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摩梭

摩梭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摩梭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摩梭问题。

分享

浏览

6274

文章

8

被摩梭族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是什么湖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是泸沽湖。泸沽湖是颇有名气的高原湖泊,位于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盐源县之间,水面海拔2680米。泸沽湖因当地摩梭语称“落水”为“泸沽”,因而得名。泸沽湖水清澈透明,四周风景如诗如画,秀丽迷人,也被人们誉为“蓬莱仙境”。

居住在泸沽湖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在家庭中以年长或能干的女性为一家之主,男不娶,女不嫁,各自居住母家,双方只建立偶居关系。

当摩梭人长到13岁时,就要请舅父或同族成年人在大年初一举行“穿裤子礼”或“穿裙子礼”,标志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今后可以参加社交生活,自由结交“阿夏”(亲密伙伴)。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族称为母亲湖的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族称之为母亲湖的是泸沽湖,泸沽湖不仅被当地的摩梭人称之为母亲湖,也被赞誉为蓬莱仙境。现如今在泸沽湖沿岸居住的有摩梭人和彝、汉以及藏等多个民族,大约有1.3万人左右,而摩梭族人数大约为6000人。

泸沽湖在古时被称之为鲁窟海子,也有别名为左所海,俗称是亮海。在纳西族摩梭语里泸字代表的是山沟的意思,而沽为里,翻译过来则是山沟里的湖,沽湖是泼沽湖自然景观的重点景观,湖的总面积达到了58平方公里左右,海拔为2690米,湖水的平均深度为45米。

泸沽湖旅游景区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森林资源丰富,景色宜人,一年大概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在2018年11月时,泸沽湖旅游景区被入选至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旅游目的地,而在同年的12月7日,则入选至《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人的猪膘肉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盐源摩梭博物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2014年1月开馆试运行,2014年10月挂牌为“四川博物院—摩梭博物馆”。作为摩梭家园建设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梭博物馆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传统摩梭文化元素,展陈文物包括盐源和泸沽湖地区出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和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上至远古人类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明清摩梭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青铜器和陶器等精美绝伦,可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媲美,摩梭送魂经迷雾重重、举世无双。

服务事项序厅、摩梭民俗展厅、专题展厅(土司制度专题、喇嘛教专题、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三大部分组成

收费情况28元

地址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扎窝落

联系电话0834-6390194

服务时间全年开放

交通线路1、西昌-盐源-泸沽湖-摩梭博物馆 2、丽江-泸沽湖-博物馆

泸沽湖镇:盐源县辖镇。1952年设沿海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洞海蒙古族乡,1992年建泸沽湖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隔泸沽湖与云南省相望。距县城118公里。面积283平方公里,人口1万,盐左公路直达。辖母缓、多舍、八家、海门、布树、纳洼、直普、舍夸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杂粮、马铃薯,双边白瓜子出口创汇。畜牧业以牛、马、羊、猪、鱼、禽为主。泸沽湖自然风光优。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民俗博物馆位于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落水村。是由该村村民翁基次·尔青及其朋友汝亨·次仁多吉共同创办、中国惟一反映母系氏族社会民俗的博物馆。泸沽湖必游景点--摩梭民俗博物馆有摩梭女儿国风格的花楼、祖母屋、经堂、文物馆、图片资料、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小型展馆,拥有深受千千万万游客喜爱的“走婚爬花楼”民俗表演。

特别提示

博物馆内有一处卖药材的地方,价格比较贵,往往都是按照克计算的。如果没有特别的药材需求不建议咨询或者购买,也不要相信身旁夸奖药有多好的人,他们往往就是传说中的“药托”。

地址: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307省道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8.0元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之家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摩梭之家从纳西族村翻过一座葱茏的小山峦,紧依“泸沽湖”畔建有一座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圆木建成风格拙朴的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

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人口约八万多,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形态和母系家庭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同时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

摩梭人的房屋结构一般为四合院,全用圆木做成,摩梭人称它为“私鲁鱼垮”,意为木头房,也叫木楞房。房屋正房中间为老人房,即“老祖母房”,老祖母是摩梭家庭中身分地位最高的长者,掌管着家庭的财政和决策权。老祖母房集卧室、客厅、厨房为一体,房里有两根重要的房柱,左柱代表男,右柱代表女,男柱右侧一个佛台,摩梭家庭称它为“司土”,即“房心佛”。房内正中墙壁上挂有一块火神牌,它象征着母系家庭象火一样的旺盛,是家庭里的吉祥物,房内还放有摩梭人腌制的“猪膘肉”,又名“琵琶肉”。它是由整头猪腌制的,可以入一、二十年不变质,是摩梭人饮食中特产。

