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鄂温克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鄂温克族问题。

分享

浏览

4198

文章

5

鄂温克族的春节怎么过的

全文共 1610 字

+ 加入清单

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那么,鄂温克族的春节怎么过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鄂温克族春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鄂温克族春节的习俗介绍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是鄂温克族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等概念。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种?子,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围在炉火旁祭火神,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五包羊肉冻饺子和牛肉冻包子,腊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腊月二十七打扫牛羊圈,腊月二十八女的修饰发型,男的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腊月三十祭祖先神。

在这些准备工作中炸?子的工序比较复杂,讲究也比较多。鄂温克人的传统信仰观念中?子味道的好坏,花样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甜美。所以,腊月二十二炸?子备受鄂温克妇女的重视,也是她们展示勤劳和手艺的好机会。

按照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温克人认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会在一年内一切顺心、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祷祖先神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一年,并永远造福于后代。

初一,天还没全亮之前,年轻人和孩子们穿戴新年服装到长者家里拜年、磕头,祝老人健康长寿。长辈们给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洁白的毛巾和自制的保护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们骑马或乘坐雪橇到远方的长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度过;初六,基本上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初十五,每家都煮冻饺子吃,这意味着春节圆满而快乐的结束。

鄂温克族的禁忌

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展开阅读全文

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很多都被传承了下来,而其中非物质的文化传承民歌舞蹈是一定拥有的,因为这是做能够表现民族特色的方式了,也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点。那么,在古今传承下来的鄂温克族文化里,他们的民歌与舞蹈是怎样的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鄂温克族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而且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一直流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节奏悠扬、旋律奔放的猎歌和牧歌总令人逸兴遄飞、心弦激越。

鄂温克族民歌具有宽广、抒情的特点,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鄂温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鄂温克族民歌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喜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

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

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

鄂温克族传统民歌中,除了单一调式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交替调式的民歌。其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其中宫调式民歌、徵调式民歌与羽调式民歌的数量较多,而商调式民歌与角调式民歌则很少见,只是在宗教色彩浓烈的萨满音乐中较为常见。可以说,鄂温克族民歌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宫调式、羽调式与徵调式民歌中。

鄂温克族民歌以其精练、凝重的语句和自然纯朴的写作方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鄂温克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审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观念、民族生活习俗及独特的民族精神、卓越的文学创作智慧与才华,并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努给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

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鄂温克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进入新时期的鄂温克族培养出了本民族艺术家,荣登《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的鄂温克族明太,是内蒙古歌舞团的一级作曲家,就从本民族丰沛的艺术沃土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作曲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礼仪知识:鄂温克族礼仪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不同的生活区域,它在过去先后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卡”和“雅库特”。鄂温克族于1957年开始统一。鄂温克族的礼仪和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鄂温克族”是通古斯语,意思是“生活在山里的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鄂温克族有不同的生产内容和方法。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嫩江平原布塔旗和阿荣旗的鄂温克族从事半农业和半狩猎生产。分布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然而,生活在额尔古纳旗和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族主要以狩猎为主。因为这些人饲养和使用驯鹿,他们通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非常注重礼仪。老年人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当年轻人长途旅行回来或在外面遇到老人或长者时,他们应该屈膝迎接并吸烟。如果你在路上遇见,下马或下车迎接老人。无论在“小结箩子”中,在蒙古包中,还是在民用建筑中,坐位都注重长幼有序,以长者为荣。平时,老人和老人来拜访,年轻人应该站起来让座,收拾行李,抽烟。当长辈在说话时,年轻人不允许随便插嘴。平时,进门或出门时,应该对长辈有礼貌。吃饭时,年轻一代只能在老人和老人移动筷子后才能使用筷子。鄂温克族人也把与同龄人和睦相处、关爱儿童、邻里互助、照顾困难人群视为传统美德和礼仪。

鄂温克族注重热情和礼貌的款待,经常说“外人不搬自己的房子”当客人到达时,他们出去迎接他们,问候他们并热情地让他们进来。外国客人,无论老少,都应该倒茶和抽烟。在牧区,奶茶应该提供给客人,并配以牛奶、葡萄酒和肉类。居住在奥卢库亚镇的鄂温克族人习惯于用鹿(稀有)胸肉、脊骨肉、肥肠和驯鹿奶招待贵宾。鄂温克族不仅热情欢迎客人,而且希望客人不会受到欢迎。当拜访别人的家时,一个人也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问候主人家庭的长者,尊重主人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鄂温克族传统节日有米阔鲁节、帕斯克节、阿涅、奥米那仁、敖包等。

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并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此外,敖包会也是鄂温克族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温克族的来历习俗

全文共 2957 字

+ 加入清单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来历习俗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名称由来

鄂温克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温克语言届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字。牧区通用蒙文,猎区、农区和山区通用汉解放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懂满、蒙、汉、俄四种文字。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其它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群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的节庆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干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