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京的名字由来(优秀20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望京的名字由来,欢迎阅读!

浏览

1202

文章

114

篇1:黄藤酒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黄藤酒名字是由一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其实就是指绍兴黄酒,在宋朝的时候,绍兴是将这种黄酒进贡的,然后陆游喝了这种酒之后写了一首关于爱情的诗,其中是将绍兴黄酒叫做了黄藤酒,所以后来人们把绍兴黄酒叫为了黄藤酒。

绍兴黄酒是浙江省绍兴市的特产,它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绍兴黄酒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味道变得更浓烈,所以说绍兴黄酒也被称为老酒。绍兴生产黄酒的历史很悠长,根据文献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酿酒业已经很普遍了,到了南北朝时期,绍兴黄酒已经成为了皇室会喝的酒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阿长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阿长名字由来源于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在他的原文中是这样记载的:“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

这一段主要描述了自己小时候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长妈妈的善良与朴实,文章在语言上也是充满了真情。

从侧面主要变现出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卑微的社会现象,在写阿长是,连一个具体的买哪个字都没有,从而与后文她为“我”买了《山海经》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它的淳朴善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台风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台风名字一开始是气象员借机讽刺政治人物来命名,后来重新定义为14个成员国和地区共提供140个名字来轮换重复使用。

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是没有名字的,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后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原则,制定出一个命名表,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地区、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早期命名由来:借机讽刺政治人物

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是没有名字的,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1949年飓风哈里就是因哈里斯·杜鲁门而得名,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飓风登陆地佛罗里达州视察。

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哈里”袭击佛罗里达州,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哈里”是因为飓风登录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此地视察;不久后,有一次更大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州,这次人们将其戏称为总统夫人“贝斯”。从此开始,很多国家似乎约定成俗地将台风用女性的名字命名,这一做法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坚持这一做法,很多国家坚持沿用女性命名法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重新定义命名方法:140个名字轮换重复使用

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原则,制定出一个命名表。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地区、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中国大陆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已被除名)、海棠。

中国香港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启德、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

中国澳门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

命名的含义:文雅、祝福

有趣的是,国际上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数的名字都具有文雅、祝福、和平之意,如茉莉、彩云、蝴蝶、海棠等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名字似乎与台风本身带来的灾害不太协调,这是因为台风带来大风大雨的同时也带来了充足的降水,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一般情况下,台风的名字都还是很动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台风卡努名字的由来 台风卡努目前多少级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7月28日凌晨,今年的第6号台风“卡努”生成,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台风卡努目前为热带风暴级8级台风。台风卡努的名称源自泰国气象部门,取自热带水果菠萝蜜。

要明确的是,“台风”这个词汇,除了在中国使用之外,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的称呼。在北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它被称为“飓风”,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被称为“台风”,而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地区则被称为“热带气旋”。这种不同的称谓反映了台风在不同地区的出现频率和强度。

台风的生成通常发生在热带海洋地区,而具体的生成条件和路径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海温,通常需要在27℃以上的海水温度下才能形成台风。此外,还需要适当的大气环境条件,如稳定的上层气流和足够的湿度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对于一次台风的路径和强度,预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气象观测、卫星图像和模型计算等手段,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预测和监测,并向公众发布相关预警信息。然而,由于气象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台风预测的准确性仍然有所偏差。及时关注最新的预报和注意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台风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狂风暴雨,还包括海啸、洪涝、山体滑坡等多种灾害。特别是对于沿海地区和山区地区,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人们应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确保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应该加强对台风的了解和预测,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与此同时,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减少其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台风和其他自然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台风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4175 字

+ 加入清单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中央气象台对热带气旋的编号法则

中央气象台对每年发生或进入到赤道以北、东经180°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底层近中心最大平均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名字是怎么取出来的

