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暑的习俗是什么(精选20篇)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说起端午养生的话题真的是说不完的,而这些话题大都是围绕着如何健康吃粽子,或者是节日里如何防止发胖之类的养生知识。其实端午节健康养生的方式,都在那些端午节的习俗里面“藏”着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老习俗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来吧各位,想要知道端午节如何科学养生,那就赶紧看看这篇指南吧,会给你最想要的答案哦!

浏览

5083

文章

1000

篇1:立夏节气习俗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那么立夏节气有什么习俗呢?接下来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立夏节气习俗——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2、立夏节气习俗——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

3、立夏节气习俗——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4、立夏节气习俗——厌祟避蛇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5、立夏节气习俗——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拓展阅读:立夏是什么意思

立夏英文翻译:the Beginning of Summer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立夏时,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看过“立夏节气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地方春节都有吃饺子习俗!那么有不少人困惑,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关于,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本网小编来为您一一解答!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明朝沈榜着《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得到延续并固定下来。清史有关资料记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说明春节吃饺子,在清时已成共俗。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个: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过年吃饺子的传说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处暑的来历和习俗 处暑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处暑来历就是暑气将在这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下降。而且在古代处”则代表终止的意思,所以就用“抄处暑”二字代表暑气即将过去的意思,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面的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习俗有开渔节、拜土地爷、祭祖、迎秋、煎药茶、吃鸭子、放河灯。

过了处暑,气温有着明显的变化,逐渐下降,暑气已经不在逼人了。节令的变化也体现在农事上,而且古人也留下的大量相应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抹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等。

总体来看处暑的气候特点就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而且降雨少,在这样的天气下,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因此大家在穿着跟饮食上也要适当调节,衣服不能加太快,要多吃清淡味甘而且水分多的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延禧攻略中万紫千红是什么?古代习俗打树花和烟花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延禧攻略中的万紫千红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像烟花呢?其实可以把万紫千红理解成是另一种“烟花”形式的习俗。实际上万紫千红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说第一次打树花是在唐朝,李白还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一幕。那万紫千红在古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习俗呢?万紫千红又和烟花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很多观众都知道《延禧攻略》中的“万紫千红” 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不过这种节目在剧中看起来并没有烟花漂亮,实际上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明白打树花的壮观。

《延禧攻略》第32集中,高贵妃见皇帝过问万紫千红的节目,赶紧向其介绍,还带着皇帝一起观看表演。娴妃也跟了过来,与皇帝一起欣赏万紫千红的表演,节目精彩缤纷,漫天火花绚丽夺目,让人叹为观止。高贵妃闻言,表示自己还要搭建舞台,并且走到了表演的地方。可是节目中的火花早就被做了手脚,高贵妃被火花烫伤,场面惊险不已。

《延禧攻略》中还可以看到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技艺,这也是首部将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带到观众视野的影视作品。

李白曾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赞美秋夜冶炼盛景,因此在《延禧攻略》剧中"打树花"被称作"万紫千红",是高贵妃(谭卓 饰)为了取悦太后(宋春丽饰)而精心准备的节目,同时也在剧情推动上起了不小的作用。

负责这场戏"打树花"表演的匠人们不辞辛苦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其中一位老匠人说:"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打树花”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古人云"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铁匠买不起烟花却从打铁中得到灵感发明了"打树花"。

表演时匠人身着厚重羊皮袄,用新出炉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形状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被称为"树花",场面十分壮观。"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许多第一次观看打树花的人来说,之前的兴趣也许在于它有现代烟花无法相比的民俗表演性,没想到无论它的壮观还是璀璨同样不逊色于火力强劲的烟花,差别只是在颜色上没有那么丰富。

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表演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给人们呈献了一出别致的视觉盛宴。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

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最早记录打树花活动的,是唐代诗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754年(唐天宝十三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秋浦所作。

《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从李白的诗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炼工人倾倒铜渣时“打树花”的情景,紫烟中红星乱闪,极为美丽,并且有声有色,伴以歌舞。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博物奇妙夜》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当《延禧攻略》通过各种层面,把非遗文化融入到电视剧中,受到年轻网友追捧自然是顺理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暑节气的食俗及习俗

