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日本侵华战争是从明朝开始的吗【汇总6篇】

浏览

6036

文章

6

篇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日本,小编觉得很多思想比较封建的人会认为日本非常坏,简直就是深恶痛绝,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也是有理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在中国古代,日本在中国这片领土上大量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然了,在当时,日本总是肆意的挑起事情,于是借机便发起战争,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割让大部分领土,当时日本发起九一八事变后过了许久又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接发起战争呢?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东三省开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后,他们一直在耗,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西安事变,蒋介石的反日情绪提不起来,日本仍然会在中国耗下去,而不会选择全面侵华。

当时的全球经济都处在衰退时期,西方的国家也是自己顾自己,而日本什么都没有,他们只是一个小岛国,资源匮乏,此时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侵略,所以他们对入侵日本做了非常严格的部署,着实是有备而来。

而此时的美国很聪明他们想从这场战争中捞到好处,而日本也需要美国的支持,所以美国一直为日本提供资源,也因此“发家致富”,而另一边的英国其实也是旁观者的角色,只要日本不侵犯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还有一个大国就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可以说是自顾不暇,而且日本从心里就不怕他们。

但是战争是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他们的第一位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只有利益可言,这一点日本在后来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日本取得了东三省之后,他们已经是深陷战争泥潭了,之后的六年他们一直都是在中国“耗时间”。

那么他们当时到底能不能拿下中国呢?其实未必,日本是个岛国,和中国是没法比的,如果直接吞掉就会消化不了,而且他们未必能吞掉,日本的人口就是他们的硬伤,常年的战争已经使他们的人口急剧下降,到后来女人也直接被拉上了战场,要么就是做“后备”。

清政府的腐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因为他们腐败他们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人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就决定暂时不能扩大中国战场。但是此时的关东军耐不住了。

这一天,日本天皇得到一份秘密情报,情报中之处,关东军私自行动,日本天皇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气愤,直接掀翻了桌子,他开始对关东军的忠诚表示怀疑,随后他下旨停止对中国的一切作战计划。而且日本人也怕关东军造反,关东军对他们在中国的战局有很大影响。

而此时日本的停止作战让中国喘了一口大气,这中间的数年来,日本都在制定详细的方针计划,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醒了,而且也开始变强了,而日本此时发动了对中国的进攻,起初他们的战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场战争拖入了众多国家,日本已经深陷泥潭,他们的失败也就此宣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日本侵华战争是从明朝开始的吗?具体是怎样的?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日本侵华战争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起的一场持久的侵略战争,那么,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当时的日本因为自己的发展便走上了侵略战争,而中国也是很厉害的。当时和日本打持久战,最后也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日本侵华战争是从明朝开始的吗?具体是怎样的?

日本有论者宣称甲午战争“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引发的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甚至把甲午战争的爆发说成“日清双方都侵略朝鲜引起的”。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仍需以事实驳斥这种谬论。

丰臣秀吉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统治集团,为了侵略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为了迅速侵占中国制定了具体战略计划。日本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有人将日本挑起甲午战争说成“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显然为了掩盖日本的侵略本质。

日本侵略中国之心由来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就策划侵犯中国领土。1577年丰臣秀吉即萌发了“平定中国”的思想,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从1592年开始,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并扬言要占领北京,迁都于此,“贡圣上(天皇)御用”。进入江户时代后,并河天民提出“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中国)、朝鲜、琉球、南蛮诸国。……更增加扩大,则可变成了大大日本国也。”佐藤信渊也宣称:日本“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日本应首先吞并满洲,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并最终“合并世界各国。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亲征中国,“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吉田松阴