摩梭人信奉藏传佛教,也即-教。朝东的楼一般是经堂楼,室内布置精致,佛光、转轮、酥酒灯,使人置身于神秘的宗教氛围之中。

摩梭家庭里的门楼上是女孩子的-,即“阿夏房”。摩梭人婚姻还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制。“阿注”即朋友的意思,成年的男子和“阿夏”通过认识了解,阿注关系确定后,男子每晚就到阿夏房走婚,翌晨又回到自己家中,他们共同生下的孩子则由舅舅抚养。的地在“摩梭之家”这个风光秀丽、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载歌载舞,向贵宾献上酥油茶,为游客荡起“猪槽”船,一曲情深意长的“玛达咪”,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交通:乘44路公交车可到;

云南昆明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你知道吗?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知道吗?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是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一种习俗。

走婚的习俗

摩梭族,这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族的一切都由女性支配。摩梭族有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走婚在摩挲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

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不结婚,只在晚上男子到女人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劳动。一到夜晚,男子会用独特的暗号叩开女子的房门。在摩梭族眼中,男人女人各住自家,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但女方占主要地位,女子一旦不再为男子开门,走婚关系就结束了。

走婚的形式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没有经济联系,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婚姻关系更纯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关系较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关系中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

走婚习俗中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走婚大体分为两类:阿注定居婚和阿夏走婚。

“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

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走婚是摩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特的男不婚女不嫁的婚姻模式,一直受外界所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摩梭族的礼仪与禁忌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你们是不是对这个名字熟悉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关于摩梭族的礼仪禁忌,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摩梭族的礼仪与禁忌

成人礼

每个摩梭人到了十三岁都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称为“成丁礼”,因为摩梭人不过生日也没有婚礼,所以成丁礼和葬礼就成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成人礼表示其即将进入成年,可以作为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社交活动,死后也可以在氏族公墓火葬。在此之前,男孩女孩均穿麻布长衫。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么严格的限制了,男孩子和女孩子平时已经是穿普通的汉族衣服,只是在行礼的时候穿戴隆重的摩梭传统服装。

通常成人礼要在正月初一太阳的第一缕光洒在格姆女神山上的时候进行。男女少年分别踩在正房内男柱和女柱旁的猪膘和装有粮食的口袋上,由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者为他们改装易服。男的先从左脚穿裤,女的先从右脚穿裙。那一天的少男少女是一生中最幸福美丽的,他们穿着家人为他们精心挑选的全套摩梭传统服装,佩戴上长辈们赠送的各色饰物,男孩子还要挎上一把威风的匕首。

接着由主持人引导少男少女依次向经堂、上下火塘神和年长者磕头施礼,每个人都要向磕头者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并送上礼物或者礼金作为祝贺。然后全家共进早餐。餐后即开始办酒席,在本村内请客。少男和少女向所有来客磕头施礼,客人同样会赠送礼物,并念些大吉大利的颂词表示祝贺。

最后由母亲或年长者将受过成丁礼的少男少女领到走婚的生父家和其他亲族家中礼拜。去时要带上一些食品。

到了晚上,全村男女老少会齐聚某地,点起篝火,跳起舞蹈,热热闹闹的为成人的孩子庆祝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穿裙礼

仪式由母亲主持,少女踩在猪膘和粮食口袋上,由母亲为少女穿上成年服饰。仪式后,少女要呼唤狗进屋,由她给狗喂一团饭和一块猪膘肉,表达对狗的感谢。成年后的女性要留起发辫。并可佩戴不同的饰物如耳环、戒指、手镯等,亦可拥有自己的花楼。

穿裤礼

仪式由舅舅主持,即将成年的人,必拿些食物,如粑粑、腊肉,到室外叫狗,给狗吃,作为人成年时对狗的感谢。少年男子手握长矛从正房的屋顶穿越而过,矛相传是摩梭人远古使用的武器之一,长矛头上悬挂一面布旗和一把是舅舅授予甥男的长刀,作为终身携带的武器。少年换上成年服装后,达巴念祷词,然后少年向客人叩头,并用牛角杯向客人敬酒。

害羞文化

摩梭人有害羞禁忌,主要见于永宁摩梭。例如绝对不能在火塘前或有亲戚关系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关的词汇,甚至连“阿夏”、“阿注”、“处味”、“汗处巴”、“怀孕”、“遗传”、“走婚”等摩梭词也不能。否则会令对方尴尬,也是对老人不敬的行为。而“阿达”一词也不能在其他母系亲属在场时提起,因为这暗示母亲与父亲的性关系,会令母亲尴尬。

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现乱伦的一个方式,亦是为了维持母系家族稳定和谐。

宁蒗摩梭处于汉族与彝族地区,至今也没走婚习惯,亦称父亲为“阿博”,毫不害羞或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