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尔邦节典故(推荐19篇)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每年伊历12月10日庆祝古尔邦。古尔邦节有什么祝福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尔邦节的祝福语带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199

文章

828

狼顾虎视什么意思?狼顾虎视典故出处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中形容司马懿有一个非常好玩的词语叫“狼顾之相”,就是说司马懿这个人谨慎多疑,心怀不轨。那今天讲的成语狼顾虎视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讲的也是三国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不过主角不再是司马懿而是蜀国这边了。当时诸葛亮为了北伐可以说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但这个时候却有人出来怀疑诸葛亮的忠心,最后被刘禅直接斩首。一起来看看这次的典故到底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邈。原文如下:

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之战,马谡在街亭一役中失利,诸葛亮打算将马谡处死。李邈劝谏道:“当年秦穆公赦免了孟明,因此称霸一时;楚人杀了子玉,两代人无法振作。”此语引发诸葛亮的不满,李邈也因此离开北伐大军回到成都。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身穿孝服,发哀三天。李邈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怀有反叛之心,孝宣帝也不是喜欢杀害大臣的皇帝,但因为做臣子的迫于形势所逼,做君王的惧怕臣子功高盖主,所以萌生奸计。诸葛亮统率强兵,威严而凶狠。俗话说有五种人物不能让其驻守边境,以避免出现意外。我时常替国家的未来担心。如今诸葛亮死了,也能保全他的宗族了,西北方向再无杀戮出现。全国老小都应该进行庆祝。”后主大怒,将他下狱处死。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李邈在奏章中提到的“狼顾虎视”,意为威严而凶狠。这也是李邈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诸葛亮在世期间,曾多次发动北伐,此举引起部分大臣的怀疑和猜忌,而李邈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他看来,诸葛亮手握重兵,驻扎边疆,心怀叵测,随时都有篡政的可能性。因此,他在诸葛亮病逝后向刘禅上表。认为刘禅应该为诸葛亮之死感到庆幸,因为蜀汉帝国终于没有了功高盖主的臣子。不过,很显然李邈的这份奏章上的很不是时候。此时正当举国哀悼之时,刘禅也为失去了诸葛亮而悲痛异常。李邈这么做,完全是自寻死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且战且走什么意思?且战且走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庞统的死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早有人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就能安定天下”,刘备有命两人都可兼得,但似乎两人并不能共存。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于庞统的死都有着相同的记载,庞统是死于罗凤坡,不过真相真的是这样么?可能并不是,而且杀死庞统的人也不是张任,那庞统的死因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次要为大家介绍到的成语“且战且走”,就跟这场庞统生死战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落凤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魏延、黄忠、刘备和张任。原文如下:

当日张任射死庞统,汉军拥塞,进退不得,死者大半。前军飞报魏延。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厮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阜处用强弓硬弩射来……尘埃起处,前面一军杀至,乃雒城守将吴兰、雷铜也;后面张任引兵追来:前后夹攻,把魏延围在垓心。魏延死战不能得脱。但见吴兰、雷铜后军自乱,二将急回马去救。魏延乘势赶去,当先一将,舞刀拍马,大叫:“文长,吾特来救汝!”视之,乃老将黄忠也。两下夹攻,杀败吴、雷二将,直冲至雒城之下。

刘瓒引兵杀出,却得玄德在后当住接应。黄忠、魏延翻身便回。玄德军马比及奔到寨中,张任军马又从小路里截出。刘璝、吴兰、雷铜当先赶来。玄德守不住二寨,且战且走,奔回涪关。蜀兵得胜,迤逦追赶。玄德人困马乏,那里有心厮杀,且只顾奔走。将近涪关,张任一军追赶至紧。幸得左边刘封,右边关平,二将领三万生力军截出,杀退张任;还赶二十里,夺回战马极多。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张任在落凤坡射死庞统后,随即对刘备大军展开猛攻。魏延和黄忠经过苦战,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谁知刘备又遭张任大军的追击。关键时刻幸好刘备和关平及时出现,这才挽救了危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刘备被张任追击时的举动,叫做“且战且走”,意为意为在战场上边打仗边撤退,后来也比喻一边应付当前的局面,一边另有打算。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凤雏”庞统在与刘璋手下将领作战时中箭身亡,这一点是历史的真实,在《三国志》及《华阳国志》中均有记载。但小说有两处是虚构的。首先是庞统的阵亡地点并非落凤坡。《三国志·庞统传》中明确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

