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81

文章

37

篇1:南昌烈士纪念堂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南昌烈士纪念堂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和三楼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门票·开放时间

免费。交

公交车1、2、7、11路可以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日本圣德太子纪念堂旧址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圣德太子纪念堂旧址为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圣德太子纪念堂旧址位于沙河口区中山公园内。2013年6月28日,入选大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圣德太子纪念堂旧址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联合路62-3号(中山公园内),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本侵占时期为了纪念日本天皇二太子圣德(上宫皇子)于1905年所建,坐西向东,砖木结构,面阔30米,进深17.7米,前门出厦,大门顶、灰瓦。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解放后改为沙河口区少年之家,现为沙河口区老干部局。该建筑东北30米原为圣德太子亭,现改名为“友好亭”。广场附近有当时建立的纪念石柱和公园南门前的一处纪念石碑,对于研究日本殖民统治大连的历史和当时重要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2003年在大政发(2003)89号文件中公布为大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旧址建筑本体外墙基外东45米、南10米、西7米、北16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10米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维多利亚纪念堂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

维多利亚纪念堂为纪念英女王维多利亚而建,于1905年建成,并由总督约翰·安德生爵士亲临主持揭幕式。纪念堂坐落于皇后坊,与维多利亚纪念剧院毗邻。1978年,纪念堂进行装修后,作为交响乐队演出的场所。在维多利亚剧院与维多利亚纪念堂的中间,有一钟楼,高约53.4米,楼顶为皇冠式的圆尖顶。钟面的最高处悬挂5个铜,钟声洪亮。钟面直径4米,重达1吨。纪念堂前还有一座莱佛士爵士雕像,其形态与河畔的那座雕像完全一样,其区别在于纪念堂这座铜像是黑色的,建造于1887年。而河畔那座是白色的,其年代要晚于前者。 交通

地址:皇后坊(Empress Place)9号地铁:NS线或EW线,莱佛士坊站(Stamford Raffles),车站编号NS26、EW14。

新加坡新加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武训纪念堂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武训纪念堂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训纪念堂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吉士口街南侧大众公园内,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10月,武训纪念堂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武训七7岁丧父, 随母沿街乞讨。年十五六岁,母死,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钱。武七稍一争辩,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别人由此送号“武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广州中山纪念堂简介,中山纪念堂的历史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人名与海外华侨集资兴建的。花了2年的时间完工。又过了25年后,把高搭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面前,可看出人们对他有多尊敬。那么本期广州文化,就一起来了解中山纪念堂的历史

历史发展

此处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着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致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

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领袖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

建馆人物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着名的建筑杰作。

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年――1929年)设计的。

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

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葺和进行周围环境的维护,使这里变得更为幽静、舒适,是中外人士游览之胜地。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最愉快的消遣——广州早茶文化

关于广州云吞面的由来

广州六榕寺简介,六榕寺修建年代是何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河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三河中山纪念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中山纪念堂与中山公园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该纪念堂建于1929年春,是钢筋混凝土土木混合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面积476平方米,占地面积7900多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

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之西岸古城内,城外有虎形山,山麓之阳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南北0,内战频繁,列强入侵。孙中山先生为挽救国家危亡,意欲把粤、桂、滇三省军队联合起来,然后挥师北上,铲除军阀,统一中国。1918年初,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队驻扎在大埔茶阳、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专程从潮州乘“协和”号火轮逆江水而上,亲临三河汇城与陈商议援闽-事宜并敦促其北伐。孙中山先生在三河停留时间长达六天之久(其间到松口住了一晚)。1928年,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社长、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支部长徐统雄倡议并筹集巨资,在翁万达石坊内,兴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以作纪念。解放后及文革期间,中山纪念堂被当作学校礼堂使用,但堂内文物及公园设施尽遭损毁。2003年冬,在省、市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结合现代气息,增设孙中山铜像、石雕平台,四周漆栏、古鼎、人物造型、亭阁、塑山、石刻、花廊以及“孙中山生平事迹”、“孙中山与徐统雄”字画展等。修复工程于2004年7月动工,10月底竣工,以此打-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公园。中山公园占地11000多平方米,园门石坊上 书-“中山公园”四字,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公园里竹木花卉,葱茏吐艳,环境优雅。2003年冬,大埔县委和县政府把修复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作为"人文兴县"的一个重点项目,在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增设孙中山铜像、石雕平台、四周漆栏、古鼎、人物造型、亭阁、花架、花廊以及"孙中山与徐统雄"、"孙中山与华侨"字画展等园林艺术设施。修复工程2004年7月动工,同年10月底竣工,以此打-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公园。

