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师

天师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天师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天师问题。

分享

浏览

4663

文章

13

四大天师在天庭的地位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天师到底是谁呢?在《西游记》原文有也有描述,那就是张葛许邱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旌阳、邱弘济四位,这四位在人才济济的天庭,那肯定是排不上号的,但是在人间,这四位天师可是地位很高。

张道陵就不用说了,天师道创始人,在龙虎山修行,但是成名于四川,他的后人又把道场搬回了龙虎山,张道陵是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人间还是做了不少好事,到了东汉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云台山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张道陵这就成仙了。

葛玄比张道陵出现的晚,是三国时期的人,葛玄是葛洪的从祖,道教灵宝派祖师。他编撰《灵宝经诰》,喜好游山玩水和炼丹,传说葛玄是炼丹成仙、白日飞升的仙人,葛玄就这样也成仙了。

许旌阳可就更晚一些了,他生活在晋朝,道教净明派祖师,尊称许天师。本名许逊,许逊还做过官,后来弃官东归,专心修炼,之所以叫许旌阳,是因为他到四川旌阳去做官,到了那里他减轻刑罚,提倡仁孝,还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为老百姓治病,并且药到病除,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许逊弃官以后,在西山中炼丹着书立说,创“太上灵宝净明法”,白日飞升,又是一个百日飞升的神仙。

最后这个邱弘济,跟前三位不一样,前三位天师在历史中确有其人,但是邱弘济却是没有原型的,道家典籍中也没有邱弘济的记载,邱弘济在《西游记》中横空出世,有人牵强附会,说这个邱弘济其实就是丘处机,并没有证据表明邱弘济就是丘处机。

展开阅读全文

老天师是什么梗

全文共 186 字

+ 加入清单

“武当王也拜见老天师”是动漫《一人之下》中王也的一句经典台词,在抖音上的很多玩家都争相模仿这一段。

王也是《一人之下》中的重要角色,他是大富豪中海王卫国的三儿子,是剧中八奇技之一风后奇门的传承者。王也由于在罗天大醮中和诸葛青交手使用了风后奇门而被逐出了武当山。在王也参加罗天大醮的时候遇到了张天师而作揖:“武当王也拜见老天师”,这个场景出现在动漫《一人之下》的第二季第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和道士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天师道士两者的职位称呼不同、朝代影响不同。

职位称呼:天师是对历史上有道者的尊称,而道士是对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

朝代影响:在历史上,由于各个朝代更替的影响,人们也对道士按其修行程度,对道教的教理造诣的贡献,所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应的称谓。其中,天师多指的张道陵及其后裔,在后世也有个别贡献收到人们肯定的道士被称“天师”。而在民间富有盛名的四大天师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

道士是道教神职人员的统称,道士与天师有所差异,人们俗称的道长。道士都有一定的门派之分,为人所熟知的有全真派,天师道,上清派等,门派之间代表人物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揭秘龙虎山张天师未解之谜

全文共 305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龙虎山张天师之谜这个其实就涉及到了道家的发展问题了,其实龙虎山张天师他们也是经历过了前后5000多年历史的,才发展到现如今这个模样的,其实这其中的悲喜还是非常的让人觉得十分的唏嘘的,那么这个虎山张天师未解之谜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感兴趣的你可别错过了!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道教至少传承5000多年文明。而从东汉张陵在鹰潭龙虎山创立天师道(正一道)以来,道教更是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象征,龙虎山天师府则成为道教传播不绝的明证。

时光荏苒。道教祖师张陵也许不曾预料到,他的子孙至今已经绵延60余代,历时上千年,却始终保持着对历史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岁末年初之时,记者试图从这红墙碧瓦的府第中寻找一点道教的真谛,却发现,不但道教神秘莫测,仅这60余代张天师就给人太多神秘色彩,谜团迭出。

