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大钊

李大钊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大钊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大钊问题。

分享

浏览

4207

文章

7

李大钊烈士纪念室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李大钊烈士纪念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大钊烈士纪念室始建于1989年即李大钊100周年诞辰之际,坐落在南开区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西侧——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北院)图书馆三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纪念室楼前矗立着李大钊学生时期手拿书卷、昂首远眺的全身塑像。展室分两室一厅,分别为生平事迹室、纪念室、录像厅。生平事迹室以图片为主,有少量实物,突出介绍李大钊在津期间的革命活动;纪念室以图片等反映全国各地纪念李大钊烈士的情况;录像厅播放历年各地制作的有关李大钊事迹的电视片、录像片。展室展出内容主要分为李大钊青少年求学时期、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进革命统一战线、坚持革命从容就义和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等八个部分。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8岁的李大钊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心怀“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拯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理想投考刚刚建成的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被录取为该校专门预科的第一期学生。在校六年,他同时组织了法政学会,主办《言治》月刊并任部部长,发表了许多抨击时弊及窃权-贼的文章。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多种形式,在天津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了天津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周恩来、刘清扬、马骏、邓颖超等在天津先后成立了觉悟社、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大钊亲自指导了天津工人运动,为天津正式建党建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天津广东会馆、督署衙门、维斯理堂、国民大饭店、南开中学等处都留下了李大钊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

1989年2月,市委、市政府同意将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为公安警官职业学院)作为李大钊烈士的母校延续,而后又批准在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建立李大钊烈士纪念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亲笔题写室名。1991年七一前夕,纪念室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4万人次。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大钊烈士纪念室地址:南开区水上公园路45号内图书馆三楼,周一至周五免费开放,联系电话:5878653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李大钊祖坟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李大钊祖坟为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祖坟位于乐亭县胡家坨镇。

李大钊祖坟为唐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李大钊故居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李大钊故居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的地介绍

李大钊生前曾在北京的五处住过。西城区石驸马后宅35号是其1920一1922年时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现为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文华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清朝时被称为石驸马后宅胡同,解放后改为现名。故居是一座平常的三合院,院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墙垣门,如果不是门口的文物保护标志,估计没有人知道这竟会是李大钊的故居。故居正在维修,里面搭建的临时建筑也正在拆迁。李大钊在这里居住时,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领导和参加了多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活动,很多重要的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他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文章(包括《庶民的胜利》)也是在这里起草的。1920年陈独秀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组建党组织,临行前曾与李大钊在这所小院里有过重要的会晤。

如今小院依然非常安静,尽管它曾在中国现代史上掀起过滔天巨浪。站在故居门口,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无声的传递,岁月已逝,慷慨依旧。这些伟人遗迹已成为永不褪色的时代画卷,慷慨与激昂、执着和不朽,都永恒地写在了建筑深处,而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却在前人风雷激荡的青春中看到希望。

故居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2013年5月,北京李大钊故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佟麟阁文华胡同24号

交通:7.10.25.38.61路新文化街站路东。

北京西城区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李大钊烈士陵园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李大钊烈士陵园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大钊烈士陵园是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而建立的。陵园位于北京西郊,风景秀美的香山脚下、万安公墓中部,坐西朝东,为一传统庭院式建筑。占地2200平方米。

陵园西面正厅是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走进陈列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时,中共北方地下党为烈士雕刻的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在-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灵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后的1983年,在建立陵园时,终于得以面世,成为陵园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这块墓碑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缅怀烈士的题词。

陈列室展出了烈士生平照片、文字、实物资料250多种,分为“幼失怙恃,少年立志”、“深研政理,探索振兴民族之良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名重当世的学者和青年导师”、“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奋斗”、“奔走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促进北伐胜利”、“领导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为共产主义英勇献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等十个部分,全面介绍了烈士38年光辉战斗的历程。