德川幕府末年,日本长州的改革派藩士领导者吉田松阴曾赤裸裸地说:“现在要加紧进行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即北海道——引者),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和古时强盛时一样。北则割据满洲(即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占领台湾、菲律宾诸岛”。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在“武国”方针指导下,统治集团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1868年2月8日(庆应四年一月十五日)明治天皇便在《外交布告》中宣称:“外国之事,先帝多年宸忧。——此次朝议之上,断然同意缔结和亲条约。对此,当上下一致,不生疑惑,大力充实兵备,使国威光耀海外万国,以对答祖宗先帝之神灵。天下列藩以至士民,皆当奉戴斯旨。”3月21日,又以天皇的名义对在京都诸侯(藩主)下达敕谕:“朕虽不肖,然欲继述列圣之余业、先帝之遗意,内以安抚列藩万姓,外使国威光耀海外。……朕欲凌驾万里波涛,身当苦难,誓振国威于海外,以对祖宗先帝之神灵。”这“大力充实兵备”,“凌驾万里波涛”,“誓振国威于海外”等等,已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设想。

田中义一与田中奏折

据《田中首相致宫内大臣一木喜德请代奏明积极政策函》披露:“欲征服支那(即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其具体侵略步骤为: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即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以达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目的。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为伺机发动侵华战争,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舆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详细的整体战争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万历援朝战争中,明朝和日本火器谁更加厉害?

全文共 276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万历援朝战争这个战争也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当然了也反应了当时那个朝代的一些情况和一些事情了,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这个时候的朝廷其实看起来非常的给力,所以会选择援朝抵御倭寇,那么就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明朝火器日本的火器是非常的话说的,有人做了一个对比,那就是明朝和日本火器谁更加厉害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万历援朝战争是明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争,最后以日军败退本土、明朝联军取得最终胜利而结束,这一结果也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东亚格局。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都投入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和武器,尤其是各类先进火器也纷纷登场。今天就给诸位扒一扒万历援朝战争中,中日两国的火器都有哪些优劣。

先从我大明开始说起吧。根据当时的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在《经略复国要编》中的记载,明军在战争初期征调的火器主要有:大将军炮一百二十位、灭虏炮二百六十八位、虎蹲炮三十七位、小信炮一千五百个、百子铳一百六十八架、快枪五百杆、三眼铳一百杆以及大量的火箭,后来还有更多火器陆续调入朝鲜战场。下面我们就一一简略介绍一下这些神器。

明代的将军炮也叫神机将军,按照型号可以分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四将军和五将军,这些称号其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火炮名称,明代各个时期都会把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称作“将军炮”或者“大将军炮”。

明代初年的将军炮是旧式直筒的大型火炮,而万历时期的将军炮是指从葡萄牙人那里仿制的弗朗机,于嘉靖三年(1524年)造出第一批原型:“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馀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馀丈”。

叶梦熊(1531-1597)后来又对弗朗机进行了改造,称为“神铳”,大者长三尺五寸(1.2m),重二百八十斤(约合现在340斤),射程可达七百余步(约合现在1000m),威力巨大,而且可以车载,更好适应战场环境。

车载佛郎机

灭虏炮是嘉靖万历年间叶梦熊制造的一种车载火炮,炮身以铜铸成。其特点是一车三炮,而且发射的是铅制散弹,杀伤覆盖面非常大,堪称对付集群部队的大杀器。因此灭虏炮成为了明军中地位仅此于将军炮的火炮,在明代后期的战争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灭虏炮

虎蹲炮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在旧式碗口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以前的碗口炮炮身短炮口大,发药无力,体轻易跃,难以使用。戚继光加长了炮身,缩小炮口与炮身通体相称,并且在炮口与炮尾处都安装有铁爪,可以用大铁钉钉在地上,发炮更加安全。改进后的虎蹲炮比佛郎机轻便,只有三十六斤,且机动灵活,威力又远胜各式火枪,因此在战场上出场率很高。

虎蹲炮

小信炮

是一种轻型火炮,主要功能在于发射信号、传递作战信息,炮身由铜或铁铸成,构造简单,可以直接置于地上发射,是明代边军必备的火器,主要配备于烽燧、墩台和城墙之上。虽然不能直接对敌人造成杀伤,但是可以大大提高平时预警和战时下达指令的效率,也是功不可没。