■30代天师羽化后葬于何处?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回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叙述,这位张天师指的就是第30代天师张继先。尽管历史记载张继先在世时间只有36年,但就在他年仅13岁的那一年,也就是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才赐金铸老君及祖天师像,命江东漕臣在上清镇庆口建造历史上最早的天师府。2005年10月,嗣汉天师府举行建府900周年盛大庆典,也足见张继先在历代天师中的显赫地位。

能得到皇上的这种恩赐,自然应当是张继先有过人之处。据传,张继先9岁嗣教,稍长即明习道法,12岁那年应诏赴阙。宋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令作符,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又问修丹之术若何?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上悦,赐宴而出。由此可见,张继先确实自小聪颖超群。

据载,大观元年(1107年),宫中闻有妖,上命祛之,张继先曰:“臣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不久,仁济亭果有妖凭一少年,继先叱之,少年生而妖绝。又载:一日,(继先)忽题写“赤帝御龙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于亭壁,人莫测其意,迨“靖康之变”,其言始验。政和二年,上遣使复召,(继先)以疾托辞,派弟子王道坚奉谢,再三以修德弥灾为告。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入汴,钦宗与太上皇思继先预奏之言,遣使亟召。(继先)至泗州(今安徽泗县)天庆观,作颂而逝,年36岁,而京师亦以是日失陷。武功大夫张宪适至,率士民葬于龟山之下。

按照这一记载,张继先应于1128年就在安徽羽化了。然而,同一史料又称,真君(张继先封号)化后16年,西河萨守坚遇于青城峡口。授予符法,又授书信一缄,履一只,令达嗣天师。嗣天师得书大惊,令人启泗州窆,惟一履存。后亦有遇于武夷、罗浮山者。至此,嗣汉天师府管委会副主任曾广亮告诉记者,尽管第30代天师张继先记录在案的生卒年是1092—1128年,但究竟于何时何地羽化,葬于何处,前后不一,已是无从考证。

■狐仙竟是张天师“密探”?

在天师府“三省堂”楼一套至今尚未开放的木板楼阁上,曾广亮引着记者察看了一张很有神秘色彩的木床。这床外观除了非常精致外,跟农家木床没多少异样。曾广亮虔诚地把床上一块木匾端出,记者发现,原来木匾上塑着一幅美女像,床的对面赫然有一块狐仙的牌位。

传说北宋崇宁年间30代天师张继先晨起后准备用膳时,突听一声巨雷掠过天空,电光闪闪,顿时风云突变。天师掐指一算,便觉有妖魔出现。正思忖时,忽见一身穿黄衫的年轻美女气喘吁吁地跪在跟前叩拜说:“天师真人,请救救我。”边说边流泪。原来,黄衫美女是一只已修炼2000年的狐狸精,正将修成正果时天庭却命雷公开劈。因已有身孕,不忍胎儿受连累而向天师求助。天师见其可怜,便出面相救。从此,狐狸精依诺隐居贵溪耳口云台山,随后生下女儿。转眼百年过去,张继先救狐狸精的事已被人淡忘。南宋绍定年间,江西发大水,资溪、黎川、安仁(今余江)三县很多人得了瘟疫死去,闹得人心惶惶,于是百姓欲请张天师“辟邪”。当时,35代天师张可大在位,发现并无妖魔作怪,而是“山疹之气”(又名瘴气)扩散引起。深谙医道的张可大知道此病最佳妙药就是吊篮,可吊篮长于悬崖绝壁洞穴,很难采摘。第二天,当众人还在忙于采摘吊篮时,忽见大群狐狸口上叼着几麻袋跳来,很快,病人就得救了。

又过了40多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有一年,北方大旱,连皇太后、太子都因暑气得病,百官奏请皇上传张天师降魔。第36代天师张宗演火速赶去后,并未发现妖气。但皇命不能违拗,他一时不知所措。忽然,一对母女出现在天师跟前,主动问能否帮上忙。天师把苦恼诉说后,中年妇女说:“这次大旱不是妖魔作怪,所以你无法可施。原因是文天祥兵败退入海边时,曾祭拜过东海龙王。元世祖杀了文天祥,龙王震怒,所以有此灾难。天师可启奏皇上御祭文天祥消除怨气,我母女当潜入东海哀求龙王降雨,以报天师恩德。”说完,即刻变成一对狐狸飞速而去。从此,才有了元世祖三祭文天祥的故事。

