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角楼遗址【推荐20篇】

沙湾古遗址位于淇澳岛东部高出海岸的沙丘上,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历史年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角楼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5816

文章

1000

篇1:万山汞矿遗址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万山汞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山汞矿遗址位于贵州省万山特区万山镇土坪村。

万山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在唐代时即以“光明丹砂”为皇室贡品。遗址包括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洞子三个部分,地表面积2.5平方公里,采掘面积约3.2万平方米。矿洞内留存大量遗迹遗物,以及独特的采矿、选矿及冶炼等系列传统生产工艺。

相传秦、汉时就开始有人在万山采矿。唐、宋时万山已盛产朱砂、-。万山朱砂历史上以比重大,色泽鲜红,半透明亮,宝石光泽为特点著称,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时,即以光明丹砂为贡品。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列世界前茅,素有中国“汞都”之称。矿洞内留下了采矿工人数千年来开凿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巷道等遗迹遗物,以及在采矿、选矿和冶炼中形成的一整套先进独特的工艺技术,是我国汞矿史的缩影。明初,由于手锤和铁条的大量出现,手锤采挖很快取代了原来的烧爆火窿且在万山普遍推广。清光绪中叶,英法-公司在万山的出现,采用了机器凿孔、0爆破的作业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民国时期曾以手摇钻机探矿。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实现了采掘、装运的机械化。选矿也经历了从手选到机选的发展过程。始于万山汞矿的机选,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为国内汞矿业中最有代表性的先进工艺。冶炼业也同样经历了土法炼汞和新法炼汞的转变,体现了我国汞矿业科学技术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入万山,他们开设英法-公司,并使用先进的机器,雇用童工,强买、强租、抢夺万山汞矿,从1898年至1908年短短十年中,英法帝国主义竟掠夺走-700多吨。外国侵略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工人们的强烈-,英法-公司故意挑起工人械斗,致使上万人死亡,黑硐子的“万人坑”就是埋藏这些死亡工人的地方。今天,万山汞矿遗址成为我们进行国史教育和万山汞矿遗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万山汞矿遗址,作为中国汞矿开采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2006年05月25日,万山汞矿遗址作为唐至清的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镇土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马塬遗址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白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塬遗址位于董志镇陈户行政村张咀自然村西南面的整个白马塬面上。遗址东至盖头塌洼,西至柳嘴沟,南至西堡河滩,北至东庄崖背张继先门前,总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分布区域在白马塬的东山坡上,沿东西方向分布。

一九九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塬遗址是庆阳区域内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它对研究仰韶文化晚期的陇东地区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

乔拉克吐尔烽火台遗址,[塔什艾日克乡吐尔村·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南北墙垣长52米,东墙垣长62米,西墙垣长44·5米;最高处为5·5米,基宽9米,顶宽4—4·5米。四隅有向外斜出的垛墙,现坍塌呈半圆形状,残长4·5—8x9米,高3—5·5米。西、北、南三面中段残存马面。门开在南墙,仍残存瓮城遗迹。瓮城西侧突出一方形土台。因四周均辟为农田,地表未见任何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艾恩文化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The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由一系列遗产所组成,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见证。

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精密的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的过渡的重要见证。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 (Hafit, Hili, Bidaa Bint Saud and Oases Areas)

必去理由:阿联酋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阿联酋[United Arab Emirates]

景点所在省、州:阿布扎比酋长国 [Emirate of Abu Dhabi]

景点所在城市:Al Ain [艾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孤山洞遗址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山洞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孤山洞遗址

孤山洞遗址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县东北60余公里桥头粮管所后,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坐西南朝东北。洞口高26米洞深6米,呈圆形,洞中有一天然石柱顶住平滑的洞顶,周围空间活动范围约10平方米。洞外林木葱郁,清澈风底的清水河绕山而过。1980年在海峡两岸人外堆积物中,发现了打制石器,以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鹿、鼠等哺乳类动物化石。距今约三万年。1984年公布为河口瑶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电话:0873

—3425399

地址:河口瑶族自治县东北60余公里桥头粮管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沟堡古城遗址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高沟堡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高沟堡古城位于城东25公里的长城乡,西至中沙墩,东临长城月城,南连新地滩,北靠二十里大沙。此城由于被沙漠包围,原貌尚在,是凉州境内唯一辛存的汉代古城遗址。凉州民谚有:"先有高沟堡,后有凉州城"之说,这里是凉州的东大门,境内又有天然泉水黑木林湖(俗名龙王泉、黑墨湖),水草丰美,可耕可牧。《汉书地理志》称"凉州畜牧为天下饶"。隋、唐时代凉州的牧马监就设在这里,因而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前营马场、西湖马场等地名。后来由于水源减少,草地沙化,农民被迫弃耕弃牧,因而,古城沉寂在沙漠中。