明代铁信炮

百子铳

在佛郎机基础上改制而成,根据《兵录》中的记载:“放时执尾牵挽,望准照星,于稠人处打之,百发百中,此舟师第一利器也,守城亦宜用之。”百子铳安装了瞄准装置,而且可以短时间内打出大量枪弹,善于对付站位密集的敌人,不仅可以用于守城,还是海战利器,其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机关炮。由于此种火器威力巨大,因此晚明时期也被大量使用。

百子铳

快枪

也叫神快枪、十面埋伏铳,周身由铁打制,形似棍棒,可以同时发射一到三枚铅弹。敌人近身时还可以安装长柄或者长枪枪头与敌人肉搏,是一种将火器、枪、棍三合一的兵器。三眼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由三根枪管呈品字形箍合在一起,可以连发三弹,敌人近身时可以当闷棍来用。但缺点是有效射程较短,而且不够精准,与快枪一样,都是近距离内杀伤力很强的轻型火器。

上面为快枪,下面为三眼铳

火箭

则是利用火药动力推动发射的箭矢,在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种类繁多而且应用广泛,可以分为单飞火箭、集束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而且战斗部也由箭头演变为刀枪状,有的还可以携带爆炸弹。火箭发射装置则为竹、木制成的架、筒、槽等。

各式单飞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人一直在抢的神机箭就是集束火箭的一种,洪武年间就在边军中广泛使用,茅元仪在《武备志》中也有介绍。韩国人想抢是抢不走的,这辈子都抢不走的。

另外,明廷还调派善于攻城作战的浙兵入朝作战,他们装备了当时北兵没有的武器——鸟铳。

鸟铳(清代称鸟枪)不是明朝本土发明的火器,而是在于倭寇的作战中缴获日本铁炮仿制而来,日本铁炮则是仿自欧洲的火绳枪。明代仿造的鸟铳原理与日本铁炮相同,但是加长了铳身长度和火药量,因此射程和杀伤力也相对更强一些。

鸟铳长三尺有余,重五六斤,以熟铁打造铳身,铳身嵌入木托,木托中藏搠杖一根用以填充火药、铅弹,铳身有照星与照门,以提高发射的精准度,火门有火门盖,用龙头式发火装置。但是这支部队在战场上使用鸟铳的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鸟铳与龙头发火装置

日军火器使用比较单一,主要有铁炮和大筒两种火器。铁炮最早是种子岛岛主时尧命手下从葡萄牙人那里仿制而来,由于威力巨大因此迅速走红,各地大名纷纷购买并且仿造,最出名的莫过于梦想“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了,长筱之战中织田与德川联军正是凭借大量铁炮部队战胜了号称无敌的武田骑兵队。

日本铁炮

日本大名对铁炮的重视一直没有中断,到丰臣秀吉侵朝时,还专门在3000人的队伍中设立200人的“铁炮足轻”部队,这个比例是很高的,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平壤之战中小西行长部应该至少有一千余名铁炮足轻,给登城作战的明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另外,日本铁炮的制造也十分精良,明人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就写道:“(明朝鸟铳)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起火,唯倭铳不妨。”可见日本的铁炮较明朝的鸟铳制造更为精良。

日本历史上的的大口径火器叫大筒,但这个词其实指代了两种火器,一是从葡萄牙人那购买仿制的弗朗机型火炮,这种武器是在进入德川幕府之后才逐渐有较多使用。在侵朝战争中日军使用过另一种大筒,实质上是一种加大口径的铁炮,与铁炮一样用扳机发火,火力和射程都无法与明军的火炮相提并论。

加强版铁炮

总体来看,与明军相比,日军火器种类比较单一,而且主要是轻型火器;但是其铁炮的制作更加精良,而且装备比例也高于明军的鸟铳。所以明军在重型远程火力上可以说是占尽优势,而在中短距离内可能日军会相对占优。其实火器的发展与对抗,既体现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融入世界的过程,也反映了东亚战略格局中各方势力的消长,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兴衰的见证。

参考文献

柯胜雨,《万历东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李悦,《明代火器的谱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兵杂集》

【明】何良臣,《阵纪·技用》

【明】何汝宾,《兵录》

【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清】张廷玉等,《明史·兵志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日本侵华战争之前都做了什么?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世纪初期,尤其是在清朝末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任人拿捏的地步,当年中国国势动荡,民不聊生。而同一时间,日本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日本第一次让全世界发现日本已经崛起了。日本人一直都有这一个思想,包括现在也是的,那就是脱离日本岛,想要来到大陆上发展。但是在清华战争爆发之前,为何日本没有早早的就动手呢?这段时间里他们做了什么?