西北太平洋地区一直没有统一的台风命名。美国和菲律宾制定了自己的命名表,特别是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但是这样的命名并不是权威的命名,许多国家并不接受。如菲律宾采用自己的命名,我国采用自己的编号,很不统一。随着亚洲的经济腾飞,亚洲国家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使用自己的热带气旋名字,而不是只由美国人取的名字。

给热带气旋起名字的建议是在1997年底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由中国香港代表提出的,立刻得到包括中国在内大多数成员的积极响应。会议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具体研究执行的细节。会后,台风研究协调小组积极开展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并于1998年8月在北京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热带气旋命名问题。亚洲名字的特点是由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共同来取名字,因为大家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不同,对名字的含义、发音都很敏感。北京会议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命名的原则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即一票否决)。

命名方案确定后,各个成员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本国提出的候选名字,逐一进行审议。由于采取一票否决制,只要有人提出疑义,该名字就被否决。有的国家提出的名字几乎全被否决了。然后又重新提出新的命名,再讨论。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原则通过了热带气旋命名表。

1998年年底,台风委员会在菲律宾召开了第31届会议,其中一项议题就是讨论台风协调小组提出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案。会上菲律宾代表提出要更换其原来的提名,为此,台风协调小组又临时召开会议,专门审议菲律宾提出的名字。在达成一致后,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了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命名方案,决定新的命名方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ABLE, BAKER, CHARLIE等)来命名热带气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

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BOB 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

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608号热带风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个热带气旋,当它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时,就称为9608号强热带风暴,继续发展成为台风时,就称为9608号台风。当然,当它又衰减成热带风暴时,它又称为9608号热带风暴了。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从2000年1月1日起,我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2000年的第1号热带气旋名字为“达维”,由柬埔寨提供。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台风)命名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而热带气旋是指热带地区形成的一种低压。它不断旋转,并伴随着大风和强降雨天气。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划分为4种类型:中心风力在7级和7级以下的称热带低压,8到9级称热带风暴,10到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级和12级以上称台风。这4种类型热带气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相互转化。

根据台风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里的14个名字(每个成员提供1个名字),按每个成员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台风的由来

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热带气旋的预报责任区

中央气象台关于热带气旋的预报责任区是指105?E~180?E、赤道以北的区域。各级气象台站按服务责任或行政区划规定而制作、发布热带气旋预报和警报的区域。另外,中央气象台还对除上述区域的全球其他海域进行热带气旋监测。

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集美南薰楼在哪里,南薰楼的名字由来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集美的南薰楼是来到集美之后一定要去游玩的一个地方,如果你没有到南薰楼走一趟,你一定会很遗憾。但是很多人玩过之后就会很想了解这里为什么会叫做南薰楼。那么南薰楼的名字由来是什么呢?本期集美文化来告诉你!

南薰“与”延平“楼毗邻,中隔李林园,主楼高达十五层,左右护楼七层,如鸟翼后展,矗立在浔江西岸的制高点。全部用细纹花岗岩建造,绿瓦飞檐,民族风格鲜明。成排绿树婆娑于”道南“、”延平“之间,海浪拍岸,有节奏地回荡在高楼的上空。

在集美学村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立面装饰,南薰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南薰楼塔楼顶部的”集美“二字,更使这栋楼成为集美甚至是厦门的标志。但是因为南薰楼已经有46年的历史,几年前楼房整体已经出现不少严重问题。

如今,经过建筑专家的反复多次论证,对南薰楼的整修方案已经完成,近日起正式动工。建成于1957年的南薰楼呈Y字型,由一座15层的主楼,以及两座6层的副楼组成,为当时厦门第一高楼。由于当初在建筑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如今房子出现了基础下沉,墙体、柱体断裂等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15层的主楼结构更加复杂。由于这是一座从下到上由大变小的塔楼结构的建筑,每隔几层,建筑的结构就发生变化。有关部门为此请专家专门对主楼的各个细部进行了全面测绘,制定出了严密的施工方案。现在施工单位要把里面的楼板全部拆除,换成钢筋混凝土的楼板。而对立面装饰部分,则最大限度的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诗经·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陈嘉庚先生以”南薰“来作楼名,正寄寓着他”教育立国,科学兴国“的伟大理想;而南薰楼的建筑设计更蕴含着陈嘉庚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南薰楼楼身门窗大又多是西方的模式,而楼顶则是嘉庚瓦压顶,中华亭榭镇峰,这不是表达了陈嘉庚先生一生所追求的祖国强盛,超越西方强国的崇高理想和愿为之而奋斗的壮志吗?