全文共 2699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将要来临,在这个炎热的天气里。暑日炎炎,头昏目眩。心神不安,吃不下饭。食少神倦,容易中暑。促进食欲,多喝茶汤。粥当主食,适量脂肪。多吃瓜果,生津神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的食俗及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小暑节气的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节气的食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1、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另外,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3、绿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健康提示:虽说绿豆芽的食用价值高,但食用起来也颇有讲究。绿豆皮不要随便去掉,要知道,这层不起眼的绿豆皮具有比绿豆还要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容易损伤胃气,因此,慢性肠炎、脾胃虚寒、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不过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

4、莲藕

不少朋友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会流鼻血,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医生只是叮嘱道:多吃点莲藕就可以了。果真没过多久,问题自然消失了。其实,这里边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空气干燥、补水又不足的时候,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解决流鼻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6、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7、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8、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养生保健食疗

小暑养生食疗1、西瓜番茄汁

配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冲烫,剥皮去籽。二者同时绞汁,两液合并,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

小暑养生食疗2、炒绿豆芽

配料:新鲜绿豆芽500克,花椒少许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此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疗疮疡诸疾。

小暑养生食疗3、盐萝卜汤

配料:胡萝卜250克,盐3克。

做法:在胡萝卜中加盐,并煮烂、去渣取汁,一天分3次服完,连服两天。

按注:一方单用胡萝卜加水煎汤也可。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

小暑养生食疗4、大枣高粱粉

配抖:红高梁5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大枣去核炒焦,高梁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次服10克,3-5岁小孩每次服15克,每天服2次。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食疗5、粟米山药糊

配料:粟米20克,山药10克。

做法:上述二味研细末,加水煮成糊1白糖适量调味服食。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暑养生食疗6、莲子百合煨猪肉

配料:莲子50克,百合50克,猪肉200克。

做法:将猪肉切成小块,把莲子、百合放入锅内加水,再加入调料,用旺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炖1小时即成,食莲子、百合、猪肉、喝汤。

此方清心利肺,对心力衰竭有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3001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小暑节气了,那么你们知道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暑的来历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了,不过有明显的记录则见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记载道:“暑,热也。今则热气犹小也。”我们可得知小暑指的是小热,还没到达一年中最为高温的阶段。也可以从古老的《诗经·七月》中找到对于该节气的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小暑后多久入伏

小暑不是最热的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20__年小暑是公历20__年7月7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而20__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样的俗语。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弈棋可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思,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并养成精密审慎、预料时事的习惯。所说的品势行局,都是关于对弈双方优劣强弱、奇正胜负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棋书附在兵书之后,而历代的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也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中也不荒废。夏季漫长无聊,于桐荫下对弈,是极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观。

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蚌猛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烟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烟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烟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

14、游胜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涤酷暑。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给人们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处,有条件者不妨一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习俗和风俗的区别 习俗和风俗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不同风俗指的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的总和;而习俗指的是习惯风俗,包括风俗在内。2、主要内容不同,风俗里大多是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风尚;而习俗多为旧社会城乡居民相沿成习的行为表现。3、形成原因不同,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而习俗是对社会道德和法律基础的补充。

实际上,习俗和风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范围不同,风俗还被包括在习俗里面。风俗不仅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而且还会指各地的歌谣。例如,在《史记·乐书》中有记载:“博采风俗,协比音律。”风俗主要有春节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一类的。

习俗和风俗的区别

而习俗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例如,汉族的习俗主要有婚俗(定亲、择吉、备婚、迎娶、成亲、闹房)、丧葬习俗(置棺椁寿衣、送终、吊丧、做斋、出殡、安葬、祭奠)、饮酒习俗等。总的来说,习俗指的是在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

比起风俗来说,习俗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这是因为习俗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夏至的习俗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吃面: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至今很多地区都还盛行夏至吃面的习俗;祭神消灾:在古代的夏至时节,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给牛改善伙食:在山东临沂地区,在夏至这一天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给牛喝麦仁汤,可以让牛更强壮,干活更有劲。

夏至的习俗

习俗1:吃面

夏至面和冬至饺子一样,从古至今都很盛行,民间人民在夏至这一天一定要吃面,无论是凉面还是汤面,反正吃面就对了。

习俗2:祭神消灾

夏至在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这一天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古人们都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习俗3: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时节,人们也不会忽略了家里的牲畜,比如给牛改善伙食就是夏至的传统习俗。煮麦仁汤给牛喝下,可以让牛更强壮,干起来活来更有力气。

