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试卷及答案(热门20篇)

教师节是一个比较表达自己对于尊师的谢意,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的神圣的节日,一直都默默辛勤的教书育人。你知道生物试卷及答案吗?以下是问学吧小编整理的生物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33

文章

1000

什么是赤潮生物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赤潮生物?能够大量繁殖并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之为赤潮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生物以甲藻居多,其次为硅藻、蓝藻、金藻、隐藻和原生动物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的相关海洋灾害小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

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一是为研究和预报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资料,二是为开展赤潮治理工作提供实时资料,三是以便更好地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以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赤潮的详细分析,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登陆进行查询,相信大家一定会满意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种子植物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叶和胚乳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能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牡丹、刺槐、槟榔、玫瑰、菊、杏、苹果等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种子的传播方式:借助风力、水力、动物等传播。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籽粒饱满、具有完整的胚、储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和抽样检测

4、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开花和结果

1、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2、花的结构:花瓣、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托、萼片

3、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人工辅助授粉

目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方法: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倾斜撒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物知识点:直肠构造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直肠壶腹内面的粘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粘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

总结:直肠有两个弯曲: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损伤肠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对水分的散失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水分散失:根尖成熟区吸收的水分,有99%左右的水分被蒸腾散失.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中进行.

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降低叶片的温度

③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作物移栽时要去掉一些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含量。

植物对水分的运输:根毛从泥土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99%)。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这些藻类死了后,微生物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中的氧气减少,水体发黑、发臭,叫水体富营养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等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什么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1.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40%以上的药物以自然资源作原料;

2.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

3.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蜂蜡、染料、饲料、皮革、羽毛等;

4.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5.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今天小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措施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要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御,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区将危害性较大的生物坚决拒之门外。

中国长期以来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仅仅是由检疫部门根据检疫目录进行病虫害及疫种的一般性检疫,如果外来物中本身没有病虫害,或本身不是疫虫、疫草,则一般却可以安全过关。因此,对于首次引进或短期内不能发现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导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进中国。这个问题已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12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设专章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立法开展风险评估制度。

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系统是根据待引进物种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气候参数等情况,设计49个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再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相加,根据最终的得分与标准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一般包括三种结果:一是允许该物种进口;二是不允许该物种进口;三是需要对这一植物进行更多的评价。通过这样一种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可以表明生态系统受引进物种影响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态系统的杂草被引进。

今天小编对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由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组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等,那么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湿地生物多样性,既丰富又复杂。湿地的物种丰富,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动物中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湿生或水生种类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对于保持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陆地湿地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细菌和病毒的物种多样性十分重要,一些有益的细菌被人类利用,而有害的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对它们的研究甚少,主要研究是在医药方面。SARS等病毒使亚洲和全世界为之恐慌,对这些有害生物,至今还是出现一个研究一个,缺乏系统的研究,实际上它们的变异也大而频。

海水藻类的数量是惊人的,全球约有15000种,淡水藻类数量更大,达20130种,但中国淡水藻数量较小,约8979种,约为全球淡水藻种类的44.60%。

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地衣,在生物进化中是一重要阶段。在物种多样性上,也表现得相当特殊。全世界约有地衣20000种,中国约有2000种,为世界地衣总种数的1/10。

动物界的物种多样性,统计也有困难。如昆虫,已知物种数和可能物种数还有非常大的差异。有人认为昆虫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物种数约有3000万种,但统计的数量为92万种,约为估计数的3.06%。在昆虫这一类群中,尚有无数物种未被发现,或者没有记录。

无脊椎动物是一大门类,在湿地中的种类、数量和分类极为复杂。在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中,我国有蟹类600余种、虾类300余种、磷虾42种。贝类中的类型也很多,有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各纲都有许多门类。

湿地中的浮游动物,在中国有轮虫类250种、枝角类140种、桡足类200种,总计达590种。底栖动物有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扇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担轮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多种门类,常见的种类有:肉足虫、海绵、水螅、沙蚕、龙虱、水螨、蜉蝣、水蚯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元的分布

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灰质。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功能,这部分结构就叫作神经中枢。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在脑和脊髓里,也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有的能向上传导兴备。有的能向下传导兴奋。

