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汇总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57

文章

183

云和王家祠堂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云和王家祠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和县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和王氏传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严兄弟时,人丁渐旺,家底殷实,弟王严出资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现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长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资建造了王家祠堂。

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清咸丰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构件留至今日。清咸丰八年(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度转战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损坏,族人又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

王家祠堂是族人开展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旁边建有戏台,还有宽阔的晒谷场,逢节庆日,云和人常在此举办大型庙会、集市等吉庆活动。清代前,还用祠堂田租开办义塾,造福当地百姓。辛亥革命后,义塾改为“王氏小学”,大部分经费来自“祠堂租”。

抗战期间,因王家祠堂场地大,有宽阔平整场地适合操练,被浙江省-大队征用,浙江省船员工会联合会也在此办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良教祠堂群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良教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何氏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外工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现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进40.9米。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前设三步廊,雕花梁架。两根麻石方前檐柱,四方出戟柱础,有人物挑头。虾公梁,石狮、异形花卉斗拱隔架。门枕石和石门框上雕有瑞兽。石门框上刻有“何氏家庙”大字。该家塾保存情况稍差,但结构基本保存,并且作为祠堂群的一部分,仍有其作为“家庙”功用的价值。

2006年10月25日,以良教祠堂群名义,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村:良教村位于乐从镇西北面,距镇面3公里,东与葛岸村为邻,南连禅城区南庄镇杏头村,西连禅城区南庄镇贺丰村,北与上华村隔河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分良教、马滘、理教、良沙四个自然村,本村人口2830人,总户数790户,流动人口2900多人,村委会下设5个村民小组和1个股份社,支村“两委”成员3人,村民小组长5人,股份社理事12人, 53名村民代表,63名股东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德堂胡氏祠堂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华德堂(胡氏祠堂)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华德堂位于马金镇石柱村·民国·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12平方米。第一进有戏台,牛腿、雀替有各类彩绘。天井构筑较精细。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河卵石砌马头墙。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宁阳黄氏祠堂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宁阳黄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氏祠堂(俗称黄家家庙),座落于宁阳县蒋集镇添福庄西南村老街东段路北,建于1851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南北长30.6米,东西宽18.9米,占地面积580平方米。

黄氏祠堂为二进院落,门开八字,左右各一门墙成扇形敞开。中为七层台阶,台阶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石台,与门墙平行。石台与门墙外首,东西各一尊石狮,雄壮威武。拾阶而上,便是祠堂大门。大门的上方有一横匾,上 书-“黄氏宗祠”四个大字,为清朝两广总督耆英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题。正对大门路南,有一影壁,长6米、高4米,中有砖雕拼合的巨形瑞兽麒麟图。走进大门,是一进深3米的门厅,出门厅,是前院,原有立柱飞檐,半厦前挑的二门,上有横匾书“文魁”二字,是黄恩彤胞兄之子黄宝书所题。二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谱碑,东为乾隆十一年(1746)所立黄氏大谱碑,西为嘉庆年间所立,用以记述家族延续的石幢,为明嘉靖十一年(1522)制,后移奉宗祠,谱碑及石幢现均不知流于何处。大门两侧原有耳房两间,是守祠人休息、放置杂物的地方。进二门为后院,正房为大殿,大殿门上原有并排两匾,东为“兄弟进士”,指黄恩澍、黄恩彤兄弟二人,分别是道光五年(1825)和道光六年(1826)的进士;西为“父子进士”,指黄恩彤与其长子黄师訚分别是道光六年(1826)和咸丰二年(1852)进士,由此可以看出宁阳黄氏当时文化层次之高及其官位之显赫。大殿是历代黄氏供奉先人灵牌之所,在大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是放置礼器及筹备祭祀典礼的地方。黄氏祠堂栉风沐雨150余年,是黄氏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梁浅村任家祠堂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浅村任家祠堂为东昌府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浅村任家祠堂年代为清末,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梁浅村。

