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闵行 墓地【优秀20篇】

墓地使用期限与其土地性质和使用年限有关,一般为50年或70年。20年不是指墓地的使用年限,而是指护墓费以20年为一个缴费周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墓地使用年限的相关法律知识。

浏览

5238

文章

157

篇1:横岭山墓地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横岭山墓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由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于2000年2月,出土了大量方格纹、夔纹等印纹硬陶碎片,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石器、铁器等,据此不仅证实了岭南历史上确曾存在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时代,同时也提供了古缚娄国存在的可能性,从而使经过考古认证的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博罗横岭山8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属于商时期,大多数属于两周时期其中首次在广东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甬钟。这是广东迄今所发现和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墓葬群。

据《吕氏春秋》记载,百越之地曾经存在过古缚娄国,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战国地图上也详细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但从来没有实物证据能够证明它确实存在。此次从墓葬群中发掘出了铜甬钟和鼎,连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钟鸣鼎食”之贵族气象,说明这里可能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国。另一有力证据是,墓葬群以等级地位为规范排列得非常整齐,贵族墓葬区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铜器主要在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区基本集中在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先人生存于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组织中,并且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些发现连同90年代初以来在博罗、增城一带的系列考古发现,共同为寻找和复原先秦之前的缚娄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2015年12月10日,横岭山墓地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杨赟家族墓地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杨赟家族墓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贇碑”即“蔚州杨氏先茔碑铭”,该碑立于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墓地之北端。

碑为青石质,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30米,宽1.20米,厚0.32米。碑首,栱形,高1.10米,宽1.20米,俘雕二盘龙,龙头向下置于碑首下端的外两侧,龙身盘绕碑首顶部,中抱圭形碑额,额题篆字两竖行“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碑身为长方形,高2.20米,宽1.20米,满行38字,竖刻行书23行,共计706字。碑座为自然青石,天成仙“龟跌”,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17米,高出地表0.30米,无人工雕刻痕迹。

篆额、撰文、书丹者均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该碑立于元代至治元年十一月甘七日,碑文订记述了墓主杨赟的功德、政绩。碑南地表存石象生,从南玉此依次为石狮4,一残无益。石兽子、石武士2、均无首,石象生均为汉白玉石质。

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墓地风水知识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在阴宅风水学中,风水墓地知识有很多是有用的,对子孙后代会有提运的效果。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墓地风水知识,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墓地风水知识——看吉凶

墓地风水之后倚仗圆山,这是分,前面有尖山相迎,这是合,后要有分,前要有合。经书说:葬地分穴山本身和前、左、右四个势。气从八方涌来,所以葬地以左边为青龙,左边为白虎,前面为朱雀,后面为玄武。要求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府。如果相反,法当破死。所以白虎蹲着叫衔尸,青龙箕居叫嫉主,玄武不垂头叫拒尸,朱雀不飞舞的叫腾去。总之不利下葬。用土圭测定葬地方位,用玉尺量远近。以支地为青龙白虎,龙虎的来、止在高地,要求要象肘臂一样环抱葬地。以水为朱雀时,它的衰败和发旺都和水的形相关。忌水流湍急,沙沙作响的水好象悲伤哭泣,作葬地则凶。朱雀水从生气发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再由大变小,由多变少。停聚在结穴处,然后又排泄流走。排泄注走时弯曲回折,象是依恋葬山。经书说: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候。葬山地的土要细而坚硬,没有渗水。湿润而有石块的葬地是凶地。

墓地风水知识——阴宅风水的三吉六凶

经书说:阴宅风水的穴有三吉,葬地有六凶。藏神合塑,神迎鬼避,是一吉。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二吉。目力巧,工力具备,趋全避缺,增高益下,是三吉。阴差阳错,互不调和,是一凶;葬时不宜,是二凶;力小图大,是三凶;恁恃福力,是四凶;僭上逼下,是五凶;变应怪变,是六凶。

墓地风水知识经书说:吉穴而凶葬,如同弃尸骨,远势低而近形高,前面有山谷后面有山冈,是龙首藏身之地。龙形中,葬在龙鼻龙额为吉,葬在龙角龙目为凶,葬在龙耳大吉,葬在龙唇大凶。葬在脉气聚集的龙腹大吉。如果人为凿穿,伤及龙脉,那就不只是本身葬山生凶,而且朝山也不能作穴场。否则报应即刻出现。葬山之法,象在山谷中呼喊,回声立即传出。这是说葬吉地和凶地所招来的福和祸非常迅速。墓地风水重龙、穴、砂、水。倘若符合:“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条件,而墓穴的方向亦无误,便是难得的佳穴,不但先人安息其间,而且所葬之人的后代也兴旺发达。倘若埋葬不得其所,误埋凶地,则先人的骸骨便难以安息,而其子孙后人的命运亦会连带遭殃。