现在的中山公园占地11000多平方米,公园里竹树花卉,青葱吐艳,环境优雅。公园中间为中山纪念堂,右侧有荷池和碑亭,碑高约3.5米,由乡贤、前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琦撰写碑记,书法采用陈力堂先生隶书镌石,翔实记载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兴建的始末。公园内摆放的巨型石刻上有历代诗人赞美三河风景的诗、词。而中山纪念堂面前是两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全身铜像。一楼中堂有蒋介石书题"景仰国父"、林森书题"作君作师"等匾额。孙中山先生挂像上 书-写的"博爱"二字,为孙中山生前真迹。一楼摆放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的情景。一楼还有当时蒋介石、张学良联衔的纪念堂保护布告,二楼陈列"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的一些图文资料。

一直以来,大埔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三河中山纪念堂与中山公园的保护工作。1985年4月,中山纪念堂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广东省文物专家认定,三河中山纪念堂的建筑风貌、历史印记和名人真迹等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山纪念堂。

2019年10月7日,三河中山纪念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汇城村:梅州市大埔县汇城村位于韩江源头,即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我村辖25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1013户,人口2524人;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9亩。我村年平均气温为20℃,年降雨量约为750毫米,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经济作物有蜜柚,村特色经济收入有旅游业,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300万元。一是发挥中山纪念堂、明代古城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常州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原常州府城隍庙戏楼旧址,借鉴南京中山陵祭堂所兴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常州地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典型实例。建成后的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进深19.2米,高19.7米,重檐歇山顶,上檐出飞椽,做翼角,正脊饰回纹,简易木斗栱装饰,青砖筒瓦,面阔三间,二层(另设有0-),青砖青水砌筑,四面带廊,栏杆围护,四角设穹窿顶方室,外形采取宫殿式、内形采取罗马式的中西风格结合结构,建筑面积324平方米。抗战期间,汪伪县政府长期盘踞在此,国民党县党部设于中山纪念堂。抗战胜利后,武进县政府占用,1949年常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常州专区专员公署分别在这里办公,后又成为机关食堂,也曾被常州市商务局、粮食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用作办公场所。1987年12月26日,中山纪念堂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中山纪念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紫金县老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紫金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紫金县老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

建于1974年,200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总面阔22米,总进深40.5米。前半部分为三层钢混结构楼房,内设展览室,展览室展出苏区革命文物200多件;后半部分是能容纳600人的会场,钢混浇注八个金字架顶,硬山顶,灰瓦,砖墙,水泥地板。纪念堂是纪念革命烈士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2009年3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空海大师纪念堂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空海大师纪念堂

“空海大师纪念堂”是由中日双方出资于1994年5月21日建成的。它与1984年在西安青龙寺遗址兴建的“惠果、空海大师纪念堂”遥相辉映。绿草如茵宽广平坦的空埕右侧竖着的两块石碑,刻着建盖该堂经过和有关单位及个人芳名的碑文;左侧也对称地竖着两块石碑,一个是新居祐政先生的《赤岸镇赞歌》七言排律一首,另一个是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写的“重访赤岸”七言绝诗四首:“高野残香冻未消,闽江桃杏正娇娇,兹行不为寻芳去,开祖苦心共此朝;求法不辞千里遥,漂流赤岸骨心销。

多亏禹域贤义士,东土得传真密苗;别后经年又及春,轻飞梁燕拂清尘。长溪千古今犹昔,百代遗芳说苦辛;依依杨柳偎东风,赤岸桃花艳里红。遗迹依回千载亿,芳丛处处泪盈衷。”沿着笔直的朝拜道我们就来到了“空海大师纪念堂”的正殿。殿堂上横挂着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书写的“空海大师纪念堂”匾额。纪念堂正殿分为前厅和后厅,一进前厅您看到立柱上有两副对联:“往古今来斯道宣息,善邻结义相贵通聘”和“永结和平硕果青龙化雨润扶桑,长开友好鲜花空海登赤岸”。

