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氏

刘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刘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刘氏问题。

分享

浏览

3215

文章

15

刘邦去世后,周勃等功臣为何几乎灭绝了刘氏子孙?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去世后,托孤大臣为什么杀光了他的嫡孙?

不是刘邦的托孤大臣,把刘邦的嫡孙全部都杀掉。而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将刘邦的这一些嫡孙全部的杀掉,刘邦的托孤大臣结发妻子的亲属全部的杀掉。

刘邦在去世之后,儿子刘盈就登上了皇位。其实在刘邦去世之前,一直都会担心这个儿子如此的软弱,怎么能够承担起整个国家的重任,而且还担心自己的结发妻子可能就会干预朝政,因此就让托孤大臣去一直辅佐小皇帝,这中间就有周勃。这些人全部都是当年和刘邦一起去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拥有着比较出色的人品,因此刘邦还是非常放心的。

在刘邦去世之后,吕雉果然选择架空权力,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自己去承担,刘邦的儿子就变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在刘盈去世之后,皇后更是直接选择自己去把持朝政,一直享受着权力给自己带来的一种乐趣,更是拥护刘盈的儿子成为皇帝。在这一个阶段,人们也会看到一直都在不停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把潮州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全部都安排给自己家的人,甚至还残害刘氏宗亲,其中也会包括刘邦的一些嫡系子孙

好在刘邦也同样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保障,这个保障其实就是周勃。在吕后一直都在残害刘氏子孙时,这一个托孤大臣就凭借着在朝廷中的地位,直接推翻了吕家的控制。

吕后去世之后,周勃更是直接把残余的势力全部的消灭干净,然后重新找了刘邦幸存的嫡系子孙,重新登上皇位。而这一个皇帝也就是汉文帝刘恒,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刘邦的认可,可不想在最后居然可以成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汉朝刘氏和李氏谁的地位更高?刘氏和李氏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3307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汉朝的皇帝都姓刘,但在当时李姓的势力也不可小看,而且李氏帮助了汉朝很多可以说是用一代代家族的性命在维持刘氏的江山。刘、李在当代都是属于大姓,但是在汉朝双方的地位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李氏和刘氏在汉朝时期的关系到底如何,李氏为什么会为了刘氏江山要这么拼命呢?

这个姓氏,就是李氏。西汉时有陇西李氏家族的李广,为汉朝守卫边疆抗击匈奴数十载,最后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李广之子李椒,曾为代郡守,防备匈奴,多有战功,却也在三十多岁时就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还有李广之孙李陵,竟率五千步卒与八万匈奴骑兵鏖战于浚稽山,杀敌数万,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最终流落北荒,凄凉落幕。

所以说李氏为了大汉江山,竟付出了三代人的生命。而到了东西汉之交的新朝,又有一个南阳李氏家族,竟因一句谶语,又为大汉江山的复兴献上了自己整个家族的生命。

所谓谶语,就是在民间流传的预言,比如说早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之前,民间就流传着“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鲁迅先生曾说过:“路,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就自然成了路。”其实,谶也是无所谓有或无的,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便能把那潜藏的野心全面激发出来。比如刘秀对谶的态度,就从刚开始的感觉好玩儿,到越听越多,则变得半信半疑,直到这南阳李氏家族献上的这条谶语的出现,他才终于改变态度,决定姑且信之,姑且一试。

这条谶就是:“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就八个字,很直白,也很简单,虽是古文,却根本无需解释。它在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是在新朝地黄二年(公元21年)春,当时有个研究谶纬的卜者王況跟魏郡太守李焉说,李姓在五行中为火,可助刘氏复兴汉室。两人遂合谋编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反动手册,专门论述新莽将如何倒台,汉室会如何复兴的。当然,书刚写好,便事发,两人均被新帝王莽所杀。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了这条谶的加持,又出现了个李姓家族开始蠢蠢欲动了。这个家族,自然就是是南阳豪杰李通一族。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城人。李家累世都是南阳巨商,家资甚富。李通的父亲李守,身高九尺(约合今两米零七),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即使在家里也和官府一样丝毫不苟。他早年间曾拜谶纬学大师刘歆为师,学习儒经及谶纬星象之术,后担任王莽的宗卿师(主管宗室之官)。所以在李守的影响下,李通也精通儒经及谶纬,学问极好,惜仕途不顺,一直只担任些县丞之类的小吏。然而这条谶的出现,最终竟彻底颠覆了李家的命运。