墓地风水知识

墓地的风水要注意周围的大环境,如果有山要看山的生气如何,是青翠还是枯败,是青翠则佳是枯败则凶。再者看它来势如何,喜弯曲盘绕,忌直来直去。还要看它从哪个方位来,发源地属于哪座山脉,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龙为穴的根本。所以必须循着生气流动的山脉才能找到生气凝聚的吉穴。可以这样说,龙是“因”,而穴是“果”,寻龙是为了点穴,而点穴必须寻龙。必须要看穴地附近的砂水,看看到底是砂环水抱,还是砂飞水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望绛墓地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望绛墓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绛墓地

望绛墓地(第四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曲沃县史村镇望绛村

墓地位于村北岭头高地,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00米,面积达75000平方米,经勘探调查,墓葬总数在1000座以上。1999年春、秋两季对该墓地中心区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

墓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小墓多东西向,分布于墓地西部;大型墓多两两成对,大部分有附属车马坑或将车直接放在墓坑中;中型墓居多,南北向,多是两两成对。发掘的38座东周墓葬和车坑中,出土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车马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帕依尕墓地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帕依尕墓地为叶城文物保护单位。

帕依尕墓地。文物所在地:柯克亚乡普萨村西南约20公里、喀喇昆仑山北侧山谷之中;年代:不详;调查备案时间:2017年;保护级别:县级;保护单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坐标为:

西北角:东经76°56′44.4″;北纬37°11′24.5″

东北角:东经76°56′48.1″;北纬37°11′25.5″

西南角:东经76°56′44.5″;北纬37°11′22.7″

东南角:东经76°56′46.2″;北纬37°11′22.6″

海拔2116米

柯克亚乡:柯克亚乡位于叶城县城西南219国道6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3662.5平方公里。共下辖1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3571户,总人口17827人。居住着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两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族有132户559人。全乡耕地总面积为11984亩,人均占有0.71亩。由于柯克亚乡地处山区,各村相对疏远分散,故分为四个片区进行管理,即柯克亚片区(5个村,1372户6。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新泰羊氏墓地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新泰羊氏墓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泰羊氏墓地,位于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天宝镇。2015年6月23日,新泰羊氏墓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流镇: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位于新泰市的西北部,西邻泰安岱岳区,北近莱芜城区,是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的故里,古代著名的驿站。因羊氏之流风而得名。全镇面积180平方公里,辖行政村90个,9.8万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发达。素有“南京到北京,羊流居当中”之说,-公路斜穿东西,并没有上下两个出口,距省会济南100公里,去东离海滨城市青岛270公里,并与京广铁路擦肩而过。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故如甲木墓地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故如甲木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为二次葬,发现有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为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都有用横木搭建的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墓内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800~17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该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陶寺北墓地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陶寺北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寺北墓地

时代:两周之际——战国

地址: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北约50米东高西低的台地上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隶属于陶寺镇,在塔儿山以西。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被发现。

目前已大体厘清陶寺北墓地的范围和墓葬分布状况。陶寺北墓地位于塔儿山西麓山前向汾河谷地(即临汾盆地)过渡的黄土塬上,黄土塬早已被改造为平整的梯田,由东向西阶梯状渐次降低。墓地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地势开阔,墓区随地势大体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

目前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1座。从墓葬分布情况来看,陶寺北墓地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墓葬因等级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区: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中小型墓葬集中散布于大墓周围,并与大型墓葬小有间隔。墓区西北部墓葬年代较早,有的墓葬属西周晚期,东南部已至战国时期,墓地延续约500年。

