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元曲

元曲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元曲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元曲问题。

分享

浏览

5634

文章

20

元曲四大家指的都是谁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是哪位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马致远、关汉卿、白朴以及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四位可以说是当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最主要成就者,因此才被大家称之为元曲四大家,当然历史当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和白朴才是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当中,关汉卿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因为他的《窦娥冤》入选了教材,他留存下来的杂具一共有18部,但是他写的有67部,除了元杂剧之外,他还有很多的历史剧其中《单鞭夺槊》以及是他非常经典的代表作。

白朴是在1226年出生于汴梁,但是他一辈子都没有进入过官场,在江湖当中他是非常出名的杂剧作家,他的最典型代表作是《天净沙·秋》,这不代表作体现了他高超的编剧艺术以及他超人一等的才华。

郑光祖是四人当中名气比较出众的,他写的杂剧收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喜欢和热捧,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比较热衷于杂剧活动,而他所创作的原曲在当时是极为出名的,他除了擅长写散套数和小令也是他非常擅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

马致远作品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

马致远作品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

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等。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其中,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创了杂剧文采派的先河。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些人?

全文共 2182 字

+ 加入清单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如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著他的感情,他本就颇具文学才情,于是开始了杂剧创作。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 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展开阅读全文

具体来说说:元曲四大悲剧是哪四大?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上的瑰宝,继唐诗宋词之后在元代达到鼎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其中《窦娥冤》主要讲述了穷书生窦天章因为借贷无法偿还,所以将女儿窦娥抵押出去给别人做童养媳,谁料窦娥命苦刚嫁过去不久夫君早死,被外人看上设计杀害她的公婆,同时诬告窦娥,窦娥被冤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死后窦娥平反昭雪的故事;

而《汉宫秋》主要讲述的是西汉时期匈奴大举进攻,汉元帝将王昭君送出和亲的悲剧故事;《梧桐雨》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此外《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赵氏满门被屠杀,幸存下来的孤儿复仇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分为哪两部分?有哪些含义?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是由两类文体组成的,一个是散曲,还有一个就是杂剧,散曲又包含了小令和套数。散曲和杂剧属于相对的存在,散曲是应用于表演的剧本,适用于各种角色的唱词、动作、台词等;而杂剧属于将歌曲、舞蹈、宾白等三者结合起来的戏剧化的表演形式。

从表现的形式上看,散曲和词比较相近,在语言上词的表现形式比较典雅含蓄,而散曲比较通俗活泼,也是配合当时北方的流行音乐曲调所撰写的歌词,是起源于民间的古典音乐文学,也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散曲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若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剧本的情节无关的话,就属于“散”的范畴。

杂剧是一本四折的表现形式,这是杂剧在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所得,在四折这之间又可以添加两个“楔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些情节元素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并刻画人物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在杂剧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最著名的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杂剧成绩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还写了许多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瘦》、《西蜀梦》等;散曲现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的铜豌豆(一朵花·不伏老的形象也被广泛称为曲圣。

马致远:今知杂剧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编本《东篱乐府》。

白朴:代表作主要包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立即》、《董秀英花月东墙》、《天净沙》·秋》等。

郑光祖:杂剧考生18种,包括《周公摄政》、《王灿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仙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其中,《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后三种被质疑不是郑光祖的作品。除了杂剧,郑光祖还写了散曲,其中有六首和两套。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谁?代表作有什么?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1、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2、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3、马致远,号东篱。在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4、陆光祖,字德辉。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总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文学体裁,比较著名的乐府诗、汉赋、唐诗、元曲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体裁和特色,能够让我们在时隔千百年后的今天,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去探索那个时代的人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元曲,但并不是看元曲中那些事物,而是看创作元曲的那些作者们,他们都经历过什么。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白朴《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元曲之不同,在于其能颂能唱,跟唐诗宋词比起来多了演绎的成分。这种演绎靠的不是作者,而是雕兰瓦肆的歌妓戏子们。元曲本来是所谓的“蕃曲”、“胡乐”,就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东西,最开始的时候多在街头巷尾出现,大多演唱之人皆为流浪之人,这即是自其始,就氤氲着淡淡的忧伤之意。也因之于此,元曲比唐诗宋词要自由得多,谁都能唱,谁都能演,后来也有称元曲为“夹心”者,用现代眼光看的话,不如说是“夹心饼干”,倒是文人墨客或是歌妓戏子们的消遣之物。

