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优秀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1

文章

183

滕州张氏祠堂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滕州张氏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滕州张氏祠堂位于滕州市大坞镇大坞村。年代为。2006年12月7日,滕州张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张氏堂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外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外两侧为大方砖砌八字墙,一对石狮拱卫。内院由方砖铺地,东西两厅各三间,为卷棚屋盖,后有高大雄伟的堂厅,厅堂房屋均为硬山起脊,灰色小瓦覆顶。堂厅是主厅,张氏祖先的牌位按支系和辈分分别摆放在堂厅和东西厅内。

张氏祠堂是大坞张氏族人祭祖的场所,北方人也称为家庙,张氏族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祭祖,俗称丁祭,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按照传统的仪式,要在族内选取一位辈分较长、威信较高的长者在前面当司仪喝礼,下面跪着参加祭祖者,多是各支系的头面人物,参加者穿着整洁、按辈分排列,认真祭拜。

据山东省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滕州市张氏祠堂是鲁南苏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家族宗祠建筑,它的形式,风格,建筑格局是研究封建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的实物载体。1995年2月“张氏祠堂”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滕州市大坞张氏祠堂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张氏祠堂不仅仅是张氏族人祭祖的祠堂,已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祠堂建筑本体损毁严重。滕州市文广新局为抢救张氏祠堂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于2013年8月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了《张氏祠堂保护修缮一期工程方案》。2014年9月,省文物局批准该方案并拨专款启动了张氏祠堂保护修缮一期工程,此次修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留张氏祠堂的历史原貌,工程历经三个月,完成了东、西厢房和东门楼的修缮工程。为使昔日的张氏祠堂早日恢复往日的风采,滕州市文广新局再接再厉,于2016年3月17日,启动了张氏祠堂二期保护修缮工程,据滕州市张氏祠堂文物保护与传承协会会长张光坦先生介绍,张家祠堂二期修缮工程,主要包括大堂、过厅和大学。

如今,历经两次修缮后的张氏祠堂焕然一新,更可喜的是祠堂内办起了图书室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古老的家祠担当了丰富大坞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张氏祠堂更像一个老有所为的人,又一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大坞村:大坞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门田氏祠堂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门田氏祠堂为东营市文物保护单位。

门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镇田门村,东面约20米是阳河,西临南北街道,东西约18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约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门楼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间,灰瓦盖顶,硬山式,砖石木结构,面阔11.5米,进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双龙戏珠,山脊上有动物雕塑。月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4.5米,高0.6米。从大门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个后花园,种植着花草树木。南大门为二重门,上横挂“田氏先祠”匾,大门进深4.55米,面阔3.85米。据传,田门田氏祠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该祠堂曾被维修过多次,最后一次维修是解放初期,现仍保持原貌。院落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和特点。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镇:大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底,辖97个自然村,97个村民委员会;有27638户,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农业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0万元、260000万元和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星槎何氏大祠堂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星槎何氏大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何氏大祠堂位于顺德区均安镇星槎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25.5米,总进深41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

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外廊。花岗岩石脚,清水青砖墙,明间、次间为抬梁式,花岗岩条石地面。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挑头。

第二进前有花岗岩台阶。台阶两边有石护栏,上面雕有八仙的图案,栩栩如生。第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塑博古屋脊,垂脊各置灰塑狮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边。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梁架为抬梁式,地面为阶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金柱为圆形木柱,前廊为卷棚顶。二、三间为花岗岩石脚,粗砌清水砖墙。第三进由一条小巷进入,风格古朴。里面有一口方型井,较为少见。

星槎村:星槎村始建于明代,清初以星山和茶山的谐音命名。星槎村位于均安镇西北部,距镇城区中心8公里,西邻新会天河村,北与杏坛南华村隔江相望,东接上村,南连沙浦。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0多人,下辖兴隆、阜隆、福岸、蚬沙、均联、上力6个村民小组。星槎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工商企贸,2004年全村生产总值达6.8亿元。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安氏祠堂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安氏祠堂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氏祠堂

年代:清代(公元1720年)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

类别:古建筑

“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历史,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长。该建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辟为安氏祠堂,被西青区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3年9月28日成立杨柳青年画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门前的南运河,川流而过,河上舟船穿梭,两岸杨柳飘曳,田园似锦。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杨柳青镇:杨柳青镇地处京畿要冲,系西青区政府驻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域位居津城西厢,东临该区中北镇、杨柳青农场,南有张家窝镇,西南接辛口镇,西北连武清区,北临北辰区。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镇政府辖有25个行政街村、29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是天津市与环渤海经济区最大的乡镇。 杨柳青镇距天津市中心16公里,离天津机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老家祠堂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老家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老家祠堂位于阜阳市临泉县谭棚镇,年代为明清。