截止到2014年底,共发掘7座墓葬,出土铜鼎、铜簋、铜盘、铜壶等,另有玉覆面、玉握、玛瑙串饰等数件小件玉器等。七座墓葬中有五座各随葬1件陶鬲,时代集中于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从目前发掘来看,墓葬形制、棺椁数量、随葬品多少等体现出来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祭祀形式在这个墓地都有所体现,这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延展了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墓祭制度的研究空间。2015年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规模较大,发现1283座墓葬,大型墓葬有120余座。已发掘七座,出土铜鼎、铜簋、铜盘、铜壶等,另有玉覆面、玉握、玛瑙串饰、小件玉器等。该墓地是侯马以北临汾盆地发现的春秋时期的一处重要墓群,为晋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2019年,陶寺北墓地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陶寺村:陶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教堂位于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东部,耶灵是丹麦王国的诞生地。这里保存着教堂、坟墓和刻有如尼字母的石碑等历史遗迹。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坐落在两座巨型的坟墓之间;简朴的石造教堂里,有公元12世纪初的绘画;正殿下面宽敞的祭室曾出土过中年男性骨骸的一部分和国王服装的碎片。

据推测,这可能是哥尔姆老王的坟墓。两座圆锥形的巨型坟墓是国王墓,北面一座建于公元958年左右,里面的大宝藏室藏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国王和王妃的遗体在移往教堂之前,曾经安放在这里,如尼字母的石碑耸立在教堂的前面,是丹麦文字艺术最古老的作品。其中,哥尔姆石碑高1.4米,宽约1米,厚0.5米;哈拉德石碑高2.4米,宽2.9米,是北欧最大的如尼字母石碑,上面刻有最古老的耶稣像。

耶灵墓地的坟冢和一个古代北欧文字的石碑是北欧文化中的异教徒文化的典型范例,而其他北欧文字的石碑和教堂则诠释了进入10世纪中期时,丹麦人逐渐基督教化的进程。

Jelling Mounds, Runic Stones and Church

必去理由:丹麦文字艺术最古老的作品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丹麦[Denmark]

景点所在省、州:南丹麦大区 [Region of Southern Denmark]

景点所在城市:瓦埃勒 [Vejle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全文共 4356 字

+ 加入清单

凤栖西汉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地处秦汉时杜县东部,东距西汉宣帝杜陵约6公里,西北距西汉长安城约40公里。2008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会基本建设中,发现该家族墓地,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目前已有许多重要斩获或突破。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700多件彩绘陶甲士俑和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银、错金银青铜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墓地阶段发掘几项主要成果

1.墓园布局

该墓地规模大,规格高,主从分明,序列整齐,时代自西汉中晚期延续至王莽时期,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地核心区域是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墓园,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159米,由甲字形大型墓M8及其从葬坑K1~K6、中型墓M25、高规格祠堂建筑(基址)以及4条兆沟构成。墓园周围祔葬十数座中、小型墓,与墓园一起构成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M8位于墓园的中心,长65米,宽24.5米,深15米,北向,斜坡墓道。墓内前后分置砖椁木椁两重结构的椁室2座和土圹木椁结构的耳室3座。墓室开挖和回填规划细密,其东、南、西三个壁面均留有整齐划一的“之”字状台阶。墓室建筑、回填过程也留有非常重要的迹象,表明当年葬埋时也有非常复杂的礼仪活动。

M8东西两侧置从葬坑6座。从葬坑均为南北向长条形,宽4~5.5米、深约5米,长6~38米,北端设阶梯式通道。目前发掘的K3、K4、K5、K6中清理出着衣式彩绘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小型车马和一些青铜器物。

位于M8东侧偏南的M25很可能是M8墓主的夫人墓葬。墓呈甲字形,北向,砖券墓室,斜坡墓道,出土有玉衣残片、陶器、车马具等。

M8正东约80米处有祠堂建筑,编为一号建筑基址。一号建筑基址主体部分是面三进五的方形堂室,边长19米,现已经清理出较为完整的台基、柱础、门道、回廊、踏步、散水等建筑遗迹。祠堂建筑后期还经扩建,扩建部分遗迹虽然零星破碎,但地层关系仍清晰可寻。

墓园四围有兆沟,兆沟深度均为2~3米,长宽则各不相同。南兆沟长70米,宽达20米,北兆沟亦长70余米。东西兆沟则分别长20米许。

墓园外侧祔葬后世墓葬,东侧有祔葬墓9座,呈南北一字形排列;西侧有祔葬墓1座;北侧有祔葬墓2座。祔葬墓均朝向主墓,即东侧的墓道西向,西侧的墓道东向,北侧的墓道南向。现已发掘祔葬墓10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钱币器物,该墓地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王莽新朝,且布局完整,有明确的向心特征,对汉代丧葬制度研究无疑有特殊认识价值和重要学术意义。

2.大墓M8的从葬坑

M8两侧6座从葬坑有特殊的文物内涵,也为判断墓主提供了重要标尺。目前发掘清理和部分发掘清理的有5号从葬坑、6号从葬坑、3号从葬坑、4号从葬坑,已经取得了可观收获。