神经元的功能

种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特别提醒:①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备,并能够将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可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和真菌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编辑推荐:细菌和真菌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功能: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温暖、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二)呼吸的全过程:

(三)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

2、肺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有利气体通过。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共两层),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生物入侵会带来什么后果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非常昂贵。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今天小编就生物入侵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的生殖过程与发育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生殖过程发育

生殖:

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生殖过程:

(1)受精

睾丸产生的精子是雄性生殖细胞,卵巢产生的卵细胞是雌性生殖细胞

卵细胞由卵巢排出以后,进入输卵管。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精子依靠它本身的运动,可以经过子宫腔而到达输卵管,这时如果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就可能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叫作受精。在受精过程中,只有一个精于能够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其他精子则逐步萎缩和溶解

(2)怀孕

受精卵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人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

(3)胚胎发育

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月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

胚胎经过两个月的发育,长度可达22毫米,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因此,到第8周左右的胚胎就叫作胎儿,此后的胚胎发育也可以叫作胎儿发育。

(4)胚胎的营养

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特别提醒:

①胚胎发育的初期营养物质由卵细胞的卵黄提供。

②胎盘呈局圆形一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送行物质交换。

(5)分娩

一般来说,妊娠到40周时,有独立存活能力的胎儿以及胎盘、胎膜、脐带、羊水等附属物自子宫内排出的过程,叫作分娩。子宫内的胎儿正常胎位是头部向下,分娩时头部先从阴道露出,然后胎儿顺利产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水的作用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水对于植物作用

(1)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含水量达90%,草本植物含水量为70%一80%。瓜果果肉的含水量达90%以上,树干的含水量约为50%。

(2)水能使植物保持一定的固有形态,使植物直立、叶片舒展等。

(3)植物所需的无机盐必须溶于水,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雨最充沛,气候湿润;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水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分布。在我同,从东到西、从湿润到干旱,依次分成三个大的植被区域——湿润森林区域、半干旱草原区域和干早荒漠区域。在湿润森林区域内,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在半干旱草原区域分布着温带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在干旱荒漠区域分布着温带荒漠和高寒荒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得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中国从北到南5,500公里,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没有外来种。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中国的部分外来入侵种:

1.哺乳类:獭狸、麝鼠、褐家鼠;

2.鸟类:小葵花凤头鹦鹉、虹彩吸蜜鹦鹉、加拿大鹅;

3.爬行类:巴西龟、两栖类、牛蛙;

4.鱼类:鳙、鰕虎鱼、麦穗鱼、食蚊鱼、胎鳉、鲈、鲢;

5.甲壳类:克氏螯虾;

6.软体动物、福寿螺、非洲大蜗牛;

7.昆虫:白蚁、松突圆蚧、美国白蛾、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美洲斑潜蝇、稻水象、美洲大蠊、德国小蠊、苹果棉蚜、葡萄根虫;

8.线虫:松材线虫;

9.真菌:甘薯长喙壳菌、野生动物疾病、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10.植物:土荆芥、水花生、刺花莲子草、苋属植物、仙人掌、假连翘、刺茄、美洲车前、异檐花、藿香蓟、豚草、白酒草属、一年蓬、紫茎泽兰、薇甘菊、北美一枝黄、大米草、毒麦、水葫芦、五爪金龙、红瓜、马缨丹、五叶地锦、猫爪藤、飞机草、含羞草等。

今天小编对中国有哪些生物入侵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原因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生物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78%的海洋物种灭绝。该灭绝事件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时间持续最长的,大约持续了两百多万年或更长,然而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原因你知道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

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尽管有晚泥盆世碰撞事件(见阿拉莫火球),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陨石坑的证据支持。通过同位素测量碳,氧和锶,从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的重大环境变化,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提醒您:为了避免物种灭绝事件发生,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地球的环境,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保护环境,另外也可要了解更多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问题来做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还具有抑制沙漠化进程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控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如果生物越多样,群落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环境就越稳定。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实行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也可以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

为了保护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可以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功能

消化腺:

人体出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1)唾液腺

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由胃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开口在胃壁的内表面。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口分泌的胃液为1.5~2.5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即胃酸)和黏液。

(3)肝脏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重约1.5千克,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肝脏具有多方两的生理功能。肝脏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内。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升。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4)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l~2升。胰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肠腺是有由小肠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口分泌的肠液为1~3升。肠液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学习方法