其次,导致庞统阵亡的人也并非是张任。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张任兵败被杀是在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而庞统中箭身亡则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这也就意味着庞统阵亡时,张任早已死了一年,他又怎么可能死而复生来射杀庞统呢?至于庞统被害的真正凶手是谁,这已经无从考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食典故 咖喱的起源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美食典故咖喱起源

最早出产香料的国家包括有印度、印尼、中国等,而当中的佼佼者就是印度。为什么印度能在香料中的成就如此伟大,相信是因为他们终年闷热潮湿的天气所致。天气炎热,除了令人食欲大减之外,也令食物容易变坏及滋生细菌。将食物配入香料,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之外,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更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而咖喱是多种香料的结晶。这是源于印度最初肉食以膻味极浓的羊肉为主,单一种香料并未能僻去其膻味,故便以多种干香料粉末组合而成的浓汁来烹调,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这便是坦米尔“卡利”(Kulry)咖喱的来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制成的酱汁”—就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翻译过来的“咖喱”了。

咖哩起源于印度。“咖喱”一词来源于泰米尔语,是“许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间传说咖哩是佛祖释迦牟尼所创,由于咖哩的辛辣与香味可以帮助遮掩羊肉的腥骚,此举即为用以帮助不吃猪肉与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尔语中,“Kali”是“酱”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蒙恕儿帝国所统治过,其间从波斯(现今的伊朗)带来的饮食习惯,从而影响印度人的烹调风格直到现今。

一位咖哩权威作家BlentThompson对咖哩曾写下这么一段话:在印度kulry一词,并不是真正被使用如我们所认知的一般,除非你专指的是普遍存在于印度,但由英国人归类,把包含着姜、大蒜、洋葱、姜黄、辣椒及油所烹煮的汤或炖菜,其大多为黄色,红色,多油,味辛辣且浓郁。而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咖哩则普遍被定义为由新鲜或干燥香料以油炒香,并加入洋葱泥,大蒜,姜一起熬煮。其中香料并没有一定限制,大多有辣椒,小茴香,香菜及姜黄等。

后来香料、咖喱等传入了以肉食为主的欧洲国家,贵族们都视如珍品,甚至有说为了方便输入更多香料所以大量造船,促进了航运的发展,干状的咖喱原料-不同的香料就是在那时期变得更加流行。因为船运输时,免令香料变坏便以干货形式输出。

时至今日,香料粉末仍大行其道。随着时代进步,煮咖喱变得越来越方便,以往要晒干磨粉再混配、调味,现在固体的咖喱块甚至加热即可进食的包装咖喱已随处可见,咖喱已是一种方便不已的经济快捷又健康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江郎才尽主人公是谁?江郎才尽典故

全文共 2111 字

+ 加入清单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朋友都好奇这个“江郎”指的到底是谁。其实“江郎”正是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江淹,江淹从小就十分聪慧,六岁便能作诗。但到了江淹晚年,他决定罢官回家,有一天梦中江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出好的诗句,因为很多人都说他才尽了。这个故事便是“江郎才尽”的由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江淹,还有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确有其人,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传下来一百四十多首诗,但是对于后人影响更大的是其《恨赋》、《别赋》等文章,不太喜欢文学的朋友,也大多听说过《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郎才尽这个故事在《诗品》《南史·江淹传》均有记录。但是江淹未必是才尽,更大的可能是为了避祸而已。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诗品》中的江郎才尽

钟嵘《诗品》 记载: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朝钟嵘(约468-约518)和江淹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说江淹梦到了前辈郭璞,把他的五色笔要了回去,从此江淹就写不出好的诗文了。

这个故事说江淹的文采来自于前人所授,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江淹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拟古,严羽的《沧浪诗话》特别提到:

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

渊明是陶渊明,康乐是谢灵运,左思就是那个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人物。郭璞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游仙诗的代表人物,游仙诗开山水诗的滥觞,郭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另外郭璞善于看风水,颇具传奇色彩,还是风水学的祖师爷。

据说他的墓地建在了镇江金山寺下的百花洲,老街前些年还特意去过一次,可惜什么痕迹也没有看到。

二、《南史·江淹传》中的江郎才尽

《南史·江淹传》讲了两个故事: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馀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是由隋唐时期的李大师(570年-628年)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年代上比钟嵘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当时的书籍传世已经不多了,估计江郎才尽的故事流传甚广,未必是从钟嵘《诗品》那里看到的。