原来,李守当年,曾好花过一段时间研究过谶,也经常跟李通说起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之类的话。却没想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通本来就心有大志,听了父亲这话更是深信不疑,乃毅然辞官回家,寻找可以辅佐的刘氏,等待宿命的降临。

这一等就等到绿林兵起,南阳骚动,李通便再也坐不住了。刚好他的堂弟李轶(轶音意)也是个极不安分之人,于是就跟李通说:“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縯刘秀两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李通早就等着弟弟这句话,闻言自然一拍即合,乃大笑道:“正吾意也。”

也就是那么巧,刘秀当时刚好就在宛城卖粮食,李通听说,便叫李轶去请刘秀来府中谋议大事。

然而刘秀一听李轶来访,顿时心下一沉,当即来了个大门紧闭,避而不见。

刘秀甚温良友善之人,这次怎么如此没礼貌?原来,刘家与李家素有仇怨,当年李通有个同母弟叫申屠臣,是南阳一带有名的神医,有次刘縯好友生病,便派人去请申屠臣来看病,没想到申屠臣架子很大,医德败坏,爆脾气刘縯于是当场上演医闹,失手之下竟把申屠臣给杀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刘秀的哥哥杀了人家的弟弟,现在人家找上门来,不是寻仇,还能干嘛呢?所以刘秀当然不见,傻子才见,这可是人家的地盘,不注意到时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还是赶紧收拾包袱准备跑路吧。

但李轶身怀重任而来,岂肯轻易罢休?结果他竟一日一夜堵在门口,如此侯见,闻所未闻,刘秀无奈,只得勉强与之相见。李轶道明来意,又极言申屠臣之事,全是他咎由自取,我等李氏族人并未怪过令兄,且时过境迁,不足为念,今日真是有要事相商,诚无它意,文叔(刘秀字)去了便知。

刘秀心想,刘李二家多年仇怨,总要有个了当,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今日就是龙潭虎穴,我也闯一闯吧!何况大家是同乡,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这辈子总不能永远躲着对方。

于是刘秀慨然许往,但为防万一,他在袖中藏了一把短刀,到时候当真出事,便跟他们拼了就是。

然而刘秀来到李府后,却并没有见到李通,据说是病了,接待他的是李通的哥哥李倏和弟弟李宠、李松。李松等人见到刘秀,非常开心,开口便说天下扰乱饥饿,下江兵盛,王莽败亡不久,我等不如……

刘秀本以为李家请他来若不是为了寻仇,那便是为求和好,可没想到竟是如此大事,不由暗暗心惊,又觉李氏素豪富,何以抛家舍业,行此冒险之事,故一时也不敢答应。李通在内室听得着急,便再也顾不上装病了,遣人急召刘秀入内议事。刘秀闻言心中然一笑:这才对嘛,你们带头大哥早该出面了。

李通看到刘秀进来,虽仍半卧在床上,但一接近就来了个热烈的握手。刘秀措不及防,袖中短刀被抓个正着,不由大窘。李通却笑问:“文叔单刀赴会,一何武也!”

刘秀老脸一红,也笑:“此仓卒时以备不虞耳,李兄不必介怀。不过吾观李兄脸色红润,双手甚是有劲,此一何病也!”两人乃会心大笑,芥蒂尽除。

到得此时,李通这才将那句谶语和盘托出,并代表李氏,愿持兵执锐,助刘氏成就大业!刘秀恍然大悟,但他心中还有最后一个顾虑,这个顾虑就是李通的父亲李守,要知道李守此时正在长安做官,且素为王莽所看重,李通竟在这个当口造反,于情理不合,更置父亲于绝境,实在大大的不孝!遂又问:“当如宗卿师何?”