1985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厦门,一下飞机就直奔集美,在南薰楼前漫步,而后又赞美集美中学是世界上他所见最美的中学,这无不与南薰楼所显示的地标作用有直接的关系。进入新世纪,随着南薰楼的非常价值被赏识,南薰楼的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她那竹筋夹钢筋的水泥板被彻底改造。楼身加固了,楼外装上了新光源夜景灯,南薰楼这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焕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她仍然是厦门新时代难以比拟的地标。

【结束语】每个人都会想要去一个很舒心的地方,集美这个地方正好适合。就算是带老人也可以经常到集美来游玩。这里真的很不错。

你可能也喜欢:

你知道,沧州特产有哪些吗

旅行必知:哈尔滨著名建筑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武汉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武汉名字由来历史

在西汉的时候,武汉已经有了最开始的样子,武汉最开始时候叫做江夏郡。到宋朝的时候,武汉被称之为鄂州,并且第一次成为了行政单位。在明朝的时候,汉口镇也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到了清朝时,汉阳城区、汉口城区和武昌城区被称为武汉三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政府的政府选为了武昌。在1927年,国民政府将汉阳、汉口和武昌三镇合并成为了一个区,并且改名为武汉。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它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组成,它也被人们称为江城,它更是有“九省通衢”的美名,由此可见武汉在中国的交通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武汉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黄鹤楼就建在武昌,在它的边上就万里长江。现在的武汉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它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同时也拥有众多著名学府。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截至2021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鹳雀楼名字由来:最初因为鹳雀楼视野比较开阔,登上楼顶有着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所以取名为云栖楼。后来又因为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且腿长,毛呈灰白色,像“鹳雀”的鸟经常成群的栖息在高楼上,后来又叫做鹳雀楼。

鹳雀楼又叫做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总建筑面积为33206平方米,该楼建设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遭到了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新修建;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地对游客开放。

鹳雀楼是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是三层四檐,内部有九层使用空间,并且设置了电梯以及楼梯组织垂直交通。该楼跟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四大名楼,还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叫白皮书 白皮书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白皮书,最初是因为书的封皮和正文所用的纸皆为白色而得名。“白皮书”是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作为一种官方文件,白皮书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目前,白皮书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白皮书名字由来

各国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的就是白皮书。封用蓝色,叫蓝皮书;用红色,叫红皮书;用黄色,叫黄皮书;用绿色,叫绿皮书等。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英语中“WHITE PAPER”和“WHITE BOOK”汉语均译做白皮书。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在英国,“WHITE PAPER”主要指政府发表的短篇幅报告。任何题材、任何组织机构均可使用,亦可用于包含背景材料的政治性官方声明。而“WHITE BOOK”篇幅较长,内容更为重要和充实,主要是有关重大事务的一种官方报告书。

