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寿阳古寺庙遗址(经典20篇)

浏览

4209

文章

1000

篇1:旱湖脑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旱湖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旱湖脑遗址 位于安西县布隆吉乡南10公里的台地和湿地边缘。该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城组成,南城东、西墙北端与北城相接。两城平面均为长方形。南城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墙体多被流沙掩埋。北城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0.14-0.16米,墙基宽8.5米,残高3.5米。四角有角墩,门向东开,宽4.85米。城西南角墩外有4座夯筑四棱台体小方土墩,分南北两排排列,边长2.5米,残高1.20-1.45米,夯层厚0.08-0.10米。城内外地表散见绳纹、弦纹、水波纹灰陶片。同时,城址周围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该城为汉、晋古城,时代较早,且周围墓葬、窑址分布密集,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府城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位于西安市陕西省人民政府周边及新城广场上,建成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修建了秦王府。明末李自成攻入西安,占据秦王府并在此成立大顺农民政权。

历史上的秦王府城规模宏大,建有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等宫殿房屋863间。清朝开始秦王府逐渐衰落,清雍正年间,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用来修建庙宇。至此秦王府已基本消失。到后来残有的建筑也被拆除另作他用,如今只留下东、南、西、北几段城墙。

南面城墙是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在新城广场上,现已砌砖修复。东西两段相距30米左右。东面城墙紧邻皇城东路,南从省政府幼儿园起、北至西安市体育场西门止,两段保存较好的城墙各长150米左右,中间间隔10米。北面城墙隐藏在居民区和政府办公楼之间,部分已修复,比较难找。西面残留了一部分砌砖,夯土基本不存。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省政府对面)及新城广场喷泉南侧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孟姜女哭泉遗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宜君哭泉

哭泉在宜君县南部的210国道旁边,距县城20多公里,说的是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秦朝人。住在现今铜川王益区,生卒年月不祥。王益区现建有姜女祠。

哭泉的来历说的是孟姜女去长城边找丈夫。哭倒长城后,不知道哪一个白骨是丈夫的。孟姜女就划破手指,用滴血的办法看哪一个白骨能和自己的血相粘,相粘的白骨就是丈夫的。找到以后,她背着丈夫遗骸往家赶,走了一月又一月。当走到哭泉这个地方时有渴又累,找不到一点解渴的东西,她嚎啕大哭。她的遭遇感动了上苍,突然,乌云翻滚,天崩地裂,地下冒出了一股泉水。为了纪念孟姜女感人的故事,后人就将这眼泉命名为哭泉。

这眼泉水流经了二千多年,经久不衰。一直到现在,哭泉镇的居民还在饮用着它。

宜君县人民政府现在把哭泉保护了起来,在泉边塑了一尊汉白玉的姜女像,盖了一座纪念亭并刻石以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青龙山古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青龙山位于魏家楼乡大理河南约1公里处。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2004年4月5日经省市县业务部门进行为期两月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时代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寨墙遗址轮廓清晰,均为混石垒成,人类居址几处基本完整。据省市专家考证,属国内首次发现“可命为中国第一洞”。现出土的文物有:“骨针、骨锥、石刀、石斧、玉纺织轮、陶钵、尖底瓶、陶缸、陶盆等器物50多件,残片1万多片。出土文物由省考古研究所带回做进一步考证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川瓷窑遗址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小川瓷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西距城区15公里。遗址沿瓷窑沟北岸自东向西分布,由依山而建的直烟窑向平地而建的馒头窑过渡,规模渐次宏大,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米。窑址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老瓷窑遗存和靖远陶瓷厂旧址4部分组成,堆积层厚度达6—10米。小川瓷窑创烧于北宋,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其他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对研究北宋以来北方民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小川瓷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标志碑为基准点,东至黑石岘遗址区东侧道路以东300米,南至磁窑沟道路南侧山体以南250米山脊处,西至靖远瓷窑厂旧址西侧磁窑沟道路以西90米山脊处,北至大水沟遗址北侧道路以北200米山脊处。