这两副对联的意思是:因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空海登陆而开始的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将永远延续下去;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将因霞浦赤岸、西安青龙寺、与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作为中日友好的纽带而永远凝结在一起。殿正中端立着由日本国运来的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高1.5米空海大师雕像,空海大师身穿袈裟,面目安详,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雕像的前方摆设着供奉礼品和长明灯、花瓶、香炉、烛台等一整套法器,每一次日本信徒来到这里都要用这套法器做法事,表达他们的虔诚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南省会警察纪念堂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省会警察纪念堂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省会警察纪念堂

公布时代:1945

保护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编号:430104—0037

公布分类号岳麓山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公布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5.08

保存现状: 保存完好,但因气候原因,有自然磨蚀。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93)6号《关于公布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公布其保护范围为: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昆山市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25年(1936)4月15日兴建,当年12月5日竣工。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耗资2.3万元。时为昆山最大公共建筑。抗战期间曾遭日军轰炸,民国37年修复。1949~1966年长期作为大会堂使用。“文革-”中遭破坏,1987年重修。2003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出资150万元重新修缮中山堂及四周环境,绿化改造庭园,成为昆山市政协和老干部活动的重要场所。1991年由昆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福州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福州中山纪念堂位于福州市中山路23号大院内。

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为了促成南北统一,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拟游历各省。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即电告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请速电邀孙中山访闽。孙中山先生很关注福建,惦念着为辛亥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福建志士,在返粤途中专程莅闽,“给八闽大地蒙受无限光荣”。1912年4月20日傍晚孙中山先生前往位于贡院埕的福建省咨议局“至公堂”。他先是向列队欢迎的学生讲话,表达了爱惜鼓励青年之心;又向福建省军政官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现在我们虽然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的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靠同志们加倍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黄花岗闽籍19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的未竟之志。”在场人士听了受到巨大鼓舞,为能在福州直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言论风采,而感到十分快慰、激动和兴奋。4月22日,孙中山先生登上开往广东的轮船,结束了短暂而难忘的福建之行。福建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来闽,于1932年将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表示永久爱戴之意。

中山堂前身为明清贡院,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称为"至公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改建为福建省谘议局。这座中西合璧会堂式的古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已是残破不堪。1991年10月,福州市政府将其列为历史纪念地。在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堂归民革福建省委会管理使用。从2001年6月起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全面落架大修,堂内8根大柱、梁、顶棚油绘花案和罗马式浮拱及内外结构都按原貌修复,使这座古建筑重焕新彩。修复后的中山堂呈方形,坐北朝南,厚重的砖石外墙结构,蓝瓦翘檐的屋架,显得纪念堂庄重古朴大气。它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局部二层,内有过厅、中央大堂、大小配房近20间。8根楠木立柱、梁榫和顶棚的油绘花案、罗马式浮拱都按照原先风貌予以复制保留。福建省全体民革党员捐资浇铸的两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也分别安放在堂内外供群众瞻仰。2002年6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亲临开馆揭幕。开馆典礼象征着福州中山纪念堂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现堂内辟有“世纪伟人孙中山与福建民主革命”等展室,珍藏有孙中山先生“博爱”墨宝、多尊孙中山先生铜像及闽籍辛亥革命志士遗物和照片260余件,成为福建人民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陈嘉庚纪念堂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在马岗顶西,有相对集中的8栋红楼建筑,冠以“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的名称,位于建筑区域中心、唯一有名字的即“陈嘉庚堂”。陈嘉庚堂坐落于东北区341号,现为近岸海洋研究中心使用。与其他楼宇匾额多在正门上方或侧边不同,陈嘉庚堂的匾额嵌于西面正门前的小墙之上,同样是白色云石阴刻墨绿色内文,石匾上由契斋先生商承祚以秦隶题写的“陈嘉庚纪念堂”,朴拙有力的笔画显示出商老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

陈嘉庚堂是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建的,作为当时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礼堂,于1919年6月落成。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将该礼堂命名为“陈嘉庚堂”。1952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附小亦设于此,中大子弟的“童缘”便由此展开。