从葬坑皆挖筑,比较规整,底部皆设木椁,木椁内尚有彩饰痕迹。椁底放置随葬品,主要是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及与军旅题材有关的各种金属兵器、其他用器等。

从葬坑K5已基本发掘清理结束。K5位于M8西南处,原始地面已遭破坏,开口于耕土下,打破黑垆土和马兰黄土。其平面略呈“凸”字形,总长约12.8米,坑长8米,宽5.2-5.35米,深4.9米,北边有台阶式通道。坑底部设置楔卯结构的木椁室,长5.34米,宽2.3米,高约1.4米,由垫木、地板、立柱、侧木、棚木、封门等构成。坑的北端置封门两道,封门之外(北)即是台阶式通道,通道长4.8米。

木椁室北部(端)靠近通道的位置出土有青铜钟2件、青铜钺1件、陶器2件,以及数量较多的小型铁剑、铁戟、铁环首刀、漆器残迹等。

木椁室主要随葬品是着衣式陶甲士俑,按每排(东—西方向)15件、共17排,共约放置255件,出土时大体保持原有位置,只是已倾倒成为头南脚北斜向仰卧或侧卧的姿势。甲士俑陶制彩绘,装木质胳膊,高58-61厘米,着衣披甲,束巾戴胄,执兵列队,气宇轩昂。每件俑一般配置一件兵器(剑或戟或弩),部分俑配置两件兵器,有些俑还负有箭囊。从武器配置区域看,位于椁室边侧的陶俑大多配置有铁戟,而位于中部的陶俑大多配置弩机。

陶甲士俑皆裸体,头、躯体、腿足等主体部分模制并加以修饰,发髻、生殖器、足趾等部位则以手工捏制,烧成后再装胳膊,施彩绘,着衣戴饰,制作相当细腻。现在这些甲士俑的胳膊、衣、甲装等都已腐朽成灰,不过俑体依然姿容生动,彩绘鲜亮。

该坑内还出土“卫将长史”、“当百将印”铜印,弥足珍贵。

3.墓园周围的祔葬墓

凤栖原墓地祔葬墓以墓园东边9座脉络最为清晰,这次已发掘了7座,有不少重要发现。其中M3为积沙墓,M4为积沙积石积炭墓,M5为砖室墓,M6、M7则为洞室墓。各座墓皆严重被盗,所幸墓葬形制还都完整,耳室都有重要器物出土。

M4处于墓园东侧约20米处,墓室居东,斜坡墓道朝西,总长约36米。该墓葬为积沙积石积炭墓,呈甲字形土圹状,墓道、墓室壁面均留台阶,共三层,以防壁面塌垮。墓室与墓道交接处有木结构封门,将墓葬分成墓室和带有耳室的墓道两个单元,各室内共出土随葬品172件(套)。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开口南北宽12,东西长16米,深12.7米。棺置(朽化唯留痕迹)于木椁中部,木椁之外又有砖椁,木椁之外六面均堆积木炭。砖椁之外六面均填有沙、石。沙、石逐层设置,共厚约6.3米。砂、石堆积将砖砌椁室包围在中间,以能够最大可能的防盗。沙石堆积达440余立方米。但椁室依旧屡屡被盗,余留陶器残片、五珠钱币、玉器残片、棺钉等物。

墓道南、北壁在靠近墓室的位置各设有土洞状耳室一座,室内为木箱结构,置随葬器物,均为土坯封门。北耳室,放置有陶罐、釉陶罐、原始瓷罐、陶壶、车、马、伞等。其中陶器36件。南耳室,放置有木箱、铁釜、陶钵以及百数件铁质随葬明器构。

该墓葬是西汉中晚期典型的积沙积石积炭墓,在该家族墓地中较为重要,为研究该时期大、中型墓葬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深入研究该家族财势消长,提供了典型而又重要的资料。

M9位于墓园西侧约20米处,墓室居西,墓道朝东,总长约22.4米。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道砖券墓,墓室拱顶,分为前后室,前室北侧有壁龛,砖封门。被盗。

墓道平面近长方形,长18,宽0.88米,坡度25°。墓道内填五花土,较为密实,但不见夯打痕迹。墓室位于墓道西端,底部距地表约10.10米。前室长1.94米,宽0.96米,高1.40米,出土釉陶壶1件,漆器残件、泡钉等。龛室附于前室北壁,地面高于前室地面,有釉陶壶1件,陶罐、铁釜各1件,以及漆器残件。后室长2.36米,宽0.96米,地面高于前室地面,为放置棺处,散见一些人骨和棺钉,漆器残留小铜件,棺痕迹象不明确,以人骨遗留迹象推测为单人葬。