当然,在元朝时候的元曲戏剧,对这些活跃在民间的歌妓戏子们而言,则是求生之手段。游走于江湖,传唱于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融合世俗文化的开端,从前的唐诗宋词大多局限在朝野之中,或者顶多也就是读书人知道得多点儿,其他人只顾谋生,或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身负行囊走世间,哪里有那个闲情坐下来听曲唱歌。而元朝不同,读书人不能参与科举,元朝人又是以军事立国,对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这些读书人寒窗苦读数载,便要找个求生之手段,于是跟着剧团到处走,常常写些世态曲调,就成为他们的人生。

因此元曲不能是阳春白雪,不能是高山流水,从其所面对的用户来说,就自然是下里巴人的,他要用普通人听得懂的东西去说去唱,元曲之美即也在此。在唐诗宋词之中,若有兴致,随便是野外还是家中,就算是骑在马上,坐在家中,只要心情来了就挥墨写诗。而元曲则不同,元曲有各种调,什么南吕宫唱、仙吕宫唱、大石唱、小石唱、宫调唱的,每种格调都可对应近日的歌曲风格,南吕宫唱的是“感叹伤悲”风格,那就是伍佰;仙吕宫唱的是“清新绵邈”,那就是梁静茹;大石唱的是“风流蕴藉”,那就是周杰伦;小石唱的是“绮丽妩媚”,那是邓丽君。元曲之悲喜剧,与后世之音乐不谋而合,这即是元曲之趣。

据传元代参与戏剧创作的至少有200多人,但光风霁月、流光溢彩,可谓是应有尽有。不同的元曲有着不同的归属,很多元曲作者常常不屑于与朝廷为伍而要浪迹江湖,把戏曲杂剧留给歌妓戏子们去传唱。元好问是元曲的开篇者,早在宋金南北对峙之时,元好问就已经名震天下,被文学江湖盛赞为“元才子”,但元好问自金国灭亡而后就终身不仕,隐居于山野之中,不再过问世事,因此对后世之元曲而言,元好问只是开了个好头却没有给结尾。关汉卿横空出世,但他其实读书写曲之本事,最开始并没有被人们所发现。最早的关汉卿是金国朝堂中的太医院的医生,也就是所谓的御医。或许是因为“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关汉卿虽依附元朝,内心之中的抵触情绪是浓厚的,多年之间即是与倡优之辈往来密切,为一代梨园之领袖,是所谓“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四大家中的白朴身世最为多舛,金元之乱中流离失所,因元好问之收留,而颇受元好问之影响,毕竟是元曲开山始祖的徒弟,也是诗才横溢,出口成章。但因元好问之影响,对进入朝堂没有兴趣,而是养成了自我放逐的弃世心态,常常与前朝耆老相聚成欢,一腔愤世嫉俗心,却无任何出气处。白朴之伤,反映在其曲中,所谓“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此后,王实甫写《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之故事,遂成后世佳缘良偶之绝配。王实甫亦是留恋于梨园,常常醉心瓦栏勾舍,最是擅长才子佳人的风韵格调,如果说元好问是金庸,白朴则就是古龙了,而关汉卿则更像是卫斯理。