十余年来,李大钊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雕像前可容纳500余人的小广场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们举行各种仪式和党、团、队活动的重要场所。陵园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出版《万安丛书》,除宣传李大钊烈士的《李大钊传略》外,还利用万安公墓安葬历史名人多的优势,出版了《文艺名家》、《学界宗师》等,向大中小学生和各界群众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乐亭李大钊故居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乐亭李大钊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建于1881年,座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系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形式砖木结构建筑,周围有砖墙环绕。

故居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东侧三间厢房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学馆旧址,西侧为碾棚。自中院往北至后院,又分为东西两个半院,李大钊住东半院,西半院是其三祖父李如璧的住所。中院有东厢房三间,李大钊就诞生在此房的北间屋里,屋里陈列着李大钊母亲的遗物。东厢房北面为三间正房,西边一间是从中院到后院的穿堂屋,另外两间为住室。室内陈设的是李大钊夫妇及其祖先的遗物。李大钊幼年时期和结婚以后,曾长期在这里居住。后院东边有两间厢房和棚子,厢房为贮藏粮食的地方,李大钊经常在这里读书、习字、写文章。西院是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陈放着李大钊生平照片、手稿、书刊、遗物及有关资料。

1988年李大钊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电话:0315-4832155

乐亭县旅游局电话:0315-461204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李大钊纪念馆

全文共 2204 字

+ 加入清单

李大钊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览馆简介

李大钊纪念馆包括展览馆和故居,其中展览馆座落于河北省乐亭县新城区,经0中央批准,河北省委立项,于1996年8月18日奠基,1997年8月16日落成开馆,-同志出席典礼仪式,展览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8680平方米,其中主楼面积52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50平方米。李大钊纪念馆主要参观内容包括: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李大钊廉洁风范专题展览、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为副处级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下设六个部室,分别为:办公室、宣教部、红色旅游开发部、园林部、保安部、李大钊故居管理处。

李大钊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2008年免费开放后,年均接待全国各地观众及海外游客150余万人次,且成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接待观众已达180万人次,先后有500多个学校、机关、社区在李大钊纪念馆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该馆还组织了宣讲团,走向社会扩大宣传,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及机关、中小学校、军营、社区、村镇等开展李大钊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李大钊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多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李大钊纪念馆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故居简介

李大钊故居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中央,系李大钊祖父李如珍于1881年设计监造的。李如珍是个府试考中的秀才并有从九品的官衔,但后来他仕途受阻转而经商,先后在东北长春、万宝山等地经营杂货铺,回归故里后购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本村比较富裕的小康之家。

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共有房屋21间,是一座具有明清以来乐亭县民房建筑风格的一宅两院的穿堂套院。故居建筑为砖木结构,高阶台,黑大车门,南北分为三进的宅院。大门至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为一丈高十字封顶的青砖围墙。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秩;三院一体,层次清晰。故居的整个建筑布局在遵循传统对称原则基础上,细微之处又有所区别,故这座宅院又被称作鸳鸯宅。故居在当时较周围民房雄伟、宽敞,称作“怀德堂”,是当时大黑坨村的三大堂号之一(另两堂为“福臻堂”、“白玉堂”)。故居在当时是由李如珍和三弟李如璧两家居住,李如珍一家住东半院,李如璧一家住西半院,现统称李大钊故居。

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东侧有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靠南有一猪圈;西侧则是两间一明的敞面碾棚,靠南也有一猪圈。

进二门为中院。东侧有三间厢房,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就诞生于此房的北间屋,室内摆放着板柜、掸瓶、座镜等李大钊母亲周氏娘家陪送的嫁妆。厢房的南间是两间一明的格局,摆放着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一架织布机,供奉着李大钊祖先及父母牌位的祖先龛。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三间是李大钊长期居住过的屋子,外屋是厨房兼过道,内屋两间一明。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摆放着李大钊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和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娘家陪送的嫁妆。西半院同样有三间厢房及与东半院相连的三间正房,当时为李如璧一家居住。