全文共 3002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分裂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学习方法: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它是一种最普遍,是常见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为连续分裂,一般分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1 、核分裂(时间长):核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人为地把核分裂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作末期四个时期。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如下:

前期:核内的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破裂以及纺锤体开始形成。

中期:中期是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纺锤体完全形成时期。

后期:后期是各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由赤道移向细胞两极的时期。

末期:为形成二子核和胞质分裂的时期。染色体分解,核仁、核膜出现,赤道板上堆积的纺锤丝,称为成膜体。

2 、细胞质分裂(时间短):核分裂后期,染色体接近两极时,细胞质分裂开始。在两个子核之间的连续丝中增加了许多短的纺锤丝,形成一个密集着纺锤丝的桶状区域,称之为成膜体。微管的数量增加,成膜体中有来自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泡囊(含多糖类物质),沿着微管指引方向,聚集,融合,释放出多核物质,构成细胞板,从中间开始向周围扩展,直至与母细胞壁相连,成为胞间层——初生壁,新质膜由泡囊的被膜融合而成。新细胞壁形成后,把两个新形成的细胞核和它们周围的细胞质分隔成为两个子细胞。

3、有丝分裂的特点:通过细胞分裂使每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基本相同的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形状、大小一样,每一染色单体所含的遗传信息与母细胞基本相同,使子细胞从母细胞获得大致相同的遗传信息。使物种保持比较稳定的染色体组型和遗传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则原细胞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二分裂

细菌可以以无性或者遗传重组二种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一个细菌细胞壁横向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

除细菌以外,二分裂也是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以是纵裂,如眼虫;也可以是横裂,如草履虫;或者是斜分裂,如角藻。

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无丝分裂则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而且不仅在体细胞中,甚至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由于其核分裂的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胞质分裂后的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够平均分配给子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很大区别,故称无丝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第一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分裂。第二期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核的赤道面上。第三期核拉长成哑铃型,中央部分缢缩变细。第四期核膜内陷加深,最终缢裂成为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无丝分裂和二分裂有着本质的区别,二分裂指的是原核生物进行的一种最原始的细胞增殖方式,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独特的细胞增殖方式,通过这种分裂,可同时形成多个核;且分裂时细胞核仍可执行其生理功能。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学习方法: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时由于不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平均分配,故存在遗传物质不能保证(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平均等分配的问题,由此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德马克(R.Remak)于鸡胚血球细胞中见到。在无丝分裂中,核仁、核膜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在细胞质中也不形成纺锤体,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的过程。但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染色体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就发生分裂。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时如何分配到子细胞中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无丝分裂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过去认为无丝分裂主要见于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体内的衰老或病态细胞中,但后来发现在动物和植物的正常组织中也比较普遍地存在。无丝分裂在高等生物中主要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在动物的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肝组织中,在植物各器官的薄壁组织、表皮、生长点和胚乳等细胞中,都曾见到过无丝分裂现象。

〖无性分裂生殖时核的分裂方式〗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在单细胞生物中比较普遍,但对不同的单细胞生物来说,在生殖过程中核的分裂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 以无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最简单的细胞分裂方式。整个分裂过程中不经历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比,这种方式的分裂在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的分裂生殖中最常见。

原核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方面:(1)细胞DNA的分配,使分裂后的子细胞能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2)胞质分裂把细胞基本上分成两等分。

复制好的两个DNA分子与质膜相连,随着细胞的生长,把两个DNA分子拉开,细胞分裂时,细胞壁与质膜发生内褶,最终把母细胞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2 以核的有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有丝分裂的过程要比无丝分裂复杂得多,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但一些单细胞如:甲藻、眼虫、变形虫等,在分裂生殖时,也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

(1)甲藻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独特的有丝分裂,兼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细胞开始分裂时核膜不消失,核内染色体搭在核膜上,分裂时核膜在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凹陷的槽,槽内细胞质出现由微管按同一方向排列的类似于纺锤丝的构造,调节核膜和染色体,分离为子细胞核,最终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甲藻)。

(2)眼虫营分裂生殖时,核进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核膜并不消失,随着细胞核中部收缩分离成两个子核,然后细胞由前向后纵裂为二(纵二分裂),其中一个带有原来的一根鞭毛,另一个又长出一根新鞭毛,从而形成两个眼虫。