《南史·江淹传》提到的张景阳是西晋文学家,名叫张协,他与兄张载、弟张亢,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序中将"三张"与"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并提,是当时的名士。

张景阳跟江淹要了“一匹锦”,郭璞跟江淹要了一枝“五色笔”,总之是把江淹的才气都要走了。

于是江淹“为诗绝无美句”,写不出佳句来了,当时的人称之才尽。

三、江郎为什么才尽?萧衍是什么人?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故事,有一点玄幻的色彩。在今天无神论者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江淹后来写不出佳作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古籍记载,江淹是在“宣城太守时罢归”时做的那个梦。做完梦后,特意跟丘迟说,我偷偷留下了“数尺既无所用”,我送给你吧。

丘迟是萧衍的亲信之人,萧衍代齐为帝建立南梁的的劝进文书均为丘迟所作。这种表态更像对梁武帝萧衍的表态。

江淹(444年-505年)经历了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三个时代。短短的几十年中,他看到了数不尽的血雨腥风。

齐高帝萧道杀刘宋皇帝建立齐朝,齐明帝萧鸾杀了侄子继位,为了保住皇位,在位期间把哥哥齐武帝的后代斩草除根。可以也仅仅在位5年。

梁武帝萧衍先后杀了齐东昏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建立了梁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停地杀戮之中,王侯将相跟着一批批倒下。

老年的江淹估计已经看透了这一切,早就不敢出头了。但是,跟他的文才又有什么关系呢?

梁朝代齐以前,齐永明时期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这八个人都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和诗人。

其中的萧衍篡夺了齐的天下,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在萧衍继位以后,原来的诗友们自然要避让三分。

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约也是萧衍的心腹大臣之一,曾经有一次和梁武帝比才学,两人比赛关于“栗子”的典故的多少。二人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比萧衍少了三件事。出宫后沈约说自己是故意输的,担心皇帝输不起,结果梁武帝听说后大怒,后来沈约恐惧而死。沈约时候,梁武帝不肯给他“文”的谥号,改谥号为“隐”。

结束语

隋朝的大诗人薛道衡有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据传说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逼自杀。

三国时候的杨修也有因过于显露才能,引起曹操的不快,最后丢了性命。

江淹当然不是丢了什么五彩笔才写不出诗来,应该是年龄大了以后,看明白了人情世故。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大诗人,自己又何必出风头呢?

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步罡踏斗什么意思?步罡踏斗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在蜀汉的位置一直比较尴尬,自己一心为蜀,但却吃力不讨好,最后还被诸葛亮披上了一个反骨罪。不过魏延的确好像比较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当年在摆七星灯续命时,就是因为鲁莽的魏延把主灯给踢翻了,导致诸葛亮续命失败,有可能借此怀恨在心。不过诸葛亮既然要完成续命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前打好招呼呢?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步罡踏斗”就魏延还有诸葛亮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发生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期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再度来到曹魏西北地区,与司马懿大军展开对峙。司马懿闭门不出,坚决不与诸葛亮大军决战,此举令诸葛亮无计可施。数月之后,诸葛亮的病情加重,不得不施法续命,企望上苍能让自己实现理想。在这段情节中,便出现了“步罡踏斗”这句成语。

所谓的“步罡踏斗”,意为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罡,北斗七星之柄。斗,北斗星。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曹魏,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时间是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开始,一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前后历经六年时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也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得到证实。

诸葛亮之死是不是如小说描述的那样与魏延有关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史料中并无类似的记载。那么,作者为何要将诸葛亮的死与魏延扯上关系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罗贯中的笔下,魏延一出场就是个有“反骨”的人物,注定不会有好下场。而作者将扑灭主灯,导致诸葛亮祈求失败而病逝的罪名放在魏延身上,这会让后来魏延的被杀更加名正言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是谁的典故 李清照还是卓文君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词是一首比较悲伤的作品,其实对古代诗词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致也能猜出“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借用的是谁的典故。那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讲讲这背后的故事,还有该词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其实到了现代,还是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古诗词的,而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或许能发现很多新的东西,还有不同的感悟。偶尔读一读还挺修身养性的,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希望能够坚持。

1、背后典故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该词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名为《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卢氏的早亡使纳兰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词人为了寄托对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词。