2012年,梁浅村任家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水镇:梁水镇位于聊城西北部,历史上一直为为鲁西重镇,现为聊城市东昌府区辖中心镇,是聊、茌、临、冠四县(市)交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鲁西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一座新兴城镇。全镇共108个村,总人口6.7 万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0元。 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京九铁路、聊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白氏祠堂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白氏祠堂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祠堂位于辛店镇辛店街,坐北面南。大门为牌坊式三券门,顶用琉璃瓦覆盖。门内向后为大殿,坐落在高台上。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式建筑,灰瓦顶,正脊中间饰宝塔,两端为吞脊龙吻。檐下平板枋上有木雕装饰。西厢三间硬山建筑。院内存明、清碑刻4通。此祠堂大门匾额为“乐天祠”,墙上有“乐天故里”碑,为后刻立,主要是慕白居易为辛店名人之名,实际是白氏祠堂。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新郑市辛店镇辛店村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辛店村:辛店镇辛店村:辛店是辛氏以姓立庄,以店为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廷下诏迁民,辛氏应诏迁此地立庄。因该庄位于北京通往东三府的“老官道”北侧,为便利过往行人,以建立店房为业,故得名辛家店,随之简称辛店至今。全村961户,人口3273人,其中回族五百多人;姓氏主要有刘、张、孙、赵、田崔、董、高、范、韩、胡、彭、曹、吕、房、潘、蒋、安、吴、杨、于、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莫氏祠堂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莫氏祠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莫氏祠堂位于土司衙门东侧20米处,占地147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毁于兵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祠堂分前、中、后三进,祠门院前竖立巨幅照壁,左右为门房,门楣上分别浮雕“本支百世”“列国一同”八个大字。进门房是大院。一进是正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分别设有客房,前后镂金花窗,工艺精巧,装饰豪华;三进安放莫氏历代宗亲牌位。祠堂整体造型与衙门相对称协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莫氏祠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氏祠堂

全文共 1526 字

+ 加入清单

高氏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位于沩山乡沩水村、沩山盆地西向边沿,北、东、南三面环山,山上古樟杂树环绕,西处于丘陵之间的梯田,顺梯田与丘陵之间的乡间小道即为沩水村级公路,沩水伴公路,流水永不停息注入沩江。

高氏祠堂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950米,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古柏青松,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冬暖夏凉,为避暑纳凉、参观揽胜的佳境。

高氏祠堂,西距沩山集镇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密印寺4公里,距离宁乡县城76公里,沩山集镇沿沩水河堤有简易公路通往祠堂,交通较为方便。

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向,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平方米,由正殿(含戏楼)、厢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

高氏祠堂建筑雄伟壮观,构思严谨,庄正肃穆,配合和谐,是宁乡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

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向,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平方米,由正殿(含戏楼)、厢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

由沩水村级公路沿乡村田园小道约120米,进入高氏祠堂正殿,正门上方手书“高氏宗祠”四字,四字上、左、右周边绘八仙、招财、进宝彩绘图案,形象栩栩如生。进入正门即为戏楼台底,过道宽阔,左右为正房,台底两旁木柱以鼓形麻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撑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柱2根,左右有木制楼梯可上戏台。木结构戏楼长6.4米,宽5.2米,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凤、荷、梅等雕刻、纹饰精致、古朴。

四合院内地坪长20米,宽15米,东北、东南两角各栽植桂花树1棵,东北角有麻石古井一口,为长年保护祠堂的生活人员汲水使用,左右两侧为厢房,对称排列,各有房屋五间,走廊立柱为八边形杉木立柱,以麻石为基,跑马楼全为木结构,护栏为万字格,保存完整。

由厢房两侧拾七级踏步而上为五福堂,木柱、石墩、木梁、木檩,全为木制构件。正厅上悬挂“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五福堂为高氏后裔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议事处所,长17.6米,宽10米,庄正高阔空爽。

1995年高氏后裔成立了高氏联谊总管会,高正平任会长,1995年、1998年,在县文物部门指导下,高氏后裔对祠堂进行了简单的维修,高氏后裔在此举行一年一度的宗族大会。

高氏祠堂建筑雄伟壮观,构思严谨,庄正肃穆,配合和谐,是宁乡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

一、高氏祠堂是清代高姓族人为纪念先贤、纪念先祖而建的庙堂,是高氏宗族的象征,反映了当时高姓人口繁衍兴旺,权威位重的历史文化。

二、高氏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护栏等雕花,彩绘逼真,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筑艺术价值。