高沟堡古城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战乱、风沙等灾害后,由于久沉瀚海,使这座汉唐古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从遗址看,古城里长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35米,西南两面樯垣保存较好,西樯正中有高约4米的土台上留有寺庙遗址,城周围有汉代墓葬,地表遗物有汉代红陶、灰陶砖瓦残片等。台上留下的寺庙遗址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原有铁钟一口,上铸有修庙会首、花费银两及建筑规模等。毁于1958年,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高沟堡庙碑文记载,此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据《武威县志》载:清设守备1员,步兵45人,骑兵20人,枪枝27支,大小炮10门。说明清时高沟堡城内一直设兵把守。

信息来源: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宜川城墙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宜川城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川城墙遗址

时代:宋—民国

地址:宜川县丹州街道办

保护范围:(1)七郎山段:东至馨园小区西界,南、西、北至城墙墙体外20米处。(2)小北门段:东至环城东路,南至邢赖毛住宅,西、北至宜川县初级中学院墙。

建设控制地带:(1)七郎山段:东至A区外扩5米,南、西、北至A区外扩30米。(2)小北门段:A区四周外扩10米。

2018年,宜川城墙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州街道:宜川县辖镇,县府驻地。1964年成立城关镇,1976年改丹州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兰宜、渭清公路过境。辖北窑、南窑、西街、南街、郭崄、和平、甘义沟、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12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烤烟、蔬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

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柴薪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柴薪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操作坑长1.3米,宽1.2米,深1.8米;火门高1.1米,宽1.08米,火膛壁厚17厘米;窑室内径3米到2.7米,深1.8米;回火沟宽12厘米。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多祜砖瓦窑属清代晚期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由于土质差的原因,故多呈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黄飘大捷遗址

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黄飘大捷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飘大捷遗址

黄飘大寨位于县东南,在其西5公里处的黄飘大坡,即是黄飘大捷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咸丰五年(1855),苗族领袖张秀眉于台拱(今台江)起兵反清,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护,数年间,其势力已遍及黔东南各县。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稔军之后,调集川、湘、滇、桂的兵力配合黔军大举镇压贵州各族人民起义军。

台拱(台江)和凯里,是黔东南苗民起义军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同治八年初,湖南布政使席宝田率湘军2万余人,分兵会-拱和凯里。是时川军唐炯部已入黄平,席宝田在攻占镇远、清江(剑河)后,亟欲与川军会师。遂饬记名按察使黄润昌、即补道邓子垣,记名提督荣维善等率湘军1万8千余人,从镇远西进,企图取道谷陇、黄飘,打通到黄平驿道。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包大肚侦知湘军行动,当即议定由包大肚率新城、螃蟹、凯塘、凯哨、革一一带义军万余人,择险设伏,相机歼灭湘军精锐于施秉,黄平之间。三月十九日,湘军陷施秉,包大肚佯败诱敌,稍战即却,退白洗(施秉城南20里)。二十日复弃白洗。湘军窃喜,轻义军不足与战,调荣维善率5营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2队,总兵苏元春率精毅营为3队,邓子垣率精捷营为4队,黄润昌率定中营为后队直趋黄平境,二十一日进抵谷陇(距白洗40里),于时荣维善以连日接战,军旅疲惫,与邓黄诸人相议说:“吾军不立营寨,为游击之师,今深入贼中,久战军疲,宜休士赢粮,方可进也”。准备安营休息,但各营部将趋功心切,于二十三日黎明,挥军继进。