这对狐仙屡屡出现在张天师的紧急关头,令天师感激不已。后由于张宗演天师的真诚邀请,狐仙母女常到天师府作客,张天师还专门把女儿的绣花楼腾出来给狐仙母女居住,此后便有了“狐仙楼”。43代天师羽化时,曾留下法旨:“百余年来,云台山二狐对吾道贡献良多,已成仙果,天师府内可为其设坛以祀。”44代天师张宇清遵从遗命,把西客厅辟为“狐仙堂”,并塑了神像。

■63代张天师真的有一歇?

在20世纪30年代,江南一带盛传龙虎山道教正一派教主张天师的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

这首民谣到底从何处传来,不得而知。“63代有一歇”的含义如何?人们难以理解。曾广亮没有告诉记者是什么意思,只给记者讲了一段传说。

正一教派教主第62代天师张元旭生有六子。清光绪三十年,长子张恩溥出生。那天,门房通报张元旭说,门外有一老道人求见。只见那道人童颜鹤发,两目炯炯有神,身穿青布道袍,腰系丝带,足踏芒鞋。宾主落座后,却听丫环报告天师生子了。一边是来了客人,一边又想看看娇儿,天师正为难时,老道称何不把公子抱来看看?

片刻,丫环按吩咐把天师公子抱过来,天师喜不自禁。不料,那老道突然伸手从天师手中接过公子,端详一会儿,忽然对公子说:“一道灵符万种情,鱼龙交错日幽明,同根萁荚不相属,七九传胤享太平。”说完便将公子交还天师手中,转身向府门扬长而去。天师来不及挽留,那道人就已出大门,了无踪影,几句隐语萦绕在天师心头,“63代有一歇”随之传向坊间。

张恩溥22岁时,成为第63代天师,一度使正一道成为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最虔诚的宗教信仰。1949年,张恩溥天师携长子张允贤去香港,次年落户台湾。1969年,在张恩溥病重期间,张允贤已留学德国,表示终生从事科研,不再从事道务活动。

张恩溥当年离开天师府为何要去台湾?据传当初是国民党75师的师长亲自带去的,究竟是蒋介石下令叫去的,还是张恩溥自愿去的,当时天师府内有他的妻儿老小,为何只带张允贤一个人去?既然到了台湾还能继续进行道教研究,为何不在大陆继续肇兴道教?这让后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龙虎山天师府仍保留着道教祖庭的高度声誉,海内外知名度都很高,特别是63代天师张恩溥嫡孙张金涛,1987年主持嗣汉天师府后,为弘扬道教文化事业苦心经营,使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的天师府全面修复,焕然一新,从而使谒祖代表团已逾500个,中外游客达300万人次以上,鹰潭市的旅游经贸往来活动也因此更加频繁而活跃。正一道派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支持下,从此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张天师现在是多少代?现在还有张天师吗?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人们都知道,我国有一个诞生于本土的宗教道教,而且很多的神话故事里面的神仙也都是道教体系当中的神仙,所以人们也都是非常熟悉的。而道教和道家其实是两个概念,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被人们尊称为张天师。而后来,历代的教主都被人们尊称为天师,而道教至今依然存在,那么张天师是否现在还存在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张道陵简介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汉族,字辅汉,原名陵,道教正一道实际创立者,汉朝东汉时期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

太上老君降临蜀地,“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张道陵整合当时的:黄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团体,创立道教称正一盟威之道。

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创建道教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2、张天师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后来传至其子、其孙。到了孙子张鲁这辈,被迫投降曹魏。曹操念其人品,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五个儿子亦受到特别对待,受封列侯。张鲁称祖父陵为天师,父为嗣师,自己为系师,故人称三张,称五斗米道为三张之法,后人称这个系统为天师道,称历代教主为天师。