三、高氏宗祠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宗族、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宁乡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宁乡县两个文明建设,振兴中华民族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995年,高氏族人六修族谱,定族规、家训,成立了高氏联谊总管会,高正平任会长。

2005年4月5日,宁乡县人民政府宁政发[2005]4号文件《关于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高氏后裔专门派驻人员管理使用,地方政府和周围群众切实注意保护,高氏宗祠保护较好。

沩山乡:沩山乡地处宁乡县西部山区,距县城92公里,与安化、桃江二县毗邻,是湖南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有名的茶叶之乡。村级区划调整后辖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097户,11237人。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5.58公顷。最高海拔1100多米,云雾锁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沩山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密印寺、大沩凌云、芦花瀑布等构成了有名的沩山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桥西胡氏祠堂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桥西胡氏祠堂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西胡氏祠堂位于任城区安居街道桥西村,年代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6年12月26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济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居街道:安居街道位于济宁市区西部,距市中心10千米。面积81.4平方千米,人口7万人,辖61个行政村,镇驻地史海商业街。是鲁西南历史重镇,属黄泛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济荷公路、济菏铁路、济徐公路、南环路、327国道、105国道、338省道穿过境内。京杭运河、元代古运河、龙拱河纵横交织。毗邻森达美郭庄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集散地。拥有国家二类开放口济菏铁路济宁西站。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望家祠堂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望家祠堂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家祠堂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清代。系三峡工程文物建筑迁建点。该建筑为抬架式砖木结构,小青瓦。由前殿、左右配殿、大殿及厢房等组成,祠堂正门上石刻“望家宗祠”。(第四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太平溪镇:太平溪镇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位居三峡工程坝头库首。全镇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辖20个村,3个居委会,131个组,2.8万人。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729.08万元,农民人平收入3008元。该镇依托颇具辐射力的港口优势(正在复建中的太平溪港为国家级深水港),注重经济转型,提出了建设“特色多经大镇、港口流通重镇、旅游服务新镇”的目标。柑橘和茶叶为全镇两大主导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池店御辇曾氏祠堂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池店御辇曾氏祠堂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池店御辇曾氏祠堂位于池店镇御辇村盈利170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始建于明代,现存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五开间两落,木雕、石雕等装饰精美。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后山曾公祠堂碑》1座。

2019年9月8日,池店御辇曾氏祠堂被公布为晋江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2米,西1.5米,南9米,北1米。

御辇村:御辇行政村位于池店镇西北域,又名下企村,距池店镇政府所在地不足1000米。该村包括御赐桥、里厝、御辇三大角落,现该行政村有11个村民小组,人口4000多人,为著名侨乡,旅外侨胞及台港澳三胞超过本土人口。 该村早于宋朝以前已经形成,曾是泉州市区通往安海、漳州等的必经之道,史载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丙南下避战乱时,曾经此地,故有村中“御赐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程庄村程家祠堂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程庄村程家祠堂为东昌府区文物保护单位。

程庄村程家祠堂年代为清末,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程庄村村西。

2012年,程庄村程家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水镇:梁水镇位于聊城西北部,历史上一直为为鲁西重镇,现为聊城市东昌府区辖中心镇,是聊、茌、临、冠四县(市)交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鲁西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一座新兴城镇。全镇共108个村,总人口6.7 万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0元。 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京九铁路、聊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纲祠堂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李纲祠堂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纲祠堂: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通泰街道五四社区居委会李纲路186号,原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始建,后几经迁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4年,并辟为“李纲纪念馆”,李纲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祠堂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中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为门楼、大殿、廊房。门楼面阔2.8米,进深4米歇山顶;大殿面阔五间18.83米,进深三间11.2米,穿斗式木构架;东院东偏殿依正殿东山墙而建,面阔12.83米,进深8.28米,穿斗式结构,半硬山半歇山顶;庭院后期增建假山一组。西院原建筑已全部毁完。李纲祠堂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四社区:五四社区位于邵武市中心繁华地段,辖区总面积0.9平方公里,东起五四路,南至八一路,北至县前街,社区现有户数1802户,人口5269人,辖区单位有邵武六中,邵武熙春小学,第一幼儿园,通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翕合堂张氏祠堂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翕合堂(张氏祠堂)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翕合堂位于马金镇杨和村·清·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两进面阔都为五间。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勾头滴水。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定夫祠堂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游定夫祠堂为延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游定夫祠堂位于延平区南山镇风池村,时代为元-清。

