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共和庄村村西遗址简介(汇集20篇)

宋代瓷窑遗址好玩吗?据考证,这里是宋代规模较大的地方瓷器生产作坊之一。宋代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福建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有重大意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瓷艺术,文人气、书卷气十分突出,注重个性,呈现出幽雅秀丽,温润含蓄,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此时的景德镇青白釉瓷,烧制日臻完善,胎质纯净洁白,釉面晶莹润泽。景德镇影青瓷的青幽氛围,是宋代“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审美观的突出展现。

浏览

4464

文章

1000

篇1:果邦安家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果邦安家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果邦安家营盘遗址位于瓢井镇果邦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

瓢井镇:无在大方县北部。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2.84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12.6%。辖1居委会、26村委会。1932年置井东、井西、井南、井北4镇。1942年置瓢井镇。1953年改设瓢井、中洞、路布、果邦、居乐、干河乡。1958年分别建立公社,随即并建瓢井公社。1962年析建瓢井、居乐、果邦、中洞、路布5公社。1984年改置瓢井镇及居乐、果邦、中洞、路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山顶崖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山顶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崖遗址位于清水县红堡镇咀儿村。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1982年12月31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鸭儿沟为界;西:以安坪村村民住宅区为界;南:以断崖为界。北:以端山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红堡镇:自然环境:红堡镇位于清水县西部,总土地面积8.18万亩,总耕地面积3.37万亩。平均海拔1334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平均气温9°C,全年无霜期180天。行政区划:辖2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922户,乡镇总人口27490人,乡镇从业人员13869人。六通情况:26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有线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嘴梁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大嘴梁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嘴梁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岳堡乡岳堡村大嘴梁。东至南佛寺,西至崖岔嘴,南至大嘴梁山顶,北至南湾、簸箕湾。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依山势分布,平面大体呈三角形。遗址断崖上暴露灰坑、灶坑、白灰面房址,红烧土及白灰窑等。采集有细泥红陶片、黄陶片、夹砂红陶片及大量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彩陶片,从采集标本分析,本遗址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大嘴梁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在同类遗址中具有典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剑南春酒坊遗址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剑南春酒坊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即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最初是剑南春集团进行棋盘街两侧的平房拆迁工程,由于发现了历史文物,迅即转为“抢救式发掘”。2003年至2004年之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酒坊遗址进行发掘,最终用科学方法还原了“蜀中美酒”绵竹剑南春的酿酒工艺和昔日风貌,为中国酒文化代代传承又奠定了一块基石。

四川绵竹在历史上是一个酿酒大县。据史料记载,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绵竹设酒务监官或酒务税丞管理酒税(《宋史·食货志》)。绵竹县志记载,明代绵竹酒业凋蔽,清康熙年间复苏,有酿酒作坊90余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杨、白、赵”四大酒坊最为着名。至乾隆年间,“绵竹大曲”已经闻名遐迩。宣统三年(1911年),“绵竹大曲” 获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头等银质奖牌,1922年,“绵竹大曲”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61年,绵竹大曲更名为“剑南春”。2003年4月,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考古发掘正式拉开帷幕,由资深考古学家陈德安担任领队,遗址面积为1.2万平方米。此前,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找到了载有棋盘街“天益老号”酒坊布局的历史文献,其主人姓名、酒坊规模、经营品种、税赋征收等都已查实绘图,并经当地老人指证,一一对号入座。

在“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次权威评选中,国内共有22个“重量级”考古发现参选,此前最受传媒追捧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因考古发掘仍需时日而扼腕惜败,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入选,出乎意料,也在意中。谈到它当选的理由及学术价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指出,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主要体现了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它展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一个完整流程;二是遗址整条街“前店后厂”的格局完整清晰,全面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绵竹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城市的经济状况,这在以政治中心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里是很罕见的,很有新意。

徐苹芳口中的这种“新意”,或许正预示着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纵观前14届“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结果,“以年代取胜”几乎成了评选的一条金科玉律,历史越古老越有价值,次次公布总以历史年代为序,而且入选的几乎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考古项目,如上届入选的商代甲骨文、黄河故道的汉代图景、山西襄汾市陶寺史前城址等等。但本届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以清朝至民国初年的“工业考古”项目击败了历史久远的周公庙遗址而入选,无疑是打破了“常规”,开了一个极好的先河。