张鲁投降曹魏时,其三子张盛尊从父命,做了天师道的第四代教主。张盛带着父亲、祖父传下的剑、印、经篆去了位于江西贵溪县的龙虎山。传说他在龙虎山发现了张陵准备炼金丹的炉灶遗址,便以龙虎山为本山再兴天师道。由于天师道采用世袭嗣教制度,因此天师这个称号流传了千年,承袭了六十三代,天师道也因此得名,天师张家也因此和曲阜孔家并称“南张北孔”。从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天师道至今,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天师道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天师道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在第四代张天师进入龙虎山后的数百年间,十余代天师隐居龙虎山潜心修道,经历东晋南北朝至隋代的长期沉寂,唐代龙虎山张天师才真正显露于世。在宋罗璧《识遗》卷七说:“道家今祖陵为天师,初只泛号,唐始定封也。”清周寿昌《思益堂札记》卷四《张天师革封》说:“汉张陵之教显于唐天宝、中和年间。”明倪岳《覆正祀典疏》述说唐代张道陵的祀典说:“唐天宝七年,册赠天师。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封张天师之事,最早见于明代史籍道经的记载。《汉天师世家》卷二《天师世传》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而这一称号便成为了后世道教徒最常称念的张天师圣号之一。3、现在还有张天师吗

从元朝开始,朝廷正式册封“张天师”张道陵的后人为“天师”。 元世祖忽必烈册封的第一位张天师后人是张宗演,他的封号是“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在元朝正式承认“天师”称号之后,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14世纪中叶以后,天师道的势力同全真教不相上下,把道教界一分为二,各统治一半,这时的天师道称为正一教。

从17世纪开始,正一教同朝廷的关系疏远。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天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在社会上,张天师仍有很大的影响,道徒依旧在各地设醮,为百姓解难,甚至有的文人墨客很愿意同天师亲密交往。到了民国时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正一教的教势显著衰微。解放前夕,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逃到台湾,由于行程仓促,没有带上张天师的剑和玺,传说这两件宝物都是太上老君赐给初代张天师的法器。只带了日常演法的“阳平治都功印”。1969年张恩溥客死他乡,从那时起,当局再没有继续册封天师封号。但后来冒出四个张天师,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嫡传。

展开阅读全文

龙虎山天师府简介,关于天师府的故事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龙虎山地处于江西省鹰潭市,天师府就在龙虎山,更是江西省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有名的道教圣地。天师府是道教张家历代子孙生活的地方,古香古色的环境让人置身其中就像是穿越了一样。

那么,本期江西文化一起了解关于天师府的故事。

龙虎山天师府位于中国南方的江西省鹰潭市附近,着名的景点有三仪门、三省堂、万法宗堂,属于亚热带及等气候,共占地220,000平方米。龙虎山天师府中国确定的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道观,天师府是龙虎山最着名的建筑,历代天师居住的地方。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这里文物古迹众多,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有佑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这里文物古迹众多,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即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等。明代的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

临溪耸立,古镇小街东西横穿,面阔五间,约二百平方米,高达二丈有一,十几根大木柱,六扇三开大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东侧置大鼓一面,名曰:“通报鼓”。门前东西墙间有石刻“道尊”,“德贵”二坊(今不存)。建筑雄伟,气势不凡。

相传是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建筑结构,前与前厅用以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后与后厅天井厢房连缀。前门额上书“道自清虚”四个金光大字,东西二门分“紫气”、“金光”,各有额书。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迁建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

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遗物。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

【结束语】如今的天师府已经经历了十多次的修建,尽力在维持着几百年前建立出来的模样,大多数建筑已经毁在了清朝,这也更是天师府存在的更加珍惜。

你可能也喜欢:

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江西客家文化,你是否了解?