中大社区:中大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鉴真纪念堂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鉴真纪念堂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鉴真大师为唐代高僧,住持大明寺。到了56岁高龄,六渡东瀛,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鉴真东渡不但给日本传播了汉传佛教的律宗和天台宗,还带去了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盛唐文化,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和“中日友好使者”。

1963年正值鉴真圆寂1200周年,日本举办“鉴真年”活动。周总理采纳了赵朴初“以民间的力量”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建议,在国内佛教界、文化界同时举行纪念鉴真活动。国务院还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周总理亲自指定我国著名古典建筑专家梁思成主持设计。鉴真纪念堂于1973年破土动工,于1974年11月竣工。

鉴真纪念堂由前后两组建筑群构成:一组是以四松堂为主的陈列室,陈列着鉴真东渡日本的史料图片和东渡路线图;另一组南有纪念碑亭,北有纪念堂正殿,再由长达80米的环抱走廊将正殿与碑亭连接,形成一个仿唐式四合院。2004年,鉴真纪念堂被评为“中国百年经典建筑”。

纪念碑亭内矗立着一方汉白玉卧碑,莲花座托碑。卧碑中间阴文镌字,正面横刻着郭沫若所题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九个大字;背面刻有赵朴初为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撰写的长篇颂诗并序。

仿照日本唐昭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正殿为鉴真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殿内中央供奉着鉴真坐像,这尊像,是1980年4月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在扬州大明寺展出时,由扬州的工艺师日夜仿制而成的。坐像鉴真两手叠放于膝上,左足在上,盘膝而坐,大师双目静闭,慈容和雅,神态安详而坚毅。正殿东西两侧壁上是反映鉴真生平和东渡事迹的四幅绢本画。

鉴真纪念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国家宗教局挂牌命名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鉴真大师已经成为古城扬州的城市品牌,成为中日两国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文化纽带。本世纪以来,扬州相继建设了鉴真佛教学院、鉴真图书馆、鉴真书画院等;还在大明寺脚下、瘦西湖畔,兴建了塑立“鉴真东渡”巨幅浮雕的鉴真广场。2006年,以“鉴真”命名的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扬正式开赛,至今连续举办11年,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长跑赛手和广大市民踊跃参与,被国际田联连续三次评为“金标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候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候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候山村后坪小组。

常太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是闽中革命武装斗争中的一支坚强革命力量,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常太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解放,高举革命大旗,前仆后继,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儿女和优秀干部,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1951年,为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候山村民在候山村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堂,供奉着该村方金兴、林文贤、黄开等10名烈士和陈建新、王一平等4名老红军。

候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为单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共3间,建于1951年,总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大堂中间摆放着10名烈士和4名老红军的纪念牌,两侧厢房陈列着他们曾使用过的物品。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纪念堂左边厢房墙体已坍塌。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石龙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石龙中山纪念堂位于石龙镇中山公园内,GPS坐标:北纬23°0646.3",东经113°5107.4",海拔高程5米。

纪念堂坐北向南,为二层砖木石结构,后改钢铁金字架。长42.2米,宽2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1934年由石龙乡民集资兴建,1937年落成。

1925年2月,为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第一次东征,因石龙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靠近广州,孙中山带领东征军进驻石龙并把大本营设于石龙,多次来到石龙指挥作战。在第一次东征中,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的军队,但此时广州发生了杨希闵等军阀的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结束了第一次东征。期间孙中山于1925年3月因病去世。孙中山与石龙人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他逝世后,石龙人民为缅怀他的革命业绩,把石龙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29年,把9条小街道扩宽并更名为中山路。1934年,石龙建五条马路,略有余款,遂决定兴建中山纪念堂,边筹款边建筑,由石龙罗平记主持。1937年建成中山纪念堂,共有二层,可坐1300人,内设一大舞台,其规模为当年全国县乡(镇)级孙中山纪念堂罕见。抗战胜利后孙中山纪念堂改作石龙中学礼堂。1950年石龙解放后重修,曾经改建为石龙影剧院。