习俗4:吃鸡蛋

夏至时节属于伏日天,俗谓之“苦夏”,人们往往胃口不佳,在山东的某些地方就有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的饮食,夏至早晨吃鸡蛋不吃其他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有什么习俗吃腊八粥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又将迎来一个传统节日,腊八节,过了这一天,也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民间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可见在过了腊八节之后,就真的能感受到过年的氛围了。但是,腊八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是这个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起源于何时?而在腊八节,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腊八粥之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传统习俗呢?1.腊八节的起源

古代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与“祭祀”有很大的关系,腊八也不例外。在上古时期,“腊八”是人们祭祀祖先与神灵的节日,目的自然是祈求丰收平安,但是,腊八节的祭祀与其他节日的祭祀有些不同,因为十二月有“腊月”这个称呼,正是源于腊八节在这个月,所以腊祭的这一天被称为腊日,这一个月又被称为腊月。

腊八节虽然起源于本土,但是与佛教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是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总得有一些本土性的变化,于是将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随着佛教更加广泛的流传,佛祖成道日慢慢与腊八节相互融合,所以在佛教当中,腊八又被称为“法宝节”。不过,腊八节固定在腊月初八,还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确定下来的,一直延续到今天。2.腊八节习俗

传统节日总是少不了美食,腊八节更是如此,而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不同的美食风俗,例如安徽黟县的腊八豆腐、陕西关中的腊八面、华北地区的腊八蒜、北方地区的腊八醋等等,数不胜数,各地按照自己地区的饮食习惯、气候、特产等,制作出专属于本地的美食,吃的不仅仅是一口食物,更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经久不衰。

除了美食,还有祭祀。腊八因为临近过年,所以祭祀就显得尤为重要,“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日祭祀的习俗早在夏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各个时期的叫法不同,直到汉朝时期才改为“蜡”,而且对祭祀的神也有要求。腊八的祭祀还与神佛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天的祭祀过后,便要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了。3.腊八粥

除了以上所说的习俗,还有一样必定是很多人最熟悉的,腊八粥。喝腊八粥算是一项“全民运动”,不分地区,只是所用的食材会有所不同。腊八粥起源于宋朝,当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全国上下不论贫富贵贱,都会熬煮腊八粥,清朝时期喝腊八粥的习俗更盛,不仅仅是自己煮了喝,还会送给亲朋好友,做皇帝的也会给臣子们赏赐。

各地的腊八粥所采用的的食材不会完全一致,但是大多数都会包括各种米、豆、干果等,在这样寒冷的冬天,煮一锅腊八粥,一家人闲下来品尝美味,或许是很多人都盼望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是哪天 清明的酒礼习俗

全文共 254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说起清明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那首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见清明节和酒是分不开的!那么你们知道今年的清明节是哪天吗?清明节的习俗又是什么呢?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今天小编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哦!

清明节将到,四季财谈清明的酒礼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到,除了扫墓、放风筝之外,其实在清明节的酒礼习俗也由来已久......

说起清明与酒的关系,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着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北方清明节吃什么6种传统风俗食物盘点

今年清明节4月4日迎来,不少地方都倡导市民,错开高峰期文明祭祀。清明节扫墓是重大的习俗之一,主要在南方城市盛行。而北方清明节气氛虽然没有南方那么浓厚,但是北方清明节也有特殊的饮食习俗,特色的风俗活动。那么北方清明节吃什么?北方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

北方清明节吃什么

1、北方清明节吃什么: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2、北方清明节吃什么:面花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3、北方清明节吃什么:“鸡蛋”和“凉馒头”

山东清明节吃什么呢?山东清明节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清明节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清明节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山东清明节吃什么总和一些“有趣说法”相关。

4、北方清明节吃什么: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5、北方清明节吃什么:“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蒸食,取意子孙多福。做面花是古时陕北女人的拿手好戏。她们凭自己灵巧的双手,用最平常不过的梳子、剪刀、锥子、镊子等,就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与红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种栩栩如生、犹如艺术品般的“大馍”,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吃。有些地方习惯做成飞燕,用柳条穿起来挂在窑洞顶或窗框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这样风干的面花,能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再续上。

6、北方清明节吃什么:寒食十三绝

“十三节”是清明墓祭“寒食供”的一种。第一种寒食供饭菜,摆的已逝之人生前最喜欢吃的食品,如饺子、馒头等;第二种叫蜜供,把大大小小的供桌叠成十三层,所摆蜜供五个为一堂,坨上插上“福”、“禄”、“寿”、“喜”、“财”等剪花字或插小旗,叠在一起有一房那么高;第三种是小吃,讲究用十三种,用提盒带到坟地祭奠,然后可以当“借祖游春”时家族人旅游食品。这类“寒具”有三个特点:适于冷餐、便于携带和不用作料。