李通早知刘秀必有此问,当即答道:“已自有度矣。”原来他已安排族侄李季去长安接李守了,这个完全不用担心。

刘秀见李通行事缜密,不似冒然起意,这才打消了所有顾虑,正式代表刘氏与李氏结成同盟,并详细约定了整个起义计划。

起义时间,定在当年(地黄三年)十月立秋农闲之际,南阳各地兵丁会聚宛城都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以对郡兵进行考核)骑士之日。这一天,南阳太守甄阜及都尉梁丘赐都将亲临校场阅兵,李氏族人则可趁机劫持二人,,夺了秋税与武库,因以号令大众,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坐得宛城。计议已定,双方乃分头行事,李通去联系南阳郡掾史张顺等人为内应;刘秀则以贩谷之资,在宛城秘密购置弓弩兵器及红色盔甲(汉朝尚赤),完了便携李家代表李轶潜回舂陵,通知大哥刘縯举兵相应。

从宛城到舂陵,航空距离近三百里,刘秀、李轶及众宾客数十人之多,又运有大量兵器甲仗,为避开官府盘查,他们只能昼伏夜出,走那山野小路,这样一来,等他们到达舂陵,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刘秀与李轶商量,先遣一宾客以快马赶至舂陵,将详情告知刘縯。刘縯闻信大喜,立刻召集死党豪杰,与之议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乃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刘縯与大家商量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今老大终于发话,众人自哄然响应,一股豪情,直冲云霄,乃约定都试之日同时举兵,众人各回地方召集小弟不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众人正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宛城那边却出事了。原来李通遇人不淑,他的内应张顺竟然临阵倒戈,向南阳太守甄阜告发了李家的密谋。这下李通可惨了,一家人都被官府抓了去,只有他和弟弟李松跑得快,得以骑马逃出生天。

宛城事发后不久,李守一家在长安遇害。与此同时,李通在宛城的妻子、兄弟、门宗等六十四人,也被拉上菜市口当街斩首,然后焚尸弃市,挫骨扬灰,焦臭之味,飘扬十里。

李通、李轶、李松三人无疑是刘秀的“革命”启蒙者,李氏兄弟更是打响了南阳豪杰复汉第一枪,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无疑都是覆灭王莽的功臣,而以他们为首的南阳豪杰后来都成为了刘玄更始政权的重臣大将,李通更被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后来还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而以此姻亲关系保护了刘秀的周全,使刘秀在更始政权中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幸存,李通也因此成为了东汉的开国功臣;只可惜李轶、李松后来站错了队,跟着更始帝刘玄一条道走到了黑,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结局,可见革命需要勇气,更需要运气。

展开阅读全文

襄垣刘氏家族墓地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襄垣刘氏家族墓地为襄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家族墓地位于襄垣县下良镇肖家垛村南的河边台地上。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为一处明代家族墓地,墓地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南向北依次为石阙1座,高3.2米,宽2.9米,上 书“刘氏先茔”。石阙北20米为刘龙神道碑,刘龙(1476—1553年),官至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4.25米,首高0.85米,身高2.40米,宽1.07米,厚0.26米,碑座长1.50米,宽1.2米,高0.80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立石。碑文楷书,记载墓主生平。杨博撰文,雷礼书丹。清光绪《山西通志》载:“尚书刘龙墓,在(襄垣)县东北萧(肖)家垛。”刘龙碑西30米为刘夔神道碑。刘夔(?—1543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4.25米,首高1米,宽1.25米,厚0.45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立石,碑文楷书,记载墓主生平。孙承恩撰文。刘夔神道碑北约25米为刘凤仪神道碑。刘凤仪(?-1507年),官至刑部员外郎,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高4.70米,碑首高1米,碑座高1米。正德二年(1507年)立石,碑文楷书,记载墓主生平。孙交书丹。该墓群未发掘。1981年被襄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家垛村:肖家垛村位于下良镇东南部1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63户,总人口219人,耕地面积494.5亩;其中支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9人。。

展开阅读全文

刘氏祖居门楼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刘氏祖居门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祖居门楼位于松阳县古市镇,年代为明。