日军对大陆已经窥觑了很久,终于在1905年的时候他们终于动手了,这次动手的目标却不是中国,而是俄国!日本岛国怎么有勇气向当时的一个世界豪强发起战争的,其实他们发动日俄战争的目的也不是打击俄国,他们真正的目标还是中国,他们想要发动进攻只能从东北地区开始,俄国对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视,毕竟欧洲那边战事也十分紧迫,日军这时候的挑衅他们也权当没看见。

相较于俄军的畏手畏脚,日军就比较放得开了,他们的对手只有中国,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诸国豪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也算是贴心了,本来中日两国在豪强心中的地位还是差不多的,但是英国等国家却同意将真正实用的火炮兵器全部教给日本,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日本用来钳制住中国是再合适不过了,在与俄军的对决中他们惨胜了,不是俄国打不过他们,而是他们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样一个小国身上,于是两国之前签署了一个条约,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部的南方地区。

那个时期日本发展的虽然快,但是与俄国那一仗的花费也不是这个国家随意可以承受的,经过了好久的发展他们才恢复了元气。

日军在东北挑选了自己的傀儡,张作霖,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个傀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听话,本来日军的对中国并没有积极进攻的想法,特别是他们整个国家都在努力的发展经济,军事的发展虽然缓慢,但是也足够碾压中国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进攻,而是重点放在了经济上。国家高层不发病不代表地方军官可以忍住不发动进攻,他们对这里垂涎已久。

其实真正拖住了日军的人还是张作霖,虽然他是日军在中国的代理人,在他上任之前的确也承诺过许多的利益,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些在他真正坐上东北龙头的位置以后他一个都没有履行,可以说完全是在戏耍日本人。

日军想要来硬的也不行了,这时候的东北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一个拳头,不是日本人随意可以拿下的,明的不行他们就从暗处动手,在日本特务的策划下,张作霖被炸死在了火车上,临终前他想到的依旧不是自己,而是让自己的心腹来接管这里的残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说日本侵华战争从明朝就开始了?具体是怎样的?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明朝经济还是很发达的,而明朝的皇帝也是很厉害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而关于朱元璋的议论无外乎就是好于不好的朱元璋上位以后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来改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说日本侵华战争从明朝就开始了?具体是怎样的?

日本有论者宣称甲午战争“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引发的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甚至把甲午战争的爆发说成“日清双方都侵略朝鲜引起的”。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仍需以事实驳斥这种谬论。

丰臣秀吉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统治集团,为了侵略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为了迅速侵占中国制定了具体战略计划。日本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有人将日本挑起甲午战争说成“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显然为了掩盖日本的侵略本质。

日本侵略中国之心由来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就策划侵犯中国领土。1577年丰臣秀吉即萌发了“平定中国”的思想,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从1592年开始,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并扬言要占领北京,迁都于此,“贡圣上(天皇)御用”。进入江户时代后,并河天民提出“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中国)、朝鲜、琉球、南蛮诸国。……更增加扩大,则可变成了大大日本国也。”佐藤信渊也宣称:日本“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日本应首先吞并满洲,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并最终“合并世界各国。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亲征中国,“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吉田松阴

