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下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实用20篇

英语是现在的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许多地标、产品上都会标注英语,但有时候我们看见英语单词会觉得很熟悉,却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来了解一下monster的意思吧。

浏览

536

文章

1000

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不识自家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注释

曩:从前县:通“悬”,悬挂志:标志家:自家履:鞋薄:临近,靠近,迫近薄暮:傍晚及:等到徙:搬迁,迁移审:仔细视:观察悟:恍然大悟室:家暴:猛烈的是:这是乃:才

启示

“不识自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陈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而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的人。

讽刺人的语句:

1.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2.愚者曰:“无履,非吾室。”3.愚者审视之,乃悟。4.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 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临江有个人,在打猎的时候捕捉到一只麋鹿,猎人刚把麋鹿带回家,家里的狗对着麋鹿流口水,都想吃这个麋鹿。猎人就非常的不高兴,便过去把那条狗给赶跑了。从此猎人去哪里都带着麋鹿,害怕麋鹿被狗吃了。后来猎人想让麋鹿跟狗一起玩耍。一复一日,麋鹿跟狗天天在一起玩耍,不知不觉中麋鹿已经长大了,但是麋鹿不知道自己是鹿,还认为狗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跟狗一起玩耍一起打闹。因为狗狗很害怕这个猎人,所以每次都假装跟麋鹿是很好的朋友,其实狗狗每次跟麋鹿一起玩耍的时候都在偷偷舔自己的嘴唇。很多年之后,麋鹿走出了家门,看到外面很多狗在一起玩耍,于是麋鹿就想过去跟狗做朋友。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商量着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狼藉。麋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狗狗不是很好的朋友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吃了。

原文:《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7、市:集市。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王育少孤贫文言文翻译 王育少孤贫文言文翻译全篇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家境贫寒,做别人家的雇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点靠近学堂。王育经常有空闲收集柴草,(卖掉),来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鞭打他。

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因而他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原文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手抄书,合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甚有惭色,将鬻已以偿。於是许子章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翻译——《过零丁洋》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一】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译文二】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三】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四】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译文五】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译文六】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课翻译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好沤鸟者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是: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和他一起玩的海鸥,有成百只以上。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一起玩,你抓一只来给我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

《好沤鸟者》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沤鸟舞而不下者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拓展资料:

好沤鸟者文言文翻译是喜欢海鸥的人。《好沤鸟者》又名《沤鸟舞而不下》出自《列子黄帝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黄老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文言文复习卷《鱼我所欲也》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1)亦我所欲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故不为苟得也

(4)死亦我所恶

(5)故患有所不辟也

(6)蹴尔而与之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万钟于我何加焉

(9)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1)

(2)

(3)

内容理解。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是:

(2)

(3)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

课后重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的准则,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

4.

附:大连市2018年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问题。(7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呼尔而与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3.本段主要采用、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情感强烈。(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学弈文言文翻译 学弈文言文翻译是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学弈文言文译文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之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地理常识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古代地理方位:东为左,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5.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6.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7.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9.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0.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1.中国的古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

12.四大名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13.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14.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15.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16.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17.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18.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

全文共 4333 字

+ 加入清单

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惠帝二年萧何卒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2023 字

+ 加入清单

惠帝二年萧何卒”选自文言文《曹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主要讲述了西汉初年开国功臣曹参及其后人的历史。

翻译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曾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出师表 诸葛亮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二、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名词用作动词。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长庄稼(长草木),名词用作动词。

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恢弘,发扬,形容词用作动词。

4、亲贤臣,远小人。亲,和……亲近;远,和……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古今异义

1、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今义:四季中的秋季

2、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3、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5、奖:当奖率三军。奖: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奖励,嘉奖。

6、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7、义:引喻失义。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含义。

8、异同:不宜异同。异同:古义,差异,偏义复词;今义,不同与相同。

9、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0、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11、否:陟罚臧否古义:恶,坏。今义:表示否定

12、猥:猥自枉屈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13、庶: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1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15、晓畅:晓畅军事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顺

16、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7、谨慎: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四、重点实词

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

4、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5、后值倾覆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

8、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

10、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刑:罚。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

13、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121.质(zhì)

(1)名词。

①底子,质地。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资质,禀性。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询问,质问。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122.治(zhì)

动词。

①医治。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研究。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③惩治,治罪。如: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123.置(zhì)

动词。

①丢弃,弃置。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

②放置,布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设置,布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购置,置办。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124.至(zhì)

(1)名词。

极点,极致。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动词。

到,到达。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形容词。

周到,周全。如: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25.诸(zhū)

(1)形容词。

众多,各。如: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2)兼词。

相当于“之于”。如: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126.走(zǒu)

动词。

①疾趋,奔跑。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逃跑,逃奔。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③快速地动,滚动。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④奔向。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127.足(zú)

(1)动词。

值得,足以。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

脚。如: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3)形容词。

①充足,富有。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②心满意足。发: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

128.卒(zú)

(1)名词。

①士兵。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②步兵。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2)副词。

终于,最终。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129.左(zuǒ)

名词。

①左边。如: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左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130.作(zuò)

动词。

①耕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②制作。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③创作,写作。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当做,比作,变作。如: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

⑤发生。如: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⑥奋起。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做。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⑧振作,激起。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和……一样,如同。如: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⑩成为。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王广之传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482 字