刘氏祖居门楼建于明代,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门楼木构件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市镇:古市镇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腹地,南距县城11公里,北邻遂昌县城15公里,建镇始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曾为松阳县县址所在地,是丽水市最古老的集镇,位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是松阳县古市区域五乡一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域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全镇辖30个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刘氏家族住宅群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刘氏家族住宅群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家族住宅群位于广德县四合乡,时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6年,刘氏家族住宅群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乡:广德县辖乡。1956年设四合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1.4万。柏(垫)焦(村)公路纵贯境内。桐水穿境而过。辖徐村、水塘、洪冲、遐嵩、耿村、平安、红庙、泰山、焦村9个村委会。以林、桑为主,农产水稻、杂粮。工业以丝绸为主,有缫丝、丝绸纺织、水泥预制件、农机等厂和小水电站。.。

展开阅读全文

刘氏宗堂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刘氏宗堂为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宗堂”位于南昌县蒋巷镇三洞村南房刘家自然村中部(235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内部为大跨度抬梁穿斗木架构,主柱粗硕,檐柱次之,柱间无木墙拦隔。宗堂中间位置供奉祖宗牌位。宗祠保持了清早期建筑风格,用料硕大,又具较明显的清乾隆时期祠堂建筑风格,是研究同时期祠堂建筑的重要实证。

2010年5月7日,南昌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五批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南昌县博物馆

三洞村:三洞村。

展开阅读全文

张河口村刘氏家族东墓地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河口刘氏家族墓地为成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河口村刘氏家族东墓地年代为清、中华民国,位于苟村集镇张河口行政村张河口村。

2019年3月18日,张河口村刘氏家族东墓地被公布为成武县人民政府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祖茔碑南面中心为基点(东经116°01′37″,北纬34°56′50″),向北130米、向南70米、向东45米、向西75米为保护范围。由保护范围向四周各延伸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张河口村:张河口村。

展开阅读全文

张河口村刘氏家族西墓地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河口刘氏家族西墓地为成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河口村刘氏家族西墓地年代为清、中华民国,位于苟村集镇张河口行政村张河口村。

2019年3月18日,张河口村刘氏家族西墓地被公布为成武县人民政府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刘迁镐墓碑为基点(东经116°02′52。3″,北纬34°57′48.2″),向北18米、向南112米、向东52米、向西38米为保护范围。由保护范围向东延伸5米,向西、南、北各延伸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张河口村:张河口村。

展开阅读全文

刘垓刘氏家族墓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刘垓刘氏家族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垓刘氏家族墓位于鄄城县彭楼镇明。年代为。 2013年,刘垓刘氏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忠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彭楼镇刘垓村西五百米处,为明弘治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忠之墓。墓地现有碑刻二十四座,石兽两对,石翁促埋于地下正在发掘,山门按原貌已经修复。

刘忠,字摅诚,濮州(现鄄城县彭楼镇刘垓村)人。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广西道御史,后任职台州,为人正直磊落,为政宽严适度,政绩卓著,人皆悦服。当地人归纳他的政绩达18条之多,朝廷以其有功升任山西右参政。时值当地连年灾荒,有些青壮年聚众山中抢掠,省臣商议发兵进剿,刘忠争辩说:“这些人是近于饥饿,可以安抚,使之回乡。”众官同意了刘忠的意见。刘忠单人匹马到山中去劝说,谕以祸福,这些人都跪在地下感动地哭泣,第二天即各自散去。垣曲人为歌颂刘忠的功德,立“安民碑”以纪念。朝廷为刘忠记了抚民功,遂提升为四川右布政使。刘忠推崇宋代同乡张咏的为人,事事效法张咏治蜀的作法,把张咏的诗文收集刻印,名为《乖崖集》,从中吸取教益。后刘忠再转山西左布政使,因其曾任职山西,久知其俗,其政绩更为突出。不久,升任都察院右副御史,巡抚榆林等地。因积劳成疾,居家三年去世。葬于今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村北400米处。

