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孙权劝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孙权劝学问题。

分享

浏览

7551

文章

5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孙权劝学》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10.B;11.A12.

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孙权劝学》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孙权劝学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多事务来推辞。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历史罢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怎么了解事情这么晚啊?

5.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你说事务多,谁像我?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孙权劝学》

全文共 2730 字

+ 加入清单

一、全文讲解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9、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1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问答题

1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1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1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14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练习《孙权劝学》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重点复习《孙权劝学》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今:现在。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为:成为。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以为:认为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

及:到,等到。

过:经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

即:就。

更:重新。

刮目:擦拭眼睛。

相待:看待。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遂:于是,就。[来源:学+科+网]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