“皮书”最早源于政府部门对某个专门问题的特定报告,通常这种报告在印刷时不作任何装饰,封面也是白纸黑字,所以称为“白皮书”。在不少国家,政府发布报告时使用“白皮书”已基本成为惯例,如我国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国2004年国防白皮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鸡鸣寺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鸡鸣寺名字是因鸡鸣山而得名。原先该山叫做北极阁山,又叫“鸡笼山”。后来1381年,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后,知道了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选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为“鸡笼”,显然不符合圣意,于是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叫做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不仅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还是皇家寺庙之一,香火一直旺盛不衰,自古以来,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朝第一寺”的美称。在南朝时期,和定山寺、栖霞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吴的栖玄寺,寺地址是三国时期吴国后苑之地。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并创造了道场;东晋后此处就被辟为廷尉署;南梁大通元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立了同泰寺,曾四次“舍身”于此,并在寺院内颁布了《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这里变成了真正地佛教胜地,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在此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烧狮子头菜名的由来 红烧狮子头名字怎么来的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隋炀帝南下时,见扬州的四大名景十分留恋,于是回宫后命御厨以四景为题做了四道菜肴,分别是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到了唐代,郇国公宴客时也做了这四道名菜,宾客们认为“葵花斩肉”这道菜犹如“雄狮之头”劝酒郇国公应佩狮子帅印,郇国公大喜,为纪念盛会,将“葵花斩肉”改名“狮子头”。

红烧狮子头菜名由来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官宦权贵宴请宾客也都以有这四个菜为荣,奉为珍品。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郇国公高兴的举杯一饮而尽,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脍炙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天津狗不理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对于狗不理包子这个名字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

1、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生意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狗不理了。

2、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胡马八破名字由来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胡马八破”是济南城最地道的川小馆,它的来历据说是因为老板姓胡,老板娘姓马,“八”在南方谐音是发,“破”就是不破不立,所以才取名为“胡马八破”。

天下唯美食不可辜负,在济南必吃的川菜店就是“胡马八破·川小馆”,里面的川菜一道比一道正宗,保管你吃过还想吃,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胡马八破”这么有特色的店名是怎么来的呢?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详细内容

1

“胡马八破”位于济南市历下区会展路与会展东路交叉口路西,临近高新万达和会展中心,坐落于路边的灰白色二层小洋楼,里面却是年代感极强的风格,空气中充斥着麻辣鲜香的味道,墙上还书写着“感谢青春、致敬麻辣”的字样。

2

店内扫码点餐,其中自助五元餐包括:无限量米饭、三种零食小碟、一壶超好喝的茶;招牌菜有「八破芋儿虾」、「麻得跳」、「酸梅汁」、「冷吃牛肉」、「手工冰粉」和「红糖糍粑」等等。

3

「八破芋儿虾」:芋头软软糯糯的,虾也处理的挺好,一串串的穿起来的,量也不少。

4

「麻得跳」这个菜采用的是牛舌,吃进嘴里脆脆的,很劲道;而且里面的莴笋跟花菜的口感也特别好。

5

「手工冰粉」的红糖味很正,里面还加上葡萄干跟花生碎丰富口感,分分钟见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城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满节气名字的由来一览

全文共 195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一些著作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满节气名字由来一览,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

小满节气美食

小满一鲜:黄瓜

小满时的黄瓜特别脆嫩,水分充足,夏天天气闷热,生吃黄瓜有生津解渴、降暑清热的作用。黄瓜尾部含有较多的苦味素,能降火、开胃,可惜很多人都扔掉不吃这一节。另外,黄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脂肪的吸收,非常适合减肥健身的人食用。黄瓜的吃法很简单,可以直接洗干净生吃,这样维生素流失最少最营养。但是黄瓜凉,不宜多吃,每天最多只能一根。

小满二鲜:蒜苔

小满时节,正是蒜苔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的蒜苔脆嫩而甜。由于夏日温度高,天天吹着空调,人们身体很容易导致寒气入侵。而此时的蒜苔中的辛辣素,能驱寒暖胃。小满前后,多吃一些蒜苔好处多多。

蒜苔的做法,我们可以把蒜苔炒和猪肉一起爆炒。首先把蒜苔清洗干净,切成小段,和猪肉一起放入锅中炒熟,香味十足,非常适合小满时节吃。

小满三鲜:樱桃

小满节气,正是山东大樱桃成熟上市的季节。酸甜可口的樱桃可以益脾养胃、祛风胜湿。《名医别录》中记载,“吃樱桃,令人好颜色,美志”。樱桃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女生多吃些樱桃好,樱桃中的花青素,可以抗衰老。樱桃虽好,但是它是热性水果不宜多吃,每天10粒樱桃比较好。樱桃可以生吃,脾胃不好的也可以榨汁。樱桃洗净榨成汁,加上冰糖当饮料喝。