2008年4月,中山纪念堂遗址所在中山公园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10月,包括中山纪念堂在内的石龙中山公园史迹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镇:亘古美丽的东江迤逦而下的北干流与南支流交汇一处,形成一河三埠的风水宝地——石龙石龙北靠广州,南临深圳,毗邻香港,距广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石龙己有800年的悠久历史,自宋代开始这里有人定居。由于东江穿境而过,航运极为便利,石龙在明末清初就己是岭南重镇。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己经成为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施琅纪念堂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晋江市深沪湾畔的衙口村,原称浔海,因清靖海侯施琅在家乡建将军府,声名显赫,故相沿成为俗称。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过人,善于带兵,且“习海上事”,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将领。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施琅于清廷力主收复台岛,痛斥放弃台湾的谬论,率军渡海征台,收复台湾。施琅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因此而受封为“靖海侯”。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卒于任上。清廷为表彰其功勋,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较为完整。

祠宇三进,砖木结构,黑柱红檐,庄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轴线上序列排开,严整肃穆,两侧以长廊相连通,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建筑体。前殿作山门,硬山顶,面阔五间,启一扇巨扉,两侧立石狮二尊,严整中又见华丽,大门上赫然悬挂有“施氏大宗”匾额。中殿又称“树德堂”,五开间,硬山顶。殿堂宽敞明亮,旧为族内议事的地方。殿前又有为清扬州知府施世纶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横额。

施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与洛江区河市镇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茔。施琅卒后赠太子少傅。墓碑中刻“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将军襄壮施公赐茔”,两侧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黄氏”。此墓为石结构,墓翼逐层外扩,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5万平方米。墓区由北而南,上下分5个坪台,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马、虎、羊、狮、华表各一对,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谕祭碑亭、钦赐祭葬墓坊、龟趺碑亭。

如今无数敬仰将军、期盼祖国统一的人们,纷纷前往衙口的施将军家宅、祀祠和位于惠安的陵墓凭吊。

衙口村:衙口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区东部,建村于北宋后叶,属晋江县弦歌里,元朝属十七、八都,明清两朝沿袭旧制,原名“南浔”,直至清初改为“衙口”。衙口的先民来自河南光州,施姓人口占绝大多数,另外一小部分为粘姓等。几百年来,汉满两族人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共同创建家园。【行政辖区】衙口村衙口村、南浔村位于龙湖镇区东南部,人口万余人,面积近十平方公里。以纵贯南北的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孙中山纪念堂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纪念堂位于石岐城区中心,纪念堂高35米,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00平方米。

纪念堂从高空鸟瞰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则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的特色。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志生前亲笔敬题了横匾“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纪念堂为复式结构,分前、中、后三座,前座是三层楼房,一楼为大厅,正中安放着一座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胸像,两边分别是“中山建设成就展览馆”;二楼两侧是“孙中山革命史迹展览馆”;三楼是呈“山”字排列的三个亭顶结构,中间大八角亭是可容一百余人的贵宾室,两旁小四角亭是贵宾休息室,纪念堂的中座是大型现代化影剧场,有1484个座位。纪念堂的后座分两层,是演员化妆室。

地址:中山市中山市区孙文中路190号孙中山纪念堂公园

类型:博物馆纪念馆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760-88822037

开放时间:8:30-17:00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景星社区云瑞西路49号。

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并由卢汉撰写了“抗战胜利堂碑记”。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改“抗战胜利堂”为“人民胜利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胜利堂”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胜利堂1945年筹建之际,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日子。当时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1983年抗战胜利纪念堂被定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电话

0824-3449819

景点位置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瑞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马公纪念堂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马公纪念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公纪念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沙涌社区应彪路,始建于1923年,1933年建成,是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为纪念其父马在明而建的。纪念堂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为1278平方米,分布面积约7620平方米。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排放,进门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在明亭”,亭后正中为仿意大利罗马穹顶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右边为仿英国钟楼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左边为仿西班牙式的三层建筑“妇儿院”,均为砖木和混凝土相结合的结构,是中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近代华侨建筑,2008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应彪(1861—1944),乳名马味。广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南区)人。香港先施公司创始人。少时家贫,1880年赴澳洲,初在矿山淘金,继种蔬菜,后设小肆于雪梨出售蔬菜。1890年开永生、永泰生果栏。1892年,与友人在悉尼创立永生公司,专营各埠土产及中国杂货,业务发达。及回国探亲,娶霍静山牧师女为妻,并到处宣传基督教,又与教友合资在香港设“华信庄”专办出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