评选活动有三个标准,即考古发现是否真实的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最有新意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它恰好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即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这一特定历史“转型期”的典型代表和实物载体。

以前,“以年代取胜”是评价考古活动的金科玉律。如今,“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越来越注重向大众介绍具有里程碑性质和文化标志意义的考古大发现,不仅注重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三大价值,尤其注重“新内容”和“新材料”。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入选,无疑标志着“工业考古”这一新内容、新材料的注入,并且预示着中国考古界对近代工业社会考古项目的日趋关注。这种评选视野的拓宽,对于中国当-古界、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是一次重要考古发掘,其规模之大,酿酒遗迹之全、保存之好超出以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剑南老街东侧入口牌坊,南至王麻巷,西至关帝庙西侧围墙,北至遗址区展示馆北缘外延1米。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春溢街与明阳街交点五路口,南至三星街,西至南西路,东至剑南春老街东侧入口牌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宋代清水城墙遗址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清水城墙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清水城墙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南环路北侧。年代为宋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残端城墙10米处为界;西:以原泉小学为界;南:以东苑小区住宅楼为界;北:以丰盛村居民住户院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1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紫竹遗址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紫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紫竹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遗存,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双重城垣为显著特征,有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灰坑形状多样,出土文物有石斧、锛、凿和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是宝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从建城技术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和设计水平。修筑了双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时,筑城首先被视为战争频繁的标志性产物,高大耸立的城墙和宽阔深凹的壕沟是“抵御外敌”的有效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潭山遗址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龙潭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潭山遗址

龙潭山遗址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昆明人”在此劳作生息,是滇池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

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山古人类遗址系一座二迭纪灰岩构成的馒头形孤山。1973发现,经1975、77、82、83、94年对三个洞穴遗址的四次考古发掘,已获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臼齿、颅骨、动物烧骨、炭屑和大批打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30500±800年。定名“昆明人”。是滇池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人类的起源、发展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有重大科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沈那遗址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沈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

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迹,其余皆为齐家文化遗存。台地原为旱作麦田,后改为水浇地,并先后多次经过平整,原覆盖土及文化层上部被破坏,部分裸露,其中以台地中部为甚。

整个台地到处可见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崖坎处及东部小瓦窑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多处白灰面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

1992年和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曾对此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区主要在台地西南边缘。清理房屋5座,灰坑10个,墓葬8座,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文化堆积层大体分上、下两层,上层遗物中以加砂粗陶片较多,下层遗物泥质红陶片较多。陶器制作精细、火候高、胎质坚硬而薄,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及一件大型铜矛。

有三座房屋是白灰铺地、粉墙的白灰面房屋,都近似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开,室内中间有一圆形灶,地穴四角各有弧度。墙面白灰厚薄均匀而细腻,地面白灰厚约4~5厘米,表面光滑而坚硬。两座无白灰设施,一座为圆形,门向南开,半地穴式;一座为方形,房屋四周及室内有不规则排列的柱洞,室内地面为深褐色土铺垫,灶在室外呈簸箕形。其余因扰乱较甚,具体结构不清。灰坑大多为圆形平底,坑壁略向内弧、口小于底。基葬有四座在两座白灰居住房屋之间排列,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单人葬,随葬品极少。

沈那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内涵极为丰富。从试掘情况看,以齐家文化遗迹、遗物最多,是一处齐家文化时期较大的部落遗存。遗址保存基本尚好。

2006年5月,沈那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金钟村寨子遗址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金钟村寨子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金钟村寨子遗址,位于筠连县镇舟镇,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西倚高岩,面向东方,大约造于清代道光年间,为当地罗姓地主为躲避兵灾、土匪而修的防御性碉堡寨子。

镇舟镇:镇舟镇位于筠连县东南部,幅员面积63.4平方公里,距县城东南42公里,东接高坎,北界沐爱,西南与落木柔镇、团林乡毗邻,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88个社,人口19487人,其中农业人口18308人。 境内地质复杂,地下矿藏无烟煤丰富,石灰石遍布各村,有奇异的喀斯特地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镇舟河贯穿全境,目前,已开发小水电站2处(洞口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钦州故城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钦州故城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钦州故城遗址