过正房是后院。后院从中间用青砖砌墙分成两院。两院各有样式相同的后大门。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常在此读书、写字、作文章,故此房也称大钊童年的书房。棚子是家里存放农具和杂物用的。西半院的后院没有建筑,是个小菜园。

乐亭县李大钊故居,不但是李大钊诞生和幼年、少年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安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直到1920年,为便于生活和工作李大钊才把夫人和子女接到了北京租房暂住。1927年4月,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带着年幼的子女从北京返回乐亭,仍居住在当年与大钊共同生活过的屋子里,又生活了6年。1933年4月23日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后,赵纫兰于同年5月病逝于北京。之后,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次女李炎华带着两个弟弟李光华和李欣华又在这座宅院生活了多年。

为缅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0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1958年7月1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建立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1982年7月23日,李大钊故居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李大钊故居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16日李大钊纪念馆对外开放,建李大钊故居管理处,由李大钊纪念馆统一管理,统称李大钊纪念馆。

景区类别:

故居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08:30-17:30

地址:

唐山市乐亭县觅园街1号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

全文共 2939 字

+ 加入清单

五峰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坐落在昌黎县城北的五峰山半山腰平台上的韩文公祠,至今已经修复22年了。现在,那里被定名“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相继被确定为昌黎县、秦皇岛市和河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1958年7月在乐亭县大黑坨村辟出的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和1997年8月在乐亭县城建成的李大钊纪念馆,一同成为李大钊家乡一带的李大钊重要纪念地。

韩文公祠,又称韩昌黎祠,是专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建的庙宇。五峰山韩文公祠,始建于明朝末年,由时任山石道(驻守山海关的官吏)的河南虞城进士范志完主建。韩愈平生以在东汉时的辽东属国设置的昌黎郡为郡望,在北宋时被本其郡望追封为“昌黎伯”,到元末明初,昌黎县城建起一座韩文公祠,使今昌黎成为韩愈的祭祀地之一;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天,范志完到昌黎县城拜谒韩文公祠,在游览碣石山时,发现“五峰屏开”之景所在地——西五峰山景色幽雅,恍如仙境,便云其地“天生文笔峰”,提议在其地再建一座韩文公祠。这一提议得到陪他同游五峰山的永平府和昌黎县官员的应承,当年即筹资在西五峰山半山腰平台上的圆通寺之西建起一座韩文公祠。同时,昌黎县知事蒋三捷把距新建的韩文公祠极近的挂月峰半山腰的一个原名“刘九洞”的石洞,以范志完自称其小名暗合“若要洞门开,还得刘九来”之谣,加修洞门,改建成“范公洞”,内祀范志完石像。此外,五峰山韩文公祠祭祀的韩愈泥像两侧,当时塑的是范志完和其上司——山海督师朱国栋的泥像,案桌上设置有朱国栋、范志完等官吏的牌位。实际上,范志完等人是借在五峰山修建韩文公祠之际,为自己设立了生祠。

峰山韩文公祠在明末初建时规模不大,占地窄小;到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地人又筹资将五峰山韩文公祠 “举梵宇而新之,移祠堂而右之,撤庭舍而葺之”,“又以院基迫狭,不能盈武,拓其前而广筑之”(张庄临《增修西五峰祠堂殿厅院基碑记》),方使韩文公祠变得比较规整、宽敞,成模成样。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传为韩愈后裔的昌黎县举人韩晓山又在五峰山主持大兴土木,修葺殿堂,增建客厅,使韩文公祠全部占据废弃的圆通寺庙址,成为五峰山半山腰平台的主要建筑,形成中为正殿3间、东为客厅3间、西为耳房2间的格局。大约到这时,五峰山韩文公祠开始有人看守,居西部两间耳房,并开始利用客厅接待游人留居。新修的3间客厅两明一暗,大屋垒有南北通炕,小屋(居东)靠南窗亦筑有东西小炕;室内明窗净几,古朴典雅。至此,五峰山韩文公祠成为到碣石山中觅幽揽胜的最佳去处,前往游览和山居者络绎不绝。