《濮州志·古迹》载:“都御史刘公墓在城南八十里瓠水之阳。”《濮州志》卷四有《刘忠传》。

刘忠墓现存封土高1米,墓前有弘治六年刘忠祖父母、父母的诰命碑一栋,其余附属文物由刘氏家族人于六十年代就地埋藏。

彭楼镇:彭楼镇位于鄄城县东南部,牡丹区与鄄城县交界处。全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8万亩耕地,6万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86亿,财政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 交通便利。东依220国道,西傍省道,南距日东高速公里12公里,京九铁路大动脉、临商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距京九铁路鄄城站仅3公里。镇内公路纵横交错。

展开阅读全文

刘氏大屋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刘氏大屋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常宁市三角塘镇罗田村(现为双湾村)的刘氏大屋,有着浓郁的庄园风格,历经200多年,仍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在整个湘南地区都不多见。勾镂的窗花,对称的天井,飞翘的檐角,坚固的0,设计合理的粮仓以及一些精致的小部件,无不彰显着当年刘氏大屋的繁华和兴盛。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是常宁荫田镇人。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刘氏后人为人正直且经商有道,在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后,觉得祖辈所在的荫田镇村落不够开阔,便有意另寻一处“风水宝地”定居。于是,他们一路沿着进城的方向寻找,后相中了三角塘镇原罗田村一处地势甚为平坦、视野开阔的“宝地”。刘氏便携家眷搬迁至三角塘镇斥资建了一座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豪华庄园。因为刘氏所建,后人们将这里称作“刘氏大屋”。

大屋坐东朝西,拥山倚水,属于砖木混合结构。屋顶全部由小青瓦覆盖,墙体为跌落式山墙,青砖青瓦占据了房屋大部分结构。大屋的整体建筑结构以刘氏宗祠为中轴线,向左右对称分布排列,呈“三纵三横”的形式。两侧的房屋从左右两旁相拥而来,似一对翅膀向中间的刘氏宗祠展开保护之势。而房屋内部,左右的横屋相向而建,厅房、上屋、会客厅、偏厅、卧房等依次排列。从高处俯瞰,刘氏大屋错落有致,朴实大气,形似一个大型庄园,这种风格在湘南地区非常罕见。

刘氏大屋从嘉庆年间初建至今,虽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不失沉稳大气。房屋的主体依然保存完整,还可以分辨出当时主人各房间的结构分布。特别是,勾镂的窗花,对称的天井,飞翘的檐角,坚固的0以及一些精致的小部件,都印证了这座庄园当年的繁华。

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正中央的宗祠。宗祠深幽,大门用整块石头建成,高九尺五,门头上刻有双龙戏珠,寓意着主人为“九五之尊”的身份。此外,还有绣楼、粮仓、仆人住房、拴马房等建筑,这些都体现了当年房屋主人的尊贵。

刘氏大屋历经200多年,虽遭到了一些毁坏,但现存的不少木质结构仍保存较为完好。在刘氏宗祠的厅中上方,可以看到一块“修缮誉传”的匾,匾下方清楚刻印着村里人为修缮大屋所捐的款项。

据老人们介绍,早年为修缮刘氏大屋,全村人热情高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都想尽全力保存这座代表了全村人记忆与根基的重要建筑。直至今日,刘氏大屋依然是全村人的大宗祠,也是村里重要的-和宗教祭祀场所,每当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日,这里热闹非凡。

据常宁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氏大屋是常宁市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建筑之一。由于其建筑整体以庄园风格为主,庄重典雅,在湘南地区非常罕见,为地方建筑史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是研究湘南古建筑很好的实物例证。2009年,刘氏大屋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棉洋刘氏二世祖墓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棉洋刘氏世祖墓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棉洋刘氏二世祖墓位于五华县棉洋镇,年代为明,属于古墓葬。

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棉洋刘氏二世祖墓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棉洋镇:棉洋镇地处五华最南端,毗邻揭西县,辖区总面积达254平方公里,离县城45公里。1958年9月设立棉洋公社,1983年10月改设区,1986年3月改设镇到今。2004年,在乡镇撤并时,原桥江镇并入棉洋镇。目前,全镇有山地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4.6万亩,全镇上辖25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有16090户8844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84315人,设有42个党支部,。