黄飘寨西5公里的大坡头,左团仓山、右鸡冠山,两山对峙,地势险峻,山道狭窄逶迤,附近皆陡岩峭壁,绝涧深壑。其处,人不得联伍,马不能并鞍,为黄平东南天险。包大肚于此分三卡设伏,两山积滚石擂木,设火枪地炮,先让湘军前锋入谷,俟中军过后,伏军居高临下,木石齐发。湘军被截首尾不能相顾,形成各自为战。荣维善经苦战出围,但黄润昌及邓子垣等均被困围中,荣维善命苏元春返援。黄润昌于混战中失坐骑,飞炮中脑死。及至元春回援,即补道邓子垣、总兵凌子龙、彭永清、副将唐远琛、参将杨洪亮、知府邹泗钟等一时皆死于伏中,维善久侯元春不至,令张宜道回师营救,久去不归。维善预感形势严重,亲率残部复蹈围中,期与润昌、子恒合师相救,此时各路湘军皆已败溃。当其复蹈围中,义军因得力阻歼,淮善被围一昼夜,弹药悉尽、刀矛俱折,清兵死伤略尽,顾左右不过二百余人。二十三日乘夜色迷蒙强占一山,得一寨,稍具饮食,而义军大队忽至,围小山数匝。二更许维善命突围,部将罗志鸿等战死,围终不解。维善被围两昼夜曾三次突围,终因兵卒饥疲而坐骑复中炮倒毙,遂死伏中,至此全军覆没。

苏元春奉命回援黄润昌中炮伤腿被困伏中,裹伤力战不得出,副将黄元果兵适至,力战出围。与中路分统徐启瑞汇合,得残军三千,不敢复战,绕道遁黄平,乃得不死。此役义军大获全胜,歼灭湘军一万八千余人,自提督、总后以下将领二十余员皆毙于阵。掳获辎重、土炮、火枪、弹(铅弹)药、刀矛、器械、马匹无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澳大利亚监狱遗址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和19世纪时,大英帝国在澳大利亚设立了数千所监狱。“澳大利亚监狱遗址”选取了其中的11座殖民监狱。它们主要位于悉尼附近和塔斯马尼亚岛上,但也有几所设在诺福克岛和弗里曼特尔市,其所在地大多是原居民已被驱逐了的、肥沃的海岸地区。

这些监狱关押过被英国法院放逐到澳洲殖民地的成千上万名男性、女性和儿童。每座监狱都有自身的用途,它们或是惩罚性的-,或是让犯人通过劳动教养协助殖民的建设。“澳大利亚监狱遗址”是现存的大规模驱逐罪犯出境以及欧洲列强通过流放犯人和强制劳动进行殖民扩张的最佳例证。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必去理由:殖民扩张的最佳例证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大利亚[Australia]

景点所在省、州: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 [New South Wales, Tasmania and Western Australi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太公山红军遗址群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红军遗址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元坝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7月红31军92师二七六团团部进驻太公寺,并将太公乡苏维埃政府设在太公寺内,发生了“争夺永宁铺”、“激战檬梓垭”、“鏖战坳盘观”和“西渡嘉陵江”等有名战役,演绎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留下大量红色革命遗址。1985年,太公乡人民政府报经广元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太公山命名为“红军山”,并着手重建革命遗址。太公红军山遗址群于1998年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市红色文化精品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100个、全省36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太公红军山海拔977.2米,面积180余亩。山有太公寺,山寺同名。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几株千年古柏因“青龙上树”、“老柏采桑”、“黄老劝子”等传说而各得其名,为太公山蒙上一层古朴而神奇的色彩。目前,在太公红军山上保留下了红军大院、练兵场、红军井、“红军树”等遗迹,收藏了大量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战斗生活遗物,还有解放后修建或征集的徐帅题词纪念碑、烈士陵园、将帅题词及回忆录手稿等,革命遗存丰富,保护价值很高。

保护范围:东至红军山张家文住房西侧屋基;南至红军墓北侧5米处围墙;西至太公小学教学楼东侧屋基;北至太公镇政府办公楼南侧屋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狭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西狭古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

丰泉村:丰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紫竹遗址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紫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紫竹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遗存,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双重城垣为显著特征,有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灰坑形状多样,出土文物有石斧、锛、凿和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是宝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从建城技术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和设计水平。修筑了双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时,筑城首先被视为战争频繁的标志性产物,高大耸立的城墙和宽阔深凹的壕沟是“抵御外敌”的有效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略阳城墙遗址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略阳城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略阳城墙遗址

时代:清

地址: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东关文家坪

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四周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北为A区外扩50米,西为A区外扩30米。