古色古香的江西茶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八卦宴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设席时,使用的是老式八仙桌,按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 离、 艮、兑”八个方位,先上八个小菜 或小吃,如捺菜、茄子干、柚子皮、霉豆 腐、灯 蕊糕、寿星饼、南瓜子、冬瓜 糖等,八位客人各人斟上“天师养生茶”。茶过三巡,撤下小菜,再上八大菜。先是上用“红枣糯米”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太极八形容词饭,八宝饭放在桌子的正中,定下乾坤,然后,按 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的道教八卦规律,依次摆上特制的盘 子盛装的八大。按道教方位规定,北为玄武、南为朱 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所以,代 表玄武的红烧龟肉放在上座的正中,代表朱 雀的板栗 烧鸡放在下位的正中,左右两侧正中 分别是代表龙的清炖蛇和的红烧兔子肉。其它荤素菜 肴便在空位摆下,正好围盛开个太极八卦图,可谓色、香、味、形俱全,文化韵味十足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板栗烧土鸡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特别喜爱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人间仙果”之称。而这钵天师板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烧出来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思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能吃这道菜,可谓“国 宾”的待遇啦。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正吃的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使之成为安宴中必备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板栗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鹰潭天师板栗是龙虎山最有名气的特产之一。相传是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因为不爱晕腥,便栽了许多板栗树,以栗代饭。在他的影响下,历代天师群起仿之,在沪溪河两岸,栽满板栗树。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为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

鹰潭天师板栗是龙虎山最有名气的特产之一。

相传是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因为不爱晕腥,便栽了许多板栗树,以栗代饭。在他的影响下,历代天师群起仿之,在沪溪河两岸,栽满板栗树。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为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

天师板栗的特点是:粒大、色白、肉嫩、香甜。可生食,也可熟食。如果用板栗烧肉、烧鸡,那扑鼻的醇香,令人馋涎欲滴。

传说乾隆皇帝游览天师府时,天师叫厨师烧了一碗“板栗鸡汤”和一盘“板栗扣板鸭”两道名菜,乾隆在品尝时,赞不绝口地问:“这是什么菜?”天师美其名曰:“这碗汤叫龙珠戏水”,“那盘菜名叫将相和”。乾隆更加赞赏。自此,天师板栗身价百倍,一跃成为贡品。用它做的各种美味佳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天师板栗营养分析NO.1 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NO.2 栗子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NO.3 老年人常食栗子,对抗老防摔、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板栗享有“人间仙果”美誉,龙虎山一带的板栗又叫天师板栗。天师板栗果大、色鲜、肉嫩、味甘,既可食用又可治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天师板栗的来源及食用疗效作了专门介绍。天师板栗通过当地人历代的选优种植,选育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系列优良品种,在景区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到板栗树的身影,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产量3500吨,成为继旅游业之后景区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现在龙虎山人不仅种植了3万多亩板栗林,而且掌握了长年保鲜技术,一次可保鲜上百吨,使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尝到天师板栗的甘甜。同时,用板栗做成的“天师板栗烧土鸡”、“太极板栗羹”,用板栗酿成的“天师板栗酒”,都是地方特色餐饮中的美味佳肴,也是龙虎山“养生保健游”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府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天师府位于上清镇,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原建于龙虎山下,后迁于上清。张天师的名号已传到63代,是我国最长的受皇帝册封的一姓嗣教,民间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之说。

张天师本名张道陵,据说是张良的八世孙。传说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十分威武。汉光武年间,他出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魁星而感应怀孕生下了他。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无不通晓。成年后又在深山中刻苦-,不久得道。他曾在龙虎山炼丹,三年丹成。不久后遇到神人指点,修成了最高的道术,能够除魔去病,拜他为师的人竟有好几万人。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道教团体。据说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九月九日,张道陵被仙人封为正一真人,羽化登升。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传到今天,由於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后人尊他为张天师,而张天师的名号也被历代帝王特许世袭,现在的张天师已经是张道陵的第63代孙了。