(3)变形虫长到一定大小时,进行分裂繁殖,是典型的有丝分裂,核膜消失,随着细胞核中部收缩,染色体分配到子核中,接着胞质一分为二,将细胞分裂成两个子代个体。

3 以核的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这种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草履虫,草履虫属原生动物纤毛虫纲,细胞内有大小两种类型的核,即大核和小核,小核是生殖核,大核是营养核,在草履虫进行无性繁殖时,小核进行核内有丝分裂,大核则行无丝分裂,接着虫体从中部横缢分成2个新个体。

植物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繁殖是生物或细胞形成新个体或新细胞的过程。植物细胞的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和细胞的自由形成等不同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在自然状态下,对一种生物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约10五次方到10的八次方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是10的负五次方到10的负八次方,然而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原因都有哪些?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变异小知识:

导致变异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控制性状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比如人的血红蛋白基因发生改变,就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由正常的形态变为“镰刀形”,使人患上“镰刀形贫血症”,这种类型的变异叫基因突变。

有的是因为生物体的染色体发生了改变,比如不同类型菊花之间在花型、颜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主要就是由于不同菊花品种间的染色体数目不同,这种类型的变异叫染色体变异。

我们还发现,即便是同一对父母的孩子,彼此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究其主要原因,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发生了重新组合,这类变异叫做基因重组。上述三种类型的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随着遗传物质从亲代传到子代的。

有的时候,生物遗传物质不改变,仅仅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变异。比如生长在稻田边缘的水稻,它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只是因为它能得到更多的光照及水、肥等,产量就比稻田中央的水稻要高,但是如果将这棵“高产水稻”的种子种在稻田中央,长出的水稻产量就不那么高了。可见,仅由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提醒您:当发生变异后一定要找出原因,然而环境问题是导致变异的一大原因,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保护环境。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土壤生物污染的定义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土壤生物污染的定义吧。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胁人类生存。

生物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伴随有累积、吸附和繁殖等行为的产生。尽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污染物仍旧残留于土壤中,但亦有相当一部分可随地表径流而进入附近水域,引起地表水水体污染;亦可随灌溉、淋洗和渗滤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此外,土壤中积累的污染物可转移至植物或其他生物体内,从而引起食物链污染。

生物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不仅对污染物本身的繁殖与活动可进行监测或检测,同时被侵袭的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亦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亦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目前对病毒的类型检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土壤生物污染的综合检测尚未达到一个标准化的水平。例如,如能建立菜地土壤中黄瓜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等病原菌的标准快速检测方法与步骤,则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对相应土传病害的发展规模或破坏程度提供一份比较准确的预警资料,从而实施经济有效的干预和应对措施。因此,需要构建与完善高通量病原微生物速测技术。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则应研究高效安全的土壤生物污染修复的成套技术体系,建立高效修复剂的安全使用和环境安全性评价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如何利用好氧生物法法处理制糖废水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制糖污水是以甜菜或甘蔗为原料制糖过程中排出的污水。主要来自制糖生产过程和制糖副产品综合利用过程。污水中一般含有有机物和糖分,COD、BOD很高,污水色度深、含氮、磷、钾等元素较高,其中主要来自斜槽污水、榨糖污水、蒸馏污水、地面冲洗水等。那么,如何利用好氧生物法法处理制糖废水呢?

好氧生物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主要构筑物是SBR反应池,在该池中依次完成进水、反应、沉淀、滗水、排泥等过程。该工艺相对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有处理构筑物少、污泥好氧稳定、抗冲击负荷强、氧利用率高、污泥膨胀的概率低、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与其他工艺联合使用。

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该工艺在运行方式上采用循环进水,反应器分为选择器、缺氧区和主反应区三个区。该工艺完善了活性污泥选择器的设计,并且设计和运行方式灵活,既体现了SBR的流程简单、建筑物少等优点,又克服了SBR的一些缺点。

生物膜/活性污泥联合工艺,该联合工艺是把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它一方面具有生物膜法负荷高的特点,因而减少了构筑物体积,降低了投资;另一方面也具有活性污泥法固液接触充分的特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良好。

更多水污染成因与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水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