游定夫祠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镇: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行政辖域延平区南山镇地处福建省中部偏北,位于东经118°16′——118°28′,北纬26°34′——26°43′ 延平区南山镇之间。东临洋后镇,西依夏道镇,南与赤门乡接壤,北与大横镇、建瓯市毗邻。距南平市区30公里。镇域面积197.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万亩,辖26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2.72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氏祠堂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周氏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位于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

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堂本体外,东南边外扩2米至水田交接处,西南边外扩35米至祠堂前小河处,东北、西北边至屋檐滴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边75米至滑下路边,西南、东北、西北边各外扩25米。

胡乐村:胡乐村地处宁国市胡乐镇西南部,青龙湾水库上游,皖赣铁路.宜黄高速.S323.S21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30亩,山场面积28000亩,其中山核桃2300亩,毛竹6200亩,杉木林8700亩,天然林10800亩。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胡乐支部.梅川支部),共有正式党员89名,预备党员6名。胡乐是一个拥有1000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兰圃祠堂战斗旧址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林氏宗祠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林氏宗祠。

1949年初,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1950年复名闽侯县)兰圃村有个大地主恶霸林柯锬,拥有田地千亩,家财万贯。他眼见农民斗争风暴日益高涨,为保护自己利益和安全,利用兰圃村农历2月14“迎神”节日之机,演戏闹节3天,特请驻扎沪屿乡的县保安队光顾自己的家宅,备盛宴款待保安队长刘兆春及其随带兵丁队伍一行,妄图借保安武力恫吓民众。

兰圃村地下党支部获此信息后,立即向闽中游击队密报这一动态。闽中游击队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趁保安队在兰圃祠堂看戏之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敌人。但战斗必须神速,歼敌要稳,一鼓作气,不得误伤群众,确保万无一失。”当即派出陈振标、沈祖夏、郑书程、黄建国等12名游击队员,乔装打扮成看戏群众,依靠兰圃地下党同志内线,里应外合,打击歼灭敌人。12名游击队员连夜赶到离兰圃村2里路的泮洋自然村地下党接头户郑孝铨家。为稳准地歼灭敌人,大家进一步商讨作战方案。一致认为:根据敌人在兰圃过节的行踪,每晚必在林柯锬家吃晚宴,应选择敌人到祠堂看戏之机,严密布阵,趁敌不备,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幕降临,“迎神”通宵演戏开始,在林柯锬家的兵丁,个个喝得飘飘然,嘴上叼着“哈德门”香烟,肩扛腰挂长短武器,三摇两摆、趾高气扬、前呼后拥着林柯锬进入兰圃林氏宗祠,集中坐在祠堂东西两侧楼上观戏。见到敌人看戏兴头正浓、戒备松懈,12名游击队员混在看戏的群众中,严密监视着敌人的动静。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分成两组,每组5人,陈振标、沈祖夏负责指挥,两组战斗人员在戏楼背后埋伏。当戏演到高潮时,观众爆出阵阵喝彩之际,突然“砰!”一声指挥信号-响,站在敌人身后的10名游击队员同时举-射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场击毙保安对长刘兆春和敌机-手数人,敌副队长薛某负伤跳楼与部分敌兵混在看戏人群中仓惶逃窜,林柯锬也惊恐万分地逃脱,来不及逃脱的纷纷跪地求饶,缴械投降。

这场战斗,共击毙敌人5名,伤敌3名,缴获捷克式轻机-1挺、长-10多支、-几百发。没有误伤一个群众,游击队无一伤亡。战斗结束后,游击队领导对俘虏进行告诫教育后,予以释放。并在台上作了简短的安民报告,随后,游击队连夜撤离兰圃村,带着战利品胜利返回驻地。