马致远跟前面几位还不同,年轻的时候他还是有过传统文人的进取心的,奈何生不逢时,几经辗转,最终也没有在朝野之中赢得盛名。晚年之时终至看破世事,以清风明月为伴,游走于梨园,也是写出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梧桐声声的凄惨故事,算是接过了当年关汉卿的位置,被世人称之为“曲状元”。就算他不能得到这个“曲状元“的身份,仅凭那首“枯藤老树昏鸦”,也是能入得中国古诗名曲一百首了。张可久跟马致远命运相似,但他就没有马致远那么幸运,一生之中都在为当官做准备,70岁了才是幕僚,80多岁了才是个监税小吏,也就是今天坐在地税局大厅里的那个小职员,整天干的事情都是征税收税。此后他也才看透人间,寄情山水,可是人生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其曲中多有那种虚度年华之语。

再说就是郑光祖了,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这个人也没当到多大的官,最后就是个管道路的小官员,可谓是政治上的落魄文人。但虽如此,郑光祖在南方杂剧圈子里却是响当当的人物,人称“郑老先生”,如果说有北方的关汉卿,南方的就数郑光祖了。张养浩比前面几位要好得多,首先其本身出生就是在富裕家庭,而且年少之时就颇有才名。此后基本顺风顺水,在朝廷上最高当官当到了礼部尚书,虽然曾经因直谏被贬为平民,但是几经沉浮后仍回归朝堂。按照其他元曲文人的看法,张养浩就是所谓人生赢家。其曲亦多豪放恢弘之句,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谓是丝毫没有给当朝统治者任何的情面。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中的数学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在中国诗词由“雅”到“俗”的转变中产生的。它活泼、活泼、充满活力,更贴近生活。

元曲中数字的使用随处可见。由于数字的巧妙运用,一些小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广泛流传并成为永恒的歌曲。

如匿名的《雁儿打倒胜利令》:

一岁,一天又一天,一个又一个秋天,一代又一代,一次聚会,一次离别,一个快乐,一个悲伤,一张沙发,一个梦想。找一群熟人,他会让我们一会儿;每个人都很了解对方,吹过一次风,也唱过一次歌。

这首歌的每一句都用了两个“一”字,一个接一个,来感叹中国是易腐的,时代在前进,而聚集和分散是无常的。

在风格上类似的是许在思的《水仙子,夜雨》:

三更之后,树叶的声音,秋天的声音,芭蕉的声音,悲伤的声音,还有梦的声音。鼻烟未收,棋未收,新丰孤亭人叹留。在我的枕头上躺了十年,我想起了长江以南的老人和年轻人的担忧。

匿名的“钟秀协”也是独一无二的:

别人说一两句闲话,三四天不敲门,五六天不来。谁在家?买七八次斑海豹。很久以后见到他?非常憔悴。

这首小曲巧妙地使用数字,如1,2,3,4,5,6,7,8,9(长)和10,从小到大,以升序,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年轻女孩谁不敢来他们的家,因为他们的情人害怕八卦相思病。

数字是抽象的概念,既无聊又单调。然而,有些诗人巧妙地、生动地运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做任何事情。不同的背景和风格。

一、加入音乐

唐的《双调清东园京口夜园》完成如下:

距离旧花园一千英里,孤帆计算时间表。倚着一扇遮篷的窗户,为我流浪的生活叹息。城头的鼓声,河心的波涛,山顶的钟声,彻夜难眠,梦想难以实现,三个地方都很悲伤。

除了《千里孤帆》、《一夜三地》之外,加法分析运用巧妙,以城头+江新+高峰=三地,呈现作者悲凉的孤独之旅和悲凉的四处漂泊的感觉。

第二,在歌曲中加入减法

如果你想活到70岁,你必须先过30或70岁,然后你必须是一个10岁的顽童,并在10年内获胜。在50岁的时候,除了天是黑的,就有一半的时间是白天,风雨交加。兔子去了吴菲。仔细思考不如快乐。

这是鲁直的《双音套曲》,在其中运用了很巧妙的减法。对于一百年的生活,对普通人来说,扣除不可能后的前30年只能在70岁时计算。七十岁,减去十岁的顽童,减去十岁,等于五十岁。然后使用除法,五十年的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

三、乘法成歌

你有没有写过这样一首歌,叫做《水仙女给我的心寄信》:

一百年三万六千场比赛,风雨愁半碍。我的眼睛盯着对方,我的心在思考,教我如何成为一个鬓角,以及如何推动时间的细节。如果你每天唱一首小曲,在婚房里度过一夜,你能有多少时间?