进入20世纪初叶,其地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最喜爱的深山古祠。李大钊生前曾多次到这里游览、山居,利用到这里避暑的机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播种和护种等重要的革命活动,并在这里躲避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缉捕,从而令五峰山韩文公祠在中国革命史上注册生辉。

李大钊英勇就义以后,五峰山韩文公祠渐渐荒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中仅剩有一片废墟。1959年春天,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特意从北京来到昌黎,凭吊五峰山韩文公祠遗址,写出回忆父亲与五峰山的文章,从而使李大钊在五峰山韩文公祠进行的重要革命活动得到广泛宣传。1979年10月29日,在纪念李大钊诞辰90周年之际,昌黎人民为了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决定修复五峰山韩文公祠,在五峰山韩文公祠遗址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后来,修建经费长期没有落实,工程迟迟没有实施。1985年夏天,中共昌黎县委、昌黎县人民政府决定由昌黎县政协发起,采取“公办民助”的办法修复五峰山韩文公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在县内外形成一个影响较大的集资热潮。当时,不少本地和外地的机关、团体、厂矿、学校和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出资捐款,加上省、市政府又拨出部分款项,共筹集建设资金18万余元。1985年10月,曾经跟随父亲两次到五峰山韩文公祠居住的李大钊的长子、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葆华,不顾年迈体弱,到五峰山凭吊韩文公祠遗址,为重修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回忆资料。1986年5月,五峰山韩文公祠修复工程动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五峰山韩文公祠重现于昌黎城北的崇山峻岭之中。1987年7月30日,五峰山韩文公祠竣工典礼在五峰山前的界石岭上新矗立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塑像下隆重举行。

重修一新的五峰山韩文公祠,基本恢复的是建筑原貌,复建有3间正殿、3间客厅、2间耳房,并筑有山门、贴山院墙等。在正殿正中重塑有韩愈彩色泥像,龛楣上悬有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题写的“百代文宗”牌匾。李大钊居住过的客厅被辟为李大钊革命活动纪念室,里屋基本恢复了原样,外屋被布置成陈列介绍李大钊生平及在五峰山从事重要革命活动事迹的照片、文物复制品的展室;里屋和外屋墙壁上,悬挂着李大钊手书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复制件),镶嵌着重修时发掘的范志完《游水岩歌》、宋琬《宿五峰山》等诗碑,以及昌黎的著名画家戴克昌在清朝同治年间绘制的《昌黎山景图》碑刻。两间耳房被辟为接待室。为了永远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五峰山留下的光辉业绩,在重新修建五峰山韩文公祠时,在五峰山前的界石岭上竖起了高达4米许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塑像,使李大钊的光辉形象与五峰的奇险山川交相辉映,显得异常光彩照人。从1988年起,昌黎县交通部门组织施工,修筑了通往五峰山的盘山公路;昌黎县文物保管部门将李大钊塑像四周和韩文公祠的环境进行了装饰、美化,并修整了登山的石阶小路,使五峰山韩文公祠显得更加庄重、肃穆。

1997年,五峰山韩文公祠继被确定为昌黎县和秦皇岛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上李大钊塑像等纪念设施,被定名为“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从1998年起,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开始进行整修、扩建,复原客厅、耳房的陈设,在客厅之东另外辟地修建了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陈展馆,并修整了李大钊塑像台基和设在土山顶的停车场,在土山顶修建了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门标和接待室,在登五峰山的石阶小路侧畔的山岩壁面增刻了“人间奇境”、“乐山”、“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拓新世界”、“奋青春之元气”等镌字。

到2000年7月,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的整修、扩建工程竣工。新建的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陈展馆陈展馆,分《“性乐山”的有志男儿》、《盟誓碣石》、《新春旅行》、《登高一呼群山应》、《五峰寒冬踏雪人》、《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圣洁情思凝五峰》等7个部分,利用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和文物复制品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李大钊在五峰山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和陶冶革命情操的事迹。2000年,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的主体建筑——五峰山韩文公祠,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经 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