兰圃祠堂战斗拔掉了闽侯七里地区一个-武装据点,震慑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人民对敌斗争的士气和信心。

兰圃林氏宗祠始建于1919年,由乡人传瑨、芳清等集资建成。20世纪50年代曾被征用为粮库,后又改建为村文化活动场所,历经沧桑。2000年7月由村民出资重建,2001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目前保存状况良好。

兰圃村:兰圃村位于324国道两侧,北上距福州23公里,东面背靠长乐营前镇,南与福建省小城镇试点镇--青口镇接壤。全村2049户,6893人,土地面积10195亩,共有农田耕地1381亩,森林面积5827亩,全村36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5人,党员156人。村中有卫生所2处、市场1处、小学1所、幼儿园1所、老人会4处、夕阳红队伍1支、龙舟队2支、中型超市4个,有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榉溪上祠堂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榉溪上祠堂为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榉溪上祠堂年代为民国,位于盘峰乡榉溪村。

2018年12月,榉溪上祠堂被公布为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榉溪村:榉川,古地名,又称桂川、香炉港,今名榉溪。浙江中部山区里一条溪水,自山中来,入山中去。榉溪村,山里的一个自然村,自一孔氏先祖傍溪而居,八百年来,繁衍生息,成了1500多人聚居的大村落。榉溪村属磐安县盘峰乡辖管。此地在古称婺州(今金华市)境内,村里的“孔氏家庙”及全村孔姓村民,均是“孔氏婺州南宗”,是孔子的后裔,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家,为同祖同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沈荡钱家祠堂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沈荡钱家祠堂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沈荡钱家祠堂位于沈荡镇中钱村中钱桥东北20米处,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3年1月3日,沈荡钱家祠堂被公布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钱村:中钱村位于沈荡镇中南部,南邻于城镇三联村,东与五圣村、北与新丰村相连,由原中钱村、黄泥坡村合并而来,全村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953亩,有承包组37个,农户1198户,总人口4491人。村民委驻地为沈荡大桥东瑰。村成立党总支,共有党员90名,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村产业发展特色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邓家祠堂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邓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邓家祠堂位于关渡乡天井村三社,由邓姓人自建。该房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房屋造型别致,堂、屋正房厢房形成三叠,高低错落有致,正堂屋上翘角飞檐,穿木斗拱,房梁彩绘、墨笔题款清晰可见,四根大柱撑起房檐檩子,壮观别致。“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捧寿”等绘画雕刻随处可见。其雕刻手法有镂、透、圆,或兼而用之,。中堂之中梁,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关渡的民居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前的阶沿、院坝布局十分讲究,其宽窄不等,一般3-4米,可逢事设席。建筑的雕刻、绘画特别精美。不仅体现了匠师们有技术,更反映了匠师们懂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座落在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2001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成村于清朝中前期。村内现存15座均属陈姓的公祠和一座三层楼式砖木结构太平楼(炮楼)。公祠分别有铉望陈公祠、承天书室、翘庄陈公祠、伯甫陈公祠、宁蕃书室、位素书室、秀枝陈公祠、端岩陈公祠、宜遐书室、仲甫陈公祠、端遐陈公祠、介夫陈公祠、衡望陈公祠、陈氏宗祠、儒锡陈公祠。各祠建筑结构、风格均有同异。有前中后三进或前后二进,均为三开间,各祠雕梁画栋,建筑结构严谨,气势不凡。

村内有清代、民国古民居约300座,全部建于前后落差约10米的平缓坡地上,为砖木结构,当地人称“镬耳屋”,纵巷较直,大小巷道用石头铺砌。具有岭南民居建筑特色。

古蓬村:古蓬村委会位于永丰镇东北部,下辖14村民小组,总人口2754人,传宋嘉定初年陈姓居民从顺德大良迁此置村,古蓬为状语,“古”指角落,“蓬”指烂泥,即村落搭建在河漫滩附近。 古蓬村委会距离圩镇约3.5公里,县级村道基本覆盖全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聚落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3286亩,其中水田2725.9亩。主种水稻、柑橘、花生、大豆。林产有松脂、玉桂。铌。

展开阅读全文