德川幕府末年,日本长州的改革派藩士领导者吉田松阴曾赤裸裸地说:“现在要加紧进行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即北海道——引者),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和古时强盛时一样。北则割据满洲(即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占领台湾、菲律宾诸岛”。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在“武国”方针指导下,统治集团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更加膨胀,1868年2月8日(庆应四年一月十五日)明治天皇便在《外交布告》中宣称:“外国之事,先帝多年宸忧。——此次朝议之上,断然同意缔结和亲条约。对此,当上下一致,不生疑惑,大力充实兵备,使国威光耀海外万国,以对答祖宗先帝之神灵。天下列藩以至士民,皆当奉戴斯旨。”3月21日,又以天皇的名义对在京都诸侯(藩主)下达敕谕:“朕虽不肖,然欲继述列圣之余业、先帝之遗意,内以安抚列藩万姓,外使国威光耀海外。……朕欲凌驾万里波涛,身当苦难,誓振国威于海外,以对祖宗先帝之神灵。”这“大力充实兵备”,“凌驾万里波涛”,“誓振国威于海外”等等,已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设想。

田中义一与田中奏折

据《田中首相致宫内大臣一木喜德请代奏明积极政策函》披露:“欲征服支那(即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其具体侵略步骤为: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即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以达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目的。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为伺机发动侵华战争,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舆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详细的整体战争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什态度 做了什么事情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一位21岁的日本大阪女子自杀了,在自杀前她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上写道:“……千代子为了大日本帝国圣战的胜利,为了激励丈夫英勇出征,为了不拖累丈夫以绝其后顾之忧,她只有一死尽责了……”是的,这个自尽的女人名字叫做井上千代子,他的丈夫是侵华日军大阪步兵第37连队井上清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征调军人驻扎我国东北,井上清一刚结婚不久,新婚燕尔,有些厌倦战争,只想和爱人甜蜜在一起。千代子为了让丈夫毫无顾忌的去前线参加他们所谓的“圣战”,在一天晚上悄悄地自尽了,并留下了这封题为“军人妻子之鉴”的遗书。

这是在日本一个很普通的军人家庭发生的故事,他们都以家庭成员里能出现一个军人为荣,为了能鼓励自己的亲人参战,他们可以做出任何牺牲,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当时日本社会和平民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侵略中国的是日本政府和军人,其实明治维新以来军国主义教育已经深深植根于日本民众心中,造成了孕育日本法西斯分子的土壤。这一点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绝不单单是政府和军人的事。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消息传到日本国内后,整个日本都沸腾了,庆祝着“圣战”的胜利。下面是一则当时的报纸描写的景象:由于是史无前例地攻占敌都,14日夜,帝都东京淹没在庆祝胜利和万岁的呼喊声中。下午4时,在靖国神社前,以东京实业组合联合会的50000会员为先头,在靖国神社、神宫外苑、上野……等公园集合了市政人员、市立中学、防护团员等等15000人,保险协会5000、东京银行区集合的7500人,及各个公立中学、各街道居民团体在傍晚5时,一起点亮了庆祝红灯笼,开始了百万游行提灯大游行。以庆祝攻占了敌都,加入游行的男女老少一起高呼万岁,那一日灯火化为了海洋!看到这里你还能说战争与日本平民没联系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富饶美丽的土地落入了侵略者手中,日本内阁组织开拓团估计国内民众移民到东北。日本平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持他们口中的“圣战”,自愿去移民。

为了支持这场侵略战争,国民踊跃捐款,连一个99岁的老太太都捐了5块钱。学生在小学期间就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信奉武士道精神,练习剑术,为有一天能够踏上战场做准备。日本妇女还自发前往军火工厂制造武器。有些日本妇女因为过于狂热的工作,累死在生产线上。基层建立起来以每十户家庭为一组的这个一个供应战时物资的机构,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在他们的概念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得掠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如果国内没有这样的支持,日本军队怎么可能同时侵略中国、东南亚,偷袭珍珠港。

现在日本人都在说被原子弹炸死的广岛、长崎的平民无辜,要美国人道歉。那千千万万个惨死在日本法西斯屠刀下的中国人民无辜不无辜。谁又来道歉?美国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感觉至为公道,核爆下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他们都参与了战争,都为这场战争出过力。说的多好,既然全民都参与战争,那就要有挨原子弹的觉悟!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日本国内民众的支持,这场战争是发动不起来的,就算发动起来也长久不了。民众对战争的狂热心理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即使到了今天还在祭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扭曲历史。对此我们不得不防,更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