谭棚张老家原籍山东,始迁祖妣张大公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从山东枣林庄迁徙颍西七十里泉南润北之地(今张老家)。张大公定居张老家后,长子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此后,四门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谭棚张老家人分布于临泉谭棚镇、高塘乡、杨桥镇及颍州区马寨乡等地,近10万人口都是这四门家族的分支流派。

为追祖德宗功,不忘传统,传承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贡生张表投资兴建了张氏祠堂。随后,祠堂历经数百年,出现了部分损坏。清嘉庆八年(1803年),张家第十四世孙张湘,曾任灵璧县儒学正和池州教谕,对祠堂进行重修。至今,形成了目前张老家祠堂的样子。

2012年,张老家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为祠堂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15米,南5米,北8米。

谭棚镇:谭棚镇是临泉的“东大门”,位于两县一市一区结合处,西距临泉县城25公里,东离阜阳市30公里,东以九龙沟为界,与颖州区九龙镇毗邻,南连高塘乡,西接杨桥镇,北靠泉河与界首市代桥镇相望。S102线横穿其境,交通便利。谭棚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春由谭棚、王寨、陈营三乡组建为谭棚镇。全镇辖2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自然村,36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闫庄闫氏祠堂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闫庄闫氏祠堂为阳谷县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闫氏祠堂年代为清,位于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

2014年,闫庄闫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村: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地处山东省阳谷县城东隅,黄河北岸,北邻324国道(齐南路)。古称“青龙街”,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闫庄村是省级文明村,全村总人口1200人。2007年,闫庄村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闫庄村名列其中.闫庄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古称“青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金镛祠堂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李金镛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长满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山坡上。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祠堂门前有长阶通到山脚,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史海钩沉的感觉。

沿着台阶向上步行,踏进庭院,迎面便是正祠堂,门上方檐下面镶嵌着镏金的“李金镛祠堂”匾,两侧门柱对联:“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堂内供奉着李金镛身着官服坐在虎皮座椅上的塑像,左右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记录了李金镛的生平,牌位下是采金人供奉的祭器等。正堂两侧对称的东西厢房为功德馆和幕僚馆,展示着李金镛、袁大化等人的生平简介,漠河金厂发展史,开采黄金的工艺流程,使用的机器、工具、文物等。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御翼,江苏无锡人,早年随父经商,后用银两捐得官位,为同知。因清正廉洁,赈灾有功,从直隶调长春任知府。1887年4月,经李鸿章举荐,又从长春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事宜。他带员弁数十人到漠河后,获得了建矿的第一手资料,并制定了《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并积极奔波于天津、上海、烟台等地,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对办矿的筹划极为周到慎密。1888年10月,李金镛带领同僚和矿工近千人抵达漠河,首先组建了漠矿营操练军队,后创办金矿,祭山开工。

李金镛对沙俄盗匪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大义凛然,致使沙俄畏惧其威势,使漠河金矿成为近代最为成功的矿业而名扬全国。

李金镛对矿业外事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百般辛劳、积劳成疾,于1890年8月14日病故于漠河,时年56岁。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这是世人对李金镛为官清正,实业兴边,驱寇爱国,稳固疆域的功德颂扬。

因李金镛被称为“金圣”,所以以往的淘金者在淘金前必先来此拜祭,此处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丽卿。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人。清末大臣。少时务农,膂力过人。家乡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他热心地方公益,于咸丰五年(1855年)发起集资整修杨家圩、界溪圩堤岸。不久赴沪经商,与人合资开设招商客栈,与-巨商交往,结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他将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咸丰十年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庄苏家祠堂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大庄苏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庄苏家祠堂:大庄苏家祠堂,坐落于大庄镇大庄街正中,座向向东,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94年),建筑完工时,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正中大院心种金桂、银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门镂雕三层花草,戏台墙上有“水漫金山”画和苏家氏谱,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砖,大门口有两个石尊、两棵槐树,大门上有清同治皇帝赐给苏斯洋的“义勇巴图鲁”匾一块(现存双柏县文化馆),大院四周墙壁有花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墙画,建筑还含有石桅杆、仙鹤湖、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几部分,可谓冠冕堂皇、气势恢宏。后来,因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民国12年和17年,祠堂又进行两次较大的修复。建国后,建筑一直作为大庄镇人民政府驻地,1986年镇人民政府迁出后,划归镇文化站管理使用。至此,其“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格调依存,但建筑群中石桅杆已荡然无影,祠堂部分正厅已被改造成两层楼房,面房、厢房、耳房除门窗有改动外,其基本风格仍在,院井地板六角砖已被水泥地取代,原八字形敞开的五滴水大门已无存。但作为双柏县内仅存的古建筑,仍可从它恢宏的建筑气势和精致绝伦的雕刻工艺中看其深厚的文化及影响。