小川村:小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上塔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上塔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上塔遗址

级别:省级

时代:新石器

地址:位于桂平市寻旺乡上塔村西南浔江南岸台地上

保护范围:东北自东塔起至西南的油榨村边止,西北自浔江南岸河边起至东南100米外止为保护范围。

建控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公布文件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桂政发[1994]63号

寻旺乡:桂平市寻旺乡位于贵港市东北部,304省道横贯其中,黔江、郁江流经寻旺乡汇合后,流入浔江。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行政区城面积108.5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5.526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6‰,耕地面积0.2766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580万公顷。有农用机械动力2.706万千瓦,有林面积2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二级公路里程15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铁边城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北宋

铁边城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西北吴旗县城西北45公里处,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

铁边城为西夏毅宗奢单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铁边城。背靠东山,西、东、南三面临川,开有三门,周长2500米。遗址夯筑城墙最高处残高9米,最宽处7米,城墙北面大部分有窑洞,保存完整。

城东北角有水牢一座,现只留残墙断壁,长39米,宽15米。城东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宽6米,高9米。北城墙外有校场和点将台,占地近1公顷。

古城内文化堆积层厚2米,地面有大量砖石、骨头、瓦片、宋瓷片等。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象州贝丘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象州贝丘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巴坪遗址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地巴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

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彩陶片,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此次普查中,在遗址北端距地表大约3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面积的白灰层居住面,长约10多米,厚约0.3厘米,从分布的面积和形状分析,该居住面属典型的聚落址,遗址西面的农田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彩陶残片和素陶残片,彩陶片为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纹饰为锯齿纹,圆圈纹、折线纹、漩涡纹、网格纹等,陶片外表打磨光滑,从纹饰分析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素陶残片为泥质橙黄陶,陶质细腻光滑,属齐家文化。根据发掘和前后几次的调查情况分析,该遗址为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聚落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山那树扎遗址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山那树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那树扎遗址

山那树扎遗址位于县城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东临洮河,南为将台小学、西为树扎村,北为山那村。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地表有丰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绘,并有少数的变体鸟纹和写实蛙纹图案。还有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据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三种类型。

茶埠镇:自然环境:茶埠镇位于县城北部。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降雨量596.5毫米,年均气温5.4℃,全年无霜期118天。行政区划:辖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413户,乡镇总人口23186人,乡镇从业人员12248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有线电视,16个村通电话,6个村通自来水。文教卫生:有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坡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坡遗址位于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有两处遗址,一处在村西100米,是一处多时代复合型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鱼纹敛口钵、细绳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罐残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汉代灰陶盆、甑、罐残片。另一处在村南500米。汉代遗存。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器形有圜底罐、盆、瓮等。另有圜底铁釜、铁钉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郑国渠遗址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秦郑国渠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于1930年主持修建的。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雍城遗址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秦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南部。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

城址的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现已发现三处大型的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围墙等组成;殿堂都是土木结构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3号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达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的朝寝区。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区,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发掘出了大型的墓葬和车马坑共43座,布局很有规律,陵区按其布局可以分为13座陵园,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其余贵族墓则为甲字形、刀把形。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为秦公1号大墓,这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大的木椁墓。

1号大墓的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墓道长240.6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墓室的中央是主椁室,椁室的顶部有三层椁木,四壁和底部各有两层椁木,如同一个长方体形的木屋。主椁室的中央有方木叠砌的南北向隔墙,分成前后椁室,前椁室象征秦公生前的宫殿,是议事的场所;后椁室象征寝殿,是饮食起居的场所。后椁室的西南部有一个放置陪葬器物的侧室,被盗严重。在墓室里发掘出土的金、玉、铜、铁、骨、陶、漆、木质等各种文物600余件,如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的金啄木鸟,镌刻双龙的金带钩,精美华贵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纹的玉佩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马俑造型的马头玉雕十分相似,这些都反映了秦国早期精湛的工艺和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