2、赏析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词人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词人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词人追悔之情。

3、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朝中高官,是苏轼的弟子,藏书颇丰,李清照自幼在家父熏陶下,饱读诗书,很小的时候便能填词作诗。常有惊人之语。后来她嫁给了为相两年多的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明诚好金石,按现在的话讲,也算嫁入豪门,夫妻感情很好。但赵明诚父亲受到元祐党籍案的影响,在朝中受到排斥,流放,自己的公公赵挺之也因为和蔡京的权斗,主动辞相,家道中落。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很多年,夫唱妇随,过着田园般的惬意生活,好不幸福。后来赵明诚重新被皇帝起用,这期间李清照一直无儿无女,赵明诚在外做官,不久就娶了妾,李清照闻讯很是不悦。赵明诚此后病死,李清照对赵明诚离世非常难过,郁郁寡欢。但她保护着丈夫的金石碑文,想完成丈夫的心愿。

后来遇到张汝舟,张对她展开追求,她49岁的时假二婚嫁给了张,婚后张露出其本来的面目,他其实是看中李清照的钱财,婚后了解到李清照并无多少钱财,心生失望,对其家暴,李决意离婚。

古代女子举报丈夫会坐牢两年,但李清照顾不了那么多,她意已决,在朋友帮助下,只坐了九天牢就放出来了,从此一个人生活,也没有子女。最后李清照流落民间,享年71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昭然若揭的意思和典故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指的是司马昭的野心十分明显,路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般用于指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三国时期,魏臣司马昭继承父兄留下的权势,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用“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的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甘宁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实际上甘宁有一项看家本领一直被大家给忽视,就是甘宁的箭法十分了得。三国中,黄忠、庞德、太史慈都算是用箭的高手,不过我们也知道,古代打仗弓箭的命中率很低,想要完成杀敌并没有那么容易。但甘宁的箭术据说是名副其实的,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拈弓搭箭”就同甘宁有关。一起来看看甘宁的箭法究竟有多厉害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孙权征讨荆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黄祖、甘宁和程普。原文如下:

却说孙权督众攻打夏口,黄祖兵败将亡,情知守把不住,遂弃江夏,望荆州而走。甘宁料得黄祖必走荆州,乃于东门外伏兵等候。祖带数十骑突出东门,正走之间,一声喊起,甘宁拦住。祖于马上谓宁曰:“我向日不曾轻待汝,今何相逼耶?”宁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绩,汝乃以劫江贼待我,今日尚有何说!”黄祖自知难免,拨马而走。甘宁冲开士卒,直赶将来,只听得后面喊声起处,又有数骑赶来。宁视之,乃程普也。

宁恐普来争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黄祖,祖中箭翻身落马;宁枭其首级,回马与程普合兵一处,回见孙权,献黄祖首级。权命以木匣盛贮,待回江东祭献于亡父灵前。重赏三军,升甘宁为都尉。商议欲分兵守江夏。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权从其言,遂弃江夏,班师回江东。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权向黄祖镇守的夏口发动进攻,守将黄祖不敌,打算突围而出,旧将甘宁前来拦截。甘宁唯恐程普抢了自己的功劳,便抢先射伤了黄祖,并将其斩杀。随后,甘宁带着黄祖的头颅向孙权请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甘宁射伤黄祖时的举动,叫做“拈弓搭箭”,意为一手握弓,一手将箭放在弦上,准备发射。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在《三国演义》中,箭法如神的将领不少,曹魏有庞德、徐晃,蜀汉有赵云、黄忠。而在东吴方面,太史慈和甘宁也都称得上是神射手,都在战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当然,如果用历史的真实进行比较,这份名单有真有假,例如黄忠的箭术就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无黄忠擅射的记载。本文所介绍的甘宁倒是名副其实,历史上的他的确有着高超的箭术。

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吴书》载:“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淩操。”后来甘宁归顺了东吴,就因为甘宁射杀了凌操,凌操的儿子凌统还一直想着杀了甘宁为父亲报仇。