结语:清明节很多的人都会回到家乡给故去的亲人添土扫墓,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同的习俗!酒文化和清明节是分不开的,相信上述介绍的这些在清明节可以吃到的美食也是不错的哦!希望上述介绍的这些清明节习俗可以帮助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暑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

全文共 307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上又是一年的小暑节气了,对于这个节气,你们知道有哪些传统习俗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小暑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小暑是暑伏的开始吗

小暑和暑伏不是同一天。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没有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105度时,小暑节气开始。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将进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但小暑和入伏不同,小暑并不是伏天的开始。

暑伏,即三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受节气和庚日的影响,每年入伏的时间有所不同。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共持续30或40天,一般是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其中初伏和末伏是固定的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所以三伏天的时间是不固定的。

小暑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弈棋可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思,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并养成精密审慎、预料时事的习惯。所说的品势行局,都是关于对弈双方优劣强弱、奇正胜负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棋书附在兵书之后,而历代的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也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中也不荒废。夏季漫长无聊,于桐荫下对弈,是极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观。

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蚌猛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烟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烟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烟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

14、游胜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涤酷暑。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给人们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处,有条件者不妨一游。

暑伏怎么算

在我国使用的农历历法中,有一种“干支纪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组合成60组,用以编排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重复使用。

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三伏天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由于现在的日历中很少标出“干支”历法,所以一般看不出哪天是“庚日”,这需要人们去查询老皇历。由此,传统的计算伏天的方法是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结婚的习俗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结婚习俗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结婚的习俗,供大家参考!

结婚周年别称

中国:

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18年石榴石婚;20年瓷婚;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

美国:

1年一纸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丝婚;5年一木婚;6年一铁婚;7年一铜婚;8年一电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锡婚;11年一钢婚;12年一亚麻婚;13年一花边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银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红宝石婚;45年一蓝宝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钻石婚。

结婚习俗之结婚用品

结婚用品大全之新人用品:

礼服、新婚信物、新婚赠言、新婚誓言,新人礼服讲究里外全新,所以衬衣、内衣、鞋子、袜子、皮带、领带、领夹、饰物等都要考虑;新娘礼服最少两身(婚纱和敬酒服),也可以准备三身礼服;新郎西装要注意在婚期前把商标拆下、口袋拆开口等;新婚信物常见的是结婚戒指,也有彼此为对方准备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婚前保密的礼物婚礼上相赠,并让对方猜一猜;新婚誓言彼此拟就或者是司仪提供,也可以彼此用对方的语气为对方拟就对方的新婚誓言,婚前保密,婚礼请对方宣读,这种方法非常有趣。

结婚用品大全之喜品:

彩桶 彩桶分为彩花(也叫喷花)、彩雪(飞雪)、彩条(彩带),选购时注意选哪种,不建议选飞雪(也就是喷雪,有些女孩子被喷到皮肤上后会有不同程度过敏),以彩花、彩条为主,彩雪为辅,还要注意盖子的颜色,一般盖子什么颜色,喷出来的花就是什么颜色,所以要多选择红色并注意色彩搭配。彩桶要注意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保证庆典质量,通常要检查彩桶馐上是否有厂名、厂址、电话,不要买三无产品,彩桶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要采购,一般需要16至60桶,以30桶为例:12桶彩花、12桶彩条、6桶彩雪这样的花色数量搭配为最好。

结婚用品大全之摄影用品:

摄像、胶卷、闪光灯电池,非商业摄像服务的时候(一些朋友帮忙)要考虑录像带、录像灯等等,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要采购。商业摄像服务所需要摄像器材摄像师自带。婚礼建议请口碑较好的商业摄像师。胶卷一般需要8至16卷(数码的就免了)。一部照相机最少也要准备四卷,一般请两个照相师、两个机位摄像师为宜。

结婚用品大全之烟酒喜糖:

烟、酒、糖、瓜子、饮料按需采购。其中酒要注意包括给车队司机的封礼,新人婚宴敬酒所需。喜糖、瓜子考虑婚礼过后给个别亲戚朋友的回礼等等。夏季还可能要准备一些啤酒等等。