因盗扰严重,木棺的位置尺寸不详,葬式葬法、墓主身份均不明。但墓葬形制、余留陶器的特征等材料分析,该墓时代属于西汉晚期,不晚于王莽新朝。

出土大量珍贵器物

凤栖原墓地目前已出土各种器物1800多件,有金器、鎏金银错金银器、青铜器、铁器、原始瓷器、陶器以及漆、木、革、衣等有机物类杂器饰物留下的许多遗迹等等。

1.M8前椁室出土的两辆原大彩绘车辆,出土了较多鎏、错金银的铜车马器,同时清理出了非常漂亮的彩漆车轮和伞盖等遗迹;M8耳室还清理出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出土许多原始瓷、彩绘陶或釉陶的壶、罐等,其中有些釉陶壶、罐上还饰有彩绘。

2.从葬坑已出土陶甲士俑700多件,甲士俑所佩刀、剑、戟、戈、矛、镞、弩机等铁兵器1000多件,青铜滴漏、青铜钟、青铜钺、铜印章和成套铜量器、衡器等40多件。许多器物与迹象有明显的配套或组合关系。

3.祠堂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有方砖、条砖、空心砖、筒瓦、板瓦、瓦当等,还出土有“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和回纹砖。

4.祔葬墓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类型丰富的陶器、瓷器、釉陶器以及玉器、钱币、车马器、铁质炊器等随葬品数百件。还清理出了一些皮质甲片和一些漆器残片。一些陶器还有残留物可供检测,以确定其用途和意义。

墓园主人为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

M8的从葬坑K4中,发现大型篆书“张”字铜印,印面长7厘米,宽4厘米,有捉,表明该从葬坑为“张”氏所属,亦即标示该大型甲字形墓葬M8的主人应为“张”姓,该墓园即为张氏墓园。M8耳室出土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则表明墓主可能职掌“卫将军”。西汉一朝担任过卫将军的张姓,文献记载唯张安世一人,而文献记载张安世的葬地也正好在这一带。

张安世死葬有记。现揭示出的如此高规格的墓园、大型高等级漆绘车辆、高等级从葬甲士俑、高规格祠堂建筑和许多高规格的随葬重器,也都与文献记载张安世死后御赐茔地,御送“轻车甲士”,将作“起冢祠堂”一一相合,文献与发掘资料双重印证了该墓园即属宣帝赐予的墓园,墓主应即张安世。

西汉一朝,张安世的影响仅次于霍光,在宣帝朝“麒麟阁十一功臣榜”上,“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即位居第二。霍光死后,张安世以大司马卫将军并领尚书事而位极人臣。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认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

考古发掘揭示的墓园及周围祔葬墓所反映的家族墓地的基本情况,与张安世及其家族的消长和所处时代的变化完全符合,凤栖原家族墓地亦应是张安世家族墓地。

重大收获与意义

通过一年来的发掘研究,我们已基本确认了凤栖原墓地、墓园的属性,清楚了它的基本范围、布局、形制以及墓园墓地之间复杂的前后关系。凤栖原汉墓群应该是一处以M8所在的墓园为核心的家族墓地,从时空延续角度讲,它也是在早期张安世墓园的基础上,逐代向周边延续扩大的家族墓地,由墓园到家族墓地的变化特征明显。祔葬墓时代越早,规模越大,时代渐晚,规模渐小,时代最晚,规模最小,时代从公元前62年开始直到王莽新朝,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张安世家族消长变化的标尺,看作此一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变化的特殊标记。完整的“列候”级别的西汉墓园及墓地的发现极为罕见,有着明晰的时代脉络和墓主确定者更是难能可贵,应有非凡的历史学、考古学的价值。

西汉家族墓地墓园布局设置如祠堂、兆沟、从葬、陪葬等等,都有其值得注意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御赐”因素等,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汉代社会丧葬礼仪制度研究资料,对于认识其他汉代高等级墓葬的葬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次发掘中发现许多有独特认识价值的考古迹象和重要文物,大量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和高级车马资料的出土,都刷新了我们相应领域的考古认识,众多种类的随葬器物,不仅等级高,而且由于墓葬年代清楚,器物演变的轨迹和序列清楚,从而成为考古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甚至时代标尺。