钦州故城遗址位于灵山县城西北60公里的旧州圩侧。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至宋天圣元年(1023年)为钦州州治。遗址长270米,宽135米,总面积36450平方米。城垣底宽7.8米,顶宽5.8米,高5米左右,有砖瓦、陶器、金属器等文物出土。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州镇: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60公里,面积227.2平方公里,1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636个自然村,与陆屋、沙坪、太平等镇相邻。镇政府所在地是钦州州府故址,有“古城”之美称。黎钦铁路、陆沙柏油路横贯其中,交通便利。耕地3957公倾,其中水田面积2495公顷。全镇总人口878383人,其中农业人口85755人,该镇以水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茶叶为主要支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灯塔遗址外观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其他奇观不同的是,它的建立没有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造,它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省的船只。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地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法洛斯岛上。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

灯塔以白色大理石建成,共分为三层。灯塔内部是螺旋状阶梯,燃油经阶梯送往塔顶,塔顶的一座房间内,工人便依靠燃烧石油产生的火光,再利用后方的镜收集光线,然后反射出去,以照亮夜间的大海,白天则依靠反射阳光。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并具有防卫及侦察敌人的功用。

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七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十四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亚历山大港进行了一些挖掘工作,使人类对灯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灯塔遗址在亚历山大城外的法罗斯岛上,建于公元前280年。据文献记载,灯塔由4层构成,并均略向里倾斜。底层为正方形,高60米,有300余个房间和洞孔,供人员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层为八面体,高30米。灯塔的三层为圆形,由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一层即灯体所在。它的灯,或说是一个大型的金属镜,可在白昼反射白光,夜中反射月光;或说置巨大的长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岗石所制的反光镜以反射火光。这样,远处海船都能遥见塔上灯光,晦明不息,据以导航。第四层为海神波塞东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个灯塔面积约930平方米,高达180米,全为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铸成,气象巍峨。但是经过数次地震,灯塔于1435年完全毁坏。1480年用其石块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模型、壁画、油画等,介绍自一万年前从草船开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埃及亚历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音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军战场遗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经过龙里。4月6日先头部队由开阳县进入洗马河一带。4月7日红军主力进入龙里。8日,左路军佯攻龙里,于今响水河景区内的播箕堡前与敌滇军孙渡手下龚顺壁旅十四团遭遇,经激战敌败退播箕桥南岸对峙。红军向观音山急进,在哨关田与滇军十八团遭遇急战。敌军飞机轰炸元宝、哨关田、王关等地,红军牺牲15人。红一方面军曾在观音山与敌激战4小时。1936年1月红二、六兵团在观音山会师。观音山革命战斗遗址于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古驿道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梁山宫遗址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梁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山宫遗址‎

梁山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县城西郊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秦代建筑遗址。1992年11月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梁山宫是秦始皇的行宫,兴废年代待考。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砖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数块“梁宫”瓦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县城西郊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秦代建筑遗址。1992年11月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梁山宫是秦始皇的行宫,兴废年代待考。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砖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数块“梁宫”瓦当。

梁山宫遗址位于乾县县城以北9.5公里处的瓦子岗上,地处吴店乡与梁山乡交界处,为一和缓的龟背形台地。秦文化遗存。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000米。遗址南部现存一高大的夯土台基,东西底边长37.5米,南北底边长25米,高5,台下有大面积的夯土层。曾先后出土龙纹空心砖和龙凤纹空心砖4件,色彩绚丽的卵石十数立方米。现存遗址留有大量散水石、整修地面的专用砺石,秦筒瓦、板瓦块等。瓦外施有绳纹和抹光带,内施涡点纹。还发现有素面半瓦当、云纹瓦当和葵纹瓦当。梁山宫是秦的一座重要行宫。这里既是历史上有名的宫廷事件发生地,又是秦御匈奴的重要指挥部。同时,也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的重要决策场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幸梁山宫”,《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梁山宫“俗名望山宫,在雍州好畤县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所载地望与遗址完全吻合。又《啸堂集古录》:“梁山宫,元康元年(前65)造”,说明此宫为汉代所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景泰王湾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景泰王湾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景泰王湾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009年7月6日,景泰王湾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四周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遗址四周200米。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九龙庙池遗址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九龙庙(池)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龙庙(池)遗址在石槽乡九龙村东北紧邻,距县城东南4公里。因有九穴同流,故名九龙泉,又名九龙池,也叫鹅鸭池。《大荔旧志稿》称:“县城南八里,沙苑九穴同流,同州所由得名也。”即指此池此泉。