天师府占地5万平方米,有500多间房舍,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不计其数,府内古木参天,环境清静,风景十分优美。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点,在布局上保持了鲜明的道教正一派风格。每年的10月初,这里会举行龙虎山道教文化节,游客可以观看到道教法会表演。

景点位置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天师路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龙虎山风景区门票260元已包含。

上清镇:贵溪市辖镇。道教正一派发祥地。1958年置上清公社,1960年改上清垦殖场,1968年复置上清公社,1984年复建上清镇。位于市境西南部,上清溪中游,距市区31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1.8万。鹰厦铁路、龚(店)资(溪)公路贯境。辖府前居委会和上清、汉浦、渐浦、桂洲、城门、沙湾、历山、泉源、泥湾、通桥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天师板栗。乡镇企业有综。

展开阅读全文

四十八代张天师墓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四十八代张天师墓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十八代张天师墓位于弋阳县,时代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四十八代张天师墓被公布为江西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上饶市弋阳县弋江镇望江路

【时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向外延伸0.5米至民居,西向外延伸5米至小区小道,南向外延伸5米至小区小道(其中包含有150米长、宽7米的水泥路),北向外延伸5米至民宅。建设控制高度:4米。面积:817.98平方米。

弋江镇:弋江镇是弋阳县委、弋阳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弋江镇位于弋阳县中部,信江北岸全镇面积10平方公里,辖3个村委会和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达6万余人。弋江镇是弋阳县的交通枢纽,浙赣铁路横贯弋阳,弋阳站便在镇内,311高速、320国道线横贯于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地 形:整个城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点东门岭,海拔70。

展开阅读全文

张天师的传说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雷劈老元

据说,滕县以前是一块风水宝地,能出一斗二升小米的功名,后来怎么滕县当大官的没有了呢?相传在很久以前,张天师的干儿住在东戈前村,在后村的一个学堂里念书。前后村之间有一条河,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里,河上又没有桥,只好天天趟过去。就在这条河里住着一个老元(老鳖),已活了好几千年,它想脱掉鳖盖,变成人形,于是便在张天师的干儿子身上打了主意。这一年冬天,河水已经结了冰,但还禁(承受)不动人。这一天,张天师的干儿子来到河边刚要脱脚,老元在河底看见了,便抓住这个机会,趁学生不注意,变成一个老头上了岸,近前问道:“小兄弟你脱脚干么?”小孩说:“我过河上学去。”老元说:“你别脱了,水怪凉的,我背你过去”。小孩不愿意,老元说:“不要紧的,我有两岁年纪了,人老骨头硬,撑冻,你人小骨头嫩,凉了冰了落毛病。”小孩经不住老元这么三说两劝地也就同意了。从此老元就天天把他背过来,背过去。一直背了很多天。这一天,老元对小孩说:“小兄弟,我托你办点事行呗。”小孩说:“什么事,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尽量给你办。”老元说:“我给你一条手巾,麻烦你,叫你干爷在手巾上盖个印。”小孩心想:他这么大年纪,不怕水凉,天天背我过来过去,这点小事再不给人家办,就对不起人家了。于是就同意了。小孩接过老元的手巾回到家里,就找他干爷去啦。张天师接过手巾一看,便对他干儿说:“这个印我不能盖,这不是一般的手巾,就是一张人皮。”小孩说:“这明明是个手巾,你怎么说是人皮呢?”张天师说:“你说的那个老头是个老元,我要是把印盖在人皮上,我这个印就作废了,从此再也拘不来各路天神了。假若你不相信的话,我现在就把那个老元和那个没皮的鬼拘来,你一看就知道了。”说罢,张天师便念动真言,不大会儿,一个给锅拍样大小的老元从天上扑嗒一声落了下来。张天师用手一指说:“这就是天天背你过河的老头。如果你还不信,我再把那个无皮鬼拘来。”说着又念动真言,把那个无皮鬼拘来。张天师的干儿一看那个无皮鬼,吓得浑身发麻。张天师对他说:“这个无皮鬼,是老元趁他不注意,才把皮扒下来的。所以这个印我不但不能给他盖,还得把它劈死,免得它以后再继续作孽。”说着便念动真言,只听“咔嚓”一声雷响,把老元一劈两半。再说老元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道业,雷声一响,只把它的躯体劈成两半,可它的魂灵借着雷声化作一道金光。“嗖”的一声逃到西南方向去了。由于它的灵魂不散,后来投胎脱生了赵文清。赵文清为了报前世之仇,发愤读书,后来中了状元。皇上封他什么官他都不做,派他哪里上任他都不去。后来他打听到张天师家住滕县,便要求到滕县来做了滕县的县官。他只要看见滕县哪哈有风水,就在哪哈盖庙;看着哪哈有财帛,就在哪哈挖坑弄壕。他又听说张天师的家住在东戈侯村,于是就在侯村后面塑了个拿鞭子的神像,用来撵猴。因为猴怕鞭子,这样一来就把侯村的风脉赶跑了。可巧侯村南边有个赵村,把猴给罩住了,这才免了侯村的大难。赵文清看到沙土是滕县的风水老窝,就派人在那里盖上了玉皇庙,想以此来压住滕县的风脉。谁知那哈的风脉太大,压不下去,顶得玉皇庙乱动弹。没法了,他又派人在那里挖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坑,结果挖出来的那些带顶子的小泥人呀就没数啦。挖出来的那些大小长虫呀到处乱爬。自此,滕县的风脉就被彻底破坏了,所以以后就再也没有当大官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天师钟馗驱鬼的故事