小满节气习俗

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忙收种

黄河流域各省份,农历四月刚刚忙着收麦打场。珠江流域播种秋稻,东北则正是棉花、小麦以及大豆下种的时期,高粱刚刚长出,又必须锄去杂草,剪除劣苗,小满节气正是农忙之时。

小满节气名字的由来

立夏之后的十五天,就迎来小满节气,交节日期在公历5月20日至22日之间,隶属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夏季节气中升温速度最快的一个。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在此时开始灌浆,渐趋饱满,但还只是“小得盈满”阶段,仍需一些时日才能完全成熟,故称小满。所以小满也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第一,与农候相关。“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24个节气中,22个节气名的含义都没有争议,仅仅小满、芒种之名有分歧。小满与芒种名字的由来,“古人名节之意”,“皆为麦也”。小满时节的物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对于我们而言,小满是夏,对于麦子而言,小满是秋,所谓“麦秋”。“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也。”

第二,与降水相关。谚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和风细雨少了,疾风骤雨多了,雨水常常以急促而凶悍的方式降临,超出地表的承载能力。河水暴涨、乡村没田、城市“看海”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了。有人觉得降水量几十毫米似乎很微小,但实际上,如果一小时降水几十毫米便可能迅速造成灾害。

从农候上看,小满是麦子籽粒乳熟、将满未满的时节,芒种是收麦子、种稻子的时节,所以才有“小满赶天,芒种赶刻”之说。“夏收要紧,秋收要稳”,与秋收相比,夏收的节奏更快。毕竟“法律有宽大,节气不饶人”。

农耕社会起源的节气中,小满、芒种是物候节气,也是农桑相关度最高的节气。作为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麦对于天气的习性喜好是完全不同的——稻要热,麦要凉;稻要泡,麦要燥。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往往是24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时节。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超越南方。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

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节气之名,写照着人们对于籽粒的那份殷切。“小满谷,当年福。”以五谷为养,便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这既是一时物候,也是一种心态,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祝融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祝融”是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祝融是“光融天下”的意思,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

关于祝融的典故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人们有了火种却不会保留和使用,后来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黄帝就封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场。

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记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夕名字由来和历史起源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又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名字由来历史起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1夕节的禁忌

不能想和做恶事

在古人眼里,“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可以说,七夕是超级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说:“初七日勿想恶事”。在这种双吉的日子里,不要说想坏事了,做坏事更是不行。

不适合男女交配

七夕这天是道德腊,古代的腊日是祭先祖、百神的日子,道教把古代的腊日习俗继承了下来,是日犯者削禄夺纪。所以,这一天不适合男女交配,否则就会削禄夺纪,削去福禄,夺取寿命。

禁忌结婚

七夕在汉代以前民间是一个禁忌的日子。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巳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由此可证当时因为牵牛和织女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间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

不能吃鸟

不可以吃鸟类,包括鸡鸭带翅膀的,这一点禁忌大家也可以猜到,因为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的日子,而鹊就是鸟类,这一天吃带翅膀的鸟类也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会使自己未来的婚姻不顺等等。

情侣要牵手

在湖边游玩时情侣两人不可不牵手。当然古人认为这一天在河边游玩的男女必须要互相牵手,为的是不像牛郎织女那样永远分离,避免灾难的发生。

2夕节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是表达爱情和美好愿望的日子。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节也寓意着人们向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这一天,许多情侣会一起庆祝,送礼物、表白爱意,增进感情。同时,七夕节也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乞巧、编织鹊桥等传统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3夕名字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7月7日被称为七姐诞,而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由于祭祀多在傍晚,古时候晚上被称为夕,因此被称为七夕节,其他的双七,星期,女节,乞巧节,等等称谓都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一些习俗而起的名字,但是最具中国发展特色的名字就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也就成为了我国一个象征爱情的美好节日,十分具有浪漫特色。