大庄苏家祠堂于1979年改建为双柏县大庄站,但一直保留着改建前的原貌。

信息来源:姚安县人民政府

大庄镇:大庄镇位于双柏县城东北部,地处东经101°38~101°47′,北纬24°38′~24°42′。东与禄丰、易门交界,南与法脿镇接壤,西与妥甸镇山水相连,北与楚雄市、禄丰县相邻。全镇国土面积55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32公里,彩路建设后,距离省城昆明142公里。玉楚高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正在建设施工便道。大庄镇辖大庄、尹代箐、各三郎、洒利黑、木章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江口陈家祠堂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江口陈家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陈家祠堂位于浏阳市张坊镇江口村七溪组,是当地陈氏家族祭祀先祖修建的祠宇建筑。据考证: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坐北朝南,门向165度,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悬山顶,覆小青瓦,设槽门,内设中、后厅,共为三进,左右各列回廊、厢房、横厅等,建筑两侧有墙垣围护,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祠宇内设隔扇门、格窗,古朴典雅,后栋为穿斗木构架,前栋抬梁结构。梁架上小斗栱做工精巧,实属罕见。祠宇历经修葺,20世纪70年代,槽门被拆除,改建为七溪小学教室。2002年族人对祠宇进行修葺,将中栋正面格扇门处阶檐以及后栋糟朽的木间墙改造。该祠堂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木雕精美,是陈氏家族繁衍生息渊源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4年3月,江口陈家祠堂被公布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坊镇:张坊镇位于浏阳市最东端--大围山东麓,毗邻江西省铜鼓、万载两县,距长沙130公里、浏阳64公里,省道1854线横贯全镇,交通、通讯便利,电力充足。全镇辖域320平方公里,3.1万人口,森林面积达40万亩,无任何工业污染。境内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陈家祠堂游玩攻略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交通】:

·乘地铁:由陈家祠站D出入口;

·乘公交车:

85、88、104、107、128路公交车由高基站下,

268、250路公交车由陈家祠站下;

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车由中山八路站下。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

·木雕: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

·石雕: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灰塑: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铁铸: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 佛山 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门票】:10元

1、未成年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65岁以上持有效证件免票。

2、18岁以上的中学生及大学生(全日制本科)、60岁至未满65岁长者,凭有效证件购半票(5元)。

【开放时间】:8:30~17:30(17:00停止售票)

【地址】: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电话】:020-8181737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吴嘉纪祠堂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吴嘉纪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吴嘉纪祠堂,坐落于东台市安丰镇南石大街8号,祠堂为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平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进大门另有两间-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前门临街,后门通海河边.

吴嘉纪,泰州安丰场 (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闻名的布衣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其诗词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风格遒劲,语言朴素,运思深刻,著有《陋轩诗集》。吴嘉纪的妻子王睿是清初诗坛上一位富有才华、志趣高洁、能与丈夫唱和的女词人,一生留下了许多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词作,她的词集取名为《陋轩词》,夫妇二人,一诗一词,珠联璧合,被传为文坛佳话.

纪念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吴嘉纪。现列为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叶氏祠堂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叶氏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祠堂位于黟县宏村镇龙江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叶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村:宏村镇龙江村是黟县村级区划调整的重点村之一(于2008年春由原龙川村与江村村合并组成龙江村),全村876户、3018人,辖属17个村民组,区域面积38.6平方公里,耕地603公顷,其中水田249公顷,桑茶226公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乡村。区位优势明显:龙江村位于黟城北郊,省道S218线纵贯全村南北,交通、通讯便捷,水电设施配套,是县城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氏祠堂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周氏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位于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

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堂本体外,东南边外扩2米至水田交接处,西南边外扩35米至祠堂前小河处,东北、西北边至屋檐滴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边75米至滑下路边,西南、东北、西北边各外扩25米。

胡乐村:胡乐村地处宁国市胡乐镇西南部,青龙湾水库上游,皖赣铁路.宜黄高速.S323.S21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30亩,山场面积28000亩,其中山核桃2300亩,毛竹6200亩,杉木林8700亩,天然林10800亩。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胡乐支部.梅川支部),共有正式党员89名,预备党员6名。胡乐是一个拥有1000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苍溪徐家祠堂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苍溪徐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祠堂属清代古建筑,位于苍溪县龙洞乡茅坪村南500米,坐南朝北。该建筑北靠元山山脚,前邻巴中县,西往黄猫垭尖包梁,保存基本完好。