从古至今,婚礼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隆重的庆典,是每对新人生命里的一座里程碑,意义不同一般。中国人对婚礼看得很重,即使你领了结婚证,但只要没办结婚喜酒,别人不认为你已经结婚。只有大宴宾客,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接受众亲友祝福,大家才承认你们结婚了。所以结婚用品在婚礼上起到重要的角色。

结婚用品大全之仪式用品:

气球、礼宾炮、小气球300至600个,大气球100个左右;小气球在婚期前一天晚上吹起来,不要提前吹,防止跑气,然后用红线扎成串,20至40个一串,气球主要起替代鞭炮的作用,大气球用于装饰婚礼现场和小朋友拿着热闹,礼宾炮建议大小都要购买,大的在室外使用,小的在室内使用,要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庆典礼宾炮,视婚礼的档次、规模和自身经济情况选购,一般16根至20根即可。以购买16根为例:80至100厘米的大礼炮8根,30至40厘米的小礼炮8根,彩桶、礼宾炮等最好征求专业人士(如司仪)的意见购买,以免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影响庆典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各地春节习俗——湖南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各地春节习俗——湖南

湘潭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

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年初三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知道大年初一、初二的习俗,却不知道大年初三习俗,大年初三习俗在民间还是很讲究的,那么2016大年初三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年初三习俗内容,欢迎阅读。

习俗1: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习俗2:饿鬼日

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习俗3:不宜外出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另外初三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习俗4:赤狗日

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习俗5: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习俗6: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习俗7: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习俗8:不外出拜年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 …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习俗9: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 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广东夏至习俗 食狗祛邪补身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露节气习俗你知多少

全文共 1612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4节气养生法那你对白露这个节气了解多少,你知道白露时什么意思?,白露时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你知道?,都不知道吧!来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白露节气是什么时候?

白露时间:09月7~9日

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白露节气简介: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白露三候解释:

鸿雁来:鸟从北向南飞,大曰鸿,小曰雁。

玄鸟归: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

群鸟养羞: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的介绍: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

“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总结:看完这篇文章,我想你对白露了解了很多了吧!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收获。在白露这几我们更要加强防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冬至吃什么 冬至节的7个习俗

全文共 2579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就像过年一样重要,各地冬至习俗也不一样,而苏州冬至习俗更是多样化,比如:拜冬、吃冬至夜饭、吃馄饨、冬酿酒……这些苏州冬至习俗,你听说过吗?苏州冬至吃什么呢?冬至吃什么好呢?下面小编为你一一介绍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苏州冬至节的习俗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早期苏州人过冬至是挂祖先画像,然后祭拜祖先。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冬至习俗最重要的一项是祭祖、祭灶,那么苏州冬至习俗吃什么?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过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

冬至习俗吃冬酿酒

冬至吃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习俗吃羊肉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馆一天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冬至习俗吃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习俗吃馄饨

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虽然后来历法变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了,但这冬至“过年”的习俗传承了下来。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苏州冬至习俗。

拜冬

苏州在宋朝时就形成了过冬至夜的习俗,那时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或“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习俗已经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但一顿丰富的冬至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吃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吃酱方

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冬至吃什么好

冬至吃什么养生好,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那么冬至进补吃什么好呢?冬至的食物很多,小编为您提供几个菜谱。

羊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配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猪蹄筋10%,鸡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绍酒30g,生姜10g,葱10g,食盐5g,清汤适量。

做法:将牛膝洗净浸润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待蹄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腿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生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将发胀后的蹄筋切成节,鸡肉剁成2cm的方块。将蹄筋、鸡肉放入蒸碗内,把牛膝片摆在鸡肉的面上,火腿丝和蘑菇丝调合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绍酒、食盐、清汤,调好汤味,灌人蒸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立即出笼,拣去姜片、葱节,调味后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山药鱼片

原料:鱼肉片400-600g,山药20-30g,青萝卜200g,葱丝、姜丝、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压成细末;鱼肉片放人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约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锅中留少许油,烧热后加入葱丝、姜丝,拌炒片刻,加适量水,烧开后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约20分钟,加胡椒粉和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补肝肾。

结语:冬至节气到来,预示寒冷袭来,这个时候人体内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冬至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上面提供了很多关于冬至的饮食,希望对您有收获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准新人必知:北京订婚习俗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我愿为你说遍世间情话,只愿你笑颜如花。”凡是情话人都会说,可若是真的像自己曾经说过的那些海枯石烂等,真的能够做到吗?不过却也能在一起是也好的。本期小编带你去北京文化了解一下北京订婚习俗