在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67件大型的铜质建筑构件,根据不同的用途铸成,有曲尺形、单齿或双齿方筒形、双齿小拐头形等,是安装在宫殿枋木转角处、壁柱或门窗上的构件,再现了雍城宫殿建筑无与伦比的豪华气派。

秦雍城遗址的宏伟规模,不仅反映了秦国早期国力的逐渐崛起和强大,而且显示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浩大气魄。(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虎头城遗址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虎头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城遗址筑于南宋咸淳年间,位于富顺县怀德镇虎头村东南400米处的沱江之滨,是川渝地区现存不多的著名抗元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5年已定为富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评定为自贡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城遗址占地80余亩。拔地兀立,临江面悬崖绝壁,靠上游的一端,巨石嶙峋,宛如雄居猛虎之头貌,狰狞瞪目剑牙锋利,石穴洞内,常有雾霭笼罩,恰似猛虎吞云吐气,古人因其形而命其名曰:“虎头山”.沱江流至此,江面骤然宽阔。驻足江边,细看此山。山形确如“卧虎把江边”,虎身虎头俱备。尤其“虎头”,轮廓清晰,“虎嘴”微张,作呼啸状,凛然有一股“虎威”,当地俗称“虎脑壳”.此山虽称不上雄伟,但山势险峻,且扼水陆要冲,环山建有城墙,故又称为“虎头寨”或“虎头城”.

由于,“古虎头城”地处富顺与泸州的水陆要塞,就容易成为军事重地。南宋咸淳年间,元军占据四川大部,南宋末年,蒙古军队侵犯四川境内,宋朝四川制置史余王介、蒲泽之先后命令各地依山择险筑城抵抗元兵。当时富顺是州级的监,抵抗不住元军骑士冲杀,就把监府迁到虎头山,高筑城池,新建了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监府官衙,外城为护城,兼为商贾经营之所。一般百姓则在外城之外栖身,虎头山便成为显赫一时的虎头城。陆地上三里一碉,五里一堡,河道上下均有众多的战船水兵守护,即使元军膘悍铁骑,强弓硬弩也无法靠近。据说,元军屡攻受阻,就采取买通内奸的手段,内外夹攻而破城。可是,抗元将士义愤填膺,杀死内奸,英勇奋战,誓死不降。最后,只剩下几个人,眼见寡不敌众,便撑开雨伞,从几十丈高的虎头石上跳崖而奔。富顺军民坚持抗元整整十年(公元1265-1274年)的历史就此终结。于是出现了合川钓鱼城、泸州神臂城、宜宾仙侣城、长宁凌霄城以及富顺的“虎头城”等抗元名城。

虎头村:虎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旭水酒作坊遗址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水酒作坊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旭水酒作坊遗址位于荣县旭阳镇附东街社区,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占地面积约1394平方米。该酒窖遗址作坊建筑为砖木结构,18柱17开间,面阔82米,进深17米,屋脊上端有冲棚。现存窖池38口,每口长4.7米,宽3.6米,深1.5米;作坊内另有甑子、冷却池、酯化桶等若干。该酒作坊采用续糟泥窖发酵、混蒸混烧、土陶坛贮存。以小麦、大麦按比例磨烂作曲,伏天作曲佳,曲成块封之,用时碎之,不用他药,酿酒时以谷壳为底,参以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稻子各种磨面之和,下窖酿经60时为一轮。总结出了一套“脚踢手摸、探气上甑、热平地温、冷十三”的独有酿酒技法。整个酒窖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荣县的酿酒历史、生产工艺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8年3月,自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启动仪式在旭水酒业老窖池举行。

保护范围:北至窖池边缘外105米,西至窖池边缘外10米,南至窖池边缘外40米,东至窖池边缘外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附东街社区:附东街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旱坪遗址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西旱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等生产工具,均属齐家文化。另有周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细颈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古代史有重要价值。

