旱天气,降水相对较少。

长江有两次汛期,春汛在4到5月,是由于上游的冰雪融水;夏汛在6到7月,由于长江流域进入雨季。而8月是长江流域的伏旱期,降水少,径流量也不太大。汛期的起止时间不一样,主要由各地区的气候和降水情况决定。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要做好防汛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降水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近些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对全球整个生态和气候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么,厄尔尼诺对降水有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它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也较少,如1997年只有4个台风登陆我国,明显少于常年的7~8个,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1957~1958年及1991~1995年三次连续的厄尔尼诺期间我国也出现登陆台风较多的情况。此外,厄尔尼诺还与热带以外的地区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降水偏多相联系;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它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在热带以外地区,如中国,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况且每次厄尔尼诺的出现时间、区域以及强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很难断言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某个地区的气候一定会发生某种特定的异常。

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拉尼娜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尼娜现象会造成哪些影响?拉尼娜对降水有什么影响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来请教一下吧。

拉尼娜对降水有什么影响?小编分析如下: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已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拉尼娜现象是由前一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此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拉尼娜年份,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而在厄尔尼诺年份,夏季气温往往偏低。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也有影响。在拉尼娜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拉尼娜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而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势。

另外,资料分析表明,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而在厄尔尼诺期间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总数平均为26.2个,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数为7.4个,而厄尔尼诺年份平均为21.4个和5.2个。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关于拉尼娜对哪些农作物有影响,小编会在下期海洋灾害小知识讲座中给大家做详细解答,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系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5~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雹灾严重的国家已进行了人工防雹试验。

冰雹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对流云(积雨云)中。云中的上升气流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并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的。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4~7月约占发生总数的70%。比较严重的雹灾区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大家对于冰雹比较熟悉,很多人都见过冰雹,那么雹灾有哪些危害呢?下期会为大家介绍的,更多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降水的影响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厄尔尼诺事件,人们自然会想到发生在1997年至1998年“超级厄尔尼诺”,那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波及全球,也给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带来较多降雨并引发洪水。那么厄尔尼诺对降水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辐射对降水的影响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最后降至地面,形成降水。

但是降水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还包括地形的影响,例如,四川盆地使得水汽积聚不易上升,使水汽增多,而西南季风不可能越过秦岭;只能影响四川盆地,故带来大量水汽,并且距海较近,所以一年中阴雨天多,天空中经常阴云密布,所以光照少,太阳辐射能贫乏。

降水可以反过来会影响太阳辐射,遇到降水的日子,天空覆盖云层,太阳辐射总量不会减少,但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因为大气中的乌云,会增加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今天小编就太阳辐射对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降水形成的条件降水形成的过程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很多人学过地理知识的同学们,对于形成降水的过程条件都有一定的了解。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降水形成的条件_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降水的区别

【世界】

世界“干极”

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东岸,由于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极为干燥,成为世界“干极”。

世界“雨极”

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的雨极。1861年年降水量达20447毫米。印度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坡处。

世界“湿极”

世界上哪里最湿吗?据说,那是夏威夷群岛中的考爱岛威阿勒山的东北坡。此处被称为世界的“湿极”, 1920-1972年的平均年降水量达11458毫米,比拥有最高年降雨量纪录的印度的乞拉朋齐的年均降雨量还要高。这里一年中就有350天在下雨,不过真要湿成那样,住在那里恐怕也不是什么舒服的事儿。

【我国】

我国“湿极”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7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

我国“干极”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看了降水形成的条件还看: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海陆位置

2.地形

3.大气环流

降水的分布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干旱的沙漠地区,两极地区,如开罗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如罗马

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如伦敦

降水的分类

锋面雨

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对流雨

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

对流云降水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破,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地形雨

气旋雨

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形成降水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主要过程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