展开阅读全文

逢简刘氏大宗祠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逢简刘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

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它五门的整体设计,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独具一格。刘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门是“藜光书院”入口;第二道门是“台门”,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古朴而有特色,一扇油漆一新的门也还保留着些许古风;与之对称,大门另一侧有第四道门“阁道”;第五道门现已破旧不堪,但门的上方仍隐约可见“广益围所”四字,里面收藏的是全族筑堤护围的工具。五道门便诠释了祠堂的所有功能与内涵。中座是追远堂,寓“慎终追远,孝思不匮”之意。追远堂前有墀池,墀池左右有石狮子各一,台周有白石护栏,这是探花的配置,说明族中曾有人中过探花。

祠内有碑志二块:(一)《叁会题名碑记》,落款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仲春谷旦立”。(二)《重修上帝庙碑记》,落款为“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季冬吉旦等仝立石”。

刘氏大宗祠位于逢简村根大街。名“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刘氏大宗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宗祠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其“五间三进”的构筑,在岭南是不多见的。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刘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逢简村:逢简村委会逢简村位于杏坛镇中心城区的北部4公里,面积5.2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镇域二环路经过逢简村。下设午桥、麦庄、碧梧、高社、后街、见龙、村根、潭头、明远、槎州、新联、高翔、直街、嘉厚、西街、东岸等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541人。逢简村历史悠久,水乡古迹遍布,有宋代的“巨济”、“明远”三孔石拱桥,有清康熙帝赐建的“金鳌桥”,古庙、古祠、古屋众。

展开阅读全文

宁新刘氏大刘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兴宁宁新黄岭大刘屋位于兴城城郊东北部,离城2公里左右,总面积45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客家围龙建筑。宁新大刘屋前半部为一千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大刘屋用土砖、木材、瓦为主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有防潮湿的功效,比较适合中国南方温润潮湿的气候特点。这种围屋还具备防火和防盗的作用,俨然一个小型“王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缩影。

大刘屋主体建筑面阔65.5米,进深63.4米,建筑占地面积3729平方米。存有乾隆十二年圣旨匾,据传祖孙三代赈灾捐谷三千石,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赐匾。

一联村:梅州市兴宁市一联村位于兴田街道办城郊西部。一联村辖34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1000户,人口3373人;全村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亩。一联村年平均气温为21.4℃,年降雨量约为1227.3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上一年一联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石溪村刘氏大宗祠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石溪村刘氏宗祠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溪村刘氏大宗祠年代为清道光十年(1830),位于前进街道前进村石溪天禄街8号。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历代有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33.6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天井左廊墙壁上嵌有1924年黑色砚石碑《学成堂重修祖祠碑记》。檐下的壁画,梁架上雕花,正脊的灰雕,墀头的砖雕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头门抱头梁的梁架形制稍显特别,不用斗栱结构而用整体雕花的博古梁架。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前进街道:建于2002年12月4日,以原东圃镇前进村地区为基础组成,并因此得名。2003年,面积4.9平方千米,总人口20019人,其中常驻人口约5000人。辖6个社区(石溪、宦溪、莲溪、羊城花园、天力居、怡东)、前进村委会前进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12月31日。前进街道位于天河区东部,辖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东起天河区与黄埔区交界线,沿中山大道向西,沿。

展开阅读全文

蟠龙刘氏家族墓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蟠龙刘氏家族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蟠龙刘氏家族墓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长山镇蟠龙村,坐东向西,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分布面积2200平方公尺,由刘氏家族刘时应墓及夫人林氏墓组成。墓碑重材间雕刻有人物、农耕、花鸟及生活场景,明间额坊阴刻“百代荣昌”,左右次间额坊分刻“子孝”、“孙贤”字样,柱上刻有楹联,两侧抱鼓石上刻有图腾图案,反映出死者生前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刘氏家族墓雕刻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是研究四川地区清代葬俗及雕刻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1996年,蟠龙刘氏家族墓被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北至刘时应墓碑外30米,西南至刘时应墓碑外40米,东南至刘时应墓碑外20米,西北至林氏墓墓碑外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