一般来讲,北京订婚习俗更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的习俗则更着重男方的礼俗。不过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自由协商,下面百合婚礼社区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的订婚程序,为新人们提供一个参考。

北京订婚习俗中男方应备办的礼品

聘金、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及手表、礼饼、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茶叶、龙凤烛一对、排香一对、祖纸一对、龙凤炮一对、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斗二米、福圆、糖仔路、伴头花一盒、半猪(或洋火腿十八、三十六条)、面线六束、好酒二十四瓶、馈赠女方之礼品(衣料、皮包、皮鞋……等)、酒席礼(压桌礼)、媒人礼等。

北京订婚习俗中女方应备办的礼品

抬礼品礼: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甜茶、甜汤圆、点心、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五谷种子、生炭、灯芯、棉、袋仔丝、红糖、铅钱、铅粉、肚围、石榴、桂花盆栽各一盆、回赠男方的礼品(皮鞋、皮带、皮夹……等)、媒人礼等。

北京订婚习俗中的订婚程序:

1、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木盒装盛,人数六、十或十二人,于车队装载完毕后,鸣炮出发赴女方家。

2、男方车队至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鸣炮,女方亦鸣炮回应。

3、媒人先行下车,其余接着陆续下车,准新郎最后,由女方幼辈(男)开车门请出并端洗脸水让准新郎洗手、擦脸,准新郎给该幼辈红包礼。

4、男方人员将行聘礼品(红木盒)交与女方抬礼品人员。

5、男方亲友依序进入女方家。

6、女方长辈招呼男方亲友依长幼入座,准新郎居末座。

7、坐定后,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亲友给女方(准新郎最后介绍),再介绍女方亲友给男方。

8、礼品陈列就绪后,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礼品点交予女方家长。

9、女方亲友将礼品收好,并在神案桌上陈列祭品,准备祭拜女方祖先。

10、准新娘双手捧茶盘(上置甜茶若干杯,视男方人数而定),由好命(有福气)的妇人(或女方女长辈)搀扶出堂,向男方亲友(由长而幼,准新郎最后),敬茶后退堂,(出堂和退堂时向男方亲友一一鞠躬)。

11、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12、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13、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挂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14、戴完订婚戒指后“改换称呼”,媒人带着准新郎,对女方之长辈、父母、亲友依序改口,一一称呼过一次,准新娘对男方之长辈、父母、亲友依序改口,一一称呼过一次。

15、请准新娘之母舅“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

16、女方父母及准新人祭拜祖先。

17、女方将行聘礼品退还部份,连同回赠礼品装入红木盒,交给男方亲友装载上车。

18、订婚仪式完毕,女方端出汤圆或点心招待男方亲友,之后在家备席招待男方或转赴餐厅宴客。

19、用餐毕,男方家长给压桌礼,并离席准备返家。女方幼辈捧洗脸水(内放毛巾)给男方亲友洗手。

20、“送客不相辞”即男女双方不要说“再见”,以免发生枝节或有再婚之虞。跨门坎时亦不可踢到门坎。

21、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作为订婚喜讯之通知。

你可能也喜欢: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锡伯族的风俗 锡伯族人都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有讲究礼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崇尚整洁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对长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要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行跪礼及磕头礼。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

打猎时,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会分得一份。锡伯族基本保持着一夫一妻、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锡伯族的丧葬有许多讲究,过去实行火葬,后改为土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沐兰汤、放风筝、挂艾草与菖蒲、佩豆娘、栓五色丝线、采茶、制凉茶、画额、躲端午、佩香囊、避五毒、采药、饮蒲酒、跳钟馗、斗草、饮雄黄酒、饮朱砂酒、打马球。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还会接触一些传统的习俗。如今过端午节大家除了吃粽子已经不知道端午节的习俗了,下面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这个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有也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他。

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等不上身。

戴五彩绳

这个习俗是起源于汉代,在那是端午节也被称为“小儿节”,就是到了端午节的时候给孩子佩戴五彩绳,可以起到驱妖避邪的效果,等到端午节以后第一次下雨,然后摘下来扔进雨水中,五彩绳就会化成小龙带走一些不好的东西,剩下的就会给孩子带来好运了。

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