此次发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收获,我们清理出了大型墓葬M8填埋时多个复杂步骤中所留下的建筑痕迹,这对古代丧葬制度研究提供了全新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日本人墓地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墓地位于西澳大利亚的布鲁姆小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日本人墓地,有707座大大小小的坟墓,关于墓地的历史和故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896年。

1896的布鲁姆小镇是一个因采珠业而闻名远洋,采珠业非常挣钱,以至于吸引了大约一千多名日本人移民于此,采珠挣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好的运气可以挣钱致富。死亡的日本人或是由于染上沈箱病,或是在采珠时溺水身亡。这些日本采珠人大部分来自于日本的和歌山县,和歌山县是一个因捕鱼和潜水而闻名的城市,但从这里走出来的采珠者最后还是牺牲在了布鲁姆小镇。

707座采珠人坟墓的墓碑由七彩的海滩岩石制成,大大小小的墓碑上用日语刻着亡者的姓名和死亡日期,整齐的排列成一行行,庄严肃穆。看到了这些大小不一的坟墓,就会让人遥想起当年的采珠狂潮。

Japanese Cemetery

必去理由:澳大利亚最大的日本人墓地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大利亚[Australia]

景点所在省、州:西澳大利亚州 [Western Australi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王庄墓地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王庄墓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庄墓地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街道,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

王庄墓地是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山街道:兰山街道位于兰山区西南部,为兰山区委、区0所在地。东、东北分别隔沂河、祊河与河东区、南坊镇相望,西邻朱保镇、马厂湖镇,南接罗庄区、银雀山街道、金雀山街道,北靠义堂镇。总面积93平方公里。街道机关驻育才路与蒙山大道交汇处。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沂河、祊河分别流经东界和东北界,北涑河、青龙河流经辖区。交通便利,兖石铁路、206国道、32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铁岭墓地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铁岭墓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区西北2.5公里的双洎河北岸,新村镇吴庄大队铁岭村自然村与冯庄自然村周围。大致呈方形,北部稍宽,南部稍窄,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估计铁岭墓地的墓葬总数在万余座左右。

2006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岭墓地进行发掘,开探方66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清理龙山、西周、唐代灰坑46个、西周房址5座、西周陶窑1座、东周墓葬301座、唐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4座、汉代水井1口,出土各类随葬品千余件。出土各时代完整陶器400余件、铜器60余件、铁器30余件、水晶环5件、玉器100余件(片)、海贝400余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M80椁内棺外保存有大面积的荒帷痕迹。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铁岭墓地干渠经过而未发掘的地段及干渠两侧的绿化带发现古墓葬2163座、灰坑84个、水井13口、壕沟1条。铁岭村内未能钻探,而根据其附近的墓葬密度,村子占压地带也为密集墓葬区。

墓地西半部多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时代为春秋时期,墓地东半部多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或南北向洞室墓,时代晚至战国、秦汉,并且东半部有规格较高的战国墓葬,靠近七里井韩王陵方向,灰坑及水井主要分布在墓地的西半部,时代为龙山、西周时期。墓葬绝大多数为东周墓,约4/5的墓葬为东西向,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陶器或泥制明器,小型墓葬均无随葬品。

铁岭墓地是郑韩故城外围最为重要的一个邦墓地,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它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

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地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景区轿顶山西南,始建于1944年,1986年、2003年维修扩建。为土石墓。墓前二层平台刻有《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和1944年4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的延安各界隆重追悼钟太夫人的报道。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亲笔称颂的“伟大母性”,她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德影响了朱德的一生,也由此诞生了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经典之作。1944年朱德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逝世,由于怕国民党-派再次掘坟而秘密地安葬在这里。两个月后消息传到延安,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和挽联,毛泽东挽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挽道:“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为了弘扬朱德母亲钟太夫人精神,2004年又对墓地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广场、拜台、绿化设施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缅怀伟大母性、弘扬朱德母亲钟太夫人精神”的重要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叶家山墓地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叶家山墓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家山墓地

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西周时期墓地。处于漂水东岸一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岗丘,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2011~2013年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40多座,7座马坑,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等遗物,多座墓葬出土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该墓应是与曾国有关的一处墓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河墓地

全文共 1602 字

+ 加入清单

小河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小河墓地给人的第一强烈印象就是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浆形的胡杨木桩,都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20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

1934年,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F.Bergnm)在小河墓地发现了他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这些木乃伊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印欧人种”。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新疆考古研究》一书,对他在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河5号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