不过,尽管甘宁的确射杀了凌操,但小说中所描述的甘宁为了抢功而射杀黄祖的故事却并非历史的真实,真正杀死黄祖的另有其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冯则。《三国志•吴主传》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怀刺漫灭什么意思?怀刺漫灭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不过祢衡性格非常刚烈,典型的不怕死。祢衡和孔融是好友,孔融性格也是个口无遮拦的人,不过祢衡要比孔融更厉害一些。有一次曹操封祢衡为鼓手,结果祢衡一边敲着鼓一边骂曹操,不过曹操这次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交给了刘表。祢衡连曹操都不放眼里,肯定也是看不上刘表,所以行事非常怠慢。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怀刺漫灭”就和祢衡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成语的背后发生什么了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后汉书·祢衡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初年,主人公名叫祢衡。原文如下: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氏。少年时期就非常有才,而且辩才极佳,性格刚强高傲,喜欢矫正时俗,待人接物态度傲慢。兴平年间,他曾在荆州避难。到了献帝建安初年,他又来到许昌游历。刚到颍川时,祢衡就暗怀一张名片。但不久便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以至于名片上刺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

此时的许昌刚刚新建,不少贤士大夫纷纷前来。有人问祢衡说:“你为什么不去投奔陈群和司马朗呢?”祢衡回答:“我怎么能在屠牲沽酒的人手下屈就呢?”此人又问:“荀彧和赵稚长怎么样?”祢衡又答:“荀彧长相好,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肚子大,会吃肉,可以监厨请客。”祢衡唯独对孔融与杨修非常友善,他常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他人都是碌碌庸才,不算什么。”孔融也非常欣赏祢衡的才华。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根据文中“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怀刺漫灭”,意为怀中的名片变得模糊不清,后来比喻为怀才不遇。

祢衡这个人的确有才,这一点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来。不过,他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怼曹操怼刘表,最终被黄祖所杀,年仅二十六岁。是什么让祢衡这位才子变成了喷子呢?除了年轻气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颍川和许昌的这段经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此愤世嫉俗,说话尖酸刻薄,最终变成了喷子,死于非命也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的那张臭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什么 庄周梦蝶的启发是什么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典故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启示

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典故吴刚伐的什么树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吴刚伐树是中秋节神话传说之一,你知道中秋典故吴刚伐的树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秋典故吴刚伐的树,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各地习俗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猜你喜欢:

中秋典故吴刚伐的树

吴刚伐的是桂树。月宫里有一棵五百年的桂树,有一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修道成仙,什么也不干,也不读书,这让玉帝很生气,就把吴刚囚禁在月宫里,指着那棵桂树说,你把他砍倒了,我就让你得道成仙,吴刚举起斧子,一斧子 下去,砍刚刚砍开一道口子,那砍开的地方马上就愈合了,吴刚接着砍,可每砍一斧,伤口马上又愈合,就这样反复,吴刚至今也没有把桂树砍倒。

中秋节的其它典故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长驱径入什么意思?长驱径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当年进攻襄樊,水淹七军还擒于禁斩庞德,一路势不可挡。这时候徐晃站了出来,挡住了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还将关羽击败,不然关羽可能就要一举拿下樊城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胜利,关羽才始终不甘心想要扳回一城,时间上一拖,孙权背地里联合曹操一起除掉了关羽。长驱径入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和关羽还有徐晃之间的战役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晃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徐晃。原文如下: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徐晃扬言将向围头屯发动进攻,却秘密进攻四冢。关羽发现四冢即将被攻破,亲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迅速发动进攻,关羽败退。徐晃率部一路猛追,突破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并冲进了关羽的军营。关羽大败,有不少手下将士投沔水而亡。

曹操在战后下令说:“敌军营区防御工事多达十重,徐晃将军冲进敌阵大获全胜,攻克敌军营垒,斩杀敌军首级。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人像徐晃将军那样进军迅速而进展如此巨大的。匡况且樊城、襄阳被包围,其难度超过了当年的莒县、即墨。徐晃将军的功绩,也超过了孙吴和司马穰苴。”徐晃获胜返回摩陂时,曹操亲自在军营外七里处迎接,后以酒宴为徐晃庆功。曹操举起酒杯劝酒,对徐晃表示:“能保全樊城和襄阳,都是将军您的功劳。”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长驱径入”,意为进军迅速而顺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率部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派出的于禁大军被劝谏,襄阳和樊城的局势愈发危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晃临危受命,率部与关羽作战。在战斗的过程中,徐晃巧施良策,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还解了襄阳、樊城之围。徐晃在此役中展示的冲了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难怪就连曹操也对此自愧不如。至于到关羽,此战的失利意味着围攻樊城和襄阳图谋的彻底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尔邦节如何庆祝?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新疆维吾尔族、回族、哈萨族等少数民族欢度过节,宰羊、买各种食品也成为新疆古尔邦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他们的餐桌上,油馓子、馕、切糕、开心果、杏仁、红枣、苹果、葡萄、提子、葡萄干等各种节日的特色美食让人垂涎三尺。