4夕历史起源

起源一:生命周期崇拜

在古代的时候,七七其实是一个生命周期,《黄帝内经》这本书说到,女人一般都活不过49岁,每七岁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最多活11个周期。这本书中还强调14岁来月经就可以结婚生子,活到49岁就已经马上就要结束生命周期了。其实对古代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是可以理解的,七这个数字在西方指的是相遇,所以双七所代表的节日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起源二:七姐诞崇拜

这里所说的七姐,其实就是织女星所代表的织女形象,在民间一般信奉为情侣,儿童以及妇女的保护神,一般古时候7月7日晚上不仅会设香案,还会备宴祭祀七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求七姐保佑自己今后的健健康康,还未成婚的女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段好的姻缘,如果已经结婚生子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因此不仅是未婚女子可以过七夕节,所有的女性都是可以在这天得到尊重的。

起源三:牵牛织女星象崇拜

现在在一些污染比较少的地方,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两颗最亮的星星,牵牛星和织女星中间相隔了天琴座,狐狸座,天箭座,等三大星团,而中间就是一道长长的银河,再加上民间神话故事的渲染,在古代的牛宿星宿体系中,怡河东岸就好像有两个倒置的三角形,看起来就好像牛角,这颗星星就被称为牵牛,织女星是天琴座西北侧一个全天象中第五亮的星星,比牵牛星还要亮,古代民间关于这种自然天象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一般认为信奉这两个星象可以保佑来年的耕种以及产量。

5夕节的现代庆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七夕节在现代的庆祝方式也在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乞巧和观赏星星,人们还会在这天进行各种浪漫的活动,如举行情人节晚会、观赏焰火表演、约会赏月等。商家也会推出七夕节的特别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礼物和纪念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雀鱼名字的历史及由来

全文共 1964 字

+ 加入清单

孔雀鱼是目前在我国非常普及的热带鱼,由于孔雀鱼的体色绚丽,体型也非常优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孔雀鱼的别称有凤尾鱼、彩虹鱼、百万鱼、库比鱼,而对于孔雀鱼这个名字由来并不是非常单纯的由它们的体型来的,小编就为你整理了孔雀鱼名字的由来及演变。

孔雀鱼(详情介绍)

1861年,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来自巴巴多斯(Barbados)的孔雀鱼标本,由于他没看到Peters曾经做过的描述,而误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鱼种。Senior Filippi也发现这种鱼看上去和花鳉(Poecilia)属的鱼十分相似,于是将它称作Lebistes poeciloides。

几乎是与此同时,1866年,英国生物物种收藏家、传教士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1836-1916)从特立尼达(Trinidad)向伦敦博物馆寄运了一些孔雀鱼的标本,经大英博物馆的Albert Gunther博士鉴定此标本为新的物种,将它们命名为Giradinus guppyi。有趣的是,A。 Günther并没有承认先前Peters的命名,因为Peters只是给出了雌鱼的生物学描述。为表彰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的功劳,遂以Guppy作为该鱼的英文俗名。由此,孔雀鱼的名字便在欧洲大陆流传开了。