自那以后,小河墓地就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踪迹,中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寻找这处古代遗宝进行了不懈努力,直至2000年12月11日,才再次出现在新疆著名考古专家王炳华研究员等人的面前。小河墓地的惊世再现被誉为中国考古工作者“迎接新世纪的最新发现”。

2002年年底,新疆考古人员对小河墓地进行了试掘。2003年10月,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启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以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为领队的小河考古队,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田野发掘。

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是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前,沙山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整个墓地犹如一只插满了筷子的馒头。

发掘墓葬33座,其中成人墓25座、儿童墓8座,获服饰保存完好的干尸15具、男性木尸1具、罕见的干尸与木尸相结合的尸体1具,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

在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高大的木雕人像、小型的木雕人面像;雕刻有花纹的木箭、冥弓、木祖、麻黄束、涂红牛头、蛇形木杆、木构上嵌铜片、木器上相同数目的刻划纹等等,这些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神秘世界。生殖崇拜文化

到过小河墓地的人,留下的第一个强烈印象就是小河墓地的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胡杨木柱。这些木柱有140根,根据死者的性别不同而不同。女性棺前立的是基本呈多棱形的上粗下细的木柱,高度一般1.3-1.5米左右,上部涂红,缠绕毛绳、固定草束;男性棺前则立一外形似木桨的立木,大、小差别很大,大的高达2米、宽0.8米左右,其上涂黑,柄部涂红。

为什么要把如此多的木柱立在沙丘上面?它们是做什么用的?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到达这里时,曾认为立柱上面可能会有屋顶,并且在很久以前就被风吹走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去冬今春在发掘后,推翻了立柱上面可能有屋顶的推测,并得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所有的木柱都是死者拥有的纪念物。″多棱形的上粗下细的木柱可能象征男根,桨形立柱则象征女阴。″考古人员说。矗立在墓地中央的一根高大的、顶部呈尖锥状的立柱有了最终的归属。它是属于一位年长的妇人的。这是目前发掘出的最大的一个″男根″,它通体被涂成红色,上端线条浑圆,中段被雕成9棱形,立在老妇人棺木头部的位置。

正如″男根″一样,″女阴″同样以夸张的大比例显示着它的非同凡响。它们和粗壮的″男根″一起,组成了小河墓地神秘而惊世骇俗的生殖崇拜文化景观。一位历史学家说,人类早期文化中对生殖的崇拜在很多民族的遗存中都有发现,但像小河墓地这样极度的崇拜方式却举世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墓地风水需要注意的问题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坟墓既不是石头也不是物品,所以一定要把它当做人或神来加以祭拜。换句话来说,无论拜墓时或早晚在家中的神案前烧香祭拜时,都要呼唤他的名字、向他问候,这才是正确的供奉祭拜法。墓地风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有关墓地的重要事项

土壤不足,且会积水的墓地,就要赶紧填土。

树木的枝叶从周围蔓延到墓土上来时,就要加以剪除。

树根蔓延到墓地内时,就要砍你树木或铲除树根。

因东南侧有高大的建筑物,而使墓地在正午之前得不到阳光照射的话,就要考虑迁移墓地。

2贵决

一贵青龙高耸,

二贵白虎双拥,

三贵砚台笔架,

四贵官诰覆钟,

五贵文笔联珠,

六贵玉椅香炉,

七贵金签玉检,

八贵满床牙笏,

九贵御屏驸马,

十贵席帽模糊,

十一贵青龙转案过穴(回龙顾祖),

十二贵白虎头眠转案(捶气顾主),

十三贵青龙背上马托人,

十四贵白虎峰耸入云霄,

十五贵案有签筒、二童攻书、五角金星、五凤楼台、狮象把门(水口),十六贵白虎背上马托人,

十七贵前官后鬼,

十八贵前山玉屏案,

十九龙有起伏、雌雄交度,有过峡且峡短而细---但不断脉、脱脉为贵。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墓地风水需要注意什么

带子女一起拜墓,主子孙冒隆。

拜墓时刻,以午前最好,下午三点以后,就要加以避免。

顺道来参拜,这是不好的。

灵骨寄存在寺庙的灵骨塔内时,一定要先进入正堂参拜众神,然后再去祭祀祖先。

墓地的杂草要清除干净(从周围向中央清除)。

清扫完毕之后,就要按照该地的风俗或宗教习惯来加以膜拜。

经常把碗或容器等旋转在墓碑前,这是属于凶相,所以要绝对加以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陆建章的故居和墓地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陆建章故居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乳名八庚,蒙城东南六十华里陆瓦房庄人。曾任清二品道员,曹州总兵,袁世凯政府的陕西督军等职,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树铮诱杀于天津,归葬蒙城故里。