油馓子

油馓子是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节日食品,形状美观、色泽黄亮、酥脆爽口。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上,家家户户的餐桌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烤馕

烤馕既是新疆各族人的主食,也是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更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食品,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

土馕

馕的种类有很多,除烤馕外,还有一种叫“土馕”的,在新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在如此重大的古尔邦节上,自然也是少不了它哦。

葡萄干

新疆盛产葡萄,这葡萄干可是新疆最享负盛名的特产之一,营养美味。新疆葡萄干的加工方法有二:一为在阳光下直接曝硒,制成褐色葡萄干。二为在荫房中晾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晏然自若什么意思?晏然自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晏然自若这个成语算是非常冷门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次就来为大家讲讲晏然自若这个成语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背景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奠基者孙坚击退董卓立功,但因为天下诸侯不合最终也没能杀掉董卓。但是孙坚虽然立过很多功劳,但是他的名声在三国当中并不算好,而且很多人都想要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随着这个成语一起来了解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孙破虏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主人公是孙坚。原文如下: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汉灵帝病逝后,董卓专权,在京城洛阳肆意妄为。各州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率部参与,向洛阳进军。荆州刺史王睿以前对孙坚非常无礼,孙坚途径荆州时就将他杀死了。等到了南阳,孙坚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南阳太守张咨听说孙坚大军来到,沉静如常,非常镇定。孙坚赠送酒肉给张咨,张咨也于次日来到孙坚军中答谢。

酒宴开始后不久,长沙郡主簿进来对孙坚说:“前日来到南阳,南阳郡既不休整道路,也不为我军准备军需物资,请您将南阳郡的主簿抓来问话。”张咨大为恐惧,想要离开,但却被孙坚的部卒团团围住。过了一会儿,主簿又进来对孙坚说:“南阳太守迟误阻碍义兵,导致我军不能迅速前往洛阳征讨董卓,请将他羁押,按照军法处置。”于是,孙坚便下令将张咨拉出去在军门前杀死。南阳郡士民大为惊恐,满足了孙坚军队的所有要求。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以上记载中所提到的“晏然自若”,意为沉静如常,非常镇定。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提到孙坚,后人大都认为他一心为国铲除奸贼,杀敌有功。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董卓专权,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都在这乱世中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在这些人中,最早暴露狼子野心的便是孙坚。身为荆州长沙郡太守,孙坚利用北上讨伐董卓的机会,肆意杀害属同一阵营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由罗织罪名杀死了同僚、南阳郡太守张咨。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借机控制整个荆州。

孙坚的这一丑恶行径也遭到了不少关东诸侯的反感。虽然他在讨董战争期间战绩卓著,但却是臭名昭著。袁术之所以听从部下的建议停止孙坚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贪泉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来历和典故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贪泉在广州市西北郊石门附近,据说不管谁喝了这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现在已经成为有名的景点,很多人前去观赏这神奇的贪泉。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距广州20里的石门有“贪泉”,相传喝了“贪泉”之水便会生出贪欲。此地官员取饮于“贪泉”,所以贪名昭著。贪官因贪获罪后,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归咎于“贪泉”,认为“贪泉”之水让他们变得比较的贪。吴隐之去广东做官,为官很清廉,听传闻离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有一口泉叫“贪泉”,据说不管谁喝了这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当时吴隐之不信这个邪,到广州后,他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来到贪泉,掬水而饮。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粗茶淡饭,衣物器具也十分简朴,人们通过其中的缘由理解到,世界上没有让人能贪心的水,只有人的那颗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狡兔三窟来自《战国策》的名篇《冯暖客孟尝君》。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暖,他足智多谋聪明善辩,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冯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孟尝君见到冯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冯暖以他的名久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烩。冯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典故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说的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项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归了楚国。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注:后楚怀王熊心)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都有哪些传统活动 维吾尔族人怎么过古尔邦节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聚礼: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们都会沐浴全身,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乡亲拜节:礼节性拜节活动中,维吾尔族人会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之后才是亲朋好友;举行比赛活动:节日当天十分热闹,会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都有哪些传统活动