全文共 212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国泰民安。在那时的终南山下,住着一个人称“钟学究”的秀才,钟秀才虽然勤学苦读,无奈仕途不顺,到了五十多岁还未曾中得举人,所以也没有什么功名。但是他的妻子因梦见天上的魁星下凡,而生下一个儿子。钟秀才极为疼爱儿子,并依照妻子的梦给儿子取名为钟馗,这取名的寓意也很明显,就是把自己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期望他日后独占花魁,考中状元,以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钟馗生下后不久,父母就先后谢世了,只留下他和年纪更小的妹妹媚儿相依为命。兄妹俩过着非常穷苦的日子。然而,钟馗虽然很穷困,但是志气很高,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刻苦攻读,学得了满腹的文才和武略,一心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干一番大事业。

十年过去了,钟馗已经长大成人了,秀才和举人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年就可以进京参加进士殿试了。可是,钟馗家贫如洗,没有丝毫的盘缠,眼看就快要耽误考期了。这时正好得到一个好心人杜平的慷慨救助,杜平给了钟馗二十两银子。钟馗非常感激,拿了盘缠就立即赶考去了,决心不考取进士决不回家。由于赶路太急,加上天气暑热,钟馗不小心在途中染上了寒热病。他不敢误了考期,辜负杜平和妹妹对他的期望,就跌跌撞撞往前赶。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来到一个破庙里过夜,夜深时被一群野鬼碰上了。野鬼看到他气宇不凡,文才武略,非常嫉恨,就围着钟馗一顿乱打,把钟馗打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钟馗自己却一点没觉察到,只感到浑身剧烈的疼痛,但是他还硬是撑着来到了京城参加殿试。

钟馗毕竟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文章做得极好,终于名列榜首,得中状元。但等到皇帝殿试完召见状元时,看到钟馗面目丑陋,狰狞难看,就不肯点他为状元。大臣们努力进谏,极力为之争取。钟馗也向皇帝讲述了途中的奇遇。然而,皇帝龙口已开,决不肯更改。

钟馗是个性子很急的人,他看到皇上因为自己长得面目难看而不肯点为状元,气得连声大叫:“屈死我了!屈死我了!”说完就一头往旁边的一口大铜鼎拼命撞去,一下就丧了性命。皇上见到如此刚烈的场面,心中有些后悔,如是下令把钟馗厚葬了。

再说,钟馗的冤魂带着满腔的怨气,飘飘悠悠地来到了阴曹地府。他一进阎王的森罗殿就指着阎王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是阴间的青天,本应公正无私,为什么纵使恶鬼来毁我容貌,害我丢了功名,让我没有脸面见我那可怜的妹妹和救助我的杜平。人间的皇上不讲情面,怎么你也这样昏庸!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道啊!”