陆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陕西督军任内兴建和选定的。府第在庄内,墓地在庄东头,两者直线距离约100米,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

府第南北长60米,东西宽27.3米。现仅存前大门(见照片)、两边耳房与后厅两部分,门楼超过耳房三尺多高。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木刻花纹,门槛高约一尺。门槛两旁有两块长方形的上马石,石的前面及内侧雕有花鸟鱼虫,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后厅房较为高大,并排七间,出厦,木柱,础石为石破,正厅房屋为小瓦复合而成。后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均在1938年被日军焚毁。

墓地在庄东约30米处,共占地18亩,遍植松柏,南北长143米,东西宽61米。墓有两座居中偏北。正面的一座为陆建章墓,在陆建章墓的东南角是其长子陆承武及儿媳孟氏之墓。陆建章的坟茔高大,坟墓呈圆锥体土堆,底面直径约两丈,墓内有内棺外廓,东北西南向。坟前立有石香炉、石蜡台、石桌及石凳等祭物,威严肃穆。

这两座坟墓均在0中被夷为平地。据当时目击者说,扒坟时发现棺材头正面有一圆洞,约碗口大。开棺时,发现陆建章的颅骨已不在原位,在颅骨牙槽内取出一枚金牙壳;尸骨下有几枚比普通银元还薄的银元,排列秩序紊乱。显然该墓曾被人盗过。据陆悦亮同志回忆,盗墓者是-杂牌军,参加的有几百人。第一次盗墓时间是1941年,第二次是在1942年春,他们在棺材头上挖洞,从洞中伸进手摸东西。

整个墓地为松林覆盖,林木有刺松和侧柏,郁郁葱葱,荫翳蔽日,其右前方有一座石头牌坊,牌坊由六、七块石碑群组成,高约一丈五尺,长约两丈,四角风檐挂有风铃,微风吹拂,叮咚作响。左前方有护墓房两间,今已毁。笔者前往考查时,又发现牌坊的一块主碑,现放在松林西南角的石桥头上。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安徽蒙城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历任右翼第三营后队中哨官、督队稽查先锋官、 左翼步一营帮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兵部练兵处军学司副使;三十一年(1905)任北洋军第四镇第七协统领。后调任山东曹州镇总兵、广东高州镇总兵、广东北海镇总兵、广东高州镇第七协统领。19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茅氏家族墓地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茅氏家族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茅氏家族墓地位于湛江市郊湖光镇旧县村铁杷溪。有墓3座,自西至东排列:宋咸淳六年(1270年)十二月初一日吴氏二孺人墓;宋咸淳六年第十三公墓;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茅梅溪墓。三墓均以大石块叠砌成轿形作坟丘,俗称石轿墓。形制与碑志以茅梅溪墓较特殊。该墓平面圆形,直径9米,前置石望柱4根,柱高仅1.2米。墓丘(石轿)砌于墓堂圆心处,底平面长2.1米、宽1.55米,以5层石条叠砌作轿形,通高1米。四面均刻字:前刻“知县茅梅溪”,后刻“考梅溪公墓”,左刻“讳添舆任广西平乐府荔浦县主祭田十二石价银百两租钱六千文”,右刻“大明国朝洪武甲子年己未月丁未日孝男茅慈轻茅玉山茅举堂立”。

茅梅溪,名添舆,遂溪县桥西村人,元末任广西荔浦县知县,卒于明初,行迹载道光《遂溪县志》卷八·仕籍,名作“添与”,误,应以墓石所刻为准。第十三公及吴氏二孺人系茅添舆祖辈,卒于宋,现墓是明初茅添舆下葬此地时,迁葬于此。

旧县村:旧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曲踏墓地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2014年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狭窄,两侧壁掏出成排的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较小;双室墓较大,为多人合葬墓。墓室内都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随葬品。墓主均为侧身屈肢,其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

曲踏墓地的年代为距今1800年左右。该墓地很有可能是另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这5座墓葬是迄今在阿里地区主动发掘中首次发现的洞式墓群,由于随葬品种类特别丰富,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洞穴居址修建的。这种墓室结构与古格时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遗迹非常接近,为考察象雄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其使用的详细情况提供了参照。墓室内随葬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说明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