+ 加入清单

王广之传》全文翻译

王广之字林之,是沛郡相地人。他从小喜欢骑马射箭,动作敏捷,勇武有力。宋大明年间,因有功勋补任本县县令,此后又历任强弩将军、骠骑中兵、南谯太守。泰始初年,在寿春征伐殷琰时隶属于宁朔将军刘怀珍。殷琰的部将刘从建筑堡垒拒守,拒守了很长时间。殷琰派遣长史杜叔宝率领五千人、运输车辆五百乘来援助刘从。王广之等肉搏攻城,从申时一直争战到日落,把杜叔宝军杀得大败,杀伤一千多人,杜叔宝军只好撤退,王广之把杜叔宝军的运输车烧掉了。刘从得到这些消息,只得放弃堡垒逃跑了。齐太祖萧道成废黜废帝为苍梧王时,外调王广之为假节之职、督徐州军事、徐州刺史、钟离太守,冠军将军之职依前未变。沈攸之起兵反叛时,王广之留驻京师,参与平定石头城。完成后,仍然跟随太祖在新亭驻军。太祖诛杀黄回,黄回的弟弟黄驷和堂弟黄马以及他哥哥的儿子黄奴逃跑了。

太祖给王广之写信说:“黄回虽说有点功劳,可是他的罪过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兄弟你全都知道。现在也只好依法执行了。”太祖命令王广之在江西搜捕黄驷等人。建元元年,进爵为侯,食邑一千户。魏虏侵齐,第二年,皇上令王广之持节,出京驻屯淮上。王广之的家原在彭县、沛县一带,上表启奏皇上请求招募家乡的百姓部属反魏,北上夺取彭城,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王广之率领军队渡过淮河,没有获得什么战果,因此被免去官职。世祖即位,迁右卫将军。世祖见王广之的儿子王珍国可以有大作为,对王广之说:“爱卿可说是怀珠的老蚌啊。”王广之说:“臣下不敢推辞。”世祖听了哈哈大笑。授予王广之游击将军,他没有接受任职命令。永明十一年,魏虏扬言伐齐,世祖令王广之持节,招募队伍。高宗萧鸾要诛害太祖、世祖子孙诸王,派遣王广之到江阳征伐安陆王子敬,赐给一部鼓吹。进封应城县公,食邑二千户。建武二年,魏虏围攻司州,皇上派王广之持节督司州征讨,去解司州的围困。王广之进军还没到一百多里路,魏虏就闻风撤退了,王广之就班师了。王广之在建武四年谢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谧号为庄公。过去,皇甫肃在南齐年间曾投靠到王广之门下。王广之早年虽与皇甫肃有过节,但一直非常推崇他的学问,便推荐给齐武帝,皇甫肃因而被任命为东海太守。他的心胸就是这样开阔。

原文

王广之字林之,沛郡相人也。少好弓马,便捷有勇力。宋大明中,以功补本县令,历强弩将军、骠骑中兵、南谯太守。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广之等肉薄攻营,自晡时至日没,大败之,杀伤千余人,遂退,烧其运车。从闻之,弃垒奔走。太祖废苍梧,出广之为假.节督徐州军事、徐州刺史、钟离太守,冠军如故。沈攸之事起,广之留京师,豫平石头。毕,仍从太祖顿新亭。太祖诛黄回,回弟驷及从弟马、兄子奴亡逸。太祖与广之书曰:“黄回虽有微勋,而罪不可容。弟自悉之。今启依法。”令广之于江西搜捕驷等。建元元年,进爵为侯.,食邑千户。北虏动,明年,诏假广之节,出淮上。广之家在彭、沛,启上求招诱乡里部曲,北取彭城,上许之。广之引军过淮,无所克获,坐免官。世祖即位,迁右卫将军。世祖见广之子珍国应堪大用,谓广之曰:“卿可谓老蚌也。”广之曰:“臣不敢辞。”上大笑。除游击将军,不拜。十一年,虏动,假广之节,招募。高宗诛害诸王,遣广之征安陆王子敬于江阳,给鼓.吹.一部。进封应城县公食邑二千户建武二年虏围司州遣广之持节督司州征讨解围广之未至百余里虏退乃还四年,卒。年七十三。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谥曰庄公。昔皇甫肃于齐间投广之门下。广之早与皇甫有隙,然崇其学,荐之武帝,任东海太守。其开阔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动词作名词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三)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10、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四)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五)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②触:碰、撞。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4)尾声: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含义

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蛊惑群众,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击败了共工。(实为争夺权位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徙徐州文言文讲述了苏轼在调任徐州的途中经历的种种琐事的故事。从苏轼徙知徐州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以下几点可贵的品质,心系百姓、临危不乱、身先士卒、同甘共苦。

全文内容: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全文翻译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

9.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2)鼠何名老虫

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4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10.D11.(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1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鸟说文言文翻译 戴名世鸟说翻译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鸟说》的翻译:我读书的房间旁有一棵桂树,有一天,桂树上传来叫声,靠近一看,在枝干之间有两只鸟筑了巢。鸟巢距离地面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鸟巢像杯子一样大,精密完整又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

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 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 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叹世间: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如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鸟说》的原文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池上的意思 池上的意思翻译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池上》的意思:小孩子撑着小舟,偷偷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要掩藏自己的踪迹,浮萍被船儿荡开,在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刻画了孩童天真活泼、淘气可亲的形象。

《池上》

白居易 〔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全诗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描绘了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有景有色,细致逼真;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写出孩童的天真单纯,富有情趣,刻画出孩童天真活泼、淘气可亲的形象。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