唐懿宗咸通中(860~874)太守王龟建南溪亭,昭宗时(889~904)创建大王庙,乾宁中(894~898)节度使李瑭重修并建九龙庙,梁贞明三年(917),节度使程全晖扩建,庙址有池,池广5顷,有三池、八亭、桥梁林圃,胜绝一时。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民国即废。清康熙五年(1666),赵三骐所撰《卜葬亚媛墓记》碑,仍在县文管会保存。

摘记:金和暄题《九龙八景》

龙泉溥润年光久,亚媛流芬岁月长。

君子莲池思品格,桃苑仙人想衣裳。

丛沙细浪萦千顷,洛水回纹旋一方。

溪亭曙霭看隐约,蔬瓜春林试馨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万河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万河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万河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慢湾村万河社东山上。

万河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乡万家河村内的半山坡地带,西在李家北接东山社,东至上大山1,南近嵩家社。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搞农田建设时曾出土过玉璧和玉璜。现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片、石器、木炭经源屑和房址的白灰地面,文化层解深1-2米。陶片多为红色,也有少量的灰陶和彩陶片。器形有双大耳罐、鼓腹高颈壶、长颌瓶等。该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生活区。1993年,该遗址被会宇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山社,南至那坡社,西至河底,北至老人沟。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四周延伸50米。

慢湾村:慢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阴平遗址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阴平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阴平遗址位于小溪坝镇。为南宋遗址,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绵广高速公路时被发现,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阴平遗址文化层厚度均在2米左右,个别地方达到3米。现场发现了瓦片、红烧土、石构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积物;出土了珍贵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盏、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浙江龙泉的豆青瓷、陕西铜川耀州窑的瓷器、四川广元窑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铜器、残缺的铁器及动物骨片。阴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国邓艾伐蜀时期。当时,阴平古道山峦叠嶂,沟谷纵横,交通宿营极为不便。发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马角坝密林深处的潼江在阴平坝形成一个大拐湾,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块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的山间平坝,为军队宿营扎寨、补充给养提供了便利。《梓潼县志》、《江油县志》记载:“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为安置因战乱-入蜀的阴平县(今甘肃文县)民众,于小溪坝阴平村侨置阴平县,同时侨置阴平郡。”从西晋开始,历代统治者在阴平设县置郡,历经刘宋、南齐、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朝,历史长达千余年。阴平古郡发展到宋代已具有相当规模,对外交往十分频繁。《江油县志》记载:“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阴平古郡毁于兵焚,遂废。”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本地宋代居民生活习俗、商贸活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拉萨有三处,分别为“朵森格”、“秀赤林卡”和“蔓珍”。“朵森格”,意为石狮,因衙门前有一对石狮,故名。在大昭寺西南方,今西藏军区第二招待所。“秀赤林卡”,意为宝座,据说该地原有七世0的宝座,故名,在今文化宫周围。“蔓珍”,为贵族家房名,在今西藏话剧团的后面。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从雍正六年起,设驻藏大臣。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八廓北街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镇靖堡遗址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镇靖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靖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靖边县镇靖乡乡政府驻地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伸100米。

2008年,镇靖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靖镇:镇靖镇位于白于山北麓,无定河上游,靖边县城南,明长城内侧,距离县城7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3587户14392人。气候属于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94mm,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为130天。全镇总土地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万亩,水浇地3.1万亩,涧地1.4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草地面积2.67万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蜡烛山遗址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蜡烛遗址为武鸣区文物保护单位。

蜡烛山遗址位于武鸣县双桥镇伏林村敢汉山附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8年,蜡烛山遗址被公布为武鸣县文物保护单位。

伏林村: 伏林村地处双桥镇南部丘陵山地,南武二级公路横穿村境南北,是南宁进入武鸣县的第一个村。(村部距镇政府10公里,距武鸣县城15公里,距南宁市2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6平方公里,有10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4户,人口3403人,其中劳动力1638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分别为德好支部、四敢支部、三支支部。各支部分别设有支部书记、副书记,设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