该祠堂呈四合院布局,系穿逗木结构,面阔16.4米,进深27米,建筑面积442.8平方米。正殿单檐烽火墙,面阔16.4米,通高13米,进深11.1米。如意踏道三级,长0.9米,宽1.2米,高0.7米,前殿单檐悬山式。房盖小青瓦,面阔16.4米,进深8.2米,通高9.5米。有石梯三级,长0.9米,宽1.9米,阶高0.25米。石板天井长8米,宽6米,台阶高0.3米;石桅杆基座径0.85米,通高3.5米。石质拱砌山门,通高3.1米,门宽1.8米,门厚0.4米,门槛高0.25米。有双扇木门,单扇门高2.7米,宽1.1米,厚0.05米。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战苍溪期间,在徐家祠堂成立乡苏维埃。

该建筑现已载入《中国文物地图•四川分册》;2006年6月28日,苍溪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苍溪徐家祠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乡:苍溪县龙洞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回龙场。龙洞取龙穴之意,回龙是指“回归自然”才“巨龙腾飞”。辖9村1社区,63个村民小组,7200人,幅员面积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26亩,坡地1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55%。龙洞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明显干旱年,交通方便。龙洞乡特产丰富,有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僧格林沁祠堂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格林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僧格林沁祠堂在东城宽街47号。又称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一1865),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都统。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氏祠堂遗址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李氏祠堂遗址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祠堂遗址位于永年县临洺关镇,年代为明。

李氏祠堂遗址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洺关镇:临洺关镇,永年县城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河北省较大乡镇。全镇现辖32个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其中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行政人口7.8万。邯郸市首批小康乡镇,首批现代化建设试点乡镇、“发展民营经济十强乡镇”、河北省“百强乡镇”。 临洺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临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庙头裴氏祠堂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庙头裴氏祠堂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头裴氏祠堂

类别:古建筑

时代:清

地址:新安县铁门镇庙头村

庙头村:庙头村位于新安县城西5公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8925人,耕地面积900余亩,设党总支1个,分支部5个,辖东、西、南、北、中5个片,66个村民小组进行管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村域内有新安电力集团、新安化肥厂等大型骨干企业,民营企业11家。310国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全村现有各类运输车辆420余台,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梁浅村任家祠堂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浅村任家祠堂为东昌府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浅村任家祠堂年代为清末,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梁浅村。

2012年,梁浅村任家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水镇:梁水镇位于聊城西北部,历史上一直为为鲁西重镇,现为聊城市东昌府区辖中心镇,是聊、茌、临、冠四县(市)交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鲁西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一座新兴城镇。全镇共108个村,总人口6.7 万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0元。 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京九铁路、聊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午汲胡家祠堂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午汲胡家祠堂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午汲胡家祠堂位于武安市午汲镇,年代为清。

午汲胡家祠堂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午汲镇:地处武安市西南,紧邻城区,总面积72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10500户,36000口人,耕地3600公顷。2003年人均纯收入4564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7亿元。午汲镇地理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309国道、邢都两条公路,邯长铁路穿境而过,镇域西部有丰富的铁矿石、煤炭、石灰石资源。近几年来,午汲镇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积极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白氏祠堂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白氏祠堂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祠堂位于辛店镇辛店街,坐北面南。大门为牌坊式三券门,顶用琉璃瓦覆盖。门内向后为大殿,坐落在高台上。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式建筑,灰瓦顶,正脊中间饰宝塔,两端为吞脊龙吻。檐下平板枋上有木雕装饰。西厢三间硬山建筑。院内存明、清碑刻4通。此祠堂大门匾额为“乐天祠”,墙上有“乐天故里”碑,为后刻立,主要是慕白居易为辛店名人之名,实际是白氏祠堂。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新郑市辛店镇辛店村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辛店村:辛店镇辛店村:辛店是辛氏以姓立庄,以店为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廷下诏迁民,辛氏应诏迁此地立庄。因该庄位于北京通往东三府的“老官道”北侧,为便利过往行人,以建立店房为业,故得名辛家店,随之简称辛店至今。全村961户,人口3273人,其中回族五百多人;姓氏主要有刘、张、孙、赵、田崔、董、高、范、韩、胡、彭、曹、吕、房、潘、蒋、安、吴、杨、于、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云和王家祠堂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云和王家祠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和县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和王氏传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严兄弟时,人丁渐旺,家底殷实,弟王严出资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现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长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资建造了王家祠堂。

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清咸丰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构件留至今日。清咸丰八年(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度转战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损坏,族人又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

王家祠堂是族人开展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旁边建有戏台,还有宽阔的晒谷场,逢节庆日,云和人常在此举办大型庙会、集市等吉庆活动。清代前,还用祠堂田租开办义塾,造福当地百姓。辛亥革命后,义塾改为“王氏小学”,大部分经费来自“祠堂租”。

抗战期间,因王家祠堂场地大,有宽阔平整场地适合操练,被浙江省-大队征用,浙江省船员工会联合会也在此办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