1、参加聚礼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古尔邦节,非常有仪式感,节日的早晨,人们都会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在聚礼之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2、乡亲拜节

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人们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来表示慰问,之后给邻居和长者、亲朋好友。

3、举行比赛活动

维吾尔族过古尔邦节会举行盛大的比赛活动,场面一度热闹,像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随处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始料不及什么意思?始料不及典故介绍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221年,刘备亲自率领四万人马进行伐吴,夷陵之战就这样爆发了。当时蜀汉和东吴之间的边界在巫山附近,刘备派出吴班、冯习等人率领三万部队作为先锋,誓要夺取峡口攻入东吴境内。蜀军起初士气正旺,孙权一边对面刘备,又担心曹魏趁机发难,于是派出使者想曹丕提出修好。这次介绍的成语“始料不及”,就和夷陵之战其中的一场战役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关兴、张苞、沙摩柯和甘宁。原文如下:

(韩)当回顾众将曰:“谁敢冲突蜀兵?”部将夏恂,挺枪出马。先主背后张苞挺丈八矛,纵马而出,大喝一声,直取夏恂。恂见苞声若巨雷,心中惊惧;恰待要走,周泰弟周平见恂抵敌不住,挥刀纵马而来。关兴见了,跃马提刀来迎。张苞大喝一声,一矛刺中夏恂,倒撞下马。周平大惊,始料不及,被关兴一刀斩了。二小将便取韩当、周泰。韩、周二人,慌退入阵。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那八路兵,势如泉涌,杀的那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吴王闻之,哀痛不已,具礼厚葬,立庙祭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御驾亲征,率领御林军来到前线,与东吴大将韩当、周泰对阵。在两军的交锋过程中,张苞刺死夏恂,关兴斩杀周平,吴军大败,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正在养病的甘宁得知敌军到来,上马迎敌,最终被蛮王沙摩柯射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始料不及”, 意为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小说中出现的这段战斗场面,都是作者的虚构而并非历史的真实。尽管夷陵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这段描述中出现的关兴和张苞二人却从未上过战场。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夏恂和周平二人,也是坐着为突出关兴和张苞的神勇而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并非真实的三国历史人物。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蛮王沙摩柯,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参与了夷陵之战。据《三国志?先主传》载:“(陆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三国志?先主传》称:“(刘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可见沙摩柯原本是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不过,小说中提到的甘宁死于沙摩柯之手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因为按照《三国志?甘宁传》的记载,甘宁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已经病逝。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死而复生参加夷陵之战了。

说完了历史上的沙摩柯,再来谈谈他在小说中的表现。在小说当中,提到沙摩柯的地方一共有三处,首先便是此次射死甘宁,之后是击败东吴将领淳于丹,最后是被周泰斩杀。有部分武评爱好者认为沙摩柯是容易被忽略的蜀汉猛将,武艺很高。其实,这个结论是不对的。甘宁之所以不敢与沙摩柯单挑,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沙摩柯的长相特别,书中说他“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此时的甘宁有病在身,原本就精神恍惚,见到沙摩柯这副模样,不敢交手也是正常的。至于说到沙摩柯的真实武艺,他与周泰的交锋最能说明问题。小说第八十四回提到:“时有蛮王沙摩柯,匹马奔走,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泰所杀。”

在蜀汉早期名将中,除了黄忠和沙摩柯之外,还有一位以箭法著称的将领,他便是益州名将严颜。在小说第六十三回中,严颜曾经一箭射中张飞的头盔。此后,他在与张飞有过一次单挑。书中描述到:“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以严颜的武艺,张飞仅用了十个回合便将其生擒。而沙摩柯的对手周泰并非小说中的一流高手,在张飞手下能不能撑过十个回合都是个疑问。两相对比,沙摩柯的武艺比不上严颜。有武评爱好者说沙摩柯的武艺能在蜀汉前期武将中位列前十,这让五虎将及李严、关平、魏延、周仓、严颜等人情何以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尔邦节是不是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吗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是全世界穆斯林的盛大节日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过古尔邦节,比: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回族等,但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是不是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中的“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其意为“牺牲”“献身”,所以这个节日也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古尔邦节在全世界都很流行,是所有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全球有很多国家都过此节,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很重视该节日,但并未列入我国传统节日之中,也可以说古尔邦节算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