2018年,略阳城墙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州街道:2015年11月15日在新一轮镇村综合机构改革中,原城关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更名为兴州街道办事处。兴州街道办事处地处略阳县城,北邻五龙洞镇、西接横现河街道办事处、南壤白雀寺镇、东临接官亭镇,总面积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578亩,辖10个社区居委会,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辖区内交通发达,“十天”高速、309省道、略徽路、宝成铁路穿境而过,15个村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朝邑县城遗址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朝邑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朝邑县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创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时圮时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发,东、南、北三面冲崩几尽,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池深广各一丈,城门五:东一曰临河,西二曰镇羌、曰金汤,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

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就建在遗址的西半部。距今县城正东17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巴坪遗址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地巴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

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彩陶片,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此次普查中,在遗址北端距地表大约3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面积的白灰层居住面,长约10多米,厚约0.3厘米,从分布的面积和形状分析,该居住面属典型的聚落址,遗址西面的农田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彩陶残片和素陶残片,彩陶片为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纹饰为锯齿纹,圆圈纹、折线纹、漩涡纹、网格纹等,陶片外表打磨光滑,从纹饰分析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素陶残片为泥质橙黄陶,陶质细腻光滑,属齐家文化。根据发掘和前后几次的调查情况分析,该遗址为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聚落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托库孜萨来遗址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托库孜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在北山和南山山脚均有寺庙遗址。古城依山而建,城墙为三重,南北开门,系夯土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三部分。内城墙长756米由山腰到山头。外城接内城墙续至山顶长1008米。大外城长1668米,由外城环绕到南山根。山腰、山顶均有土坯砌筑城墙遗迹还有城门遗迹。曾出土大量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文书及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遗址年代上限可早至汉代,盛于唐,一度为喀什地区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大站。晋唐时期的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发现有唐舍利盒、佛教雕塑和壁画等。

托库孜萨来遗址相关图

托库孜萨来遗址相关图(7张)

内城墙长756米由山腰到山头。外城接内城墙续至山顶长1008米。大外城长1668米,由外城环绕到南山根。山腰、山顶均有土坯砌筑城墙遗迹还有城门遗迹。曾出土大量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文书及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遗址年代上限可早至汉代,盛于唐,一度为喀什地区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大站。古城附近是晋唐时期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发现有唐舍利盒、佛教雕塑和壁画等。托库孜萨来遗址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位于新疆巴楚县城东约60公里的托和沙赖塔格北山南麓的托库孜萨来遗址,最近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库孜萨来遗址的城墙为三重,南北开门,系夯土筑成。在北山和南山山脚均有寺庙遗址。据考证,此城为汉至北魏时代的尉头国,唐代的据史德城,亦即郁头州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家坪遗址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0、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

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19件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完整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同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

1989年5月,州文物普查队和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又进行了调查,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

1958年后未发现过完整的器物。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中发现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0厘米,长约35厘米;灰坑1处,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和炭屑。在遗址表面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施有红色陶衣,饰黑彩,纹饰为涡纹。根据历次调查记录和此次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白云盐井遗址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白云盐井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乡盐井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白云乡窑埂村5组,白云乡去丹棱官厅埂公路经过盐井沟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残件。大王庙(博济庙)遗址,在盐井沟东。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绪三年、二十年、民国十年石刻文字。该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的盐井沟中,现存盐井2口,石砚槽14处,柱洞15处。1号盐井位于盐井沟东侧台地上,圆形盐井内径1.74米,2号盐井位于1号井下游190米处,在盐井沟东岸,直接开凿于岩石上,圆形直径1.75米。沟中柱洞现存15个,圆形,直径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号井上游有8个,其上应有盐井,柱洞是安放检槽支架所用。黑摊子基槽遗迹在2号井上游65米处盐井沟基岩上,槽沟长方形共14条,基槽长0.35米—0.95米、宽0.1米—0.17米,深0.07米—0.16米,是架设键槽所凿。2号盐井东北28米沟东岩壁上,有“元和八年”“勾当盐井人通引官王和伯”等人造佛像。灰沙嘴位于2号盐井西北40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厚12—14米,碳渣、灰烬、盐渣、耐火石堆积。该遗址为研究隋唐至清代当地造盐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保护范围:1、2、3号盐井、黑潭子枧槽遗址、大王庙、唐元和八年摩崖造像、灰沙嘴各文物点周围2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灰沙嘴下公路,东至大王庙遗址,南至1号井南100米柱洞;西至灰沙嘴西面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马鹿洞遗址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马鹿洞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蒙自县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坐东朝西。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

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进入旧石器时代以后,红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而马鹿洞遗址发现的蒙自人头骨的非正常痕迹,为我们认识红河古老文化的族属,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