在柏林博物馆,当年Gollmer先生寄去的孔雀鱼只有雌鱼被命名为Poecilia reticulata,而同时装有雄鱼的两个标本瓶则最终贴上了Giradinus guppyi的标签。很明显,这些标签是在1866年以后被人贴上的。世人一直无法了解Peters迟迟不对雄孔雀鱼进行生物描述的确切原因。众所周知,Gollmer先生是将孔雀鱼的雄鱼和雌鱼装在同一个瓶罐中运回德国的。按一般推理,由于Gollmer先生并不是鱼类专家,当他捕获这种鱼时,他理应注意到雌雄鱼的明显的体色差异而很容易误认为它们是不同种类的鱼,进而会用不同的瓶子分装雌雄鱼。可Gollmer先生的做法却刚好相反。且不说孔雀鱼的雄鱼和雌鱼被装在同一个瓶罐中这一事实,以Peters这位受过鱼类学高等科班教育的生物学家,也肯定应该知道花鳉(Poecilia)科鱼的同种异态性,因为早在1848年,Heckel就已经对绿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雌雄异态性进行过生物学上的描述。Gollmer先生在运输瓶上的标签、Gollmer先生与柏林方面的缺乏沟通以及Peters根本就不知道雄鱼也属于卵胎生鳉鱼的推测可能都使得这个本来就很容易混淆出错的鉴别工作变得越发错综复杂。至于孔雀鱼是卵胎生鳉鱼这一事实,直到后来水族爱好者们开始饲养此鱼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到1853年为止,英国、法国、德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动物园都兴建了水族馆,这些水族馆逐渐演变为动物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1853年到1859年的数年间,很多人都声称首次“发现”了孔雀鱼,众多稀奇古怪的由这些发现家们命名的孔雀鱼的名字也就随之而来。

孔雀鱼(详情介绍)

1908年,Siggelkow首次将活体孔雀鱼以Giradinus guppyi鱼的名义进口至德国。随后几年中,孔雀鱼及其俗名Guppy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了。

到了1913年,当Regan开始将孔雀鱼的所属科修正为Poecilidae时,在柏林和伦敦的那些鱼标本也被确认为属于同一种鱼,并被重新命名为Lebistes reticulatus,并承认Peters的工作为第一次有效的生物学鉴定。

1963年,Rosen和Bailey对孔雀鱼的分类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变更其种属名为Poecilia reticulata,他们也对Peters于1859年对该鱼的生物学描述的有效性再次给予了承认。

不幸的是这个命名故事还没完。没隔多久,Poecilidae的名字再次受到重新核定,并“返古”般用回以前的Lebistes reticulatus,对于孔雀鱼,这一名字似乎更加贴近。但是谁又知道,孔雀鱼命名的命运就是那么扑朔迷离,一些其它国家的科学家们竟然鬼死神差地又将孔雀鱼重新命名为Poecilia Gollmer,据称此举是为了纪念Gollmer先生最初的贡献。

不管怎样,网纹花鳉(Poecilia reticulata)这个最初的学名直到今天还在使用。Gollmer先生被公认是孔雀鱼的发现者,他生前恐怕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发现的这种美丽小鱼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居然会产生那么多形态各异的变种,而且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热带观赏鱼品种之一。

孔雀鱼的名字来源是一段比较复杂并且很长的故事,不过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能更深入的了解孔雀鱼,最重要的还是饲养出健康漂亮的孔雀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杨枝甘露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172 字

+ 加入清单

杨枝取名创意来源于观音手中的净瓶。在传统的画像中观音菩萨右手持杨枝,左手拖净瓶,而瓶中的露水便叫杨枝甘露。观音菩萨手中的杨枝甘露会带给人幸运与吉祥。

而现实中的则是一种美味的港式甜品,清凉、甜美、爽滑,一样可以带给品尝的人无限的幸福感觉。杨枝甘露就是芒果柚子西米露,取名雅致,形色黄艳,滋味酸甜相间,清馨柔美。如果在加上一个冰淇淋,更是完美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菊儿胡同名字的由来,菊儿胡同在哪儿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菊儿胡同是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胡同,以前是成为局儿胡同,在清乾隆时期被称为桔儿胡同,因为同音,后来就直接成为菊儿胡同。那么在胡同文化中,是如何解释菊儿胡同名字由来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称由来

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的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历史变迁

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菊儿胡同,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大街,“文革”中一度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今名。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上海与北京的区别,弄堂和胡同的区别

令人怀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胡同的来历,胡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