阎王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见钟馗不容分说,在森罗殿上随手操起一根金光闪闪的狼牙大棒,在森罗殿上乱舞起来。这可不得了,这狼牙大棒可不是一般的木棒,这是森罗殿上的镇殿的宝贝,是天上的玉皇授予阎王的,只要把它拿在手中,一切阴间的大鬼小鬼,包括阎王也都会不敢拢身。

钟馗拿着这根镇殿的神棒,在森罗殿上左挥右舞,到处追打大鬼小鬼。连阎王也被他吓得急急退朝,躲藏了起来。后来,钟馗看到殿上有一座大钟,冲过去就轰隆隆地敲打起来。这一敲不要紧,这本是通天钟,一敲就惊动了天上的玉帝。

玉帝忙问身边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掐指一算,便对玉帝说:“这是有人在森罗殿闹事,这人本是天上的天魁星,现在在冥界叫冤。”于是又把钟馗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玉帝转念一想,当年孙猴子因为不服天庭管束,闹得鸡犬不宁,如今钟馗又在闹事,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好。便马上将阎王召来,吩咐道:“这钟馗本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因在人间遭受了很多的冤屈,才闹到这步田地,也是情有可原的。你回去之后,照我的意思,封他为驱鬼将军,专管人间的大小妖魔,这里有一把青锋宝剑,你就代为转交给他吧!”

阎王领了玉帝的旨意,急忙回到地府。把钟馗叫到跟前,传达了玉帝的旨意,并把宝剑交给了他,自己还送给他一个化鬼的葫芦,作为他的随身法宝。

就这样,钟馗便成了人间的专管驱鬼和捉鬼的神。但是,真正使他名声显赫还得归功于他替唐明皇捉鬼和一代画圣吴道子为他作画这两件事。话说天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巡察完校武后回到宫中,一直闷闷不乐,一会儿就昏昏睡去了。睡下之后,唐明皇就梦见一个小鬼: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脚穿着草鞋,腰上又还吊着一只鞋,同时还别着一把破扇子。他看到这个鬼走到龙床边偷走了贵妃的香袋和自己的玉笛。明皇见此,大着胆子斥骂。小鬼却笑嘻嘻地说:“我是名叫虚耗的小鬼,虚就是说偷人家的财物来取乐,耗就是要使人减喜添忧,把人的好事变成坏事。”明皇见它说话如此无理,怒不可遏,正想叫武士前来捉拿这个小鬼。忽然,看见一巨大的鬼,手持一把宝剑,腰间挂着一个葫芦,蹬着黑靴,不费吹灰之力,一把抓住小鬼,就折成了两段,并把小鬼塞进了腰间的一个葫芦里。明皇大惊失色,问他是何人。那大鬼恭敬地说道:“我就是钟馗,现已被封为人间的驱鬼神,因感激皇上的厚葬之恩,特来报答皇上的。”唐明皇听了,感到很羞愧,就加封了钟馗。

这样,等到唐明皇醒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全好了,并兴致极高地召吴道子上殿,要吴道子依照他的梦境把钟馗的像画出来。吴道子身为画圣,自然手笔不凡,一会儿就如亲历了梦境一般,把钟馗的像惟妙惟肖地画了出来。明皇看着画像,赞不绝口,并赏给他黄金一百两。明皇还立即下旨,诰喻天下:往后,每到除夕之夜,家家必须挂上驱鬼大神钟馗的画像。

从此以后,钟馗名声大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驱鬼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