洛门镇: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东南商埠重镇。位于天水市西部,距武山县城14公里。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物产丰富。陇海铁路、316国道纵贯全镜,省道洛礼路横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镇北5公里处有建于北魏的水帘洞石窟,镇东南10公里处有西北第一的温泉山庄,人文环境优越,是休闲、旅游之佳处。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靖宁城遗址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宁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靖宁城遗址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改奇台堡为奇台县治,改管粮通判为县令。奇台设县后,即发动万余人开始修建靖宁城。靖宁城是在奇台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三州辑略》记载:“靖宁城是将旧堡展筑,周二里七分,高一丈五尺,城门四。”

从设县以来,到乾隆五十年(1786年),县城内外人口不断增加。清代流人赵均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城内外人口不止一千家,亦大都会也。”道光二十三年,林则徐流放伊犁,路过老奇台,在《荷戈纪程》中记载:“壬寅十月,初六日,巳刻又行四十里,奇台县城,住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另一流人杨炳坤路经靖宁城时描述到:“遥望城廓参差,亭台矗立,绿野如云,平畴沃阔,诚饶衍之区。”

据载,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奇台县人口增加到7000余户。奇台县在当时应该说是北疆通都大邑。那时,整个古城子大地是“闾关相望,比户可封,阡陌纵横,余粮栖亩,最称富庶之区”。

然而,靖宁城兴盛时期不足100年。同治战乱,波及古城子。反反复复遭受着战乱击打的靖宁城之创伤姿态可想而知。同治三年,上千间城内外官宅民房被烧毁.靖宁城成了一座废城,这座北疆重镇自此逐渐走向衰落。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嘉德组织民众略加修补了一下靖宁城,便坐进衙署办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从靖宁城迁往古城子。清政府在靖宁城设巡检一名管辖,此街剩有“驿站、邮局和商民四十家,并有缠回十家。”自此,靖宁城逐渐衰落成一个小小集镇。距今200余年的靖宁城,只剩下残垣断壁。这一古迹,成了古城子人追忆往昔岁月的一段梦幻。它留给今人的是一种瞻仰,一种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寺头遗址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高寺头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镇高寺头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3米,1986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遗址有房址、灰坑、灶坑等。出土陶质有泥质红、橙黄陶和夹砂灰陶片,彩陶纹样有施黑彩勾叶圆点纹、网纹,器形有盆、瓮、钵、罐、瓶、人首形器盖等。另出土有陶环、纺轮和陶刀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发展变化及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石桥镇:自然环境:石桥镇位于县城西部5公里处,总土地面积18.8万亩,总耕地面积4.26万亩,平均海拔1520米。年平均降雨量340毫米,年平均气温10.7℃,全年无霜期175天。行政区划:辖3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7335户,乡镇总人口36326人,乡镇从业人员5700人。六通情况:3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17个村通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从1936年至1941年进行挖掘,发现了早期原始人类化石。此后,50种化石先后在这里被发现,包括远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占世界已知原始人类化石的一半。过去1500000年前人类聚居此地这一事实,使桑义兰成为理解和研究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人们在远东和非洲地区先后发现了大约12个左右的猿人直立人个体,尽管如此,这些个体中却没有一具含有面部骨骼的。但是在桑义兰早期人类化石遗址中发现的桑义兰17——便成为爪哇猿人化石中保存最好的原始人类头盖骨,迄今为止,它也是唯一的一块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化石,这块骨骼突然间出现在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融有多种文化的模型的中心。桑义兰17化石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就使它在多源假设中成为研究的重点。经研究,桑义兰17化石大约出现于800000年以前,其脑的容量是1029毫升。

Sangiran Early Man Site 必去理由: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芭蕉墩遗址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芭蕉遗址为钦南区文物保护单位。

芭蕉墩遗址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丹寮村,年代为新石器,类别为非文物建筑。

1999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犀牛脚镇:犀牛脚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最南端,三面临海,一面接陆,东隔大风江与合浦县西场镇相望,东北与东场相连,西北与大番坡镇接壤,西面隔金鼓江与钦州港毗邻,南临北部湾。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市中心46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4.7公里,全镇现有22个村委会,301个自然村,年末总人口64290人,2003年10月定为广西区小康示范镇。200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