一年有360天,一百年有36000场比赛。乘法没有痕迹,非常聪明。

四、师入宋

谁是世界上的英雄?有一条河,喝的是酒,曹公是水平塑造的。紫旗,应该多借赤壁东风。更让南阳卧龙震惊的是,它在八大编队中一举成名。三根柱子分为西蜀和东姜。

这是阿罗韦的《双调山歌》。在这首歌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划分分析法,将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西蜀、东江和北魏。

元代张可久也作过这样一首《陶醉于东风,秋夜思》:

在秋天的25点钟,鼓声更响了,水亭的邮政服务长达1300多英里。青山公路龙,红树林西风冷。一百年半的人都有虚名。它看起来像一个和尚在袁亭,在窗口打盹。

这首歌巧妙地运用了除法。在古代,时间是通过晚上击鼓来记录的,每天晚上五点钟。二十五分除以五等于五,也就是五个晚上。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马致远的《争得桂冠,悲叹天下》中,就可以引用“咸阳一百二十山川,两个功名,几场战争”这几个字。姚燧的《兰满调》说:“我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乐队很宽,高启的两鬓亭亭玉立。我文章你彩妆,你一斤我十六两”。在这首歌里,使用的是单折,一斤等于16两,指的是一个才女的美丽。双方都是平等和美好的。又如陆贽的《登高触摸洞庭湖鹿角寺壁》,上面写着“风平浪静,舟是叶,心在半夜,梦在半夜,万里无云”,还有无名氏的《何处无令》,上面写着“黄尘始终在长安路上, 纪念碑被打碎成三英尺高的莽山墓,西风是乌江渡的一片树叶,夕阳在十英里之外。

从这些歌曲中可以看出,歌曲因数字而有趣,而数字因歌曲而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东光元曲文化公园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东光元曲文化公园,2010年12月3日建成。总投资1.55亿元,占地面积17.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79%。

园内建有5个广场,分别是设在四角的文化广场、娱乐广场和休闲广场。中间坐北朝南的主广场,主广场建有大型看台。看台北侧是一条跌水带,人工假山;东部是元曲艺术中心,有39道文化墙,元曲墙上雕刻着马致远、白朴、关汉卿等名家的元曲名篇。此外园内还建有2个篮球场、1个网球场、7个凉亭、3个公厕、1个人工湖。人工湖水面面积5062平方米。园内栽有各种树木79种,草坪面积6375平方米。

漫步在公园中,所有的景致在古朴和高雅、久远和现代之间和谐相融,相得益彰,包容了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高品位、高水平的城市休闲绿地,再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茧城大道旁

乘车线路:东光县城内可乘当地小巴车至茧城大道即到。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呢?查字典小编为您整理。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曲为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始于两宋,盛于元代,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歌舞艺术和说唱伎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将歌曲、旁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艺术。著名剧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杂剧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反对封建官府、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内容,也有历史故事,还有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散曲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基本形式。散典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卢挚、张养浩、刘致、张可久、乔吉等。

以上是关于元曲四大家的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个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因为四者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我国的戏曲艺术差不多到宋金时期就已逐渐成熟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在元代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展开阅读全文

窦娥冤的作者 元曲窦娥冤的作者是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有《单刀会》、《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

关汉卿的介绍

关汉卿一生的戏剧创作丰富,其戏剧题材广阔,如《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等,都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等特色。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

《窦娥冤》的介绍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通过弱小寡妇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后面是什么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后面是什么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是小说。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时期,小说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即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清代小说

清代初期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 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什么意思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意思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指的是古代文学在各个朝代的最高成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标志着唐代、宋代、元代、明清时期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介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歌,唐诗将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词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展开阅读全文

元曲基础知识

全文共 2144 字

+ 加入清单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元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元曲的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看过“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的分类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 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

散曲释名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